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India After Gandhi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Ramachandra Guha Ecco 2007 - 8
Born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privation and civil war, divided along lines of caste, class, language and religion, independent India emerged, somehow, as a united and democratic country. This remarkable book tells the full story—the pain and the struggle, the humiliations and the glories—of the world's largest and least likely democracy. </p>
Ramachandra Guha writes compellingly of the myriad protests and conflicts that have peppered the history of free India. But he writes also of the factors and processes that have kept the country together (and kept it democratic), defying numerous prophets of doom who believed that its poverty and heterogeneity would force India to break up or come under autocratic rule. Once the Western world looked upon India with a mixture of pity and contempt; now it looks upon India with fear and admiration. </p>
Moving between history and biography, this story of modern India is peopled with extraordinary characters. Guha gives fresh insights on the lives and public careers of those long-serving prime ministers Jawaharlal Nehru and Indira Gandhi. There are vivid sketches of the major "provincial" leaders whose province was as large as a European country: the Kashmiri rebel turned ruler Sheikh Abdullah; the Tamil film actor turned politician M. G. Rama-chandran; the Naga secessionist leader Angami Zapu Phizo; the socialist activist Jayaprakash Narayan. But the book also writes with feeling and sensitivity about lesser known (though not necessarily less important) Indians—peasants, tribals, women, workers and musicians. </p>
Massively researched and elegantly written, India After Gandhi is at once a magisterial account of India's rebirth and the work of a major scholar at the height of his powers. </p>
伊西斯的面纱 豆瓣
Le voile d'Isis: Essai sur l'histoire de l'idée de Nature
8.8 (15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阿多 译者: 张卜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出那句著名的箴言“自然爱隐藏”到20世纪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以“存在”和“解蔽”的方式对这句话进行解释,《伊西斯的面纱》对自然的秘密这一概念的讨论涵盖了近2500年的历史,从揭开面纱这一隐喻的角度追溯了人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阿多以头戴面纱的女神伊西斯这一寓意形象为线索,追溯了思想家们对赫拉克利特箴言“自然爱隐藏”的诸种解释。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一种是普罗米修斯态度或实验探索的态度,主张用技术揭开自然的面纱,揭示她的秘密;另一种是俄耳甫斯态度或沉思的、诗意的态度,认为像这样去掉地球的遮掩是一种严重的侵犯和罪过。而从18世纪末开始,伊西斯的面纱渐渐不再指自然的秘密,而是指存在的神秘,这一传统一直持续至今。
Infinite Jest 豆瓣 Goodreads
Infinite Jest
作者: David Foster Wallace Back Bay Books 1997 - 2
Infinite Jest is a 1996 novel by David Foster Wallace. The lengthy and complex work takes place in a semi-parodic future version of North America, and touches on substance addiction recovery programs, depression, child abuse, family relationships, advertising, popular entertainment, film theory, Quebec separatism, and tennis, among other topics.
The novel includes 388 numbered endnotes (some of which have footnotes of their own) that explain or expand on points in the story. In an interview with Charlie Rose, Wallace characterized them as a method of disrupting the linearity of the text while maintaining some sense of narrative cohesion.[1]
The novel was included by Time magazine in its list of the 100 best English-language novels published since 1923.[2]
As of 2006 (ten years after its publication), 150,000 copies of Infinite Jest had been sold and the book has continued to sell steadily.[3]
Wallace was 33 when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2017年8月20日 想读
陈映真的第三世界 豆瓣
作者: 陈光兴 大家良友书局 2014 - 11
本书所追溯的主要是陈映真五个文本中所提供的有关理解线索。这五个文本包括陈映真早期创作的《乡村的教师》(1960),八十年代创作的《铃铛花》(1983)、《山路》(1983)、《赵南栋》(1987),九十年代创作的《当红星在七古林山区沉落》(1993),这五篇是陈映真文学中最为直接以左翼分子为主体的写作,关切的都是五十年代入狱的地下党人及其家属,其中前四篇完成于风声鹤唳的戒严期间,显然是作家在不顾外在情势的险峻而紧追左翼前辈们的产物。在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他当时这种强烈的内在精神动力呢?
2017年8月17日 想读
新政治经济学讲义 豆瓣
作者: 汪丁丁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9
★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最新力作,总结多年探讨中国社会基本问题之思想成果
★关注政治体制改革方向,求解中国人的正义诉求与幸福生活来源
★附赠作者亲绘课程配套全彩“心智地图集”
在无神的社会里,正义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性质——它如此重要,以致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每一个人或绝大多 数人是否感觉幸福。我这部讲义,不仅是“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而且是关于中国人怎样可以生活得更美好的讲义。也因此,这部讲义是我关于“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的长期探讨的最近一次总结。——汪丁丁
本书以汪丁丁教授于北京大学开设“新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汇集多年来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求解中国社会基本问题及制度改革前景的思想成果。在本书中,作者首先界定了新政治经济学及其基本问题,进而深入探讨其核心议题——正义,具体包括正义理论中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的纠缠、正义观念的发展史与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政治民主的关系等主题,并重点关注艾智仁、奈特与布坎南等经济学家的作品和贡献。同时,作者以跨学科的视域、思想史的方法,梳理了“正义”的实践智慧,最终将全部的理论探讨应用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与未来变革方向的探索之中。
中国思想通俗讲话 豆瓣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本书意在指出目前中国社会人人习用普遍流行的几许概念和名词——如道理、性命、德行、气运等的内在涵义、流变沿革,及其相互会通之点,并由此上溯整部中国思想史,描述出中国传统思想一大轮廓。
黑腚 豆瓣
Blackass
作者: [尼日利亚] A. 伊各尼·巴雷特 译者: 杨卫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6
《黑腚》是部雄心勃勃的托寓性小说。小说主人公弗洛从黑人变成了白人,他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一方面他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工作,美丽的女人争着投怀送抱,轻松进入了上流贵妇的社交圈,在工作事业方面有无限的上升空间;另一方面他又要想尽办法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不惜抛弃家人,摒弃救他于危难、已怀身孕的情人。在所身处环境的推动下,弗洛一步步变成了一个数典忘祖的白人。小说用大量逼真的细节切片描绘了尼日利亚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于全面了解这个国家,认识这个国家的民族性格,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西藏现代史 1951-1955 豆瓣 谷歌图书
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51-1955: The Calm Before the Storm
9.3 (9 个评分) 作者: 梅.戈尔斯坦 译者: 吴继业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14 - 7
如果不详细阐述1950年代所发生的事件的来龙去脉,则无法全面地了解中国与达赖喇嘛之间的政治纠葛。戈尔斯坦在本书中对1951年后的西藏历史进行探讨,让我们重新思考这段历史,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该段历史的解读。本书的研究材料包括一些新近公开的史料,以及对包括达赖喇嘛和一些中国官员在内的历史亲历者的深入访谈。戈尔斯坦以朝鲜战争、中苏关系紧张、美国冷战政策等一系列事件为背景,来解读宿命性的中藏政治纠葛,其对关键人物的刻画往往出其不意,却又令人回味无穷。
“尖锐精辟……戈尔斯坦所讲述的故事引人入胜,让人不忍释卷……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亚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一段不容置疑的历史……令人难以置信的完整、细致、具有说服力。”
──《中国政治学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关于1950年代中藏关系的最佳回顾……强力推荐。”
──《图书馆期刊》(Library Journal)
香港舊書店地圖 豆瓣
作者: 黃曉南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17 - 7
資訊科技日新千里,隨時代進步書種繁多,於一片書海競爭之中,大部分書籍於一般書店上架不久,可能從此沉入歷史長河,遭到冷待甚至退書。
幸運是舊書店(亦即二手書店)為它們提供寄居場所,部分書籍亦因而重生,幾經波折終於遇上伯樂,被所愛之人帶歸家。
正因舊書店極具意義,本書作者走訪十五間香港舊書店,娓娓道來它們歷史緣由、特色和吸引力,為讀者呈現出一幅「香港舊書店地圖」,散發濃濃書香。
2017年7月26日 想读
格伦·古尔德谈话录 豆瓣
Conversations with Glenn Gould
9.3 (6 个评分) 作者: 乔纳森·科特(Jonathan Cott) / 格伦·古尔德(Glenn Gould) 译者: 蒋怡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 - 5
格伦•古尔德 (Glenn Gould, 1932 – 1982)是20世纪最具个性和最富魅力的音乐家之一。作为一名钢琴家,他在演奏的时候通常坐在一张木凳上,漫不经心地伏在钢琴前,指尖急速敲击着琴键,用清晰、纯净的琴音诠释着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的旋律。古尔德不仅以音乐天赋闻名于世,其怪异举止亦是赫赫有名。他常常身着皱巴巴的燕尾服或裘皮大衣,戴着无指手套出现在音乐会上,并一边演奏,一边跟着旋律大声哼唱。1964年,他在巅峰时期急流勇退,彻底告别了自己充满争议的舞台生涯,开始专注于录音唱片和作曲事业。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7 (6 个评分) 作者: 王汎森 聯經出版公司 2017 - 8
王汎森新作《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包括兩部分文章,一部分是與近代中國思想中「主義時代的來臨」這個主題相關的文字,另外一部分則是闡明「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這個研究的方向與態度。
後者主張思想史亦應探討「思想的生活性」及「生活的思想性」,而因為本書中與「主義時代的來臨」有關的幾篇論文也刻意從廣義的「思想與生活」這個主軸出發,略有別於從政治角度去處理「主義」的問題。
作者王汎森教授並不主張將思想化約為生活,也不是在宣揚一種唯與生活發生關係的思想才有價值的想法,更不是認為重要的、具有原創性的思想不値得用心研究。但誠如克羅齊所說的:「思想作為行動才是積極的」、「思想既不是對實在的模仿也不是裝實在的容器」,同時他也強調「思想不在生活之外,甚至就是生活職能」。那麼如果想了解思想在歷史發展中實際的樣態,則不能忽略「思想的生活性」與「生活的思想性」的問題。所以,一方面是「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另一方面是「生活是思想的一種方式」。作者認為,「思想的生活性」、「生活的思想性」,以及這兩者之間往復交織,宛如「風」般來回有趣。此處所謂的「生活」,包括的範圍比較寬,包括有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
2017年7月24日 想读
剪紙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也斯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2 - 11
香港文學的經典,最早於1977年小說在報紙連載,1982年素葉出版社首次出版單行本,到2012年牛津新版,屹立香港文壇三十多年。著名作家葉輝曾經五次細讀《剪紙》,他說,《剪紙》是一個不斷生長的故事,每讀一次都有不同形貌不同角度的新發現,它是一棵隨氣候季節和年齡變形的植物,生長出一些與現象和幻象相涉的想像。 董啟章則說閱讀《剪紙》的文本經驗不單來自剪紙的多重對立含義,也來自《剪紙》小說的寫法。
2017年7月22日 想读
双峰: 神秘史 豆瓣
The Secret History of Twin Peaks
8.6 (18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克·弗罗斯特 译者: 胡逍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7 - 7
☆殿堂级奇幻佳作,邪典巨制。全彩专色印刷,超过300张图文、100张彩色档案资料,包含共济会秘密图腾、神秘邪恶宗教手记、FBI绝密资料、凶案嫌疑人档案、真实事件剪报、美国政府解密文件等,阅读体验媲美《S.忒修斯之船》。
☆最伟大美剧《双峰》重启复活,现已正式开播全新一季!IMDb评分高达9.4,魅力依然。导演大卫·林奇特意宣布正式退休不再做导演,《双峰》也成为进入“林奇冷酷异想世界”的最后一扇大门!想要搞懂《双峰》妖气逼人、阴暗诡魅的真正原因,这本官方授权出版的《双峰:神秘史》一定是不二选择。
☆《双峰》是美国电视史上的顶尖之作,是包揽十多项艾美奖提名的现代史诗,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无与伦比”的艺术佳作,是神秘主义在影视领域无法超越的巅峰,是《真探》《冰血暴》和《怪奇物语》等后辈争相模仿的对象,更是一个永远填不满的深坑……
☆完美复刻美英精装原版,尺寸大小、装帧设计做到原汁原味,更翻译了近20种人工手写笔迹的中文神秘信件,让读者从开卷阅读的第一页就立刻入戏,真实感超乎想象!
☆如果前两季美剧《双峰》是“双峰大世界观”中的两颗小树,那么新一季的《双峰》就是一片树林,而这本《双峰:神秘史》则是整座森林!
---------------
“长官,您好。按照您的指示,我已经审阅了这本名为《双峰:神秘史》的精装档案本了,现向您做如下汇报:《双峰:神秘史》创造了一个充满了奥秘和未知的现实世界,极度容易使人沉迷在书中的迷幻境界,现在的我已经开始认为,你我所谓的现实,其实和档案本中的现实根本就是一回事。档案本里夹藏着很多FBI和美国空军的机密资料,还有关于阴谋论的材料,居然还有关于不明飞行物、邪教和异能人士的内容,其揭露的那些事是如此不可思议和无法描述,哪怕是在最天马行空的电影里都不曾看到。我用我的专业性担保,经过我的调查分析,书中所做的一切记录或许都是真实可信的。最后,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一处,那个名叫双峰的镇子……
“汇报的最后,我请求长官放我一段时间的长假,您知道,我十多年来从来没有假期,我也不需要假期;可现在,我觉得自己非常需要休息一下……”
---
《双峰》迷惑你,同时让你觉得特别愉快,足够让人在接下来数月的晚上都无法安眠。——《纽约时报》
2017年7月20日 想读
The Cold War in Asia 豆瓣
作者: Edited by Zheng Yangwen, Hong Liu, and Michael Szonyi BRILL 2010 - 2
The Cold War stayed cold in Europe but it was hot in Asia. Its legacy lives on in the region. In none of the three dominant historiographical paradigms: orthodox, revisionist and post-revisionist, does Asia, or the rest of the Third World, figure with much significance. What happens to these narratives if we put them to the test in Asia? This volume argues that attention to what has been conventionally considered the periphery is essential to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Cold War. Foregrounding Asia necessarily leads to a re-assessment of the dominant narratives. This volume also argues for a shift in focus from diplomacy and high politics alone towards research into the culture of the Cold War era and its public diplomacy.
东亚主权观念 豆瓣
作者: 林永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以东亚地区的主权观念为研究对象,将主权观念在东亚的生成过程放置东西文明相遇、磨合、互构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比较分析了东亚地区主权观念的古代渊源、近代衍生和现代特征。书中认为东亚政治话语中的“主权”与欧洲政治话语中的“主权”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并尝试解答:这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如何形成的?对当前东亚地区秩序有何种寓意?未来会朝何种方向发展?东亚知识精英该如何重构有关“主权”的价值叙述?
儲安平傳 豆瓣
作者: 韩戍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15 - 3
本书以海峡两岸数百种档案、报刊资料为基础,展现了储安平一生的传奇经历。
Asia After Versailles 豆瓣
Urs Matthias Zachman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7 - 5
Asia After Versailles addresses an important but neglected watershed for Asian nations - the response to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The Conference marked the end of a conflict which, although intrinsically European, had globalized the world on many levels, politically as well as economically, culturally and socially. It also stood at the beginning of a new order that saw the power centre shift towards the US and Asia. Asian countries and people played a significant but so far largely neglected role in this momentous development. Bringing together an international range of expert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Japan, India and the Ottoman Empire/Turkey, this pioneering volum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Asia in the multifaceted global transformations that revolved around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and its aftermath.
2017年7月3日 想读
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 豆瓣
作者: 羅永生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5 - 5
《勾結共謀的殖民權力》,是羅永生於2009年的著作Collaborative Colonial Power – The Making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的中譯版。本書探討九七年香港主權交接之後的一些重要歷史時刻,與香港殖民權力的特質之間的關係,亦延伸至這種殖民權力對香港命運的影響。
本書同時論及殖民權力的無所不在和香港華人的身分爭議,它既不想止步於刻劃香港文化的混雜特色,也不停留於記述已由一些香港史家點出過的某些華洋合謀史實。與此相反,本書打算處理香港的中華性和殖民歷史如何互相交錯,以便推翻殘留在後殖民文化研究當中的觀念二元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