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豆瓣
The Aims of Education
作者: (英)怀特海 译者: 徐汝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4
怀特海 (A l f r e d N o r t h W h i t e h e a d ,1 8 6 1 — 1 9 4 7),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标志着人类逻辑思维的空前进步,被称为永久性的伟大学术著作之一;他创立了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与实在》、《观念的历险》等是其哲学代表作;而他深刻的教育思想也得到了广泛承认。
本书是作者有关教育的演讲论文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教育观念。他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引导他们自我发展;他强调古典文学艺术在学生智力发展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倡导使受教育者在科学和人文方面全面发展;他还重视审美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认为受教育者“ 如果不能经常目睹伟大崇高,道德教育便无从谈起” 。
2015年6月5日 已读
2017年10月12日 评论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阅读笔记 - 要写一篇这本书的读后感,必须做好篇幅过长的准备。因为这虽然是一本演讲论文集,文字本身并没有正式学术论文那么高深,但所涉及的主题之大让你在佩服他的高度的凝练能力的同时,也觉得这样一篇读后感无从下手。针对本文所附的每一条书摘,我都思绪万千,全部撰写成文恐怕要超出原文十倍不止。好在有些想法暂时没有想到如何表达,另有一些想法过于显而易见,毋须过多赘述,姑且挑一些我认为非谈不可的点说说看法吧。不过有一点必须事先说明,在这一部分中,我所讲的怀特海先生的观点,可以看作是我对其观点的理解,如果因为我的智慧愚钝而歪曲了他的本意,我感到抱歉。但同时我必须强调,我个人的这种理解本身包含了价值,哪怕是曲解,所以在质疑我是否正确转述怀特海先生的观点的同时,我更希望大家想想这样的理解本身是否有道理。 怀特海先生把学习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及综合运用阶段。 在浪漫阶段我们做得最多的事情可以概况为接触,我们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接触各种事物,并偶尔做一些系统性的分析,从单纯的接触事实到探索事物间可能的关系本身可以引起某种兴奋,浪漫的情感本质上就是这样一种兴奋。在此,我认为似乎可以对这种所谓的关系做最肤浅的理解,我观察到在生活中我们总是特别热衷与各种八卦事件,而这种讨论八卦事件本身就是对某种若隐若现的关系的探索。我想这并不是怀特海先生的本意,但在此我把这种体验当作是一个特例,至少可以当作是一种类比,我想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这种所谓的兴奋的来源,以及缘何把它称之为浪漫。提到浪漫,就包含着感性,包含着不确定,包含着种种猜测。 而在精确阶段,我们要开始按照一定的条理来对浪漫阶段接触的事实做一些增加和补充,并对浪漫阶段提出的种种可能做一般性的揭示和分析。个人认为,可以把这个阶段概括为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这有点像逻辑上的归纳——如果用归纳这个词没有把怀特海先生的意思说小的话——只是这个过程中不仅包括的对一般概念的提取,同时也需要对事实做有规律的补充。 而在综合运用阶段,我们重新回归浪漫,但此时我们已经掌握了精确阶段所获取的事实及一般性概念,这个阶段可以看作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怀特海先生看来,针对不同的学科,这三个阶段开始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长都不尽相同,而我们的教育应该是这样一种不断重复的周期。 在讲到这种循环的过程时,有一句话让我动容: 「如果教师在满足学生有节奏的渴望方面恰到好处地起激励作用,学生一定会不断地为某种成就而欣喜,不断地重新开始。」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困扰我的多年的一个问题。早在中学的时候,我就观察到一种现象,很多人非常讨厌鲁迅,非常讨厌阅读类似卡夫卡和塞谬尔这类的外国文学作品,而同时又看到一些学者竭力赞扬他们的作品。我一直在想,这只是个人的喜好问题呢,还是我们的教育中缺失了什么让原本非常精彩的作品变得味同嚼蜡? 我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与此同时,我回顾自身的生活和阅读经历,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们教育的问题,至少我们的教育要为此承担一定的责任。先让我讲两个故事。 很小的时候,我第一次在大城市喝到一种黑色的汽水,觉得味道苦涩难以下咽,发誓再也不喝。幸运的是,我当时 并不知道这种东西的名称叫可乐,而若干年后,当我所在的小镇也可以买到可乐的时候,我拿起来喝了一口觉得美味异常,一度非常迷恋,我和我妹妹甚至有了「可乐兄妹」的称号。后来一个偶然的时刻,在父亲的提醒下,我才想起这和我小时候喝过的那种黑色汽水是一样的。 第二个故事可能更接近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叫《苏菲的世界》。这是无数人推荐的哲学入门书,据说整本书如同童话故事一般,即使是孩子读起来也会轻松愉快。或许是因为我在哲学方面天赋实在有限,我读了无数次这本书的开头,从未有过轻松愉快的感觉,只觉得作者不过是故作浅显罢了。后来一次机缘巧合,我看了这部书改编的同名电影,同样让我觉得云里雾里,但却激起了我重读此书的兴趣,而这一次我觉得无比畅快。这是一本好书,我险些错过了它。 这世界好书太多,就算我们一本接着一本读下去,也必然会错过一些,错过好书这事似乎也没什么好遗憾的。但当时就让我大惑不解的是,为什么同样一种饮料,同样一本书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给我的时候,我的感受却是如此不同。 我对此的解释是,我们的学习梯度出现了问题,把原本应该放在后面学习的内容提前拿到了前面。有些东西,我们必须有了一定人生阅历,才能体会他的美好,有些东西的精妙在于露一藏十,如果我们只看到露在外面的那部分,难免会读不懂。比如我们学习数学,一般总会选择先学加减,再学乘除,如果一上来就学习乘除,可能结果就是看不懂进而产生枯燥乏味之感。也许若干时日之后,学习了加减法,这时反过来看乘除法似乎也不是那么难,而且用起来还是如此方便,会重新学习并使用它。但即便如此,我们失去了第一次学习乘除法的时间,同时我们很可能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花时间消解第一次学习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而怀特海先生对此问题的思考更加细致。他不仅指出了问题所在,并给出了应该怎么去学习的顺序,这其实就是他在演讲中反复强调的教育和学习的节奏,以及这个节奏中三个阶段的循环。 关于学习的先后顺序,这本书还谈及了我的另一个困惑。如前面所说,我认为学习应该有梯度,但「梯度」这个词在我国往往理解为由易到难,对此我也未作多想,觉得道理上也应该如此。但怀特海先生认为「有些最难学的东西必须先学,因为人的先天秉性规定如此,也因为这些本领对生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并给出两个让我无法反驳的例子: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学习口语,这比之后学习的很多东西都要难得多;我们学习代数原理也要比微分学早(事实上有些人根本就不会去学微分学),而代数原理着实比微分学难得多。所以他给出了一个他认为合理的安排学习顺序的准则:必要优先原则。当然他也说明,什么东西是必要的也要做细致的甄别。 此外,这本书还有许多触动我的点,比如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三阶段)的强调和重视,大学的目的等等,但现在这篇感想似乎篇幅已经超出预期,不如就此打住。在本文的后半部分,我摘抄了一些精彩语句,不过带有强烈的主观偏好,也必有断章取义之嫌,如有任何疑问,还请以原书为准。 郝海龙 2015 年 6 月 8 日
怀特海 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