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
图灵的秘密 豆瓣
The Annotated Turing: A Guided Tour Through Alan Turing's Historic Paper on Computability and the Turing Machine
作者: Charles Petzold 译者: 杨卫东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 11
图灵机是英国数学家阿兰•图灵提出的一种抽象计算模型,本书深入剖析了图灵这篇描述图灵机和可计算性的原始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性问题上的应用》。书中在详解论文的同时,也附带了大量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灵的个人经历,以及图灵机对于人们理解计算机、人类意识和宇宙所产生的影响。 本书适合所有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程序员或其他技术人员,同时也适合欲了解图灵生平及其构建图灵机的思维的读者阅读。
2021年12月22日 在读 不知翻译如何
nb
城堡 豆瓣
Das schloss
8.4 (75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译者: 高年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3
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
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2021年8月7日 已读
感受杂。文中长篇大论让人喘不过气,想到别人听我说话也可能类似的感受。K没有那么重要。K的主观并不是事实。所有人的话也不是事实。事实也不重要,那我为什么苦恼事实?因为我是事实的一部分,但我不重要啊。
nb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豆瓣
Metaphors We Live By
9.0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莱考夫 / [美] 马克· 约翰逊 译者: 何文忠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 4
本书作为当代语言学经典著作,是公认的认知语言学隐喻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国外隐喻研究中具有很大影响。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在书中指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词汇的问题,还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乃从认知的角度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该书完全颠覆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隐喻的狭隘看法,国内外但凡论及隐喻、认知的论文和专著,无不以此为经典。
在我所看到的众多关于隐喻主题的讨论中,本书是最具有原创性和最有价值的。
—— James D. McCawley(著名语言学家)
有趣而又引人深思……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每一页上所展示的,关于隐喻,最重要的是去体验它——这本书需要读者去体验,而不是去阅读。当读者和作者双方的概念结构同样在经验中得到反映时,这些观点才会发扬光大。这种人类的一切交流所共有的特性,通过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艺术洞察力,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强化,从而产生了一本论述重大人类主题的伟大图书。
——John M. Lawler,《语言学》
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清楚的分析,莱考夫和约翰逊迫使我们关注隐喻与概念范畴这一对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彼此完全孤立的学科之间成功合作的实例。
—— Robbert Greene,《当代语言说明》
2021年6月17日 已读
nb
最后的事情 豆瓣
作者: [奥地利] 奥托·魏宁格 译者: 温仁百 译林出版社 2014 - 4
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学界一个早逝的天才。1903年,二十三岁的他出版了《性与性格》,这本书日后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然而,就在此时,他不可思议地举枪自杀。
《最后的事情》是魏宁格的遗作,是他阐述自己美学思考的散论,收录了数篇独立成章的随笔。在书中,魏宁格对自己钟爱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主题,做了不拘一格的评论。从瓦格纳到易卜生,从形而上学到性格学,救赎、道德、自由、艺术,都是这本书关注的主题。
这本书是魏宁格仅有的两部作品之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样直白而纯真的作品不可多得。他的自杀为本书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而德国学者特奥多尔·莱辛说,这本书是“解答魏宁格可怕命运之谜的钥匙”。
2021年5月29日 已读
自我意识太强。多希望我死在23岁。
nb
培尔·金特 豆瓣
作者: [挪]易卜生 译者: 萧乾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8 - 1
《培尔·金特》是挪威著名的文学家易卜生创作的一部最具文学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作品,也是一部中庸、利己主义者的讽刺戏剧。译者是著名翻译家萧乾。本剧讲述了19世纪一名挪威人培尔·金特的一生。名家名作名译,书稿文笔流畅,充满幽默讽刺的同时又富于哲理,引人深思。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一个典型人物,后世对培尔·金特的解读不一,这也是经典作品的共性。
2021年5月14日 已读
幻想,欲望,自恋。木有看懂。好多空话。|看完魏宁格的解释。男性通过对女性的爱来完善自己。按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当人没有道德上的自我,在实践自我上努力获取赞赏,会…
nb 文学
黑天鹅 豆瓣
Black swan :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
7.3 (4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译者: 万丹 中信出版社 2008 - 5
在发现澳大利亚的黑天鹅之前,欧洲人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黑天鹅”曾经是欧洲人言谈与写作中的惯用语,用来指不可能存在的事物,但这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随着第一只黑天鹅的出现而崩溃。
黑天鹅的存在寓意着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人类总是过度相信经验,而不知道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足以颠覆一切。然而,无论是在对股市的预期,还是政府的决策中,黑天鹅都是无法预测的。“9•11”事件、美国的次级贷危机、中国的雪灾,都是如此。
生活中,随机性随处可见,在资本市场也是一样。人们总是以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和不堪一击的信念来解释不可预测的事件;即便是精于算计的专业人士,也难保不被随机性愚弄,其实我们应该做的是顺应这种不可知的未来。这本书会教你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把握黑天鹅带来的机会,采取应对策略,从中受益。
2021年5月9日 已读
高度灾难,轻视可能性。高估过去的经验,高估工具,轻视盲区。敏感于失败,不够乐观。知识是工具,但科学不是靠工具诞生,而是尝试和失败,在想象力之外。
nb
第六病室 豆瓣
9.3 (15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 安东·契诃夫 译者: 汝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 9
2021年4月23日 已读
清醒的是有病的人,没病的羡慕着有病的疯子。真变成了疯子,却又恐惧。恐惧的不是不认同,而是真实的自己。
nb
性与性格 豆瓣 谷歌图书
Sex and Character: An Investigation of Fundamental Principles
7.2 (8 个评分) 作者: 奥托·魏宁格 / Otto Weininger 译者: 肖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 9
《性与性格》是奥地利犹太裔哲学家奥托·魏宁格23岁时发表的著作,也是他生前发表的惟一著作。一百年来,《性与性格》一直在被研究和争论。人们对它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或舵拍案喝彩,或对它口诛笔伐。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不同于一般的性心理学专著,更不是坊间常见的那种打着性学旗号的庸俗读物。它不但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关系问题,而且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
2021年2月21日 已读
从性别讲出伦理和逻辑。男人是单子,是有独立于身体外的意志,男人的性欲投射于女人,女人通过顺从服从男性,来实现自我,女性的所有追求是来自于他仰慕的男性,女性的知识是不基于自身的兴趣的,所以女性整体记忆力强于男性,但女性的所有意识是止于“涵拟”。男性的性欲是罪,罪的客体是女性,女性是男性的一部分,当男性不再需要女性的奴性,那女性才有了离身体之外的意志,才是真正的妇女解放。但这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男性是有创造力和自信的,女性的虚伪模仿来自于想满足的男性。女性的美貌代表将被奴役的可能性。厌女是个人主义的体现。
nb
格调 豆瓣
7.1 (37 个评分) 作者: 保罗.福塞尔(美)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机智幽默的文笔,把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和三六九等人的品味做了细致入微的对比。 一本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2017年8月18日 已读
所有社会阶级的特点。第一次了解到看不见的上级。各个阶级的诟病。还有一部分逃避阶级不从社会的另类。
nb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豆瓣
8.6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高修娟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10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这是一本充盈着智慧的书。它的每行,都渗透着作者苦苦的求索。卢梭的思辨如蛟龙,从各个角度逻辑清晰地阐释为什么人类的进步史就是人类的堕落史。读着它,就像走一条蜿蜒的路,即使他不告诉你结果,下一个拐角出现时,也往往应验你的想象,于是思路渐渐明晰,海阔天空的世界呈现在眼前,与顾影自怜相异,与日常细碎不同……
2017年6月18日 已读
读过。感悟很多。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