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文学趣谈 豆瓣
Curiosities of Literature: A Feast for Book Lovers 所属 作品: 文学趣谈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翰·萨瑟兰 译者: 艾黎 2012 - 11
英国学者、作家萨瑟兰的这本书可谓一部妙趣横生的文坛“八卦集锦”。
作者谈古论今,以调侃诙谐的笔法分门别类地汇聚了关于书(主要是欧美文学作品)及其作者的奇闻轶事与奇思妙想,诸如哈代的心脏去哪儿了?萨克雷的脑子比惠特曼的脑子重多少?英语文学作品中的第一支烟是何时出现的?耶稣会开什么车?我们能克隆狄更斯吗?哈姆雷特用的是铅笔吗?
众多或伟大经典或已被遗忘的作家悉数登场,充盈着趣味与博学。正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写作动机不是为了给人指点或是提供信息,而是分享阅读文学作品或是有关文学的作品时带来的一些零散随意的愉悦。若不是为了这些愉悦,我们何必看书呢?
”英国媒体评论本书是“那些太把自己的作品当回事以及不把自己的作品当回事的作家的理想伴侣”,而作者本人,则宛如文学批评界的福尔摩斯。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7.5 (92 个评分) 作者: 周濂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本书精选学术新锐周濂十年来公开发表的随笔文章,包括时评、书评及其部分学术文章等。作者以其深厚的专业学养作为根基,把他对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等等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融进一个个现实故事和活泼泼的生命体验中,用最真切的道德直觉和清醒的问题意识和柳叶刀式的 概念分析能力,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把深邃的哲学拉回到“粗糙的地面”。
在本书中,作者想告诉我们,在一个乌烟瘴气的喧嚣迷茫时代,在一个颠倒是非的时代里生活,个体性的痛楚可想而知,除非你放弃自身的价值标准,与这个肮脏的时代握手言和,或者闭上眼睛装睡。可是即使是在外部环境非常糟糕的情况下,一个人依然可以选择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依然可以选择不止做个“好人”,还可以做个“好公民”。
2014年6月9日 在读
前面的哲思小品读来非常带感,后面的演讲内容就有些空洞乏味了。总之是一本可以一读的书。
中国 哲学 思考 随笔
在中国屏风上 豆瓣
On a Chinese Screen 所属 作品: 在中国屏风上
7.2 (3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译者: 唐建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6
一九一九至一九二○年冬季,时年四十五岁的毛姆来到中国,溯长江而上一千五百英里,《在中国屏风上》即是他此次行程的产物,五十八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这组“叙事”的读者当然是本国人,毛姆为英国同胞展现的是一幅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东方情调的“中国屏风”。毛姆在这架屏风上描绘了遥远、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国景致,她的山川风物、人文景观:令人敬畏的长城、急流险滩的长江、天光云影的水田、纪念先祖的牌坊、筑有雉堞的城墙、各式各样的庙宇、竹林深处的农家、山上的婴儿塔、路边的小客栈……当然,相对于“风土”他更感兴趣的永远是“人情”,他以一颗久经世故又不失赤子纯真的悲悯之心感受着、传达着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因为他始终认为:“写作中,更重要的不是丰富的材料,而是丰富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