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複眼人 豆瓣
作者: 吳明益 / 張又然 编 夏日出版社 2011 - 1
像陷入漩渦一樣令人無法自拔,前所未見的華文創作題材
一部詩意、魔幻、哀傷的未來小說
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複眼人》,
繼獲開卷年度好書的《家離水邊那麼近》(2007),
亞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2007)後,
《複眼人》構思5年,3年寫成;
既書寫寂寞心靈的變遷,也書寫島嶼環境的變遷
憂傷又撫慰人心,越讀越令人如潮汐般著迷……
我們曾經以為已然棄絕的記憶與物事,終將在海的某處默默聚集成島,重新隨著堅定的浪,擱淺在憂傷的海灘上。
《複眼人》,全書共分11章31節,多條敘事線分進合擊的情節鋪排、多層次的角色塑造,複眼式的立體觀照,呈現作家吳明益不同以往的寫作風格。複雜的敘述與視域交織成一部長篇的交響詩,在在發出對土地與生命的情感極強音;不變的是他對人類心靈掙扎與生態議題一貫溫潤、內斂的關懷,仍時隱時現地貫穿整個迷人的故事--
瓦憂瓦憂島,一座太平洋上的神秘小島,人們信奉海神卡邦,過著原始的漁獵採集生活,沒有文字,卻是擁有海的故事最多的地方。島上的少年阿特烈,在出生後第一百八十次月圓時,背負次子的宿命,展開有去無回的航海旅程。
而寓居臺灣東部的文學教授阿莉思,丈夫傑克森帶著十歲的兒子托托去登山,卻從此失去音訊,救難隊上山搜尋未果,讓阿莉思計畫尋死。
兩個尋死之人,與經營第七隻Sisid的阿美族人哈凡、開計程車的布農族人達赫、為一條貫穿山脈的道路而曾來過臺灣的德國人薄達夫,以及挪威海洋專家莎拉……因緣際會在島嶼的東部相遇。
這是一部描寫人類心靈中的孤寂、掙扎,自然界的變動不居,人與環境的互動,地誌變化,手法既擬仿人類學,又揉合多種敘事筆法……難以歸類,卻絕非艱澀難讀的動人小說。也是投身自然書寫、小說創作的吳明益在寫作上的新嘗試。
1919 豆瓣
The Wilsonian Moment: Self Determin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igins of Anticolonial Nationalism
作者: 埃雷斯.馬內拉(Erez Manela) 译者: 吳潤璿 八旗文化 2018 - 3
台灣獨立、阿拉伯之春、庫德族獨立、伊斯蘭國問題……
一切的理論和歷史,都從1919年、無可迴避的「威爾遜時刻」開始。
威爾遜式國際性主義,共產黨式國際主義,在1919年就展開對決,
直到今天。
不想要達爾文的殘酷競爭,
就接受威爾遜世界的理想平等。
加泰隆尼亞、庫德族人、台灣、蘇格蘭、北愛爾蘭、威尼斯(意大利北部聯盟)獨立運動,近期這些遍布全球的獨立運動風起雲湧,在國際關係領域,它們共同的理論根基是什麼?歷史起點又在哪裡?
答案是1919年——國際關係領域中無法迴避的「威爾遜時刻」。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14點和平原則,主張殖民地有權追求獨立、自由和權利,而從帝國手中解放出來。
關於1919年國際社會的西方書寫中,焦點全部是在巴黎和會,也全部側重於強權之間的交易、歐美諸國(談判主角)的各自優先事項,並藉此重建以西方為中心的一戰之後的國際秩序。然而,本書力圖去掉歐洲中心論的濾鏡,給1919年的國際世界重新打上燈光。在1919年,從埃及、印度、中國和韓國等殖民地世界中所浮現的歷史,存在一個「威爾遜時刻」。也就是威爾遜總統的主張,強調無論大小,人民都有權利以自決的方式建立民族國家。
威爾遜因此代表了一個正面的、理想化了的美國形象。而1919年,意味著一種國際關係的轉換,從「舊世界」過渡到「新世界」,從帝國的時代過渡到民族國家的時代。當他發表「十四點和平原則」並決定親自前往歐洲時,他似乎已經準備好要把世界帶往國際事務的新時代。
本書講述了四個新崛起的國家對「威爾遜時刻」的回應。印度、埃及、中國、韓國,這四個國家的精英,以新興的民族認同的概念去推動自己的主張,尋求自決。一九一九年春,幾乎在這四個社會中同時爆發了反帝抗爭:中國是五四運動,印度是甘地的非暴力抵抗運動,埃及是一九一九年革命,韓國是三一運動。
1919年,甘地還堅定地支持印度留在大英帝國內,為什麼到了1920年便發對,並發起著名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背後,列寧和威爾遜誰的影響比較大?為什麼在追求民族自決的道路上,列寧取代了威爾遜的位置?中國的五四運動實際受了韓國的三一運動的影響,你知道嗎?本書講述了李承晚、胡適、顧維鈞、甘地、札格廬勒的故事,這些精彩的反殖民民族主義分子的故事,穿插在1919年春天爆發的這些大型抗議運動之間,並在觀念和歷史的國際脈絡中演進。
以往中國近代史對五四運動的解釋,只是簡單提及它由巴黎和會的失敗所引發,迅速把矛頭指向反帝。卻很少討論它的意識形態來源(恰恰也是帝國主義),更不大提及它是全球大潮在遠東礁岸的餘浪,內部讀者幾乎不知道五四運動有如此廣深遠泛的國際脈絡。
然而,「威爾遜時刻」最終以羞辱性的崩解告終,其承諾逐漸消退,帶來痛苦的幻滅。但,即便如此,1919年開啟了國際關係中「威爾遜世界」之門,組建的國聯演化成後來的聯合國,達爾文式的國際秩序逐漸讓步給以法律、條約所維繫的世界新秩序,大量民族國家從帝國中解放,逐漸獨立自主,而這波民族國家誕生的潮流一直延續到今天還沒有終結。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豆瓣
作者: Richard O. Prum Doubleday 2017 - 5
A major reimagining of how evolutionary forces work, revealing how mating preferences—what Darwin termed “the taste for the beautiful”—create the extraordinary range of ornament in the animal world.
In the great halls of science, dogma holds that Darwin’s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 explains every branch on the tree of life: which species thrive, which wither away to extinction, and what features each evolves. But can adaptation by natural selection really account for everything we see in nature?
Yale University ornithologist Richard Prum—reviving Darwin’s own views—thinks not. Deep in tropical jungles around the world are birds with a dizzying array of appearances and mating displays: Club-winged Manakins who sing with their wings, Great Argus Pheasants who dazzle prospective mates with a four-foot-wide cone of feathers covered in golden 3D spheres, Red-capped Manakins who moonwalk. In thirty years of fieldwork, Prum has seen numerous display traits that seem disconnected from, if not outright contrary to, selection for individual survival. To explain this, he dusts off Darwin’s long-neglected theory of sexual selection in which the act of choosing a mate for purely aesthetic reasons—for the mere pleasure of it—is an independent engine of evolutionary change.
Mate choice can drive ornamental traits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adaptive evolution, allowing them to grow ever more elaborate. It also sets the stakes for sexual conflict, in which the sexual autonomy of the female evolves in response to male sexual control. Most crucially, this framework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 particularly the ways in which female preferences have changed male bodies, and even maleness itself, through evolutionary time.
The Evolution of Beauty presents a unique scientific vision for how nature’s splendor contributes to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evolution and of ourselves.
2018年3月17日 想读
起火的世界 豆瓣
(美)蔡美儿
作者: 蔡爱眉 / 刘怀昭 译者: 刘怀昭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5 - 3
《起火的世界》是具有里程碑式的。它深入浅出地向美国外交政策背后肤浅而又危险的臆断提出了挑战。在这里的一个时代里,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或者文化传统应为其与民主的结合提供前蝗,当这一点被置若罔闻,就像美国企图通过外交政策强迫我们的同盟者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通过自由市场经济建立民主时,蔡爱眉所揭示的内容意义尤为重大。
美国胡佛研究所 托马斯·索厄尔
面对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政经困境,在一片政治民主化+经济自由化=和平+繁荣的西方主流话语海洋里,《起火的世界》一书拍打出的是不和谐也不平丹的涛声。本书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华裔学者蔡爱眉教授披阅了亚、非、拉与前苏联东欧的大量实例,尖锐指出其中诸多国家盲目、仓促引进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创痛,危险乃至惨剧。
特别引人注目,也是本书高度关注的,是在这些国家的自由经济中迅速致室的少数族群,与仍处于贫困中但开始进入民主政治运作的多数族群间,存在几乎不可避免的剧烈冲突,而种族矛盾往往就成了点烯一场场社会火灾的直接火种。全球化的加速进程,更令这场场大火火上浇油。作者当然不是在反民主、反市场经济、反全球化,但她尖锐也痛切指出了相关问题的复杂性:没有猛药良方,要正视各国各地独特的历史与现实,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要肩负更多社会责任——退一步说,至少美国与整个西方不应在今天向非西方世界全力推动完全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不应该推动毫无限制的、一夜之间的多数人政治。
本书旁征博引,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语言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A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and Other Stories 豆瓣
作者: Flannery O'Connor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77 - 8
ONE OF THE GREATEST AMERICAN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In 1955, with this short story collection, Flannery O'Connor firmly laid claim to her place as one of the most original and provocative writers of her generation. Steeped in a Southern Gothic tradition that would become synonymous with her name, these stories show O'Connor's unique, grotesque view of life-- infused with religious symbolism, haunted by apocalyptic possibility, sustained by the tragic comedy of human behavior, confronted by the necessity of salvation. With these classic stories-- including "The Life You Save May Be Your Own," "Good Country People," "The Displaced Person," and seven other acclaimed tales-- O'Connor earned a permanent place in the hearts of American readers. "Much savagery, compassion, farce, art, and truth have gone into these stories. O'Connor's characters are wholeheartedly horrible, and almost better than life. I find it hard to think of a funnier or more frightening writer." -- Robert Lowell "In these stories the rural South is, for the first time, viewed by a writer who orthodoxy matches her talent. The results are revolutionary." --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Flannery O'Connor (1925-1964) was born in Savannah, Georgia. She earned her M.F.A.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but lived most of her life in the South, where she became an anomaly among post-World War II authors-- a Roman Catholic woman whose stated purpose was to reveal the mystery of God's grace in everyday life. Her work-- novels, short stories, letters, and criticism-- received a number of awards, including the National Book Award.
2018年3月11日 想读
Mastering the Art of Soviet Cooking 豆瓣
作者: Anya Von Bremzen Crown 2013 - 9
A James Beard Award-winning writer captures life under the Red socialist banner in this wildly inventive, tragicomic memoir of feasts, famines, and three generations

With startling beauty and sardonic wit, Anya von Bremzen tells an intimate yet epic story of life in that vanished empire known as the USSR—a place where every edible morsel was packed with emotional and political meaning.
Born in 1963, in an era of bread shortages, Anya grew up in a communal Moscow apartment where eighteen families shared one kitchen. She sangodesto Lenin, black-marketeeredJuicy Fruit gumat school, watched her father brew moonshine, and,like most Soviet citizens, longed fora taste of the mythical West. It was a life by turns absurd, drab, naively joyous, melancholy—and ultimately intolerable to her anti-Soviet mother, Larisa. When Anya was ten, she and Larisa fled the political repression of Brezhnev-era Russia, arriving in Philadelphia with no winter coats and no right of return.
Now Anya occupies two parallel food universes: one where she writes about four-star restaurants, the other where a taste of humble kolbasa transports her back to her scarlet-blazed socialist past. To bring that past to life, in its full flavor, both bitter and sweet, Anya and Larisa, embark on a journey unlike any other: they decide to eat and cook their way through every decade of the Soviet experience—turning Larisa’s kitchen into a "time machine and an incubator of memories.” Together, mother and daughter re-create meals both modest and sumptuous, featuring a decadent fish pie from the pages of Chekhov, chanakhi (Stalin’s favorite Georgian stew), blini, and more.
Through these meals, Anya tells the gripping story of three Soviet generations—
masterfully capturing the strange mix of idealism, cynicism, longing, and terror that defined Soviet life. We meet her grandfather Naum, a glamorous intelligence chief under Stalin, and her grandmother Liza, who made a perilous odyssey to icy, blockaded Leningrad to find Naum during World War II.We meet Anya’s hard-drinking, sarcastic father, Sergei, who cruelly abandons his family shortly after Anya is born; and we are captivated by Larisa, the romantic dreamer who grew up dreading the black public loudspeakers trumpeting the glories of the Five-Year Plan. Their stories unfold against the vast panorama of Soviet history: Lenin’s bloody grain requisitioning, World War II hunger and survival, Stalin’s table manners, Khrushchev’s kitchen debates, Gorbachev’s disastrous anti-alcohol policies. And, ultimately, the collapse of the USSR.And all of it is bound together by Anya’s passionate nostalgia, sly humor, and piercing observations.
Mastering the Art of Soviet Cooking is that rare book that stirs our souls and our senses.
2018年2月23日 想读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豆瓣
作者: 贾大成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9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是百万微博粉丝大V、“中国急救普及教育第一人”贾大成的全新大作!贾医生结合自己近50年的现场和临床急救经验,跟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急救历程和体会,以直率、生活化的语言,把最实用、最易学的急救方法教给大家,包括基本急救知识、急救方法、急重症急救方法、儿童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等,旨在帮助大众掌握急救这个人人都该学会的基本技能——遇到紧急状况,每个人都能及时出手自救和互救,而不是束手无策或只能等救护车。
笠原将弘的日式米饭料理 豆瓣
作者: 笠原将弘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6 - 9
从亲子盖饭和猪排盖饭等常见料理到笠原流的绝妙组合,制作简单且真正美味的盖饭食谱大集合!
难以预约的日本料理店中融合性的《赞否两论》店主笠原将弘主厨的倾心制作的1本书!令你感觉“真的好吃”的盖饭食谱大集合。首先是亲子盖饭与天妇罗盖饭、猪排盖饭、中华盖饭等常见盖饭的终极美味技巧。照烧鸡盖饭、土豆炖肉盖饭、烤鸡肉盖饭等,日本料理小菜和盖饭的所有形式的相遇。在什么都不想做时有用的、即使不用火也可以马上做好,全都是美味省事的盖饭。而且,番茄烧生姜盖饭和茶碗蒸盖饭等,笠原主厨独特的终极搭配盖饭等,阵容丰富的变化。
简单易懂的流程也富有魅力。也介绍了盖饭不可或缺的汤品和腌菜的食谱。集聚着对盖饭的爱和浪漫的特等食谱集。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豆瓣 Goodreads
They Thought They were Free:the Germans 1933-45
7.3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米尔顿·迈耶 译者: 王岽兴 / 张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1
米尔顿·迈耶,德裔美国犹太人,身份复杂的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二战时他曾是一名拒服兵役者。“正派的人”如何且为何成为纳粹,这个问题吸引他在战后旅居德国,并与当地的德国家庭共同生活长达十年之久。他由此了解纳粹统治下普通德国人的生活故事,也催生了这本极具影响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十位曾在纳粹时期生活过的小人物是其主要受访者。在他们的讲述下,纳粹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体制或意识形态,更是十分适合一战后德国人气质和心态的世界观。纳粹征服了伟大的和平庸的德国人的心灵,也压垮了他们。迈耶精辟地写道:德国对纳粹主义的积极性很明显就是“小人物变疯了”。
本书堪称一份研究第三帝国时期德国生活的微观社会人类学报告,它最有价值的贡献是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观念的图景:纳粹体制如何在普通德国人的层面以及德国社会内部发生作用。这些极具颠覆性的内容引人深思,关乎德国人,更关乎我们每个人自身。
作为一名兼具德国血统和犹太信仰的美国自由主义新闻记者,米尔顿·迈耶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秉承良心的公正与无情的诚实。正是这一点赋予本书强大的冲击力量。
——沃尔特·L.多恩,《星期六评论》
德国问题再次成为了我们政治的核心。对其根本性的探讨,不会比这部著作更出色、更人道和更清晰洗练了。
——奥古斯特·赫克舍,《纽约先驱论坛报》
2018年1月31日 想读
自由的忠诚 豆瓣
Liberal Loyalty
作者: [美] 安娜·史蒂茨 译者: 童志超 / 顾纯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10
【内容简介】
借用生动真实的日常情境,援引康德、卢梭和哈贝马斯,史蒂茨引人入胜地论述了:平等自由的价值只能通过合法的国家权威来实现,公民对正义的国家有政治义务,且应将普遍的正义原则,而非民族文化,视作效忠国家、团结同国同胞的理由。本书充满原创性地构想了一种开放的公民身份,主张将正义的国家看作以实现普遍价值为目标、如交响乐团般的日常团体,而民主政治应是实践普遍价值的集体行动。
《自由的忠诚》这部前沿著作为当下每个人所面临的关于正义与忠诚的选择提供了指导。
···
◆我们应该对怎样的国家保持忠诚?作为公民,我们对国家有何种义务?我们应以怎样的方式参与政治?
◆我们可能跳脱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局限,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自由主义国家观念吗?
◆为每个怀抱理性的公民而写,为每个在正义与忠诚之间抉择的独立个体而作
···
【学者及媒体推荐】
存在有力的自由主义立场来重视国家权威吗?单是公民权的政治事实能够作为民主国家中团结的基础吗?史蒂茨极好地表明了,这两个问题应该一起问,而她的回答独特、极具想象力且论述有力。
——帕琴·马克尔,芝加哥大学
·
这是一部行文清晰、论证严密和异常理智的著作。史蒂茨将诸如忠诚和义务的概念从学术界民族主义者的手中拯救了出来,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使之为世界主义者和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者所用。就此,她已经在政治哲学和政治理论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她的著作为民主理论、全球正义和自由事业本身的道德基础都提供了宝贵的洞见。
——迈克尔·布莱克,华盛顿大学
·
史蒂茨的杰出之处在于为团结这一在大多数自由主义构想中缺席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并且这种团结是建基于一种具有集体意愿的个人主义理论上。
——约翰·费雷约翰,斯坦福大学
·
史蒂茨为一个当代政治思想中的关键问题找到了一个新鲜的解决方法。她充满原创性地捍卫了宪政爱国主义的理念,强烈地批判了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
——扬-维尔纳·米勒,普林斯顿大学
·
自由主义是否只剩下一种令人厌恶的文化民族主义,或者一种浮动的世界主义?自由主义者能否基于公民对特定国家保持忠诚做出自洽的自由主义论述?史蒂茨有力地证明了他们可以。史蒂茨巧妙地揭露了世界主义者和民族主义的自由主义者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地驳斥了有自由倾向的无政府主义者,她从康德、卢梭和哈贝马斯处寻取灵感,提出,自由主义者应将忠诚设想为一种政治责任,支持促进自由主义自由的制度。
——《选择》
·
史蒂茨非常清晰、逻辑自洽地提出了一个用以替代政治义务和民族主义的同意理论。这个替代理论将获得许多的支持者,并值得我们甚至它的批评者的严肃对待。
——蕾雅·衣匹,《圣母哲学评论》
···
【编辑推荐】
1、作为当今政治哲学界的前沿著作,本书为一些古老的、关于政治义务的问题提供了颇具启发且新颖的回答,作者主张把国家看作拥有共同目标的日常团体,呼吁让国家更接近“俱乐部”的功能,使读者思考现存国家运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作者援引康德、卢梭和哈贝马斯,论及国家道德重要性、公民认同、宪政爱国主义等,并以交响乐团、棒球队等情境类比,论述深入浅出,可读性强。
3、本书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次重新认识自由主义的机会。在作者笔下,自由主义并不一定刻意避讳国家问题,或只关注对国家权力的限制。自由主义不仅可以对国家问题做出一个明确回答,而且能够去肯定正义国家的积极职能。
2018年1月25日 想读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 豆瓣
作者: 田澍 甘肃人民出版社 2011 - 7
《史学论文写作教程》是专门针对历史学专业本科生如何写作规范论文的教材。教程从史学论文的选题入手,按照论文的构成要素,分章对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进行详细的论述,就如何写作规范的论文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讲解。教程最大特点是通过丰富、翔实的案例来具体说明“如何写”,所讲的方法大都是从这些案例中推导出来的,清晰明白,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体例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文科论文写作教程。教程所举之例皆从学者新近发表的文章中选取。为了尊重知识产权,教程使用的范文皆为西北师大历史系教师的论文。教程还对论文写作经常混淆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做了对比说明,有利于初学者较好地掌握不同的注释方法。最后,教程就如何应对毕业论文的答辩作了介绍,并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标点符号用法》等内容附后。本教材由田澍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完成。
2018年1月23日 想读
蒙古国纪行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罗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2006年夏的蒙古国考察,是一次以中国学者为主、多国多学科人员共同参与的蒙古历史考察之旅,历时14天,行程2800公里。考古学者罗丰以详实丰赡的旅行笔记为基础写成此书,生动记述了一行人的甘苦和收获。一路上作者笔不离手,不放过点滴的个人感受和生活细节,他追摩前辈科学探险学者的风范,悉心记录游牧生活特有的风土人情,壮丽苍茫的草原美景,以及先民留下来的鹿石、碑铭、遗址、墓葬等,配合大量照片、手绘图片,使这部纪行成为一部难得的科考笔记佳作。
□□□□
2006年我在哈佛访问﹐不得不忍痛谢辞蒙古国考察这一难得的机会。如今此书出版,书中见闻让我感羡不已。罗丰不仅是一位考古学者﹐更是一位典型的知识人,渊博而不囿于学科﹐对周遭的人、事﹑物,认知十分敏锐﹐因而常有独到创见,并时作惊人之语。这本综合记游﹑学术﹑怀古﹑思今的旅行杂记﹐最能表现我所认识的作者。同时,本书也能让我们体认﹐“跨界旅行” 何以能够产生巨大的思想激荡与文化冲击。
——王明珂
读罗丰此书,仿佛多年前那个多雨的蒙古之夏,那种白天坐车飞奔,晚间在草地扎帐篷的野外生活,猛然间都在眼前重现。伊德尔河边飘着迷人药香的艾蒿,金色落日下的乌里雅苏台古城,末世般的火山熔岩景观,以及我们借助头灯,一边听雨滴敲打帐篷,一边写考察笔记的那些草原之夜。往昔已是异乡,因了这些文字,往昔都是美好。
——罗 新
时间的观念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1
本书是一部时间观念的演化史。作者通过确立两类原始时间经验??标度时间经验和时间之流经验??勾勒出以二者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众多时间观念的交响与变奏。从思想史的角度,发掘当代哲学和科学中时间再发现的意义。 作者不仅关注时间的构成作用,展示了时间的多样性;同时更力求破除把时间当作一个物理学哲学问题来思考的传统,力求揭示出时间对于理解中国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意义,对于如何理解技术时代,理解近代科学中两大传统??数理传统和博物学传统??之交汇整合,也多有创见。
地图之上 豆瓣
作者: [英] 西蒙·加菲尔德 译者: 段铁铮 / 吴涛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7 - 4
2011年,西蒙·加菲尔德出版了风靡一时的《字体故事》。一时间,似乎人人都对字体有了自己的看法。Comic Sans 与 Helvetica 的争论还未平息,西蒙·加菲尔德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地图之上》。想象一下,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地图,那将会是 什么样子?人们将如何旅 行、游历、社交?你甚至无法走出你所在的城镇,人类的生活将困在一个又一个的黑匣子中。甚至有科学家认为,是“地图”而非“语言”,让我们摆脱了猿人的桎梏,成为了人类。
从中世纪的 Mappa Mundi 到 Google 地球,从海盗的藏宝图到探索火星的路线图,再到绘制“ 大脑”的地图。一个地图就是一个世界,读者在此可以接触到各形各色的人和事,了解有关地图的灿烂故事。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Tractors in Ukrainian
7.6 (8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琳娜·柳薇卡 译者: 邵文实 吉林出版集团 2011
“我母亲去世两年后,我父亲与一位离过婚的妖艳迷人的乌克兰金发女郎坠入爱河。他时年八十四岁,而她三十六岁。她就像枚毛绒绒的粉红色手榴弹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骤然爆炸,搅得浑水四溢,将许多久沉于记忆泥沼下的淤泥翻上水面,狠狠地踹了我们家族幽灵的屁股一脚。”
薇拉和娜杰日达姐妹必须将终其一生的不和搁置在一边,以便把他们身为移民的工程师父亲从体态丰满、风骚妖艳的淘金者瓦伦蒂娜手中解救出来。这位瓦伦蒂娜偏好绿缎内衣和连袋煮菜肴,她将在追逐西方财富的过程中一无所获。
但这对姐妹驱逐瓦伦蒂娜的战争揭开了家庭的秘密,揭露了欧洲五十年的黑暗史,将她们送回到她们多已忘怀的根本所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为喜剧小说而设的“波灵格大众伍德豪斯奖”(Bollinger Everyman Wodehouse Prize)获奖作品。
★ 2005年机智小说奖(SAGA Award for Wit)获奖小说
★ 2005年布克奖(Booker Prize)入选小说
★ 橘子图书奖(Orange Prize)入选小说
★ 已出版29国语言的译本
★玛琳娜•柳薇卡为这本有趣的小说取了个“最勇敢的”书名。小说在英国刚出版时,Amazon是把它归在非小说的科技类里,不少书店也把它放在农业书里。这样一本看似早该被淹没的书却靠着读者的口碑,从农业科技的死角漂亮翻身,力压风头正劲的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和《天使与恶魔》,成为2006年的图书销售冠军。此后,凭着其文学魅力和出色的小说风格,《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更是入围多个文学奖项,一时之间,柳薇卡的名字传遍了整个英国文学圈,作品也很快被翻译成29国语言在世界各地相继出版,但愿我们不要错失了柳薇卡的这份勇敢,也希望不要和可能的喜爱擦肩而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部令人忍俊不禁的小说,一如它的书名一样古里古怪,充斥着意想不到的各色人等。乌克兰移民与传统保守的英格兰内地生活交织融合,极其滑稽搞笑,而笔调则抒情浪漫。—— 玛格丽特•德拉伯勒,《新政治家》
☉令人难忘的创造力,意想不到的感动。——《大都市报》
☉很少看到处女作小说写得如此周全……柳薇卡绝对是位天才的喜剧作家。——《暂停时间》
☉发人深思,令人捧腹,一出喜剧的盛宴。一幅关于衰老、欲望和贪婪的充满欢腾的油画。——《经济学家》
☉这本书让我整整一年都笑容可掬,笑口常开。东西欧文化冲突中极富喜剧性的部分在这个讲述两姐妹间的明争暗斗的有趣故事中得以展现。——《格拉斯哥先驱报》
☉“开垦了一道富有喜剧性的犁沟。”——《独立报》
☉“智慧,幽默,充满灵感的对话,生动活泼的个性,宽厚仁慈的精神。发人深省,极具可读性。”——《金融时报》
☉“引人入胜……妙趣横生而又令人感动地记录了一位长期居住在英国的乌克兰老鳏夫与一位寻求通往财富之路的护照的妖艳惹火的俄国大胸掘金女间的争争吵吵。”——彼得•坎普,《星期日泰晤士报》
烈日帝國 豆瓣 谷歌图书
Empires in the Sun: The Struggle for the Mastery of Africa
作者: Lawrence James 勞倫斯.詹姆士 译者: 鄭煥昇 馬可孛羅文化 2018 - 3
台灣第一本深度探究近代非洲殖民史的歷史著作
開啟黑暗大陸的一把鑰匙,透析當代歐洲殖民史的專業指引
1884年,柏林西非會議上,歐洲各國將非洲分食殆盡
1895年,台灣成為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為了古巴和菲律賓殖民地而大打出手
19至20世紀,乃是歐、美、亞殖民帝國呼風喚雨的年代
在那個新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時代,非洲與我們有著相同的命運
【專家導讀、媒體推薦】
政大國際關係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嚴震生 專文導讀
《金融時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旁觀者》雜誌、《書目》雜誌、《出版者周刊》、《圖書館期刊》一致推薦
【本書內容】
非洲,一塊古老而神祕的大陸,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二十,擁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與礦藏,也是人類祖先的發源地。
十五至十七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開始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希望能找到通往東方的航道。由於此時歐洲人的目光仍放在富饒的東方,因此縱然歐洲人在非洲沿岸建立許多中繼站與商貿點,但仍對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內陸地區欠缺探勘動力,對非洲內陸一知半解的歐洲人,將之蔑稱為「黑暗大陸」。
十九世紀之後,透過探險家李文斯頓(David Livingstone)、史坦利(Henry Morton Stanley)、理查.柏頓(Richard Burton)等人的努力,歐洲人開始認識到非洲所蘊藏豐厚的人力與物質資源。十九世紀後半,歐洲各國開始以「輸入文明」為由,爭先恐後在非洲插旗殖民,直至一八八四年的柏林西非會議,非洲全境僅存賴比瑞亞、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等少數獨立國家,九成以上的土地都被歐洲國家控制。《烈日帝國》一書即是探討十九、二十世紀以來歐洲各國拓殖非洲的歷程,對非洲思想、文化、技術、宗教帶來的影響,以及各國間的競合關係是如何觸發二十世紀的兩場世界大戰。
本書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講述李文斯頓等人的探險活動,以及英、法兩國在南非和阿爾及利亞的殖民統治。第二部分講述柏林西非會議前後,歐洲列強如何將非洲瓜分殆盡,以及一戰期間捲入世界戰火的非洲。第三部分講述戰間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決」理念如何在非洲生根萌芽,以及二戰期間非洲再度捲入世界戰火,各殖民地的非洲兵團遠赴海外為母國爭戰。第四部分講述非洲在戰後逐步脫離殖民處境,但隨即而來的美、蘇冷戰又讓新生的非洲國家成為兩強競爭下的受益者或犧牲者。
兩百多年前,歐洲國家帶著「教化蠻夷、建立文明」的心思來到非洲,如今殖民帝國或許崩解,非洲國家多半獲得獨立,但原殖民地與母國間仍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尚未弭平,尋求去殖民與完全自立仍是條漫漫長路。對同樣經歷殖民統治的台灣來說,非洲國家的發展歷程足以成為我們鑑往知來的借鏡,是《烈日帝國》帶給台灣讀者最大的禮物。
【國際書評】
★詹姆士對非洲諸國逐一進行了深入檢視,讓我們對現代非洲的成形有了全面而嶄新的認知。──《書目》
★這是一本劇力萬鈞的大歷史。詹姆士硬碰硬地擔起了這樣重量級的主題,揮出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健筆。──《科克斯書評》
★詹姆士的作品有著宏大格局,這本書無愧於扎實二字,書中無一處華而不實。──《出版者周刊》
★經由作者的去蕪存菁,你會在本書中窺得非洲的來時路,截至南非的種族隔離走入歷史,以至於共產蘇聯的土崩瓦解,本書均有一針見血的呈現。現代非洲歷男歷女必讀。──《圖書館期刊》
★從歐洲帝國主義的向外經略,接續講到新殖民主義對於非陸的染指,這本書儼然提供了一八三○到一九九○年間的無死角觀點。這本書的適時問世,就像在提醒著世人勿忘民族沙文主義與國家擴張主義的血腥教訓,堪屬上品。──《旁觀者》
★憑藉著有重點、有組織、有熱情的文筆,作者交代了歐洲在非陸建立帝國的來龍去脈。書中所述國際政治的詭譎多變,乃至於多邊角力的各懷鬼胎,至今仍分秒形塑著我們身處的現代。──《泰晤士報》
2018年1月9日 想读
北野武的小酒馆 豆瓣 Goodreads
7.7 (240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北野武 译者: 姜向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7 - 1
小巷深处的小酒馆内,最好的“下酒菜”非毒舌北野武的奇谈妙论莫属!
时而是令人捧腹不已的灵机妙谈,时而是令人瞠目结舌的率性直言,时而是令人抚掌长叹的严肃正论……
日本殿堂级导演北野武,犀利自剖前半生,“那场车祸是我人生的转折点,从此我对活着失去了兴趣”,“为了成就我一个,成千上万的人倒了下去”。
稀世奇才北野武从生死、教育、人际关系、规矩、电影五个方面,揭开现代社会种种病灶,唤醒大众逆位思考。
2018年1月8日 想读
科学的历程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 9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东方:古老文明的源头、希腊:科学精神的起源、中世纪:西方不亮东方亮、16、17世纪:近代产学的诞生、18世纪:技术革命与理性启蒙、19世纪:古典科学的全面发展、19世纪:科学的技术化、社会化、20世纪:探究宇宙与生命之谜、20世纪:高技术时代、科学处在转折点上等内容。
中国的战争行为 豆瓣
Chinese Ways in Warfare
作者: [美]弗兰克·A.基尔曼 / [美]费正清 译者: 刘笑阳 / 李晓寒 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本书由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教授主编,作为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研究中心)代表作之一,长期以来在美国军界、政界及学术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是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战争战略问题的必读书目之一,自出版以来曾多次重印。本书主要汇集了20世纪60、70年代具有重要影响的美国知名战略家对中国古代至近代战争行为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汉、唐、宋、明等朝代历次重大战争战略决策过程的个案分析,并由此总结中国古代军事战略的基本走向。
现代国际思想的根基 豆瓣
Foundations of Modern International Thought
作者: [美] 大卫·阿米蒂奇 译者: 陈茂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8
17世纪初至19世纪中期,欧洲主要政治思想家才开始突破他们的国家民族界限,并预见未来终将是一个由平等主权国家覆盖整个地球的竞争性世界。在这部见解深刻而又全面的著作中,大卫·阿米蒂奇——世界一流的政治史家之一——追踪思想史的国际转向(international turn)起 源。本书由一些重要的方法论文章构成,探讨帝国与海洋之平行历史的全球化谱系,对国际思想史中的主要人物如霍布斯、洛克、柏克和边沁都有独创性的思考。本书是作者十多年专注于这些议题的思考和研究之大成,一方面重建了思想史中常常被忽略的国际面向,另一方面恢复了国际史的思想史面向。
★★★ ★★★
在这本精湛的文集中,阿米蒂奇认为全球化对欧洲国家过去的历史及其产生的政治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他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和写作定下了主题。——J.G.A.波考克,福尔杰研究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