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新语往还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沈国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是一本近代语言史著作,总体论述了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过程、特点,指出日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时间、典型的事例。介绍了从17世纪传教士的汉译西书工作,到20世纪初中国人汉译日书的历史经过。以《时务报》《日本国志》《辞源》《官话》等文本为例,讨论中日之间语词环流的情况。并专门考察了“热带”“陪审”“化学”三个名词在近代汉语里出现和普及的过程。
语言学课堂 豆瓣
言語学の教室 : 哲学者と学ぶ認知言語学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西村义树 / [日] 野矢茂树 译者: 郑若曦 / 李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本书讲述了一位热爱语言学的哲学家,向一位认知语言学家学习语言学的六次奇妙旅程。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很多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都来源于语言哲学,而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也在反过来推动着语言哲学的发展。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轨迹 豆瓣
作者: 朱京伟 商务印书馆 2020 - 1
现代汉语词汇中含有数量可观的借自日语的词语,这些日语借词与来自西方语言的音译词不同,它们在词形和构词法上与纯正的汉语词难分彼此,因此,辨别日语借词一直是我国汉日比较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始自19-20世纪之交,而当时与日本关系最为密切的书面资料当属清末报纸和译自日语的书籍。清末报纸的种类繁多,本书从中选择了与日语借词关系密切、编译者知名度高、出版年代早、社会影响大的5种作为研究对象,即:《时务报》(1896-1898上海)、《清议报》(1898-1901横滨)、《译书汇编》(1900-1902东京)、《新民丛报》(1902-1907横滨)、《民报》(1905-1910东京)。这5种清末报纸的时间跨度为1896-1910年,正好与日语借词大量进入汉语的高峰期重合,是研究日语借词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全书采用多文本、穷尽性、量化实证的方法,在进行词源考证,辨别日语借词的同时,还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日语借词研究中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日本語全史 豆瓣
日本語全史
作者: 沖森卓也 筑摩書房 2017 - 4
日本語の通史を総合的に描く初めての新書。日本語の変遷を古代(前期・後期)/中世(前期・後期)/近世/近代という時代ごとに、総説・文字・音韻・語彙・文法の五つに分けて整理していく。日本語は世界の言語の中でも比較的、古代からの変遷が少ない。であればこそ、現代語との関わりのなかで、日本語史を記述していくことが可能となるのだ。日本語の変遷の全体像がわかるだけでなく、現代の慣用表現や方言などに残る過去の日本語の痕跡をたどる謎解きとしても楽しめる一冊。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语言学的邀请 豆瓣
Language in Thought and Action
8.7 (47 个评分) 作者: [美] 塞缪尔·早川 / [美] 艾伦·早川 译者: 柳之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7
语言是人类真正的遗传密码。我们生活在一个语言编织而成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会受到我们自己听到、看到和使用的语言的影响,并会被无意中对语言所下的臆断所支配。语言既能让人走到一起,也能让人走向对立;既能促成善行,也能粉饰恶政;既能促进沟通,也能引起争讼。洞悉语言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避免让语言成为控制我们思想的工具,享受语言带给我们的愉悦,获得自由的心境,拥有美好的人生。
日本语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日]金田一春彦 译者: 皮细庚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从语言、词汇、书写规则、语法、外来语等角度,全方位地阐述了日语的有趣及精彩之处,并将它生动地展露在读者面前,读者甚至从中窥见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和思维习惯。作者以发生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依据,将日语和其他语言做对比,把隐藏其中的奥秘娓娓道来。
现代汉语 豆瓣
作者: 沈阳 / 郭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 10
《现代汉语》可供各类高等院校中文专业作为本科必修课教材使用,也可供各大院校其他专业作选修课教材使用。
古汉语词汇纲要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蒋绍愚 商务印书馆 2005 - 9
《古汉语词汇纲要》由蒋绍愚编写的,试图对汉语词汇历史发展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问题进行讨论。另外,我国传统训诂学在词汇研究方面有丰富的成果,在词汇理论方面也不乏精辟的见解。但这些成果大多比较零散,而且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这需要我们对传统训诂学进行总结、整理和创新,而不能墨守传统训诂学的条例和方法。《古汉语词汇纲要》的另一个意图是在汉语历史词汇的研究中努力把传统训诂学的成果和现代语义学的理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