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zzioneway - 标记
要命还是要灵魂 豆瓣 Goodreads
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
9.3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法迪曼 / Anne Fadiman 译者: 汤丽明 / 刘建台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 2 其它标题: 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东方苗族巫术与现代医学的角力,一部独特的在美苗族民族志
爱与信仰、高超的医学,都无法挽回黎亚的性命
当文化的藩篱成为冲突的起点
命与灵魂的二选一之外,是否有新的可能?
🎊🎊🎊🎊🎊
❊编辑推荐
“假如你看不清自己的文化里也有一套维护自身利益、感情和偏好的模式,如何奢望自己能好好和别人的文化打交道?”
“希望这本书的定位不是关于苗族的‘那一本书’,而是描写沟通与误解的众多书籍之一。”
◎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推荐阅读书目
本书1997年甫一出版即受到众多媒体好评,赢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多项大奖,作为探讨医患关系与文化冲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被斯坦福、耶鲁、伦敦、约翰斯·霍普金斯等50多所大学列入推荐阅读书目。
◎促使美国医疗体系做出改变的真实案例
1982年10月24日,三个月大的苗族女童黎亚癫痫发作,被父母送进美国加州的默塞德医院就诊。黎亚到达医院时发作已经结束,由于语言障碍,医生无法从黎亚的父母处获知发生了什么事,进而导致误诊。后来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在之后的几年中,黎亚被频繁送往医院进行治疗。在一次严重的癫痫发作后,她被宣布脑死亡……
该案例引发了默塞德医院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冲突,受到广泛关注。后促使美国设立了巫医制度,有计划地将其导入医疗体系。
人人都爱黎亚,却都救不了黎亚。医生治病方式与家庭认知理念产生冲突时,怎么做才是好医生?怎么做才算好父母?医患冲突的根源,是医生的失职还是患者的不配合?是误会、意外还是认知的偏差?
◎一部改善医患冲突、文化误解的未来启示录
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当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时,语言、宗教和社会习俗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苗人以为西方医生“吃人脑”,医生以为苗人“吃胎盘”;苗人以为身体被切割会影响健康,所以手术于他们是禁忌,西方医生认为苗人手上戴的安魂绳环不卫生,会直接给他们剪断;西方医学要“命”,苗族文化要“灵魂”……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是否有达成和解的可能?
本书是关于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深度记录,处在文化的交界点,倾听双方的声音,深入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寻求文化沟通的破解之道。不仅对当今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有重要参考价值,还给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以启迪。
◎蒙太奇般穿插叙事,爬梳出苗族的特质
作者一方面用温情细腻的语言描述故事的发展经过,另一方面以理性的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整体性地描述在美苗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穿插进行,内涵丰富、情节精彩、引人入胜。
他们在陌生的国度,无法找到文化认同,不能进行正常交流,不会西方人的“简单”日常操作,他们处处碰壁,无时无刻不怀念着自己的故乡。“几乎没有人知道,苗人拥有丰富的历史、复杂的文化、有效率的社会体系,以及令人羡慕的家庭价值观”。这是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也是一部在美苗族的民族志,作者的思考充满了人道关怀,探讨了跨文化背景下沟通的新可能。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个在美老挝裔家庭为女儿寻医治病的真实故事。黎亚一家是苗族难民,1980年从老挝移民到美国。黎亚大约三个月大时,突发癫痫,被母亲抱着来到默塞德医院求诊。不通苗语的急诊医生将黎亚误诊为“初期支气管肺炎”,开了药后便请他们离开。在以后的岁月中,黎亚频繁地进出医院,在被专业医生确诊后,她的情况依然不见好转。医生发现,黎亚的父母根本没有按指示给黎亚服药。
在苗族,癫痫被认为是一种光彩的病,代表此人受到神召,所以黎亚特别受父母疼爱。黎亚的父母更相信苗族传统的治疗方式,他们认为医生开的药不仅不能治病,反而会致病。在黎亚病情越发严重时,他们已经无法信任医生能够治好黎亚。
双方言语不通,所处的文化背景也不同,西方医学要“生命”,而苗族文化要“灵魂”,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导致一次次医病沟通沦为徒劳。
作者一方面以温情细腻的语言记述故事经过,另一方面以人类学的笔法理性地论述在美苗族的民俗文化、过往经历与生活现状,两部分如蒙太奇般穿插进行,如纪录片般展现了一个关于生命与爱的故事,同时编织出一幅生动壮丽的群像。
⭐️媒体推荐
2019年,被Slate评为过去25年最伟大的50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书深入探索两种不同文化共存时所引发的不安,引人入胜又启迪人心……法迪曼的书很了不起的一点,是她能平衡而细腻的呈现出这些不同的文化及其分歧的观点,而她的公平不是冷酷、毫无同情,而是温暖、相知相惜的,她看见了,也拥抱每一事件的两方面……不同凡响、非正式的文化人类学,让人大开眼界,可读性强,魅力十足。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以诗歌般的优雅、悬疑而惊心的笔法所呈现的一部既深入且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类学调查。
——《新闻日报》(Newsday)
这本精美的书讲述了一个沉痛的悲剧……它既没有英雄也没有反派,但是它有着丰富而无辜的痛苦,以及确切的寓意……这是一本悲伤但优秀的书。
——《纽约时报》
法迪曼以高超的叙事技巧,描绘出西方医学和苗族文化的冲突世界。
——《纽约客》
法迪曼高敏感风格的报道,等于是在一条巨大的文化鸿沟上探索。
──《时人杂志》(People Magazine)
法迪曼给我们一个叙事式的故事,却和任何惊悚故事一样令人注目,故事中出现大量人物,人人都爱上黎亚。本书热情的倡议,呼吁我们的医界大老要考虑到移民父母对于疾病和健康的观点。这本令人惊讶的书不但帮助我们认识其他文化,也更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最深层的对于神祕的身、心、灵的关系的信念,也会因之改变。
──《Elle杂志》
✨名人推荐
这本书不但医界、文化人类学家、新闻记者要看,任何对如何在越来越小的世界沟通有兴趣的人都要读一读。法迪曼对于一心一意要自己解决问题的苗族人能感同身受,对尽责的医生、社工和政府官员,她也具有同理心,这使得她的故事既丰富又充满人性的光辉。有时候是多种文化和谐共存,互相体谅,有时是生死交关,不论是在战时或是在急诊室里。但是不论场景为何,法迪曼的报导严密,文字则是让人读来欣喜。从开始到最后,其成就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迈克尔·贝鲁贝(Michael Bérubé),医学研究学者、文学家
在1982年黎亚癫痫发作后,黎亚家人一心信赖将她送进默塞德医院时,每个人都失控了。法迪曼在黎亚何以毁于西方医学的问题上,以优美而痛心的文笔勾画出这令人信服的故事。
──史蒂夫·温伯格(Steve Weinberg),知名作家、文学教授
本书改变了医生看待自己与病患的方式,作者赞扬人类互动的复杂与特性,这帮助了医疗实务的建立,并同时指出应该修正的方向,也让读者在这个文化错置的悲剧、医疗的局限与自认高明的善意中,无比心碎。
──佩里·克拉斯(Perri Klass),权威医师、获奖作家
很少有像本书这样让我列为必读的非文学读物,本书探讨的主题包含了文化、移民、医药以及越战,并以如此近乎完美的写作技巧呈现出来。我读完既悲伤且深受启发。
──林内亚·兰农(Linnea Lannon),资深主编
法迪曼是个高手。她的报道极具启示性,她的写作风格优雅,她的故事扣人心弦。本书是一部让人难忘的非虚构作品。
──戴维·麦克林蒂克(David McClintick),资深调查记者、获奖作家
任何曾经思考过美国医学现况的人,都会深感震撼。但是绝不止如此……在法迪曼笔下,书中的人物也尽显其人性,以及脆弱与高贵的一面。
──舍温·B. 努兰(Sherwin B. Nuland),知名医师、获奖作家
这是安妮·法迪曼的第一本书,也是一本好书,将难民父母为保护重病女儿的大爱、努力维系古老文化传统,以及社工人员和医院科技官僚的傲慢,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阿尔·圣托利(Al Santoli),美国外交政策委员会高级官员、亚洲政策顾问
法迪曼这个记录苗族家庭与美国医护体系的故事,直指出许多我们这号称世界最佳医护体系的薄弱之处。
──朱迪安·比格比(JudyAnn Bigby),美国麻省卫生与福利厅长,权威医师
法迪曼以一种小说家的优雅来说故事,她扮演了文化中介的角色,深入了解那些互不了解的人,观察出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有哪些事或哪些话语可以做到或说的,故事就可能有不同的结局。
──理查德·伯恩斯坦(Richard Bernstein),资深记者、知名作家
一本独特的美国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之作。
──路易丝·斯坦曼(Louise Steinman),知名作家
发自理性和感性的力作。我禁不住一口气看完,然后再看一遍,又再一次思索其中深意。本书是一场医学悲剧的研究之作。
──戴维·H. 马克(David H. Mark),知名医师、《美国医学学会期刊》主编
本书是法迪曼的大作,费时九年才完成,写的是加州默塞德郡一个病重女孩的故事……发生在黎黎亚身上的故事既给人启发,也让人深思。
──克里斯廷·范奥托普(Kristin Van Ogtrop),时尚生活杂志资深编辑
有一天,我拿起一本我并没有计划要买的书,八个小时以后,我只有在结账时才暂停埋首其间,我开车回家,待我阖上安妮·法迪曼的《黎亚的故事》,我开始打电话给各位朋友……这是一本重要的书。
──万达·A. 亚当斯(Wanda A. Adams),知名作家
🏆获奖记录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美国沙龙图书奖等
2023年4月27日 想读
一个女人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Une Femme
8.8 (95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郭玉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自己的人类学家”、女性主义代表作家 安妮·埃尔诺
◇献给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简短而痛苦的“安魂曲”
◇简体中文版全新修订上市,译稿精心打磨,展现原著的写作风格
◇成千上万的男人和(特别是)女人,在她的毫不妥协的写作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重磅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的生活”。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
——《时代周刊》
让人联想到加缪的《局外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的经典回忆录《安详辞世》。
埃尔诺对她母亲的回忆如同一个极简主义的启示,简洁而犀利,以外科医生手术刀的精准度直刺心脏。
——《洛杉矶读者周报》
这部自传体小说既涉及一个特定的女人,也涉及每个女人。小说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曾经充满活力和独立的女人在老年时的残酷现实。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保持克制,这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女儿、青春和岁月、梦想和现实的深刻动人的故事。
——《柯克斯书评》
◆内容简介
《一个女人的故事》是安妮·埃尔诺对母亲和女儿、青春和衰老、梦想和现实的感人叙述。在母亲死于阿尔茨海默症后,作者开始了令人生畏的时光倒流之旅,她试图捕捉真正的女人,那个独立于女儿而存在的女人,那个出生在诺曼底小镇、死在巴黎郊区医院的老年病房里的女人。
她探讨了母亲和女儿之间既脆弱又不可动摇的纽带,将她们分开的疏远的世界,以及我们必须失去我们所爱之人这一无法逃避的事实。在这部平静而有力的致敬作品中,埃尔诺想要为她的母亲争取最大的公平:将她描绘成她自己。正如作者所说:“现在我写我的母亲,就像该轮到我重新让母亲出生。”
2023年1月21日 想读
马人 豆瓣
The Centaur
作者: [美] 约翰·厄普代克 / John Updike 译者: 舒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马人》是厄普代克确立其大师声誉的重要作品,他因此而第一次拿到国家图书奖,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艺术性的代表作之一。它将神话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有象征的寓意与美感,又兼具现实的尖锐与残酷,以超现实主义与立体主义绘画的方式将一个父与子、爱与牺牲的故事讲述得优美、深刻、感人肺腑。
一部不折不扣的“杰作”。
“厄普代克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不但是优秀的长篇短篇小说家,也是同样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他将和他的前辈、19世纪的霍桑一样永远成为美国文学的国宝。他的辞世是美国文学不可估量的损失。”
——菲利普·罗斯
“厄普代克的文学体系和巧妙构思直逼莎士比亚……他的逝世标志着20世纪下半叶美国长篇小说的黄金时代的终结。”
——伊恩·麦克尤恩
“《马人》无可企及,无法超越……自然、贴切、新鲜、微妙,而且极为优美。”
——《新闻周刊》
“与D·H·劳伦斯之后的任何作家相比,约翰·厄普代克肯定有着一种更纯粹的能量。”
——马丁·艾米斯
“一部光彩照人的杰作……而且厄普代克毫无疑义是一位语言的大师,只有最优美的诗歌能够跟他对语言的驾御相匹敌。”
——《星期六评论》
“(对许多年轻作家来说,厄普代克)几乎像圣经中的一位族长,一位亚伯拉罕或摩西那样的人物,他赫然耸立,而我们注定要生活在他的影子里”。
——一位加拿大文化记者
“对十八岁那年的我来说,最欣赏的书是约翰·厄普代克的《马人》。”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2021年7月6日 想读
云游 豆瓣
Bieguni
8.9 (84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译者: 于是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
新晋诺贝文学奖得主 托卡尔丘克 长篇力作
2008年尼刻奖、2018年布克国际奖获奖作品
移动是神圣的,不要停下!116个片段组接为漫漫旅途
如粒子穿行在世界之中,成为一切时空里的奔游者
✈ 编辑推荐
◎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 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巧合的是,得知这一消息时,作者正开车跨越德国边境。
◎ 由116个速写、随想、当代故事、历史传说组成,一部兼具组诗与史诗特质的奇妙作品,展现一个无比开阔的、多层次的世界,轻与重在此交织,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阅读。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之后,作者以更具哲思的视角进入现实与历史,不断行动的同时不断观察,如记录一位也许正在记录“我”的邻座游客:我们互为互文。
◎ 2007年《云游》问世,次年获尼刻奖(波兰最高文学奖);2018年英译本出版,当年获布克国际奖,次年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作者走出波兰迈向国际,奠定世界声誉的力作。
◎ 从波兰语初版到英译本问世,用了十年,从布克奖到诺贝尔文学奖只用了一年。本书已授权四十余国。
◎ 被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奖得主,《二手时间》作者)称为“辉煌壮丽的作家”,并视为叛逆的同路人。
✈ 内容简介
《云游》是一部星群小说,用托卡尔丘克自己的话说,“星群组合,而非定序排列,蕴含了真相。”是一部源于候诊室的书,作者找医生验血,候诊时突然意识到对自己的身体几乎没有认识。然后研究开始了,作者甚至为此一整年在阿姆斯特丹研究解剖学。是一部由116个或长或短章节组成的长篇小说。围绕两个不断交织的主题——旅行和人体保存——虚构的故事、发生过的真事、思想性的片段,一圈圈地排布,身体、旅行、飞行及运动的隐喻性和形而上等问题,随着人的身体在世界中的运动这个主线而展开。
✈ 媒体推荐
托卡尔丘克独具辨力的目光让事物都变了样,以同样的敏锐,她的作品颠覆了传统的形式。正如她笔下旅行的角色,书中的叙述视角一直在游移,一直在观察、阐释,总是精彩透彻。
——《纽约客》
《云游》美妙而零碎地观察着人类对于永恒的渴望。
——《华盛顿邮报》
在这个动荡、狂热的时代,没有比本书更好的旅伴了。
——《卫报》
116段旅途组成的翱翔之书。
——《芝加哥书评》
如果你喜欢在地图的边缘徘徊,《云游》就是你需要的旅程。
——国家公共电台
国际布克奖获奖作品《云游》是一本奇崛、超现实的作品,拥有极其少见的美感。它能带给你其他任何作品都不具备的阅读体验。无论是从最好乃至最疯狂的意味上来讲,《云游》都携有梦一般的特质;你会几乎感到需要把自己的头脑弯曲为一个侧影,才能跟随上它的“刹那、琐碎、一闪而过的格局”的踪迹。当这本天才的小说引领读者双脚离地,它充满魔力——激动人心,奇异,在知觉层面上活力四射。
——《娱乐周报》
✈ 名人推荐
我试图用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来叙述旅行经历。旅行并非是线性的经历:我们从一个飞机场到另一个机场,从一个公交车站到另一个公交车站,这样的经历像是在不同的陆地穿梭。……读者……可以在机场、火车上读这本书。这本书很容易阅读,读者可以根据其喜好的顺序随意阅读书中的章节,可以从一个短故事跳跃到另一个短故事,从一个人物跳跃到另一个人物,当然最终,读者会感觉到这本书的完整性。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辉煌壮丽的作家
——S.A.阿列克谢耶维奇(2015年诺奖得主)
一部卓越的小说,作者堪比塞巴尔德。
——安妮·普鲁(《断背山》作者)
✈ 获奖记录
2008年,获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奖。
2018年,获布克国际奖。
2021年2月15日 想读
猎豹 豆瓣
Panserhjert
7.8 (71 个评分) 作者: [挪] 尤·奈斯博 译者: 林立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11
雪人一役之后,身心受创的警探哈利·霍勒来到香港疗伤,然而,挪威一桩骇人听闻的连环杀人案和病重父亲的牵绊让他告别香港的颓废生活,重回奥斯陆。两名女性死者被自己的血液溺毙:体内的麻醉剂,牙齿上的钶钽金属,口中24个穿刺伤口……种种证据显示凶手是同一人。罕见的凶器,毫无线索的案情,无法揣测的动机,让查案陷入僵局。作为挪威唯一有追缉连环杀手经验的警探,哈利·霍勒开始与新搭档卡雅,老搭档卡翠娜、侯勒姆一同追查凶手。不久他发现一名失踪女性和三名死者有所关联——她们都曾在某个滑雪小屋度过一晚。哈利追查到当晚也在小屋的一名旅客,却发现他已经遇害;小屋里的住客登记簿,也被人刻意撕去。
当晚在小屋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事?是谁一一杀掉这些萍水相逢的旅客?为了深入凶手的内心,哈利决定求助于昔日的宿敌——在医院里日渐衰亡的连环杀手“雪人”。
然而他不知道,这些命案背后,原来是一场暗中策划已久的猎捕游戏……
2021年1月29日 想读
魔灯 豆瓣
9.2 (36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译者: 张红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Goodreads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8 (192 个评分)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Ф.М.Достоевский)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2
本书系俄国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作之一。小说通过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即两代人之间的尖锐冲突。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儿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2020年4月23日 想读
银河帝国:基地七部曲 豆瓣
9.2 (71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 行星上,生 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2019年10月30日 想读
失去名字的女孩 豆瓣
Lilac Girls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霍尔·凯莉 译者: 高心悦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5
守护好心中小小的火种,它将伴你度过艰难时刻
美国豆瓣13万读者评分4星半小说
那年夏天,波兰少女卡茜亚和伙伴们爬上山峰看日出,看到几千难民在山脚下黑暗的田野中沉睡。那一年,纳粹的军歌刺破华沙的夜空,所有的美梦在一夕之间彻底粉碎。家乡硝烟弥漫,家人流离失所,而卡茜亚拒绝屈 服,哪怕被送入可怕的地狱——拉文斯布吕克集中营。
一洋之隔,纽约社交圈歌舞升平,年轻的名媛卡洛琳·菲芮戴却一直牵挂着波兰女孩的命运。她的爱被分成两半,一半留给在乱世中失散的爱人,一半留给那些在战争中受难的女孩。
冥冥之中,素未谋面的女人们走到一起,跨越空间、国籍、种族、身份,相濡以沫,携手前行。她们默默熬过寒冬,等待正义重新来临。
2019年4月30日 想读
大學炸彈客——瘋狂的天才 豆瓣
Mad Genius: Odyssey, Pursuit & Capture of the Unabomber Suspect
作者: Lance Morrow / Nancy Gibbs 译者: 黃裕美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 - 10
2018年2月1日 想读
希望为电影 豆瓣
Hope for Film
7.6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特德·霍普 译者: 沈旦 后浪丨文化发展出版社 2018 - 1
「一个穿着风衣、手拿塑料袋、外表谦和的亚洲人走了进来。
我不知道他是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来。
说道,打扰了,我是李安。
再不拍电影我就要死了。」
他发掘了李安,他是《综艺》“全球娱乐业影响力五百人”之一,现任亚马逊影业制作部主管
听“纽约无成本制片之王”特德·霍普畅谈电影制片风云史 —— 一部有干货、有远见、有真心、有八卦的制片人手记
...................
※编辑推荐※
身为电影制片人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从在《席德与南茜》的片场打杂开始,特德·霍普已经在美国独立电影圈里磨练了近三十年。如今,他已走在电影界数字变革的前端,名列《连线》杂志“25名正为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而努力的天才”、《综艺》杂志“全球娱乐业中最有影响力的500位商业领导者”。“做电影”这份工作从来都不那么简单,不那么稳定,甚至不那么“体面”……可他却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工作了!
◎ 李安早期制片人详谈“李安电影”工作方式的形成
◎ 中小成本电影制片人必读的项目开发指南、片场管理经验集、发行备忘录
◎ 从亲历者角度,娓娓道来一段上世纪末美国独立电影圈简史
◎ 附有《独立电影的141个问题与机遇》,一则关于互联网时代电影生态的从业者沉思录
◎ 特德·霍普特意为中国读者撰写前言,袒露从卖方到买方的心理变化,公开在亚马逊影业的项目甄选原则
◎ 相信我!读完真的会对电影充满希望!
...................
※内容简介※
这是美国著名电影制片人特德·霍普的一次“自白”——它既是一本职业生涯回忆录,又是一本制片人工作手册,还是一本展望电影界未来的宣言。
在这本书中,霍普记录下了世纪之交的纽约电影圈。尚未成名的李安、爱德华·伯恩斯、哈尔·哈特利、塔玛拉·詹金斯、托德·索伦兹、米歇尔·贡德里等人携带自己的佳作和猛料纷纷登场,让霍普尝尽了身为制片人的酸甜苦辣。霍普也记录下了电影界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一窥这位幕后英雄的精神:热情而专业、独立且团结、为求新而叛逆、兼顾艺术与商业……还有,最重要的是——永远对电影抱有希望。
...................
※名人推荐※
特德·霍普是独立电影界绝无仅有的人物,本书的每一页间都闪耀着他的智慧与真心。
——李安,奥斯卡金像奖导演
特德·霍普多年来一直证明着他的企业家才能,他制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电影,并为独立电影业界描绘了一幅强有力的未来图景。
——克里斯·凯利,Facebook前任高管,Fandor董事会成员
特德·霍普杰出的职业生涯给这本书带来了魅力。霍普对独立电影所面临的挑战和进程颇有见解。无论你是学电影的学生,还是独立电影的影迷,你都可以从中一瞥那些“偏门”的电影是怎样被拍出来的、卖掉的、发行的。
——爱德华·伯恩斯,《麦克马伦兄弟》导演
有志拍电影的人必读——在把十几万糟蹋在电影学校上前,先读读这本书!
——托德·索伦兹,《欢迎来到娃娃屋》导演
这本书里满是发生在幕后的趣闻轶事,它们混合着勇气、魄力和魅力……《希望为电影》证明了:只要有像特德·霍普这样的激情倡导者、深度局内人、长期思考者,电影这一艺术就会有希望,电影制作这一行就会有未来。
——《洛杉矶时报》
这是一本局内人视角的有益指南,出自一位多年的实践者之手,它毫无保留……对学习电影的学生来说,它是无价之宝。
——《科克斯书评》
对于参与制作了超过70部电影的特德·霍普来说,他已经将自己的毕生都奉献给了独立电影。
——《连线》杂志“25名正为打造令人难以置信的‘未来世界’而努力的天才”推荐语
千面英雄 豆瓣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约瑟夫·坎贝尔 译者: 朱侃如 金城出版社 2012 - 2
《千面英雄:奠定坎贝尔神话学理论基础的经典之作》被称为神话学大师坎贝尔的经典之作。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并从中揭示出相同的英雄原型。内容涉及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文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艺术及流行文化等不同领域,由此构建起坎贝尔独树一帜 的神话学体系,并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地位,成为一代学术宗师。
坎贝尔思想的创造性,在于将人文价值与宇宙性的精神体验,注入当代科学及艺术的诠释中,此一洞见。不仅丰富了神话学的研究领域。更为人类未来开辟出更多想象的空间《千面英雄》自1949年问世以来,已启发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几代学人,并以多种语言在各地出版,行销数百万册。
2016年2月18日 想读
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克莱恩 译者: 李鹏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 10
苏格拉底说,人要过一种美好、公正的生活,而不是毫无约束地嬉闹作乐。他的学生、享乐主义者亚里斯提卜却认为,“纯粹的快乐才是生活的唯一目的”。而在悲观主义者叔本华眼里,“不想太过悲惨的话,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期望能很开心”。不过,罗素却认为叔本华本人其实是一个生活放荡享乐的伪君子。——在最烧脑的哲学生涯中,这些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头脑是如何思考人生意义的呢?
从伊壁鸠鲁到尼采,从叔本华到萨特,关于“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藏在39个哲学金句里的生活智慧。
2016年2月17日 想读
America Alone 豆瓣
作者: Mark Steyn Regnery Publishing, Inc. 2006 - 10
In this, his first major book, Mark Steyn--probably the most widely read, and wittiest, columnist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takes on the great poiso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anti-Americanism that fuels both Old Europe and radical Islam. America, Steyn argues, will have to stand alone. The world will be divided between America and the rest; and for our sake America had better win.
2016年2月17日 想读
午夜将至 豆瓣
One Minute to Midnight: Kennedy, Khrushchev and Castro on the Brink of Nuclear War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多布斯 译者: 陶泽慧 / 赵进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华盛顿邮报》《圣路易斯邮报》年度最佳图书
1962年的10月正值冷战的高峰,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相互扞格,几近核冲突的边缘,而其焦点就在于如何处置古巴境内的苏联导弹。《华盛顿邮报》资深记者迈克尔•多布斯的这部“编时史”作品,记录了这几个紧张的日子里的时时刻刻,揭示出我们曾经离世界毁灭是多么近在咫尺。
本书首次披露的如下内容均扣人心弦,包括赫鲁晓夫企图摧毁美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的计划;古巴境内的苏联核弹头的处理办法;以及一架迷路至苏联上空的U-2侦察机的精彩故事,而彼时正是导弹危机升级至顶峰的时刻。
《午夜将至》的笔触尽管犹如一本惊险小说,但它对这段被小阿瑟•施莱辛格称作“人类历史上最为危急的时刻”的描述参考了最详尽的研究材料,同时还是这场古巴导弹危机的定调之作。
“精彩非凡……情节扣人心弦,堪比任何小说。多布斯真是位无懈可击的学者和记者。”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我本以为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书已经写到头了,可这本写得真好。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前美国国务卿
“本书发人省醒……洞见颇丰,必将改变专家对待这段历史的看法,亦将对新一代有所教益。”
——理查德•霍尔布鲁克,《纽约时报书评》
“对导弹危机的描述引人入胜,分秒入微。同样的题材无出其右者。”
——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作者
2016年2月17日 想读
名声 豆瓣
作者: [德国] 丹尼尔·凯曼 译者: 杜新华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2
《名声》由九个环环相扣的故事组成,丹尼尔· 凯曼将现代人为名声所累的痛苦与心碎,描写得非常透彻且充满了趣味,建构了一个与“名声”同样脆弱的世界。
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无法自拔。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欲念。当你终于放下永无止境的野心时,宽阔才在眼前。
-----------------------------------------------------------------------
★全球超级畅销书《丈量世界》作者最新力作
★出版首周荣居《明镜周刊》《焦点》畅销书榜第1名
★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无力自拔
“现代成功学”源于美国,但欧洲人丹尼尔·凯曼却把为名声所累的痛苦和心碎描写得如此透彻切充满趣味。——《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
"这是一部研究生活脆弱性和关联性的绝佳之作,书中铺陈的因果关系、讽刺意味和幽默之处使这本书极具特色,丹尼尔·凯曼可以称得上是加缪的继承者。"——《出版商周刊》
2016年2月12日 想读
全球通史(下) 豆瓣
8.6 (39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L.S.)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本书分八个部分,四十四个章节,主要讲述了世界历史的进化,世界文明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作者着眼于全球,侧重于那些有影响的、促进历史发展的历史事件,其中包括原始社会、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欧亚大陆的原始文明、欧亚以外的世界、地区分割后的世界、西方世界的崛起、西方人统治的世界、西方的衰落与成功等八个主要的部分。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着重有三个主要的问题,即(1)欧洲扩张的根源;(2)欧洲扩张前的儒家文化、穆斯林和其它非欧洲的世界;(3)欧洲扩张的各个历史时期:伊比利亚时期,荷兰、法国、英国时期,沙俄时期。本书为下册。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这部潜心力作自1970年初版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第7版在保留原文精华的基础上,融入了时新的研究成果,新增了数百幅生动珍贵的图片和脉络清晰的地图,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作者文笔隽永,笔力深厚,才思横溢,整部著作风格前后一贯,令您在颇具历史韵律的行文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2016年1月2日 想读
全球通史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8.6 (73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 译者: 吴象婴 / 梁赤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2
《全球通史》由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董书慧、王昶译,作者在本书中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诸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书一经问世,受到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巴勒棵拉夫高度评价,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全球通史》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1世纪初多极世界相待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读来颇觉新颖爽朗,有强烈的现实感。从文字内容来看,作者对庞杂的史料取舍恰当,对各种历史事件着笔简要,边叙边议,文字生动;从编写技巧来看,每章前冠以简明提要,承上启下,便于掌握线索,每章末附有选读书目,便于进一步研究。
2015年12月9日 想读
The Climb 豆瓣
作者: Anatoli Boukreev / G. Weston DeWalt St. Martin's Paperbacks 1998 - 7
As the climbers of the 1996 Mt. Everest disaster vanished into thin air, one man had the courage to bring them down alive....On May 10, 1996, two commercial expeditions headed by expert leaders attempted to scale the world's largest peak. But things went terribly wrong. Crowded conditions, bad judgement, and a bitter storm stopped many climbers in their tracks. Others were left for dead, or stranded on the frigid mountain. Anatoli Boukreev, head climbing guide for the Mountain Madness expedition, stepped into the heart of the storm and brought three of his clients down alive. Here is his amazing story-of an expedition fated for disaster, of the blind ambition that drives people to attempt such dangerous ventures, and of a modern-day hero, who risked his own life to save others...
2015年11月21日 想读
死者简史 豆瓣
The Brief History of the Dead
作者: [美]凯文•布罗克迈耶(Kevin Brockmeier) 译者: 艾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
本书集科幻、传奇、惊险和悬念为一体,又洋溢着人文精神,且书中处处可见西方文学传统的影子。这既是一部有娱乐性的畅销书,又是一部严肃的文艺小说。作者在书中带领读者穿梭于生、死以及两者之间的境地,讲述着关于爱、失去和记忆的故事。
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传说。在许多非洲社会,人类被分成三种:活在人世的人、萨沙以及扎曼尼。那些刚刚离世但他们的时间依旧与人世时间重合的人被称作萨沙,他们并没有完全死去,因为他们依旧活在他人的记忆中,他们可以被他人忆起,可以在艺术中重现,在闲文逸事中被提及。只有当了解祖先事迹的最后一人死后,这一祖先才成为扎曼尼,即亡人。由此,作者创作出了一幅悬念与幻想交织的场景:所谓的“城市”里居住着已离世但依旧被人世所记着的人,他们在这里暂存直到被彻底忘记。有一天,城里的撰报人卢卡发现城市在被清空,人数在减少;现实中,女科学家劳拉在南极为可口可乐公司寻找纯净水源,却身陷险境,而且她发现,自己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幸存者……通过劳拉,作者巧妙地将生者与死者这两条线索连在了一起。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谜底要到故事结尾才揭开。
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未来世界的惊险小说,也是对人类的存在以及人类和宇宙的关系的沉思。悬念、发生在未来的场景和多面的人物,使小说超越了传统的文学范畴,充满创意之味。
偶尔,某个刚刚完成穿渡的死者会错将这座城市当作天堂。这个误解从来不会持续太久。什么样的天堂会有垃圾车在清晨发出巨大的声响,人行道上粘着口香糖,河边飘着腐鱼的气息呢?同理,什么样的地狱会有面包房、四照花,还有令你后颈上的毫毛抖擞起来的湛蓝湛蓝的好天气呢?是的,这座城市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当然它也不是人世。这样,说它是别的什么,就显得合情合理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种说法:这座城市是生命自身的延伸。有点像是正宅外搭建的偏屋,他们留在那儿,只是因为他们存在于活人的记忆中。当最后一位真正认识他们的人去世时,他们就过渡到下一程,不管那一程是什么。
高文学水准的幻想小说,。想象一个满是死者的城市。想象一位科学家在南极命悬一线,却意识到自己可能是这个刚经历了瘟疫的星球上仅存的几个人之一。再想象一下一位机敏的小说家将这两种现实联系在了一起。
——《新闻周刊》
这不仅仅是个令人不安的世界终结的故事。它也是对我们的存在、我们与他人和宇宙的联系的一种思考。依靠悬疑重重而的未来主义设定和性格丰满的人物,《死者简史》挑战着传统的文学形式,作者巧妙地横跨科幻和传统文学两大门类,创造出一部惊心动魄而又精彩纷呈的作品。
——《夏洛特观察者》
布罗克迈耶自信的话语、随处闪现的智慧和玩味的幽默贯穿全书。——《泰晤士报》
书中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布罗克迈耶是一位充满想象力、洞见和无限温柔的天才。
——《独立报》
2015年6月1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