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Boys' Love, Cosplay, and Androgynous Idols 豆瓣
作者: Ms Maud Lavin / Ling Ya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 10
Chinese-speaking popular cultures have never been so queer in this digital, globalist age. The title of this pioneering volume, Boys' Love, Cosplay, and Androgynous Idols: Queer Fan Culture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already gives an idea of the colorful, multifaceted realms the fans inhabit today. Contributors to this collection situate the proliferation of (often online) queer representations, productions, fantasies, and desires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norms in discourses surrounding nation-states, linguistics, geopolitics, genders, and sexualities.
Moving beyond the easy polarities between general resistance and capitulation, Queer Fan Cultures explores the fans' diverse strategies in negotiating with cultural strictures and media censorship. It further outlines the performance of subjectivity, identity, and agency that cyberspace offers to female fans. Presenting a wide array of concrete case studies of queer fandoms in Chinese-speaking contexts, the essays in this volume challenge long-established Western-centric and Japanese-focused fan scholarship by highlighting the significance and specificities of Sinophone queer fan cultures and practices in a globalized world. The geographic organization of the chapters illuminates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he other competing forces shaping geocultural intersections among fandoms based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2023年11月7日 想读
When the Yellow River Flood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Hui-Lin Hsu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4 - 7
A study of The Travels of Lao Can through an environmental lens.
When the Yellow River Floods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hydraulic engineering, and nation-building in the context of Liu E’s The Travels of Lao Can. This book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that goes beyond conventional narratives that focus solely o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The main areas covered include the role of water management in literary nation-building and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novel’s various themes, such as river engineering, med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s, national sentiment, and landscape description.
By offering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Travels of Lao Can, this book broad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nation-building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highlight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crises and hydraulics on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consciousness. When the Yellow River Flood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environmental root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making it an essential read for those seeking to understand the complex interplay between literature, the environment,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China. This book will be of interest to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23年11月7日 想读
儒学、数术与政治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陈侃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古代中国,“灾异”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人事的预兆或谴告,具有特殊的政治含义。本书追溯灾异理论的思想和技术渊源,探究儒学灾异论的内容、形成过程及其与数术和政治的关系,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考察中国古代学术“学理”和“实用”两种取向之间的矛盾。灾异论的“学理取向”导致丧失立场的技术化,消解“天”的权威,最终自我否定;而“实用取向”同样会偏离儒家之“道”,为权力所左右。灾异的政治文化史,折射出中国古代学术面对集权政治的尴尬处境。
2023年11月6日 想读
零食里的中国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王金玲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 10
本书是一位社会学家以个体生活经历为基础,以零食为切入点观察中国社会,呈现中国家庭生活和社会变迁的写作探索。作者真诚地分享了家族五代人的零食生活经验史,点滴中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良好家风的传习和深厚的家国情怀,突出了零食背后的时代记忆和文化价值,书写中也渗透着社会学家的敏锐智识与人本关怀。读者既能从书中了解半个世纪以来国人所能接触到的零食的品类、风味和作用的演变,也可以生动直观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传承发展。这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发展和社会变迁提供新视角和新路径,为相关的中国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书中也寄托着作者王金玲从百姓日常生活普通之处的故事讲起,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的期待。
2023年11月6日 想读
漫画即日常 豆瓣
藤子・F・不二雄のまんが技法
作者: (日) 藤子· F·不二雄 / [日] 藤子·F·不二雄 译者: 尹国鹏 南海出版公司 2023 - 10
▶▶【内容简介】
老师您好,我这画画水平还有救吗?没有灵感,怎么办?创意这口饭能吃一辈子吗?天天打工,生活还有什么趣味?
藤子·F·不二雄会说:“你需要用漫画思维,重组平淡日常!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家创造有趣的故事。”
✍这里有10堂创意大师课
——从《哆啦A梦》的故事中选取例子,从建立信念、积累素材,到塑造人物、寻找舞台、构思情节,不断拓展想象、扩充创意,直至一个作品生成,手把手教学如何生产“有趣”与“快乐”。
✍更有创意之道的最强售后
——维持身心平衡、保持创作的生命力的秘籍大公开!藤子·F·不二雄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从新人时期一路走来或振奋或苦恼或美妙或辛酸的经历,以及对表现形式和职业道路的思考,相信能给所有创作者带来激励与启发。
总之,你在思考的、幻想的,都是创意的来源!
▶▶【编辑推荐】
☝《哆啦A梦》作者唯一创意教科书,中文版首次出版
—— 藤子·F·不二雄:“用漫画思维,重组平淡日常!”
—— 所有爱创造、爱生活的人,都值得一读!
☝ 藤子·F·不二雄诞辰90周年特别纪念
—— 藤子Pro官方授权并监修全书,含「梦」量MAX!
—— 限量赠送哆啦A梦「一起出发」取景卡,「框」住日常之美!
☝ 漫画大师公开课,亲授从0开始的创意秘诀
—— 10章深入浅出的解说 × 142幅生动插图
—— 全面解密超人气IP的诞生过程,手把手带你将“脑洞”付诸实践
—— 写给每一个想把生活变有趣的人
☝漫画大师人生录,从萌新到巨匠的历程大公开
—— 热血青春 × 宝贵经验
—— 回顾笑泪交织的职业生涯,分享永葆创造力的方法
—— 写给每一个有志于内容行业的人
2023年11月6日 想读
进化吧蜗牛 豆瓣
歌うカタツムリ――進化とらせんの物語
作者: [日] 千叶聪 译者: 丁丁虫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3 - 5
日本“每日出版文化奖”获奖作品
以蜗牛为线索,通过独特的视角探索生命进化之谜
◎ 编辑推荐
🐌一本书生命进化的历史,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开启一段奇妙的知识之旅。
🐌以蜗牛为线索,以小见大,构思清奇,以独特的视角探索生命进化之谜。
🐌小说式的写作手法,让你在阅读中获得全新的 体验,原来进化论也能这么有趣。
🐌融合历史与科学,让你对生命进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包含“自然选择派”“进化中立派”,以及遗传漂变、奠基者效应、红皇后假说、中立理论等进化学理论观点,带你领略生命进化的多样性。
◎ 名人推荐
小小的蜗牛,映射的是波澜壮阔的进化学史。作者构思巧妙,以蜗牛为线索,采用小说式的写作手法,生动讲述了进化理论研究的重要历史时刻,娓娓道来生物学家们研究过程中的执着与热情、争执与矛盾,以及有笑又有泪的故事,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生物学知识。
——和渊(清华附中高级教师,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
无论多么微小的生物,都有可能揭示出非凡的意义,本书就是这样,透过小小的蜗牛壳,看到的是进化理论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读完本书,你会惊叹进化论也能如此吸引人!
——何鑫(上海自然博物馆自然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偶然与必然、连续与不连续、随机进化与适应主义、遗传漂变、奠基者效应、红皇后假说、中立理论......重要的进化理论轮番上演,宛如一台科普舞台剧。
——佐仓统(东京大学教授,进化学家)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科普作品,书中以“蜗牛进化之谜” 为线索,用蜗牛的小故事讲述了生命进化研究的壮阔历史,生动呈现了自 达尔文进化理论以来,“自然选择派”与“进化中立派”的交锋、争论,以及双方在追求生命真相过程中的融合。作者构思巧妙,使用小说式的写作手法重构了关键的历史时刻,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进化理论的发展,更能感受到研究者追求真相的热情。
2023年11月6日 想读
李白来到旧金山 豆瓣
作者: 谭夏阳 新星出版社 2023 - 10
中国古诗在西方的传播有一两百年的历史。本书讲述了九位中国诗人——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寒山、苏轼、李清照、陶潜、谢灵运被译介到西方的旅程,他们被误读、误解、正名,继而受人追捧,最终在国外读者面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形象。
这也将是一趟探究诗歌翻译的旅行。把诗歌译成诗歌, 是种遥远的神交,一个人以自己的心灵来体认另一个人,以自己的言说来传递对方的声音——从而创造一种奇异的“语言的回声”。“伟大的诗歌正是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翻译之境中活着:诗作死于穷途末路。”
2023年11月5日 想读
美国折叠 豆瓣
作者: 田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美国有光荣,美国无梦想;美国即天堂,美国也是地狱;美国曾是未来,美国早已过去。
世道在变,美国在变,我们也在变,恒纪元不再,我们认识美国的立场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一方面是“与时”,也即要把美国作为对象,并把这个对象历史化,打开美国在历史行进中的山重水复;另一方面则要“俱进”,我们作为观察者也要把自己历史化,置身事外以形成中国的主体立场,才能趋进思想的柳暗花明。
光荣与梦想的神话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崩溃的危机论。与时俱进也要求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地认识“美国”,就要求我们不虚美,不隐恶。此前我们读到的美国讲述,左手地狱右手天堂,归根到底都是对美国这个庞然大物的一种折叠,美国的复杂及其在历史维度内的不断变革,使得认识美国变得极其困难,但又极为迫切。
“美国怎么了”,这是时代推着我们要去回答的问题,本书意在打开折叠,哪个美国,又是谁的美国,现在只是开始,让我们一起追问。
本书也是谈美国的,但视角独特,它是作者的亲历,包括思想的亲历。近代以来人类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尚无答案的问题,而美国社会已经和正在经历的,正具有对现代社会的代表性讨论意义,这是对美国社会的观察价值,也是本书的阅读价值。可以说,本书是当下一场真正的“今日美国讲座”。
——唐晓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流量喧哗之时保持学者的定力,以学术同时又不学科化的方式去处理美国这个庞然大物,对习以为常的对象保持陌生者的好奇,用历史化的方法提出新的问题,打开此前少有人关照的研究领域,不那么自信但又勇敢地抛出可以论证并有可能被证伪的结论。田雷在写作时摸着石头过河,展示出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美国,《美国折叠》就是一个时代的靶子,让子弹飞会儿,再飞一会儿。
——甘阳 清华大学新雅讲席教授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美国折叠》则告诉我们,长江后浪超前浪。在八零后一代的思想者中,田雷教授当之无愧地是后浪中的前浪。本书呈现的不光是他的美国研究的成果,更是他对我们应该如何研究美国的思考,后者代表着一种思想上的觉醒和勇气,极为珍贵。田雷的忠告——“不虚美,不隐恶,实事求是地理解一个复杂的美国”——实在应该成为所有美国研究者的一道座右铭。
——王希 美国宾州印第安纳大学历史系杰出教授
田雷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杂文写在美国大地上。风光无限的美国,被不断暴击,也许,我们从美国宪法中学到的是,我们从未从美国宪法中学到任何东西。也许,美国梦,从来都是美国噩梦。当年乘风又破浪,不过山河故人在,打开重重折叠,才能看清几百年的美国里子和面子。风雨飘摇,此书是你今年的伞。
——毛尖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一名曾负笈西游的留学生,田雷教授克服我们时代流行的种种“接轨论”“转轨论”,倡导以病理学的眼光来研究美国宪法与美国社会,其研究主张在国内的外国法研究界与美国研究界产生了显著的冲击力。本书收集了他在美国研究领域的一系列重要文章,在写作风格上具有鲜明特色,在智识上充满真知灼见,体现了一种具有强烈中国主体自觉的区域与国别研究路径。
——章永乐 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2023年11月3日 想读
Coca-Cola, Black Panthers, and Phantom Jets 豆瓣
作者: Oz Frankel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 7
In the late 1960s, Israel became more closely entwined with the United States not just as a strategic ally but also through its intensifying intimacy with American culture, society, and technology. Coca-Cola, Black Panthers, and Phantom Jets shows how transatlantic exchanges shaped national sentiments and private experiences in a time of great transition, forming a consumerist order, accentuating social cleavages, and transforming Jewish identities. Nevertheless, there remained lingering ambivalence about, and resistance to, American influences. Rather than growing profoundly "Americanized," Israelis forged unique paths into the American orbit. As supporters and immigrants, American Jews assumed an ambiguous role, expediting but also complicating the Israeli-American exchange.
Taking an expansive view of Israeli–American encounters, historian Oz Frankel reveals their often unexpected consequences, including the ripple effects that the rise of Black Power had on both extremes of Israeli politics, the adoption of American technology that fed the budding Israeli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 the consumerist ideologies that ensnared even IDF soldiers and Palestinians in the newly occupied territories, and the cultural performances that lured Israelis to embrace previously shunned diasporic culture. What made the racial strife in the US and the tensions between Ashkenazi and Mizrahi Jews in Israel commensurable? How did an American military jet emerge as a national fixation? Why was the US considered a paragon of both spectacular consumption and restrained, rational consumerism? In ten topical chapters, this book demonstrates that the American presence in Israel back then, as it is today, was multifaceted and contradictory.
2023年11月2日 想读
无力承担的自我 豆瓣
作者: 杨照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10
梦想或期待实现了,不见得都是好事,
有可能是灾难一场。
——————————
🚩 20世纪文学旗手,也是各自时代掉队的人:
从夏目漱石到太宰治,5位经典文人,5个紧缩时代的创作现场,5位逆风独行者的挣扎与回答。在他们的人生、社会、文学抉择中,读到对今天生活的刺激与启发。
🚩 「经典领读人」杨照×「正视人间的狠厉文豪」芥川龙之介:我们该如何分清,什么才是自己真正的想法,什么只是配合他人期待而做的表现?
🚩 走进现代主义小说家的人性迷宫:在一场场解谜游戏中,认知人、描述人、理解人
从超越传统的《罗生门》,到展现艺术魔性的《地狱变》,及《河童》《齿轮》等远离日常的疯狂书写:看啊!这里有一个人,如此活着、如此思考、如此相信,那些你想要躲却不见得躲得过的部分,一直藏在人格深处,随时可能跳出来。
🚩 130*203窄长开本、精致内外双封、纯质内文纸张,单手可握,方便翻阅
护封选用「野火之红」樱雪纸,结合烫印工艺、专色印刷,体现激烈摆荡的人性欲望,以及汹涌复杂的内在感情。
内封邀请法国艺术家定制肖像插画,以今日审美眼光重塑文豪形象。和洋融合,表达作家强烈、别具一格的生命态度。
🚩 5册皆附杨照独家「简中版」系列总序、作者前言、文豪年表,全方位进入作家的感官与心灵世界。
——————————
【内容简介】
20世纪文学旗手,也是各自时代掉队的人。「经典领读人」杨照日本文学名家十讲系列:以文学,倾听他们的挣扎与回答。
【上辑·第3册】
「经典领读人」杨照×「正视人间的狠厉文豪」芥川龙之介:梦想或期待实现了,不见得都是好事,有可能是灾难一场。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近代作家中,最具世界性的一位。从超越传统的《罗生门》,到展现艺术魔性的《地狱变》,及《河童》《齿轮》等远离日常的疯狂书写,读他的作品,有如置身人性迷宫,站在理所当然的对面,去探索理性和感官都到达不了,却是现代生活不得不面对、处理的混乱与茫然。
他反复在作品中呈现的,是被「人情义理」深深渗透的人们,如何彻底混淆了自我的外在与内在。很多时候人们根本弄不清楚什么是自己真正的感受、想法,什么是配合外界其他人期待做出的表现。只有在少数灵光乍现的时刻,人突然洞见了他人复杂的心理运作,或突然了解了自己的幽微心思。而那些灵光乍现的时刻,就是芥川认为小说要捕捉、应该捕捉的。
2023年11月1日 想读
The Shape of Time 豆瓣
作者: George Kubler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 4
When it was first released in 1962, "The Shape of Time" presented a radically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rt history. Drawing upon new insights in fields such as anthropology and linguistics, George Kubler replaced the notion of style as the basis for histories of art with the concept of historical sequence and continuous change across time. Kubler's classic work is now made available in a freshly designed edition.
2023年11月1日 想读
The Joy of Consent 豆瓣
作者: Manon Garcia 2023 - 10
In the age of #MeToo, consent has become the ultimate answer to problems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violence: as long as all parties agree to sex, the act is legitimate. Critics argue that consent, and its awkward confirmation, rob sex of its sexiness. But those objections are answered with charges that to dislike the consent regime is merely to defend a masculine erotics of silence and mystery, a pillar of patriarchy.
In The Joy of Consent, French philosopher Manon Garcia upends the assumptions that underlie this very American debate, reframing consent as an ally of pleasure rather than a legalistic killjoy. In doing so, she rejects conventional wisdom on all sides. As a legal norm, consent can prove rickety: consent alone doesn’t make sex licit—adults engaged in BDSM are morally and legally suspect even when they consent. And nonconsensual sex is not, as many activists insist, always rape. People often agree to sex because it is easier than the alternative, she argues, challenging the simplistic equation between consent and noncoercion.
Drawing on sources rarely considered together—from Kantian ethics to kink practices—Garcia offers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grounded in commitments to autonomy and dignity. While consent, she argues, should not be a definitive legal test, it is essential to realizing intimate desire, free from patriarchal domination. Cultivating consent makes sex sexy. By appreciating consent as the way toward an ethical sexual flourishing rather than a legal litmus test, Garcia adds a fresh voice to the struggle for freedom, equality, and security from sexist violence.
2023年11月1日 想读
多谢不阅 豆瓣 Goodreads
Thank You for Not Reading
8.4 (38 个评分) 作者: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何静芝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3 - 9
图书市场越发繁荣,装帧越发精致,书店越发引人驻足,作家也从未像现在这样红遍全球,但真正的文学却近乎绝迹。杜布拉夫卡假借一个被英美文学市场冷落的东欧人之口,一一吐槽当今文学世界的诸多乱象:

隔三差五就会横空出世的文学新星;被反反复复“重新定义”的文学;各显神通的身份政治书 写;本末倒置的版权运营模式;宛如超市与咖啡馆结合体的书店;本质上与图书无关的书展;做派与作家无二的网红编辑;认为伊万娜·特朗普比布罗茨基更能“对祖国的政治形势做出鞭辟入里的分析”的媒体书评……文学失去了它的准入机制与评判标准,任何明星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宣传他们的新书,任何一种负面评价都能被狡黠的市场拿来营利。

然而,最诡异的一点还是:在这个无比“民主”的全球化大市场上,其文化“商品”及创作要求,却总能让人想起我们的老朋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023年11月1日 想读
求剑 豆瓣
作者: 唐诺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10
“刻舟求剑。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想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
《求剑》是作家唐诺全新散文作品,23篇关于“年纪、阅读、书写”的重磅思辩。逐渐步入暮年的唐诺把年纪这个视角加进每天的阅读和书写中,变为读和写的新视角、新元素。逐年增长的年纪,迫使书写者时刻面对日益年轻的世界,最大好处是,书籍也跟着年轻起来,由此阅读和书写产生了一种从容跟得上的转动,得以一步步揭露,深入作者希冀抵达之处。唐诺用“年纪”这一独特视角,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抵达思维尽头的思索,带我们进入伍尔夫、昆德拉、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博尔赫斯、卡尔维诺、赫尔岑、康德、张爱玲、朱天心、阿加莎·克里斯蒂、山田洋次、钟晓阳、侯孝贤、有吉弘行等人的世界,从阅读书写到影视综艺,辨识出那些比文字和影像更稠密更切己的东西,重新打开我们的视野。在创作、书写的世界,有这样一个接近于通则的趋向,一个真的够好,尤其肯于持续盯住世界、盯住人的创作者,随着年纪和他认知的进展、随着时间作用于他身体的种种奇妙熟成,总会缓缓走向真实世界。
编辑推荐
★职业读书人唐诺全新作品,23篇关于“年纪·阅读·书写”的重磅思辨。以“年纪”为视角,重新打开我们的阅读世界。——“我真正期待的仍是年纪”,阅读如刻舟求剑,年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唐诺把年纪这个视角加进他每天的阅读和书写里,变为读和写的新视角、新元素,“整个阅读被重新打开”。“这本书真正把我带进老年,用老年的眼光回头看我熟悉的世界、我熟悉的书、我熟悉的作家所产生的一种角度的转动。”“正因为年纪是稳定前行的,它因此给了阅读和书写一种难以言喻的生动感、一种你从容跟得上的转动,好像每一次都多揭露一点点,更探入一点点。这应该是近年来在我身上所能发生最好的事。”
★“《尽头》之后最好的唐诺。”洗涤、打磨、沉淀、结晶,书籍仍是人类世界最大规模明亮起来的丰饶之地。“我能够想得到的抗癌药物就是书。”——伍尔夫、屠格涅夫、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昆德拉、陀思妥耶夫斯基、赫尔岑、康德、朱天心、张爱玲、阿加莎·克里斯蒂、山田洋次、钟晓阳、侯孝贤、有吉弘行、夏目三久、松子·Deluxe……此次唐诺的笔辐射更广,从阅读书写到影视综艺,带领读者更精细地分辨字里行间与影像背后那些更稠密更切己的东西。“一个真的够好,尤其肯于持续盯住世界、盯住人的书写者、创作者,随年纪随着他认识的进展、随着时间作用于他身体的种种奇妙熟成,总会缓缓走向真实世界。”
★梁文道、杨照推荐。
2023年11月1日 想读
爱,为什么痛? 豆瓣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8.8 (21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 译者: 叶嵘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5 - 9
人,渴望自由,但自由并不意味可以获得幸福,人的“痛苦”往往就是缘起自由。爱情的自由,亦然。
爱情的“痛”,不是不自由,而恰恰是人的自由所带来的。失恋,离异的“痛”就是爱情自由的一种代价。
在现代社会中,自由恋爱作为一种力量,最终导致了婚姻市场的兴起,当婚姻成为一种市场,爱情自然会有价码:地位、金钱、权力和美貌——尽管这些筹码是以自由的名义。然而人的自由却不能确保带来地位、金钱、权力和美貌,所以,爱情的伟大和纯粹,自然会变得脆弱和廉价,甚至沦为一种标签。
本书作者伊娃•易洛斯,杰出的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联盟最佳图书奖”获得者,围绕“爱与痛”的主题,摈弃传统的心理分析,以女性独特的睿智,详尽解析现代爱情之痛的社会成因,让每个渴望爱情、正在经历爱情,或走向婚姻的人,始终保持一份清醒。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回答:爱,为什么痛?我们只能给出如何获得“爱”的种种可能。
2023年11月1日 想读
无极形 豆瓣
Apeirogon
作者: [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译者: 方柏林 2022 - 1
● 令人心碎地呈现了中东大地世世代代仇恨与和解的谱系
● 两个失去女儿的父亲 向世界证明唯一可能的报复是缔造和平
● 2020年法国最佳外国小说奖获奖作品
● 入选布克奖长名单、奥威尔奖短名单、都柏林文学奖最终名单
● 《辛德勒的名单》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买下小说电影改编版权
以色列人拉米•埃尔哈南是著名的平面设计师。巴勒斯坦人巴萨姆•阿拉明曾因参与反抗活动入狱七年,出狱后参与创立“和平战士”组织,致力于以和平手段解决巴以冲突。从种族到宗教到领土到车牌的颜色,他们各自的生活原先处于对立的两极:直到1997年,拉米14岁的女儿斯玛达尔在一场自杀性爆炸袭击中丧生;十年后,巴萨姆10岁的女儿阿比尔在学校外被以色列边境警察射出的橡皮弹击穿后脑勺。
两位痛失爱女的父亲决定用悲恸作为武器,不为复仇,只为和解。他们对全世界一遍遍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挑战用暴力和谎言维持的不公正的现状,呼吁用和平终结世代相传的仇恨与创伤。最重要的,用记忆延续斯玛达尔和阿比尔的生命。
无极形是无限可数边的形状。这本小说也采取了独特的章节编排,用1001个章节带领我们走近前法国总统密特朗生前最后一顿圃鹀大餐、博尔赫斯在耶路撒冷听到的诗句、那本被子弹击穿的阿拉伯语版《一千零一夜》、去死海狂热探险并一去不返的爱尔兰教士、走钢丝艺人菲利普•佩蒂在希农姆山谷宛如神谕的表演……科伦•麦凯恩大胆地将真实和虚构交织,让读者在小说密实而彼此呼应的层层褶皱中,抵达不同的世纪、大洲、历史,抵达充满张力、犬牙交错的冲突内部,还有两位父亲如此沉重而令人惊叹的友谊。
2023年11月1日 想读
杀死一座城市 豆瓣
How to Kill a City: Gentrific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Fight for the Neighborhood
作者: [美]彼得·莫斯科维茨 译者: 吴比娜 / 赖彦如 2022 - 7
房租不断上涨、连锁品牌入驻、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在地文化逐渐消失——这就是缙绅化:旧社区在重建后因地价及租金上升,吸引高收入人群迁入,原有的低收入者不得不迁往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生活。缙绅化的进程一再深入,未来的城市能否真正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公正合理的空间,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本书通过对美国四座大都市(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纽约)重大变迁的回溯和分析,指出所谓缙绅化是在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和政策倾斜的支持下,驱赶城市中的穷人,聚集更多精英富人,让贫富两极分化的一个过程。资本的大量流入,逼迫原生社区与文化妥协退让,群体驱逐之下,城市从充满回忆的故居变成精致而巨大的空洞。
谁是城市的掌权者?民众要如何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彼得·莫斯科维茨的镜头巨细靡遗,带我们逐一拜访那些负担不起住房的困窘家庭,了解破坏性住宅政策如何在政商联合下被制定出来,揭露了推动大都市缙绅化背后环环相扣的庞大力量。
----
◎编辑推荐
★充满人情味的多元社区日渐衰落,千篇一律的连锁品牌入驻,城市的记忆正在消失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1961年写下《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探讨纽约西村的魅力从何而来——小而有变化的街道景观,多样化职业、阶级与种族的居民,文化上的多样流派。50年后,本书作者彼得·莫斯科维茨大学毕业回到纽约,发现自己长大的西村面目全非:中产家庭的住宅变成了高级公寓,熟悉的食品店变成了陌生的咖啡馆,琳琅满目的各色古董店铺被连锁品牌商店所取代……充满童年回忆的建筑被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闻所未闻的财富象征。天价房租迫使他搬离西村,在郊区辗转安身;然而在每一处新的居住地,同样的剧情都在重复上演。他被自己长大的社区驱逐,又在新的安身之地扮演着驱逐他人的角色。
★打碎文化与消费偏好选择的谎言,发现城市不再宜居的真相
——房租不断上涨、连锁品牌入驻、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在地文化逐渐消失——这就是缙绅化:旧社区在重建后因地价及租金上升,吸引高收入人群迁入,原有的低收入者不得不迁往条件相对较差、生活成本较低的地区生活。但这并非缙绅化的成因,而是征兆。精品咖啡爱好者和个人房产投资者都无需对此负责,真正操控了一切的是政策自上而下的倾斜,为城市的更新铺路搭桥,资本追逐着利润紧随其后,共同打造缙绅化的温床,最终达成群体驱逐,让城市更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而非普通人的生存。
★深入分析美国四大城市变迁动线,回顾纽约西村50年变化始末,致敬《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彼得·莫斯科维茨以美国四座大都市——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纽约——为例,逐一分析其城市格局与人口结构的变迁根源所在。政府与财团的共同规划,使城市更有利于资本的累积而不利于穷人生存。简·雅各布斯笔下那个充满温情、彼此照应、多元景观的西村不复存在,缙绅化正在造成社区、城市、文化上的巨大空洞。
----
◎媒体推荐
对于新奥尔良、底特律、旧金山和纽约缙绅化的严格审视,揭露了那些大型机构团体——政府、企业、基金会——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街道变迁。这本书深刻阐明了我们控制的力量和控制了我们的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角力。
——《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直白尖锐……一幅关于美国城市未来的生动而严峻的画面。
——《柯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缙绅化后期城市在企业的控制下不再宜居,本书对此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彼得·莫斯科维茨在这本书里展示了作为长期的种族歧视政策的恶果,缙绅者是如何从“他人的损失”中获利。他呼吁一场全球运动,反对这种“新形式的种族隔离”,在他看来,住房是一项立足于社区的人权,而非固定资产利益所在。
——莎拉·舒尔曼(Sarah Schulman),《思维之缙绅化》(Gentrification of the Mind)作者
彼得·莫斯科维茨的写作生动而灵活,对城市政府将长住居民出卖给野心勃勃的开发者和富人投资商以求发展的行为提出严厉的指控。这本书为社区敲响了警钟,提醒它们对政府的合作伙伴说“不”,团结一心来阻止末日的到来。
——沙伦·祖金(Sharon Zukin),《裸城》(Naked City)作者
通过四座差异巨大的美国城市,莫斯科维茨建立起令人信服而又至关重要的案例:缙绅化是一种“可感知和复制的行为”,它将以发展的动人名义,摧毁城市中我们所热爱的事物。
——阿特·阿格诺斯(Art Agnos),前旧金山市市长
2023年11月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