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离线·副本 豆瓣
作者: 李婷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1 - 9
我们对独一无二的东西感到崇敬,然后我们会复制它。——希列尔·施瓦茨,历史学者
💾 内容简介
我们生活在一个副本泛滥的时代。
影子是身体的副本,摄影是风景的副本,乐高是世界的副本,溜冰场是冬日湖面的副本,译本是原文的副本,虚拟现实是真实世界的副本……副本无处不在,复制就 是生活。
观看一个“副本”,意味着同时观看副本背后的“正本”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在纷繁的世界获得一条线索,关注事物的本质、传承和联结。
本期《离线》会对“副本”概念做一次整理。通过理解副本与正本的关系,重新归纳万事万物,并思考核心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创造?
专题部分设定了一个分类体系,离线和作者们一起讨论了不同历史时期、多种维度下副本的状态和本质。三种品类逐层递进:
“复制品”是无限接近1∶1复刻。——REPLICATE
“仿制品”是有差异的复制,衍生出新的特性。——DERIVE
“独立品”只保留了正本的某些显性/隐性特性,但这个连接不会消失。——BREAK AWAY
三个专栏全都团结在副本周围。
“工具”由随身听四十年来的发展讲述千禧一代的“边走边听”文化,以及音乐比特化、私有化的历程。
“对话”栏目采访了戛纳短片金棕榈奖获奖导演,呈现电影拍摄背后的思考方式。
“写作”的主题是游戏,由《不在场》播客主理人重轻拆解游戏副本的技术逻辑与精神内核。
💾 编辑推荐
◎ 全彩印刷,图文并茂。11篇长文,203幅插图,多领域专业作者深度拆解“副本”概念。
◎ 随书附赠“副本全宇宙”限量海报。3大分类,36格原创插画,一次读懂副本世界。
◎ 延伸阅读也精彩,由离线编辑部呈现29个“副本展品”,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妙趣。
◎ 乐高、星球大战、今 敏、City Pop、Walkman、魔兽世界……在怀旧与共鸣之外,解锁新的入坑点。
离线·共生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李婷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21 - 4
《离线》复刊后的首期新刊。
🌿 内容简介
生命占领这个星球不是靠竞争,而是靠联结。——马古利斯和萨根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来自生物界,描述的是两个伙伴之间密切、长期的相互关系。本期专题我们将从微生物的角度出发,开始一场“由内而外,以人为中介”的共生之旅。
向内探索,我们将看到细菌、器官、心智,在人体内部化学反应;向外延伸,我们和他人、动植物、城市,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交错互动。这一系列复杂而长久的联结,帮助人类进化出了一个灵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与共生对象不断交流反馈,或是平等互助,如肠道菌群和宠物,我们与它们维持着或发展出积极共生的场景;或是各有损耗,如多重人格的困扰和城市空间的不友善,我们还在治愈和改造。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人类认识、拓展自己和外物,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的样貌。
共生绝不是对立。
“工具”专栏回溯了搜索引擎和搜索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搜索行为对心智的影响,以及人与工具相互塑造带来的诘问和反思。
锻炼自主的心智总是必要的。“写作”专栏分享了关于冥想练习的私人攻略。
“缓读”专栏谈谈漫画和图像小说的定义与纷争。漫画就是漫画,漫画有不同种漫画。是孩童的玩乐,也是大人的艺术。阅读普适所有人,漫画也是。
“遗产”专栏特别献给2020年初去世的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戴森一生的学术道路上诺贝尔奖得主遍布,他本人却始终未曾获奖。但他凭借自己远超一般科学家的写作能力和热忱,为千万普通读者打开了一窥科学的门。因为戴森,我们离科学如此之近。
🌿 编辑推荐
◎ 一次思维漫游。专题以“共生”概念展开,从微生物-人-城市-虚构作品4个尺度跨越人与万物的边界。你会从丰富的场景中,获得了解自我、观察世界的开阔视角。
◎ 多元的兴趣象限。“遗产”、“工具”、“缓读”、“写作”4大专栏深入更广泛的科技文化外延。漫画、冥想、搜索引擎和全世界最伟大的头脑,一次满足你的好奇心。
◎ 鲜活的身边世界。你将听到更多本土作者的声音,他们来自多个专业领域,结合前沿科技与本土经验,带你重新发现并且更加投入我们共同的生活与文化。
◎ 12分钟的沉浸阅读。17篇文章,平均阅读时间12分钟,灵活搭配词典、年表、图谱等形式,平衡内容的趣味和阅读的深度,随意翻开都是好内容。
2021年5月1日 已读
专题板块中,《看不见的共生》一文,《城市里的共生》整个一部分(三篇文章),《虚构的关系》一文比较有意思。因为看过《病毒星球》英文版,所以卡尔齐默那篇文章跳过了。

遗产板块中,喜欢弗里曼·戴森自己的那篇文章很有意思。

缓读板块关于图像小说那篇文章也很喜欢。
文化 杂志 科技
必然 豆瓣
The Inevitable: Understanding the 12 Technological Forces That Will Shape Our Future
8.5 (6 个评分) 作者: 凯文·凯利 (Kevin Kelly) 译者: 周峰 / 董理 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 1
《必然》的作者凯文·凯利,被称为“硅谷精神之父”和“世界互联网教父”。前两部《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在中国出版后,引起巨大反响。书中凯文·凯利对十二种必然的科技力量加以详细的阐述,并描绘出未来三十年这些趋势如何形成合力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作者凯文·凯利基于过往从业经历和对未来趋势的敏锐观察对十二个关键词“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断,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种种生动的案例,给我们指明了科技新物种不断变迁的12条道路。它们每一个都是一种正在发生的趋势。同时,生活中的种种迹象也表明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三十年。
书中对未来的展望趣味十足,充满画面感,比如书中说道“未来,你的薪水高低将取决于你能否和机器人默契配合。90%的同事将会是看不到的机器,而没有它们,你的大部分工作将无法完成。”今天我们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述它,但真正伟大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未来令人是难以置信的,但是,我们须相信那些不可能之事,我们尚处在开始的开始。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行,必然而然。
——亚马逊编辑简单的华丽
《必然》不是一本科技著作,也不单纯是一本思想著作,而是一个人倾尽心力为未来30年人类命运做的一次掐算。读过《失控》的人都知道,凯文·凯利说对了此前的30年。
你愿意相信他所猜想的后30年吗?
你的创业创新在不在未来的风口上?
你的职业规划在不在未来的潮流中?
你的行动会不会得到那个“新物种”的认可?
吹一句牛——率先看到这本书的读者,就是比其他人领先完成一次思想升级。
2019年8月31日 已读
算是第一本看完的 KK 的书。之前的《科技想要什么》和《失控》都没有能够看完,可能是翻译的问题,也可能是和他的叙述方式无缘。感觉他概括力很强,比较善于后设思考,但全书基本上也是对既定事实的认定。打分算是我对他书籍组织能力的认可。以后他出新书,不排除会去看看英文版,如果英文版都看不下去,估计会就此打住。
人工智能 凯文·凯利 商业 未来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