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瑜声有戏 豆瓣
作者: 王珮瑜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23 - 9
余派坤生王珮瑜的纸上京剧课堂
总结30年学演经验,以趣味的视觉化语言
引导大众找到京剧的观看之道,体验戏曲中的哲思与美学
◎ 编辑推荐
▪ 作者是优秀的青年京剧演员王珮瑜,拥有多年宣传京剧、科普相关知识的经验,了解大众对京剧的好奇与误解,并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写成本书,旨在解答大众的问题,分析大众对京剧的误读,并分享欣赏京剧的基本方法,引导大众找到属于自己的京剧观看之道。
▪ 这不仅是一本京剧科普书,更是凝聚了作者艺术思想的文化随笔集。作者的行文简练幽默、极具画面感,从台下能看到的表演入手,层层分析,最终把表演背后看不到的传神的中式舞台美学和戏剧美学也呈现给读者,让读者通过阅读深入浅出的短文体会京剧这一国粹中的美与哲思。
▪ 配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与阅读能力进行讲解,使用“表情包”“国潮”“友军”等网络用语,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内文变得易理解、可读性高。
▪ 内文附有二维码,扫描可观看作者的解析与演示视频,读者可花费一至两分钟时间,用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了解文本提及的内容。
▪ 匠心独具,随书附赠王珮瑜个人写真、演出剧照明信片,可单独抽出装裱欣赏。精选作者语录配文,回顾作者一路宣传传统文化的心路历程;精美印刷,还原台上、台下,最真实的王珮瑜。观的方式了解文本提及的内容。
◎ 内容简介
在学演京剧已将满30年、身为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的作者王珮瑜眼中,京剧不是“老古董”,而是一门具有颠覆性和趣味性的先锋艺术,如今的中国人基因中还流淌着对京剧的审美本能,但因重重误解而未能接触京剧、欣赏京剧。本书用凝练且有画面感的语言,将欣赏京剧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一一道出,告诉读者如何欣赏演员的身段、唱腔,如何看懂“一桌二椅”造就的留白式美学,如何听懂锣鼓……读者将与作者一起,回顾经典老戏,品味创新剧目,发现京剧背后的哲学,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找到属于自己的京剧观看之道。
2023年10月30日 想读
小镇喧嚣 豆瓣 Goodreads
9.1 (23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县乡中国 豆瓣
作者: 杨华
国家的各项政策如何在县域社会落地?县级党委政府与乡镇党委政府如何互动?县级党委政府如何调动乡镇的工作积极性?县域基层干部有哪些自主空间?乡镇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做工作?县域中的基层干部的状况和发展前景如何?县域治理中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本书是作者基于十多年来的研究和最近几年的实地调研写成的关于县乡政治运行逻辑与实践的力作。书中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对县域治理体系、县域治理能力、县域治理自主空间、基层干部的发展和激励,做了生动和形象的解读。作者对县域治理进行了深描和刻画,对个案给予了呈现和剖析,抓住事物本质而又生动形象,尝试学理分析而又深入浅出。该书文笔细腻生动,富有想象力,是“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范本。读者阅读书中文章,一定是在享受一场极佳的思想盛宴。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国家如何支付战争 豆瓣
作者: [美]罗赛拉•卡贝拉•泽林斯基 译者: 高渝 / 邹贵虎 商务印书馆 2023 - 1
罗塞拉•卡贝拉•泽林斯基著、高渝和邹贵虎译的《国家如何支付战争》,通过提供大量数据,探讨了1800年—2003年两百年间的战争资金情况,详细分析了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家对战争的融资策略与国力、国内利益、国际政治环境和战争之间的关系。战争融资时政治决策至关重要,领导人要努力控制战争成本;同时,战争融资也反映出一国从其公民和其他国家获取资源的能力。除了具有实证广度外,本书还具有理论深度,着力于战争融资、战争成本、战争融资属性等概念的构建。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为了国家,不惜一切 豆瓣
A State at Any Cost: The Life of David Ben-Gurion
作者: [以]汤姆·塞格夫 译者: 李栋 / 单凌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3 - 7
以色列不能没有本-古里安,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犹太民族将乌托邦式的复国梦变为现实,这一切都与这个名字紧密相联。在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塞格夫笔下,本-古里安既承载着同国家荣辱与共的非凡故事,又隐藏着杀伐决断、忧郁多情的矛盾人性。
塞格夫以时间为线,用鸿篇巨制展现了现代以色列之父本-古里安一生的起伏沉沦——他发动巴勒斯坦本地犹太劳工,壮大犹太复国主义力量;他拒绝二战后的分治和托管,为了建国不惜将血肉之躯送上战场;他向德国索要巨额赔款,吸引犹太移民,为新生的以色列提供充盈的养分……塞格夫的精彩叙事、丰富细节,刻画出本-古里安软硬兼施的政治手腕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也投射出20世纪诡谲云涌的世界格局。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本-古里安的个人传记,更是一部踩在巨人肩上的以色列国缔造史。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战备时期的工业建设 豆瓣
作者: 周海燕 / 吴晓萍 商务印书馆 2023 - 9
20世纪60年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复杂严峻。为保证国防安全,从1964年开始,国家启动了长达十余年的大型国防科技工业及其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这就是隐于深山荒漠、鲜为人知的三线建设工程。以“备战备荒”为战略目标,国家有计划地把东北和东部地区的能源、航空、兵器等重工业、兵器工业迁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区,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交通设施,努力在极其有限的物质条件下重建一套可以应对战争的工业体系。数百万工人、干部、部队官兵、知识分子和地方农民参与了这一项目,为我国的国防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万里长城”,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老友、爱人和大麻烦 豆瓣
Friends, Lovers, and the Big Terrible Thing
8.2 (5 个评分) 作者: [加] 马修·派瑞 译者: 陈磊 译林出版社 2023
《老友记》“钱德勒”扮演者马修·派瑞唯一亲笔自传
“菲比”扮演者丽莎·库卓作序
坦率、幽默、勇敢,带我们走进《老友记》的幕后,讲述他与成瘾症的斗争
🎾
“嗨,我叫马修,不过你认识我可能是因为另外一个名字。朋友们叫我马蒂。”
就这样,著名演员马修·派瑞开始向我们讲述他的跌宕人生,从少年野心,到巨大名利,到成瘾泥潭,再到命悬一线。在频繁进出医院和康复中心之前,他是五岁的马修,从蒙特利尔飞往洛杉矶,在已经离婚的母亲和父亲之间兜转;他是十四岁的马修,在加拿大拥有全国性排名的网球新星;他是二十四岁的马修,拿到一个人人都想要的主演角色,出演当时人人都在谈论的试播集,彼时那部剧的名字还是《像我们这样的朋友》……
这是只有马修·派瑞自己才能讲述的非凡故事。他用我们熟悉的真挚、诙谐和温暖的方式,将放养他长大的破碎家庭、驱使他成名的对获得认可的渴望,以及即使美梦成真也无法填补的内心空洞,一一道来。但他也细细讲述了他怎样在清醒中找到平静,讲述了他与《老友记》深刻的连结,讲述了他和另外五人以及其他明星的相遇相知。马修·派瑞坦率、自省,他以标志性的幽默,展现了他与成瘾症的终身斗争,以及是什么让成瘾症在他似乎已拥有一切时愈演愈烈。
《老友、爱人和大麻烦》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回忆录,既亲切,也震撼——同时,它向每一个为清醒生活而苦战的人伸出援手。这是粉丝们一直在等的那本书,坦诚得无畏,让人捧腹大笑,也让人动情。
🎬
非凡、震撼、诚挚……马修·派瑞这本书的勇敢之处不只在于他讲述了什么、他怎样讲述、他怎样坚定不移地讲述,而在于,他选择了讲述。
——GQ
坦诚、黑色幽默。他满怀感激,热烈地书写着……粉丝将从中读出悲怆。
——《纽约时报》
一部美得令人心碎的回忆录。
——《人物》
这是一部坦然、毫无保留、需要勇气来书写的回忆录。事实证明,马修·派瑞很有勇气。他带我们经历了他的成瘾、他的疾病和他令人胆寒的孤独。不知为何,在他的一生中,马修能够把他的痛苦转化成让人快乐的喜剧,但是,他告诉我们,这是有代价的。马修带我们走过他的“地狱”,但他没有沉沦。归根结底,这本书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如果你想知道马修·派瑞是谁,请远离那些破报纸,读一读这本书。
——玛尔塔·考夫曼,《老友记》联合制作人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The Fruits of Opportunism 豆瓣
作者: Le Li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2 - 8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regulatory, entrepreneuri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supplemental education industry.
Like many par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rents in China, increasingly concerned with their children’s academic performance, are turning to for-profit tutoring businesses to help their children get ahead in school. China’s supplemental education industry is now the world’s largest and most vibrant for-profit education market, and we can see its influence on the U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more than 70% of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have taken test preparation classes for overseas standardized tests. The Fruits of Opportunism offers a much-needed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is industry. This book examines how opportunistic organizations thrived in an ambiguous policy environment and how they catalyzed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in this industry.
A former insider in China’s Education Industry, sociologist Le Lin shows how and why this industry evolved to become a for-profit one dominated by private, formal, nationally operating, and globally financed corporations, despite restrictions the Chinese state placed on the industry. Looking closely at the opportunistic organizations that were founded by marginal entrepreneurs and quickly came to dominate the market, Lin finds that as their non-compliant practices spread across the industry, these opportunistic organizations pushed privat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from below. The case of China’s Education Industry laid out in The Fruits of Opportunism illustrates that while opportunism leaves destruction in its wake, it can also driv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a market.
2023年10月29日 想读
原子与灰烬 豆瓣
Atoms and Ashes: A Global History of Nuclear Disasters
作者: [美]沙希利·浦洛基 译者: 李雯露 / 王梓诚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10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
当它安然无恙时,核能是世界上最洁净的能源;
一旦事故发生,核能就是世界上最肮脏的能源。
————————
【编辑推荐】
★陈波、冯玉军、贺照田、吕一民、江晓原、孙歌、王缉思、许纪霖、张杨、张蕴岭等四十余位国内核能、国际关系、冷战史研究领域著名学者联袂推荐!
★2022年亚马逊最佳科技图书,《大国的崩溃》《欧洲之门》作者浦洛基教授又一部核灾难史杰作
★国际关系视角,解读核工业发展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
★以丰富的史料、严谨的分析与文学的笔法,再现影响时代的六起重大核事故
★深入历史情境,从当事人的行为动机中,深刻分析事故的成因
★六起不同原因的核事故,不过是同样的故事重复了六次
★为理解当下的核能危机,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参考
————————
【内容简介】
发生在切尔诺贝利的故事,只会发生在切尔诺贝利吗?
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沙希利·浦洛基继《切尔诺贝利》之后,再度审视核能源问题,试图从历史上六起标志性的核事故中寻找核灾难的根源。他以细致严谨的调查,分析了六起事故的技术和人为因素;以文学化的笔调,再现了惊心动魄的灾难过程;以史学家的关怀,将事故中的各色人物置于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展现了政府、核工业从业者、媒体和民众在辐射阴云笼罩下的种种情态;更以学者的敏锐,探寻事故之外,真正值得关注的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
★ 1954年3月,美国在比基尼环礁试爆氢弹,放射性沉降物覆盖大片海域,数百人被辐射所伤;
★1957年9月,苏联克什特姆镇附近的马亚克核工厂核废料罐爆炸,无数当地居民遭遇严重辐射;
★1957年10月,英国温茨凯尔工厂反应堆起火,造成史上首次重大核反应堆事故;
★1979年3月,美国三里岛核电站辐射泄露,导致周边六个郡数十万居民被迫疏散;
★1986年4月,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引发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
★2011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啸袭击,四座反应堆接连爆炸,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
【名家推荐】
这是一项令人惊叹的成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的必读书。我们已经度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核时代,但这本书冷静地提醒我们,事故时有发生,而且一定会再次发生。
——凯·伯德《奥本海默》
浦洛基总是以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呼吁人们保有对核能的畏惧之心,为确保核安全而严阵以待。这部作品不仅吸引着历史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也必将深深触动每一位关怀核能与人类未来的普通读者。
——陈波(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教授)
以微见著,重新审视了对人类生存构成重大影响的核安全问题,研究了其意识形态、政治、文化等因素及其影响,同时探讨了不同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和世界观之间的交锋。
——姜振飞(浙江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
在今天阅读浦洛基笔下的故事,让我再次感叹历史惊人的相似性。切尔诺贝利的灾难已经被讲了无数次,人们总是习惯于把原因归罪于僵化的体制,但如果你读了《原子与灰烬:核灾难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一切——事前急躁冒进、粗制滥造、侥幸心理,事后掩盖真相、犹豫拖延——都曾在世界各地的核事故中不断上演。浦洛基的作品是一次及时的提醒乃至警示,可以说,历史的问题根本上是人的问题。
——刘子超(作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浦洛基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不但能找到珍贵的资料和档案,更懂得如何把材料组织得引人入胜。面对宏大的历史事件,浦洛基的笔往往对准其中的普通人,在人类命运的关键历史转折点,展示他们最真实的反应,浦洛基用他的作品,不断地提醒着我们,理解历史,不要忘了回到现场。
——罗振宇(得到创始人)
使用了十分丰富的一手档案文献,属于很严谨、有深度的学术作品,同时文字表达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浦洛基教授的多部著作都涉及核问题,在他看来,“服务于和平的原子能”与“服务于战争的原子能”本质相通、一脉相承,它们都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一观点特别值得当今的人们深思。
——张小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书中所列核事故大多来自开发利用设备问题和人为操作的失误,其灾难既来自事故本身导致的核污染、核辐射,也来自处理、治理上的失策和拖延。如今,人类处在开发利用核技术的十字路口,正如作者所指出的,核事故反复上演,我们也许忽略了导致核事故的政治、社会、文化因素,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判断。
——张蕴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核能的安全性究竟如何?对它实行有效的监管是否可能?为什么聚集了最精英头脑、受到最严密国家保护的核工业,仍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运用比较历史的叙述方法,浦洛基试图寻找众多核事故背后超越文化、技术水平、自然环境和政体特征的共同原因。
——周陆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媒体评论】
令人恐惧……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正向我们袭来,核电被认为是一种显而易见的解决方案,但这一令人警醒的历史迫使我们认真审视这一方案的本质。
——《纽约时报》
对核时代及其危害的研究令人赞叹……这是一部经过缜密研究的历史著作。
——《金融时报》
作者回顾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的教训,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考虑到所有风险,核能是否是一条可行的道路?
——《书单》星级书评
惊艳……清晰地解释了复杂的科学和技术程序,并对每个事件中的关键人物进行了鲜明的描述。这本资料翔实的研究报告对核能的未来提出了警示。
——《出版人周刊》
扣人心弦的权威历史,读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富有启发性,令人无法抗拒。
——《柯克斯》星级书评
2023年10月27日 想读
奥林匹克之梦 豆瓣
Olympic Dreams : China and Sports, 1895-2008
作者: 徐国琦 译者: 崔肇钰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9 - 6
从体育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寻求民族自强与国际认同的过程;
一部观点独特、有着惊人洞察力的“体育外交史”。
全书大量采用瑞士洛桑奥林匹克档案馆珍贵史料,系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奥林匹克之梦》利用最新的档案资料,从一个百年的视角来审视中国的体育,探索了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之交痴迷于西方体育,以及这与中国寻求国家和国际认同的关系。通过对乒乓外交和中国处理各种体育赛事的案例研究,本书提供了意想不到的细节和对中国重大外交政策制定过程的不同寻常的见解──这些见解将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动。
2023年10月25日 想读
变动的传统 豆瓣
作者: 陈侃理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 - 5
传统的延续和发展依赖历史记忆,并在记忆中不断重构。历史研究可以重复既有的认识,固化某些传统,更应该追溯传统的形成与演化,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知。本书力求跃出藩篱,融合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科技史、宗教史、史学史的视野,围绕“祭祀”“历法”“灾异”“佛教”“华夷”“正史”“典志”“谱学”八个主题,重新观察、论述与中国古代政治相关的种种惯习、心态及其变迁。“变动的传统”,意味着政治文化不是僵死之物,其活力正源于解析和重塑的种种可能。
2023年10月25日 想读
城邦舊事 豆瓣
作者: 徐承恩 紅出版 (青森文化) 2014 - 1
不論是認同殖民地制度的西方學者,還是持國族史觀的中國學者,皆未有著墨於香港人的本土生活及本土認同。到了八十年代,香港才開始有一群受過現代學術訓練的學者以本土的角度進行香港研究。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以充滿學術辭彙的英文寫成,並多早已絕版。本書旨在填補這個空間,向以中文為母語的普羅讀者引介這些著作,藉此以本土角度描述香港過去幾百年的歷史。
作者無意僅僅將十二本著作的內容複述一次,而是運用這些著作的資料,按本土史觀描述筆者自己的香港故事。
2023年10月25日 想读
蚌壳与珍珠 上海武康大楼居民口述 豆瓣
作者: 陈保平 陈丹燕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 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首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 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 化程度高。
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见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轨迹。本书由出版家陈保平、作家陈丹燕采访武康大楼里的居民,由居民们讲述这座大楼的历史。通过口述史记录民间的生活,为上海的城市 新提供文化基础。《武康大楼口述史》,为中国城市居民、社区民众的口述史写作,提供了先例和路径。
2023年10月23日 想读
经济学与法律的对话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Law's Order: What Economics Has to Do with Law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 [美]大卫·D. 弗里德曼 译者: 徐源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经济学和法律有着什么关系?
假设立法者提议持枪抢劫犯必须判死刑,各方必然会有不同的反应。媒体和舆论会强烈支持对犯罪采取强硬手段;律师会提出异议,认为这种惩罚太残酷;法学家会思考这项议案的公平正义的问题。而经济学家则会发现,持枪抢劫的判罚跟谋杀的判罚一样,会鼓励抢劫犯杀掉被害人。经济学这种直达问题本质的能力,使得它不仅适用于解释法律,还有助于法律的制定。
作者简洁明快地厘清了法律与经济学的关系,而平易的行文风格适合专业人士乃至外行读者,同时无损其观点的深度。利用大量实际案例,加上渊博的芝加哥学派经济学知识,作者坚定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辩护”,并没有颠覆传统法律学者的结论(对同一法律问题,比如是否废除死刑,它能被不同的立场所用),而是改变了双方辩论的本质。又比如在讨论房屋租赁法时,一般认为它要么偏袒房东或要么偏袒租客,但经济分析明确表示:长期来看,一个糟糕的法律会对双方都造成损害。
此外,跟传统法律理论不同,经济分析用相同的概念(如经济效率)和方法去理解和评估不同类别的法律,比如合同法、财产法、刑法、侵权法等——不管是当下的美国法律,还是其他历史时期或其他地方的法律。
2023年10月23日 想读
野蛮的正义 豆瓣
A Wild Justice
作者: [美] 埃文·J. 曼德利 译者: 曲若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9
本书关注的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死刑的变迁史,主要聚焦于“费曼诉佐治亚州案”和“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这两个案子,生动细致地讲述了美国z高法院废除死刑后又恢复死刑的过程。
197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费曼诉佐治亚州案中废除了佐治亚州的死刑立法,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美国将不再有死刑。但仅仅过了四年,最高法院的态度就在格雷格诉佐治亚州案中发生了戏剧性的大转弯。这一切只因为几位大法官之间一场紧急的秘密会谈,而这场会谈的内容至今无人知晓。这一判决让瑟古德·马歇尔和威廉·布伦南两位大法官感到极度震惊和失望,也让另外几位大法官在多年后陷入深深的懊悔。
本书基于访谈、法官笔记等第一手资料,通过关注案件中的重要参与者(律师、法官等),讲述与书稿主题相关的重要判例背后的故事。
2023年10月23日 想读
锡克警察 豆瓣
作者: 曹寅 译者: 薛朝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8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千上万分布在印度西北部地区的锡克人,浩浩荡荡地从位于南亚西北角的旁遮普出发,前往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上海等由英国管辖或由英国人担任主要管理者的租借地。
其中有些人被雇用为警察,成为各地打击犯罪、维持社会治安的重要武装力量。他们如同维持身体正常运作的血液一般,成为大英帝国全球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锡克警察》采用了全球史的观察视野,通过多层次、多类别的史料运用,讲述了锡克警察在上海历史舞台中从出现到淡出的过程,探讨他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发挥的作用,阐释这一群体在全球的流动趋向,以及如何成为摧毁英帝国体系的重要力量。
2023年10月23日 想读
Hitler's American Model: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Nazi Race Law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James Q. Whitm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 2 其它标题: Hitler's American Model
How American race law provided a blueprint for Nazi Germany

Nazism triumphed in Germany during the high era of Jim Crow laws in the United States. Did the American regime of racial oppression in any way inspire the Nazis? The unsettling answer is yes. In Hitler's American Model , James Whitman presents a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the American impact on the notorious Nuremberg Laws, the centerpiece anti-Jewish legislation of the Nazi regime. Contrary to those who have insisted that there was no meaningful connection between American and German racial repression, Whitman demonstrates that the Nazis took a real, sustained, significant, and revealing interest in American race policies.

As Whitman shows, the Nuremberg Laws were crafted in an atmosphere of considerable attention to the precedents American race laws had to offer. German praise for American practices, already found in Hitler's Mein Kampf , was continuous throughout the early 1930s, and the most radical Nazi lawyers were eager advocates of the use of American models. But while Jim Crow segregation was one aspect of American law that appealed to Nazi radicals, it was not the most consequential one. Rather, both American citizenship and antimiscegenation laws proved directly relevant to the two principal Nuremberg Laws—the Citizenship Law and the Blood Law. Whitman looks at the ultimate, ugly irony that when Nazis rejected American practices, it was sometimes not because they found them too enlightened, but too harsh.

Indelibly linking American race laws to the shaping of Nazi policies in Germany, Hitler's American Model upends understandings of America's influence on racist practices in the wider world.
2023年10月23日 想读
声回响转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 - 2
历史学家有责任告诉大家的事。
葛兆光教授谈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习以为常的历史概念背后有哪些偏见和臆想?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八篇完整清晰的历史学讲稿。全书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开阔视野和客观态度,具体可划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篇,讲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的设想;第二部分是三篇,谈关于中国、文化与学术的一些宏观看法;第三部分的两篇,是对于儒家学说和禅宗历史的具体介绍;最后第四部分的两篇,则是借用图像来观察历史的试验。
葛兆光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入学界,四十多年里以授课和讲座为日常事业。每次演讲都全力以赴,用所谓“狮子搏兔”的方式撰写大纲、提示要点,甚至加上花絮。当演讲声音传出,希望能略有回响,使读者察觉一些可资参考的问题意识和思考方向。
这些讲稿提纲挈领,洞见丰富,又保留了平实晓畅的口语色彩,让思想的传递更加顺达自如。
【编辑推荐】
◎葛兆光教授是当今中国一流的文史学者,严谨、正派,不媚不俗,充满现实关怀。本书的八篇讲稿表露出一位历史学家对现实困境的焦虑与诊断病源的责任意识。
◎葛兆光教授有着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以冷静审慎的客观立场,力图破除简单化的历史叙述,纠正历史“常识”背后的偏见与臆想。
◎这部演讲集提纲挈领,洞见丰富,又保留了平实晓畅的口语色彩,让思想的传递更加顺达自如。
◎精装彩色印刷,插图丰富美观。
“我们毕竟是历史研究者,我们有焦虑,也试图给这个国家或者历史的问题去寻找病源,但是一定要搞清楚,我们是诊断病源的医生,而不是开处方、动手术的医生。开处方、动手术是政治家的事情。但是,我们有没有责任告诉大家,我们从历史上是怎么过来的?”
“中国不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要在历史中理解中国。”
“历史学也有另外一个理想,就是告诉你,人类是互相联系的,人类共享一个地球,你应该有世界公民的意识。”
2023年10月23日 想读
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豆瓣
作者: [日]野村浩一 译者: 文婧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11
张謇、孙中山、毛泽东、胡适
战争、立宪、革命、改良
且看头绪百端的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如何在“中华世界的解体与重构”中
锻造出新旧交叠、影响至今的——
中国政治文化
--
中国的20世纪堪称“战争与革命的世纪”,这样的一个历史时代到底该如何去定义呢?
清王朝作为中华最后的帝国体制被打倒的时候,中国革命的担当者们如何理解旧中国?面对西方世界及日本的经济、文化、军事侵略,他们所背负的历史性课题是什么呢?又是如何从帝国向共和国转换的呢?
本书以对民权、立宪、皇权这三个政治文化范畴动态的分析为出发点,探索了20世纪前四十年间,在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想交错的状况下,中国政治展开过程中若干重要的政治思想史问题。作者采用问题史的写作方法,描绘了“中华世界”在近代潮流中被重组的独特的权力样貌,以及20世纪中国获得的新旧重叠的、多种多样的思想成果。
2023年10月23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