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Janesville 豆瓣
作者: Amy Goldstein Simon & Schuster 2017 - 4
A Washington Post reporter’s intimate account of the fallout from the closing of a General Motors’ assembly plant in Janesville, Wisconsin—Paul Ryan’s hometown—and a larger story of the hollowing of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
This is the story of what happens to an industrial town in the American heartland when its factory stills—but it’s not the familiar tale. Most observers record the immediate shock of vanished jobs, but few stay around long enough to notice what happens next, when a community with a can-do spirit tries to pick itself up.
Pulitzer Prize winner Amy Goldstein has spent years immersed in Janesville, Wisconsin where the nation’s oldest operating General Motors plant shut down in the midst of the Great Recession, two days before Christmas of 2008. Now, with intelligence, sympathy, and insight into what connects and divides people in an era of economic upheaval, she makes one of America’s biggest political issues human. Her reporting takes the reader deep into the lives of autoworkers, educators, bankers, politicians, and job re-trainers to show why it’s so hard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 recreate a healthy, prosperous working class.
For this is not just a Janesville story or a Midwestern story. It’s an American story.
Pachinko 豆瓣
作者: Min Jin Lee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2017 - 2
Pachinko follows one Korean family through the generations, beginning in early 1900s Korea with Sunja, the prized daughter of a poor yet proud family, whose unplanned pregnancy threatens to shame them all. Deserted by her lover, Sunja is saved when a young tubercular minister offers to marry and bring her to Japan.
So begins a sweeping saga of an exceptional family in exile from its homeland and caught in the indifferent arc of history. Through desperate struggles and hard-won triumphs, its members are bound together by deep roots as they face enduring questions of faith, family, and identity.
中国革命 豆瓣
Shanghai, 30. Mai 1925. Die chinesische Revolution.
作者: [德] 于尔根·奥斯特哈默 译者: 强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莱布尼茨奖(2010)、格尔达・汉高奖(2012)、汤因比奖(2017)获得者,著名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作品!
1925年5月30日将成为远东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日子,犹如欧洲的巴士底狱事件一般。
五卅事件开启了从1925年至1927年这段风云跌宕的历史,中国史学界称之为“大革命”:在逐渐倒向共产主义的激进派学生的领导下,群众性示威活动在城市中展开。其激情澎湃的程度,唯有40年后的“ 文化大革命”堪与之相比。在1925年5月30日这一天,中国革命从无序的泄愤转入了有目标、有组织之行动的阶段。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Arif Dirli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 1
Based on a wealth of archival material released after Mao's death, this book offers a revisionist account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triumph of Marxism in China. Dirlik shows that, in 1919, at the outset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narchism was the predominant ideology among revolutionaries and intellectuals and Marxism was virtually unknown. Three years later, howeve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d emerged as the unchallenged leader of the Left. Dirlik disputes long-held beliefs about the domestic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 to argue that Communist thought and organization were brought into radical circles by the Comintern. Though Chinese radicals would not have turned to Communism unassisted, he concludes, Marxist ideology took hold easily when introduced from the outside. This book will prove indispensable to scholars of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Asian studies, Marxism, and comparative communism.
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 豆瓣
Russia and the West from Alexander to Putin:Hono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作者: (俄罗斯) 安德烈·P.齐甘科夫 译者: 关贵海 / 戴惟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自从俄罗斯成为全球大国以来,其外交政策一直备受关注。在《俄罗斯与西方:从亚历山大一世到普京》一书中,安德烈·P.齐甘科夫将荣誉界定为决定俄罗斯国际关系的关键概念。他认为俄罗斯获得权力、安全和福利的利益取决于这一文化信仰,对荣誉的不同理解提供了一种组织框架,产生了与西方关系中的合作政策、防御政策、强硬政策。运用19世纪初以来包括神圣同盟、三国协约、俄格战争在内的10个案例进行分析,齐甘科夫认为,当俄罗斯觉得其荣誉感将得到承认时就与西方国家合作,失去对其荣誉的承认时就采取防御或者强硬的独立政策。
我身在历史何处 豆瓣 豆瓣 Eggplant.place
Où suis-je dans cette histoire?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南斯拉夫]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译者: 苑桂冠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11
两获金棕榈奖的前南斯拉夫电影导演、演员、音乐人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1954年出生于萨拉热窝,是世界上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之一,他的人生正如他的电影:激烈、丰富、不羁,音乐无处不在。在这部回忆录中,他将个人经历与南斯拉夫——这个消失的国度、昔日的祖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从上世纪50年代他还是个住在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小孩开始讲起,回望摧毁祖国的那场战争,中间穿插了自己在电影创作中取得的成就、与约翰尼·德普的友谊以及对费里尼的仰慕之情……带着电影中同样的真诚与诗意,库斯图里卡向我们讲述了一切。
生命的力量 豆瓣
作者: 林强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7 - 8
这是一本文字不多却有丰厚内涵和震撼力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作者林强既是国内知名的摄影家,也是四川省资深的教育工作者。过去的十多年里,林强曾无数次走进四川西部的大凉山进行摄影采风,帮助山区学校建设(他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为学龄儿童建成了林川小学),也因此得以结识了本书的主人公——普格县的麻风病康复者钱智昌,并与他成为知己而帮扶他。钱智昌十二岁被发现身患麻风病,为了不传染别人,他选择进入大山深处与世隔绝独自生活,后来得到国家救治来到麻风病人聚居区麻风村,靠着自己的努力种地生活,还帮助了不少身边的人们。特别在十多年前他与林强结识后,更是对他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现代世界的窗口,钱智昌不畏病痛不弃希望,自尊而又坚强的一生,彰显出高贵的品质,实现梦想的智慧,完美地体现了当前扶贫攻坚工程中倡导的“扶贫扶志”方向。本书中的叙述因其真实而令人动容、发人深省。作者写道:“现在那批麻风病人已经迈入了老年,有些已经过世了,再过二三十年,他们都将走过生命的终点,而“麻风病”这三个字也将从这片大陆上慢慢地消失,也许那时候没有人记得这批麻风病人,甚至没有人记得世上还有“麻风病”这一恶魔。可恰恰是这批麻风病人用他们的生命为我们筑起了一道安全的围墙,用他们的爱为我们开辟了一片健康的土地。他们自愿走入深山老林,割舍掉亲人,拒绝爱人,拖着残肢顽强地活着。当他们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当麻风病随着老一辈人的记忆消散时,我还是想给后来的人留下一点认知。”这简单的初衷便是作者创作本书的目的,让更多的中国人能知道这一片被世界遗忘却又坚守爱与善念的村庄,不忘那些自立坚强的麻风病人为国人的幸福健康所做出的悲壮的牺牲。
★本书作为一本纪实文学,具有素材真实、感情真挚、摄影图片震撼、思考深入等特点,向读者展示了祖国西部这块广袤土地上人们的生活和扶贫路上的问题,展示了党和政府在扶贫攻坚事业上表现出的决心,展示了麻风病人这一特殊群体在残酷的命运面前表现出的坚韧,这一切都是生命本身赋予人的力量,绝不放弃的力量。
★作者林强是国内知名摄影家,也是四川省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曾获“中国第七届摄影金像奖”;2007年被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9年被授予“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家”称号;《在那遥远的地方》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编创的电影《贡嘎日噢》2016年在美国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获“优秀故事片奖”。2007年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纪实摄影展。
★当前,在党中央精准扶贫、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和小康的目标下,大凉山地区的扶贫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类似四川凉山州阿布洛哈村、森科洛村的贫困问题、贫困原因、未来出路非常需要引起社会关注,也具有被关注的重要价值。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麻风病人为了家里人、村里人甚至陌生人离开家,独自前往山林中生活,主动隔绝了人世。而今,他们已年迈,他们已步入人生的最后时期,他们已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们又该何去何从呢?也许这本书可以让你认识一点关于麻风病人的现实。
★随书附赠作者签名麻风村精美摄影照片
《生命的力量:一个麻风病人的纪实》一书,真实记录了林强与这些麻风病人的交流和交往过程,表达了他对这些麻风病人的尊重和感激,同时也展现出他对凉山州贫困现象的思考。本书的主人公麻风病患者钱智昌,这位身残志坚、坚忍顽强的老人,正是凉山州麻风村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人物。林强通过讲述与钱智昌的十年交往故事,试图揭开麻风村的一角,让我们得以凝视这面角落里的镜子,反思我们的扶贫工作,甚而整个人类的命运。
——韩方明(北京大学博士,国际关系和民族问题专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该书的主题,“生命的力量”体现在三个层面:一,主人公钱智昌与命运抗争、永不放弃的巨大生命力;二,“我”(林强)为代表的国家和政府对大凉山地区不懈的关怀和帮扶,全国各族人民共奔小康的坚定信念;三,祖国西南部这块土地上人们对共同富裕的渴望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个人和国家的命运,一个小村庄与祖国西南落后乡村的当下与未来,作者通过这一个人的命运进行了生动的展现和深刻的诠释。
——王火(当代著名作家,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哲学家的肚子 豆瓣
Les ventres des philosophes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 译者: 林泉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当哲学家思考时,他们常忘记自己的身体,特别是进食时身体里累积的东西。然而,在思想与肚子之间,存在着由类同和互证编就的复杂网络,而这会被错误地忽略:如果不喜欢生章鱼,第欧根尼会是文明和文明实践的敌人吗?如果《社会契约论》作者卢梭的日常食谱里只有奶制品,他会赞颂朴素的饮食吗?萨特的噩梦充斥着螃蟹,他难道没有终其一生在理论上憎恶甲壳动物吗?
在这本尼采式的哲学随笔里,米歇尔•翁弗雷将哲学尊严重新赋予鳕鱼、大麦羹、葡萄酒、烤香肠、添加香气或古龙水的咖啡。而从傅立叶到马利奈蒂,从康德到存在主义者的理念,看起来都不像通往快乐的知识之路。本书是饮食理性批判?还是“饮食学”初稿?翁弗雷说,我们首先要忽然发现食物,然后让身体从食物出发,追上其精神并对之发号施令。
游隼 豆瓣 Goodreads
The Peregrine
9.3 (39 个评分) 作者: [英] J.A.贝克 译者: 李斯本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7 - 8
达夫·库珀奖获奖作品
纽约书评图书“经典重现”书系选书
赫尔佐格“无赖电影学校”必读书目
影响持续半个世纪的经典首次引进中国
“猎人必须成为他所追捕的猎物。”
内容简介
从秋天到春天,在英格兰东部一片 平坦的湿地上,J. A. 贝克追逐着一对游隼的身影。他沉迷其间,痴痴地追随这种鸟,观察它们——在天空中,在地面上,追逐、捕杀、进食、休憩……他描述这些活动,语言精确,且带有非同寻常的诗意。
他保持这项神秘的个人追求,同时他作为人类自身的意识逐渐消融,转而被一种异己的、无法排遣的鹰的意识所取代。这种不同寻常的蜕变,不可思议又隐隐令人生畏,使得这迷人的篇章成为经典。
这并不是一本关于观鸟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只鹰的书。关于一个人,渴望成为人以外的存在。
名家推荐
厌倦人类世界的人,跟游隼一起飞吧。
——小说家,朱岳
20世纪自然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诗人,特德·休斯
(在书里)你不时能看出他已经完全成为了一只游隼。而这也正是我在拍电影时所做的,步出自身,神游其外——也就是说走出自己的身体,去到外界的某一点。
——电影导演,赫尔佐格
我拿起它(《游隼》)随手翻开一页。那一页绝妙描绘了一只鸮无声寻猎的画面。我被它的细节击中,震惊于他的文字唤起的听觉上的感受。似乎我正在当时当地,通过作者的耳朵体验那一刻。我翻到下一页,一章没读完我知道我已经被俘获了。
——作曲家,劳伦斯·英格里斯
现在,我不再认为《游隼》是一本关于“成为鸟”的书。更准确的说,这本书是在写“想成为一只鸟而不得”。
——自然文学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 豆瓣
作者: 李国修 / 黄致凯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他是相声大师马季在台湾的独门弟子
他是蔡康永、金士杰、林怀民倍加推崇的鬼才艺术家
他主演了《光阴的故事》《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大半个台湾演艺圈受惠于他的表演训练法
剧场修行四十载,创作心得尽在本书
欢迎来到戏剧大师李国修的编导演课堂
………………
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 事情就功德圆满了。
而这一生我只想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开门、上台、演戏。
——李国修
………………
※编辑推荐※
★ 对于李国修,很多人的印象可能来自于《康熙来了》,他的“三种档案”屡被陈汉典模仿,他教小S念菜谱落泪,他成为“杉菜妈”王月和屏风表演班 弟子永远的回忆……节目上诙谐热情的形象背后,是台湾舞台剧泰斗李国修对表演的热爱、对戏剧的执着。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一书是李国修从四十年剧场实践中总结出的一套独创的编剧、导演、表演的实用方法,是其一生创作思维在实践检验中凝聚的结晶。本书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李国修历经舞台实践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修正的创作理念,是一本戏剧创作的实用手册。
★ 完整呈现李国修四十年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第一手资料。
★ 手把手教你找到角色的态度表达、规划剧本创作蓝图、制订导演工作计划。
★ “流眼泪运动”“倒三角”“三个圆”“深度的九十”“贴春联”“三秒胶”“轧三点半”“大道具不停车”“E.T.原理”……生动丰富的术语与练习,生动诠释实践法则。
★ 节选大量李国修原创剧本,独家收录李国修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六义帮》手稿及生涯大事与创作年表。
★ 从屏风表演班幕后工作实例,看台湾剧团的组织与管理。
………………
※名人推荐※
国修老师之所以能长期在剧坛屹立不摇,除了他愿意尝试各种题材的演出,还有他愿意传承、培养人才的大爱。
——马英九
他出身舞台却以谐星成名,不忘初心终成剧场界大师。
——蔡康永
国修老师是一个特别儒雅的人,他做话剧、做喜剧,不仅仅是博人一笑,他的创作里包含了很多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他把社会对人的扭曲用喜剧表达了出来。
——马东
………………
※内容简介※
《李国修编导演教室》是李国修四十年剧场修行笔记,也是完整呈现其一生创作思维、导演理念及表演历程的第一手资料。全书根据李国修编、导、演的教学讲义整理而成,以第一人称撰写,尽量还原其在课堂上的口吻。李国修通过自身的舞台经验、作品范例、人生经历等,系统地阐述了其创作理念。这些理念历经实践的检验,并在失败的教训中不断地得到修正。编剧课上,他深入浅出地示范了“说什么,比怎么说重要”,让剧本回归“人味”;导演课上,他提出“导”引创作概念并整合“演”出元素,倡导永不满足的创作精神和不断建立与推翻的导演风格;表演课上,他主张透过认清第二自我找到正确的生活态度,达到演员与角色的心灵契合。他始终相信,戏剧是一门关于“人”的艺术,无论呈现何种美学形式,其核心都是在探讨人性。因此,本书不仅是一本戏剧创作的实用手册,也能使读者更新对人生的体认。
2017年10月31日 想读
史学理论手册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 南希·帕特纳(Nancy Partner) / [英]萨拉·富特(Sarah Foot) 译者: 余伟 / 何立民 格致出版社 2017 - 7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 。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最高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
——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一流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最新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
——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田沁鑫的戏剧本 豆瓣
作者: 田沁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田沁鑫的戏剧本》内容包括:明 、红玫瑰与白玫瑰 、赵氏孤儿 、狂飙 、生死场、 断腕。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 豆瓣
作者: 黄永玉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4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是“画坛鬼才”、九十二岁的黄永玉为孩子编绘的独特的作品。
活字文化策划的《给孩子的动物寓言》由黄永玉亲自绘画并创作138则与动物有关的寓言,一幅画作配一句短语、一篇短文,或幽默逗趣,或意味深长,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中揭示严肃深刻的哲理。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是黄永玉数十载艺术成就的精华体现,童稚趣味、灵性十足的动物画作,贴近孩子的心灵,给孩子以艺术的陶冶与享受,培养孩子的艺术感觉。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凝聚无处不在的幽默感和快乐精神,通过对世界细致而体贴的观察,以一颗返璞归真的童心与孩子息息相通。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是黄永玉人生的智慧结晶,包含对生命、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以及通透的人生观,与漫画相配,一句充满机锋的短语或段落,或精辟、或讽刺、或俏皮,或温馨,在幽默中引发孩子对人生、世界的智性思考。
《给孩子的动物寓言》作为结合黄永玉绘画、文字的独特的跨界作品,将凭借其优秀品质,给孩子留下一部具有特殊魅力的经典之作。
2017年10月20日 想读
惠此中国 豆瓣
作者: 赵汀阳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6
赵汀阳2016年新著,以旋涡模式解释从商周至清末三千多年来中国的生长方式和游戏规则,解释为何古代中国并非扩张型帝国却能不断扩展。他认为其秘密在于,中国的扩展不是来自向外扩张行为的红利,而是来自外围竞争势力不断向心卷入旋涡核心的礼物。
哲学家立足存在论和博弈论,征引大量历史文献和历史研究成果,还原中国起源的“硬历史”,步步紧追以中原为核心形成“中国旋涡”的四大动力根源:象形书写文字、庞大成熟的思想系统、周朝创制的天下体系、政治神学的雪球效应。
在大国复兴和新技术爆发的时代重新思考中国的起源和精神信仰,这是历史的遗产,也应是我们对未来的馈赠——用中国思想、中国话语和现代逻辑重建中国之主体性,或曰“神性”。
大河两岸 豆瓣
The River Between
作者: [肯尼亚]恩古吉·瓦·提安哥 译者: 蔡临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故事发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围绕是否继续给少女施行割礼,恪守传统和皈依了上帝的两个吉库尤村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主人公瓦伊亚吉的父亲是氏族里的先知,预见到白人即将得势,把他送进教会学校读书。但瓦伊亚吉学完后依旧回到村里,为吉库尤人办起独立学校,由于工作出色,被人们当作救星。他主张“教育救国”,代表的是由受过教育者组成的弱小的中间力量。大河两岸基本的社会力量一个是由瓦伊亚吉的同村人卡波尼领导的传统派,另外一个是以居住在对岸的约苏亚为首的白人派。两派的形成和斗争都是由白人入主非洲造成的。瓦伊亚吉本人是两种传统的产物,这决定了他在两种势力之间徘徊:一方面努力维护民族传统,另一方面又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恋爱,结果陷入了与两方面的冲突,最后堕入绝境。
诺贝尔奖热门人选、东非文学奖得主恩古吉
被收入肯尼亚中学课本的非洲经典小说
恩古吉首部用本土语言吉库尤语写作的作品
描写吉库尤族敌对村落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
“这条河从未干涸,藐视干旱和饥荒,也不为两个族群的权力之争所动容。”
小说对肯尼亚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尖锐批评,也表达了一代年轻人的幻灭感。
——米琴,专栏作家
一部描写文化冲击下的吉库尤的小说,时不时从简单中见证伟大。
——《卫报》
本书具备了克制、智慧、细腻等罕见的特点。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银河英雄传说 豆瓣 Goodreads
9.1 (54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芳树 译者: 蔡美娟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4 - 7
日本著名小说家田中芳树的太空歌剧式科幻小说。整个小说时间设定为人类生存圈扩展到全银河系的未来时空,由于人们对政治失去信心,疏于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至于拥戴野心家把全人类社会变成独裁专制的帝国。后来不满帝制的人展开逃亡,成立了民主政权并与之对抗。银河系从此展开了两大势力长达150多年的争战,那就是专制统治的银河帝国和高举共和主义旗帜的自由行星同盟,夹在交战双方中间的是强大的经济体——小都市国家费沙自治领,还有背后的黑暗势力——地球教也在蠢蠢欲动。
2017年10月4日 想读
三十三年梦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朱天心 学林出版社·理想国 2017 - 7
朱天心半生回望,三十三年文学回忆录
恒常穿越京都,活化石般总是在场
“三三” 成为历史,《三十三年梦》从“三三”的灰烬中升起,记录了一个人如何忠实、忠诚地穿过多变的时代,穿过不变的京都地景,寻找并看守自我灵魂“自由”的过程。 ——杨照
老轮船妄图离港,
她刮除覆满周身的藤壶,清装卸重,
却一晌贪欢,陷进洪流,
由此才有旅人的三十三年梦。
落花之梦,以轻为名,却是不能更重了。
宁宁道上人影幢幢,我看到在愁烦心事、在想着自己进行中的小说的三十出头那时以为自己好老人生已走到尽头现在看去多么年轻的自己, 我看到牵着女儿、弯下身子与大头妹说话的唐诺,
我看到二十二岁时穿着长袄打两条及胸辫子、出神出世的天文,
我看到因疾走而长袍角扬起的胡兰成爷爷,
我看到盛年时的父母,我看到宏志宣一俩牵着阿朴的背影,大春美瑶和两岁的张容,丁亚民卢非易杜至伟黄宗应这些少年友人,老焦焦雄屏的比我还爱进玻璃小店,一僧一道也似的吴继文和黄锦树,当时的好友萧维政老萧,当时我最喜欢的以军郑颖,正益小郑一家,丽文乃菁马各,最能走最会看的俊颖,侯子……更别说坐在婴儿推车里专注两眼不言不笑的盟盟。
我清楚记得他们的身影,他们的笑语。
我第一次来京都(一九七九)至今,樱花已开过三十三次了。
Halal Food 豆瓣
作者: Febe Armanios / Bogaç Erge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 5
2017年9月19日 想读
永恒的日记 豆瓣
作者: 诺曼·莱布雷希特 译者: 盛韵 / 虞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对于日历的狂热是音乐界的特别现象,我们面前的这本日历书,就是为了满足音乐界和乐迷们这种无伤大雅的“狂热”。它搜罗了在历史上每一年中的每一天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名人逸事,囊括了西方音乐中整整十四个和声世纪,侧重于重要的演出时刻或是伟大音乐家私生活中的片段——所有这些,无论是琐屑还是宏大,是高尚还是低俗,确已构成了一幅西方音乐发展史的迷你画像。
京城绘1·人来车往 豆瓣
作者: 宋壮壮 / 李明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6 - 9
生活在北京的人们特别喜欢讨论交通——就像伦敦人喜欢谈论天气一样。而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北京的交通足够复杂,却还不够方便。《京城绘1·人来车往》要说的正是让人们“既爱又恨”的那些交通事儿——错综复杂的西直门立交桥时怎么被设计出来的?公交车发生的哪些变化使这些马路上的大家伙越来越人性化?春运期间北京的4座客运火车站都会被“挤爆”吗?对道路作哪些简单的调整就可以让我们更安心地骑车?答案就在这本书中的30余幅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