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算是赶上了 - 标记
堕落 流放与王国 豆瓣
La Chute/L’Exil et le Royaume
8.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阿尔贝·加缪 译者: 郭宏安 译林出版社 2021 - 4
加缪代表性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
加缪研究专家郭宏安据“七星文库”版翻译
“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译本
特别附赠精美法语引文书签和封面同款纪念卡片
---------------------------
《 堕落》是一部讽刺小说,主人公克拉芒斯是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知识分子,在酒吧里对另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萨特认为,《堕落》也许是加缪“最美的,也最不被理解的一本书 ”。
《流放与王国》收录六部短篇小说。加缪用流放和王国这两个概念说明人的两种生存状态,流放是现实的状态 ,王国则是理想的状态。
2023年7月21日 已读
重走 豆瓣 Goodreads
8.8 (68 个评分) 作者: 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2023年7月10日 已读
中亚行纪 豆瓣 Goodreads
SOVJETISTAN
8.4 (2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 Erika Fatland 译者: 杨晓琼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5
欧洲十大新声音|韦塞尔奖|爱德华•斯坦福最佳旅行作家入围|挪威书商非虚构奖
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吉尔吉斯斯坦的胡桃木带回欧洲,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雅格诺布谷,人们还在使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用语——古雅格诺比语,生活遵循着另一种时间节奏。然而这五个国家一直被随意归为一个地区:先是作为亚洲到波斯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带,又被视为俄罗斯和英国大博弈的舞台。从里海之滨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最远的边境线。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最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法特兰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国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爆试验地,在干涸的咸海岸边遇到中国的捕虾人,还遇见自二百年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生活的德国门诺派教徒。她背包走遍了每个共和国的角落,将这五个中亚国家现在和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完整介绍给读者,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中亚行纪》是一部“穿越中亚的奥德赛”,一位青年人类学家的探索之旅。
*后苏联时代下年轻的中亚国家的现状以及地处俄罗斯文化圈中人民的选择
“当她带我们回到过去时,这些地区的复杂与美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这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各自拥有不同的人文与地貌,远在苏联之前就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尽管这五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颇为不同,但它们拥有共同的起源与命运:从1922年到1991年,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是苏联——那个在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型社会实验——的一部分。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青年人类学家筹备多年,当代关于中亚五国现状观察ZUI全面的非虚构杰作
作者埃丽卡•法特兰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两次进入中亚旅行采访,包括土库曼斯坦这个少有人被允许进入的国家。她在穿越哈萨克斯坦的火车上和陌生人一起喝伏特加吃鱼子酱,参加塔吉克斯坦农村的婚礼,亲眼见到土库曼斯坦总统参加赛马的惊心动魄的瞬间。从沙漠到草原,从农田到雪山,从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古老城市到新兴都市,一路上与导游、卡车和出租车司机、年轻母亲、考古学家、火车上的乘客、德裔门诺派教徒、移民官员和电视记者交谈。详细记录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有一席之地的突厥民族的国家化现状。形成了这部结合游记、历史与社会学调查的非虚构杰作。
*深刻的风土人物观察记录,深入当地生活,关注女性处境
在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一夫多妻盛行;塔吉克斯坦有大量男性前往俄罗斯工作,他们有不少在当地再婚取了俄罗斯老婆,抛弃家乡的妻子;吉尔吉斯斯坦更有恶名昭彰的“绑架新娘”传统,年轻女性被强掳上车并被迫结婚……作者通晓包括俄语,能与当地人充分沟通,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二十一岁的萝扎是在一天晚上从化妆品店下班回家的路上被绑架的,此时她已经在比什凯克生活了三年。这一切都不是意外:绑架她的男人知道她下班的时间,以及她通常走哪条路回家。在萝扎独自走到一条空无一人的昏暗街道上时,他动了手。他借了一辆小巴士,并带了十个村里的朋友。这些朋友强行将萝扎拖进小巴士里,把她绑在一个座位上。‘我已经绑架了你。你要做我老婆了。’坐在驾驶座上的男人宣布。”
2023年6月11日 已读
旅途中看完了。我对别人评价作者“对苦难大惊小怪”也很大惊小怪。
看中亚各斯坦国确实像照镜子,一路在想象中国解体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战争与和平 豆瓣
Война и Мир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娄自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 6
《战争与和平》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代表杰作,堪称整个十九世纪世界文学中的扛鼎之作,极大地扩展了小说的领域和疆界。小说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背景,围绕四个俄国贵族家庭展开叙述,五百多位纤毫毕现的人物穿插其中,全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广阔图景。鲜活的人物形象与宏大的时代背景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部辉煌壮阔的史诗巨著。
本次插图珍藏本《战争与和平》收录了一百余幅精美插图,全书采用四色印刷。封面和书脊选用两种高品质皮革手工拼接制成,书脊采用烫金起凸工艺,呈现立体的艺术字书名,封面则采用激光雕刻工艺,力求还原每一处笔锋的神韵。全书书口三面刷金,并有双向的隐藏书口图,此外还配有特制仿军礼服布面函套,极富赏鉴和收藏价值。
2023年6月11日 已读 很难打星。真实的感想:报看。
She Said 豆瓣 Goodreads
9.8 (10 个评分) 作者: Jodi Kantor / Megan Twohey Penguin Press 2019 - 9
From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reporters who broke the news of Harvey Weinstein's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the thrilling untold story of their investig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MeToo movement
For many years, reporters had tried to get to the truth about Harvey Weinstein's treatment of women. Rumors of wrongdoing had long circulated. But in 2017, when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began thei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minent Hollywood produc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is name was still synonymous with power. During months of confidential interviews with top actresses, former Weinstein employees, and other sources, many disturbing and long-buried allegations were unearthed, and a web of onerous secret payouts and nondisclosure agreements was revealed. These shadowy settlements had long been used to hide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but with a breakthrough reporting technique Kantor and Twohey helped to expose it. But Weinstein had evaded scrutiny in the past, and he was not going down without a fight; he employed a team of high-profile lawyers, private investigators, and other allies to thwart the investigation. When Kantor and Twohey were finally able to convince some sources to go on the record, a dramatic final showdown between Weinstei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was set in motion.
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Kantor and Twohey for what followed the publication of their initial Weinstein story on October 5, 2017. Within days, a veritable Pandora's box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was opened.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came forward with their own traumatic stories. Over the next twelve months, hundreds of men from every walk of life and industry were outed following allegations of wrongdoing. But did too much change--or not enough? Those questions hung in the air months later as Brett Kavanaugh was nominated to the Supreme Court, and Christine Blasey Ford came forward to testify that he had assaulted her decades earlier. Kantor and Twohey, who had unique access to Ford and her team, bring to light the odyssey that led her to come forward, the overwhelming forces that came to bear on her, and what happened after she shared her allegation with the world.
In the tradition of great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She Said tells a thrilling story about the power of truth, with shocking new information from hidden sources. Kantor and Twohey describe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reporting for the #MeToo movement, but the inspiring and affecting journeys of the women who spoke up--for the sake of other wome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for themselves.
2023年5月10日 已读
從暹羅到泰國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Lost Territories: Thailand’s History of National Humiliation
作者: 沙恩·斯特拉特(Shane Strate) 译者: 譚天 聯經出版公司 2019 - 6
「吳哥窟是泰國的!」
2003年,一位泰國女藝人如此爭議性地宣稱。
對泰國人而言,他們的土地遭到竊取,視之為國殤;然而真相究竟如何?
到底泰國是未遭殖民的獨立英雄,還是失土受辱的犧牲者?
看國家機器如何張牙舞爪地控制人民
看當權者如何操縱歷史記憶以動員民眾支持
一齣經過精心策畫的泰國近代史大戲,正在現實世界上演
當歷史成為操控民心的工具、軍事擴張的理由、種族沙文主義及宗教迫害的藉口……
夏恩‧史崔特(Shane Strate)在《從暹羅到泰國:失落的土地與被操弄的歷史》一書中,對於理解泰國近代歷史及當今政治亂象,提供深刻的新省思!
本書討論一段鮮為人知的、想像中的「大泰國」歷史,說明泰國目前何以與鄰國關係緊張、何以對西方勢力如此憎惡,以及它不肯承認境內少數族裔的原因。
暹羅未遭殖民,令泰國人自豪?
還是失去了土地,被視作國恥?
理解泰國近年複雜政局情勢之前,
必須先認識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論點!
泰國人民一直深信他們的國家從未淪為殖民地;泰國史學者更是為國家光榮的獨立史自豪不已。但另一方面,泰國政治領袖與媒體人,總是痛斥西方殖民主義,說帝國主義者盜了泰國領土,把西方看成威脅,將泰國描繪成一個犧牲者。
何以有兩造的極端說法?這凸顯泰國與西方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
《從暹羅到泰國》深入探討這個難題,檢驗這兩個重要又對立的史學論點:一是千百年來不曾間斷、頌揚獨立的「王室─國族主義論」;一是史崔特所謂的「國恥論」,把泰國描述成西方帝國主義霸凌下的受害者,認定西方國家表面上大談支持與合作,背地裡在阻撓泰國發展,國家成了苦難與外力壓迫下造就的悲劇英雄。
史崔特深入分析,泰國政界人士如何運用國恥論,支持他們的種族沙文主義與軍事擴張,並鼓吹一種反西方的國家主義形式。他揭露泰國如何以國恥論為意識型態基礎,建立民族統一策略、發動反天主教運動;泰國政界人士如何運用這種史觀重塑泰國認同,提升軍方角色,把軍隊說成民族救主。
「操控歷史記憶」如何做到,史崔特提供全面、精闢的分析,並深刻呈現從暹羅到泰國的完整史觀。
好評推薦
名家專文導讀推薦
王健安(「轉角國際」、「說書」專欄作家)
林育生(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助研究員)
許純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泰國研究中心研究生)
黃宗鼎(獨立評論@天下「東南亞風輕史館」專欄作者、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國際媒體專家學者一致肯定
這本書凸顯了泰國國家認同與自我認知的一個揮之不去的議題:泰國既是英雄,也是犧牲者。史崔特說明這種創傷史觀如何在泰國歷史關鍵時刻復甦,並提出令人信服的歷史細節,強而有力地佐證了他的說法。──塔瑪菈‧魯斯(Tamara Loos),康乃爾大學歷史系教授
很少法國人知道他們曾讓泰國國家主義者痛恨不已。1941年1月,隨著法蘭西帝國在印度支那解體,泰國人以再征服者姿態自居,收回1893年法國─暹羅戰爭的失土,但沒能重新取回寮國與柬埔寨。歷史學者史崔特極為精闢地分析了泰國當局如何運用這種國恥意識。──沙維爾‧蒙賽亞(Xavier Monthéard),《世界報》(Le Monde)外交評論員
這段鮮為人知的、想像中的「大泰國」歷史,能說明曼谷目前何以與鄰國關係緊張、何以對西方壓力如此憎惡,以及它何以不肯承認境內少數族裔的原因。──安德魯‧納森(),《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
這本書的作者在泰國、法國與美國蒐集大量原始材料,將研究工作做得很好,考證數據也很豐盛。它對史學辯論的許多中心議題、對時下的修正史觀都很有助益。──索倫‧伊瓦森(Søren Ivarsson),《太平洋事務》(Pacific Affairs)
史崔特精確說明了泰國當局如何以推論方式運用國恥論遂行特定目標……我認為這本書在知識上很有啟發作用。──巴汶‧查察法彭恭(Pavin Chachavalpongpun),《東南亞研究》(Southeast Asian Studies)
史崔特以有力的論據,說明泰國領導人如何不斷運用西方國家造成的歷史性犧牲,爭取民眾支持。這本書之所以具備影響力,另一個原因是他引用許多原始研究,包括泰國政府文件等。雖說這本書的訴求對象是泰國史學者,史崔特淺顯易讀的寫作方式使它也成為任何讀者的優良讀物……這本書以非常高明的手法,揭露泰國政客如何繼續利用反西方的國家主義,相當值得一讀。──《亞洲事務評論》(Asian Affairs Review)
泰國如何利用國恥進行政治榨取,讓國恥成為一種支持它進行族裔沙文主義與軍事擴張的政治工具,一直是重要議題。本書討論這個議題,很有知識啟發性,同時也淺顯易讀。──《東南亞研究》
這本書對史學者與政治學者特別有幫助,可以整合納入對泰國目前政治亂象的分析,非常受用。──《CHOICE雜誌》
這本書對二十世紀泰國史,特別是泰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扮演的角色,提供了發人深省的新省思。──《逗留:東南亞社會議題雜誌》(Sojour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in Southeast Asia)
2023年4月25日 已读
儿童法案 豆瓣
The Children Act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郭国良 2021 - 4
★ 麦克尤恩盛誉之作,展现文明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困境,直击人性的懦弱、犹疑、自私与偏执
★ 2017年同名电影由艾玛·汤普森、菲恩·怀特海德等主演,共同演绎一场“少年法内情”
★第二届京东文学奖入围作品
---------------------------------------------------------------------------------------------------------------
菲奥娜•迈耶是一位高等法院的女法官,向来以严苛的睿智、精确和理性闻名。可她成功的职业生涯却无法掩盖家庭的不睦,长达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岌岌可危。与此同时,一名十七岁的男孩亚当由于宗教信仰拒绝输血治疗,命悬一线。时间在流逝,控辩双方都给出了理由,为了做出公正合理的裁决,菲奥娜决定亲自前往医院探望男孩。一番恳谈触动了菲奥娜内心深藏已久的情感,最终,她的裁决将给两人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后果……
麦克尤恩在《儿童法案》中再次呈现了一个个难解的道德困境:理性压抑下的情感汹涌澎湃,一个偶然的选择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到底是尊重宗教信仰、个人意志,还是应该坚持生命至上?背负着文明社会的沉重枷锁,人性的天平最终将向哪一边倾斜?
2023年4月13日 已读
破碎之家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1
《单读23•破碎之家:法国文学特辑》是《单读》书系聚焦海外文学的第三次尝试。伊凡•雅布隆卡、托马•弗拉奥、帕斯卡•马努基扬、艾米莉•弗莱什、于贝尔•阿达德,这五位作者的年龄段从40后到90后不等,却集中呈现出当代法国文学独特的气质:紧密关注当下的社会现状,并将它们纳为文学的表达范畴。这些故事大多从家庭生活、代际关系出发,却让读者从这些破碎的裂缝里,窥见无限宽广的社会图景。除此之外,随笔、访谈、诗歌、评论、澳大利亚文学专栏等栏目,又将为读者带来更开阔的视野与更多元的视角。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
★ 《单读》继续环游世界文化版图的旅程,贡献当代法国文学最新作品,打破你对法国文学的固有想象。你熟悉的法国文学是巴尔扎克的、雨果的,亦或是普鲁斯特的、加缪的……《单读》首次引入、翻译法语原作,打破你所熟悉的法语文学世界!托马•弗拉奥、帕斯卡•马努基扬、艾米莉•弗莱什、于贝尔•阿达德,四位法国当代作家从40后到90后,从不同的视角呈现了一个个与家庭有关的故事,而学者兼作家的伊凡•雅布隆卡则带来了精彩绝伦的关于虚构与非虚构写作的论述,解答了新一代写作者的创作疑惑。
★ 法国文坛惊人的当下性,描写出今天世界令人心碎的分裂现实。当文学正在失去对未来社会的想象,当代法国文坛仍然努力围捕着日益严峻的现实。这些故事背后都隐藏着广阔的社会图景与困境,从一个个小家庭的裂缝中,我们得以窥见工人阶级的衰落与被缅怀、国家权力如何侵入私人生活、恐怖主义将成为本世纪最不可忽视的伤痛,而现代性的困境已经一步步腐蚀人的精神……
★ 云也退对德语译者魏育青的访谈、欧宁的乌托邦历史记述、诗人郑小琼的女性打工者书写、彭剑斌对文学的使命与未来的解读……都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持续拷问着一个更好的社会、一种更好的文学在今天是如何可能。德国文学与两德历史的交织在一场谈话中,欧文的乌托邦实验至今影响着人类对未来的构想,“打工诗人”郑小琼道出了工厂与父权对女性的双重剥削,作者彭剑斌从冷门佳作《梁金山》里辨析文学的未来……
★ 与澳大利亚大使馆合作创立的“澳大利亚文学专栏”,持续更新!《单读14:澳大利亚文学特辑》曾是《单读》走向更广阔的海外文学世界的首次尝试,现在,《单读》为这样的尝试继续创造新的空间。
★ 单向空间品牌出版物《单读》是智识青年们的挚爱书。2020年,在宽阔的世界,做一个不狭隘的人。这一辑《单读》继续发表可读性与思想性兼具的小说、随笔与评论,分享作者们的全球观察和个体经验。
2023年4月10日 已读
名士风流 II 豆瓣
Les mandarinsⅡ
作者: (法)波伏瓦(BeauvoirS. D. )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名士风流(Ⅱ)》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继《第二性》之后一部描写知识分子命运的辉煌巨著,作者以遒劲有力的笔触,深刻展现了二次大战后法国知识界彷徨歧路、求索奋进的众生相。这里有历经磨难而坚守生活信念的作家,有鄙视功名而始终不甘寂寞的精神分析专家,有锐意进取而终于落拓的哲学家……
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深刻动人地描写了他们的追求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沉沦与奋起,使本书成为观照那一时代知识分子心态与命运的一面镜子。
2023年4月10日 已读
名士风流 I 豆瓣
Les Mandarins Ⅰ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波伏瓦(BeauvoirS. D. )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名士风流1》有纪实的影子,当时欧洲文化圈中的活跃分子也许都可从中有所比照。比如罗贝尔可以对应为法国著名作家、哲学家萨特,刘易斯可以对应为作者的美国情人、作家阿尔戈伦,小说开篇献词即点明小说是献给这位美国情人的。但是,作者还是运用小说写作技巧,不断变化人称,变化叙述者的口吻,变化时间、空间,将全文十二章以交缠的形式展开,既有爱情线索的延续,比如亨利与波尔从热恋到歇斯底里到相互怨恨的关系,罗贝尔与安娜持久、平静的终身伴侣关系,刘易斯与安娜一见钟情、无法厮守的爱情,又有对战争、对道德审判、对知识分子使命的反映、思考,比如樊尚对战时投敌分子的暗杀行动,亨利与罗贝尔关于是否在《希望报》上披露现实弊端的争论。
2023年4月5日 已读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 豆瓣
My Purple Scented Novel
6.4 (17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黄昱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10
★ 英国国民作家麦克尤恩七十岁生日庆贺之作
★ 一幅文坛浮世绘,两段被交换的人生
《我的紫色芳香小说》讲述了两位作家乔斯林•塔拜特和帕克•斯帕罗之间的故事,并揭露了一些文学圈、出版界的阴暗面。小说以帕克•斯帕罗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两个醉心于文学的好朋友同时出道,发展轨迹 却截然不同:塔拜特依靠写剧本偶然出名后,文学道路越来越顺,人到中年已经成为了国民作家。而比他先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的斯帕罗出版了几部小说却始终郁郁不得志,直到有一次斯帕罗偶然在塔拜特家中读到了一部小说初稿,在一阵难以抑制的冲动下,斯帕罗做出了改变两人命运的举动。
2023年3月21日 已读
确实没什么必要
纽约人 豆瓣
New Yorkers: A City and Its People in Our Time
作者: [加]克莱格·泰勒 译者: 张艳 / 许敏 2023 - 1
☆全景式展现21世纪纽约的生活图景
☆经受新冠疫情、恐怖袭击、飓风、经济衰退、社会不平等加剧的纽约人
☆《伦敦人》姊妹篇,口述史大师克莱格·泰勒花费六年、采访数百位普通人完成的全新非虚构力作
“纽约意味着所有的东西加倍。快乐加倍,痛苦加倍。经历加倍,找到真爱的几率加倍,财富加倍,贫困加倍。”
这本书就像纽约本身一样华丽、嘈杂、令人震撼。
——《孤独的城市》作者奥利维亚•莱恩
这是一部记录我们这个不稳定、灾难和混乱的时代的不朽文献。同样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解药,是封锁的对立面:欢迎我们进入邻居的公寓,然后来到生活的街道上。
——加斯·瑞斯克·哈尔伯格(美国作家)
******************************
继《伦敦人》出版后,作家克莱格•泰勒移居到纽约,历时六年,走遍纽约的大街小巷,对各色人物进行了数百次访谈。这些人包括医生、心理咨询师、警察、保姆、服刑人员、小偷、房地产中介……他们有人是与新冠搏斗的幸存者,有人经历了“9·11”事件,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的影响;有人深爱着这座城市,有人抱怨它的混乱和不平等。
富人和穷人,年轻人和老人,移民和当地人,城市边缘人……所有普通人的声音汇集出这座瞬息万变的城市当下最丰富的细节。
2023年3月19日 已读
电影时代 豆瓣
The Age of Movies: Selected Writings of Pauline Kael
作者: [美] 宝琳·凯尔 译者: 兰梅 理想国丨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电影评论之所以令人兴奋,正是因为它没有定式可循,你必须动用你所知的一切来思索。”
凯尔称电影为“我们拥有的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并以精确、机智和即兴挥洒的文风,在评论电影的同时,也论及与之相关的整个人类世界。演员的一个手势,电影中的一个意象,经过她的解读,既意蕴非凡又令人信服。她的影评影响与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品位。
《电影时代》原书为《纽约书评》作者兼凯尔的多年好友桑福德·施瓦茨(Sanford Schwartz)所编,中文版在此基础上由知名书评人刘铮选篇集结,收录了凯尔最为风趣、畅快、见解独到的篇目,让我们得以与她展开一段充满启示与娱乐意义的对话。她带我们重温伟大艺术家的精髓——例如奥逊·威尔斯和罗伯特·奥特曼,也不吝于赞美垃圾商业片触动我们内心深处情感的方式。同时也决不放过整个电影产业日渐堕落与自欺欺人的腐败事实。
凯尔的论点常常走在时代前面,对很多以后在电影史上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的作品——如《筋疲力尽》《雌雄大盗》《教父》《巴黎最后的探戈》《纳什维尔》等等,她在电影甫一问世时就写下了极为精彩的评论。今天重读这些文章,读者依然会觉得耳目一新。就像经典的电影永不过时,保利娜·凯尔充满观察与洞见的影评也值得一读再读。
***
【编辑推荐】
***
1、美国国家图书奖史上首位以影评写作获奖的作者,自成一体的电影评论写作美学。
——从1968年到1991年,保利娜·凯尔为《纽约客》撰写影评,作为当时少有的女性评论家,她的文风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对于女性作家的认知。罗杰·伊伯特称她“没有理论、没有规则、没有指导方针,也没有客观标准”,她的一切评论“都是个人化的”;“她远不止是一位伟大的评论家,她革新了这种文体,并且开创了一整套自己的写作美学”。她的第四本文集《深入电影》(Deeper Into Movies,1973年)是唯一一部以影评写作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作品。
2、犀利、风趣、深刻,电影爱好者不可错过的大师级电影赏鉴教程。
——对于电影,无论是经典巨制还是商业快餐,保利娜·凯尔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对电影细节的欣赏与热爱仿佛与生俱来,演员的一个手势,电影中的一个意象,经过她的解读,既意蕴非凡又令人信服。她的观影评论从不止步于经典,也着眼于垃圾商业片的点评与鉴赏。她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电影作为艺术的表现,还有电影作为一个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她最注重的是电影如何带给我们乐趣,无论是好电影还是烂电影。阅读她的影评,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对于时代、人性、文化的解读,更可从中学到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观赏电影的体系。
3、从导演、演员到普通观众,她的影评写作影响与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品位。
——昆汀·塔伦蒂诺称她为“我们这个电影时代的凯鲁亚克”,罗杰·伊伯特认为她“对美国电影的推动无人可以超越”,保罗·施拉德称她为“我的第二个母亲”。她为许多如《雌雄大盗》《筋疲力尽》《巴黎最后的探戈》等开创时代之先的电影写下精彩评论,永远反对陈腔滥调,不遗余力地推动人们对于电影创新的思考与,赞美那些给电影带来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她所评论的电影主题,如今早已耳熟能详,但她评论中的活力、幽默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永远令人耳目一新。
2023年3月6日 已读
不为难自己了,很难读
柏林谍影 豆瓣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8.2 (5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翰·勒卡雷 译者: 刘险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10
当了一辈子的间谍,利玛斯深知自己在东德一手经营起来的情报网被清剿殆尽。他不甘心就此隐退。英国情报机构策划的最新行动似乎是利玛斯挽回颜面、击败他此生劲敌的最后机会。然而,利玛斯本以为可以从寒冷处归来,却一脚踏进了刺骨的严冬,而要想熬过来这场严冬,除了必须燃烧自己滚烫的鲜血,还有爱情与他最宝贵的信任……
2023年2月28日 已读
默读.3 豆瓣
6.9 (30 个评分) 作者: Priest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8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
2023年2月23日 已读
默读.2 豆瓣
7.5 (35 个评分) 作者: Priest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6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
2023年2月23日 已读
默读 豆瓣
7.6 (168 个评分) 作者: Priest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童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创伤……
我们不断追溯与求索犯罪者的动机,探寻其中最幽微的喜怒哀乐,不是为了设身处地地同情、乃至于原谅他们,不是为了给罪行以开脱的理由,不是为了跪服于所谓人性的复杂,不是为了反思社会矛盾,更不是为了把自己也异化成怪物——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给仍然对这个世界抱有期望的人——寻找一个公正的交代。
2023年2月23日 已读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0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2023年2月16日 已读
有几处错译,扣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