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ncredible - 标记
逃避主义 豆瓣
Escapism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段义孚 译者: 周尚意 / 张春梅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5 - 7
逃避过程即是创造文化的过程
所有的生灵中,只有人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选择了退却。
这是一本将地理学与自然、人文、心理、历史、社会结合的书。从上述诸方向阐述人类逃避的行为与心理本质,并推演出这种逃避心理,能推动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与进步,所以逃避过程,也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一门很新的学门,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年代后期,当时的学术背景是,欧美学术界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讨论。而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指标性学术作品便是段义孚发表在《美国地理联合会会刊》一九七六年六月号上的文章《人文主义地理学》,这篇文章被后续的地理学读本广泛引用,也正是这篇代表性的文章使得段义孚被学术界公认为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大师。
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一是自然。严酷的自然环境、突发的自然灾害都会让人们产生逃避的念头。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闹的城市生活,逃避猛于虎的苛政,逃避严厉的宗教禁锢,这些统统都属于逃避文化。人类逃避的对象之三是混沌。混沌的、不清晰的状态令人感到困惑与费解,人们总是试图寻找清晰与明朗。人们宁愿采纳抽象的模型,也不愿接受毫无头绪的“现实”,因为清晰与明朗会给人以“真实存在”的感觉。 人类逃避的对象之四是人类自身的动物性与兽性。人类对自身某些粗鲁的特征感到羞耻和厌恶,于是,做出种种努力,想要逃离这些本性。整容、遮羞等皆属于此类逃避。
人类逃往的目的地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逃避暴风雨,逃回温暖的房屋中,逃避高楼林立的都市区,逃往美好的郊区植物园逃避现实的苦恼,逃往虚幻的童话世界。
“逃避”是一个看似贬义的词汇。然而正是由于人类内心与生具来的逃避心理,推动了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创造与进步。在逃避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借助各种文化手段(组织、语言、工具等),所以说“逃避”的过程,也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段义孚在本书中的研究范围横跨了地理、景观、文学、历史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其文字时常超过文学的极限,他的诠释将人们对现实环境的感受与似乎不太相关于地理学的哲学、心理学、都市计划与景观设计学及人类学方面的见解联系在一起。 本书不单为广大的地理学家所关注,还为建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者所关注。
回家记 豆瓣
Coming Home to China
作者: [美国] 段义孚 译者: 志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
您打算什么时候回中国看一看昵?我已经一遍又一遍地被别人问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过去十年里。
2005年夏天,我受一个建筑学会议的邀请,展开了相隔六十年的中国之行。作为一个人文地理学的工作者,我将从自我和文化的角度来描述这次旅行。
我一家人离开中国是在1941年,那年我才十 岁。在1973年,我正式成为了美国公民。经常有人问起,我觉得哪里才是真正的故乡。我会轻描淡写地回答说:“总的来说,是地球。”“不过到底是地球上的哪里呢?”这个紧接着的问题意味着,肯定有那么一个地方让我最舒服,最向往,能形成最深刻的归属感。
我到底是一个中国人、一个美籍华人、一个华裔美国人,还是一个美国人呢?
人是需要有归属感的。对我而言,归属感的三个来源是:历史、地理和语言。如果一个民族不确定自己的归属感是什么,那就应该好好去学一下自己的历史和地理,并且确保自己的语言仍在使用。
那么我到底是谁昵?我是一个美国公民,却在中国出生,是一个没有确定的历史、地理和语言的人。就像许多现代人一样,我也感觉到了那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思想史的写法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 7
本书原系《中国思想史》“导论”,内容为交代和说明研究角度、资料取舍、写作思路。现经作者补充、修改,增加了《思想史研究中的加法与减法》、《什么可以成为思想史的资料》、《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三节,以单行本问世,题为《思想史的写法》。
用“写法”为题,并不是说这里讨论的只是一种写作策略,因为思想史的不同写法背后,总是有不同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写法的改变常常意味着思想史研究的观念、思路和方法的改变。这里讨论的就是一些关于中国思想史或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方法问题,比如思想史应当如何思考精英与经典的思想世界和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知识史与思想史之间应当如何互相说明,古代中国思想的终极依据或者说基本预设是什么;思想史应当如何改变过去的传统写法和充满训导性的教科书式的章节结构,以追寻思想史的真正脉络和精神;思想史是否应当描述所谓“无思想”的时代,在无画处看出画来;作为历史记忆的传统知识和思想如何在重新诠释中成为新的思想资源,又因此而产生了思想史的连续性;思想史研究中如何看待和使用考古发现与文物资料等等,最后,《导论》也讨论了在后现代历史学理论渐渐进入中国的背景下,应当怎样理解和限制这种理论资源的意义和边界。
西方的敌与我 豆瓣
The Idea of the West and Its Opponents
作者: [丹麦] 戴维•格雷斯 译者: 黄素华 / 梅子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 平易近人的通史类著作。 丹麦著名历史学家戴维•格雷斯重新梳理世界历史的逻辑,寻求西方变动不居的身份认同,破除对“西方”及其价值观的概念化认知。
★“跨文化研究译丛”第四部。以一种关注他者智慧的思想方法,提供超越的视点解构西方现代性,颠覆现代知识体系,关注理论在不同文 化语境中不同的意义。
西方文明观正遭受抨击。有人厉声谴责其为种族主义、高人一等的精英主义及排外主义。另外一些人,比如我,认为它表述了一种错误的欧洲史观……无论是想向这些堡垒扔炸弹的人,还是希望与这个包围圈并肩而立的人,都必须首先弄明白:这些战线在何处被拉长。戴维•格雷斯的著作,乃是为加强辩护力量而作,它扼要地叙述了这场围攻到目前为止的进程。无论对于参与者还是对于旁观者,阅读此书均能得到乐趣和收获。
——《欧洲史》作者 诺曼• 戴维斯
-------------------------------------------------------------------------------------------
自由主义温和派塑造了有关西方文明的传统宏大叙事,在移民同化论、精英统治论和人文主义等美国自由主义的经典观念盘踞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时期,这一宏大叙事曾被短暂地作为西方文明的真理而被灌输给美国的教育工作者,并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控制了美国的精英高等教育。
“1986 年,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在‘嘿嘿,哈哈,美国文化必须滚蛋’的口号下,示威反对‘西方文明’这门核心课程。”继20世纪60年代西方各派别已经无法就“理性”达成价值观的共识之后,这场“课程战争”又将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宏大叙事下的整个“西方观念”自身。
针对这场由校园文化战争激化的关于西方价值观自身的争论,戴维•格雷斯表明,正是宏大叙事本身的虚伪,为其招致了无数批评。由此出发,戴维•格雷斯逐步论证:宏大叙事塑造的“从柏拉图到北约”的西方史是不完整的,被西方奉为人性和制度典范的希腊是制造出来的,“旧西方”其实是尚武的、宗教的综合体,而理性、民主和资本主义的新西方,更是一千多年权力与自由纠葛的制度和文化成果。“自由”并非天然是西方的本质,西方的身份认同是变动不居的。
圣经的文学世界 豆瓣
The World of Biblical Literature
作者: [美] 罗伯特·奥尔特 译者: 成梅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圣经的文学世界》(The World of Biblical Literature)一书是享有盛誉的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奥尔特(Robert Alter)在该领域颇有影响的著作。该书从分析具体实例出发,在广阔的文学视阈和理论范畴对于圣经的文学特质予以分析、研究。讨论多从宏观议题出发,而后试图通过解析实例来探讨这些议题;并基于原则上元批评(meta-critical)或理论思考不能与形式分析相分离这一信念。该书强调要探究《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或者是什么样的书的总集;想知道圣经里有些什么隐含或彰显的元素,什么样的心照不宣的文学概念充斥于古代希伯来写作,古代以色列文学和后来的世俗文学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就必须从文学文本的视角来看待其表达而起步。作家如何想象情景,叙述细节,设计对话,建构诗行的对称美,展开诗歌意象,都能让人们对其如何描绘人的本性、神的本意、历史、命运、因果关系、以及作家与文学媒介的关系了解甚多。作者对这本书的希望,是它能够对这些仍在滋养着西方文化的、总是无从捉摸、却又总是令人神魂颠倒的经文之特质的讨论增添有益的观点。这本书的中译本势必对中国文学研究者,历史、宗教等其他学科的学者以及普通读者都起到难得的教益作用。
追寻“我们”的根源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姚大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收入此书的文章共分为四组。第一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最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2017年3月11日 想读
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 豆瓣
作者: (英国)乔纳森·哈斯拉姆(Jonathan Haslam) 译者: 张振江 / 卢明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 8
内容简介
《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首次讲述了500年来国际关系中的现实主义思想的完整历史。作者着重考察现实主义思想的出现及其演化,展示它对马基稚维利以来的政治思想和国际事件的影响。怍者研究了一系列体现统治者和思想家观急的原始文本,揭示了战争和其他危机事件是如何影响到当时人们的思想,并且在政治经济思想史的范畴内界定了现实主义思想。
作者探寻了现代社会与国际关系相关的四个主题:国家利益,均势理论,贸易平衡,地缘政治。他将现实主义思想与各种兼具宗教性和世俗性的普世主义思想作了对比,最终表明,现实主义不会占据持久的优势地位,现实主义与普世主义的斗争争会在21世纪的国际关系理论演变过程中形成一种无法解决的张力。
朝服 豆瓣
The Garments of Court and Palace: Machiavelli and the World That He Made
作者: [美] 菲利普·博比特 译者: 杨立峰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7 - 2
【内容简介】
马基雅维利历来是欧洲主流思想诟病的主要对象;攻击最甚且流传最广者,莫过于莎士比亚的《亨利六世》。《君主论》也因对缺失基督教德性的“马基雅维利式君主”的推崇,以“恶毒的小册子”“媚臣宝典”等诸多恶名流传于世。然而,同时存在的是对包括《君主论》在内的马基雅维利著作的隐秘推崇,再加之马基雅维利思想对于500年以来世界现实政治的影响之深广,这种极具张力的马基雅维利现象,就足以让人好奇、疑惑而无法揣测。
菲利普·博比特,不仅担任过四届美国总统特别顾问,更对宪法理论、法学、国际形势甚有心得。他凭借近50年的从政经历和治学基础,对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诸多案例进行剖析,指出了马基雅维利邪恶形象的由来,以《君主论》中的“马基雅维利悖论”为线索,发掘“论国家”的宏大主题下《君主论》与《论李维》的一致性,进而阐明马基雅维利对欧洲封建秩序终结、新古典主义国家兴起的隐秘预言。博比特还对马基雅维利思想在欧洲宪政史上的地位做了精准阐述,并且在当代政治语境下,指出了一种不同于民族国家形式的市场国家在当今时代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
●四任美国总统的资深智囊,被奥巴马、基辛格、托尼·布莱尔一致推崇的政治学人
●结合半个世纪的政治实践与理论研究,讲述真实的“马基雅维利”
●重新解读《君主论》 还原被曲解的马基雅维利
···
【名人及媒体推荐】
博比特教授在历史、政治、哲学和法律方面拥有渊博的知识,他在深入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核心、阐明其语境和价值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这份智识努力确立了该领域内新的推演标准。
——亨利·基辛格
博比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马洛和莎士比亚反复提及的人(马基雅维利)推上了研究的优先位置。本书也堪称了解拿破仑、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必读书目。
——《新墨西哥圣达菲报》
博比特从宪政维度对《君主论》进行了精辟而巧妙的阐释,同时也将“马基雅维利”推上了美国宪法之“精神先驱”的地位。
——《旁观者》
···
【编辑推荐】
1、本书作者菲利普·博比特拥有近50年的从政经历,曾担任四任美国总统的资深智囊,深受奥巴马、基辛格、托尼·布莱尔等政要一致推崇。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哲学家”,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称他是“政治领导人必读的政治学家”。
2、博比特对“马基雅维利”的解读没有局限于《君主论》,他不仅参照了马基雅维利的另一经典《论李维》,始终围绕“论国家”的宏大主题,更是将其思想置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细节和当今时代的现实政治中,提出了许多对当今世界极具启发意义的创新性思想。
再造文明之梦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罗志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2
这位二十多岁就暴得大名的人物,从青年起就一生都是新闻媒体注意的对象,也是学术界一个久有争议而很难处理的题目:前些年是贬多于褒,近几年则褒多于贬。而本书要做的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去了解这个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1891-1929年间的胡适。
本书提示我们的,还有研究的方法问题,即如何从时代解读人物,颇有些知易行难的味道。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研究人物的书,前面一章是时代,然后讨论人物,互不搭界。本书在讨论胡适的时候,自始至终都有时代在,是真正将“文本”放在“语境”中。
新的旧世界 豆瓣
The New Old World
作者: [英] 佩里·安德森 译者: 高福进 / 杨晓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新的旧世界》是一部直击欧洲一体化核心问题的巨著,也是欧盟及欧洲历史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本书综述了欧洲大陆几大核心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缘起、进程和结局;就欧盟三大核心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共同市场形成之政治和文化背景作了详尽分析。还探讨了诸多有关土耳其与塞浦路斯之间相互关联问题的“东方议题”,追溯了自启蒙运动至今的欧洲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同时展望了欧盟的未来前景。
东北游记 豆瓣 谷歌图书
IN MANCHURIA
7.8 (80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麦尔 译者: 何雨珈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生活在现代中国的人,都明白见证传统流失,老景翻新的感觉。在北京,也许你上周还在一条巷子里的小店吃面条,下周再去就发现那儿已经变成了一堆瓦砾。
相比之下,东北的历史还不算那么遥远。
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你还可以去参观溥仪的“傀儡皇宫”,看看二战时期日本关押盟军战俘的地方;你站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飞行员俯冲轰炸过的大桥上,就是站在中朝边境上,跨越了鸭绿江。
17世纪早期,东北,开始比较频繁地出现在有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当时在世界的另一边,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经典戏剧,英格兰的清教徒登陆普利茅斯岩,开始创建美国。
也许你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了什么故事,有什么样的过往。而在我眼里,这些恰恰就是历史的印记,记录了东北的兴衰荣辱,也浓缩了现代中国的起落沉浮。
1993年,美国的人口普查不再把农民的数量算在统计范围内,只有不到2%的美国人居住在农村。但中国,有将近一半的人口,大概七亿人,还住在荒地这样的乡村。不过,这个数字正在直线下降:2000年以来,中国有四分之一的乡村已经悄然消失。
我很清楚,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回望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金宇澄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我母亲说,只在某一封没写完的信里,才见到你爸爸充满情感的回顾:’天寒刮起西北风,让我想起满目萧条的,我的青春年月……’”
这本书讲的是金宇澄父母的故事,也是他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故事。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The 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
8.7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尔·布斯 译者: 梁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1539年,在奥拉斯 • 马格努斯绘制的《海图》中, 这里还是一片海上巨怪频出的边陲之境,沉睡近500年之后,一跃成为地球上幸福感最为强烈的地区,仅剩天堂可以与之媲美。
“北欧迷团”逐渐演变成为今日世界最令人沉醉的神话之一, 极光照耀之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里的秘密 ,连距离最近的邻居也未闻其详,据直线到达距离最短的欧洲人明确表示,其实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了解亚马孙雨林。
终于, 一位自认幽默、 勇敢又较真的英国人, 大胆走入这块披着面纱的传奇地域,径自推开神秘芳邻的窗扉, 苛求真相,一探究竟,为卷裹全球的现象级“北欧热潮”还原一段最为忠于原貌的解读。
假如幸福背后真的有迹可寻,这将是一场再值得不过的旅行。
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詹代法则”,那么以下是在阅读本书前作者以丹麦语给出的提示:
“Slap af(放松)。”
“Rolig nu(放宽心)。”
“Deter lige meget(其实没关系的)。”
“Glem det(把它忘了吧)。”
-------------------------------------------------------------------------
随书附赠史上最早手绘北欧地图Carta Marina ——1539年拉丁文版《海图》
-------------------------------------------------------------------------
世界媒体评论
《纽约客》: 布斯这本书观察深刻;我们姑且把它归入带点漫景味道的欧洲幽默作品。这种体裁早在马克•吐温1869年出版《傻子出国记》(The Innocents Abroad )的时候便已成熟,又由S•J•皮尔曼和彼得•梅尔等作家一路把它传承到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布斯这本书既写出了北欧方式,也写出了英美人的力度。
《书单》: 假如你和大家一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丹麦、冰岛、挪威、芬兰或者瑞典,看这本书就对了,跟着布斯这位向导去走一趟吧。他好相处,爱尝新鲜,谈吐风趣,观察细致。而且,他讲的全是实情……
《沙龙》: 太有意思了……这五个国家就像一家人,外表惊人地相似,却各有各的性格,布斯真心想把他们彼此的差别讲给你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把趣味性和启迪性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
《芝加哥论坛报》: 布斯涉猎民族志研究,结果写出了这本别有见地、娱乐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布斯正好也成了北欧人的出色的使节——北欧人通常略嫌孤立保守,他们的做派有时令人费解……民族志研究还没见过有这么好玩的。
《观察家报》 : 我大笑起来……生动而亲切地描绘了我们北方的朋友,他们完美平衡的社会为全世界称道,可是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至少只是近乎完美罢了。
《娱乐周刊》: 迈克尔•布斯这本书半是游记,半是文化史,他讲述的北欧各国的奇闻异事让人大开眼界。
《出版商周刊》 : (布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贯穿全书……他切身体验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并对它做了独具慧眼的、有时颇为诙谐的审视和描绘。
《赫芬顿邮报》: 据说多数人分不清这几个北欧国家。或许吧。不过,人们却都知道,这几个国家很特殊。它们共同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迈克尔•布斯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他用风雅的文笔,虽然讽刺、但终归饱含着深情描写了他的第二故乡丹麦。
撂地儿 豆瓣
作者: 方继孝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1
《撂地儿》一书中写到的40 位曾在天桥撂地演出过的艺人,许多后来成名,离开了天桥。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可贵的资料,作者在介绍艺人时,还结合他们的从艺经历、随文梳理了许多曲种(如单弦、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滑稽大鼓)流派演变与发展过程,使读者对这些相对较为陌生的曲艺有了新认识。
卡尔·马克思 豆瓣
Karl Marx: His Life and Environment
8.8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李寅 译林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卡尔·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与思想发展为主线,从他在德国的成长与求学,在巴黎的工作与斗争,一直写到流放伦敦的最后岁月,涉及青年黑格尔派运动、1848年欧洲革命浪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资本论》出版等众多历史事件,完整勾勒出了马克思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伯林在书中尤其关注马克思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发展轨迹,客观评述了他在哲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等领域的学术成就,力图还原马克思作为知识分子的历史地位。伯林对马克思的研究摆脱了后续众多马克思主义者的二次阐释的影响,从历史文献与马克思本人著述出发,生动呈现了马克思富于人性色彩的真实面貌。
2016年12月29日 想读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6
自由和平等,是道德理想,是政治实践,而非自有永有之物。人类历史充满对自由和尊严的践踏。自由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人平等相待的社会。本书的目的,是解读和评价罗尔斯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由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内涵。
崀山草木情 豆瓣
作者: 罗仲春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 7
这是一本“绘声绘色”讲述50种美丽的崀山植物故事的书,作者罗仲春是一个与植物有60年交情的自然爱好者,他与我们分享了他与各种美丽而神奇的植物之间的有趣故事。这些故事有些来自生活中发生的突发事情,有些是日常生活中为解决口福问题而接触到的植物故事,有些则是他离开工作岗位后凭着兴趣爱好而主动接触的植物。罗老用优美诙谐的文字将植物知识讲解地深入浅出,并由专业的手绘插画师为此书配上了科学而美观的50幅手绘水彩植物插图,希望本书也能唤醒更多人内心的渴望来亲近自然和植物并与之交流的情感。
目录
序 父子两代草木情壹 考察 发现舜皇山探宝记银杉是这样发现的入仙境榧子脚 观香榧绿色游丹霞石壁上的精灵:崀山唇柱苣苔华人参木传奇辣椒峰之谜小布点 大学问连香树与黑熊三松竞秀话奇松贰 驯化奇迹银杉下山落户记仙草是天书木兰杂谈金秋 金叶 金钱松鼠洞里的国宝叁 山珍美食山泉煮野葛 清凉又甘甜观音笋的传说山珍美味:方竹笋王厅长与黄蜡果臭娘子与神仙豆腐闲话茅栗野猪与人斗智斗勇楤木之恋话说蕨粑虎杖小吃悬钩子大王小小黄花闹城乡漫话粽叶老家的地笋肆 崀山本草天麻是个鬼灵精我的职业病三降神茶:青钱柳郭老的秘方神了!草珊瑚苦木与苦肉计地榆神功淫羊藿的故事伍 佳木良材神木:香果树县长出怪招檫树的魅力楠木之难硬如铁,红如血的红椆陆 奇花异果舜皇山奇特的花海百日辉煌奇妙的水青树红叶赛鲜花:记山乌桕二三事花美果怪:陀螺果四种光皮显风流柒 亲情?友情思乡三则实竹情美发香波:刨花楠后记 我和父亲是同行
去帝國 豆瓣
8.2 (10 个评分) 作者: 陳光興 行人出版社 2006 - 10
1994年,總統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許多重要的知識分子,從理論、歷史或自然等面向,著文為「南進」背書。學者陳光興由此感受到台灣思想及學術界的局限:在這塊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土地上,大多數人竟閃爍著相同的帝國主義慾望。

由此出發,美國學術訓練出身的他,開始將視角轉向亞洲,檢視同樣遭受殖民歷史的地區,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思想局限。

在十餘年闖蕩亞洲的思想實踐中,陳光興指出幾個曾經影響亞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帝國主義、殖民、冷戰體系),依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牢牢地控制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於是陳光興發展出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三位一體的的問題意識,並且明確指出,要逃離這種歷史宿命,就必須以「亞洲作為方法」: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亞洲間的各個社會可以相互看見,轉化自身,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

在英國跨國出版社Routledge出資的狀況下,陳光興開始參與創辦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希望發展出亞洲知識分子的思想交流平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
Can Non-Europeans Think? 豆瓣
作者: Hamid Dabashi Zed Books 2015 - 6
What happens to thinkers who operate outside the European philosophical pedigree? In this powerfully honed polemic, Hamid Dabashi argues that they are invariably marginalised, patronised and misrepresented.
Challenging, pugnacious and stylish, Can Non-Europeans Think? forges a new perspective in postcolonial theory by examining how intellectual debate continues to reinforce a colonial regime of knowledge, albeit in a new guise. Based on years of scholarship and activism, this insightful collection of 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 is certain to unsettle and delight in equal measure.
正义与非正义战争 豆瓣
Just and Unjust Wars:A Moral Argument With Historical Illustrations
作者: [美]迈克尔·沃尔泽(Michael Walzer) 译者: 任辉献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2
本书关于战争道德问题的经典论述重塑了我们对战争的认知方式。从米洛斯对话到美莱村集体屠杀,从中国春秋时期的泓水之战到20世纪中期的朝鲜战争,迈克尔·沃尔泽围绕军事理论、战争罪责、战利品等问题探讨了战争中的道德因素。沃尔泽通过宏大的历史视角、丰富的战争案例、严谨的哲学式论证,提醒我们“对战争和正义的探讨依然具有政治和道德上的必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