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轨迹 豆瓣
作者:
朱京伟
商务印书馆
2020
- 1
现代汉语词汇中含有数量可观的借自日语的词语,这些日语借词与来自西方语言的音译词不同,它们在词形和构词法上与纯正的汉语词难分彼此,因此,辨别日语借词一直是我国汉日比较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学界的研究成果表明,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始自19-20世纪之交,而当时与日本关系最为密切的书面资料当属清末报纸和译自日语的书籍。清末报纸的种类繁多,本书从中选择了与日语借词关系密切、编译者知名度高、出版年代早、社会影响大的5种作为研究对象,即:《时务报》(1896-1898上海)、《清议报》(1898-1901横滨)、《译书汇编》(1900-1902东京)、《新民丛报》(1902-1907横滨)、《民报》(1905-1910东京)。这5种清末报纸的时间跨度为1896-1910年,正好与日语借词大量进入汉语的高峰期重合,是研究日语借词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全书采用多文本、穷尽性、量化实证的方法,在进行词源考证,辨别日语借词的同时,还从词汇学的角度,对日语借词研究中面临的许多具体问题做了深入探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