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Foreigners and Their Food 豆瓣
作者: David M. Freidenreic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1 - 8
"Foreigners and Their Food" explores how Jews, Christians, and Muslims conceptualize 'us' and 'them' through rules about the preparation of food by adherents of other religions and the act of eating with such outsiders. David M. Freidenreich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food to religious formation, elucidating the ways ancient and medieval scholars use food restrictions to think about the 'other'. Freidenreich illuminates the subtly different ways Jews, Christians, and Muslims perceive themselves, and he demonstrates how these distinctive self-conceptions shape ideas about religious foreigners and communal boundaries. This work, the first to analyze change over time across the legal literatures of Judaism, Christianity, and Islam, makes pathbreak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interreligious intolerance and to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religion.
2018年5月31日 想读
历史 豆瓣
Historiae
9.8 (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希罗多德 (Herodotus) 译者: 徐松岩/译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4
人类壮举与斗争的首部记录
所知世界各民族的全部真知
希罗多德被誉为“历史之父”,他首创的历史叙述体例、开阔的世界观和持平的民族观,以及史料搜集和批判的精神,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历史》对于古典时代城邦制度、泛希腊的民族意识、波斯帝国沿革等学术研究的价值不必赘述。同时它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古代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主要内容是对当时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被后世学者分为九卷。作者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接着集中记述古代“世界大战”——波希战争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
希罗多德,历史之父。——西塞罗
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H. 巴恩斯《历史编纂史》
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及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J. T. 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
希罗多德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它的统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聪明的好奇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等等。……他保持了诗歌的朴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历史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词汇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富有宗教色彩和诗意。他的文笔流畅、亲切而优雅。——J.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传说的笔录之转化为历史科学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希腊的精神在其反历史的倾向上趋于僵化而束缚了它自己。希罗多德的天才战胜了这种倾向,然而在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永恒不变的对象的追求却逐渐窒息了历史意识,并且迫使人们放弃了希罗多德式的、对人类过去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希望。——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在波斯危机之前,历史对于广大希腊人来说只代表地方和家族的传统。“自由之战”给希罗多德带来了一个希腊人能感受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历史性启迪。这些战争向他展示了一个共同命运,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高于城邦的共同命运;而且它们还给了他东西碰撞这个戏剧性主题。因为希罗多德,历史的精神内核在希腊降生;而他的著作,以九缪斯之名分卷,则真正成为了克丽奥的首唱。——理查德•杰布(英国古典学家)
2018年5月30日 想读
The Cold War 豆瓣
作者: Bridget Kendall BBC Books 2018 - 4
The Cold War is one of the furthest-reaching and longest-lasting conflicts in modern history. It spanned the globe - from Greece to China, Hungary to Cuba - and lasted for almost half a century. It has shaped political relations to this day, drawing new physical and ideological boundari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In this meticulously researched account, Bridget Kendall explores the Cold War through the eyes of those who experienced it first-hand. Alongside in-depth analysis that explains the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the book draws on exclusive interviews with individuals who lived through the conflict's key events, offering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that reveal how the Cold War was experienced by ordinary people. From pilots making food drops during the Berlin Blockade and Japanese fishermen affected by H-bomb testing to families fleeing the Korean War and children whose parents were victims of McCarthy's Red Scare, The Cold War covers the full ge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reach of the conflict.
The Cold War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seeking to understand how the tensions of the last century have shaped the modern world, and what it was like to live through them.
Read more at https://www.penguin.co.uk/books/1113496/the-cold-war/#2GhFlx2caVvzVP0h.99
2018年5月22日 想读
国菜精华 豆瓣
作者: 王仁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 - 5
本书作者积三十余年之功,从传世典籍和甲骨文、马王堆简帛、敦煌古医书等出土文献与古炊器、古墓壁画、画像石中,辑录出一千余款历代代表性名菜的菜谱、相关记载和古菜遗迹与画面,涉及从商代至清代的王侯菜、皇家菜、府宅菜、市肆菜、文人菜、田园菜、食疗菜和胡风菜等。并以专业视角,综合烹调实验数据、食物营养成分和民族学等资料,对每款名菜的用料、制法和创菜智慧,逐一进行深度解说,文中间或配有出土的古炊器或古墓画像等,不时展示出五千年来在世界各文明的交流与中华文明的演进中,中国菜从先秦鼎烹到华丽绽放时代的亮点与辉煌。
2018年5月16日 想读
The Book of Disquiet 豆瓣
作者: Fernando Pessoa 译者: Margaret Jull Costa New Directions 2017 - 8
For the first time―and in the best translation ever―the complete Book of Disquiet, a masterpiece beyond comparison
The Book of Disquiet is the Portuguese modernist master Fernando Pessoa’s greatest literary achievement. An “autobiography” or “diary” containing exquisite melancholy observations, aphorisms, and ruminations, this classic work grapples with all the eternal questions. Now, for the first time the texts are presented chronologically, including over 150 pages that have never appeared in any previous English edition. Most of the texts in The Book of Disquiet are written under the semi-heteronym Bernardo Soares, an assistant bookkeeper. This existential masterpiece was first published in Portuguese in 1982, forty-seven years after Pessoa’s death. A monumental literary event, this exciting, new, complete edition spans Fernando Pessoa’s entire writing life.
2018年5月14日 想读 任何可能在任何timing送我礼物的朋友:这本!
If the Oceans Were Ink 豆瓣
作者: Carla Power Holt Paperbacks 2015 - 4
"Carla Power's intimate portrait of the Quran captures the extraordinary, living debate over the Muslim holy book's very essence. A spirited, compelling read."-Azadeh Moaveni, author of Lipstick Jihad
If the Oceans Were Ink is Carla Power's eye-opening story of how she and her longtime friend Sheikh Mohammad Akram Nadwi found a way to confront ugly stereotypes and persistent misperceptions that were cleaving their communities. Their friendship-between a secular American and a madrasa-trained sheikh-had always seemed unlikely, but now they were frustrated and bewildered by the battles being fought in their names. Both knew that a close look at the Quran would reveal a faith that preached peace and not mass murder; respect for women and not oppression. And so they embarked on a yearlong journey through the controversial text.
A journalist who grew up in the Midwest and the Middle East, Power offers her unique vantage point on the Quran's most provocative verses as she debates with Akram at cafes, family gatherings, and packed lecture halls, conversations filled with both good humor and powerful insights. Their story takes them to madrasas in India and pilgrimage sites in Mecca, as they encounter politicians and jihadis, feminist activists and conservative scholars. Armed with a new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worldviews, Power and Akram offer eye-opening perspectives, destroy long-held myths, and reveal startling connections between worlds that have seemed hopelessly divided for far too long.
2018年5月13日 想读 Carla Power来过圣安讲座,当时就对他的经验很感兴趣;身边好朋友之一有Power的模子了;摩洛哥基友给我的生日礼物
宗教 自传
西方政治传统 豆瓣 Goodreads
The Political Tradition of the West : A Stud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beralism
9.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 译者: 李丰斌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8 其它标题: 西方政治传统:近代自由主义之发展
一部浓缩西方思想传统的精华之作
一幅穿越两千年历史的自由主义发展简图
明晰的结构与故事般的叙事风格,政治思想史入门佳作
「内容简介」:
过去虽然无法绝对决定未来,但却能相当地界定、限制未来行动的各种可能。自由主义面对的现代困境激发我们去了解其源与流。
在本书中,沃特金斯梳理了自由主义的生发过程,把自由主义的历史渊源从近代延伸到了古代,进而全面展示了这一政治传统两千年来的发展历程。本书写于二战时期,自由社会面临深重危机,如何捍卫自由传统成为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沃特金斯通过他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自由主义是从西方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中生长起来的,西方的政治传统已深深地和现代自由主义嵌合在一起,自由主义如果无法生存下去,实不啻是说西方的政治传统也宣告结束。
沃特金斯力图通过本书找到自由主义的根系,并讲述历史上自由主义是怎样战胜它的敌人一次次扭转劣势取得成功的。
「名人推荐」:
在沃特金斯教授看来,自由主义不只是适用于经济的一种哲学,或者是一种具体的政府形式,而是“所有具有代表性的西方政治传统的近代化身”。在成功阐明政治自由主义根植于整个西方文化的发展这一点上,本书是值得推崇的。
——《政治学说史》作者 乔治·霍兰·萨拜因
自由主义的核心要义在“法律下的自由”,这是沃特金斯总结两千年自由主义政治传统所得出的基本观点。我认为他的概括简单明了,一语中的,道出了自由主义的精髓。
——高全喜(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讲席教授)
在之前看过的西方政治思想综述的册子中,还没有哪一本像这本一样脉络清晰。对我来说,这个小册子有价值的地方还在于,用明确的言语界定了一些概念,客观冷静,毫不故弄玄虚。
——郝景芳(“雨果奖”得主)
2018年5月9日 想读
思考力 豆瓣
作者: 黄农文 译者: 安炳淑 金城 2011 - 7
《思考力:思考的深度决定成功的高度》内容简介:每天沉思10分钟,人生将获重大改变!现在不是WORKHARD的时代,而是THINKHARD的时候。《思考力(思考的深度决定成功的高度)》引导人们要安心、潜心于自己的工作,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并辅之以有效的方法,一切皆有可能!同时再次印证了一个通俗的道理:慢而坚持,终获成功!《思考力(思考的深度决定成功的高度)》由黄农文编著。
2018年5月5日 想读
何故为敌 豆瓣
作者: [德] 李峻石(Günther Schlee) 译者: 吴秀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3
本书从民族学研究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出发,以欧洲、非洲的个案作为切入点,建构了一个新的冲突理论。在人们既往的认知中,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往往被视作引发冲突或者产生政治分化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历史上并无充分证据来支撑这些观点。本书批判性地检视这些成见,并诠释了水、石油、政治资本、区位优势等资源在族群与宗教中扮演的角色。
Global Chinese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Christianity 豆瓣
作者: Fenggang Yang / Joy K. C. Tong Brill Academic Pub 2017 - 4
This is the first scholarly volume on Chinese Christian 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 movements around the globe. The authors include the most active and renowned scholars of global Pentecostalism and Chinese Christianity, including Allan Anderson, Daniel Bays, Kim-twang Chan, Gordon Melton, Donald Miller, and Fenggang Yang. It covers historical linkages between Pentecostal missions and indigenous movements in greater China, contemporary charismatic congregations in China, Singapore, Malay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atholic charismatic renewal movement in China. The volume also engages discussion and disagreement on whether it is even appropriate to refer to many of the Chinese Christian movements as Pentecostal or charismatic. If not, are they primarily following cultural traditions, or upholding beliefs and practices in the Bible? Contributors are: Allan H. Anderson, Connie Au, Daniel H. Bays, Michel Chambon, Kim-kwong Chan, Weng Kit Cheong, Jiayin Hu, Ke-hsien Huang, Melissa Wei-Tsing Inouye, Karrie J. Koesel, Yi Liu, J. Gordon Melton, Donald E. Miller, Selena Y.Z. Su, Joy K.C. Tong, Yen-zen Tsai, Fenggang Yang, Rachel Xiaohong Zhu.
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豆瓣
作者: Nianshen So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8 - 4
Until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hinese-Korean Tumen River border was one of the oldest, and perhaps most stable, state boundaries in the world. Spurred by severe food scarcity following a success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from the 1860s, countless Korean refugees crossed the Tumen River border into Qing-China's Manchuria, triggering a decades-long territorial dispute between China, Korea, and Japan. This major new study of a multilateral and multiethnic frontier highlights the competing state- and nation-building projects in the fraught period that witnessed the Sino-Japanese War, the Russo-Japanese War,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power-plays over land and people simultaneously promoted China's frontier-building endeavours, motivated Korea's nationalist imagination, and stimulated Japan's colonialist enterprise, setting East Asia on an intricate trajectory from the late-imperial to a situation that, Song argues, we call modern.
2018年4月27日 想读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熊卫民 东方出版社 2017 - 2
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经历了哪些风雨苍黄与五味杂陈?
十六位科技知识分子于耄耋之年对中国当代历史集体发声
不同身份、地位的历史见证者从各自角度回顾他们的“私历史”,思想的碰撞,观点的冲突,让历史鲜活而有温度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终于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为何建国66年才摘下科学桂冠?66年里,中国科学怎么了?中国科学家做了什么?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内容涉及广泛,中国科学界的大事小情均有涉及,尤其当事人说当时事,让读者从科技知识分子的角度认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历史,切身感受中国科学所遭遇的是是非非,理解当下中国科学遭遇困境的原因。
相比人文知识分子,科技知识分子人数更多,是现代知识分子的主体。他们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二十世纪,也有很多五味杂陈的往事,还是许多国家重大事件尤其是重大生产建设活动的关键当事人。但很少有科技知识分子来书写自己的故事。对科技知识分子进行访谈,系统记录他们的话语,是保存他们的经历、见闻和见识的最佳途径。
《对于历史,科学家有话说》精选对邹承鲁、郑哲敏、施履吉等科学家以及对薛攀皋、罗登、李毓昌等科技管理者所做的比较适合大众阅读的近二十篇访谈,让科学家自己说话,重点介绍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科学界,是一本既具较高史料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口述史作品。
一部有趣味的现代科学史 ,一本讲真话的时代备忘录
以赛先生的目光打量人性,以德先生的标尺审视过
樊洪业 姚蜀平 王作跃 丁东 饶毅 刘兵 吴国盛 傅国涌 倾情推荐
只习惯于通过堆砌文献来研究当代科学史的人们,不妨像本书作者那样直接面对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在访谈互动中深入挖掘保存在他们头脑中的记忆。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在考察历史事件中追寻人的真实观念和具体活动,是读懂历史的有效途径。往事因亲历而鲜活,历史因细节而生动。我相信,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阅读快感。(樊洪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由于战乱及政治运动等原因,20世纪的历史书写相当偏颇。口述历史以抢救记忆、探求历史真相为目标,正是对其最好的弥补。这类工作既要求客观、严谨,又需高超的采访艺术——真诚、理解和敏锐的鉴别力,这些在熊卫民教授的书中都一一体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获得大量可贵信息,还是学做口述历史的极佳机会。(姚蜀平,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协作研究员)
熊卫民教授的这本科学家口述访谈集,不仅为学者提供了丰富、多方位、珍贵的中国近现代科技史料,而且为公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科学家求学成才、参与社会的坎坷经历,读来既趣味横生又令人深思,是一本兼具历史性和故事性的难得佳作。(王作跃,美国加州理工大学普莫娜分校教授)
这是一本因讲真话而难能可贵的书。书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错误、教训或灾难从反面表明,让有专长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参与公共决策是多么的重要!法治健全的社会才能容许、保障、鼓励知识分子独立,讲良心,并提出专业意见。(饶毅,北京大学教授、《知识分子》主编)
熊卫民教授通过人物访谈记录下来的是一部活的中国现代科技史。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那些惨痛的教训,都有无穷的教益值得后人记取。“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现代科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吴国盛,清华大学教授)
熊卫民长期进行当代科学家的口述采访,他善于挖掘通向体制机理的重要细节,展示了一幅令人深思的中国科学史画卷。(丁东,文史学者)
科学家的声音淡出公众视线已久矣,这本访谈录是当代中国科学家对往事的回顾,不仅具有史料价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与时代的互动,以及他们在20世纪后半叶承担的命运。(傅国涌,文史学者)
贾想 I 豆瓣 Goodreads
9.0 (109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理想国|台海出版社 2017 - 6
★ 刚才有年轻人问:“谁能救救我们?”我的回答可能会让年轻人不舒服:这是奴才的思维。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陈丹青
★陈丹青称他为“不一样的动物”。戛纳国际电影节“金马车奖”获得者,首个获得该奖的华人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贾樟柯
★“邮政绿”皮面软精装设计,适合随身携带,细细品读“柯长”对电影艺术、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本书稿是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第一部回顾其电影创作和思路历程的著作,也是对其1996到2008年这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记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此书2009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经作者重新修订,改版推出。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也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乡愁的深切情怀。
摄影机面对物质却审视精神。
在人物无休止的交谈、乏味的歌唱、机械的舞蹈背后,我们发现激情只能短暂存在,良心成了偶然现象。
这是一部关于现实的焦灼的电影,一些美好的东西正在从我们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们面对坍塌,身处困境,生命再次变得孤独从而显得高贵。
<导演的话>(“1998年,小武”)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北岛在一篇散文中写道:人总是自以为经历的风暴是唯一的,且自喻为风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东摇西晃。
最后他说,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
我不知道我们将会是怎么个活法,我们将拍什么样的电影。
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个空洞的词——我们是谁?
<我不诗化自己的经历>
在法国的一家影院,我观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这部主要拍摄于古巴、讲述几个老爵士乐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数码技术拍摄,而后转为胶片的电影。银幕上粗颗粒的影像闪烁着纪录的美感,而数码摄像机灵巧的拍摄特点,也为这部影片带来了丰富的视点。观看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观众热情的掌声,不禁让我感慨,一种新的电影美学正在随数码技术的发展而成型。数码摄像机对照度的低要求,极小的机身,极易掌握的操作,极低的成本,都使我们看到一种前景。
<有了VCD 和数码摄像机以后>
这些年来,我目睹了太多朋友想拍一部电影而经历的遭遇。有的人怀抱一叠剧本,面对“推销者勿入”的牌子,艰难地推开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各种各样的脸色面前,自尊心严重受挫,理想变成了凶手。有的人将希望寄托在人际关系之上,千方百计广交朋友,在逢场作戏中盼望碰到大哥,能帮小弟一把。但大哥总在别处,希望总在前方。有一天突然会有“老板”拿走你的剧本,一年半载后,才发现“老板”也在空手套白狼,而且不是高手。也有人在向外国人“公关”,参加几次外交公寓的party 后,才发现洋务难搞,老外也一样实际。大小娱乐报纸你方唱罢我登场,一片繁荣景象。但在北太平庄一带遛遛,心里依旧凄凉。机会看起来很多却无从入手。于是电影研究得越来越少,社交能力越来越强。几个同病相怜的朋友偶尔相聚,在北航大排档喝闷酒,猜拳行令时开口便是:“人在江湖漂呀,谁能不挨刀呀!一刀,两刀……”
<东京之夏>
后来有人跟我说,你选择小偷这样一个角色作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你记录这个时代的创作意图。我觉得要谈一个作品里的角色有没有普遍性并不在于他具体的社会身份是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从人性的角度去对这个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
我之所以会对小偷这个角色感兴趣,是因为他给我提供了这样一种角度,通过这个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现出一种很有意思的关系转换。譬如小武的朋友小勇,他本来也是个小偷,通过贩私烟、开歌厅,摇身一变,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民营企业家”。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关系的转换:贩私烟→贸易,开歌厅→娱乐业,像小勇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如鱼得水地变来变去,不断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有小偷,到什么时候他也只是个小偷。
我的这种美学偏好,可能多少来源于我对博尔赫斯小说的阅读经验。当然我读的是中文译本,所以我没有办法去判断他原来的文字。通过译本,我所接触到的是一个个不带修饰成分的具体的文字意象,博尔赫斯用这样一种简洁的文字通过白描为我们构筑起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想象世界—这正是我在拍电影的时候非常想去实现的。像《小武》里梅梅吻了小武以后那一组镜头的安排,画外配上了吴宇森《喋血双雄》里的音响,目的是想制造这样一种间离的效果:使我们的感知能够来来回回地在现实和非现实的两个层面上自由地进行穿梭。
<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对谈)>
但电影开演后,我一下跌进了杨德昌细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关于中年人、关于人类处境的电影。故事从吴念真饰演的中产阶级扩展开去,展示了一个“幸福”的华人标准家庭背后的真相。我无法将这部电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为整部影片弥漫着的“幸福”真相让人紧张而心碎。结尾小孩一句“ 我才七岁,但我觉得我老了”更让我黯然神伤。杨德昌的这部杰作平实地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觉到了疲惫的喘息。我无法将《一一》与他从前的电影相联系,因为杨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贵的生命经验终于没有被喧宾夺主的理念打断,在缓慢而痛苦的剥落中,裸露了五十岁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这个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 年最精彩的电影。
<谁在开创华语电影的新世纪>
我的方法是根本不介入那个所谓的圈子之中,更对其中的恩怨不感兴趣。在北京,相对来说我自己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多少有些封闭,但我在其中可以焦点集中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从一开始我就对自己的创作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规划,希望能够逐渐在电影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让我能不太在意创作之外的事情,包括影展的得失和票房的好坏。因为这两者都不是我的终极目标,让我焦灼的永远是艺术上的问题,而艺术问题是你自己的事情,与圈子无关,与他人无关。
<经验世界中的影像选择(笔谈)>
我特别喜欢安东尼奥尼说的一句话,他说你进入一个空间里面,要先沉浸十分钟,听这个空间跟你诉说,然后你跟它对话。这几乎是一直以来我创作的一个信条,我只有站在真的实景空间里面,才能知道如何拍这场戏,我的分镜头差不多也是这样形成的,它对我的帮助真是特别大。在空间里面,你能找到一种东西,感觉到它,然后信赖它。
我拍了很多空间。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厅、舞厅、卡拉OK、台球厅、旱冰场、茶楼……后期剪辑的时候,因为篇幅的限制,好多东西不得不去掉,我在这些空间里面找到了一个节奏,一种秩序,就是许多场所都和旅途有关,我选择了最符合这条线的东西。
电影是一种工业,拍电影是一个非常有计划性的工作,一个导演独立制片的方法也是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带来的捆绑和束缚。那种束缚不单是制片人的压力,电影审查的控制,电影制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种规范,DV 带给人一种摆脱工业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车站的时候,当地的向导先带我们去煤矿拍了一个工人俱乐部。出来以后,就是电影里那个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车。太阳已经开始下来,一下就有被击中的感觉。我就拍这个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东西。当我拍那个老头儿的时候,我已经很满意了,他很有尊严,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当我的镜头跟着他上了车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女人就闯入了,我的录音师说我那一刻都发抖了。我注视她的时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区,那时候我特别有一种宗教感,就一直跟着拍;然后又有一个男人突然进入了,他们什么关系,不知道,最后两个人都走掉了。整个过程里面,我觉得每分钟,都是上帝的赐予。
<《公共场所》自述>
我还是习惯下午在黄亭子见人:约朋友举杯叙旧,找仇家拍桌子翻脸,接受采访,说服制片,恳求帮助,找高人指点。酒喝不多话可不少,我的家乡汾阳产汾酒,常有名人题词。猛然想起不知谁的一句诗:有酒方能意识流,大块文章乐未休。于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动。在推杯换盏时心里猛地一沉,知道正事未办,于是悲从心起。话突然少了,趴在桌子上看烛光跳动,耳边喧闹渐渐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于是想起年华老去,自己也过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觉生命轻浮肉身沉重。像一个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离席,于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对司机师傅说:有酒方能意识流。师傅见多了,不会有响应,知道天亮后此人便又会醒:向人赔笑,与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态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迟迟不来,心境已然没有了先前的躁动,配合下午清闲的气氛,站起来向窗外望。外面的人们在白太阳下骑车奔忙,不知在追逐什么样的际遇。心感苍生如雀,竟然有些忧伤。突然进来一位中年女子,点一杯酒又让小陈放张信哲的歌,歌声未起,哭声先出。原来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现在再去黄亭子,酒吧已经拆了,变成了土堆。这是一个比喻,一切皆可化尘而去。于是不得不抓紧电影,不为不朽,只为此中可以落泪。
<有酒方能意识流>
体验宗教 豆瓣
Experiencing the World’s Religions: Tradition, Challenge and Change
作者: [美] 迈克尔·莫洛伊 译者: 张仕颖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
介绍世界主要宗教的基础读物
印度、夏威夷、巴厘岛、阿姆利则、檀香山、京都……
作者亲临宗教生发地,强调体验的宗教专业知识学习
.....................
※编辑推荐※
☆ 宗教曾经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也还在影响着很多人的生活。对于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了解当地的宗教有助于促成更为深入的研究;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也有助于成就一段内容丰富的实地之旅。
☆ 呈现精华:着重描述世界主要宗教最基本的内容,介绍其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
☆ 内容明晰:以最清晰的语言讲授重要的内容,使用地图、图片、定义和历史时间检索以确保明晰性。
☆ 多面展现:除了阐述各个宗教的信仰体系,也描绘了信仰在多个方面的表达,如仪式、食物、衣着、艺术、建筑、朝圣、经典和音乐。
☆ 强调体验:以作者在世界各地宗教现场的游历为例,强调体验在学习宗教专业知识中的重要性。
☆ 兼顾学术和尊重: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也尊重每一个生活在宗教传统里的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在世界各地的游历经验为线索,以逻辑清晰、引人入胜的笔触描绘了当今世界的主要宗教。由原始宗教开始,依次介绍了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与锡克教、道教与儒教、神道教、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诞生、演变过程,及其与现代性的碰撞产生的问题。话题涉及历史、文化、性别议题、建筑、艺术、风俗、仪式等,视角广阔、层次丰富、分析精准。
余光中谈翻译 豆瓣
9.5 (24 个评分) 作者: 余光中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 1
书中选收余光中译论散文二十余篇,既谈翻译,也谈现代中文。作者认为:翻译须用纯净的中文。以散文形式写译论,熔知性和感性于一炉。见解精辟独到,文笔优美清丽,各篇论文本身就是好文章,足以示范。
西藏与西藏人 豆瓣
作者: 沈宗濂 / 柳陞祺 译者: 柳晓青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零年的众生世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第一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和介绍西藏历史、社会、风俗的著作。
西南边 豆瓣
作者: 冯良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9
小说是写西南少数民族彝族近几十年历史变迁的长篇,这部长篇开合度大、庞大的叙事结构,全方位地展现了凉山彝族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变迁。书中所涉猎的从亲族乡情的细节,到民族的今生前世,丰富的社会学人类学的内涵。彝族人性格中的英勇、尊严、倔强,包括与生俱来的天真狡黠,书中都有淋漓尽致的描绘。彝族崇尚家支荣誉,归属感强烈,讲究身份……他们的个人英雄主义,尚武,报夙仇,家支互斗,与当地的汉人官府的争斗……作者慢慢展开的画卷,完全超越了一般的视野和经验。小说在《收获》发表后,著名作家皮皮,评论家李敬泽高度评价此书,认为小说是今年来难得的长篇佳作。
越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 )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其它标题: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
許多世紀以來,越南人本身既是殖民者,又是其他殖民者的犧牲品。越南的國家版圖時而擴張,時而縮水,有時分裂,有時消失,而且這一切遠非他們所能掌控。儘管一再面對龐大的壓力,越南存活下來,創建了亞洲最特出、最複雜的文化。
近年來,隨著造訪這個獨特國度的人越來越多,對一本重要史冊的需求也不斷升高:我們需要有一本書,讓外界人士了解過去的統治者、叛亂者、僧侶與殖民者在越南留下的歷史痕跡。
高夏的新作《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充分滿足了這項需求。根據他對中南半島投入畢生研究的心得,所寫的這本書既能隨時保有越南「圈內人」的省思,在觀念上又不失與越南「圈外人」的聯繫。一波又一波來自中國、法國、日本或美國的入侵者最後都被越南人逐退,我們也見到越南人本身為這一切付出的可怕代價。由於冷戰期間最曠日持久的一場衝突戰就發生在越南,許多年來,為了宣傳,越南的過去一直遭到扭曲、操控。或許直到今天,我們才終於能從一種真正歷史的角度,對造成現代越南的事件進行觀察。
高夏運用越南文、法文與英文資料完成這項最新的研究。《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既有越南史的宏觀描述,又包容許多世紀以來詮釋越南層層面面的各種野史、傳說、歧見、文化與人物,無疑是一本卓越而重要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