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
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 豆瓣
作者: 苏拾平 上海人民 2008 - 1
《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是作者长期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出版业思考与实践的经验之谈。内容包括:阅读的线索,营销的守则,通路的选择,策略的思考,管理的盲点,定价的方法等。 你想过吗?你可以这样想!《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技术:我的120道出版经营练习题》是所有出版人案头应备的工具书!
引爆点 豆瓣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Difference 所属 作品: 引爆点
6.3 (12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钱清 / 覃爱冬 中信出版社 2014 - 4
《引爆点》是《纽约客》怪才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潮为切入点,从全新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及产品常会像传染病暴发一样迅速传播。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全城流感;几位涂鸦爱好者能在地铁掀起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发起小规模流行的团队能引发大规模流行风暴。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达到临界水平并爆发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宗教团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他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节目、商业广告等,并阐明背后的导火索,揭示出引发流行并保持势头的原则和方法。这样的引爆点,正是你想成为出色的父母、市场部经理、政策制定者和生意人的秘诀所在!
创造商业头脑的7种框架力 豆瓣
作者: [日] 胜间和代 译者: 传神联合翻译公司 化学工业 2010 - 1
《创造商业头脑的7种框架力》的目的是创造“商业头脑”,也即掌握“商业思考力”。那么,什么叫做商业思考力呢?我将商业思考力定义为:在进行商务活动时能够时常派上用场的,为了领先于他人所必需的对事物的基本思考方式。拿将棋来做比喻的话,它就好比前人摸索出来的棋谱。如果拿电脑来做比喻的话,它就好比是操作系统。也就是说,它是针对事物的基本思考方式,构思时的综合框架。从日常的信息收集、分析,到构思新产品的设计、规划,乃至种种问题的解决,商务人士在做出业务方面的判断时,如果了解了这种技能,就能够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这些技能有一个特点:要是不了解的话,会觉得格外复杂,但如果尝试着去理解的话,会觉得非常简单,出现如同“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的感觉。
但是有很多技巧,要么通过口口相传,要么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够学到。老实说,很难进行有效率的学习。为了了解这些技巧,笔者曾特意到书店去搜寻相关书籍,但是,发现这方面的书籍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要么是非常难的专业知识,要么是众人皆知的大路货。
我在编写这本书时,尽可能地贯彻这个方针:“将乍看之下难以理解的、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希望读者在读完这本书时,能发出诸如“嗯……从明天开始也试着像这样思考问题”的感慨。
这本书里也许没有太多能让读者感到耳目一新的概念,也许会让读者感到书中很多东西是自己正在经历的。尽管如此,我仍然迫切期望大家通过阅读这本书,实现从“了解这种方法”到“以它为武器,运用自如”的大转变。
我有幸在安达信、摩根大通、麦肯锡等以“商业思考力”为武器的企业中任职多年,通过公司举办的讲座、在职培训等各种机会学到了这种思考问题的技巧。
辞掉工作到现在,作为自由职业者,我一直在积极收集信息,反复思考,并且进行创作工作,如编写股市报告、书籍等。可以说,我每天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商业思考力上,所以,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学习到各种新的知识。
比如,我有一个叫做“‘不可思议的书签’飓风”的技巧,现在变得非常有名。这种方法是在网络上使有关图书书评的网络日志自我增殖,通过添加这种不可思议的书签,使图书评论的数量进一步增加,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亚马逊的销售额,还会带动实体店的销售。我通过这种方法,使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跻身发行量10万~30万册的畅销书之列,统称“胜间书”。对于这些方法,我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懂得的。
我是在2007年4月出版了《将年收入增加10倍的学习法》一书以后,通过收集各种各样的信息,获取读者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创造了这种方法。我认为,正因为具备了“商业思考力”的基础,才能创造出这样的新方法。
当然,我也并非一毕业就掌握了这种思考方法。其实,我最初的托业成绩只有420分,那时,刚毕业的我给周围的人添了很多麻烦,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照,使自己不断得到锻炼。正因为如此,我想试着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围绕“现在我的思考方式是怎样的?广大读者需要掌握哪些东西后能够做到?”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再现的方式在本书中加以总结和概括。
这本书与我从前的作品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将年收入增加10倍的学习法》一书以学习方法、具体的创作为中心,而本书则将重点放在其间的思考过程上。
《效率提升10倍的google化知性生产技巧》一书以应用IT进行信息处理为中心,而本书则深入研究了不依赖IT、靠大脑思考的一些方法。
因此,我力图使这本书既能独立翻阅,又能让那些读过我其他作品的读者感到满意。我希望读者在读完这本书时,能油然而生“不错,今后也采取这样的方法”的勇气和激情。
今后请继续通过博客、邮件或是亚马逊、mixi的书评等,将您的感想、希望反馈给我,我将不胜荣幸。我将以此为基础,与广大读者一起成长、进步。
激荡三十年(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激荡三十年(下)
9.0 (56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 1
下卷记载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
作者以写实的手法和犀利的风格,描绘了1993—2007年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书中用编年体的写法,将1993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大事作了全景式的描绘,其中有政府的决策,有高层领导的指示,有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更多的是企业界人士台前幕后的种种作为。许多事实经过作者生动的描写,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作者在企业史的写作中,摒弃了从文件到概念的模式,以鲜活灵动的典型形象,以人物为主体,以事件为血肉,勾画出这一时期中国企业界的脉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力量。
作者在书中说:“过去的三十年是如此的辉煌,特别对于沉默了百年的中华民族,它承载了太多人的光荣与梦想,它是几乎一代人共同成长的全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