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列女传今注今译 豆瓣
作者: 刘向 / 校注 张敬 译者: 张敬(注、译) 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4 - 6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The Red Brush 豆瓣
作者: Wilt L. Idema / Beata Grant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 10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s been the rediscovery of an extremely rich and diverse tradition of women's writing of the imperial period (221 BCE -1911 CE). Many of these writings are of considerable literary quality. Others provide us with moving insights into the lives and feelings of a surprisingly diverse group of women living in Confucian China, a society that perhaps more than any other is known for its patriarchal tradition. Because of the burgeoning interest in the study of both pre-modern and modern women in China, several scholarly books, articles, and even anthologies of women's poetry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is anthology differs from previous works by offering a glimpse of women's writings not only in poetry but in other genres as well, including essays and letters, drama, religious writing, and narrative fiction. The authors have presented the selections within their respective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This comprehensive approach helps to clarify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s on the nature and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s well as on the role of the woman writer.
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 豆瓣
作者: Chang, Kang-I Sun (EDT)/ Saussy, Haun (EDT)/ Kwong, Charles (EDT)/ Yu, Anthony C. (EDT)/ Kao, Yu-Kung (EDT)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1
This anthology of Chinese women’s poetry in translation brings together representative selections from the work of some 130 poets from the Han dynasty to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o measur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men’s poetry, one must take into account not only the poems but also the prose writings―prefaces, biographies, theoretical tracts―that framed them and attempted to shape women’s writing as a distinct category of literature. To this end, the anthology contains an extended section of criticism by and about women writers.
These poets include empresses, imperial concubines, courtesans, grandmothers, recluses, Buddhist nuns, widows, painters, farm wives, revolutionaries, and adolescent girls thought to be incarnate immortals. Some women wrote out of isolation and despair, finding in words a mastery that otherwise eluded them. Others were recruited into poetry by family members, friends, or sympathetic male advocates. Some dwelt on intimate family matters and cast their poems as addresses to husbands and sons at large in the wide world of men’s affairs. Each woman had her own reasons for poetry and her own ways of appropriating, and often changing, the conventions of both men’s and women’s vers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is anthology is to put before the English-speaking reader evidence of the poetic talent that flourished, against all odds, among women in premodern China. It is also designed to spur reflection among specialists in Chinese poetry, inspiring new perspectives on both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 and the canon of female poets within that tradition. This partial history both connects with and departs from the established patterns for women’s writing in the West, thus complementing current discussions of “feminine writing.”
2014年1月15日 已读 我觉得翻译比red brush精到,值得收的一本大部头诗集翻译。
中国 古典文学 女性
夷堅志(全四冊) 豆瓣
作者: 洪迈 中华书局 2006 - 10
《夷坚志(套装全4册)(繁体竖排版)》主要包括:《夷坚志(1册)(繁体竖排版)》、《夷坚志(2册)(繁体竖排版)》、《夷坚志(3册)(繁体竖排版)》和《夷坚志(4册)(繁体竖排版)》。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非常宽泛,内涵很广,类别很多,又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的。古代小说的界限和分类,在目录学上是一个有待研究讨论的问题。古人所谓的小说家言,如《四库全书》所列小说家杂事之属的作品,今人多视为偏重史料性的笔记,我局已择要编入《历代史料笔记丛刊》,陆续出版。现将偏重文学性的作品,另编为《古体小说丛刊》,分批付印,以供文史研究者参考。所谓古体小说,相当于古代的文言小说。为了便于对举,参照古代诗体的发展,把文言小说称为古体,把五四一之前的白话小说称为近体,这是一种粗略概括的分法。本丛刊选收历代比较重要或比较罕见的作品,采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标点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本则优先录用。个别已经散佚的书,也择要作新的辑本。古体小说的情况各不相同,整理的方法也因书而异,不求一律,详见各书的前言。编辑出版工作中不够完善之处,诚希读者批评指正。
李贺诗选评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陈允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李贺诗选评,ISBN:9787532559558,作者:陈允吉 等撰
2013年1月22日 已读
2013年2月10日 评论 李贺诗词之少年凶意 - 近人语长吉,八九不离杜牧一篇《李长吉歌诗序》。私以为樊川一番语,偏于义理,欲书正道,尝看一句“理虽不及,辞或过之”,与“使幽兰未萎,竟其大业,自铲鬼芜,归于大雅,亦安能定其所诣”所含大道之倡竟无分别。由此后人或讥昌谷难为,“顾过于刿鉥,无天真自然之趣”,或斥之为妖迷之象,“照入法眼,自立破耳”。不论惜才之意,仍是人言可畏。窃恨牧之故作高轩,语亦不确,见其徒事排比之句“……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春色盎盎,不足为其和;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谬之千里也。贺诗奇绝诡峭,桀骜秾丽,赤子之心老夫意,何和之有?“夜壑风声,暝崖月堕,时时山精鬼火出焉。”如此惨然,岂可谓秋水温柔情状?唯敷衍塞责而已。 后读至周益公《平园续稿》,有言“昔人谓诗能穷人,或谓非止穷人,有时而杀人。盖雕琢肝肠,已乖卫生之术;嘲弄万象,亦岂造物之所乐哉?”深以为是。另有王思任语出惊人,“贺以哀激之思,作晦僻之调,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幽冷溪刻,法当得夭。” 语虽偏厉,然私感慨其善待长吉师心。 想长吉母云“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不料一语成谶。原因长吉少年尖利之思,郁郁不能解,奈何功名不得取,仙姝媛女不可得,唯诗词得以依附。然其自戕之性亦投乎笔下矣。试看其描摹惨景所用颜色,《长平箭头歌》中“漆灰骨末丹水砂,凄凄古血生铜花。”丹青一脉,本是正气凌然,然贺加以白起坑杀四十万赵人之腥血气,直叫朱红掺入了骨色,青色添了凄惨铜绿。红绿两色又见于《河南府试十二月月词•四月》,“堕红残萼暗参差”,艳色刺衰景。又或将血红一片铺陈银具,“刺豹淋血盛银罂”(《公莫舞歌》),或将红色托诸嗜丹砂之蝘蜓,“花房夜捣红守宫”(《宫娃歌》)。唐以紫为尊,《感讽五首》中“县官骑马来,狞色虬紫须” 挂狰狞意于权贵之色,子曰:“恶紫之夺朱也”。长吉好绿,然其绿愈是丰盈艳美,险象愈是乖戾。如《艾如张》中“艾叶绿花谁翦刻,中藏祸机不可测”一句,艾而张罗,即遍置莹莹艾叶绿花于罗网四围,装点得祸机深不可测,以诱雉鸟来笼。《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道,“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塑绿之外,清点稀疏浓密。疏桐虽稀枝叶,然绿鲜点缀其中,以色浓矫饰错落有致。倘长吉不是病体,怕是不能了通色与形密疏之理。此其贺诗凶气诉之于颜色也。 长吉之辞尖丽拗戾第二,乃其好绵软坚硬强弱之物并提。“天遣裁诗花作骨”,董懋策注:“犹锦心绣肠之谓”,言切矣,然风味尽失。缘其只道心肠之尽态极妍,不言花骨相提,骨硬花娇,如何以花喻骨?然其不可之处恰为精妙之所在,花添骨以文饰之意,骨增花慷慨之气,贺既赠诗张郎,当是匠心巧运融壮盛与丽才一炉矣。钱锺书先生曾道,“长吉乃往往以一端相似,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以此法相喻,加诸强弱对比,可见《雁门太守行》。“霜重鼓寒声不起”,霜乃可见之物,鼓声可听不可见,注家和于理性,解为霜浓害鼓低沉喑哑。然终究贺是将所视与所闻并提,注家不明理外,无令长吉独树机轴,不也怪耶? 言及长吉诗声,则近人多著述也。然声响含有杀机者,非两笑不能显也。一笑出自《咏怀二首》,“镜中聊自笑,讵是南山期”,作于长吉少年华发时。长吉素爱美,然自述“巨鼻庞眉”,想来是恼恨其皮相已深。如此外貌,日夜苦吟,竟又早生白发。此番对镜自笑之委顿自怜,甚于“梦泣生白头”。至诘问南山之期,恐是笑裹寒意,已侵骨髓矣。二笑出自《神弦曲》,“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动,妖除魅驱,纵使老鸮百年成魅,不能与仙乐所抗也。故空留巢中鬼火,邪狂笑声流转。饶是锐志狂勇之魄,恐不为此笑声所斫也。 不好清圆流转,独好尖酸刺骨之象,造焦灼狰狞意者,长吉自戕者第四。 此中又以兵器与光为重。长吉见老莎,比于短镞;东关酸风或可做箭“射眸子”;小松嫩绿浓光生机则“铰刀剪”;至剑器,更是随处可拾。妙在于长吉喜把“三尺水”与光互喻,“荒沟谷水光如刀”(《勉爱行两首送小季之庐山》),“剑光照空天自碧”(《秦王饮酒》)。《春坊正字剑子歌》两句最好,前有“隙月斜明刮露寒”,剑如云隙透斜月狭长,非直陈剑刃之锋利,转举月光与白练相对,柔中带刚。后对“神光欲截蓝田玉”,以剑光寒锋可斩蓝田之玉状其不同凡物。字炼得精美,然诗中剑光所泛之朔气无法收敛,人只道长吉好剑,不知此中剑即长吉。明光煌煌,宝剑虽利,或能自伤。 除现金玉铿锵铸剑之煞气,贺诗又有一好,善摹奇速之物。如平地突崛异峰,新竹快涨,项庄拔箾。自表目视如鬼斧疾劈而下,其奇险实仍为呕心造语也。见《赠陈商》一句,“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又有“更容一夜抽千尺”(《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山与竹抽拔之速使人炫目。私以为此奇速之语类同剑光之辨,乃长吉男儿气骨入世不得,旋而投诗之举。以清毛驰黄一描贺相语加之,“刻削处不留元气”,亦洽。世人共识长吉炼字,自然易解诗中何出幽明晦暗之辞,殊不知此“断”、“裂”亦为长吉郁结求破绝决之字。 私以为,综观长吉众诗,无论作于故园昌谷、两京求仕或客游潞州之时,无一不有好难争险、淤塞难消之少年杀意。纵使平常语句,长吉必也需逆反来作,将煞气与怨仇藏于稀松温柔字句后,如“宫花拂面送行人”(《出城寄权璩杨敬之》),曾益释“不解迎人,而解送人,有自惭意,而凄惋可知矣”,萧索之意全出。呜呼,生死岂非长吉所欣戚耶?长吉诗之杀意,不独苦人,更益回身自苦,终天不假年。后人亦何德谤之误之? (于是这篇三脚猫的读书报告就交给了磨人的小妖精-小可先爷爷_(:3」∠)_可先表示写的不错,我就传上来啦)
中国 古典文学 诗词
莎菲女士的日记 豆瓣
7.2 (25 个评分) 作者: 丁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9
丁玲很长时期遭到不公正的待遇,但她从不动摇自己的信仰,不稍减对人民的热情,总是保持着一种豪放、乐观的心绪。她也伤感过,却能自拔。我们长期在困境中,经常互相勉励。我看也不断地锤炼自己,自我斗争,默默地向更加完美的方向努力。
丁玲的创作源于生活。她作品中的人和事,大多是她经历芝或看见过的。她的小说,没有生编硬造的情节,没有悬空虚构的人物。她从生活中撷取人物和事件,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感情去刻画、去塑造。我读她的作品。往往能找到生活中的原型,但又与生活中的人物、事件不完全一样,线条更清晰,色彩更明亮,高的更高,低的更低,用文学术语来说,大概就是更加典型化了。因此,她的作品容易使读者相信确有其事,确有其人。有的读者甚至“对号入座”说这个人就是自己。
2013年1月20日 已读
看在你调戏小男生的份上给你四颗星【你够了(╯-_-)╯╧╧
中国 现当代文学
绿化树 豆瓣
作者: 张贤亮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2 - 8
《张贤亮集:绿化树》发表于1984年2月,它是“右派”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无疑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作者以第一人称“我”为主线,叙写了“我”两次“劳动改造”之间在一个陌生的农场短短两三个月间的经历。作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忏悔、内疚、自责、自省等内心活动的描写,对饥饿、性饥渴和精神世界的困顿等问题进行了思考与解读,展现了特定年代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
同时,作者又在《张贤亮集:绿化树》中表现了艰辛生活中的美好闪光。这种闪光通过人物的塑造来体现,像马缨花、谢队长、海喜喜等。他们以人性的温情、健康的体魄和面对艰辛时强悍的乐观,给“我”信心和温暖。这其中,尤以马缨花着力最多,最为动人。她漂亮、壮实、热情、爽朗,本能地拥有在艰难环境中生存的能力,而且生存得很好。她对“我”的一切疼爱、怜悯、帮助,并非出于男女情欲的性吸引,更多的是一位善良女子对一个无依无靠、穷困潦倒、遭人欺凌的落魄男子的本能同情和怜悯。她像母亲养儿子似的用白馍、杂合饭和爱抚抚慰着“我”,使“我”成为正常的人。
小说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兼具浪漫主义诗情,真实、艺术地再现了生活。
二月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柔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二月》是柔石最出色的作品。可以说,《二月》是柔石的代有作,也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写于1929年的《二月》,反映了大革命失败以后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彷徨。作为主人公的萧涧秋,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到了芙蓉镇以后,面对陶岚和文嫂两个女性,他卷入了痛苦的漩涡之中。现实如四布的陷阱和黑洞,使他寸步难行,甚至无法立身。他同情文嫂的悲惨遭遇,竭尽全力救助她的一家,然而流言四起。孩子病死,文嫂自尽,使他人道的愿望如幻影破灭。聪明而美丽的陶岚爱他,他本可接受这上天的安排,而纫绔子弟钱正兴因看中陶岚而与他死皮赖脸百般纠缠,脆弱的他便落入了悲哀的迷茫之中。
在一般意义上讲,中篇小说通常是就小说的篇幅而言,它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种体裁。对于中文作品来说,人们一般将三到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叫作中篇小说。
在英文中,长篇小说称为novel,短篇小说为short story,各自拥有独立的称谓,而中篇则是novelette,是一个在词义上具有依附性的衍生词,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小于长篇的小说。这表明中篇小说本身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中篇小说概念的形成是伴随着其创作的产生而逐渐清晰的。鲁迅先生创作于1921年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意义上中篇小说的开山之作。这之后陆续出现了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萧红的《生死场》,巴金的《憩园》等优秀的中篇作品。这种影响一直接续不断,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中篇小说更是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时期,以致有研究者认为,中篇小说代表了近三十年文学的高端水平。
篇幅与内容含量的适中,既便于艺术操作又易于阅读传播的优势,使得中篇小说很快能在读者中产生影响。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我们编选了这套“中国现代中篇小说藏本”系列图书,选择1919-1949年间创作的具有代表性的中篇小说经典作品,既从源头展示我国中篇小说的创作成就,也为读者的阅读和收藏提供一个精良的版本。
2013年1月18日 已读
★★★☆三星半。迅哥儿的序写得真是好,本来看完觉得柔石自有风味了,一转过头看到序就被迅哥不可置疑的文笔征服了。
中国 小说 现当代文学
人生 豆瓣
8.0 (99 个评分) 作者: 路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5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2013年1月3日 已读 特定年代作品,有些部分用力过猛(塑造巧珍的时候),收尾局促了些。不知道该怎么打分=。=
中国 小说 现当代文学
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 豆瓣
5.7 (112 个评分) 作者: 唐七公子 沈阳出版社 2009 - 1
前世今生系列之一。
“你若敢死,我立刻便去找折颜要药水,把你忘得干干净净”
他的身子一颤,半晌,扯出一个笑来,他说:“那样也好。”
他在这世上,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是,那样也好。
你有没有爱过一个人?你有没有恨过一个人?
三百年前,诛仙台上的她绝然转身跳下,让铜镜那边的他亲眼见她隔世永别。
这世间再没她这样一个凡尘女子了,九重天上的太子夜华,不过是她做的一场梦,带着无尽苦楚和微微桃花色。
可是美梦终究会醒,支离破碎后,她端起了孟婆汤,永远忘记这一段尘缘。
三百年后,东海龙宫中,她与他不期而遇,再生再世,再次面对这个负心人时,她淡然如风,却不知他为何用冰冷的手一次次摩挲过她的双眼。
三生三世,她和他,是否注定背负一段纠缠的姻缘?
三生三世,她和他,是否终能互许一个生生世世的承诺?
人到中年 豆瓣
作者: 谌容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0
作者以真挚的感情,清丽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女医生陆文婷和她周围的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生活和遭遇,塑造了一个把青春献给卫生事业,勤劳刻苦,任劳任怨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提出当前向四个现代化进军中的一个社会问题,令人感慨,发人深思.(1980)
茶馆 豆瓣
9.0 (116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三幕话剧《茶馆》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生活风貌,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
岁朝清供 豆瓣
9.2 (34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1
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见识广博、和善可亲的老者讲古。
汪曾祺定价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长于江南,定居京城,作品中不乏小桥流水的江南颜色和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韵致,他常常从别人不注意的一些日常琐事入手,随口道来,却揭示出这些日常琐事中真正的美。本书选取了作者的一些散文,写自然草木虫鱼鸟兽为一部,写饮食为一部,写故人往事为一部,还选了他一些散文化的小说,最后一部是他谈语言、谈作文的文章。他对语言的独到见解,堪称文坛一绝。
风声 (2009) 豆瓣 TMDB
风声
7.8 (1170 个评分) 导演: 陈国富 / 高群书 演员: 周迅 / 李冰冰
其它标题: The Message
1942年10月10日,汪伪政权举行了盛大的国民政府庆典。然而,一系列的军政要员遇刺事件,让身为特务处长王田香(王志文 饰)如坐针毡。在对女刺客(刘威葳 饰)的酷刑审问中,他获得了一条关键的情报——代号为老鬼的地下党已经混入了剿匪司令部。立功心切的王田香立刻向日本皇军特务机关长武田(黄晓明 饰)做了汇报。二人随即在裘庄布下了一个圈套,意图通过放出假消息逼老鬼现身。
在被怀疑的对象中,有司令的侍从官白小年(苏有朋 饰)、军机处长金生火(英达 饰)、剿匪大队长吴志国(张涵予 饰)、译电组组长李宁玉(李冰冰 饰)以及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周迅 饰)。在怀疑与排查中,武田与王田香不择手段软硬兼施,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白鹿原 豆瓣
9.3 (19 个评分) 作者: 陈忠实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5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粟。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2012年4月27日 已读
前紧后松啊,个人不喜欢青年一代的部分,要是我就把他们都抽一顿!没规矩的家伙!
中国 小说 现当代文学
耻辱者手记 豆瓣
作者: 摩罗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8
他来自于民间,也来自于底层。但他却地地道道是个“精神贵族”。他挖掘的是中国文人的劣根性,他的“中国文人不懂得耻辱”的理性之光,成为一面观察中国知识分子人格的照妖镜,并为新一代的中国文人点燃了黑暗中的微光。他绝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他的每一声啼血呐喊都让我们无地自容,照出每个人心中的魔鬼。
目录:
第一辑 良知的弹性
第二辑 咀嚼耻辱
第三辑 末世的温馨
第四辑 流浪的奴隶
红拂夜奔 豆瓣
9.1 (55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3
长篇小说《红拂夜奔》原为《青铜时代》第二篇。书中插画由插画家胡晓江创作。
假如本书有怪诞的地方,则非作者有意为之,而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其实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对于另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应达到的标准。
——王小波
一地鸡毛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著名作家刘震云自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以敏锐、细腻的观察,精致、准确的语言功力,创作了多篇中长篇小说。本书为“九元丛书”中的一本,选录了他自认为最好的两篇中篇小说,让人可以品读到刘震云的创作精华,品读到他那些绝无仅有的反映小市民真实生活的琐碎人生范本,即便鸡毛蒜皮,却也最真实深刻。
八十年代访谈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豆瓣
八十年代訪談錄
8.0 (75 个评分) 作者: 查建英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5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2012年3月18日 已读
阿城的那个部分非常好看,甘阳和李陀的还是意识形态太重,刘索拉插科打诨,田壮壮惜字如金(可惜并不是很出彩),陈平原和陈丹青的比较厚实;略去了栗宪庭和林旭东的没有看,下次补上。
中国 八十年代 历史 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