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credibleindia
幽黯国度 豆瓣
An Area of Darkness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李永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1962年,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春了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本书被奈保尔写得像画家做的画,可以说,不论他以何种文学形式书写,他都是个大师!
2012年6月16日 已读 1/10进行时
不知道是不是对奈保尔有偏见,总觉得他根本对印度没感情。既然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指责呢?有什么立场来指责呢?
7/10 fin
!ncredibleindia v.s.奈保尔 游记
米格尔街 豆瓣
Miguel Street
9.0 (10 个评分) 作者: V.S.奈保尔 译者: 王志勇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9 - 6
《米格尔街(精)》主要讲述了:小说大师V.S.奈保尔初试啼声的成名作。十七个如刀锋般闪亮的短篇小说。一幅线条简洁传神的速写众生像。冷峻而细腻,幽默而伤感。马尔克斯、帕慕克、略萨和阿来皆为其拥趸。
印度:受伤的文明 豆瓣
7.0 (12 个评分) 作者: V.S.Naipaul / V.S.奈保尔 译者: 宋念申 三联书店 2003 - 8
这一次的探访,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为复杂的理性和情感。尖俏的讽刺让位于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千年古国的难题一一揭示,现实中的国度却未找到再生的原点。奈保尔的困境是印度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本书颇为激越,但也证明像奈保尔这样的小说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比之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小组和各式专家有过之而不无及。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豆瓣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余珺珉 译林出版社 2002 - 6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奈保尔的成名作,发表于1961年。这部作品以作者父亲的经历为素材,用小说的方式纪念给他以深刻影响的父亲。这是一个在特立尼达殖民地生活的、充满野心和梦想的小人物在平凡生活中奋斗和痛苦的故事,探讨了西印度群岛人与克里奥尔人之间的种族冲突,颇具E.M. 福斯特风格。
2012年5月14日 已读 “而一旦他们不再挑剔,这房子也就成为他们的房子了。”
2020年9月5日 评论 绞紧的绳子 - V.S.奈保尔的《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讲述的是特立尼达印度移民毕司沃斯先生想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的故事。整部小说的情节可以以几个标志性事件来串联,从毕司沃斯先生的出生,和莎玛结婚搬入哈努曼大宅,搬出大宅在捕猎村开店,受骗被迫迁往绿谷做监工,第一次试图建房失败搬回图尔斯家,到举家搬迁到西班牙港和莎玛的姐妹同住,开始报社记者工作,参加社区工作,买下自己的房子,不久意外因为心脏病去世结尾。 小说描述聒噪的印度浮世绘是有趣的,但基调确实令人沮丧。具有做作的宝莱坞戏剧特质的语言:妙语连珠、旁征博引、惯于争鸣,最好还有一丝异域风情。“借债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小说中有众多的‘也许’和遗憾,极为接近现实。希望之后的打击,岁月的流逝,生活的消逝,然后揭示白费的辛苦;‘哦,我可怜的马蒂尔达!但是那挂项链是假的!’”那婆罗门装腔作势的感觉或许还与维多利亚朝的贵族相似。毕司沃斯先生用科林斯清楚印刷之莎士比亚戏剧给孩子取名,在和连襟比较的时候拿马可奥勒留的哲学书充点门面,阿南德被狄更斯小说中掺水的白兰地的描述所引诱,于是为了这文学色彩把那讨人嫌的东西喝了下去……这都是些滑稽的场景,但是若读者不是完全没心没肺,恐怕都没法完全把自己投入这种欢笑之中,因为她太沉重、太复杂了。如同莫里斯《七个铜板》里“笑得那么甜蜜,笑得流眼泪,有时笑得几乎透不过气来”的妈妈一样,处在挣扎着生活的中的主人公们除了打心坎里笑他们自己的不幸以外,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毕司沃斯先生是个绝望的人,这一点也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图尔斯大宅里他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局外人,但他的绝望始终不代表轻言放弃。这一点与奈保尔后期小说《浮生》或是贝克特“我已经是个老头子了”的表述是不同的。一所自己的房子。毕司沃斯先生所做的都是为了这所房子,为此他一直生活在别处。一开始他认为娶了莎玛便是新生活的开始,从此他开始等待,“不单单是等待爱情,还希望整个世界带给他甜蜜和浪漫。”但是他没有预想到图尔斯大宅的自命不凡将与他的心高气傲格格不入。在没有知心朋友,每天与连襟拌嘴的日子里,他发现自己需要一方留存给自己和家人的土地,得到这块土地不仅证明了自己,也获得了自由。但这种自由是何等难以获取。当他认为简单的梦想一次次破碎在生命中的时候,他开始绝望。“每一种认识都姗姗来迟,而当他意识到的时候,他也不觉得惊讶,那只是一种他早已接受的状态。” “他沉溺在绝望中,在想象里,那就好象沉浸在代表着他还没有经历的生活的虚空之中。一夜又一夜,他沉溺着。但是他不再有质讯中的惊慌,不再有愤懑梗在心中。他只是发现自己非常不情愿,他原来害怕退缩带来的后果,现在却始终麻木着。”他变得“烦闷易怒”甚至“丑陋”。生活一直是一种期待、一种准备。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已经没办法期待些什么了。毕司沃斯先生无疑是坚韧的,坚韧到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程度。在捕猎村开店的时候他们的店面同时也是家,那间店铺墙壁倾斜下陷,很多地方墙皮剥落,很容易松动摇晃,但是其中的干草和竹篾却使之具有一种惊人的弹性。毕司沃斯先生很像这堵墙,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样子,并且外部世界总对他有太多的冲击,他却一直坚持下去。这又是毕司沃斯先生的悲剧,在于他为了获得独立,和自己较上了劲,“为了那一天的到来他推迟了所有的快乐。”而《浮生》中的威利则做了另一种选择,如同奈保尔中年游历印度突然发现了“完整的自我意识”一般,他自以为是、对批评漠然无动于衷;岁月流逝他意识到“他们(年轻人)在表白他们是谁,为此甘冒一切危险。……我什么险也没有冒,而现在,我人生中最好的部分已经过去。” 然而,充满雄心如毕司沃斯先生,似乎也预感到自己没有办法获得自己梦想中的生活,这或许也是当时尚且年轻的奈保尔个人的梦魇。在奈保尔的生命里,有一个无法跳出的牢笼——父与子的轮回。奈保尔与父亲的关系虽然不像毕司沃斯先生与阿南德一样,但父亲对儿子的影响这个问题,却是贯穿了奈保尔的创作的。毕司沃斯先生对阿南德说:我不想让你像我一样,“阿南德理解他的用心。父亲和儿子,互相都认为对方是软弱无能的,互相都觉得自己对对方负有责任,这在某些极为痛苦的时刻,使得一方过于夸大对方的权威,另一方则过于毕恭毕敬。同样,在《浮生》里,父亲面对郁塞不解的儿子,心里想的是另一番话,“我曾以为你是我,我曾担忧我对不住你。但现在我知道你不是我了。我脑子里的东西并不在你的脑子里。你是另一个人;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我担忧你,则是因为你走的是我一无所知的路。” 于是儿子不论是否像父亲,父子两人都心存担忧,并且对于彼此的发展不感到乐观。这与加缪《局外人》中的一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小说里修女对“我”说:“走得慢,会中暑,走得太快,又会汗流浃背,一进教堂就会着凉感冒。” 从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认为奈保尔在叙述这些部分的时候使用了自己的经历,他是一个反刍的作家。然而建立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的写作存在的问题在于,虽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而到最后作家也许一生都在回味不知起点在何处的自己的生活,想要逃离预设的生活,最终又步入了陷阱。在《幽黯国度》里出现的初来乍到孟买,对贫穷的小男孩的情况表达义愤的奈保尔自己,与米格尔街上的简单地认为这是贫民窟外来者何其相似!特里林说过“一部伟大的史册的特点是我们迟早会像感到历史学家所叙述的事件那样感知到他本人。”小说又何尝不是呢?永不满足,并且永远感到自卑。这是阿南德。而阿南德的这种性格来自父亲毕司沃斯先生,他在学习父亲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嘲讽。“他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迅疾的、深刻的轻蔑态度,这成为了他天性的一部分。这使他不能从善如流,使他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长久的孤独,但是也使他所向无敌。”这个自卑又自视甚高的阿南德,也许就是早年留学英国的孤独自傲的奈保尔呢。 除了这些贯穿他创作生涯的问题,《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里还有对于浪漫的享受的疑惑。毕司沃斯先生喜欢文学,这在实干氛围的图尔斯家族里是不被看好的,因为这实在是种“不切实际”的东西,“即使他的哲学书能给他一些安慰,他却始终摆脱不掉那种它们和他的处境不相关的感觉。”事实上,让殖民地人民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像毕司沃斯先生这样敏感的人是会懂得欣赏艺术的美感的,然而这种享受是否是资产阶级专有的?出身贫困的大众接受了这种教育,是否会产生尴尬?奈保尔只是描述,并没有作答。评论家常说奈保尔的文字是无根的,或许正因为没有立场批判,所以他始终寻找更为深入更为灵活的解决方式,看问题也无法很快下结论。这也许是他之后作品中对于后殖民时代摆脱殖民者影响的思考的先声了。 并不是没有恬静、美丽的瞬间的,在这许多焦虑之外。当毕司沃斯先生在绿谷的一天傍晚,他感到非常平静。他意识到他一直觉得自己目前的状况只是暂时的,而一种暂时的生活是没有办法被严肃对待的。于是他决定自此以后把所有的时间都视作珍贵的,不将被虚度的。这顿悟是绚丽的,几乎让人感到无法呼吸一般。而她的不可持久性更使她珍贵,在这之后毕司沃斯先生陷入了深深的忧郁和躁狂之中,只因为他所熟悉的漫不经心的却目的性太强的生活离他而去,而他除此之外一无所有。实实在在的又出乎意料的甜蜜与温馨,之前是被无情忽略的。他把所有心血花在儿子阿南德身上,忘了还有曾经让他欣喜的女儿赛薇,儿子出国留学之后对他不甚关心,这时候赛薇在他面前绽放了。“他种了一棵蝴蝶兰。他的树又开花了;生长得这样迅速的树能开出这样甜美的花朵不是很奇特吗?”可是如果阿南德回来的话,毕司沃斯还看得到赛薇吗?对于这个“永远不能满足”的人来说,什么才能让他平静下来呢。 就像舒尔茨所说的那样:“童年之后我们没有发现什么新鲜事,我们只是一再回到原点,不断挣扎但没有结果。灵魂把自己打在里面的那个结,并不是一个你把两端一拉就解开的假结。相反,它收得更紧。”与天命相博了一生,却发现套在自己脖子上本应该解开的的人生的枷锁越绞越紧。 最后会怎么样呢,“于是后来,当各种痛苦笼罩之下的安全的时刻,当记忆不会刺伤他们的时候,他们带着欢乐或者痛苦,极为缓慢地陷入过去的岁月中。” “而一旦他们不再挑剔,这房子也就成为他们的房子了。” (20岁的小猿宝的写作风格居然是这样的哇!大猿宝今天发现这一篇,决定发一下。)
!ncredibleindia v.s.奈保尔 小说
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豆瓣
作者: [印度] 阿马蒂亚·森 译者: 刘建 上海三联书店 2007
印度是一个极端多样化的国家,拥有众多不同的追求,大相径庭的信仰,判然有异的风俗和异彩纷呈的观点。《惯于争鸣的印度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 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争鸣传统不仅影响了印度文学、文化、政治、科学与数学发展的历史,而且还影响了构威其宗教多样性之基础的知识多元主义。知识多元主义包括属于印度教哲学范围之内的非正统见解,也包括印度的其他宗教经验,从佛教、耆那教和无神论在早期的盛行,到与外来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具有建设性的遭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要想理解当代印度所面临的政治、社会、文化与经济挑战,就应当充分认识其多元主义的、相互作用的和生生不息的传统。
森认为,通过互动进程,特别是在后殖民世界,外来观点也会对民族本体认知产生影响。西方往往将印度视为一个具有无穷无尽的精神性和无缘无故的神秘主义的地方。然而,印度具有怀疑主义和追求理性的悠久传统,除了在数学、天文学、语言学、医学和政治经济学等世俗领域的贡献之外,或许还拥有所有文明古国之中规模最为庞大的不可知论和无神论文献。森还论述了印度丰富的知识遗产的方方面面,包括从公元前四世纪和前三世纪的侨底利耶与阿育王直至十六世纪的阿克巴所概述的经世治国哲学:印度在公元第一千纪与中国之密切关系的历史及其至今依然存续的重要意义:印度古老而严谨的历法:萨蒂亚吉特·拉伊的电影:具有远见卓识的诗人罗宾德罗纳特·泰戈尔与莫汉达斯·甘地之间关于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辩论。
森认为,理解和利用印度丰富的争鸣传统,对于印度民主制度的成功,对于捍卫其世俗政治,对于消除各种与阶级、种姓、性别及社群有关的不平等现象,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和平事业,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是诺贝尔奖得主、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部发人深省的论文选集。该书从印度由来已久的争鸣传统这一角度出发,提纲挈领地表明了了解当代印度——包括其生机勃勃的民主制度——的必要性。 全书分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政治与抗争、理性与身份四部分内容。
中译本序

梵文语词变音标志方法
第一编 直言与异议
一、惯于争鸣的印度人
二、不平等、不稳定与不平之鸣
_一、印度:大与小
四、移民社群与世界
第二编 文化与交流
五、泰戈尔与他的印度
六、我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
七、印度的传统与西方的想象
八、中国与印度
第三编 政治与抗争
九、与命运之神的幽会
十、印度的阶级
十一、女人与男人
十二、印度与原子弹
第四编 理性与身份
十三、理性的范畴
十四、世俗主义与不满因素
十五、透过历法看印度
十六、印度人的身份
注释
人名索引
总索引
译后记
印度教 豆瓣
作者: 沙尔玛 译者: 张志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 2
《印度教》与坊间的众多类似读物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首先,作者都为从事各个守教研究的顶尖学者,他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早已为人所瞩目,由他们来撰写具有入门性质的图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摆脱简单的知识介绍,白领各个宗教传统最精微,最深刻之处。同时中文译者也都是学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学有所成,他们的忠实工作,使译著配得上原著的水准。其次,作者在传述中还充分地博达了自己民的宗教信仰和立场,并为此做出辩护。这不仅是同情式的理解,更是将自己的手命体验灌注其中。
2011年9月3日 已读
咩哈哈,真容易看~(得意地笑)
!ncredibleindia
不可思议的印度 豆瓣
作者: 于彤,刘志刚 2009 - 1
《不可思议的印度》中的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著。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不同分工为基础的种姓制度。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中世纪小国林立,印度教兴起……
浮生 豆瓣
Half a Life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孟祥森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3
混杂着高低种姓血统的印度青年威利,从小就由于出身受人嘲笑,因为他的父亲厌烦世袭的祭司家族,期望用一种牺牲的方式表示反叛,私自迎娶了一个粗鄙丑陋的低种姓女孩。这样的婚姻让成长中的威利饱受痛苦,始终和父亲心存隔阂。成年后他远赴英国求学,在三教九流朋友的带领下,他在妓院混过, 经历过底层不体面的生活,也收获过创作小说后的成功,但最终决定跟着纯洁的姑娘安娜到她的非洲家乡过平静的生活。在非洲度过了18个年头,一切似乎就会在安详幸福的家庭生活中继续延续下去时,威利却又感到内心的躁动和呼唤,甚至和有夫之妇私通,尽管内心深深自责, 他却无法抵御要过另一种生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