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摄影的艺术:摄影的本质、观察与创意 豆瓣
作者: [美]布鲁斯·巴恩博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7 - 6
本书是经典之作《摄影的艺术》的升华篇。《摄影的艺术》被认为是具可读性、易理解和全面的摄影教科书。现在,作者将他在摄影实践中领悟的更多关于摄影的本质、观察与创意的内容编写下来,作为前一部著作《摄影的艺术》的升华与补充。本书可以拓宽你的摄影视野,让你看到除了摄影技术以外的更多更有意义的理念与观点。   本书有以下重点内容:如何用有意义的、甚至持久的方式透过摄影表达自我;如何把摄影当成视觉研究实验,无论你使用数码还是胶片,或是其他影像创作方式;介绍视觉探索、试验和自我满足;如何面对场景(包括人造的场景和遇见的场景)和如何发现场景中可用作个人表达的潜力;如何创作和亚当斯、韦斯顿、卡帕、坎宁安、萨尔加多等大师作品一样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摄影影像。   Bruce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杰出的风景和建筑摄影师之一,同时又是摄影领域杰出的导师之一。本书是其摄影教材的化身,经过35年的发展、演变和提炼,它已成为一本在未来多年内仍将具有持久意义的、价值无可估量的摄影参考书。对于有想法的摄影师,这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Photoshop修色圣典 豆瓣
PROFESSIONAL PHOTOSHOP 所属 作品: Photoshop修色圣典
作者: 马古利斯 译者: 邓力文 / 毛晓燕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 8
本书是Photoshop名人堂之一的Dan Margulis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修色圣典”系列丛书的收关之作,不仅保留了4本前著的精华,更提出了更多崭新的概念和操作技巧,有些甚至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颠覆。 本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介绍了Photoshop专业颜色修正的思路和技巧。这其中包括色彩对比度和通道、曲线与对比度的关系、用数字定义颜色、Lab模式、关键的K通道、传统锐化、彩色图片转换为黑白图片、保持彩色图片中的黑色与白色、图片的10个通道、校准、颜色管理、印前准备、分辨率的大小、Camera Raw模式、高光阴影命令、Hiraloam锐化、使用通道基础上的蒙版、图片处理思路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数码摄影、平面设计、照片修正、印前处理等行业各个层次的用户阅读,尤其适合那些已具备相当水平的专业人士。本书会为你带来难以置信的惊喜,更是迈向顶级专业色彩修正领域的最佳伙伴!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所属 作品: 论摄影
8.9 (8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聚焦 豆瓣
所属 作品: 聚焦
9.2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理想国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17
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1839 年诞生,随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这项新发明便随着殖民扩张一起来到中国。从西方旅行家*早的摄影记录开始,到“文革”后的实验摄影,摄影在中国经过一个半世纪的变化,生发出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或者与瞬息万变的政治社会情势相关,或者表现个人的心灵世界,抑或以此为媒介直接与艺术本身对话。
巫鸿教授采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的方法,选取十个极具代表性的个案,探索中国摄影表现的多重历史,在对事实进行仔细检验的基础上,他通过对摄影形式、图像、技术和社会语境的研究,结合近距离视觉分析和广泛的跨学科阐释,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摄影师及其作品,开掘中国摄影的多元视觉传统,并探讨这些影像如何参与并构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
电影镜头入门 豆瓣
Setting Up Your Shots: Great Camera Moves Every Filmmaker Should Know 所属 作品: 电影镜头入门
7.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里米·温尼尔德 译者: 张铭 / 马森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1 - 5
本书为电影爱好者、初学者提供一条了解、认识、学习电影制作常识的捷径。作者提出通过观看影片来学习电影镜头语法的观念,并化繁为简,归纳、总结了电影拍摄过程中各种最为常见并有效的镜头技法,包括基本电影技巧、构图技巧、升降技巧、运动镜头技巧、视点技巧、摄影机技巧、剪接技巧等。作 者运用最容易为读者理解的方式阐释每一种技巧的概念、用法及效果,并列举出运用此种技巧的相关影片场景。另外,本书请来专业画师,为书中的电影技法配置了相应的故事板插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掌握电影制作的秘密。
本书特点:化繁为简,汇上百种电影制作技巧于一册,让您轻松认识电影技巧。囊括150多种电影制作技巧,涵盖现场拍摄、后期制作各个阶段。列举350余部经典影片参考片目,以更专业的视角边看边学。辅以200多幅故事板插图,一目了然读懂基本镜头语言。提供每一章节的相应练习题,巩固所学到的电影技巧。
关于他人的痛苦 豆瓣
所属 作品: 关于他人的痛苦
8.2 (4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6
《关于他人的痛苦》是苏珊·桑塔格继《论摄影》之后又一本关于摄影的专著,也是她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这本书聚焦于战争摄影,探讨影像反映出的人的痛苦与观者之间的关系。惨不忍睹的影像尽管能唤起观者的悲悯之心,但人们的无能为力感更让这些在生活中无孔不入,又格格不入的影像显得多余而荒诞。若不经思考而直接相信影像之内容,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只会愈来愈弱。桑塔格以纯文字书写影像,为观者提供思考空间以正视“他人的痛苦”。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豆瓣
所属 作品: 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作者: [瑞士] 让·摩尔 / [英国] 约翰·伯格 译者: 沈语冰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5
“没有一张照片可以被否定。所有照片都具有事实性。需要加以检验的只是照片以何种方式能够或不能赋予事实以意义。”写下这些话时,我们时代两位深刻而雄辩的视觉探索者,对一种似乎是最直截了当的艺术形式的歧义性,提出了最为独特的思考。
此书由约翰·伯格和瑞士著名摄影家让·摩尔共同撰写。图文并茂,理论分析与奇闻轶事、新闻纪实兼顾。书中探索了摄影师与被拍摄之物、图片与观众、被拍摄的瞬间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伯格和摩尔,以批评家的道德热忱和摄影家的实践技术,制作了这部著作,由此拓展了由瓦尔特·本雅明、罗兰·巴特和苏珊·桑塔格所开创的批评前沿。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所属 作品: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9.1 (2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许绮玲 / 林志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8
此文是Benjamin, W.的作品Illuminations (1970)。全文讨论「艺术」及其产物在历史的脉络中如何因为艺术生产工具的发明而产生质变与量变,并讨论这种变化的过程如何渗透到文化的场域中,使文化场域中的权力重新被界定。经由Benjamin, W.犀利思想的引介,吾人可一窥各类艺术在近代演变的来龙去脉,及其与科技结合后隐晦不显的一面。
本雅明的思想根植在犹太教卡巴拉神学传统中,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受超现实主义等思潮影响,形成独特的文风,行文凝练,意象交叠;称为“意象的辩证法”,既为时人称叹,又不为时人理解。今天,大多数激进思想家和文人的身价都在下降,本雅明却独享出人意料的运气与声望,此中奥妙;颇堪回味。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辑录本雅明论艺散文四篇:《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绘画与摄影》、《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
黑镜头 豆瓣
作者: 黄利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 1
本书汇集了1500多幅西方摄影者在本世纪100年间拍摄的照片,以及少量上个世纪末留下来的珍贵照片。在这些照片中,有些纪录了当时最具影响的事件;有些纪录则在很多年后才显示出了更深的意义;有些照片是珍贵的社会历史资料,它们纪录的是永远不复存在的生活和光阴。从历史、新闻、社会学和美学的角度来看,书中收录的许多照片已成经典,它们是这个世纪的摄影者留给后世的珍贵记忆。
生命的肖像 豆瓣
所属 作品: 生命的肖像
8.7 (6 个评分) 作者: Beate Lakotta / Walter Schels 译者: 王威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当死神渐渐走近,生命开始消逝,徘徊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生与死的对比,留下曾经与现在的肖像。
一位治疗过无数病人、挽救过无数人生命的医生,临终前经常被噩梦吓醒;
一位音乐家在病床上牵挂的不是他的亲人,而是家里那只陪他度过多年的狗;
一个天使一样可爱的女孩因为母亲遗传的艾滋病,在漫长的住院期间,只是想回到家里,跟邻居的小伙伴们一起做游戏;
一位敬业的警察因为长期值夜班,只能在白天入睡,梦中也会大喊“站住!别跑!警察!”;
一位前政府官员在国家统一后失业,原先享受的高福利没有了,怨声载道,一个劲地发牢骚;
一个曾在纳粹军队服过役的老人心事重重,一言不发,对瓦尔特的拍摄心怀警惕,决不提及自己的那段历史……
德国摄影师瓦尔特像拍记录片一样,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在死亡线上徘徊的人们。这些图片曾在欧洲引起轰动,它们记录下一些人的生与死,他们中有科学家、官员、警察、作家、银行家、医生、农场主,甚至还有几岁的孩子和刚出生的婴儿。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年龄有何差异,摄影师对他们的记录无一例外地是两张照片:一张记录他们活着时的状态;另外一张则是他们死亡后的表情。在这些人的脸上,有不甘心、平静、满怀希望,也有绝望、放弃、哭泣、害怕,还有深深的哀伤。
摄影师的拍摄动机,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在二战中面对死亡时的惨痛经历。
拍摄中,瓦尔特使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类在濒临死亡时的精神状态。编辑成册的图片在欧洲展出销售时,一销而空,接连再版,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但是这组作品却获得了包括ADC金奖和荷赛银奖等纪实摄影方面最高奖项,瓦尔特也被评为德国年度肖像摄影家。
一次・图片和故事 豆瓣
Einmal:Bilder und Geschichten 所属 作品: 一次・图片和故事
8.6 (3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维姆·文德斯 译者: 崔峤 / 吕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4
“有一次……”童话总是这么开头的。文德斯的这部图片日记简洁、优美,读起来犹如随意的抒情诗歌。二百多幅充满生命力和灵感的照片,四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文德斯在旅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记录下的各种经历与随感,寻常或不寻常的;诸如500年历史的阿尔卑斯山农庄小屋、街头流浪儿、废弃的汽车影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还有许多他与电影、艺术同行们,如黑泽明、戈达尔、马丁・斯科塞斯、大岛渚、滚石乐队等交往或偶遇的有趣故事。...
中国国家地理 豆瓣
8.3 (68 个评分)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地理的杂志月刊,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作为中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外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最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因该社隶属中国科学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该刊的文章和图片经常被中央及地方媒体转载。另外,该刊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国内外很多家图书馆已经把该刊作为重点收藏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