Gincredible - 标记
生熟有道 豆瓣
作者: 张静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
【内容简介】
普洱茶在云南的“六大茶山”种植了几个世纪,经由茶马古道从西南走向世界。20世纪90年代,普洱 “越陈越香”的特性被重新发现,可饮、可品、可投资,由此成为茶客的最爱,其身价也一路水涨船高。然而,在2007年,普洱茶市场大起大落,达至高潮,随后崩溃。
《生熟有道》追溯了这一现象的始末。通过对普洱茶采收、加工、交易和消费空间的追踪、关注,人类学家张静红生动地描述了普洱茶从一种家庭手工制品到一种重要产业的过程,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读者将进入普洱江湖中人的生活和戏剧化冲突之中,感受他们周旋在多方力量下的坚韧。
本书曾于2013年出版第一版的英文版,该版本荣获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 (ICAS)2013-2015年度英文社会科学杰出图书奖。其后十年,作者多次回访田野现场,对第一版进行了超过60%篇幅的修订,于2024年推出全新中文版。本书不仅适合茶叶爱好者和鉴赏家,也适合想要了解物品的本土化、全球化、现代性、传统的再造等话题的读者。
【名家推荐】
名家推荐
本书改自张静红的博士论文,探讨了普洱茶在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呈现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作者使用“江湖”作为全书的核心概念,展现了社会实践中的各种角力和比拼;价值观的角力和比拼更是本书的精彩部分,反映了作者田野研究的细致和用心。书中描写的江湖也少不了不同的“对策”,江与湖,动与静、新与旧,更重要的是一幕幕动人心弦的人与人和人与地的对策;不单是勐海的霸气和易武的柔顺的对决,作者还使我们置身于思茅和普洱新旧交替的张力中。最后,有别于一般探讨地方品牌建构的处理,作者通过描写茶/人/地的关系为读者带来一个独特且具说服力的地方共塑过程。回到庄子的“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作者无疑再一次提醒生活在今天的我们需要放弃执着,以不同的文化(人类学)角度来了解和迎接外在辽阔的世界。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教授 张展鸿
我和静红差不多同时间开始研究普洱茶文化。静红全心投入,我则是路过昆明时顺便做些调查;静红从茶马古道、产区、商人、贸易、消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我则聚焦于台湾及香港;静红从传统文化中“江湖”的视角阐释普洱茶产业里的人、事、物,我则将普洱茶当作一个文化感官理论研究的个案。两人的出发点虽不同,但都期望从学术观点来打破刻板印象,呈现普洱茶的真实面貌。学术贵在从不同观点检视现象,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也在于能够融会贯通人类学诸多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以轻松的语调呈现普洱茶市场错综复杂的现象,再以“江湖”这一在地观点将这些现象串联起来,成就一个完整的诠释。如果您仍认为“普洱茶不过是炒作的结果”,我建议您细读一下这本书。
——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 余舜德
趁着人类世的开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骤然升温。该书作者并未加入热闹的讲堂,而是埋头整理二十余年的考察经验,以人类学的扎实训练为基础,写出了一部绝不逊于《末代松茸》,甚至在田野深耕方面对之有所超越,学术视野更显独特的专著。阅读此书,我习惯的视觉已不够用,更需调动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跨越人类与生物的边界,打破文科理科的藩篱,从云南漫游到亚洲南部,以学者,以及植物猎人、商贩、品茶师、纪录片作者等复杂身份,混迹于普洱茶的江湖,把食物当作文化象征来品尝。书里的故事,让我读出一番这样的感受:但凡被人类深刻掌握了的物质,都难免会因文明的浸染,由神鹿幻化成怪兽,从深山老林渗入汤婆婆的洗浴场,细润无声地改造着老饕们的胃口和认知,不紧不慢地解构着这赛博朋克的奇迹。人类文明自以为“熟”化了山河湖海的本性,却难预料,在某个世纪,或许就在后天,尘要归尘,土要归土,煮熟的饭又将变回野生稻,压制的茶饼又会长回枝头。数字化的重新扎根大地,熟的再次进化成生的。领悟到文字后面的这番景象,我没有悲哀,唯有释然。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郭净
为何普洱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由一种云南的土特产摇身一变成为赫赫有名的消费时尚?作者独辟蹊径,以此为个案,基于扎实的田野调查一手资料,用深入浅出的文笔,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讲述了这个当代新神话的建构过程,并将其置于转型期中国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剖析。作者发现,在普洱茶横空出世的背后,是错综多元流动变化的各种因素互动的结果,涉及到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和政治各个方面。作者富有创意地将复杂时代大背景形象地比喻为“江湖”,而将普洱茶视为其中独领风骚的新门派。江湖意味着风险和机遇,门派不时需要巩固并面对挑战。普洱茶的风行一时和以此相随的沉浮起落,正是风云诡谲的社会历史的一个缩影。本书的价值在于见微知著,通过解剖一个有趣又典型的案例,收一叶知秋之效。读者可举一返三,触类旁通,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巨大变迁。所有对茶文化,饮食人类学和当代中国社会感兴趣的读者,此书定会让你开卷有益!
——南方科技大学/北师港浸大讲座教授 周永明
张静红的民族志在极具亲和力的同时又不缺乏学术深度和学者自信,这种特质在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作品中是罕见的。如同普洱茶本身一样,这本书可以在多种层面上供人品鉴,专家里手和初入门者均无不可。跟随作者的讲述,读者不仅可以了解普洱茶,更可借此探知关于人物、地方、经济、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广阔知识。娓娓道来和环环紧扣的叙述背后,还映射着作者在方法论上的抱负,即通过展现而非告知的方式来呈现更佳的人类学研究。
——悉尼科技大学媒体文化研究学教授 孙皖宁
作者十余年在普洱茶领域“深耕”,静观其间普洱茶的风云变幻,既有新闻记者的敏感,更有人类学家的细腻与洞察,对于“江湖”概念的学术改造与应用,尤其具有重要的研究方法论意义和“本土”价值。无论在普洱茶江湖,还是物的人类学研究领域,本书终将会有一席之地。
——广州大学教授(三级)、“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 郭建斌
对形塑普洱茶市场的复杂社会关系进行了令人赞叹的连贯分析.....这是对商品“文化生命史”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推荐用于政治经济学、文化经济学、中国社会转型、区域发展研究等课程的教学。——《中国季刊》
丰富的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历史和轶事。应该是任何对普洱茶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目。 ——二茶狗博客
这本优秀的书为我们讲述了普洱茶相关的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以及与港台等多地的联系。内容丰富,文笔优美。——陈志明《澳大利亚人类学期刊》
作者在这本书中捕捉到了非常有趣的一点,那就是数个世纪以来普洱茶的价值被深层的社会经济和历史结构所形塑。追溯普洱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普及,从它的兴起、高峰,直到2007年的最终崩溃,这本书无疑是对普洱茶世界的深刻审视……这部民族志为那些对商品、交换、本真性和符号价值感兴趣的人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本书的优势在于丰富的民族志细节,除了提供丰富的视觉材料来阐明普洱茶的生产、种植和销售的复杂过程外,还优先考虑(并问题化)了普洱茶中许多参与者的声音。——甄颖,《食物、文化与社会》
这是一项关于普洱茶产业及相关文化领域的引人入胜的研究。茶叶行业以及历史学家、鉴赏家和爱好者都会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茶叶出版物很少(如果有的话)讨论将茶叶带往餐桌的复杂关系,而且从未以如此广泛、彻底和迷人的方式对茶叶进行剖析。——史蒂文•D.欧阳《韩国茶经典作品》共同译者
2025年3月31日 想读
The Fragile Scholar 豆瓣
作者: Song Ge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The Fragile Scholar examines the pre-modern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asculinity from the popular image of the fragile scholar (caizi)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fiction and drama. The book is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asculinity in the Chinese context fro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ts central thesis is that the concept of "masculinity" in pre-modern China was conceived in the network of hierarchical social and political power in a homosocial context rather than in opposition to "woman." In other words, gender discourse was more power-based than sex-based in pre-modern China, and Chinese masculinity was androgynous in nature. The author explains how the caizi discourse embodied the mediation between elite culture and popular culture by giving voice to the desire, fantasy, wants and tastes of urbanites.
2025年3月28日 想读
製作文字的工作 豆瓣
作者: 鳥海修 译者: 蔡青雯 臉譜 2020 - 7
——鳥海修唯一前傳
日本字體設計師一把手、「字游工房」 創辦人
但肯定用過或閱讀過他創造的字體
你可能不認識他
「我是字體設計師。
每個人都會透過本文字體遨遊在故事世界裡,或是獲得各式各樣的資訊,累積知識。」
鳥海修1955年出生於電影《送行者》拍攝地的山形縣,從小喜歡繪製漫畫風格的肖像、抄寫樂譜、鑽研摺紙,製作飛機組裝模型車等,他熱愛手做或許遺傳自擅長裁縫的母親。讀工業高中時迷上機械製圖,練就徒手畫功,高三開始涉獵《Car Styling》汽車雜誌,與同學切磋汽車設計,一心嚮往成為汽車設計師。
「文字如水、如空氣」彷彿心中的原鄉
字體設計界泰斗一句話,義無反顧走上造字這條路
後來他發現許多工業設計師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工藝工學設計專科,沒有素描底子的鳥海修,在考前三個月萌生報考美院的想法,但重考了兩年才被多摩美術⼤學平面設計科錄取。無論學校或科系都不是他的志願,而且對廣告或插圖設計毫無興趣,因為不想為汙染環境、製造公害的產業幫凶服務。大三無心插柳,選修「編輯設計」和「文字設計」,才與製造文字結緣。
文字設計課的篠原老師帶他們去每日新聞社參觀,負責導覽的是字體設計界的泰斗小塚昌彥。字體製作人員用軟頭墨水筆繪製出文字的美麗線條,令鳥海修非常驚豔,當小塚昌彥說道「對日本人來說,文字是水,是白米」,他腦海中頓時浮現鳥海山、庄內平原等故鄉風景,當下決定邁向字體製作之路。
▌考進寫研,磨劍十年
創立「字游工房」,開發游明朝體與柊野體系列
深獲作家、設計師肯定,也被Windows 與Mac收錄為內建字型
1979年,鳥海修大學畢業考入寫研株式會社,從事字體設計。他向功力深厚的橋本和夫學習書法,開始探索與追尋自己心中的文字之美。十年間不斷精進,接受完整的造字訓練。一九八五年,寫研發售木蘭明朝體家族之後決定不製作本文用字體,於是鳥海修與互動良好提攜他的前輩鈴木勉,以及專精會計的片田啟一,創立了「字游工房」,設計「如水、如空氣」般的本文字體。
在這段期間,透過恩師平野甲賀的引薦,與日本文藝春秋出版社編輯萬玉邦夫結識,讓他們以「排版藤澤周平」小說概念設計製作的第一款字體游明朝體,獲得授權與肯定。知名的書法家石川九楊,也從書法專業給予鳥海修不少指點,兩人並肩參京都精華大學發起的「終極的明朝體」研究計畫。同時也與書本裝幀與字體設計師祖父江慎,攜手打造出凸版文久黑體R。游明朝體R假名,也獲得平面設計師出身、精準自排作品的知名推理小說家京極夏彥的肯定,欽定為《姑獲鳥之夏》豪華版的正文字體。
「字游工房」在三人的打拚下,擁有獨立品牌「游明朝體」、「游Gothic」等,也曾受大日本SCREEN公司委託製作Hiragino系列、Goburina Gothic系列字體。鳥海修亦以字體設計師身分,參與了上百款正文字體的設計開發,二○○七〜二○一二年則投入秀英體明朝系列的數位化改刻工作。「字游工房」開發的字體深受業界肯定,二○○二年獲第一届佐藤敬之輔獎表彰,Hiragino系列字體獲得二○○五年Good Design大獎,二○○八年東京TDC字體設計獎。自家開發的游明朝體與柊野體系列系列,部分被Windows 與Mac收錄為內建字型。
▌社會文明字體是重要推手
分享從素人到職人的四十年造字心法,以及成就他的人事物
本文字體是文化的基礎,必須具備能讓人安心閱讀的公共性。2007年起,鳥海修在京都精華⼤學授課,應平野公子(平野甲賀的妻子)之邀開辦更深入的「文字塾」,讓更多人了解文字製作的學問與精神。
本書為日本字型設計師鳥海修的半自傳。他回溯如何發現造字工作屬於自己的天職;剛入行時所遇到的瓶頸與困難;透過什麼樣的訓練,能從一而終的「設計出如水、如空氣一般的正文字體」;經歷哪些人事物成為他茁壯的養分;書末還蒐錄了四篇「看板探訪」,介紹人形町、京都、上野、山形四地的特色餐廳,從招牌字體、店家風格到料理,從中可窺看出鳥海修的字體日常學。走過近四十年造字漫漫長路,鳥海修體悟到:
「如空氣、水一般的內文字體」沒有一定的標準,也許那個理想的形象早已在童年時被埋下種子般、隨著時間與接觸到的⼈事物⽽慢慢成熟、慢慢孕育於每個人的心中。要造出適合內文用的字體,也跟一個人的人格與人生歷練有關,要對於自己的個性有一定的了解,並懂得抑制而不是彰顯,所以內心的成熟相當重要。
一路上他也恪遵平野甲賀的耳提面命:「想要打造好字體,一定要閱讀文學。」「打造能夠忍受百年風霜的字體」。
2025年3月28日 想读
少女中国 豆瓣
少女中国:書かれた女学生と書く女学生の百年
作者: [日] 滨田麻矢 译者: 高尚 / 乔亚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 - 5
平田昌司、夏晓虹、王安忆、戴锦华 联名推荐,一场20世纪中国女性充满理想和犹疑、爱欲与伤痛的冒险之旅。
20世纪五四新文化后,先贤对女性的未来充满乐观:“我是我自己的”“中国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但是接受了新式教育的女学生,果真自此实现了理想、拥有了自我吗?这一切的答案,尽在《少女中国》里。
--
在以空前速度实现国家富强的近代中国,“中国少年”“新青年”等就成为用来描绘崭新中国时不可或缺的口号。中华民国以来,描写青年成长的教养小说变得盛行起来。但潜意识里,这些“少年”“青年”往往指的是男性。少女们有时会被鼓励成长为可用之材;有时又会被要求回归家庭,成为后方的某种支援力量。可以说,女性是长时间以来被文化政治遮蔽的群体。
在近代女子教育开始发展的背景下,少女们离开原生家庭,有了自我探索的机会,去决定未来的生活方式。本书将依托具体的文学作品,来分析从五四开始到现在的百年间里,离开原生家庭的青年女性们是如何发现自己的落脚点,以及她们的奋斗又是被男性作家如何看待的。
2025年3月26日 想读
Comedy Comedy Comedy Drama 豆瓣
作者: Bob Odenkirk 2022 - 3
Bob Odenkirk’s career is inexplicable. And yet he will try like hell to explicate it for you. Charting a “Homeric” decades-long “odyssey” from his origins in the seedy comedy clubs of Chicago to a dramatic career full of award nominations—with a side-trip into the action-man world that is baffling to all who know him—it’s almost like there are many Bob Odenkirks! But there is just one and one is plenty.
Bob embraced a life in comedy after a chance meeting with Second City’s legendary Del Close. He somehow made his way to a job as a writer at Saturday Night Live. While surviving that legendary gauntlet by the skin of his gnashing teeth, he stashed away the secrets of comedy writing—eventually employing them in the immortal “Motivational Speaker” sketch for Chris Farley, honing them on The Ben Stiller Show, and perfecting them on Mr. Show with Bob and David.
In Hollywood, Bob demonstrated a bullheadedness that would shame Sisyphus himself, and when all hope was lost for the umpteenth time, the phone rang with an offer to appear on Breaking Bad—a show about how boring it is to be a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er. His embrace of this strange new world of dramatic acting led him to working with Steven Spielberg, Alexander Payne, and Greta Gerwig, and then, in a twist that will confound you, he re-re-invented himself as a bona fide action star. Why? Read this and do your own psychoanalysis—it’s fun!
Featuring humorous tangents, never-before-seen photos, wild characters, and Bob’s trademark unflinching drive, Comedy Comedy Comedy Drama is a classic showbiz tale told by a determined idiot.
2025年3月16日 想读
陈从周说园 豆瓣
作者: 陈从周 2020 - 11
本书精选著名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先生脍炙人口的美文,从“说园”“游园”“园景”“园趣”四个维度,概述中国园林艺术,解析传统造园工艺,品鉴园林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造型美、文化美和意境美。全书配以全彩插图及陈从周书画作品,既有深厚学养,又有诗情画意。
2025年3月13日 想读
如何阅读一棵树 豆瓣
How to Read a Tree: Clues and Patterns from Bark to Leaves
作者: 特里斯坦·古利 译者: 四木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5 - 3
🌲《星期日泰晤士报》十大畅销书
🌲英国独立书店畅销书
🌲水石书店非虚构图书特别推荐
🌲Foreword INDIES 2023年度决选作品
★树不会说话,但它们的生命痕迹早已刻在枝叶、树皮与根系之中。
当我们凝视一棵树时,就是阅读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看见它的生命故事。
★文津 奖得主特里斯坦·古利全新力作!以二十年自然观察经验,揭秘树木生长的原理及普遍特征,带领我们重新看见那些习以为常的树木“背景板”:
树干的南侧为什么长有“眼睛”?
大道两边的树木为什么都往中间长?
树到底能长多高?
是什么决定了树枝的生长方向与角度?
针叶树与阔叶树之间的“领地争夺之战”?
一棵树为什么想要逃离森林?
树木如何应对结构上的压力?
哪些特殊的树形是风与光的博弈结果?
……
★从一片树叶到整座森林,本书将带领你踏上一条有趣而又惊奇的发现之旅,学会流利阅读大自然的信号。我们将会了解海拔与温度如何影响树种的分布;树枝、树叶、树根如何为我们指引方向;树皮纹理所揭示的树木年龄及其隐藏的压力;明亮开阔环境与林地中心对树木外形的影响;树木拥有哪些生存策略与智慧……
★35幅手绘树木剖面图,32张全彩图片,图文并茂,细致讲述有关树木的每一个细节。
★裸脊线装设计,轻便易携带,可平摊于草地阅读,享受与自然相处的乐趣。
【内容简介】
树木渴望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它们既想告诉我们关于土地、水分、人类、动物、天气和时间的故事,也想同我们分享它们自身所经历的痛苦与喜悦。树会讲故事,但只讲给那些知道如何阅读的人听。
在《如何阅读一棵树》一书中,作家古利为我们揭示了树木隐藏的线索:树的枝叶、树皮、树干、花朵以及树桩的密语。读懂它们,就能读懂树木的生命故事,学会寻找自然的方向。如果你在树叶上看到一条明显的白线,这表明附近有水源。过不了多久,你就会看到河流。如果你在树干底部看到一堆低矮的嫩枝,这表明树木遇到了大麻烦。除了南侧浓密的树枝,树叶的颜色、树根也能为我们指引方向。
这世界上没有两棵一模一样的树。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能解读树木经历的非凡的生命故事。
【媒体推荐】
古利像荒野私家侦探一样解读线索,想尽一切办法……对于那些想要解开风景中的谜团的人来说,这位作者的线索解读正是他们想要的。
——《华尔街日报》
古利已经成为自然导航的大专家,他只使用大自然的线索和指示环游世界。他在冰岛的一次航行探险中发现,如果你处于海上,在任何一个5分钟的时间窗口之内看到10只以上的鸟儿,就意味着你距离陆地40英里以内——这已经成为英国军方生存指南的一部分。
——《野兽日报》
古利就是你要找的那个人……沉着而务实,他分享了了解你周围环境的简单方法,无论你晚上是在小溪边还是在公海上,都用不着仪器。
——《发现杂志》
虽然古利就预测天气变化、确定捕食者在何时觅食以及在夜间如何找到真正的北方等问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但他真正的天赋在于激发人们对自己周围世界的好奇和期待。
——《货架意识》
热衷于户外运动的人会欣赏古利渊博的学识和平易近人的态度。
——《出版人周刊》
在这个 GPS 的时代,独自一人复兴了自然导航的古利,拥有比尔·奥迪(Bill Oddie)的观鸟技巧和夏洛克·福尔摩斯(Sherlock Holmes)的演绎能力。他能够让你觉得自己活了半辈子都是在半闭着眼睛四处走动。
——《电讯报》
我们大部分人都曾在大自然中迷失方向……如果你愿意投入时间,古利能带领你回归大自然。
——《国家公园旅行者》
古利在太阳、月球等天体问题上沉静、深思熟虑的权威,奠定了他的大师资格——但真正使其跻身大师行列的是他对散布在自然环境中的线索的揭示:小路上干涸的水坑、沙丘的形状、背风斜坡上的碎石颗粒,它们为何可以被用作辨明方向的指南针。
——《暂停》周刊伦敦版
2025年3月13日 想读
见树又见林 豆瓣 Goodreads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作者: [美] 艾伦·G. 约翰逊 译者: 左安浦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10 其它标题: 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作为生活、实践与承诺(中文版)The Forest and the Trees
❓特权从何而来?压迫何以能被正当化?不平等为何根深蒂固
🌲或许答案不在树木,而在森林
《社会学的想象力》之后最受欢迎的社会学导论之一
《性别打结》作者艾伦·G. 约翰逊代表作
写给每一个可能被社会学触动的人
🌿透视社会生活的运作机制,洞察社会问题的系统根源
🌿从“错在社 会”到社会参与,以最微小的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
————
艾伦·G. 约翰逊是一位实践派社会学家,在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学实践中致力于帮助人们意识到特权、压迫、不平等这些“太多不必要的痛苦”在社会系统层面上的根源。《见树又见林》作为约翰逊的代表作,是为每一个想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反思生活的普通人而写的,在出版的二十多年间已成为继《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与社会学同游》之后最受欢迎的社会学导论之一。
在本书中,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与紧贴日常生活场景的例子,从结构、文化、生态三个维度剖析社会生活的基本运作方式,即社会系统与个人之间的互动。社会学告诉我们:“我们总是参与比自身更大的东西。”本书的意义在于赋予我们这种在比个人更大的系统层面上看到问题的社会学思维,如此我们才有可能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创造更好的生活。
————
【编辑推荐】
1、美国实践派社会学家、《性别打结》作者艾伦·G. 约翰逊代表作,浓缩作者数十年社会学教学与社会工作经验,为最广大的读者群体所写的社会学入门书。在其出版的二十多年间,《见树又见林》经过两次修订,已成为继《社会学的想象力》和《与社会学同游》之后又一部广受欢迎的经典社会学导论。
2、作为一本社会学入门书,《见树又见林》一方面做到了结构清晰、叙述生动,从社会生活内在的问题入手,以作者自身与他人的日常生活经历为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社会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几乎不要求任何预备知识;另一方面,集中讨论特权、压迫、不平等问题,强调社会学解决社会问题、改变生活现状的批判意义与实践价值,赋予读者超出个人视角,从社会系统层面洞察问题根源的社会学意识。
3.全新中译本根据原书第三版译出,译文准确流畅,较先前的版本增加新的第七章与大量新材料,补充关于殖民主义与环境问题的新内容。书后附有社会学术语表,读者可以更加便捷地查找与把握社会学基本概念。书前新增由英国开放大学社会学系教师唐凌撰写的中文版序言,分享自己在进入社会学的过程中与本书相关的点滴经历与触动。
————
【名家推荐】
相对《社会学的想象力》来说,《见树又见林》不仅仅是为学院里的人而写的书,更是为每一个可能被社会学触动的人而写的书。大学是精英主义的,但社会学应该属于全社会。
——唐凌(英国开放大学社会学系教师)
2025年3月13日 想读
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 豆瓣
作者: 任士英 重庆出版社 2024 - 3
★ 宰相对太子的态度为何由拥戴变为倾覆?
★ 唐玄宗何以在马嵬之变后仍能平安入蜀?
★ 从制度变迁探究唐朝中枢政局演进
★ 考释玄宗朝宰相与太子相争的真相
★ 揭示大唐国势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本书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研究政治演进,另辟蹊径探究唐玄宗、唐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通过考察中书令(首席宰相)与太子在皇权政治下的政治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详致论述了玄宗、肃宗朝政治制度变化与中枢政局演进的互动关系。
作品视角独特、观点鲜明,不囿于对当时人事纷争或历史事件表象的考察,深入考释了玄宗朝宰相与太子相争的真相,犀利揭示出大唐国势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名家评价:
这是一本经过作者长期积累、认真思考,在广泛搜集史料和认真汲取学术界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严密考证、细致分析、深入研究而写成的,具有颇高的理论价值和可读性的优秀学术著作,对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唐代历史和推动唐史研究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著名历史学家 吴宗国
2025年3月12日 想读
IBM和纳粹 豆瓣
IBM AND THE HOLOCAUST
作者: [美]埃德温·布莱克 译者: 郭楚强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近600万犹太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受害者首先被围捕并剥夺财产,然后被塞进一列列火车,这些火车的目的地将会永载史册:达豪、毛特豪森、布痕瓦尔德、贝尔根—贝尔森、奥斯维辛……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对德国国内以及被占地区所有人的身份信息进行登记归档,需要对劫掠的财产进行记录和分类,需要将被捕的犹太人根据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进行分选,还需要对庞大的铁路运输系统进行复杂的调度。只有这样,纳粹的种族灭绝机器才能保持高效的运转。如果没有先进而完善的技术支持,这些活动将耗费掉纳粹德国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甚至根本就无法完成。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希特勒找到了他的合作伙伴:IBM。
通过查阅IBM的官方文件以及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德国联邦档案馆、荷兰国家档案馆等权威机构超过十个国家和语言的近2万页文献资料,《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埃德温·布莱克完成了历史巨著《IBM和纳粹》。
在本书中,埃德温·布莱克讲述了在其董事长托马斯·J.沃森的领导下,IBM是如何与纳粹德国进行交易,向其出租自己的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并根据不同的使用需求为纳粹定制各类穿孔卡的。利用这种当时非常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纳粹进行了极为全面的人口普查,锁定了每一个未来需要“zui终解决”的目标;通过给火车站和集中营配备霍尔瑞斯穿孔卡系统,纳粹能对其铁道系统中的每一辆列车进行灵活的调度,还能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受害者进行分选,将有的人送往劳工营,将有的人送进毒气室。通过这些交易,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行动得以高效地进行;通过这些交易,IBM的海外分公司获得了巨额的利润,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转移回美国。
对于在欧洲发生的一切,沃森和IBM心知肚明,沃森甚至因为与纳粹的积极合作获颁了其授予“外国友人”的德意志雄鹰勋章。迫于各方的压力,沃森采取了种种措施试图掩盖IBM与纳粹德国的合作,但在《IBM和纳粹》详实的文字和影像资料面前,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还是被无可辩驳地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2025年3月12日 想读
“天命”如何转移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9
本书指出,清朝创造出了一种新型“正统观”。清朝以前的“正统论”基本上依赖单一的儒家道德教化观念,而清朝建立起了另一种对前朝正统观的补充性诠释框架,与其“二元理政”的治理模式相互配合。而“大一统”正是正统论的首义,是王者获取“正统性”的思想与实践基础。全书围绕“大一统”在“观念”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表现展开具体讨论,一方面探究“大一统”观的产生与演变过程及其在清代展现出的独特历史形态;另一方面探讨“大一统”观在清代政治、社会与文化实践过程中到底如何发挥其作用和影响力。
2025年3月12日 想读
Beautiful Country 豆瓣
作者: Qian Julie Wang Doubleday 2021 - 9
NEW YORK TIMES BEST SELLER • A TODAY SHOW #READWITHJENNA BOOK CLUB PICK! • The moving story of an undocumented child living in poverty in the richest country in the world—an incandescent debut from an astonishing new talent
2025年3月11日 想读
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 豆瓣
Travels with Herodotus
作者: [波] 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 译者: 马睿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5 - 1
⛵️ 作品看点:
💡1. 六次获得诺奖提名,传奇记者的四十年狂飙之路:逆着人流,进入灾难中心——
四十余年驻外记者生涯,足迹遍及一百余个国家。穿越火线,深入亚非拉人迹罕至的地区,从大事件的现场发回一手报道。
亲历二十七场革命和政变,四十余次被拘禁关押,四次被判死刑。创作非虚构作品二十余部,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获得五十多项国内国际大奖。
“钉子一般坚硬”的世纪记者:“真正的大师”(加西亚·马尔克斯);“新闻报道和文学艺术的惊人融合”(萨尔曼·鲁西迪);“现代新闻报道的超凡魔术师”(约翰·勒卡雷);“我们这个时代蕞杰出的见证者……一波又一波难民朝一个方向涌去,逃离灾难,而卡普希钦斯基反其道而行,进入灾难的中心”(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2. 冲出铁幕:全世界都是他的现场——
1956年,乘坐一架在战争中服过役、机身布满补丁的老式双引擎螺旋桨飞机DC-3,波兰工农兵大学生、新手记者卡普希钦斯基终于越过国境,飞向罗马,开始长达四十年漫游世界的旅程。
在印度,从小接受社会主义平等教育的他,发现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坐人力车的老爷;在阿富汗,他因为没有签证被扣押,但无法被遣返,因为来时那架飞机已经飞走了,而那是唯一的一架。感谢“百花齐放”的方针,他得以来到中国,和《中国青年报》的同仁亲切会谈,读“毛选”和《庄子》,但还没等开始报道,自己在波兰的报社团队就解散了……
六十年代非洲政变频发。在纳赛尔的埃及,为政权服务的游民犹如“闲置岩浆”,效果甚至好过供养一支昂贵的全职警察队伍。在殖民体系崩溃、内战爆发的刚果,所有人都成了逃亡者,传教士指挥儿童进行军事操练……
1979年,他在德黑兰见证了伊朗国王统治的最后几周:示威人群、口号呐喊、射击噼啪声和瓦斯恶臭的世界,然而狙击手撤去之后二手书商便涌现在街头。而在不远处的波斯波利斯,矗立着大流士的宫殿和薛西斯后宫的废墟……
.
💡3. 带着希罗多德穿越战火:真相就在历史深处——
在四十年穿越火线的全球之旅中,卡普希钦斯基始终随身携带着希罗多德的《历史》。这本写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历史作品在波兰曾被禁止印刷,直到斯大林去世才得以出版。
可希罗多德能有什么问题?他笔下的古希腊是“一个每隔几年就会血流成河的明亮的世外桃源”。他写羽翼未丰的僭主学习如何保有权力,记录居鲁士大帝的穷途末路、征服者大流士的残暴和溃败、被围困的巴比伦城内的屠杀、雅典的毁灭、波斯舰队的沉没……还有在历史熔岩的爆发之间求存的反抗者,“渺小起来没有限度”但却想要站在这种破坏力对面的人。
卡普希钦斯基试图记录的二十世纪——强权、战乱、灾祸、流散,以及历史缝隙中如奇迹般保存的日常生活——与希罗多德的世界神奇地相遇了。在一个冲破铁幕的波兰人眼中,彼此呼应的例子堆积如山。“历史的丰功伟绩真是由人的弱点和邪恶造就的吗?”“为什么人们会互相发动战争?这两个世界为什么要互相争斗到你死我活?从来如此吗?将永远如此吗?”
两位各自时代的记录者,跨越东西方的边界,在不可思议的地方寻找真实故事的拼图。“他为什么无所畏惧,能孜孜不倦地投身这场伟大的冒险?我认为是一种乐观的信念:相信这个世界可以被真实描述,相信这么做有价值。”
.
💡4. 镜头对准当下,每一幕又都是《历史》——
卡普希钦斯基用写下的每一页证明:有很多个世界,每一个都不同,每一个都很重要。历史不只是已经完成使命并被抛弃的人类行为的记录,历史是连续不断的当下。“我们在历史记载中遇到的事情,和自以为在这个时代可以躲开的事情,完全相同。”理解他者,即是理解自己。
.
💡5. 经典绝版多年,重译本全新上架:“我们身处黑暗,被光包围”——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特别推荐:
像希罗多德一样,他倾听并且记录,但从不指责。他的一生都在探寻——探寻,而非完成什么使命。他想找到什么?当然是异国的细节;文化差异;在战后波兰极度缺乏的丰富拼图。但除此之外,他寻找的是人类共同的善意,即便在极端的流血冲突、虐待狂式的复仇和堕落中也是如此。我们的希望在哪里?也许在于尊严——那种朴素的尊严,处处成为压迫者的眼中钉、却永远无法被彻底根除的尊严。那种说“不”的尊严。
考虑到他目睹过的一切,卡普希钦斯基比任何作家都更有理由悲观,但悲观并不是他惯常表达的情绪。他更常表达的是惊奇。惊奇世间竟然如此辉煌与卑劣并存。在《与希罗多德一起旅行》的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它描写的只是土耳其博物馆内的一个场景,但对于这位谦逊之士、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见证者来说,却有一种墓志铭的味道:
“我们身处黑暗,被光包围。”
.
⛵️ 评论推荐:
“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见证者……虽然卡普希钦斯基的创作背景多样,素材也各不相同,但他的基本主题却始终如一,那就是恐惧和压迫,以及人们如何应对或超越恐惧与压迫;困境以及困境如何使人变得扭曲或高尚;一元化政治带来的令人窒息的漫长折磨,以及人类对拥有自己灵魂的永恒渴望。”——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对世界和他人的开放态度,对问题的敏锐感知与共情能力,同时兼具非凡的综合能力和以渊博知识为支撑的洞察力——这些都是雷沙德·卡普希钦斯基的特质……不仅擅长描述事实,还能够从中洞察更广泛的现象与机制。”——波兰通讯社
.
⛵️ 内容简介:
1956年,二十四岁的卡普希钦斯基成为社会主义波兰的一名新闻记者。一年之后,他被“意外地”派往印度,这是他数十年驻外生涯的第一站,在这里他将发现自己一生的志业——前往罕有人至的遥远角落,从那里理解和讲述世界的多样性,并在参差多态的现象中寻找普世真理。
在长达四十余年硝烟弥漫、跌宕起伏的全球之旅中,卡普希钦斯基永恒的旅伴是一本希罗多德的《历史》。两千五百年前,这位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古希腊作家游历了当时已知的世界,描述其部落和国家的多样性,记录了它们的战争与和平。
卡普希钦斯基视希罗多德为伟大的先驱和导师,认为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记者和全球主义者。从中国到伊朗,从尼日利亚到刚果,从安哥拉到亚美尼亚,希罗多德教会这位年轻的记者在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故事,并理解他所处的日益全球化的现代世界。
在本书中,卡普希钦斯基重温了自己冲破铁幕、走向世界的经历,讲述了他对异域与他者的觉醒之路。本书是两个无畏的旅行者交错时空、穿越世界的回忆,也是一部连贯东西方的非凡编年史:作者亲历与记录的那些塑造了近百年来人类历史的全球暗流,至今仍在涌动。
2025年3月6日 想读
教练型领导 豆瓣
作者: (美)史蒂夫·格莱迪斯 译者: 王玮 / 仲方亮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0 - 7
《教练型领导:用提问帮助和领导团队(修订本)》作者结合自己的研究及实践,通过一个虚拟案例向读者解读了如何将教练方式应用在工作中,即领导者的工作不是直接给出下属解决方案或要求员工照令执行,而是通过不停提问引导下属自己解决问题。
《教练型领导:用提问帮助和领导团队(修订本)》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系统介绍了教练流程及如何在工作中应用教练方式;第2部分通过一个完整的虚拟案例,讲解了在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应如何应用教练方式,帮助读者梳理复杂的信息,引导读者领会整个故事,从而获得启迪。
《教练型领导:用提问帮助和领导团队(修订本)》特点:
贯穿全书的实用性教练工具“教练钟”,通过四类问题和四个教练式
对话阶段(4x4法)来解决个人与团队的棘手问题。
四类问题:什么、谁、如何以及其他开放式问题。
四个教练式对话阶段:起因、影响、理想结果和想法。
2025年3月5日 想读
知识的秩序与环流 豆瓣
作者: 孙青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
本书以甲午战争期间及战后近三十年内(1894—1920),全球范围以中、日、西文书写的早期战争史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各国官、私叙史活动及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立足知识史脉络,将讨论的焦点从战争转投向战史,从史实重建转移至知识的秩序与流转,从东亚三国及东西方的跨国空间中,考察有关近代战争的知识的生成机制、基本形态及流转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近代东亚知识生成的主要特征及新动力。
孙青,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史、东亚文化接触问题及与此相关的近代制度与社会转型,著有《晚清之“西政”东渐与本土回应——中国现代“政治学”建立的前史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025年2月8日 想读
臆造南洋 豆瓣
作者: 莫家浩 东方出版中心 2025 - 1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
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超越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国家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2025年2月7日 想读
拥抱新的你 豆瓣
作者: [英] 达维娜·麦考尔 / [英] 娜奥米·波特 译者: 山山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5 - 2
2023 年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图书
《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
亚马逊编辑推荐图书
有一半人将要经历更年期,却没有人了解它
更年期影响着每一位女性,然而,许多人仍带着羞耻、恐惧、误解或沉默去面对它。
什么是更年期?更年期有哪些症状和对症的治疗方法?我们怎样才能获取正确的信息?
这本书将告诉你关于更年期的全部真相。
英国著名媒体人达维娜通过社交平台收集大量女性的更年期真实经历,联合妇科内分泌专家娜奥米医生,向公众科普更年期知识、治疗方案,澄清常见误解,希望借此帮助广大女性及其家人正确认识、科学应对更年期,进入人生的新阶段。
编辑推荐:
◆消除偏见、坦荡面对更年期的女性互助之书。长久以来,主流社会文化对“更年期”讳莫如深。对更年期的耻感让很多在这一时期饱受苦难的女性只能默默忍受。让我们刷新认知、获得勇气,认识到更年期不是结束,而是人生下半场的开始。
◆妇科专家权威答疑,正确认识更年期。更年期等于绝经吗?更年期从几岁开始?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每个女性都将经历更年期,却很少有人了解它。以妇科专家领衔的医学团队将澄清似是而非的传闻,只用前沿的科学事实说话,给出多元化的更年期不适解决方案。
◆更年期也能活得漂亮。运动、饮食、护肤、美发……来自多个领域专业人士的建议,为更年期女性保驾护航。
◆来自67名女性的真实经历分享,说出来,你并不孤单。年龄、肤色、职业、家庭各异的女性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经历的更年期,展示了形形色色的更年期症状和女性为自救所做的努力,让读者对更年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并从中收获力量。
2025年2月5日 想读
格外的活法 豆瓣
7.8 (18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井忍 文汇出版社 2025 - 2
“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
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全新力作
在不那么完美的日子,守住那份“标准规格之外”的自由
多抓鱼独家首发中:
https://mp.weixin.qq.com/s/O0e2eEXOSTG66wWFEI_CBQ
·
【内容简介】
在极致追求效率的社会,总会有人站在时代前列,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写出激发人心的励志故事。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种人,她/他会让你叹赏:对于自己的人生,竟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
作家吉井忍走入日本的大街小巷,历时七年,采访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探访12种主流秩序外的格外活法。
有人早上起床在东京街头回收垃圾,晚上在剧场讲段子引得众人发笑,“世上没有所谓的垃圾,但一旦扔掉,它就变成垃圾了。”
有人离开日本面积最大的书店,在南方小岛开了家日本面积最小的旧书店,发现“一旦离开公司职员身份,我真的就一个人了”。
有人19年盖一栋楼,从自己动手浇灌混凝土开始,在只鼓励人成为“消费者”的社会当一个“创造者”……
这些人可能是你的邻居,或商店街角落中一家小店的店主,面对日常无数的琐碎和烦躁,她/他们不着急寻找答案,而是选择接受状态模糊的自己,以现有的能力面对不确定性,留给自己自由思考的空间——面向人生,继续提问,继续追问。
·
【编辑推荐】
★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新作:在不那么完美的日子,守住那份”标准规格之外”的自由
大学毕业后出国游荡各地,不买房不上班,甘愿落后几圈用自己的节奏慢跑,如此二十年后,吉井忍从北京回到东京。此时的日本面临高度老龄化和贫富分化,主流之外的容身之处越来越少。
“跳出胜负束缚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带着这样的问题,她将目光转向日本街巷、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她/他们在社会由盛转衰之后,不强迫自己嵌套进标准规格中,在不那么残酷、也不那么完美的日子里,用心固守自己的底线,守住一份尊严。
★探访12种格外的活法,探索无限种人生的可能:路变窄了,但还可以走
在极致追求效率的社会,总会有人站在时代的前列,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但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种人,她/他会让你叹赏:对于自己的人生,竟可以做出这样的选择。
这些人都不是“奇特人物”,也不是翻山越岭方可见面的仙人,而可能是你的邻居,或商店街角落的店主。她/他们跳脱出或躺平或内卷的游戏规则,在标准规格之外开辟出自己的天地。吉井忍用一贯细腻的笔触,书写普通人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挣扎、笨拙、退却后又迈进的日常,献给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不一样的日本漫游指南,在街头巷尾、历史缝隙之间触摸最鲜活的市井日本
在冲绳熙熙攘攘的市场中走进一家旧书店,推开一扇通往冲绳历史与文化的门;在横滨闹中取静的文身工作坊品味昭和人情和义理;在福岛遇见坚守原地的人,一窥那个慌不择路的时代……在一次次与人的真诚连接中重新发现日本。
★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把椅子坐下
156张摄影图,全书彩印,图文并茂。纯质纸印刷,锁线胶订,翻阅柔顺,质感舒适。
2025年2月5日 想读
小家伙 豆瓣
作者: [法] 玛丽昂·法约尔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5 - 1
婚姻生活里的两性 育儿进行时的家庭
父母和子女的彼此成就和相互消耗
两代人之间无法停止的撕扯和牵绊
送给所有女性和母亲的美好礼物
决定要孩子之前,最好先读一读这本书!
一本无字绘本,一首视觉诗歌,一则现代家庭关系的图像隐喻,法国人气艺术家玛丽昂·法约尔的代表作品。
作品着眼于家庭关系,从“小家伙”——孩子的诞生讲起,我们看到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家长在养育中逐步失去的自我,父母对子女的干预、影响和塑造,子女对父母的继承、叛逆与背离……每个家庭的成长,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父亲、母亲、孩子,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在琐碎的磨合中成就着彼此、消耗着彼此,也牵绊着彼此、深爱着彼此。
《小家伙》的灵感来自玛丽昂的切身经验,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她创作了一系列关于“为人父母”的画作,表达她生命这一时期无数丰富而复杂的感受和想法:关于现代家庭中的父母身份,“小家伙”加入家庭后的两性关系,子女对家长的崇拜和追步如何演变为背离……
画作有温柔,有幽默,有喜悦,有想象,有哀伤,有沮丧,有思考,有质疑,每一个场景都格外有力量。玛丽昂在创作中整理为人父母的复杂感受,反思女性为家庭付出的种种代价,也学着抚平家庭带来的悲伤和自我怀疑。相信这本书会让每一个人感同身受。
【编辑推荐】
1.“安古兰漫画节”大奖得主代表作,亚马逊五星满分好评。法国人气艺术家玛丽昂·法约尔,曾三次摘取法国安古兰漫画节青年才俊奖桂冠,并于2018年获得法国安古兰漫画节评审团特别奖,多部代表作在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韩国翻译出版,新作《小家伙》更在亚马逊获得五星满分好评。
2.记录一段生命历程,身为人母的欣喜和牺牲。《小家伙》是玛丽昂成为母亲之后的第一部作品,她将切身经验注入绘画,探讨如何成为父母,如何与子女建立关系,两辈人之间的相互成就与消磨。我们看见家长在养育中逐步失去的自我,父母对子女的干预、影响和塑造,子女对父母的继承、叛逆与背离……尤其看见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巨大牺牲。
3.每个家庭的成长,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父母的、子女的、家庭的、两性关系的困境所在: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在琐碎的磨合中成就着彼此、消耗着彼此,也牵绊着彼此、深爱着彼此。《小家伙》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而复杂的感受和思考,也在于我们能以此反思自己的生活,为自我质疑和悲伤沮丧找到治愈的方法。相信任何看到这本书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4.相当迷人的超现实主义世界,每一个场景都很戳心。玛丽昂拥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绘画,使抽象无形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比如感情、欲望、幻想、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些画作有温柔、有幽默、有喜悦、有想象、有哀伤、有沮丧、有思考、有质疑,每一个场景都格外有力量。全书没有文字,只是看这些图画就能令人产生情感共振。
5.专属导读小册子《亲密的留白》。知名漫画推广人陶朗歌倾力撰写,“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设计,讲述玛丽昂·法约尔艺术背后的故事。
2025年1月13日 想读
世界末日前的谋杀 豆瓣
此の世の果ての殺人
6.9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荒木茜 译者: 董纾含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4
“对杀人犯来说,这儿可真是天堂啊。”
——————————————————
【编辑推荐】
★ 史上最年轻江户川乱步奖得主荒木茜
※ 23岁拿下日本推理界至高荣誉的天才女作家!
※ 被日本媒体誉为“Z世代的阿加莎•克里斯蒂”
★ 第68届江户川乱步奖获奖作品,评委全票通过!
※ 世界末日×人性对决、双女主VS连环杀人魔
※ 末日即将来临,所有人都变得愚蠢、疯狂、残忍!
★ 各路名家赞不绝口
※ 绫辻行人、京极夏彦盛赞“荒木茜深谙推理小说精髓”
※ 我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只有四个字:无可挑剔。——月村了卫(日本小说家)
※ 读这本书就像中了个陨石级的大奖!——小岛秀夫(游戏制作人)
【故事简介】
“对杀人犯来说,这儿可真是天堂啊。”
67天后,小行星“忒洛斯”即将撞击地球,人类面临世界末日。
23岁的小春和她的驾校教练,意外发现了一具被藏匿在车子后备箱中的尸体。在世界陷入混乱的当下,她们决定揭开这桩凶杀案的真相。
随着调查的深入,一连串案件相继浮出水面:独居男子被害案、停车场抛尸案、教室藏尸案……三桩看似无关的案件,竟似乎是同一人所为!
真凶的身份,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 再等两个月,所有人都会死,何必现在杀了她呢?
——本书第38页
▷ 在这个濒临毁灭的世界里,小春认为,反正每个人都会死,发生什么都无所谓。但我相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有些东西是必须珍惜的……哪怕只是一点点。
——荒木茜
2025年1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