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敌人与邻居 豆瓣 Goodreads
Enemies and Neighbors: Arabs and Jews in Palestine and Israel,1917-2017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布莱克 译者: 王利莘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
1. 一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的百年纷争,讲清最棘手地区冲突的来龙去脉
巴以冲突可以说是最棘手的地区纷争,牵动全球,却似乎始终无解。1917年英国政府《贝尔福宣言》发表已过去一个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理解它比以往更加重要。
《敌人与邻居》从奥斯曼帝国末期,首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到巴勒斯坦地区说起,一直讲到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的2017年,从头梳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片土地的百年纠缠,透视地缘、国家格局的变化。
2. 以资深记者的切身观察、学者的挖掘反思,公正呈现历史全貌
作者伊恩·布莱克是《卫报》资深记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资深研究员。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长期往来于中东北非地区。在新作《敌人与邻居》里,他依托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现场报道,既用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勾勒大国博弈下的上层决策过程,又以现场报道的视角,还描绘普通阿拉伯人、犹太人在冲突撕扯下的想法和生活。
3. 平衡呈现冲突双方观点,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共同认可
《贝尔福宣言》、《皮尔报告》、以色列建国、六天战争、联合国决议……百年历史上的所有大事,在冲突双方那里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方口中的英雄是另一方眼里的罪人;一方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则意味着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巴以双方各说各话,对话难以展开。《敌人与邻居》平衡呈现双方的观点,讲述客观事实,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之间找到了中间立场,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认可,让人看到,双方或许有希望基于共同认可历史展开对话。
4. 研究巴以冲突的里程碑式作品,赞誉奖项众多
因为分歧难以弥合,所以书写巴勒斯坦问题历史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其中一方的视角。《敌人与邻居》以其公正平衡获得巴以双方学者的认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因此获得众多奖项赞誉。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的2017年,《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都将《敌人与邻居》列为年度好书。它的细腻、平衡、客观获得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斯托克、著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的学者尤金·罗根、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等等的一致认可。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豆瓣
A Peace to End All Peace: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作者: [美]戴维·弗罗姆金 译者: 栾力夫 中信出版社 2020 - 9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最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编辑推荐】
●揭秘现代中东的起源,追溯中东百年动荡的根源,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十年磨一剑的力作
现代中东是如何形成的?叙利亚、伊拉克、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这些国家是怎样出现在世界地图上的?中东为何至今动荡不断?这些问题都源自“一战”后英、法、俄、美等国对战败国——奥斯曼帝国——的处置。处置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各个战胜国考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东各国的边界是如何划定的?犹太复国主义是如何出现的?巴以冲突源头何在?最终的中东解决方案为何埋下了纷争的种子?作者埋首于档案和文献之中十年,为我们逐一解答这些关乎现代中东命运的问题。
●精彩的大国博弈,牵动来自五大洲的多方势力,一部外交与战争交织的史诗
“一战”期间,中东不仅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厮杀的战场,也是协约国内部各国相互博弈的舞台,在欧洲结成盟友的英、法、俄等国,在中东却互相猜疑、防备和排斥,有时甚至走到了冲突的边缘。国家间的外交活动充满了猜忌、误判,甚至欺诈,情节不断反转,条约签了又改,敌友关系随时变化。美国在加入“一战”后也开始在中东问题上指手画脚,意大利和希腊也试图在中东分一杯羹,而来自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队则成了英国在中东战场的主力军。中东一个地区的问题牵动了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五大洲的神经。
●大英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伦敦、埃及、印度三方围绕中东政策的博弈
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但它是大英帝国的中心吗?伦敦、开罗、德里(西姆拉)之间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博弈?哪方是英国中东政策的主导者?作者的行文穿梭于伦敦、开罗、印度和伊斯坦布尔之间,为我们展示了伦敦中央政府、英印政府、英国驻埃及当局,以及一些英国外交官在中东问题上的分歧与协调,详细记录了官员的决策过程,使我们可以一窥大英帝国的权力结构,并帮我们厘清了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
●丘吉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历史名人在现代中东的形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几个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为何能决定世界上一个地区的命运?
我们所熟知的丘吉尔是英国在二战中的首相,其实丘吉尔在“一战”时已经在政坛崭露头角,战后担任殖民地大臣的他是英国中东政策的“总设计师”,那么,丘吉尔究竟做了什么?阿拉伯的劳伦斯是促成阿拉伯大起义的英雄,还是言过其实的、被包装出来的明星?巴黎和会三巨头又是怎样规划中东命运的?马克•赛克斯等几位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竟然基本决定了现代中东国家的边界,这又是为何?书中登场人物众多。全书在描写人物决策过程的同时,也关注决策者背后的价值观和他们对“一战”后新世界的期许。可以说,本书不仅是关于现代中东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更是关于20世纪的世界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独特的从“大中东”、“大博弈”视角考察现代中东形成的创新之作
以往书写现代中东形成的史书大多只关注英国,至多是英国和法国,在其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而作者将这一问题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框架下考察。他将俄国统治下的中亚作为“大中东”的一部分加以考察,认为现代中东的形成过程也是英俄两国从19世纪开始的“大博弈”的高峰。视野宏大,观点颇具创新性。
●全面呈现奥斯曼帝国最后的8年岁月,刷新对晚期奥斯曼帝国的既有认知
奥斯曼帝国为何选择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结盟?被讥讽为“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为何没有在战争开始后被迅速击垮,而居然能与英、法、俄等世界列强打得有来有回,甚至还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这是为何?而这些胜利为何没能最终拯救帝国,使其免遭覆亡的命运?在作者笔下,帝国的最后岁月不只是充满了内忧外患,也有高光时刻,帝国并非像我们传统上认为的那么不堪。
●多方赞誉,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国际国内知名人士和学者推荐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要求他手下每位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都要阅读的作品;普利策奖提名作品,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作品;美国海军陆战队“专业阅读项目”指定书目;美国陆军、美国国务院、弗吉尼亚大学、堪萨斯大学、罗格斯大学、斯沃斯莫尔学院推荐书目;美国著名智库兰德公司“思考未来人类处境所需要阅读的50部书”之一;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王三义、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天社等国内专业学者推荐。
第三帝国的到来 豆瓣 Goodread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9.4 (4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J. 埃文斯 译者: 赖丽薇 九州出版社 2020 - 2
德国在一战前曾是欧洲最富裕、最强大的经济体,反犹主义在政治中明显处于边缘地位。然而,起初只是一群极端分子和恶棍的纳粹党人,在数年之中就把德国变成了一党独裁的国家,把一个极有教养的民族引向了道德、物质和文化的废墟与绝境。
本书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 ,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细致解析纳粹掌权的过程,获得今日的镜鉴——纳粹统治德国的时间虽只有十二年,却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在现代世界的思想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理解纳粹的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明白纳粹独裁政权的本质和运作方式,并从中汲取教训,避免历史重演,时至今日依然必要。
从德国特殊的历史中寻找法西斯和民粹主义的根源——纳粹的崛起并不能简单视为德意志民族的独特产物,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因素,能使任何国家堕入暴力的深渊。本书详细阐述了历经一战、《凡尔赛条约》、恶性通货膨胀和大萧条的德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专制统治;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又如何为激进思想的酝酿提供了温床。
史学名家为普通读者撰写的全景式纳粹德国史——基于详实的史料与丰富的细节,埃文斯出色地实现了语言生动、分析严谨与解释有力的完美结合,以中立的视角客观、准确地呈现了纳粹登台前德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出版人周刊》《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卫报》等媒体齐声推荐。
2022年3月19日 已读
再来一次也不会意外吧。
历史
追踪1789法国大革命 豆瓣 Goodreads
Sur les traces des révolutionnaires: Une aventure dont vous êtes le héros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塞德里克·格里穆 译者: 刘润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12
这本书就是一盘棋,而读者就是其中的一颗棋子——你可以自由选择哲学及意识形态,穿梭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之间:路易十六、丹东、罗伯斯庇尔……以逻辑和好奇心为武装,读者将按照自己选择的浏览路线身临其境这场革命的波折与鼎沸。
欧洲中世纪史 豆瓣 Goodreads
Medieval Europe: A Short History
9.0 (54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M.本内特 / C·沃伦·霍利斯特 译者: 杨宁 / 李韵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 11
本书是欧洲中世纪史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为美国数百所高校采用作为教材。 本书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全球通史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8.6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全球通史》由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一经问世,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巴勒棵拉夫高度评价,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全球通史》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多极世界相待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生动;从编写技巧来看,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承上启下,便于掌握线索,每章末附有选读书目,便于进一步研究。
世界小史 豆瓣
Eine kurze Weltgeschichte für junge Leser
8.7 (52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吴秀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由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撰写,一经出版便受到热烈欢迎。作者用成熟睿智的文笔,将人类自古至今几千年的历程浓缩在这本小书里,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神态鲜明、脉络清晰的景象: 猛犸象猎人栖身的简陋山洞,在广阔水域上闪闪发光的雅典卫城,黑烟滚滚的迦太基城废墟,充满雄性荷尔蒙和血泪的罗马斗兽场,折戟沉沙的无敌舰队,只剩断壁残垣的圆明园,还有硝烟弥漫的二战战场。随着贡布里希的讲述慢慢推进,当我们意识到历史的存在的时候,它已经近在我们眼前了。
从来没有一本讲述世界历史的书,像《世界小史》一样,能用如此简练生动、优雅平和的语言,勾勒出时而辉煌灿烂,时而暗夜茫茫的文明进程中,人类对自由、平等、博爱不屈不挠的追求,以及对抗压迫、邪恶、黑暗的无畏勇气。如果说《世界小史》能带给读者什么,那边是对人性、对人类未来永不止息的美好期待。
历史研究 豆瓣 Goodreads
A study of history. Abridgement. Vols I-IV
8.3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 刘北成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英国著名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的名著《历史研究》已为读者所熟悉,本书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已出版的《历史研究》有所不同。它收入了支撑作者论点的大量历史例证,保留了更多细节。同时,作为第一部插图本,配合文字说明的各个插图(共计90幅彩图,400多幅黑白串文图)赋予了本书新的内容。图片不仅增强了文本的效果,而且能传递大量文字所无法充分表达的信息。汤因比在本书中将人类史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以极其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诸多文明的成长、碰撞、融合的历程,在这一令人着迷的历史画卷中,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学知识和哲学睿智为读者带来了吸收知识和进行思考的快乐。
不含傳說的普魯士 豆瓣
Preußen ohne Legende
作者: Sebastian Haffner /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 译者: 周全 左岸 2012 - 3
普魯士是一個神話。對某些人來說,它的名字代表著秩序、正直與寬容;對其他人來說,它卻集軍國主義與反動作風於一身。身為普魯士人的塞巴斯提安.哈夫納現在拋開舊有的傳說,娓娓道出這個國家的歷史──它僅僅以獨立國的身分存在了一百七十年。
哈夫納解釋了普魯士的特殊之處,表明它是一個人工化的產物:普魯士需要極度強烈的自保意志,才得以將分散各地的國土凝聚成一個相互連貫的整體。在數百年的演進過程當中,普魯士是由民情迥異的德意志與斯拉夫殖民地區共同生長而成,缺乏共通的血源或宗教基礎、沒有天然的疆界,以致它只能說是一個「理性國家」。廉潔的政府以及對宗教的寬容,使得普魯士成為十八世紀歐洲最現代化的國家。它的危機閞始於法國大革命,它在建立德意志帝國之後陷入緩慢的死亡,國家社會主義則促成普魯士的毀滅。
塞巴斯提安.哈夫納探討這個不尋常的國度時,心中不存偏見、抱持批判態度,但不無欽佩之意,使得本書成為一部關於普魯士歷史的獨特著作。
比例尺畫的世界史 豆瓣
作者: 凡樂蒂娜.狄菲麗波 / 詹姆士.博爾 译者: 全通翻譯 大寫出版 2014 - 11
從野蠻至文明,
從我們衣不蔽體的祖先到驚人消費商品排行榜;
從百億年前宇宙誕生,到現代世界的大眾行為統計,
──讓我們用比例尺畫出來看明白!
◎誰說世界史一定要大部頭!本書從大小遠近長短觀察世界軌跡──
想看看地球138億年的歷史規模?或是要帶著孩子從頭了解人類如何起源、如何使用語言到生活文明的各種演進嗎?
不用害怕。這並不需要數萬字,這本書以絕妙的視覺設計,用圖像與圖表呈現出過去無論如何好像都很龐大的世界史:其中包括了重要事件/戰爭/王朝的事實、人類歷史的走向與時間軸、最具啟發的文化變革、人類的演進等。由100張不沉悶又有趣的資訊圖像,道盡我們從野蠻到文明、甚至到未來的所有歷史。
不管你是酷愛史實的人、愛好資料的怪人,或是單純只想知道這世界究竟發生過甚麼事,這場獨一無二的世界資訊圖像史大冒險一定會讓你驚訝歡欣:
◎意想不到的視覺比例解答─
世界財富如何增長?
偉大藝術家何時創作?
工業革命有多戲劇化?
哪些書賣最好?
哪些藝人的唱片最暢銷?
哪種心理疾病最常見?
誰擁有最大帝國?
地球是什麼做的?
世界上的主要生物各有多少?
◎歐洲設計獎平面設計師+英國《衛報》調查報導記者 精密合製
本書由《衛報》資料調查報導老手主司研究、結合新世代設計師的巧思,乃至NASA、英國高等學院學人及許多官方統計機構的襄助下,以「資訊圖表」的革命性方式,用「數據、訊息+圖表視覺化」的比例尺結合呈現人類與世界至今的各項歷史重要主題。以我們無法想像的各種形式描繪出不同的世界面向:像是網路使用的歷史、大量暢銷書、唱片排行統計等當代事件等全觀樣貌。兩位著迷於研究於資訊視覺化的合著者,期待用這種全新的方式,帶我們找出更多在世界歷史中等待被發掘的美好寶藏。
【本書特色】
◎每一個字、每一張圖都是精密製作:歐洲設計獎平面設計師與英國《衛報》研究調查報導記者共同合作,仔細閱讀你會發現書中每一字每張圖都是一種設計。
◎百張圖快速收藏:濃縮透視資源、人類與文明社會的發展軌跡,書中每一個視覺資訊圖表都不是一模一樣的,他們都具有不同的複雜度。
◎字體與色彩都有不同含意:全書四個階段的歷史,看到愈多顏色,還有字體及風格愈摩登,那麼內容可能也愈接近現代。
◎頁碼剪影:仔細觀察這本書每頁左下角的剪影,這個剪影會隨著書的進展漸漸進化,幾乎都會配合歷史穿著合宜的服裝出現。
【印刷裝幀說明】
內頁用紙:忠於原著特別以不同紙張的方式,呈現作者想要表達不同時期歷史的特色。 ◎特級彩印紙人文典雅感  ◎銅版紙表現現代時尚感
【名家推薦】
「(本書)作者們在設計與數據資料研究上都投入了最多的心力,也讓這本書真是既有趣又詳實!」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历史意识的维度 豆瓣
Dimensions de la conscience historique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董子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历史意识的维度》汇集了雷蒙•阿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写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两种历史:一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历史,另一种则是我们思索的历史。作者旨在清楚地说明有关历史知识的诸多问题,与有关历史中存在的那些问题之间有何联系,试图通过参照当下时代的主要特征,来理解我们的历史意识。如果将《历史意识的维度》当作雷蒙•阿隆1938年博士论文《历史哲学导论》的延续的话,我们可以说,它实现了相对于这篇论文的转向。而阿隆对于历史学家的讨论也许构成了《历史意识的维度》一书最有吸引力的方面,并在诸多方面预告了之后将要出版的《回忆录》。
黑暗之城 豆瓣
9.6 (38 个评分) 作者: Greg Girard / Ian Lambot 译者: 林立偉 / 朱一心 中華書局、圓桌精英 2015 - 8
傳說中的「三不管」地帶九龍城寨,是一個傳說,是一個謎……
有將近五十年,九龍城寨這個奇特社群是位於香港中心地帶的黑暗世界。城寨沒有法律、漠視基本服務、規劃條例或建築標準,但它不但繼續存在,而且蓬勃發展。但是,在英國、中國和香港政府「三不管」的情況下,這種地方怎麼能存在於一個現代城市之中?誰會在那裏生活?為什麼?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城寨總給人詭異和神秘之感,是源於許多關於它的謬見,此書也會道出這些謬見背後的真相。
九龍城寨,是一個逝去的地方,在巔峰時期,曾是三萬五千多人的家,而且至今仍是世人所知人口最稠密的社區,城寨清拆二十年多後,《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記錄了城寨的黃金歲月與消亡,與讀者一同重新思考和認識九龍城寨這個空間和生活其中的不平凡社群,為他們留下獨特的城寨印記,撿拾城寨的凋零與茂盛。
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The 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
8.7 (50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尔·布斯 译者: 梁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1
1539年,在奥拉斯 • 马格努斯绘制的《海图》中, 这里还是一片海上巨怪频出的边陲之境,沉睡近500年之后,一跃成为地球上幸福感最为强烈的地区,仅剩天堂可以与之媲美。
“北欧迷团”逐渐演变成为今日世界最令人沉醉的神话之一, 极光照耀之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里的秘密 ,连距离最近的邻居也未闻其详,据直线到达距离最短的欧洲人明确表示,其实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了解亚马孙雨林。
终于, 一位自认幽默、 勇敢又较真的英国人, 大胆走入这块披着面纱的传奇地域,径自推开神秘芳邻的窗扉, 苛求真相,一探究竟,为卷裹全球的现象级“北欧热潮”还原一段最为忠于原貌的解读。
假如幸福背后真的有迹可寻,这将是一场再值得不过的旅行。
如果你还没听说过“詹代法则”,那么以下是在阅读本书前作者以丹麦语给出的提示:
“Slap af(放松)。”
“Rolig nu(放宽心)。”
“Deter lige meget(其实没关系的)。”
“Glem det(把它忘了吧)。”
-------------------------------------------------------------------------
随书附赠史上最早手绘北欧地图Carta Marina ——1539年拉丁文版《海图》
-------------------------------------------------------------------------
世界媒体评论
《纽约客》: 布斯这本书观察深刻;我们姑且把它归入带点漫景味道的欧洲幽默作品。这种体裁早在马克•吐温1869年出版《傻子出国记》(The Innocents Abroad )的时候便已成熟,又由S•J•皮尔曼和彼得•梅尔等作家一路把它传承到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布斯这本书既写出了北欧方式,也写出了英美人的力度。
《书单》: 假如你和大家一样,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去丹麦、冰岛、挪威、芬兰或者瑞典,看这本书就对了,跟着布斯这位向导去走一趟吧。他好相处,爱尝新鲜,谈吐风趣,观察细致。而且,他讲的全是实情……
《沙龙》: 太有意思了……这五个国家就像一家人,外表惊人地相似,却各有各的性格,布斯真心想把他们彼此的差别讲给你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这本书把趣味性和启迪性恰到好处地糅合在一起。
《芝加哥论坛报》: 布斯涉猎民族志研究,结果写出了这本别有见地、娱乐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书。布斯正好也成了北欧人的出色的使节——北欧人通常略嫌孤立保守,他们的做派有时令人费解……民族志研究还没见过有这么好玩的。
《观察家报》 : 我大笑起来……生动而亲切地描绘了我们北方的朋友,他们完美平衡的社会为全世界称道,可是到头来却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有缺点——至少只是近乎完美罢了。
《娱乐周刊》: 迈克尔•布斯这本书半是游记,半是文化史,他讲述的北欧各国的奇闻异事让人大开眼界。
《出版商周刊》 : (布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贯穿全书……他切身体验了一种奇特的文化,并对它做了独具慧眼的、有时颇为诙谐的审视和描绘。
《赫芬顿邮报》: 据说多数人分不清这几个北欧国家。或许吧。不过,人们却都知道,这几个国家很特殊。它们共同的特殊性值得深入研究,迈克尔•布斯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切入点。他用风雅的文笔,虽然讽刺、但终归饱含着深情描写了他的第二故乡丹麦。
美丽与哀愁 豆瓣
Stridens Skönhet och Sorg
作者: [瑞典] 皮特·恩格伦 译者: 陈信宏 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7 - 11
他看见,他讲述。一代年轻的生命在死亡的怀抱中奋力燃烧。
……
这一次,“真实”的战争体验将如雪崩一般轰鸣而来。
《美丽与哀愁:第—次世界大战个人史》是瑞典作家皮特•恩格伦的非虚构文学力作,也是一部战争史书,它发源于一个问题:战争是怎样的感觉?皮特•恩格伦无意复述将帅们的功绩,他将全部目光投向那些被遮蔽的小人物——他选择23个来自不 同阶级、国家、阵营的普通人作为主角,由他们的生命史抵达“真实”的战争。
在那场裹挟世界、疯狂厮杀的大战中,他们有过希望、愤怒、同情、悲哀,然后死在无不为人之的地方,变成故纸堆中的数字——他们不是操控战争的人,而是了解战争是什么感觉的普通人。
他们是亢奋或消沉的士兵、对战争游戏抱有幻想的探险家、成为医疗组织司机的知识女性、后方的主妇与儿童、作家、冷眼观察军政人物的公务员;他们之中有的成为英雄,有的死伤,有的陷入疯狂。
“死亡是那么寂静……”他们的声音不曾进入公众的听觉,只是在死神敲门时急切地写着日记或书信,而皮特•恩格伦找回小人物被遮蔽、被遗忘的声音,还原“一战”中的一天天。所谓历史,正是这些平凡人物感受的小时刻。
……
***【编辑推荐】***
★轰动海内外文坛的非虚构文学力作,战争文学在21世纪的新高峰。
在海外,这部书获得历史畅销书《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西蒙·蒙蒂菲奥里等当红作家、历史学者、近百家媒体的赞誉,美、英、法、德等30国争相出版,更使得世界读者在各大书籍网站高分荐读。
在国内,莫言、阎连科、贾平凹、金宇澄……中国文坛超一线作家盛赞推荐,称其“令人肃然起敬”,甚至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
★刀锋般锐利的文字,一场献给敏感动物的文学盛宴。
作者皮特·恩格伦是诺贝尔文学奖颁发机构“瑞典学院”院士、常任秘书——他是一个与文学殿堂无比亲近的人。他的文字丰沛而不煽情,情绪的炸弹一旦掷出,就“稳准狠”地击中读者,常常震得人寒毛立起,令这部非虚构作品被赞誉为“伟大的小说”。
.
★每一个“小人物”都值得被注视,而注视的尽头是泪水。
已经有太多英雄人物的传奇,人们需要一种新的角度来切入一场把一代人逼入绝望的巨变:以普通小人物的角度。在这里你会看到,普通人的一生未必不如“大人物”的精彩,他们真诚朴素的语言也不输诗人。在这本书中,历史是柔软的,一代年轻人的青春、幻想、希望、人性或者生命,都在熠熠生辉。
.
★在一蔬一饭中,战争如生活本身一般真实。
战争是怎样的感觉?后人的追述往往失真,亲历者的战时日记、家书、照片是更“真实”的证据,它们拥有生活的质地,带回不同的阶层、国家、阵营的声音,从西线战壕到东非战地,甚至青岛附近的海域,战争被遮蔽的一面轰然出现——它们已经被错过太久,这次不应再被错过。
.
★ 中文简体版历时3年,以匠心打磨高品质图书。
中文版曾荣获台湾开卷好书奖2014年度好书(翻译类),又经作者好友、翻译家万之先生对照瑞典文版历时1年精心审校,确保译文的准确与优美。
作者为中文简体版专门作序,还为中文版特别收录作家卡夫卡、穆齐尔的战时经历,以及发生在青岛的战事。
……
***【名人推荐】***
★我认为真实的战争不在关于战争的历史和教科书里,而在亲历过、目睹过战争的小人物的记忆里。在他们的记忆里我们可以知道硝烟刺鼻的气味、耳膜被炮弹震破的宁静、看到敌人被自己射中的感受、看到战友死去的感受以及许多单凭想像无法得到的细节。而这一切,是奠定战争文学大厦的基础。皮特·恩格伦这部《美丽与哀愁》就是关于那次战争中的个体记忆集合,也是在战争这个特殊环境里人性的复杂呈现。
——莫言(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的浩瀚与细腻令人惊讶,但对我而言,是这部巨著告诉了我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的开张和铺排:它让个人的针线,穿越人类战争的缝隙,使得每个弱小的个体和家庭的惆怅、牺牲与光辉,都有了世界性和人类史的意义。毫无疑问,它做为文本的独特存在,将成为我今后写作中的一个新的去向和范例。
——阎连科(作家,卡夫卡文学奖得主)
★皮特·恩格伦对“真实”有惊人的掌控力,他布下一个细密的罗网,笼罩了日常对话和私信的所有趣味,同时也笼罩了读者。平凡人物的不平凡,累积着无数的记忆,《美丽与哀愁》,呈现和释放了这些能量和魅力,这是困难的写作,令人肃然起敬。
——金宇澄(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战争其实并不只是大人物的事情,而是千百万小人物的命运悲歌。战争中有美丽的人性,也有哀愁的人性。
——贾平凹(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美丽与哀愁》,与其说是“世界大战个人史”,不如说是个体处在世界大战之中。它反映的面相远非格式化作品所能及,让人大开眼界、无比震惊,而作者的冷峻、不动声色,更增添这一画面之复杂、丰富、纠缠……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作品,别轻易放过每一个细节。
——刘苏里(北京万圣书园创始人)
★一本伟大的书。书中的几十个人物和他们各自的命运,就如同天罗地网中扭曲、爆炸、碎裂的子弹、炸弹、原子弹……战争则退后为一个遥远而模糊的背景。而凡是成为背景的东西,即使电闪雷鸣,波涛汹涌,也总是有着更为庞大而宁静的特征。硝烟散去,一个真正的问题终于凸显出来——作为暴力物种的人类和衍生品:战争,它们,到底是什么?
——朱文颖(作家,代表作《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等)
★皮特·恩格伦是当代讲述战术、杀戮、战争心理至为杰出的一位作家。──西蒙·蒙蒂菲奥里(《耶路撒冷三千年》作者)
★研究战争四十年来,我从来没有读过像这样一本了不起的书。──杰拉德·德格鲁特(圣安德鲁大学历史学教授)
★一次又一次,他仅借着少数几个简单鲜明的字眼,就能够召唤出当时的氛围。我热爱所有的细节……令人深感振奋。──玛格丽特·福斯特(英国历史学家、作家)
★ 对“一战”中的个人体验,进行了广泛而丰富的拼贴。——安东尼·比弗(《保卫斯大林格勒》作者)
★读完之后仍会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不去。冲击力极强。──朱丽叶·加德纳(《伦敦大轰炸》作者)
★他们被称为失落的一代,但你会在这里面找到他们的故事。──《纽约邮报》
★一部文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历史著作。——英国《卫报》
★强大且具说服力。在众多关于“一战”的书当中,这部书的原创性令人注目。恩格伦的书几乎每一页都新颖且具启发性。──英国《每日快报》
★一部精致的书……有冒险,有战斗,但也有数不清的寂静沉思,精细观察下的街道、餐厅、车站以及荒芜的战场……精炼、抒情、华美、尖锐并且具备无穷无尽的吸引力。——《科克斯书评》
★恩格伦的作品很细致。做为一位历史学家,他有着令人惊叹的技能。但另一面的恩格伦,是一位散文作家,精心细致,贴近人心,是位厉害的说书人。──西班牙《必读》
★这些人的生活既可怕又激动人心,在恩格伦用一个个小时刻所累计的细节里,他们的生命无比鲜活。──《纽约时报》
★恩格伦以鲜活的历史、非常规的战争视角,塑造了上个世纪……他发现了那些精彩人物背后的故事。——《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不凡的书就像伟大的小说,将美丽和哀愁呈现得既普遍又具体。数百则“一战”时期怪诞、感人、难以承受且惊人的事件……恩格伦将原本隐匿在历史和地理中的个体经验释放出来,将细节营造得像交响乐。──《星期日邮报》
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 豆瓣
From Beirut to Jerusalem: One Man‘s Middle Eastern Odyssey
作者: [美] 托马斯·弗里德曼 译者: 天津编译中心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2
“本书是近年来西方描绘阿以冲突和黎巴嫩内战的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是美籍犹太人,通晓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1979年作为合众国际社记者被派驻贝鲁特,两年后改任《纽约时报》驻贝鲁特办事处主任,1984年调任该报驻耶路撒冷办事处主任,直至1989年1月。本书即根据作者在中东现场的亲身经历和采访写成。……”

——摘自该书《出版说明》
战争的余烬 豆瓣
Embers of War: The Fall of an Empire and the Making of America's Vietnam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 译者: 詹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一场横跨20世纪中叶、驱动国际事务中各股政治力量的传奇战争
深入讲述法兰西殖民帝国如何衰落,而几任美国领导人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发起一场成熟战争之路的非凡著作
2013年历史类普利策奖得主
美国历史学家协会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图书馆巴黎图书奖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瑟•罗斯图书奖
入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坎迪尔历史文学奖决选名单
《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环球邮报》年度好书
近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著作之一
本书获誉
对于法国殖民秩序摇摇欲坠、一连串美国领导人一步步探向全面战争的道路,这本历史著作做出了平衡而深入的研究。
——2013年普利策奖评语
这本有关当代史的伟大著作融合了强有力的叙事推力、深厚的学术权威和淡定的阐述自信。
——2013年弗朗西斯•帕克曼奖评语
在《战争的余烬》中,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讲述了越南在20世纪的悲剧,从1919年巴黎和会遭到漠视,到1945年被法国重新占领,再到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成为冷战祭坛上的牺牲品。这则史诗般的传奇论及的是错失的机会、自我中心与无谓的消耗,它指出的是愚蠢而非邪恶在人类历史事件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战争的余烬》深入详尽、笔法老辣,充满戏剧张力,是个强有力的警世故事。
——入围2013年莱昂内尔•盖尔伯奖(Lionel Gelber Prize)决选名单,评审团评语
出类拔萃……极具洞察力……《战争的余烬》是令人惊叹的跨国研究结晶,写作清晰而又全面。全书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分析视角……一部杰作。
——《华盛顿邮报》,戈登•戈德斯坦(Gordon Goldstein)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的精彩著作《选择战争》(Choosing War,1999)记录了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对越战争如何逐步升级。而《战争的余烬》是一本更加令人钦佩的作品,它讲述的是法国在越南的冲突以及美越战争的开始……这是对该时期刻画得最翔实的历史作品。……他有力地描绘了这场可怕而又徒劳的法国战争,美国人从中并未吸取多少教训,而是一点点滑向在越南的战争深渊。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艾伦•布林克利(Alan Brinkley)
对(越南)1940~1960年这个关键的形成阶段的盖棺论定之作……清晰而生动……随着美国在越南干涉日甚,在越南战争问题上极受推崇的学者兼记者伯纳德•福尔写道,美国人“做着跟法国人不同的梦,走的却是同样的道路”。弗里德里克•罗格瓦尔有力地解释了这句话的来由。
——《旧金山纪事报》,加里•R.赫斯(Gary R.Hess)
关于法越战争、美国卷入以及美国主导的这场战争的起源,《战争的余烬》是目前最翔实的专著……本书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两场越南战争中极度不道德的故事,比此前其他所有书都更为全面。由于其他很多同主题书籍(其中有些成书于50多年前)已经十分出色,这本书堪称成就斐然。
——《纽约书评》,梅兆赞(Jonathan Mirsky)
引人入胜的皇皇巨著……罗格瓦尔的写作带着雄心勃勃的视野和挖掘适当细节的直觉……如果说罗格瓦尔早期的作品是在一众著作中有其自身地位的话,《战争的余烬》一书就堪称一览众山小……如果当年能强制肯尼迪和他的政策制定者们阅读此书,将会发生什么?
——《国家利益杂志》
全面、清晰地回顾40年的历史,美国在东南亚的冒险最终不可避免……罗格瓦尔的语句洗练、逻辑紧凑、口吻严厉、视野深远,同时又不乏同理心。
——《越南杂志》
我们是那么轻易地忘记了这一切是如何开始的。事件不断累积,每天有新的战役打响,随时需要做出新的决定——很快,一切都开始加速发展。康奈尔大学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从边缘后退了一步:不同于大多数越战研究将核心放在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上的做法,他一直回溯到二战,为美国如何设想自身加入越战提供了一幅新颖的画卷……《战争的余烬》为大量越战论著中只用几句或几段匆匆带过的论述骨架增添了丰富的血肉……非常惊人。
——《越战老兵杂志》
笔法精妙,对我们在越南的悲惨经历做出了全新诠释,有理有据。
——《书单》
罗格瓦尔巧妙地呈现了这场战争的根源,那就是美国对法国的殖民经历做出了自己的回应。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
弗雷德里克•罗格瓦尔搜集了大量美国、法国和越南的文献资料,精彩地讲述了法国在印度支那的九年战争,以及在此期间美国的议员们何以放任这个国家一点点地深陷泥潭。
——《闪亮的谎言》(A Bright Shining Lie)作者、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尼尔•希恩(Neil Sheehan)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3册) 豆瓣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
8.7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 余燕 新星出版社 2014 - 1
◎ 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100件藏品 / 讲述人类200万年历史
◎ 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 联手打造
◎ 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 / 历时4年,动员100多名馆员,400余位专家参与
◎ 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
◎ 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人类史上空前绝后的巨献。——《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和BBC联合打造,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从大英博物馆800万件馆藏中精选了100件最具代表性的物品,全面展现 了人类200万年文明史。
这是一项“全世界只有大英博物馆才能办到的世界史撰写计划”,以广播形式在BBC播出时,创下了1100万人口同时收听的纪录,《纽约时报》盛赞其为“空前绝后的巨献”。
以完美的冷静笔触穿越各个大陆、各种文化与各个时期,本书是以收藏全球文物为宗旨的博物馆在当今世界上何以仍能保有重要地位的明证。本书让人欲罢不能,充满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文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阅读。——《华尔街日报》
世上其他的博物馆可能想要效仿大英博物馆的这项巨献,但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与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广度相比拟”。——《纽约时报》
大英博物馆拥有真正的全球视野,既具严谨的智识,又有开放的心胸,这个项目所达到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博物馆的藩篱。——“艺术基金奖”颁奖委员会
事实改变之后 豆瓣 Goodreads
When the Facts Change
8.7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陶小路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8 - 1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托尼·朱特最后一本文集,由其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出版;
◆收录了朱特对他持续关注的话题的最终看法。事实改变之后,朱特不畏惧修正自己,亦不畏惧站在潮流的反面;
◆一本关于我们时代痛点的书,深入讨论了中东危机、伊拉克战争、“9·1 1”事件、世界新秩序等问题;
◆交付“真诚之心”的公共知识分子写作,关注公正、历史、国家、公共领域、记忆与遗忘的深层意义。
···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托尼·朱特的遗孀珍妮弗·霍曼斯整理并作序出版的朱特的最后一本文集,收录了朱特作为一位公共知识分子所写作的诸多重要文章。这些文章记录了他思想的改变轨迹,也代表了他对公共生活持续的、充满热情的介入。无论是谈论巴以冲突中人类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还是“二战”中对自己国家犹太人的遭遇选择性失明的法国人,抑或他所崇敬的加缪和奥威尔,朱特都带着一种公正的视角、清晰的道德判断和绝佳的智识标准。他提醒我们这个时代潜藏的危机,让我们在走进21世纪时不忘回顾20世纪的历史,亦使我们更加接近当下世界的真相。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这些文章中,你会看到托尼既是一个头脑清晰,相信事实、事件、数据的现实主义者,也是一个追求过上一种良善生活,不只为自己也为社会而生活的理想主义者。
——珍妮弗·霍曼斯(历史学家、本书编者)
·
在一个越来越反智的时代,托尼·朱特的文章提醒我们,当紧紧持守高贵的道德和智力标准的时候,我们将得到什么,而让它们溜走的时候,我们将失去什么。
——马克·马佐尔(《谁将主宰世界》作者)
·
托尼·朱特常被视为爱德华·萨义德之后美国最优秀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朱特一生中学术方向不止一次发生变化,但对专制暴力之恶的憎恨、对人权道德价值的肯定却是一以贯之。今天,在史学的成就之外,人们记得他,是因为他曾经致力于用公共写作来防止民主因自身的堕落而被毁掉。
——徐贲
·
朱特这样写加缪:“加缪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在对善恶的区分上毫不犹豫,但他不去谴责人性的弱点。”这句话作为朱特自己的墓志铭也很恰当,他的充满智慧、人道主义和勇气的学识被很好地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纽约书评》乔纳森·弗里兰德(Jonathan Freedland)
·
托尼·朱特对我们永远是一种鼓舞:一个智识上的巨人,一个勇猛的战士,一个才华横溢的发声者,一个充满魅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但他从来无意主动获取以上的任何一种褒奖。他只想讲述他认为必须被讲述的,一直到人们注意到他所讲述的问题。
——《观察家》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Ιστορία του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ύ Πολέμου
9.1 (2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谢德风 商务印书馆 1960
公元前424-423年的冬季,当伯拉西达袭击安菲玻里城的时候,他正指挥七条雅典战舰驻扎在塔索斯。驻守安菲玻里城的雅典将军攸克利求援于他,他驶往援救;他虽然打败了伯拉西达的军队,救了爱昂,但是他终于没有来得及挽救安菲玻里。安菲玻里的失陷,主要是由于攸克利的疏忽,但是他后来并没有受到处罚,而修昔底德却因此遭到放逐。修昔底德本人对于此事没有作任何辩护。马赛林那斯说,修昔底德是由克里昂的建议,以叛逆的罪名而被放逐的。当时是克里昂最有势力的时候,而且克里昂对安菲玻里的陷落十分愤恨,他提议放逐修昔底德是很有可能的。
从他被放逐到他回国这一段时期内他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唯一可靠的事实是公元前404年以后不久,他回到雅典了;这一点不但他自己的话可以证明,并且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回国后修订的痕迹,例如他记载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及庇里犹斯的城墙的被拆毁,这只有他回到雅典后才可以做得到的。此外其他的事情都是由著作中推测得来的。他自己说到,在这段时期中,他有更多的闲暇来编写他的历史著作,他更有机会得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消息。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自从他被放逐以后,他和雅典断绝了联系,他编写历史的材料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