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ical
Handel Sacred Cantatas 豆瓣
Emma Kirkby / Charles Medlam
发布日期 2001年7月24日 出版发行: BI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盛行一种复古音乐表演流派,演唱、演奏方法和音响效果都企图恢复古代音乐的纯正之美。歌唱力求采用纯正的发声法(Pure tone),使之更近似歌唱者的声音本色。英国女高音歌唱家埃玛·柯克比(Emma Kirkby)是个代表人物,她那“天使般”透明的声音和自然朴素的唱风,一直受到古乐家的赞赏,英国人说:她那直朴,浅薄的歌声很性感。
柯克比生于英国萨里郡坎伯利,在牛津学唱,很快就开展了她的演唱生涯,擅唱英国、意大利早期的声乐作品,古乐指挥家帕罗特(A.Parrott)、霍格伍德(C.Hogwood)、鲁里((A.Rooley)对其大力提携有“早期音乐女高音”之称。
柯克比有时也唱歌剧,不过只限于早期的歌剧剧目,包括:珀塞尔的《狄多与艾涅阿斯》、布洛(J.Blow)的《维纳斯和阿多尼斯》、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哈塞(J.Hasse)的《克莱奥菲德》、亨德尔的《奥兰多》等。1989年她首次赴美演出,饰唱《奥兰多》中的多里塔一角,那首快速的咏叹调“我很不幸”她唱得极为精巧,备受好评。
她的CD多由DECCA录制发行,具有代表性的录音有:巴赫《咖啡康塔塔/农民康塔塔》(第211、第212康塔塔)、《圣母颂歌》,加布里埃利(G.Gabrieli),《圣乐交响曲II》(1615),亨德尔《4首意大利康塔塔》、《奥兰多》、《复活》、海顿《管风琴大弥撒曲/F大调小弥撒曲》、《创世纪》,莫扎特《欢乐,高兴》、《加冕弥撒曲》、《安魂曲》,佩尔戈莱西《圣母悼歌》,珀塞尔《狄多与艾涅阿斯》、《印度女王》、《剧场音乐》,维瓦尔迪《荣耀颂》以及《埃玛·柯克比肖像》等。
柯克比的声音纯洁、甘甜、柔嫩、可爱,用声不使劲,不用Vibrato,不过多的润色,完全按照自己的嗓音来演唱,非常尊重声音,唱得轻松,听得舒服。最可贵的是,柯克比的Pure tone唱法并不乾巴巴,而是有感情、有生气,有修养,特别是一些宗教歌曲,既带有早期音乐的明朗风格,又含有宗教音乐的虔诚气氛。她的软起音在一些歌剧唱段中运用得十分轻松、准确、明亮、柔和,高音轻而易举地“顺”上去了,毫不费力,毫不挤压,始终保持着优良的音质、自然的声响和方正的早期音乐风格。(史君良著《唱片里的声乐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转载自lvmaoqiu的介绍)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合唱 / 海庭克现场指挥 豆瓣
Twyla Robinson / Karen Cargill
发布日期 2006年9月4日 出版发行: Lso Live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is 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changing the concept of what a symphony could be. The use of solo singers and a chorus in the final movement was revolutionary, and the emotional journey to a glorious vision of a world of love and tolerance paved the way for idealistic symphonies to come.
斯美塔那 我的祖国 豆瓣
9.1 (7 个评分) Bedrich Smetana / Antoni Wit
发布日期 1994年11月29日 出版发行: Naxos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纳的"我的祖国”系列交响诗。
巴赫《戈德堡变奏曲》 / 格伦·古尔德1981年第二版录音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字版) / 巴赫:《哥德堡变奏曲》(1981年数码录音版) 豆瓣
9.9 (152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3月8日 出版发行: Glenn Gould Edition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Rameau - Une symphonie imaginaire 豆瓣
8.8 (12 个评分) Marc Minkowski / Les Musiciens du Louvr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6月14日 出版发行: Archiv Produktion
Recorded live at the Théâtre de Poissy, Salle Molière, 6/2003. ClassicsToday.com, 10/9; BBC Music Magazine 4 stars, Nick Morgan: "This must now be the best Rameau ‘starter’ disc".
哥德堡变奏曲1955录音重建版 豆瓣
9.8 (9 个评分)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29日 出版发行: Sony Classics
古尔德在1955年录制的巴赫哥德堡变奏曲,不仅是这位加拿大钢琴怪杰音乐事业的分水岭,也让世人听到巴赫音乐的不同阐述样貌:深刻、微妙、澄净,节奏动态分明,旋律令人迷醉。这首原本是贵族安眠乐的秘藏曲目因此洛阳纸贵,掀起的古尔德热潮,至今依然风靡全球。
位于北卡罗莱纳州的ZENPH Studios是一家音乐科技公司,创办人渥克(John Q. Walker)拥有软体工程与钢琴演奏双博士学位,他与同样拥有科技与钢琴双博士学位的三位同事成功开发一种能够精准模拟钢琴录音中,包括音准,触鍵等等纯粹钢琴演奏要素的软体,转化成Yamaha Disklavier Pro grand piano可辨识的超高解析度数位音乐档案,如此,典型在夙昔的钢琴巨匠宛如亲临录音室,以毫厘不差的精准度重現录音演奏現场。2006年9 月25日,古尔德74岁冥诞那天,曾获得11次葛莱美奖的唱片制作人Steve Epstein、古尔德生前专任调音師Verne Edquist,來自YAMAHA的技术人員,古尔德的同事与朋友,齐聚在加拿大的古尔德录音室里,亲临见证这一场划时代的录音工程。本辑特別采用SACD Hybrid形式发行,还特別收录「终级耳机体验完整版」,聆听者帶上耳机,就能够原音重現1955年古尔德在录音室弹奏哥德堡变奏曲時,他的耳机里所听到的音乐,这绝对是所有爱乐者此生从未有过的新鲜体验。(SONY/B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