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华氏9/11 (2004) TMDB 豆瓣 Min reol
Fahrenheit 9/11
7.8 (121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摩尔 演员: 本·阿弗莱克 / 斯蒂夫·旺达
其它标题: Fahrenheit 9/11 / 华氏九一一
一部记述伊拉克战争前后美国情势的纪录片。美国因何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为何乐于卷入战争?乔治布什的政策与9•11事件的爆发有何联系?而他和本•拉登之间关系怎样演变至宿敌?片中用真实的历史场景,从某个侧面提供了一种解读方式。
除了关注美国国内,镜头也对准了伊拉克战场。厌倦了战争的美国士兵、被耻笑的伊拉克俘虏、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人民,人人都在这场战争遭受着不同的痛苦和煎熬。美军家中的善良母亲,准备去前线服役的热血青年,都对布什的政策、对伊拉克战争,开始沉重的思考。
走钢丝的人 (2008)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Man on Wire
8.2 (59 个评分) 导演: 詹姆斯·马什 演员: 菲利普·帕特 / Jean François Heckel
其它标题: 맨 온 와이어 / Man on Wire
1974年8月7日,法国杂技名人菲利普·珀蒂(保罗·麦克吉尔PaulMcGill饰)在纽约世贸大厦高达110层(412米)的两座大楼之间,完成了一次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举——搭起了一条横跨天穹的钢索,完成了长达45分钟的大胆表演。谁也想不到,这个害羞的25岁男孩菲利普,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缜密调查筹划,突破层层关卡,终于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这次极其危险而疯狂的“艺术犯罪”。菲利普在钢索上或跪或躺,时而慢行时而舞动。影片镜头细腻地捕捉到了当年无比惊险的分秒,并生动地重演了现场,再加上人物访谈等多种手法,使得这部逐梦世贸大厦间的纪录片,在美国911事件后,弥足珍贵。
重金属之旅 (2005) 豆瓣
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
8.5 (17 个评分) 导演: Sam Dunn / Scot McFadyen 演员: Tom Araya / Alice Cooper
其它标题: 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
2005年,一部火力生猛,恭身向金属乐致敬的铁血记录片----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 掀起全球重乐狂潮,所到之处无不赢得万千金属死党泣血膜拜。伴随着被光线利刃永久镌刻于菲林之上隆隆的金属号角,影片横扫欧美大小电影节若干。从伦敦到奥斯陆,从鹿特丹到华盛顿,无数戏院因为影片的公映而相继沦陷。当影片在多伦多电影节亮相时,翘首已久的乐迷影迷更是将放映大厅与演出现场混淆,沸腾场面紧邻混乱边缘。
影片导演之一,“自从出生后便开始痴迷金属乐已有30余年”的加拿大人类学家兼电影人Sam Dunn与他的搭档---- Scot McFadyen,Jessica Joy Wise,历时两年时间将这部影片由构思变为现实,Sam的双重身份使得这部电影不仅仅成为了一场金属音乐的撒欢庆典,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赋予了该记录片立足于社会学层面之上的使命:追寻金属文化发展本源,探究公众与金属音乐的联系,深入金属文化为何导致狂热与误解的关键重心。力求详实的为人们打开了展示金属音乐这种外表直接但内核纷繁复杂的艺术形式的首扇窗口。
在影片的第一集与观众成功见面后,时隔一年,我们激动地得知死硬派制片/导演Sam Dunn,Scot McFadyen与Jessica Joy Wise已再度聚首,三位一体准备卷土重来,拍摄影片的第二部分----亚洲集锦。因为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与他们同样流淌着热血的金属战士,在与一直鼎力支持本土金属音乐发展的[重型音乐]杂志取得联系后,摄制组原班人马决定亲临北京,在11月10日的演出现场,用他们的镜头与[重型音乐]杂志一起见证与记录中国金属乐坛的现状与发展,首度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金属音乐的力量与魅力。
医疗内幕 (2007) 豆瓣 TMDB
Sicko
8.5 (57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摩尔 演员: 迈克尔·摩尔 / Tucker Albrizzi
其它标题: Sicko / 健保真要命(台)
一向作风犀利的美国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 饰)此次将矛头对准美国引以为豪的医疗保险体制,他采访了因无医保饱受伤病折磨的美国民众,揭露了美国医疗保健行业的黑幕,对美国负责药品审批的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负责监督医疗保健行业的国会议员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通过大量个案以及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甚至社会主义国家的对比,向观者展示了所谓完善的美国医疗保健行业当前存在的种种弊端。
本片荣获美国电影电视剪接师协会最佳纪录片剪辑奖、2008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芝加哥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奖、2007拉斯韦加斯电影评论组织奖最佳纪录片奖、2008纽约电影评论圈奖最佳纪录片奖等,并与导演之前两部作品《克伦拜恩的保龄》、《华氏911》并称为“高调三部曲”。
环球重金属之旅 (2008) 豆瓣
Global Metal
7.8 (12 个评分) 导演: Sam Dunn / Scot McFadyen 演员: Iron Maiden / Kerry King
其它标题: Global Metal / 全球金属
这是继"Metal: A Headbanger's Journey"成功后,人类学家兼金属迷Sam Dunn与伙伴及导演Scot McFayden推出的又一部波及面更广,更深入到全球金属圈的记录片,走遍全世界寻访到众多的金属乐队,金属迷,了解世界各地的金属文化,甚至当地人文。
在离开了金属的根据地北美与欧洲后,"Global metal"涉足南美(巴西)、亚洲(日本、中国、印度、印尼)、中东(以色列、伊朗)等国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部分平日难以“琢磨”的金属域,让我们被象印尼、巴西这样的国家如何受到金属的熏陶而完全震撼,让我们再一次看到疯狂的金属迷不仅在北美与欧洲才有,让我们被年轻人对金属的热忱征服。
当然除了震撼,还有许多轻松搞笑的成分,实在想不出有任何一个金属迷会拒绝去看一个属于自己个性的电影。
官方网站
2009年10月27日 看过
个人认为没上部精彩,但是当我看到结尾万人大合唱的时候还是相当激动,那可是在印度啊
AC 纪录片 重金属
高三 (2005) 豆瓣 TMDB
高三
8.3 (258 个评分) 导演: 周浩
其它标题: Senior Year
本片纪录了中国福建省一所普通中学一个高三毕业班的真实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
善良严厉的班主任,紧张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执着爱情的“早恋生”,学生的父母,每个亲历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2009年10月25日 看过
其实这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摧残,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的重复。_x000d_
每个人的高三都是一样的,想一想还真的是刻骨铭心啊!
AC 纪录片
海豚湾 (2009)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The Cove
9.1 (734 个评分) 导演: 路易·西霍尤斯 演员: Richard O'Barry / 路易·西霍尤斯
其它标题: The Cove / 血色海湾(台)
日本和歌山县太地,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小渔村,然而这里却常年上演着惨无人道的一幕。每年,数以万计的海豚经过这片海域,他们的旅程却在太地戛然而止。渔民们将海豚驱赶到靠近岸边的一个地方,来自世界各地的海豚训练师挑选合适的对象,剩下的大批海豚则被渔民毫无理由地赶尽杀绝。这些屠杀,这些罪行,因为种种利益而被政府和相关组织所隐瞒。
理查德•贝瑞(Richard O’Barry)年轻时曾是一名海豚训练师,他所参与拍摄电影《海豚的故事》备受欢迎。但是,一头海豚的死让理查德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此,他致力于拯救海豚的活动。不顾当地政府和村民百般阻挠,他和他的摄影团队想方设法潜入太地的海豚屠杀场,只为将罪行公之于众,拯救人类可爱的朋友……
本片荣获2010年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永生不死:英伦摇滚的沉浮 (2003) 豆瓣
Live For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 Pop
8.0 (118 个评分) 导演: 约翰·道尔 演员: 达蒙·奥尔本 / 诺尔·加拉格
其它标题: Live Forever: The Rise and Fall of Brit Pop / Live Forever
该片记录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英伦摇滚的峥嵘岁月,从早期的探索到成熟鼎盛时期以及后来的下坡路,重现了一个时代的英伦摇滚起起伏伏。片中的受访者几乎涵盖了全部当时主流英伦摇滚的核心人物(成员)。透过这些历史亲历者和创造者的自述,结合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为观众揭开了神秘英伦摇滚背后的一幕幕真相。
摇滚学校 (2005) 豆瓣
Rock School
导演: Don Argott
其它标题: Rock School
At the real life School of Rock a group of misfit kids get in touch with their inner rock star.
2010年1月4日 看过
在录像厅看的
纪录片
吉他英雄 (2008) 豆瓣 IMDb
It Might Get Loud
9.1 (18 个评分) 导演: 戴维斯·古根海姆 演员: 吉米·佩吉 / 边缘
其它标题: It Might Get Loud / 乐声喧天
这是一部以Jack White、The Edge和Jimmy Page三位吉他手为原形的纪录片,由David Guggenheim执导,讲述了三位吉他手通过不断地努力创新,用一把电吉他创造出他们独特表演风格的事业历程。该片把焦点放在一天中所发生的事情上,三个吉他手聚在一起分享他们的经历,向对方展示他们的才华。
金属精神 (2008) 豆瓣 IMDb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8.8 (33 个评分) 导演: 萨沙·杰瓦西 演员: Steve 'Lips' Kudlow / Robb Reiner
其它标题: 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 金属大叔要成名
在14岁的时候,两个好朋友史蒂夫和罗伯就约定以后要永远一起搞摇滚。他们的乐队Anvil被尊崇为加拿大金属摇滚的领袖,影响了诸如Metallica, Slayer and Anthrax等乐队。这部纪录片介绍了这支加拿大传奇金属乐队Anvil的历史以及今朝,其中首度发表了多段重要影像,并配以多位金属大腕儿的访谈段落。
2010年1月15日 看过
时间也会有选择性失明的时候……_x000d_
Anvil的歌可是真他妈的正!!!比那些Hair Metal牛逼到哪儿去了!!!
AC 纪录片 重金属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2009) 豆瓣 TMDB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8.1 (76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摩尔 演员: William Black / 吉米·卡特
其它标题: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 资本主义:爱情故事
按照资本主义的理想化定义,在该社会体制下生活的人民可以自由自在的选择工作,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但现实究竟如何?2008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美国的土地上无数人因为丧失赎回权而被银行赶出家园;有的商人则与司法系统勾结兴建感化院,通过监禁犯错的少年大殓其财;还有的企业偷偷为员工投保,并待其死后赚其巨额赔偿金;而当成千上万的工人失业之际,华尔街的银行则向政府请求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济金,这笔钱的最终走向却无人得知。纪录片导演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再次拿起摄像机,试图揭穿政客和商人剥削民众、暴敛钱财的真实嘴脸……
本片荣获2009年威尼斯电影节小金狮奖。
裁判 (2009) 豆瓣
Les arbitres
导演: Yves Hinant / Eric Cardot 演员: 黑衣法官们
其它标题: Les arbitres / 裁判人
球场上短短的几分钟为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生活?那些看似威风的黑衣法官们被球迷所威胁的时候又是什么办的?本片记录了几位知名的裁判在2008年欧洲杯期间场内场外所发生的种种片段,这之中既有裁判员之间通过耳麦进行的那些不为人知的对话录音,也有赛前赛后裁判以及欧足联官员们的生活与工作。韦伯,因为一个点球的判罚而收到死亡威胁;罗塞蒂,因为自己的国家队早早被淘汰,早早就确立了决赛的吹罚资格...
2012年2月10日 看过 影片以大家齐声歌唱(由Howard Webb指挥)YNWA结尾,令人性福。
H 纪录片
车轮不息 (2012) 豆瓣
Where The Trail Ends
8.9 (42 个评分) 导演: Jeremy Grant 演员: Darren Berrecloth / Andreu Lacondeguy
其它标题: Where The Trail Ends / 在结束的地方
2012年9月19日,全世界数一数二的自行车展INTER BIKE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开幕。而一场酝酿已久的风暴在拉斯维加斯著名酒店The Palms Hotel附属的The Pearl Theatre影院爆发。在这个全世界山地车车迷的盛大日子,堪称自行车电影史上最大投资的电影《Where the trail ends》在这里举办了首映礼!
2012红牛山地史诗大片《Where The Trail Ends Red Bull》 拍摄历时2年,在新疆戈壁、在犹他北部、在阿根廷卡法亚特、在尼泊尔秘境Mustang这些销魂的地方奔腾着。这是一部讲述世界顶级自由山地自行车手的电影,这些雄心勃勃的山地自行车手们在世界各地挑战各种险峻的地形,挑战自己的极限和大自然。
寻找小糖人 (2012)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TMDB Min reol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9.0 (383 个评分) 导演: 马利克·本德杰鲁 演员: Stephen 'Sugar' Segerman / 罗德里格斯
其它标题: Searching for Sugar Man / 寻找甜秘客(台)
罗德里格斯在上世纪70年代发行过两张专辑《Cold Fact》与《Coming From Reality》,在南非有超过50万的销量且知名度可与滚石乐队相提并论。但与其他知名的美国歌手不同,南非的歌迷得不到任何一点关于罗德里格斯的信息,除了专辑歌曲之外唯一能了解的只有专 辑封面上一张并不清晰的相片。两张专辑后,他好像也就此销声匿迹。
对于在南非的辉煌成绩,罗德里格斯其实并不知情,他在美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没有知名度,专辑销量不佳,被唱片公司抛弃,曾经一度做着装修屋顶的体力活…… 南非开普敦一家唱片店老板斯蒂芬与音乐记者克雷格听到罗德里格斯在舞台上奇特自杀的传闻后展开调查,寻找小糖人之路就此开始,一段神秘的传奇故事就此展开……
2013年2月12日 看过
我是真的不太喜欢这音乐……
H 纪录片
独立游戏大电影 (2012) 豆瓣 TMDB
Indie Game: The Movie
9.1 (163 个评分) 导演: 丽萨尼·帕若 / 詹姆斯·史威斯基 演员: 乔纳森·布洛 / 菲尔·费斯
其它标题: Indie Game: The Movie
Indie Game: The Movie 独立游戏大电影 是一部关于独立游戏的纪录片,讲述独立游戏过往的精彩故事。
关于该电影: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新的一类独立艺术家诞生了:独立游戏开发者。他们有独立的构思,特别的设计以及个性鲜明的游戏。当然,他们也希望获得成功。
影片中,设计师 Edmund McMillen 和程序员 Tommy Refenes 经过两年的努力,等待着他们第一款XBOX的游戏 Super Meat Boy “超级肉食男孩” 的发布。游戏讲述的是一个绷带男孩寻找女友的故事。
而在一个名为 PAX 的视频游戏展中,开发者 Phil Fish 则推出了众人翘首以盼的画了四年制作的游戏 FEZ “费兹”。
Jonathan Blow 则在考虑继 Braid “时空幻境” 之后的新游戏。而时空幻境曾一度是历史上平均最高的游戏之一。
Lisanne Pajot 和 James Swirsky 第一次共同制作了这部电影,他们精心捕捉独立游戏艺术家们奋斗历程的点点滴滴,以及其艺术表现过程中的情感历程。
四个开发者,三款游戏,一个终极目标 —— 通过这部纪录片共同表达了出来。
中国兵马俑 (2010) 豆瓣
China's Ghost Army
其它标题: China's Ghost Army
在陕西秦始皇陵东侧卫5千米处,有世界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它是在秦兵马俑一号坑原址上于1979年修建而成。秦兵马俑的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
的轰动,并引来了参观秦兵马涌的热潮,许多国家首脑参观兵马涌后盛赞不已。1978年,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
说是第八大奇迹了。” 1980年
9月,新华社记者王兆麟在《新民晚报》上发表题为《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涌博物馆巡礼》的文章,第一次公开给秦兵马俑戴上了“世界第八大奇
迹”的桂冠。
据《史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时就沿骊山营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续驱使全国各地70万人修筑他的陵墓,历时共达36年。
墓内穷奢极侈,“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满之”,“墓内设有机弩
矢,以防盗掘”。关于兵马俑的制作原因未见历史记载,所以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这是以秦始皇陵为京师,它是京师外围用来保卫京师的宿卫军;有的认为它是秦
始皇用来显示皇威,表彰军功和宣扬统一大业的纪念碑;更有人认为兵马俑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建在始皇以前,而是始皇时制造的,是始皇用来护送他
母亲董太后之灵回老家邯郸的。
从发掘的兵马俑来看,一号坑应是右军,二号坑应是左军,四号坑(空坑)就是中军,三号坑似是统帅三军的指挥机关。它们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形象地
重现了秦始皇威震天下、统一六国的雄伟军容。现秦始皇兵马涌博物馆所见到兵马俑是一号坑的兵马俑,它们排列有序,共同形成一个面向东方的长方形军阵。东端
为三横列面东的武士涌,每列70个,似为军阵前锋。随后是紧接步兵与战车相间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主体其它三侧各有一列面向
南、北、西的武士确,似是侧翼卫队。他们组织严密,队伍整肃,气势雄伟,给人以一种森严壁垒之威势。秦兵马俑为什么都面向东方呢?这可能与狭小的关中平原
已无法容纳秦始皇的勃勃野心有关,向东,该是一种开疆拓土的欲望。
二号坑是一支完整的攻击型精锐兵团,其排列是古人兵法上的“阵”,它的作用是冲击、包抄和追杀。其军阵左前方是一支弩兵,呈“回”字形排列,立射
俑环绕其外,跪射俑居中。当两军迅速接近时,立射俑完成射击后立即跪下装填,此时,跪射俑则迅速起立再射,轮番攻击,其速度与威力迅猛无比。其军阵侧翼与
后方是一支骑兵部队,当弩兵射住阵脚,骑兵即从侧翼冲击,快速闯人敌阵,随后阵中的8列8排车兵跟进扩大突破口。车兵之后,则是大规模的步兵跟进,以图彻
底摧毁敌方。
秦兵马俑被发现以后,一时声震海内外。凡来中国参观访问的各国元首或领导人,无不以能参观兵马俑为一大乐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美国前总统卡特、
里根、前国务卿基辛格、前副总统蒙代尔,丹麦女王格丽特二世,前民主德国总统卡斯滕斯,德国总理科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等60多位外国领导人都先后来
此观瞻叹赏,不仅如此,秦兵马涌还远渡重洋,巡游国外许多国家,如美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士、意大利、比利时、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瑞典、挪威、
奥地利、英国……
然而有人或许会问,这些出土文物何以被视为世界奇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以事实来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惊呼的结论。
我们知道秦兵马俑这支带有真刀真枪的千军万马,是在2000
多年前埋到地下的,其中有些青铜剑出土时非但一点没有锈,而且还是闪闪发亮。经测定,它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并含有十几种稀有元素,所以其剑坚硬锋
利,富有弹性,达到了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登峰造极之境地。剑的表面经过铬化处理,所以闪闪发亮,这种工艺,1937年德国才发明,1950年美国才掌
握。
关于秦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也令今人难以置信。我们知道,高大的兵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烧制温度在900‘C至1200C,烧成后比原件要
收缩5%以上,但是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陶涌、陶马却无一件出现裂纹和变形。据说,如今的工艺师们曾想复制一匹原大的陶马,却一直没有成功。另外,人们对秦
兵马俑的色彩成份进行了分析,其中发现紫色的成份是硅酸铜钡,这种物质在自然界从未发现过,人工合成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才成功,应用则在90年代才
开始,不知当时这种紫色是如何制成的。
秦兵马俑的雕塑艺术以写实为其特色,他们有的虎目圆睁,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发,指挥员的沉毅、冷峻、多谋,战士的威武、刚
烈、纯朴、豪爽,每个细部都刻划得逼真人微。战袍扣子都各式各样,发式千姿百态,铠甲编缓不一。陶马更是细致至极,个个腰肥体壮,劲健有力,把优马良种的
特征和准备迎接战斗的姿态都表现得十分完美。
再从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出上的两乘大型铜车马来看,其铸造艺术卓然超群,例如这一大型铜车马的车盖乃是一个超薄、超大、超长的大型工件,可是它
居然是一次浇铸而成的,真难以使人置信。另外又以马的颈饰为例,它是将金银管相间排列焊接而成,如用肉眼进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缝,甚至在24倍放
大镜下,也才仅见某些焊缝。不知在两千多年前这一技术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再从出土文物的数量来看,秦兵马俑坑出土文物极为丰富多彩。据粗略统计,三个坑共出土陶俑7000余件、陶马4000余匹、战车100余乘、兵器数十万件,如此巨大的量乃是非常惊人的,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我们再来看一下人类文化发展较早的罗马古国,在公元78年8月24日下午,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接着又下起了倾盆大雨,大雨引起山洪,山
洪挟带着大量的火山灰和石块,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向山下冲去,很快地把一座古城——庞贝城淹埋了。它在地下沉睡了1900年之后,庞贝城被发掘出来了。
清理后发现,1900多年前的庞贝城内有长达4.8千米的石砌城墙,城内有4条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在石铺街道上,留下了马车的深深辙印,显示了
庞贝城当年的繁华。雕有塑像的街心喷泉、宏伟的奥古斯都庙宇、农牧之神殿等,都显示了古庞贝人的高度文明,但是,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宝剑与意大利庞贝城出土
的石筑、石器相比,足以证明: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早已走在世界前列,青铜剑、铜车马就是有力的证明,所以有的专家看了秦兵马俑后,感慨地说:“由于兵马俑
的发现,中国的冶金史要重新写了。”
总之,秦兵马俑以它奇伟的军阵阵势、高超的雕塑艺术、发达的科学技术、丰富的出土文物轰动世界。秦兵马涌的逼真写实风格,具体地把兵马俑强悍的气
质、斗争的意志、地方特色、良马特点、将士个性,表露无遗,并以其巨大的体形、超常的数量、绝世超群之气势、发达的科学技术来震撼人心,压服强者。
难怪法国前总理雅克·希拉克感慨地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1986年10月17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参观时说:“真是气壮山河。秦始皇这个人气魄不小。”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从小爱好考古、还亲自 去过一些国家参加考古研究和考古发掘,她来到展厅时,心情激动地说:“我到过许多国家的考古工地,但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雄伟的场面。这里的一切给我留下厂永恒的记忆。”
卢森堡大公来参观秦兵马俑时,一走进展览大厅,便高兴地惊呼“不得了,不得了”。他赞叹说:“这些艺术珍品达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现了中国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将在这里受到鼓舞。”
1978年初,美国女记者奥德丽·托平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稿:“我们面临的是本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我们站在雨中,激动得几乎流
下眼泪……如此伟大的考古发现展示了历经战斗与荣耀的中国历史。而我们看到的大军只是一个历史的开端……”托平的报道震惊了世界。
2014年1月29日 看过 德国人还原出来的兵马佣挺好看啊
纪录片
人生七年1 (1964) 豆瓣 TMDB
Seven Up!
9.0 (142 个评分) 导演: 保罗·阿尔蒙德 演员: Douglas Keay / Wilfrid Thomas
其它标题: Seven Up! / 人生七载之当我七岁时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的轮回从这十四个七岁的孩子真实生活开始,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写满对生活的憧憬和渴望。“七岁看老”,在这童言无忌的问与答中,人生七年又七年,震撼上演。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首拍此纪录片时,还是只是个助手。此后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积累了丰富的拍摄经验,成为知名导演。
2014年8月3日 看过 第一部的看点跟后面都不一样……主要是看脸的。
纪录片
人生七年2 (1970) 豆瓣 TMDB
7 Plus Seven
9.1 (107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演员: Bruce Balden
其它标题: 7 Plus Seven / 人生七载之当我十四岁
本部纪录片是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二部。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时隔七年,当年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刚刚长大。他们初见世界还是懵懂的,面对镜头仍然稚嫩青涩。这花季年华,才是漫漫人生的第一步。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时隔七年,再次把摄像机对准这十几位孩子的生活,决心拍摄一部英国人生活和西方人文的纪录片。
2014年8月3日 看过 感觉我的7~14岁真是白费了。这一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John和Tony
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