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迷人的材料 豆瓣
Stuff Matters: Exploring the Marvelous 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8.4 (48 个评分) 作者: 马克·米奥多尼克 译者: 赖盈满 未读·探索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9
从茶杯、喷气发动机到家用电器、内裤,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材料。但你想过没有,为什么玻璃是透明的?是什么让橡皮筋有弹性?为什么曲别针会弯曲?为什么不锈钢不生锈?水泥也能做成衣服?世界上最薄却最坚硬的东西是什么?为什么某一种材料做成的东西会长那样?材料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又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世界顶级材料学大师带你用材料科学家的眼睛,以全新的方式看待你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钢、纸、混凝土、巧克力、塑料、玻璃、瓷器……
本书以渊博的知识和极富感染力的文字写就。它不仅揭露了各种物质背后的神奇结构,还告诉我们隐藏在其背后的精采故事。每一章介绍一种材料,辅以照片和手绘图,极富可读性和趣味性。
2023年11月29日 想读
失落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郭建龙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23 - 4
为什么说发展是一道窄门?
为什么说世俗化是民主制也无法解决的难题?
为什么那些新兴国家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失败?
本书以作者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年游历见闻为基础,以世界全球化发展大趋势为主线,以观察世界、总结发展经验为归旨,通过讲述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思考这些国家传统与改革、贸易全球化、世俗化与发展等问题,分析这些国家长期处于不发达境遇的原因,映照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发展的巨大成就和道路探索的不容易,并从经验教训的角度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镜鉴。
本书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审视视角,突破一直以来向发达经济体探索学习的思维,转而关注新兴欠发达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道路,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思考世界的新维度。
2023年11月28日 想读
为你的生活写作 豆瓣
Write For Your Life: The Home Seminar for Writers
7.8 (6 个评分) 作者: [美]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徐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11
【编辑推荐】
✍硬汉派侦探小说大师的幽默与温柔,自身写作体会娓娓道来
💊给写作者的心灵按摩,写不下去时的“百忧解”
💡打开灵感“脑洞”,驱散创作自我怀疑,提升写作“气场”
🏆美国侦探作家协会“终身大师奖”得主、“纽约犯罪风景的游吟诗人” 劳伦斯·布洛克教你突破自我局限,挖掘写作潜能
🏠布洛克的同名写作培训班曾风靡一时,本书就是这个培训班的纸上版本,是一场随时随地能参与写作大师班
📕恐惧排除、全速写作、从生活中找素材、自发性角色塑造、自我肯定……书中这些简单实用的训练方法助你抓住写作关键,打破“写不出来”的魔咒,提高写作信心
👏书中的方法,一路支持布洛克写出《八百万种死法》《父之罪》等文学经典,成为闻名世界的小说大师
🪶参加过这个培训班的学员说:“就像鸟儿从自身翅膀上发现羽毛,我重新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审视,像作家一样思考……”
🔖附赠“为你的生活写作“一日课程表书签,让你在家就能轻松安排一场写作大师班
★你写作时,耳边是否常常有这样的声音:“我不够好。我缺乏天赋。我很笨。写作对我来说太难了。我还没准备好。” 这些声音让人对写作产生恐惧,布洛克会向你证明,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你可以把它们统统赶出你受伤的心扉,奋笔疾书。
★搞创作,天赋更重要,还是努力更重要?又或者,最重要的其实是你对自己、对写作和对周围世界所持的信念?布洛克会在书中告诉你他的看法,也许会让你重新认识自己的写作与生活。
★你想成为怎样的作家?是想通过写作斩获名声、获取财富,还是想通过写作进入想象的世界、影响他人、接触内在的自我?布洛克会向你展示“作家的自我镜像”训练,把你自己都不知道的内心秘密揭示出来,让你勇于在自己选择的写作道路上走下去。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劳伦斯·布洛克曾举办过风靡一时的“为你的生活写作”培训班。参加过这个培训班的学员说:“就像鸟儿从自身翅膀上发现羽毛,我重新开始像艺术家一样审视,像作家一样思考……”这本书,就是这个培训班的纸上版本。
本书采用了前所未见的训练方法,从“心”出发,提供实用的写作心理指导。通过几项具有实操性的心理训练来进行写作前的准备工作,让你能有足够的勇气应对写作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与负面情绪,让写作者不再自卑,不再拖延,找到打开想象力和灵感的门径。此外,书中一些训练,则为寻找写作素材、人物塑造等具体写作问题提供了新颖的练习指导,帮助你升级写作思维,找到前所未见的写作通道。
此外,《为你的生活写作》展示了硬汉侦探小说大师的幽默感,轻松活泼。你也可以把本书当作布洛克亲自给你举办的一日小说培训班,在家就能跟着指导做训练,不断提升写作“气场”。
2023年11月27日 想读
以文学为业 豆瓣
Professing Literature:An Institutional History
作者: [美]杰拉尔德·格拉夫 译者: 童可依 / 蒋思婷 译林出版社 2023 - 10
【编辑推荐】
杰拉尔德·格拉夫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这本《以文学为业》是他关于文学教育体制史的经典著作,也是美国文学博士课程中的常见教科书。
本书详细介绍了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内容清晰,论证有力,并引用了大量第一手文献资料。格拉夫教授想要强调的是文学教育的“过程”,即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文学理论的结果,还要让他们理解取得这些结果的过程。
如果你对美国文学教育体制的发展历史感兴趣,这是一部不应错过的基础理论文献。
【内容简介】
《以文学为业》挖掘出了长久以来我们已经遗忘的、曾经创造了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文学体系的理念与争论。杰拉尔德·格拉夫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近代文化体系的激烈碰撞,以及在一个世纪以前我们是如何进行文学教育的。
文学研究者的观点分歧往往不为本科生所知,没有成为他们学习的对象。人们假定,学生应该知道他们的老师通过争论得出的结论,却不需要知道产生这些结论的争论。文本不会告诉我们它们要说什么,而为了有效地针对文学进行阅读和写作,学生需要批判性的对话以及批判论证的语言。
【名人评价及推荐】
[本书]是一部开创性的学术研究著作,他向我们展示了制度是如何塑造文学思想的,并提出了关于如何改变它们的建议。
——《诺顿理论与批评选集》
2023年11月27日 想读
耶鲁需要女性 豆瓣
作者: [美]安妮·加德纳·珀金斯 译者: 徐芳园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4 - 1
♀️1969年9月,美国顶级名校耶鲁结束了它268年的男校历史,迎来了第一批女学生。当她们踏入宏伟的校园时,却发现自身的体验与男同学迥然有别:她们是7∶1里的绝对少数,是“男人村”里的附属点缀,是男性眼中稀缺的性资源。被社团组织、运动队、合唱团、校内餐厅拒之门外的同时,电话骚扰、猥亵侵犯却自动找上门来。
面对漠视女性处境的耶鲁领导层(基本是白人男性)、“性解放”“反越战”“平权”等运动下振奋的社会思潮,这群年轻女性要如何捍卫自身、结成友谊、成就自我?如何重塑美国高等教育并改写历史?🙋‍♀️
===
【编辑推荐】
★耶鲁1969年的第一批女学生,268年男校历史的终结者,顶级学府内性别平权的先锋,激进六七十年代的领路人!“那是我一生中最有力量的经历之一,也是我做过最勇敢的事。”
★来到耶鲁的不仅是女人,到来的是性。7:1 的男女比,源源不绝的男性关注,性解放下怀孕的风险,反对堕胎的禁令,校园骚扰和性侵——年轻女孩们如何克服重重考验?
★让女人进门,却把她们当作次等公民。不,你不能加入运动队、合唱团或是行进乐队;不,耶鲁不会牺牲男人的数量来招收更多女人;不,你被性侵是因为不够谨慎……这就是所谓的平等吗?
★这一代人不会忍受,她们要开辟新天地。成立姐妹会、组建全女子摇滚乐队、增设女性研究课程、推进性学教育、引领街头抗议人潮……以身躯、智慧和勇气对抗庞大父权体制!
★口述采访+历史照片+珍贵档案,生动的个体叙事&变革的社会全景。知名书籍设计师汐和倾心打造,用“芭比粉”碰撞“耶鲁蓝”,激昂瞩目的女性历史不能被淡化!
===
【作者简介】
安妮•加德纳•珀金斯(Anne Gardiner Perkins),美国历史与高等教育领域学者、作家。本科毕业于耶鲁大学,曾获历史学波特奖(Porter Prize),是《耶鲁日报》的第一位女主编。此后,珀金斯相继在牛津大学、哈佛大学、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进行学习和研究,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事业。
【译者简介】
徐芳园:译者,已翻译《国王:一个街头故事》《客居己乡》《出埃及:我的回忆》等作品。
===
【相关评论】
让女性进门是一回事,而让她们在耶鲁根深蒂固的男性文化中觉得受欢迎、能融入和平等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纽约时报》书评
本书揭示了这些先驱者面临的多重阻碍,并记录了她们克服障碍的勇敢尝试。战斗还没有结束。这本鼓舞人心的书是每个人的“必读”书目。
——珍妮特•耶伦 耶鲁毕业生、美国首位女财政部长
本书讲述了一群勇敢的年轻女性重塑本科教育的振奋历史。珀金斯翔实的叙述提醒我们,性别平等来之不易,它是前人努力的结果。
——娜塔莉亚•霍尔特 《让火箭起飞的女孩》作者
2023年11月26日 想读
春之祭 豆瓣
The Rite of Spring:The Music of Modernity
作者: (英) 吉莲·摩尔 译者: 陈新坤 北京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1 - 10
资深古典音乐学者详解20世纪音乐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带你共赏“死亡之舞”的原始咆哮,拉开现代主义的序幕
★首演曾经引发骚乱?连德彪西、普鲁斯特、毕加索都要去捧场的芭蕾舞剧,到底有多牛?稍微对音乐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一定听过斯特拉文斯基和《春之祭》。他们对现代音乐产生的影响可以说独一无二。那么这部作品究竟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它又如何成为现代主义的开端?
★英国资深音乐学者挑战高难度动作:如何让芭蕾舞剧出圈?《春之祭》影响甚大,但对它的了解目前来说仍旧局限于专业人士和爱好者的圈子内。从事音乐普及工作的本书作者希望将这部作品推广给更多的人。而且,她也成功了。只要听过、看过《春之祭》,你就再也无法忘掉它带给你的震撼。
★与以往不同的音乐普及读物,不光讲故事,还教你真本事!看过本书之后,不管是对古典与现代音乐的转变历程,还是芭蕾舞剧本身的魅力及其映照出的社会现实,你一定会有全新而深刻的认知。正如它的第一位编舞尼金斯基所愿,无论是通过舞蹈来表现或者在音乐厅中表演,《春之祭》“对普通观众来说都留下了震撼的印象和一种情感体验”。
1913年5月29日,在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剧院,一出名叫《春之祭》的芭蕾舞剧即将上演。可谁都没有想到,当舞台的幕布拉开、演员开始表演后,现场观众开始骚动,口哨、嘘声、谩骂不绝于耳,最终让这次首演成为20世纪文化史上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的这部作品可以称得上“惊世骇俗”,以形式、节奏、旋律等方面的创新,奠定了它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在本书中,英国资深音乐学者吉莲·摩尔,就将带领我们回顾这部震惊音乐界的作品诞生的文化背景、创作过程,及其对20世纪流行文化的种种影响——从迪士尼动画,到影史经典《惊魂记》《人猿星球》《大白鲨》,再到爵士乐、摇滚乐、现代舞等等。了解《春之祭》之后,你将再也无法忘掉它。
2023年11月23日 想读
假病 豆瓣
作者: 沈燕 2022 - 4
本书记载的是发生在某个江南小村的疾病故事。这些故事初闻有些不可思议,但背后却承载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生活智慧。这些生活智慧在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中融会贯通为一套较为系统的地方性知识。它告诉人们如何判断自己得的是真病还是假病,又该如何预防、治疗,同时还教会了人们如何在这片与祖先、鬼、神共享的土地上始终怀抱着希望,顺利地生活,无惧地死去。
2023年11月22日 想读
福柯传 豆瓣
The Lives of Michel Foucault
作者: [英]戴维·梅西 译者: 战宇婷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 - 8
本书记叙了著名法国哲学家、思想家保罗-米歇尔•福柯一生的经历,浓墨重彩地介绍了福柯复杂丰富的学术生涯与政治活动,并梳理了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及其代表作品。福柯的人生是多重的。他过着很公众化的生活,同时又有着很私人化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柯的生活也是法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作者戴维•梅西通过采访福柯众多的亲朋师友,查阅福柯的各种作品文本,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福柯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丰富的描述。
这本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这是最好的去详细评估福柯的生活和概述他的志业的文本。
——福柯研究者,斯图尔特•埃尔登( Stuart Elden)令人钦佩。
这是福柯的生动写照。
——《新共和》( New Republic)
梅西这本具有揭示性的、细致入微的传记,取材于对福柯朋友和同事的采访,以及与其前情人丹尼尔•德费尔的合作,在福柯的政治活动和旅行的背景下,追溯了他不断演变的思想。
——《出版人周刊》( Publishers Weekly)
戴维•梅西的《福柯传》是第三本,也可能是最后一本英文版的福柯传记。它也是最好的一本,来源更充分,素材运用更自由,在道德智慧、成熟和沉稳方面更胜一筹。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梅西是他那一代最优秀的知识历史学家之一。他的福柯传记将比这一领域的许多其他书籍更长寿。
——尼尔•贝尔顿,《卫报》( Neil Belton,Guardian)
2023年11月21日 想读
李美真 豆瓣
7.0 (7 个评分) 作者: 孔亚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2012年1月,深陷写作瓶颈的小说家K在北京潘家园的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了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中斜眼女子那神秘而超然的表情对他产生了如此强烈的吸引,以至于重新激起了他的写作灵感——K决定为她写部小说——而他的一生将由此改变。
故事在名为《李美真》的虚构文本与作者K的现实生活间平行推进。一边是神秘斜眼女子那冷漠到几乎令人着迷的语调,一边是小说家K那浸染着忧郁与自嘲的日常细节。一边是有如新世界开端的1900,一边是光怪陆离的都市万象与末日传言。不知不觉间,虚构与现实开始互相侵入,它们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直至整个世界存在的根基——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开始摇摇欲坠。
也许这个世界就是一部小说?正如一部小说就是一个世界?
也许那就是这个世界的秘密所在:叙事之外,一无所有。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上京 豆瓣
作者: 李唐 2023 - 1
【编辑推荐】
◆ 黄锦树、阿乙力荐 /《十月·长篇小说》(2021双月号-6)隆重推荐
◆ 现代主义×民国北京:软弱刺客,逢乱世、被激活、逐新生
1918年,京城。刺客梦生在执行任务期间情感和思想受到冲击,想要换种活法;出身优越的知识分子双寒冰写新小说、关心现实,却决定离国去法兰西;马戏团团长韩老板在各地表演魔术,靠技艺在乱世谋生……大历史背景下个体的悲欢离合和生命向往。
◆ 《身外之海》作者、十月文学奖得主 李唐 突破之作
◆ 穿越和探索北京城:北京城可能并不只有一座,而是有许多座,它们相互叠加,构成了如今的样貌
李唐是北京人,他从自己居住的劲松地区入手,挖掘这里的前世今生,写出了这部以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上京》。李唐说:“写作者都知道北京是一个历史时空叠加的城市。北京城可能并不只有一座,而是有许多座,它们相互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如今北京的样貌。”
◆ 将现代和地域结合在一起,兼具创造力和思想性
◆ 精细描绘旧京风物,多角度窥视藏在过去中的未来
还原1918年的北京:旧时建筑旧时行当、各阶层人的衣食住行、新兴报业、社会状态……主人公在京城遇到的人、茶馆里听来的闲话,都反映着彼时各阶层对现实对未来的关注和讨论。
◆ 我已无法忍受将自己当成他人手中刀——刀不需要情感,不需要思想,更不需主张,但我是个人。
◆ 知名设计师操刀整体装帧,巧用“银象沉湖”姿态深入主人公精神的深处。
------------------------------
【内容简介】
1918年,京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列强盘踞。供职于“燕社”的职业刺客梦生接到最新任务——上京刺杀日本贵族山内丰成。一向不涉政治的“燕社”这次替谁杀人?出于何种目的?
刺杀目标终日有专人护卫,梦生只得持续跟踪,伺机而动。数月间,一向独来独往,只做他人手中刀的梦生,遇到不少奇人奇事,情感和思想受到冲击。
梦生曾笃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都得走自己的道儿。”上京以来,心中屡屡生疑,试图摆脱刺客命运,挣脱自身的隐秘与软弱。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美洲纳粹文学 豆瓣 Goodreads
La literatura nazi en América
7.8 (63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5
《2666》作者 向博尔赫斯《恶棍列传》致敬之作
一部跨越美洲的百年怪谈
这是一部伪造的作家辞典。
◎本书收录了92 名文坛恶棍,怪人,骗子,疯子,以及神秘主义者。
◎本书收录了这些人的生平及作品简介, 并竭尽所能地嘲笑他们。
◎书中故事始于20 世纪初, 直至2 1 世纪中叶, 跨度长达百年。
◎本书还特别收录美洲大陆相关出版机构、杂志社。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口岸往事 豆瓣
No Dogs and Not Many Chinese
作者: [英]吴芳思 译者: 柯卉 新星出版社 2018 - 5
这是一部英国汉学权威学者努力沟通中西文化的用心之作。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由此开启整整一百年的条约口岸历史。作者通过大量侨民的回忆录、笔记,描述了侨民色彩斑斓的生活,见证了这一百年里诸多历史事件。作者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富有同情心的英国人,娴熟中文,能熟练驾驭中美文献资料,因此,本书填补了中国学者因语言材料所限,难以一窥海外侨民在中国多重景象的空白。另外,本书虽出于学者之手,却能似叙述的笔调展现这一百年历史中的点点滴滴,便于一般读者阅读。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中国现代文学新讲(“钱理群现代文学课”丛书) 豆瓣
作者: 钱理群 九州出版社 2023 - 4
晚年钱理群的心愿,此生写给国人的文学史“收官之作”!
理解现代中国,把握“变动”时代的“不变”价值——
开讲啦,扫码可听,钱理群原声朗读,一部“有情”“有人”的“有声文学史”!
加赠“现代文学三十年”文学地图 +“十三邀”访谈节录……
---
打开现代中国的一种方式,是打开现代文学。
作为“钱理群现代文学课”系列,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新讲》,实质上就是一部“钱理群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它以“现代文学三十年”发展脉络为基本框架,精选 45 位作家、60多篇作品,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回到文学阅读、文学教育与文学史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回归文学本身——无论“新编”还是“新讲”,“新”就新在“以作家、作品为中心”。
一个基本事实:文学史的大厦,主要是靠作家,特别是大作家、经典作家支撑的;而作家的主要价值体现,就是他的作品文本。离开了作家、作品这两个基本要素,就谈不上文学史。
从1910年代《新青年》杂志诞生,现代文学三十年,历经启蒙、建构、纵深发展,薪火不息,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也有周作人、朱自清、沈从文、冯至、萧红、张爱玲、艾青、赵树理、丁玲、钱锺书、废名、穆旦、汪曾祺……整个现代文学史就是一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史,是现代作家作为现代中国人、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变革与转向作出内心反应和审美反应的历史。
研究问题,输入学理,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主要作者、“大文学史”理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资深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这一本《新讲》是他的第100部著作,80多岁写于养老院,也是钱理群文学史著述系列的“收官之作”。他说,依然只具有“有缺憾的价值”。他还说,教育没有文学,人的生命中没有文学,就失了“魂”,会导致民族的精神危机。
【作者自述】
★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的每一天的文学史书写,都是重新和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巴金、冯至、张爱玲、萧红……对话、讨论、争辩,而且是从未有过的亲近、自然、迫切。
—— 我的现代文学史的研究、探讨与撰写,从1987年到2021年(《中国现代文学新讲》竣稿),整整持续34年之久;我也终于完成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生前交给我的“坚守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任务,对于现代文学史研究学科,我能做的事都做了,可以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了。
【大家谈钱理群】
★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钱理群著述涉及的领域有多方面。现代文学研究无疑是主要的。80年代他牵头撰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至今仍有难以取代的生命力。沿着这条线索,在21世纪之后关注点延伸到“当代”,并从文学史扩展到当代史。
★ 赵园(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老钱的读者遍布不同阶层。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使他的思想触角随时伸出。即使住进了养老机构,也绝不封闭,仍有自己的信息渠道,与外界呼吸相通,未失与年青一代的沟通能力。
★ 温儒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富理想激情,好品评时事,无论上课著述都极投入,曾被学生评为“十佳教师”。不满足当书斋学者,以启蒙思想者自居,追求“民间批判立场”,文章多带使命,注重从文学中抽取思想资源。自80年代以来,其著作在几代青年中有相当影响。
★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的一个重要写法是把自己写进去(“我的精神自传”),这是要求理性、客观、中立的学术研究的大忌,但又是“五四”传统之一,你只要想想胡适拼命劝朋友们写自传就知道了。
★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的自我定位,首先是“文学史家”,这就要求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上形成独立的文学史观、方法论与叙述方式,于是,在大获全胜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和《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之外,老钱正全力以赴独立撰写《钱理群新编现代文学史》,以便形成“文学史三部曲”。
★ 许子东(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老钱是理想主义者,是无可救药的理想主义者,真的。所以他期望人,自己是想这样,比如感时忧国啦,批判社会啦,坚持原则啦,他期望他的学生也这样。这是老钱这一辈的人。
★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钱理群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总结他的贵州经验为“脚踏泥土,仰望星空”。“脚踏泥土”指的当是贵州土地,但站在土地上“仰望星空”同样意味深长,不禁令人联想到康德的名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星空之所以灿烂,因为超越一时一地的羁绊,体现无垠的真理,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越来越象牙塔化,鲜活的当下意识不太易见到了。这与研究对象的精神传统,形成了不小反差。钱理群是zui早针对这一现状表示忧虑的人,认为远离“五四”的精神,其实不会给研究带来活力。
★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我看来,钱理群与鲁迅不同,与我们不同,当然与年轻人所描述的更为不同。因为从那些表述看来,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就是“可爱”。
★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在所有可能的称谓中,钱理群先生zui倾向于认同和接受的,也许是“文学史家”的称呼。多年来,他私心里一直把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看作自己的一块重要领地,对文学史的理论、观念、方法一直保持自觉的探索激情,并始终执迷于文学史的叙述体例和叙述形式。
★ 罗新(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当代研究鲁迅的学者中,几乎没有人比钱理群更接近鲁迅,不仅在思想上心灵上,而且在一步一个脚印的人生践行中。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意义在哪里?鲁迅的作品为什么称得上经典?历史的鲁迅是一个什么人?钱理群的讲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掀动当代的精神微澜。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昭和解体 豆瓣
昭和解体:国鉄分割•民営化30年目の真実
作者: [日] 牧久 译者: 高华彬
国铁这头巨象的崩溃
终结战后日本的一个时代
记录昭和最后的20年
城山三郎奖提名作品
战后,作为公共企业体再度启程的国铁,始终未能摆脱国家这个“束缚和羁绊”,同时,还受掣肘于战后民主化政策的产物——强大的劳动工会组织。死死抓住国铁利权不愿放手的政界与管理层的争执、管理层与工会之间的争斗、管理层内部的派系斗争、由憎恨发展为仇怨的工会相互之间的“劳劳对决”……友爱与团结、暗斗、变节、背叛、明哲保身及怨恨等等,多种复杂因素纠缠在一起,最终造成国铁组织的解体。不仅如此,长达115年的“日本国有铁路”的解体,还导致了执掌战后政治一端的国劳、总评及社会党的瓦解,作为战后日本政治体制的“五五年体制”也由此分崩离析。可以说,“国铁分拆和民营化”是战后昭和时代最大的政治和经济事件。
——摘自本书后记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辨色视朝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李文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其它标题: 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清代的政务运作,可体现为文书的流转过程,而最重要的政务文书题本与奏摺,又是朝会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的呈现。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 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间谍与叛徒 豆瓣
The Spy and the Traitor: The Greatest Espionage Story of the Cold War
8.8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本·麦金泰尔 译者: 袁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
如果有人能被称作英国著名双面间谍金·菲尔比的苏联版本,那个人就是奥列格·戈尔季耶夫斯基。戈尔季耶夫斯基是两个克格勃特工的儿子,他在苏联最好的情报机构接受训练,1968年正式参与情报工作,后来成为苏联驻伦敦的情报站长。但从1973年起,他开始秘密为英国军情六处工作。长达十 年的时间里,冷战逐渐走向终点,随着美苏两大强权之间的猜疑达到顶峰,世界一度濒临核战争爆发的边缘,戈尔季耶夫斯基最终帮助英方获取了关于苏联领导层战略思维的关键情报,并在幕后为苏联和英国关系的解冻作出了贡献。因为军情六处极力想维系与美国的信任关系,它向美国中央情报局透露了戈尔季耶夫斯基的姓名,中央情报局因而痴迷于弄清英国这位最高级别情报提供者的身份。最终,他们的痴迷将戈尔季耶夫斯基逼上了绝路:被指派去调查戈尔季耶夫斯基身份的中央情报局官员阿尔德里奇·埃姆斯,正是一名暗中为克格勃服务的线人。
通过揭露美国、英国和苏联三方互相扰乱的故事,戈尔季耶夫斯基戏剧化的生涯故事在他1985年从莫斯科逃亡时到达高潮。麦金泰尔*的这部作品可能也是他最好的一部。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弗里德里希大王 豆瓣
Frederick the Great: King of Prussia
作者: [英] 蒂莫西·布莱宁 译者: 栗河冰 / 成昱臻 2022 - 1
♠作者凭此书获2016年英国国家学术院奖章;还原多面国王弗里德里希的一生与普鲁士的崛起。
♠内容简介
在欧洲历史上,很少有像弗里德里希大王这样伟大的人物。当他在1740年继承普鲁士王位时,他统治的是一个领土分散的弱小王国,到他的统治结束时,普鲁士已经跻身欧洲大陆的强国之列。
在本书中,历史学家蒂莫西•布莱宁为我们全方位描绘了这位在拿破仑之前半个世纪,主宰欧洲政治、军事和文化生活的国王。
弗里德里希有着复杂多面的性格,他有时是冷酷无情的君主,有时是运筹帷幄的战场指挥官,有时是热心的艺术赞助人,他还与伏尔泰等那个时代的其他主要思想家保持着活跃的联系。
蒂莫西•布莱宁这本宏大的传记讲述了弗里德里希精彩的一生,以及在他统治下,普鲁士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彻底变革。读者可以深入这位伟大君主的内心,也能更好地理解普鲁士崛起为欧洲强国的历程。
♠编辑推荐
弗里德里希大王,他是精力充沛的君主,普鲁士在他的治下实现了奋进与多项改革;他是多场战争的参与者、发起者,拿破仑对其佩服有加;他是艺术爱好者、赞助人,伏尔泰等同时代思想家与他有着书信往来。
本书便是关于弗里德里希大王的一部出众传记。作者蒂姆•布兰宁利用自己多年的研究,再现了弗里德里希的活力、复杂性及其带有缺陷的天赋。
♠媒体推荐
撰写弗里德里希的传记,需要多种多样的技能,要掌握18世纪外交和军事史的专业知识,熟悉欧洲的音乐、建筑和知识传统,尤其重要的是,要对人类心理学有深刻的感知,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位复杂且痛苦的主人公,所幸蒂莫西•布莱宁就拥有这些丰富的技能。
——《华尔街日报》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但通俗易懂的高水准学术著作。
——《泰晤士报》
这本书在未来许多年内都将是弗里德里希英语传记的典范。
——《旁观者》杂志
布莱宁成功为欧洲近代史上最复杂的人物之一赋予了生命。
——《电讯报》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契诃夫传 豆瓣
Anton Chekhov:A Life
作者: [英]唐纳德·雷菲尔德 译者: 徐菡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3 - 8
本书是英国俄罗斯文学学者唐纳德•雷菲尔德的代表作,出版后引起国际契诃夫学界的强烈反响,被公认为目前为止最详细、考证也最全面的契诃夫传记。作者特地前往俄罗斯各个资料档案馆,研究考证了大量契诃夫书信,尤其是未经披露的那一部分,再结合已有资料,以编年史的形式讲述了契诃夫的一生与创作。全书共分十部分,流畅而抒情地重现了作家具有强烈魅力的形象,并解析了其文学之路上的成长与转变过程。在这本书中,契诃夫的家人和朋友们也占据了重要位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幅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画卷,并在雷菲尔德的笔下,契诃夫作为一名伟大作家,也作为一个俄罗斯人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更为突出的呈现。
以一种更加完善与全面 也更现代的视角
回望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文学创作与生活
——致契诃夫和热爱契诃夫的你
雷菲尔德花费五年时间在俄罗斯研究契诃夫的生平,发现了众多以前未曾发表的和家庭成员、爱人、友人的信件,足以令人对这位俄罗斯伟大作家的生活和创作产生新的理解。这本书应该成为契诃夫生平的标准参考书,推荐给所有文学爱好者。
——《图书馆杂志》
高尔基在谈论契诃夫时说,没有人像他那样清楚地理解“生活琐事中的悲剧”。雷菲尔德当然铭记在心。这本契诃夫传记中满是微小的细节,一道绘制出契诃夫本人、他的大家庭和众多友人的画作。雷菲尔德并通过对原始资料的细致研究,发现众多被有意忽视或巧妙美化的信件,其在这本书中的成果就是展现出一个更热情、更开放,也更作为一个人的契诃夫。而这绝非坏事。
——《出版周刊》
雷菲尔德为契诃夫及其读者做了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他探讨契诃夫的努力终于带来一个复杂、模棱两可甚至令人不安的形象,终于令人感到这才是隐身于艺术创作背后的真实作者。
——《纽约时报》书评版,克莱尔•卡瓦纳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豆瓣
作者: 翟学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9
关于“人情”与“面子”,中国人似乎“一听就懂,所以细想的人大约不很多”(鲁迅语),然而它们是认识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基础。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得到一种本土分析框架,以此分析它们在社会、经济、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等各领域的重要影响,并寻求到一种与西方相关领域对话之可能。至于它们与“权力”如何关联,以往的社会学研究并未给出答案。本书从“关系”及其网络建构的特点出发,指出两者结合将形成“权力的再生产”,即指权力因关系会发生转移,导致一些原本没有权力者获得权力。
总之,本书以社会学本土化的视角,在理论与经验两个层面,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运行方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针对一些学理问题与西方社会科学形成观照,较为完整地勾勒了中国社会之文化脉络与中国人关系运作的全景图,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此领域为构建中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而做出的努力。
2023年11月20日 想读
一页纸备考法 豆瓣
作者: [日]棚田健大郎 译者: 丁楠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3 - 7
我们的一生中可能会经历各式各样的考试,比如中高考、考研考公、职业资格考试,等等。
但只要是考试,总归有难度。一方面,考生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对于很多考生来讲,备考的时间并不多。
本书将介绍一种够让人“记住大量知识又不会忘记”的特殊学习方法——一页纸备考法。有了这种方法,哪怕是不擅长学习的人,也可以记牢所学的知识,从而可以更顺利地通过考试。
2023年11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