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蓬蓬头彼得 豆瓣
所属 作品: 蓬蓬头彼得
作者: (德)海因里希·霍夫曼 译者: 张鲁川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 4
《蓬蓬头彼得》是德国最家喻户晓的经典儿童绘本,1844年,德国心理医生海因里希·霍夫曼博士因为在书店找不到送给儿子的童书作为礼物,决定亲自撰文并绘图,出版后一发不可收拾,第一年就数次再版。本书故事朗朗上口,到现在为止,已经被翻译成32种语言,被全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孩子们阅读,比“三毛”更加经典。这是一本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好书,解决孩子让人头疼但无计可施的一些小毛病,而且效果非常棒,小朋友们开始爱卫生、安安静静地吃饭、不挑食、不玩火、不再动来动去、不随便摸陌生的小动物、变得温文尔雅…… 滑稽的形象、搞笑的小故事与好习惯的养成融为一体,成为全世界小朋友甚至很多成年人的心头之爱。
四季商人 (1972) 豆瓣
Händler der vier Jahreszeiten
7.5 (29 个评分)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汉斯·希尔斯缪勒 / 伊尔姆·赫尔曼
其它标题: Händler der vier Jahreszeiten / The Merchant of Four Seasons
曾经是一名警察的汉斯(汉斯·希尔斯缪勒 Hans Hirschmüller 饰)因为被妓女诬陷而丢掉了工作,为了糊口,心怀大志的他不得不成为了一名水果小贩。汉斯无法取得心爱姑娘的父母的信任和赏识,已经到了成家年龄的他最终娶了名叫伊尔姆加特(伊尔姆·海尔曼 Irm Her mann 饰)的女人。
自打结婚后,汉斯的人生正式走上的下坡路,伊尔姆加特的粗暴和无礼为汉斯的不如意雪上加霜。汉斯得了心脏病,在住院期间,独守空房的伊尔姆加特耐不住寂寞,和邻居安策尔(Karl Scheydt 饰)之间发生了不道德的关系。出院后的汉斯已经无力再沿街叫卖水果了,改为摆水果摊。一次偶然中,他与战友哈里(Klaus Löwitsch 饰)重逢了,尽管哈里给汉斯一家带来了不少的快乐,但他依旧无法阻止汉斯走向绝望。
浪潮 (2008)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Die Welle
8.6 (1217 个评分) 导演: 丹尼斯·甘塞尔 演员: 于尔根·福格尔 / 弗雷德里克·劳
其它标题: Die Welle / 恶魔教室(台)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 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该学校正在进行“国家体制”的主题活动周。由于他最喜欢的“无政府主义”课被另一位老师捷足先登,因此他只能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对于自由散漫的学生们来说,任何课程都只是为了学分而上。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并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
恐惧吞噬灵魂 (1974) IMDb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Angst essen Seele auf
8.6 (208 个评分)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布里吉特·米拉 / 埃尔·赫迪·本·萨利姆
其它标题: Angst essen Seele auf / 恐惧蚀人生
艾米(布里奇特·米拉 Brigitte Mira 饰)是一名60岁的清洁女工,辛苦工作的她拿着微薄的工资,生活很是清贫。机缘巧合之下,她结识了40岁的阿里(El Hedi ben Salem 饰),他们一起跳了一支舞后阿里提出送艾米回家。夜深了,阿里错过了末班车,只得在艾米家留宿。两个孤独寂寞的人相见恨晚,秉烛夜谈,当艾米为此感到深深的疑虑时,阿里只是淡淡的安慰了她。果不其然,艾米留宿男人的事情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邻居同事的指指戳戳教她如坐针毡,无奈的她只得编撰了一个谎言,她说阿里是她的未婚夫。这门婚事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大家尽己所能的排挤、诋毁这对夫妻,这使得他们决定外出旅行避避风头。回来后两人的境遇有所好转,并不是街坊邻居接纳了他们,而是因为他们有了新的排挤对象。没有了外界的压力,艾米和阿里的感情却又因为内部的矛盾而产生了裂痕。
影片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冷漠、刻薄的社会,探讨了这个社会之中存在的各种歧视以及人性之中孤独又灰暗的一面。
哲学的主要问题 豆瓣
所属 作品: 哲学的主要问题
作者: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 译者: 钱敏汝 / 莫光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本书作者认为,哲学史叙述的是思维结果中的那些最终和最尖端的部分,它们在逻辑上封闭的结构与创作过程的思想潮流相距甚远。鉴于这种情况,应该尝试倡导另一种理解,更直接地面向精神活动,而不是塑造的构成物,更多地关注精神的创制过程,而不是最终的构成物。书中的精辟的分析,力图给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白丝带 (200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8.6 (248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哈内克 演员: Christian Friedel / Ernst Jacobi
其它标题: Das weiße Band – Eine deutsche Kindergeschichte / 白色恐惧(港)
故事的讲述者——一位乡村教师回忆起一战前夕,德国北部某村庄里的一系列离奇往事。医生骑马回家的时候被绳索绊倒受伤,人们马上展开调查的同时,牧师对两名晚归的孩子施以体罚,并为孩子们系上了象征纯洁的白丝带。第二天,一名佃农的妻子因事故身亡,乡村教师在河边发现男孩马丁在高处行走,马丁声称想知道上帝是否要惩罚他。教师与男爵家的保姆伊娃相识,彼此留下了良好印象。不久男爵主持了丰收典礼,身亡农妇的儿子认为男爵对母亲的死有责任遂破坏了男爵的菜园泄愤。所有这些恶性事件可能的始作俑者迟迟没有调查出来,纵火和针对儿童的毒打仍然发生。第二年费迪南大公遇刺之后,教师似乎发现了一些线索,但却被牧师强硬地制止了……
本片获2009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影评人费比西奖。
大都会 (1927) 维基数据 豆瓣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IMDb
Metropolis
9.1 (459 个评分) 导演: 弗里茨·朗 演员: 阿弗莱德·阿贝尔 / 古斯塔夫·佛力施
其它标题: Metropolis / 科学世界
In a futuristic city sharply divided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the son of the city's mastermind meets a prophet who predicts the coming of a savior to mediate their differences.
布达佩斯之恋 (1999)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8.4 (230 个评分) 导演: 诺夫·舒贝尔 演员: 艾丽卡·莫露珊 / 约阿希姆·克罗尔
其它标题: Gloomy Sunday - Ein Lied von Liebe und Tod / 忧郁的星期天
人们总是难以抗拒《忧郁星期天》的悲伤情调,原来这首歌与一段复杂凄美的爱情故事有关。上世纪30年代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餐馆里,美丽的伊洛娜(艾丽卡·莫露珊 Erika Marozsán 饰)同时被两个男人深爱着。一个是餐厅老板,另一个是钢琴师。三个人都并不愿意改变现况,打破平衡,伊洛娜同时拥有两个男人的爱而深感平静幸福。钢琴师为她创作出《忧郁星期天》,他和餐厅也因此一举成名。
然而,汉斯的出现彻底毁灭了这一切。他曾经是一个无名小子,深深迷上《忧郁星期天》 的同时,更是成为伊洛娜的裙下之臣。汉斯向伊洛娜求婚,却被拒绝,满腔恨意的他如今成了军官,风光无限,正带着他蓄谋已久的复仇计划来到伊洛娜身边,给他们的生活以致命一击。爱、复仇与战争的故事,在布达佩斯纠结上演。
给青年诗人的信 豆瓣
Briefe an einen jungen Dichter 所属 作品: 给青年诗人的信
9.4 (66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冯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10
《给青年诗人的信》,辑录里尔克在一九○三至一九○八年间写给渴望成为诗人的青年卡卜斯的十封信。这些信是里尔克对创作的思考,更是对艰难、寂寞、爱等人生问题的解答,是给予青年人的真正的精神指导。
朗读者 豆瓣
所属 作品: 朗读者
8.4 (59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钱定平 译林出版社 2006 - 1
“朗读者”是一个叫做米歇尔·白格的少年。白格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巧遇并结识了三十六岁的妇女汉娜。汉娜足可以做他的母亲,可他们却成了秘密情人。然而,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在纳粹时期,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集中营女看守。汉娜一直对白格隐瞒着自己的经历并在关键时刻失踪了。当白格作为法律系大学生参与法庭实习的时候,审判的战犯之一就是汉娜。而白格发现自己居然还深深地爱着汉娜。
时尚的哲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时尚的哲学
7.6 (5 个评分) 作者: [德] 齐奥尔格·西美尔 译者: 费勇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 - 9
《时尚的哲学》是西美尔的文集,他的一贯主题、断片风格、暧昧行话、理论气质和哲学性情,在书中都展露无遗。
拉贝日记 (2009)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John Rabe
6.9 (97 个评分) 导演: 佛罗瑞·加仑伯格 演员: 乌尔里希·图库尔 / 丹尼尔·布鲁赫
其它标题: John Rabe / 约翰·拉贝
1937年,在中国南京生活多年的德国商人拉贝(乌尔里奇·图克尔 Ulrich Tukur 饰)与妻子多拉准备回国。他把在西门子中国分部担任的职务交给继承人,然而就在当天的欢送舞会上,日军开始轰炸南京城,到处烧伤抢劫,引起南京暴乱。恐慌的居民四处逃散,拉贝毅然打开公司大门 收留中国员工及其他难民。南京城的外国传教士、医生、商人们商议在南京建立一个“南京国际安全区”来保障无辜百姓的安全,拉贝被推举为主席。本来第二天决定回国的拉贝决定要留下来,去拯救无辜的老百姓。当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对南京人民施加的惨无人道的暴行时,拉贝更加积极地与同伴们和日军斗智斗勇,试图挽救更多的生命。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入安全区,这完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与之同时,日军的暴行更加疯狂,拉贝的人道救助引起他们的不满,安全区多次受到日军的冲击,补给变得越来越艰难。几十万的无辜百姓等待拉贝去拯救,巨大压力下拉贝怎样去完成这人性的使命?
2009年4月29日 看过
他必须从数百战俘中跳出二十人,不忍之心令我动容。但其它的实在乏善可陈。
2009 中国 历史 德国 战争
朗读者 (2008)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The Reader
8.5 (1017 个评分) 导演: 史蒂芬·戴德利 演员: 凯特·温丝莱特 / 大卫·克劳斯
其它标题: The Reader / 为爱朗读(台)
15岁的少年米夏·伯格(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偶遇36岁的中年神秘女列车售票员汉娜(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后来两个发展出一段秘密的情人关系。汉娜最喜欢躺在米夏怀里听米夏为他读书,她总是沉浸在那朗朗的读书声中。年轻的米夏沉溺于这种关系不能自拔的同时,却发现他自己根本不了解汉娜。忽然有一天,这个神秘女人不告而别,米夏在短暂的迷惑和悲伤之后,开始了新的生活。
二战虽然结束了,但德国对于纳粹战犯的审判还在继续。成为法律学校的实习生的米夏,在一次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判过程中,竟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虽然已经事隔8年,但米夏还是一眼便认出那就是消失8年的汉娜。而这一次,她坐上了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这个神秘女人的往事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逐渐清晰。然而,米夏却发现了一个汉娜宁愿搭上性命也要隐藏秘密。
汉娜最终被判终身监禁,而此时米夏(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与汉娜的故事还在继续……
在2009年初的第81届奥斯卡上,该片共获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5项提名,最终温丝莱特凭借该片折冠当年奥斯卡影后。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 豆瓣
所属 作品: 《杜伊诺哀歌》中的天使
9.2 (5 个评分) 作者: 里尔克 译者: 林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4
里尔克于1912年在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城堡动笔写《杜伊诺哀歌)),1922年完成于瑞士的慕佐城堡(Muzot),历时十年。这部作品以十首哀歌组成,与《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构成里尔克的思想结晶,让人入迷地呈现出对现代世界中个体生存的意义根据的困惑。哲人如海德格尔从里尔克的诗作中看到形而上学的现代性问题,神学家则从中看到基督神学的现代性问题―天主教神学家巴尔塔萨(HansUhr von Balthasar)说过,里尔克的诗作浸透着经过转换的传统神学母题。
选编这个集子旨在为深入理解里尔克诗作中的神学思想提供最基本的文献:除《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的译文外,勒塞的“里尔克的宗教观”提供了对里尔克神学思想的一个全面的、批判性的分析,文中提供的一些里尔克日记和书信中的宗教思想材料十分难得,宜作导论研读。瓜尔蒂尼一文系他解读《杜伊诺哀歌》一书中的第二章,“天使”概念是里尔克神学思想中的一个决定性要素,瓜尔蒂尼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里尔克的诗作。
单行道 豆瓣
Einbahnstrasse 所属 作品: 单行道
8.3 (21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士勋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9
《单行道》是一本很难归入某一类别的书。所收数十篇文章大多短小精悍,文笔诡异,奇思异想中闪动着智慧的灵光。这种断片式的文风可追溯到尼采、施莱格尔、拉罗什福科,直至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作者。
《单行道》本身在思想表述上就构成了一种全新的向度,一个在人群纷扰中跑入了一条不为人知的单行道的猛烈转向,这本书在德国出版不久,对于希特勒时代之前的德国充满了敏锐的观察的克拉考尔随即将该书视为“魏玛共和国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一次革新”。 本雅明在写完为申请大学教授资格而作的《德意志悲剧的诞生》后,感到他的写作与正统的学院规范有距离,毅然收回了这篇论文。此后,他开始了另一种写作,《单行道》就是这种写作的第一部著作,这是散文的和格言的,这是最强烈和最直觉的思想在瞬间的喷发。这是思想的烟花开在求索者的夜空。烟火有其璀璨的明亮,而瞬间明亮在夜空中却又如同一段谜语。
阿多诺在评说《单行道》时这么说:“应该是通过智力活动的某种短路去点燃火焰的东西,这个火焰即便不把既存的东西烧尽,也会将它照得熔为灰烬。”下面就是我的一些被照亮的、熔为灰烬的思绪,它们等待被风迁徙,飘往单行道上……
本雅明藏在厚厚的玻璃镜片后面,他的眼神不断射出逼人的光芒,而我知道一些事情他是不说的,因为没有对等的倾诉者,因为没有真正的天才的保护神的存在,因为藏匿才是天才真正的策略。藏匿才是不受审查和曲解的惟一选择,死亡是最终的藏匿,本雅明最终选择了死亡,而不是被迫出售自己的内心。在法国和西班牙的边境线上的他的结局,对于写《单行道》的他不算是遥远的未来时刻。
本雅明在《单行道》的开篇就发出不要出卖自己的警告。他借用民间说法,提醒人们不要在没有吃早饭前讲述昨夜之梦,不能在梦还没有彻底醒的时候讲述自己的梦。“依此看来,叙述梦的内容很可能带来灾难,因为与梦中世界依然处于若即若离状态的人通过叙说出卖了这个世界,他必然会遭到报复。用更现代的话说,他出卖了自己。”
《单行道》的题词,指明这本书献给阿西娅·拉西斯。这个女人难道是本雅明在梦犹未醒时的表白,是一次对于警惕的放弃,是一次情不自禁的表白,是爱情。
“这条路/叫阿西娅·拉西斯街/是她作为工程师/使这条街整个地穿过了作者。”一个女人穿越了天才。本雅明讴歌了这位女性,这是一位天才对于激发自己灵感的女人的讴歌,是一位洞察世事的智者对于沉溺的恶补,这个恶补看起来就是一场要把自己交待出去的爱情,而在给这位女人的献辞中,他最大程度地回收了对自己的不可抑止的骄傲。本雅明说:“伟大的作家们都毫不例外地对他们之后的世界进行了构想”,而我说,伟大的天才都毫不例外地对自己的历史进行了构想。
在梦彻底醒来之后,那些经过检视和修饰的梦,可以反复地言说,且可以记录在案,以供他人研读。本雅明的造访歌德宅邸之梦就是如此。当他梦见馆长请他到通道的尽头,在窗台上打开着的来访者登记簿上签名时,他说:“当我上前伸手翻开登记簿的时候发现,我的名字已经被狂放的儿童笔迹大大地写在上面了。”这样的意象,几乎构成了所有天才们的相似的故事集了,一位天才总是在自己童年时代就受到伟大的前人的眷顾,或者和伟大的前人有着一种冥冥中的灵魂交流。
这个梦还在继续:“在桌子一端的右首,我在歌德身边坐下。饭后,歌德费力地站起身,我用手势恭请允许扶他。当我的手碰到他的胳膊肘时,我激动得开始流泪。”在这种流传甚广的天才传说中,我依然被本雅明的深情打动。我只能用我的一次梦中的泪流满面作为对他的致敬。在看完安东尼奥尼的回顾展所有影片后的夜晚,我梦到了我们举行一次小的聚会来庆贺这次影展的成功。在一间仓库一样的影院中,放映着一部黑白的电影,故事和人物依稀是前苏联的,但这部电影在我的梦里的作者是安东尼奥尼。看完之后,大家来到庭院,有梧桐一样的树在落叶,三张长条木桌构成一个小的会场。一位同事将话筒递给我,让我说几句。我拿过话筒,发现是一截旧的、上了锈的自来水管。我说,“他终于来了!”然后就泪流满面,等醒来的时候枕头是湿湿的。在不断阅读本雅明之后,我最为害怕的事情是他会走入我的梦境。
“笃信是不具有创生力的。”(“致男人们”篇)创生的力量如果不能来自笃信,那么只能在笃信的反面蕴育和生长,在这个方面是单行道一样的毅然决然,这是一个空间的隐喻,如同本雅明对于巴黎街道的空间思考一样,单行道的空间,构成了一个孤独者的穿越,构成了一种一个向度的决不妥协的穿越行为。
本雅明熟知的波德莱尔在巴黎的清晨起来,在匆忙的上班人流中,他发现自己是惟一的逆行者。人流中的逆行者才真正构成了灵魂深处的单行道,这不是空寂的空间的单行道,这是喧哗中的单行道。一个逆行者擦过所有迎面走过的表情时,一定是孤独与狷介,一定也是逃亡和哀愁。
创生的思考在本雅明处只是写给男人们的话,给一位女人的话则是这部书的题词。天才在梦见歌德的时候是骄傲的,在工作的时候是艰辛的,所以本雅明在“标准时钟”片中说,“天才是勤奋”。男人在渴望女人的爱情时,把自己的才华献给女人,然后,让这种爱情穿越生命时,却只想证明男人的创生力。
我不得不抗拒这种通过对女人的命名的自我证明,这本书的那段题词,开始扭曲变形,它们成为这样:“这条路/阿西娅·拉西斯不是街的名称/不是这条街道的修筑者/她是一位路人。”在现实生活中,阿西娅·拉西斯没有中断和本雅明的交往,但是也没有答应本雅明的求婚。
德国电影经典 豆瓣
作者: 虞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4 - 7
从某种角度说,一部电影艺术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史和心灵成长史。  鉴于此,本丛书力图通过对各主要电影大国电影史上若干具有经典意义的代表性作品的细读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通过电影认识一个国家或显或隐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以点带面,呈现其“心灵史”的历程。   本套丛书共分“美国电影经典”、“德国电影经典”、“意大利电影经典”、“法国电影经典”、“英国电影经典”、“西班牙、瑞典、波兰电影合经典”、“日本电影经典”、“俄苏电影经典”、“中国电影经典”等。   在丛书的体例编排上,每一分册前有导读性的文字,介绍本册(国)电影的发展概况、艺术特征与民族文化背景。每部电影(或每一类型)都有出产年月、主创人员、获奖情况及内容梗概。正文均有能概括主要内容的,较有新意且较为引人注目的标题。书内每一部(类)电影都配以1—2幅电影剧照或历史照片(黑白),以期图文并茂,生动形象。   在正文的撰写上,正文部分不能等同于一般电影鉴赏词典的鉴赏文字,不强求面面俱到的广度,而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求既有对电影语言、艺术手法乃至某些符号、细节和叙事缝隙的细致分析,也要有对文化背景的宏观把握,努力把握形式背后的深层意识形态内涵和民族文化精神特点(“形式的意识形态”)。要力求艺术分析的可靠性、细致性与表述的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相结合。特别提倡有机地(决非机械套用)运用文化批评和文化分析(如神话原型批评、精神分析学、电影叙述学、意识形态批评、电影符号学、后现代与后殖民理论等)的方法。基本上要求一篇正文就是一篇相对独立的小论文(但不要过于生涩),整本书则具有较为清晰的历史线索和相对完整的整体感。   本丛书有助于人们既提高艺术修养,得到美的陶冶和艺术的享受,又通过色彩缤纷的银幕世界认识各国的历史、人文和民族文化性格。   本丛书面向广大电影爱好者,具有中级文化水平以上的大中学生及社会各阶层知识青年和知识群体,也可以作为大学生艺术教育及高校影视艺术课程、国际政治关系和外语外贸类课程的辅助教材和社会青年的艺术、文化普及读物。
浮士德 豆瓣
所属 作品: 浮士德
作者: [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杨武能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7
《浮士德》内容简介:历史上确有浮士德其人,他死于1540年的炼金实验事故,于是他成为中世纪不能容忍的异端,成了民间传说中的热点人物。歌德积六十年之心血,从浮士德叛逆的角度,书写了他一生所经历的五大悲剧:知识、爱、为统治者服务、美以及理想,从而勾勒出欧洲三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民俗画卷!
生命的肖像 豆瓣
所属 作品: 生命的肖像
8.7 (6 个评分) 作者: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译者: 王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当死神渐渐走近,生命开始消逝,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生与死的对比,留下曾经与现在的肖像。
一位治疗过无数病人、挽救过无数人生命的医生,临终前经常被噩梦吓醒;
一位音乐家在病床上牵挂的不是他的亲人,而是家里那只陪他度过多年的狗;
一个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因为母亲遗传的艾滋病,在漫长的住院期间,只是想回到家里,跟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
一位敬业的警察因为长期值夜班,只能在白天入睡,梦中也会大喊“站住!别跑!警察!”;
一位前政府官员在国家统一后失业,原先享受的高福利没有了,怨声载道,一个劲地发牢骚;
一个曾在纳粹军队服过役的老人心事重重,一言不发,对瓦尔特的拍摄心怀警惕,决不提及自己的那段历史……
德国摄影师瓦尔特像拍记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人们。这些图片曾在欧洲引起轰动,它们记录下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无一例外地是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在这些人的脸上,有不甘心、平静、满怀希望,也有绝望、放弃、哭泣、害怕,还有深深的哀伤。
摄影师的拍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二战中面对死亡时的惨痛经历。
拍摄中,瓦尔特使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类在濒临死亡时的精神状态。编辑成册的图片在欧洲展出销售时,一销而空,接连再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是这组作品却获得了包括ADC金奖和荷赛银奖等纪实摄影方面最高奖项,瓦尔特也被评为德国年度肖像摄影家。
偷书贼 豆瓣
The Book Thief 所属 作品: 偷书贼
8.1 (119 个评分) 作者: [澳] 马克斯·苏萨克 译者: 孙张静 南海出版公司 2007 - 8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
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
这是个讲述书是如何振奋灵魂的令人难忘的故事。
柏林:城市交响曲 (1927)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MDB
Berlin – Die Sinfonie der Großstadt
8.3 (41 个评分) 导演: 沃尔特·鲁特曼 演员: 保罗·冯·兴登堡
其它标题: Berlin, die Symphonie der Großstadt / Berlin, symphonie d'une grande ville
一提默片,大都以为是看不了两分钟就倒掉呼呼大睡的类型。电影怎么能没有声音呢,没有声音谁能受的了,谁能坐在硬板凳上忸怩个把钟头,现在的好莱坞时不时都会搞得昏头大睡,在没有声音的光影中恐怕谁也坚持不住,哪怕来那么丁点音乐也是大大的不同。电影从来就是有声的,即使是在没有半点声响的默片时代,不信,你去听听看---城市的交响曲。清早起来,往来上班,中午下班,吃个午饭,睡个好觉,继续开来,待到下班,生活多彩。1927年柏林平凡的一天,可是怎么奏出个交响乐呢?火车飞驰在去往柏林的路上,清晨的柏林一片宁静,空旷的街上一个人也没有,慢慢的云动起来了,一张小纸片也飞来飞去,街上出现了第一个溜狗的人,第二个,第三个,人越来越多,一扇扇窗户打开了,越来越多的人从门里出来,上学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和巡逻的士兵们遥相呼应,工厂的机器转起来了,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等等,这怎么个交响了?什么也没听到阿?看来文字是太没有表现力了,乏力,真得很乏力阿~!
可是谁又能说没有交响呢,火车飞驰在路上,动的,清晨的柏林一片宁静,静的,云开始动了,纸片动的幅度是不是也越来越大了,街上的人是不是也在动,而且越来越多了,各个方向的运动,一扇扇窗户打开了,向上的运动,越来越多的人从门里出来,又是各个方向的运动,上学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和巡逻的士兵们遥相呼应,分别向两个方向的向左向右运动,工厂的机器装起来了,旋转的运动。
可是还是没有听到阿~!!
我说的是节奏的问题,没有节奏谈什么交响乐阿,卢特曼可是第一次把节奏试验于电影,谁说它不是一部用光 影 线条 运动奏出的一曲交响乐啊~!
不过声音我真的听到了,而且很大声,有强有弱的。还是那句话,不信,你去听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