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中文版) 豆瓣 Goodreads
Feminist Guide to Popular Culture
7.9 (19 个评分) 作者: [韩] 崔至恩 等 著,[韩] 孙希定,[韩] 林允玉,[韩] 金智惠 编,田禾子 译 译者: 田禾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9 其它标题: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中文版)Feminist Guide to Popular Culture
“我们坚信,‘更多的声音’永远是通向全新世界的路径。” 2015 年,由韩国女性劳动者会策划并创作了一档女性主义播客“乙们的驴耳”,后邀请女性主义理 论研究学者、作家孙希定作为播客主播。本书精选该播客节目的热门内容“大众文化与性别”集结成书,在韩国正式出版后迅速引发关注,并成为当年图书网站的年度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书以“娱乐解剖”作为方法,彻底拆解“韩娱”奇观背后的“厌女”病灶,开出犀利的体检报告和解毒指南,每一句都是炮轰父权制大众文化的粉红炸弹。同时,本书也是一份从性别视角出发的当代娱乐文化警世录,更是对其他可能性的期待与召唤:在对文化工业的审慎观看与批判性思考中,新的视角,新的叙事,终将到来。
2025年2月7日 已读
一口气听11集播客既视感,听起劲时又结束了。也是播客的通病:浅揭一层,让观众看到内里,却又迷迷糊糊、无能为力,不知是了解情况更好还是什么都不做,同时也是不愿听“科普”类播客的原因。
[2025] 女性
上帝的手术刀 豆瓣
上帝的手术刀
作者: 王立铭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2 - 10
《上帝的手术刀》一书主题聚焦于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最为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说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讲述基因编辑技术这一革命性研究进展的大众科普读物,给很多人带去了对新技术和人类未来世界的想象。
这本书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实验”入手,用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文学讲述手法,在全书中埋下层层伏笔,抖出一个又一个重磅包袱,将基因科学的发展简史向读者娓娓道来,宛如一位智者在科学之树下摇着扇子讲故事。其内容之深入浅出、讲述手法之驾轻就熟,令人手不释卷。
新版《上帝的手术刀》在首版基础上新增内容近20%,王立铭教授精挑细选了诸多最新进展和典型案例,为读者悉心梳理了自首版上市以来基因编辑领域的三大重要变化:基因编辑技术的持续进化、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宽、基因编辑技术的监管日趋完善和成熟,将帮助广大读者持续追踪与探索这一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热门领域。
2025年1月26日 已读
对于入门来说还是太枯燥了,与必读的科普读物有差距,其中包括:遍布又丑又糊的插图,降低含金量;快速翻过。
[2025] 人文社科
诗的见证 豆瓣
The Witness of Poetry
9.5 (8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黄灿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乃米沃什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约所做的六次讲演的结集。米沃什关于诗歌的见证功能的阐释极其精辟。借助这本小册子,米沃什论述了诗歌之于时代的重要性。米氏所言并非老生常谈,他提醒世人关注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同时对于二十世纪的反省为这一思考维度提供了更为明晰的指向。精装本列入“文学纪念碑”丛书(序列号021)。
2025年1月27日 已读 突然两句能明白,但95%看不懂
读不了一点诗歌评论…
[2025] 诗集
布魯克林 豆瓣
Brooklyn
作者: 柯姆.托賓(COLM TÓIBÍN) 译者: 陳佳琳 時報文化 2015 - 9
★2009年英國柯斯達獎年度小說獎
暢銷作家柯姆.托賓最膾炙人口的感人傑作
在貧困的年代,少女為家計遠赴異鄉,
從苦澀中蛻變出璀璨成熟的美麗人生。
安靜、細膩、溫柔。
托賓以精緻結構、嫻雅文筆和逼真的時代細節,打造出難忘的女性角色
本書公認是他感情最飽滿、最受讀者歡迎的代表作之一
「振奮人心,洋溢人性光輝!」 ──《週日泰晤士報》
★榮膺《衛報》、《觀察家報》、《金融時報》、《泰晤士報》年度選書
★改編電影入選日舞影展、多倫多影展,強勢問鼎奧斯卡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女主角莎柔絲.羅南主演
《名媛教育》尼克.宏比編劇
一九五○年代,愛爾蘭經濟蕭條,來自南方小鎮的艾莉絲,與許多同齡女孩一樣,必須離家去外地掙錢。在姊姊的安排下她將隻身前往美國,她別無選擇。告別親人和家鄉,艾莉絲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寄宿人家落腳。擁擠的城市、大批的移民、人生地不熟,加上女室友間微妙的猜疑妒忌,思鄉之情與寂寞無助總在夜深人靜時將她淹沒。然而,日復一日白天工作、晚上進修,帶來全新的生活節奏,她學會在陌生城市中上教堂聚會、跳舞,有了新的朋友,認識男孩子,進而發展更親密的關係……就在離鄉背景的痛楚漸漸遠離時,艾莉絲接聞一椿噩耗,她必須回去愛爾蘭。返鄉的她,全身帶有一種美國式的魅力,艾莉絲發覺在布魯克林的生活改變了她,卻也意外發現,有一部分的自己竟想留在家鄉。然而,她終究必須在愛爾蘭與布魯克林之間,做出攸關她未來人生的重大抉擇……
一部關於漂泊和歸鄉,摯愛與遺憾,自由與責任的偉大小說。書名「布魯克林」清楚點出這部移民故事的時地背景,托賓極精巧地揉進艾莉絲的視角心理,精準呈現五○年代愛爾蘭社會景況及紐約布魯克林移民生活逼真的歷史細節,既寫出女性走向成熟必將面對愛情的兩難取捨,也呈現人生轉折的難以預料縝密內斂,洞見人性,托賓不僅打造出文學史上令人難忘的女性角色,更完成一部情感飽滿的傑作。
獲獎記錄
2009年柯斯達獎年度小說獎|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決選│曼布克獎入圍
書評
◎振奮人心,洋溢人性光輝,柯姆.托賓立下了一記重大里程碑。──《週日泰晤士報》
◎好久沒有讀到如此令人感動的女性角色了。──《衛報》年度小說
◎作家內斂沈穩的筆觸,讓人回味無窮。──《泰晤士報》年度小說
◎深度勾勒人性,筆觸感人風趣,情節縝密細膩……偉大的小說作品。──《週日時報》年度小說
◎平凡人物的不平凡人生。──《每日電訊報》年度小說
◎今年最愛不釋手的小說。──《金融時報》年度好書
◎托賓至今的最佳創作,字字句句發人深省。──《愛爾蘭時報》
◎帶領讀者身歷其境,又不失詼諧。──《每日郵報》
◎刻骨銘心的故事情節,人生的轉折竟可以如此難以預料又無法避免。一本完美的心理學寫實小說。──《每日郵報》年度小說
◎成熟世故又才華洋溢的作家名作。──《衛報》年度小說
◎高雅自持的語調,今年最觸動我內心的小說。──《觀察家》年度小說
◎縝密內斂的小品……栩栩如生的年代細節,主角愛戀疑懼的蕩漾餘波使讀者心有戚戚焉:一本充滿樂趣的小說。──《每日電訊報》
◎當代最偉大的作品。審慎斟酌的字句造就了悲喜交加的故事。──《倫敦晚報》
◎托賓創造了強而有力的情節,犀利深刻的筆觸展現了人性心理的強烈衝擊。──《紐約客雜誌》
◎當代最偉大的天才作家,帶讀者一窺愛情的矛盾與複雜。──《洛杉磯時報》
◎娓娓道來,震撼人心。──《美麗佳人雜誌》
◎細膩刻劃的偉大作品,讓人神迷。──《獨立日報》
◎洞見人性,犀利分析,勾勒人類繁複性情的極致展現。──GQ
◎小說本身沈穩冷靜的口吻卻能深深入駐讀者內心,引發更多的想像空間,托賓真是偉大的幻術師……《布魯克林》就是當代小說的唯一。──《今日美國報》
2025年2月1日 已读
乍看有那不勒斯的感觉,读下去发现角色毫无个人魅力、情节相当平毫无精彩之处、每一个行为细节都描述出来,主角后期遇到什么就是一拖再拖毫无理由。不明白描述这故事的意义在什么,没有任何值得一看的点。
[2025] 外国虚构
身体的谎言 豆瓣
作者: 珍妮弗·冈特 译者: 徐关权 东方出版社
权利和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对自己的身体缺一分了解,就会失一分收获,绝无例外!通过准确了解自己身体的运行规律以及外阴-阴道的一切来赋权女性,是珍妮弗·冈特的使命,也是她的理想之境。
在《身体的谎言》中,冈特从解剖学入手(包括跨性别者)探讨性的真相,在揭穿G点神话的同时关注女性的生理唤起。围绕外阴-阴道在特定生命时期的功能,又探讨了月经、怀孕、分娩以及更年期。同时还涵盖了所有与外阴-阴道有关的疾病、保养、整容、药物及介入措施,等等。
冈特不仅揭示了围绕外阴-阴道的迷思,还试图打破长久存在于社会文化中的阴道禁忌,并对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以及传统宗法对女性的束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最有价值的是,她运用自己的专业背景及多年的实践向读者传达了医学的价值,并就医患如何有效互动提出了建议。在这个充斥着诱饵、伪科学和名人代言的时代,她还揭露了害人的误导信息和产品,并带我们踏上了寻找真相的旅程。
《身体的谎言》包罗女性身体万象,犀利的见解根植于科学,冈特式的幽默与她对男权思想、虚假信息的怒斥贯穿全书,囊括了你想知道而又不敢问的一切,读后你大可不必再有“原来如此”的懊恼了。无论男女,都推荐拥有。
☆多家媒体、权威医学刊物推荐的畅销好书。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引进出版!《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出版人周刊》畅销书、加拿大非虚构类畅销书排行榜No.1。
☆一本不可多得的有关女性身体的必读科普书,男女都推荐拥有。
☆全书552P,内容全面而丰富,囊括了你想开口而又不敢问的一切。
☆一本打破禁忌的书,包罗女性身体万象,囊括了你想问而又不敢问的有关阴道与外阴的一切。
☆写作根植于科学,不仅揭示了谎言,也是人文色彩浓厚的女性赋权佳作。
☆美国妇产科专家力作。
爱不释手的阅读体验!维系女性(生殖)健康不仅需要科学知识,还需要剔除文化偏见、父权思想以及商业资本运作。它应该被列入女性生殖健康的扫盲书,不止科普,也纠正了很多人的男权思维。
——读者评论
首先,我是男性;其次,我是冈特的粉丝。冈特是美、加两国家喻户晓的妇产科医生,也是坚定捍卫女性健康和权利的活动家。她的写作风格幽默、直率坦荡。我容积有限的大脑此刻正在消化她给男性们传达的真相,不禁被她广博的学识所折服。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女人都应该有一本,但我确实认为每个男人都应该有一本。
——读者评论
2025年2月3日 已读
《阴道百科》,填充身体知识的空白。可操作性知识太少,一半都是疾病的科普,枯燥翻完。轻型纸。3.5
[2025] 女性
过度互联 豆瓣
A World Without Email
作者: [美]卡尔·纽波特 译者: 范雪竹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编辑推荐
★管理学经典《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 全新力作
影响乔布斯的“KK” 凯文·凯利 & 哈佛商学院领导力教授 莱斯利·珀洛 力荐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畅销书
★为什么沟通越来越方便,然而工作却好像越来越难做?
一刻不停涌入收件箱的邮件通知大大小小的日程,线上会议一边讨论推进分工,一边频频闪动的聊天框催促着进度……但忙碌了一天却看不到多少进展。其实,我们深陷于无休止的职场沟通文化,以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来推进工作,让结构凌乱、毫无计划的信息充斥着每一个流程,这是导致效率低下、工作进度缓慢和身心疲惫的罪魁祸首。
★为什么努力做得越多,反而越发焦虑?
过度活跃的群体式思维让人无时无刻处在沟通中,其弊端在于制造了毫无必要的更多工作量,还导致人脑由于频繁切换任务而认知能力下降。记住大脑从来不是为了同时运行多重任务而设计的,“多线程推进”只会减少你创造的价值,触发焦虑、烦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
★如何在数字时代轻松有效地工作,做得更少,成果更好?
警惕低效沟通,学会利用注意力资本重建个人和组织的工作流程。这本书中提供了打造有效流程的四大基本原则——基于注意力资本原则,优化大脑能力;基于过程原则,采用智慧的工作循环结构;基于协议原则,谨慎设定沟通的规则;基于专业化原则,遵循质量为王,少即是多。
⚪内容简介
或许,当你每天早上打开电脑时,都习惯让塞满邮箱的邮件和闪动的聊天对话框启动一天的工作,从早到晚都持续沉浸在频繁的邮件往来和交谈之中。不知不觉,你的内心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到自己每一秒都需要与人保持联系,不然就会错过重要的信息。
卡尔·纽波特总结科学研究和多年调查成果,提出这种状况源于“过度活跃的群体思维”正在渗透当今职场,然而这种不停被打断的多线程工作方法在本质上与人脑的运行规则相悖,会带来认知能力下降、焦虑不安、效率低下等糟糕的后果。
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应对这一问题的多项原则和完整解决方案。他主张工作场所应采用清晰的流程(而不是随意发消息)来识别、分配和审查任务;让每个人做更少的事情,但做得更好;积极利用跨领域的方法减少不断增加的管理任务负担。最重要的是,简化沟通,让收件箱和聊天窗口不再是工作的核心。
2025年2月5日 已读
有新点但不多,就此书体量来说还能接受。
[2025] 人文社科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豆瓣
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Accomplishing More by Managing Your Time, Attention, and Energy
作者: 克里斯‧貝利 译者: 胡琦君 天下文化 2016 - 7
★ 引起全球超過250,000人感興趣的「生產力報告」,提供25個證實最有效提升讀書、工作,以及生活效率的方法!
★ TED、多位暢銷書作家聯合推薦!
克里斯.貝利被封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利用整整一年的時間,試驗各種提升效率的方法。
你只需要花費兩小時的時間,便能吸收本書精華;
從此不再被生活瑣事追著跑,而是有餘裕追求自己的理想!
生產力不是指你做了多少,而是你成就了多少。
只要管理好時間、專注力,以及精力,便能運用最少時間,完成更多事情!
如何提高效率、有效運用每一天的時間,是忙碌現代人的夢魘!
克里斯・貝利(Chris Bailey)被TED封為「史上最有生產力的人」,利用一年時間(2013/5/1~2014/5/1)進行一項研究:如何在工作和生活各方面提升生產力?他將這一年的實驗歷程記錄在自己的部落格「最有生產力的一年」(A Year of Productivity),引來超過25萬人次訪客的熱烈討論,肯定與證實他實驗得出的提升生產力方法。
每個人的嗜好不同,或烹飪或閱讀或音樂,但克里斯是真心為「提升效率」而著迷。在高中時期,他因涉獵大量時間管理書籍,輕鬆駕馭高中學業;在上了大學之後,更是運用所學到的效率相關技巧,在最短時間內不僅完成學業、拿到全A的成績,在此同時還兼兩份工作,在畢業後順利拿到這兩家公司的聘書。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克里斯此時的抉擇。他舉了一個很有趣的例子:一九六O、七O年代,爾灣加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決定在校園內各建築之間不鋪設任何步道,學生和教職員可隨意走在周邊草地上。時日一久,可看到有些草地區塊因不斷被踐踏而枯黃,此時,再將這些區塊鋪上磚塊、設為步道。也就是說,校方不預先設定路線,而是讓人自然走出一條路。景觀設計師稱這樣的步道為:欲望路徑(desire paths)。
同樣的情況,在兩項工作之間做抉擇時,克里斯決定不依循傳統路徑,而是呼應內心的熱情:對生產力的熱愛,因此決定全心投入。他放棄兩份全職高薪工作,開始為期十二個月的生產力實驗。實驗包括:訪問該領域最重要的專家,如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和大衛.艾倫(David Allen,《搞定!2分鐘輕鬆管理工作與生活》作者)等人,以及展開一連串有關生產力的試驗,包括連續好幾個星期只睡極少時間或整夜不睡;明明是個夜貓子,卻連續三個月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完全不碰咖啡因和糖;一周工作90小時;與人群隔離整整十天;一周看70小時的TED演講;每天只用一小時的智慧型手機,長達三個月,以及增加十磅的肌肉量等,並監控每個試驗所帶來對生產力的關係和影響。
在書中,克里斯不僅帶領讀者一起經歷他的實驗,還挑選25個最有效的生產力策略,相信將會對你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當中包括:
• 放慢腳步、更用心工作;
• 刪減或移除不重要事物;
• 三重點法則;
• 力求不完美;
• 花更少時間在重要事物上;
• 利用「二十秒法則」遠離強大的干擾源以避免分心;
• 以及有效拖延的觀念。
透過許多反直觀的見解,克里斯提出全新的生產力觀念,提供方法和練習,幫助每位讀者運用最少時間,卻能完成更多事情。
夜母 豆瓣
作者: [美国] 蕾切尔·约德 译者: 万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
🦋内容简介:
“你好,她想对他说,我是你的妻子。我是一个女人。我是这样一头野兽。我已成为一切。我既是崭新的,又是古老的。我曾感到羞耻,但今后再也不会了。”
在她眼里,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母亲,既然现在成了母亲,就一定要成为快乐的那个。经过多番努力与尝试后,她发现只有变身母狗可以实现这一愿望。
变身之前的生活:“哪天我也要慢悠悠地拉一次屎。”
变身之后的生活:“老娘不干了!再也不会贬低自己的劳动价值。”
她终于可以自由地爱恨自己。
新鲜、狂野、生猛,既日常又逾越的长篇首作。像夜母那样夺回自己的快乐,义无反顾地修复自己。
————————————————————
🦋编辑推荐:
※女人版《变形记》,癫狂版《成为母亲》:献给当代女性的黑色寓言,致敬生猛原始的母性。
白天,她是疲惫的妈妈;夜晚,她长出黑毛、尖牙、尾巴……变身母狗,是她夺回自我的唯一方式。
当一位母亲拥有了变身的能力,当成为野兽的她可以拒绝母职内卷、结束丧偶式育儿、随时表达愤怒、体验久违的自由与快乐,“成为母亲”才真正成为女性自己的事。
“世界上怎么会有母亲这种生物?法律怎么还没禁止这种生物的存在?她们就像天神下凡一样,会让人又惊又惧。”
※没有一个妈的生活是平静的,没有一个妈的形象如你所想。
无码展现成为母亲过程中的屎尿屁,辛辣讽刺事业家庭平衡的美丽幻想。
精准描绘一位妈妈的自我被阉割时的痛感,通过魔幻现实的方式冲淡同类主题写作的沉重感,以轻盈的力道拨开严肃的主题,利落畅快地直击痛点。
※“我想成为野兽!我想做一个怪物!”
道破母职真相,撕碎妈性神话,同时让你边读边大笑出声:
欢庆吧!庆祝身为人母,也庆祝拒为人母,庆祝我们成为野兽!
当代母职难题被讨论得足够多了吗?
你还缺这样一个欢乐魔幻的版本,野性洋溢的版本,也是更彻底、更颠覆的版本。
“妈妈是愤怒的。”她说。
她想成为野兽,她想当个Bitch,
把令人窒息的日常生活幻化成一声声嗥叫,呲出獠牙,将母职焦虑撕个粉碎!
※《时尚先生》《纽约客》《纽约时报》《卫报》霸榜推荐,入围美国笔会/海明威奖!同名电影拍摄中,金球奖影后AA艾米·亚当斯出演女主角。
几个世纪以来,小说中的女性一直担心自己会变成怪物,但《夜母》为此欣喜若狂。
——《纽约客》
※新锐青年译者万洁×灵魂画手/设计师小椿山,欢乐联弹
新锐译者/苦手妈妈万洁——倾注日常笑泪,精心翻译;
灵魂画手/设计师小椿山——从封面至环衬,特别绘制趣味插画,致敬野兽派。
封面以进口珠光纸搭配镭射蓝星,极具动感;内文为顺纹轻涂纸,不发黄,随书赠索引小书签!
————————————————————
🦋媒体推荐:
我开始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自己,是在两年的初为人母之后的一种宣泄。我只是想把我的愤怒、沮丧和绝望都写在纸上。
——蕾切尔·约德
在这部令人难忘的长篇首作中,约德以惊人的卡夫卡式寓言,探讨了成为母亲过程中的平凡与怪异之处……《夜母》将牢牢抓住你,不肯放手。
——《时尚先生》(美国版)
约德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探讨熟悉的主题,通过黑色幽默和尖锐的讽刺,将母性的超现实之处具体化。
——《纽约时报书评》
约德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在运用变形手法时甚至有些顽皮。
——《卫报》
一本大胆又有趣的奇异之作,几乎没有可比较的同类书……要协调如此非传统的概念需要无与伦比的才华。幸运的是,约德以娴熟的技巧成功实现了。
——《elle世界时装之苑》(美国版)
充满愤怒、孤独与粗俗,解构女性被灌输的社会脚本。
——《出版人周刊》
2025年1月12日 已读 读两页已不适,快速翻完,接受理解这样的作品。
文笔一般,偶尔有金句。
[2025] 外国虚构 女性
洛丽塔原型 豆瓣
作者: [美]萨拉·魏恩曼 译者: 马雨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5
本书讲述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少女绑架案的真实调查过程:1948年,年仅11岁的萨莉•霍纳被53岁的儿童猥亵惯犯绑架,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21个月的“环美旅行”。这起真实事件谜团重重,十分扣人心弦,曾启发纳博科夫创作经典小说《洛丽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生前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洛丽塔原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
《洛丽塔》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至少卖出6000万册,但为小说提供灵感的萨莉•霍纳的真实人生,却被几乎所有人遗忘。女记者萨拉•魏恩曼经多年持续追踪,获取了提前解密的档案,并利用法律文件、公共记录及对萨莉·霍纳尚在人世的亲属的采访,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该绑架案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在撰写和出版《洛丽塔》的过程中,为掩饰他了解这一案情所做的努力,最终写成《洛丽塔原型》一书。
本书把悬念丛生的犯罪叙事,这起事件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影响,以及文学调查交织在一起,首次将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始末细节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萨莉被折磨、被虐待、被攻击的生活,展现出一个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呼应了许许多多曾遭到男性残酷对待的女孩和女人们的故事。
★ 解密文学史上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揭开《洛丽塔》的真实原型
在全世界范围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已至少卖出6000万册。很少有读者知道,这部引发巨大争议的小说其实是受到了真实事件的启发:1948年,年仅11岁的莎莉•霍纳被53岁的儿童猥亵惯犯绑架,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21个月的“环美旅行”。
纳博科夫生前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洛丽塔原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
作者经多年持续追踪,发掘《洛丽塔》与这起绑架案件的内在勾连,披露《洛丽塔》主角多洛蕾丝的现实原型,恢复了萨莉在这本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应得的地位。
★ “男性写出来的洛丽塔,女性看到的却是房思琪”,为性犯罪事件中受害女性争夺应有的话语权
小说《洛丽塔》全文都是以男主人公的口吻讲述,洛丽塔的声音被掩盖,她本人的视角始终是缺失的。作者将洛丽塔的现实原型萨莉·霍纳作为书中的主角,使得始终处于被讲述地位的受害者能够发声表达,把被抹去的名字归还给受害女性。本书鲜明地阐释出纳博科夫笔下洛丽塔的故事,从女性视角看到的却是房思琪式的悲剧。作者打破纳博科夫构筑的被美化的故事,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萨莉被绑架、被虐待、被攻击的生活,展现一个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这也呼应了历史上无数没有机会被世人所知的女孩和女人们的故事。
★ 知名女性记者多年追踪,呕心沥血考证大量报道,解密纳博科夫私人档案,呈现非虚构的开创性杰作
作者获取了提前解密的档案,并利用法律文件、公共记录及对萨莉·霍纳尚在人世的亲属的采访,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该绑架案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在撰写和出版《洛丽塔》的过程中,为掩饰他了解这一案情所做的努力,展现了《洛丽塔》背后一起震惊世界的真实事件,为被几乎所有人遗忘的受害者发声。
本书将把悬念丛生的犯罪叙事、文化和社会领域的背景,以及文学调查交织在一起,影响众多读者对《洛丽塔》的看法,是一种开创性的非虚构写作手法。
★ 深入真实事件重新解读经典小说《洛丽塔》,呈现被文学作品掩盖的真实苦难
本书首次将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始末细节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揭示了《洛丽塔》这部现代经典小说的黑暗灵感,呈现了一个被绑架的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作者在书中尖锐指出,这个女孩的一生为畅销全球的小说提供灵感,但她真实的苦难却被华丽的文字掩盖。
作者深入挖掘了《洛丽塔》的出版历史,记录了被小说掩盖的真实苦难经历,写透了一个从小缺爱的女孩经过近两年虐待后的复杂内心和成长改变。
2025年1月1日 已读
没有提出特别惊人的观点与角度,更多的是对萨莉·霍娜所有与之相关事件的总结
[2025] 女性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 豆瓣 Eggplant.place
Der König verneigt sich und tötet
9.1 (70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李贻琼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3 - 4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准自传
从小村庄走向诺奖领奖台,以锋利的笔刺破罗马尼亚社会表象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出版于2003年,收录九篇文章。作者讲述了从罗马尼亚小村庄到诺奖领奖台的传奇经历,是了解其生活与创作的绝佳切入点。
◎ 杏树、手帕、国王,幼儿园、工厂、新移民,告密、恐惧、逃跑,通过敏锐的视角与克制的语调,作者出入于生活与文学,熔淬成一篇篇锋芒毕露的文章,刺破罗马尼亚社会的表层。
👁内容简介
《每一句话语都坐着别的眼睛》是一部散文集,汇集了赫塔·米勒的九篇文章,主题各不相同。作者运用冷峻、超现实的诗性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环境的内心感受,对流离失所的生活状态的感想。总括起来说,不同的文章都展现了作者对真正的人性的尊严与诗人的胸怀的关注。
本书首版于2003年,是这位诺奖得主出色的散文作品,以清晰直接的风格,阐述其小说主题,生命感悟,可以更好地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双重异乡人的身份,以及由此而来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她对语言媒介的敏感性使得她的这些文章读来很有启发。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本书是了解这位独特而有成就的作家的绝佳切入点,描述审讯和压制的文字中缀有作者对语言的尖锐而机智的点评。
——曼迪·怀特(德语译者)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2025年1月1日 已读
赫塔·米勒天生的作家
[2025]
洛丽塔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波科夫 译者: 黄建人 漓江出版社 1989 - 5
本书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 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之名。
2025年1月21日 已读
情节太假,作者设计的若干巧合把洛丽塔“送”到亨伯特身边,在此基础之上就没什么值得讲的了。
[2025] 经典名著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Sapiens: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5 (88 个评分) 作者: [以]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2
【内容简介】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是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8世纪的《汉谟拉比法典》,到18世纪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代表作品,书写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从全新的角度阐述地球上智人的发展历史。
全书从三大线索理清人类发展脉络,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认知革命使人类成为想象的共同体,农业革命使人类陷入奢侈生活的陷阱,科技革命终将使人类成为神一样的存在。人类通过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将彼此连接、有效合作,国家、宗教、企业都是想象和虚构的现实,人类依靠这种想象来寻找认同、开展合作,由此一步步登上食物链的顶端,抵达其他生物无法企及的地位。
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在大历史中重新审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见识丛书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见识丛书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见识丛书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见识丛书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见识丛书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见识丛书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见识丛书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见识丛书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见识丛书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见识丛书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见识丛书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见识丛书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见识丛书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精装)[美]戴维·伍顿
《见识丛书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见识丛书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见识丛书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见识丛书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见识丛书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见识丛书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见识丛书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纪念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见识丛书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见识丛书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见识丛书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见识丛书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欧阳泰
《见识丛书30:当代欧洲史》[美]斯图尔特·休斯
《见识丛书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见识丛书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美]查尔斯·曼恩
《见识丛书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见识丛书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见识丛书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第十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
第三届“水木书榜·清华学生喜爱的十本好书”之一
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贾雷德·戴蒙德、罗振宇、陈嘉映等高度赞扬
一、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代表作
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作为一名学者尤瓦尔精通世界史、中世纪史与军事史,不过现在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历史问题上。随着关注点的扩大,他的学识也更加广博,除了历史,哲学、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各种学科的理念他也能信手拈来。尤瓦尔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研究使其成为令人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影响力惊人的历史作家。
二、一部宏大的、突破性的人类简史,讲清“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三大基本问题,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是我们经常需要面对的三大基本问题,如今,面对基因科技和人工智能两大科技进展带来的挑战,我们到了需要重新讨论和定义“人类”这个物种的时候了。我们人类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无以伦比的智慧动物吗?时代要进入后人类时代了吗?如果这个后人类时代必然来临,我们人类怎么办?《人类简史》带着新的问题,用新的思维,打破学科界限和过去的思维局限,重新梳理人类历史,提出新的解释,理清了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
三、 摒弃“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民族国家中心论”等传统历史理论框架和写作思路,从全新的视角观察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以人为本的世界,一个以人类为中心和崇拜对象的世界。人成了万物的尺度,我们早已不把自己当成动物看待了,对其他物种而言,我们是神一样的存在。《人类简史》勇敢地抛开潜意识里的固有观念,将我们对自身的既有认识全部归零,将人类彻底还原成动物的一种,然后在“太空间谍卫星的高度”上还原人类一路走来的真实状况,看到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地球变迁和人类历史发展新图景。
四、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知识,在知识日益碎片化的时代,为读者提供统合性知识,讲清楚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完整故事
本书融合了考古学、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前沿知识,将科学和历史编织在一起,综合各领域知识全面阐述地球上智人的发展历程,为我们讲述地球和人类自己的完整故事。
五、打通时间线,重新定义时间和历史,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里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历史学本身就是关于时间的学问,时间尺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宽度,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就决定我们可能看得多远。以往历史研究一般以500年、1000年或5000年为时间尺度,易落入西方中心论、民族国家中心论的窠臼,尤瓦尔·赫拉利大胆地将时间推回到大约135亿年前宇宙大爆炸那一刻,从全部时间的起点开始讲起,一直讲到今天,再讲到未来,这就是《人类简史》使用的时间尺度,彻底打通了时间线,重新定义了时间和历史,让我们得以在一个更大的时间尺度里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
六、兼具思想性和易读性,引发广泛热议的经典历史通俗读物
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本人博学多识,他不仅会写些学术性较强的著作,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讲述他眼中的世界史。《人类简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以新颖的思想和通俗的语言冲击着当代历史界,引发多国版权大战,获得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贾雷德·戴蒙德、罗振宇、陈嘉映、姬十三等高度赞扬,吸引着越来越多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读者,从学生、学者到科技达人、政商精英,越来越多的人翻阅此书。
--------------------------
【精彩评论】
这本书十分有趣并令人兴奋…作者告诉我们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存的,农业以及科学存在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于我们不应该将之视为理所当然。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第44任美国总统)
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你会发现这本书令你难以撒手。
——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
本书是一部有关人类文明的宏大历史叙述——人类如何从早期的狩猎-采集者起步,直到当代社会和经济如何组织。上次我们读了伊本•赫勒敦的《历史绪论》,那是14世纪知识分子看待世界历史的角度,现在我们要读的这本《人类简史》则是对很多相似问题的当代阐释。我非常期待了解这些别开生面的见解。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2015年如果要推荐一本书,我就推荐这本。《人类简史》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圈子,从更广的视野阐述了人类从一个普通物种的智人,通过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一步步走到今天无以伦比的统治地位。它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我们人类自己,审视我们地球。
——林建华(北京大学校长)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高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在节目里多次推荐过《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它对我启发最大的地方是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它说人类最根本的能力是想象和虚构的能力,然后人们在这个不靠谱的基础上展开了合作,这才是我们这个物种真正有力量的地方。
——罗振宇(罗辑思维、得到APP创始人)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姬十三(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这部人类史不强调历史细节,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人类如何到今天进行了深入思考,引入了许多基因历史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构成的理解和分析,对人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的理解都有独到角度。对于我们不简单化地理解和思考人性大有裨益。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从7万年前智人的出现写起,写道我们这个世纪,还写了几行对未来的预想,中文不过400页,利用了生物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等好多领域的知识,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的视角和结论,非常有趣。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国家史、年代史或人物史。有点偏哲学和思想层面。
——傅盛(猎豹移动CEO、紫牛基金创始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贾雷德·戴蒙德(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很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斯蒂文·刚尼(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2025年1月3日 已读
新奇的视角。
前两部分金句频出通通划线,后两部分平平。
[2025] 人文社科 历史
莫比乌斯时空 豆瓣
7.5 (11 个评分) 作者: 顾适 新星出版社 2020 - 3
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 顾适 首部科幻短篇集
12 篇人气佳作 + 3 篇神秘新作 华丽集结!
刘慈欣 刘宇昆 丁墨 热诚推荐!
记忆能像货币一样交易?强人工智能可以当导演?
人类的祖先竟是奇美拉?如何用3D打印创造一个文明?
记忆存取、人体冬眠、脑机接口、 基因编辑……15个故事,让你洞悉15种前沿科技。
【名家推荐】
顾适的小说有一种精妙的平衡感,以清晰的结构和娴熟的文字,去表达科学的严谨与美,探寻人性的细腻幽微。她的小说既满足了我们这些科幻迷的期待,也能让对科幻不那么感兴趣的读者乐在其中。顾适是一位有潜力“出圈”的科幻作家。
——《三体》作者 刘慈欣
顾适小说的叙事方式很古典,符合传统的戏剧规则,工整到了甚至亚里士多德都可以赞同的地步。她很注重平衡、比例、协调、冲突、分解等等叙事原则,人物互相制衡,情节预示回响。总体来说,她的小说像是一首古典交响乐。
——著名科幻作家 刘宇昆
清丽的文字,充满烟火气的人物,清晰严密的逻辑,深刻的思想——顾适是科幻写作的坚守者,构造出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幻想世界。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感受她的故事。向她致敬!
——著名言情作家 丁墨
顾适,科幻作家,城市规划师,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获得者,XPRIZE基金会科幻顾问委员会(SFAC)成员。
2011年起在《超好看》《科幻世界》《新科幻》《Clarkeswolrd》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幻小说二十余篇。代表作《莫比乌斯时空》获得2017年第28届中 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短篇小说奖;《嵌合体》获得2016年第七届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中篇金奖,并入选2017年雨果奖最佳中篇长名单。
本书是顾适八年科幻创作生涯的一次总结,其中既有《莫比乌斯时空》《嵌合体》《赌脑》等人气篇目,也有此前未发表的3篇出色新作:《野渡无人》《为了生命的诗与远方》《〈2181序曲〉再版导言》。顾适的文风细致工丽,想象华美绚烂,兼容科幻、言情、悬疑之美;既有对未来科技的冷峻洞察,又不失女性主义的温暖辉光
2025年1月4日 已读
《莫比乌斯时空》《嵌合体》还能打四星(节奏和快,干净利落,脑洞很大);到《赌脑》看在华语女作家写的科幻能打三星(像中二男中学生写的网文,不如网文文笔);全看完只有两星(不要再加入爱情、家庭情节了,笔下的爱情比科幻设定还空虚)。
[2025] 科幻
诗艺 豆瓣
This craft of verse
8.9 (52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陈重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演讲集。一九六七年秋,博尔赫斯应哈佛大学诺顿讲座之邀,就诗的地位、隐喻模式、小说与诗、音韵与翻译等展开六讲。讲座录音带在图书馆尘封三十多年后,由时任西安大略大学现代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的凯林–安德•米海列司库整理出版。全集广征博引,涉及从古至今诸多文学现象,又有着口语化文本的不拘形式感,娓娓道来,收放自如,“《诗艺》是一本介绍文学、介绍品位,也介绍博尔赫斯本人的书……博尔赫斯跟历代的作家与文本展开对话,而这些题材即使是一再反复引述讨论也总还是显得津津有味。”
2025年1月10日 已读 脑子里什么也没有留下…
[2025] 诗集
連結 豆瓣
Nexus : A Brief History of Information Networks from the Stone Age to AI
7.3 (7 个评分) 作者: 哈拉瑞 /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天下文化 2024 - 9
故事,引領我們走在一起。
書籍,傳播我們的觀念和神話。
網際網路,承諾會提供無限的知識。
演算法,瞭解了我們的祕密 ——
然後,我們就互相對立了!
現在與未來,AI將會做什麼?
哈拉瑞的新巨作《連結》,以激勵人心的方式,
講述了我們如何走到這一刻,
以及現在必須做出的、攸關生存與發展的急迫決擇。
《連結》透過人類大歷史的長鏡頭,
檢視資訊網路與資訊流,如何將我們帶到AI紀元。
哈拉瑞引導我們走過石器時代、經歷《聖經》正典化、
印刷術的發明、大眾媒體的興起、以及民粹主義的重燃……
例舉了羅馬帝國、秦帝國、天主教會、蘇聯等體制
如何利用資訊技術來實現目標,無論是好是壞。
資訊,既不是真理真相的原料,也不只是權力與武器;
《連結》探索了許多極端之間、充滿希望的中間立場,
在鐵幕落下、矽幕升起之際,重新發現我們共有的人性。
封面鴿子圖案的意義:
一、鴿子是電報發明以前,最快速的資訊傳遞工具。
二、在《聖經》故事裡,鴿子、橄欖枝與彩虹,都是象徵和平與寬容的符號。
三、本書第1章〈資訊是什麼?〉提到1918年的軍信鴿「謝爾阿米」,
交纏了歷史事實與虛構故事,正代表了人類大歷史的本質。
2025年1月11日 已读
没什么新的观点。简体版真的恶心,私自篡改、删掉一些语句,这和断章取义有什么区别?而且也没什么值得删改的大不敬话语,不过是把“LGBT”改成“同性恋”。

本书最重要的启示:为各种机构制度打造强大的自我修正机制。
[2025] 人文社科
众病之王 豆瓣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
9.0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 悉达多·穆克吉 译者: 李虎 中信出版社 2013 - 2
《众病之王:癌症传》是一部饱含人文主义色彩的社科文化著作。作者悉达多•穆克吉历时六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作者借由医学、文化、社会、政治等视角透露出一种社会化关怀;生动、文学性的写作手法展现出鲜活的人物和历史事件,让读者为之动容。
2025年1月13日 已读 适合打算就读相关专业的入门书。事无巨细地介绍各种癌症的前世今生,大多数人认为的“通俗读物”与本书无关。
通篇教材每单元最后写在彩色底纹上的资料延伸既视感。
[2025] 人文社科
雌犬 豆瓣
La perra
7.6 (14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皮拉尔·金塔纳 译者: 陈超慧 南海出版公司 2023
⚡⚡️⚡️在被生吞之前,率先杀了它。
哥伦比亚当代文学领军人物皮拉尔·金塔纳锋利之作!
取材十年丛林生活经历,生猛浓烈,短小精悍,令人耳目一新的拉美文学!

皮拉尔·金塔纳:当代哥伦比亚最具独创性的声音之一!
◇南美最重要文学节·海伊文学节“39位拉丁美洲最值得瞩目的 39岁以下作家”
◇夺魁西班牙最权威文学奖·丰泉小说奖

《雌犬》:一鸣惊人的锋利之作!
◇斩获:哥伦比亚小说至高奖·叙事图书奖 | 英国笔会翻译奖
◇冲刺: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 | 都柏林国际文学奖
◇口碑:亚马逊评分4.3,美、德、法、西等20多国读者热情捧读!《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国家报》等媒体强推!
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表现出在极富开放性、广阔无边的地理环境下人类所面对的难以形容的压抑。作者表现出超凡的节奏控制能力,没有一处纰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充满美、渴望和人类的痛苦。——哥伦比亚叙事图书奖 颁奖辞

当控制的爱变成暴力现场,心中潜藏的野兽露出爪牙:
◇“又怀上了。”她一边想,一边用力拉紧那根套在脖子上的绳子。
——反击!
因无法生育而将收留的动物视作孩子;
毫无悔意地勒死背弃自己的母狗;
将屡屡食言的爱人喂给美洲豹;
嘲弄情人的病痛是天罚、活该,是绑住他的筹码……
◇那些快要使她窒息的,她选择率先杀死它。

十年丛林生活灵感书写:爱与暴烈原为一体,它根本不讲逻辑。
◇取材自作者经历:定居于太平洋海岸,与恋人在悬崖上建造小屋,终究因家庭暴力而离开。
“我在哥伦比亚太平洋沿岸的丛林中生活了十年。当我刚到那里时,我看见了一只狗的尸体,一只母狗。三天后,尸体不见了,只剩下骨头和毛发,唯一的生命痕迹是停在树上和在四周飞翔的兀鹫。我想,这就是这里至关重要的故事。” ——皮拉尔·金塔纳

生猛浓烈,短小精悍,氛围拉满,一口气读完!
◇黑暗原始的丛林,隔绝闭塞的海岸、压抑贫瘠的生活、因欲望而焦渴的人……
◇残酷与温情交织,故事性与文学性兼具,张力十足、极富辨识度的粗粝之作。
◇深刻主题 × 极简笔触 × 短小篇幅 = 令人耳目一新的拉美文学!
----------
坐落于海岸边丛林深处的小村庄里,达玛丽斯和丈夫过着潦倒的生活,她无比盼望孕育一个孩子,却迟迟不能如愿。
一天,达玛丽斯得到了一只小母狗,她全心全意地照顾它、爱它,给它起了本来要给自己女儿的名字——绮里。绮里总是逃跑,让达玛丽斯担心不已,但又总能安然无恙地回到家中。
直到达玛丽斯的爱变成怨恨,直到她发现——绮里怀孕了。
《雌犬》收录了同名中篇小说和五篇人物互相关联、故事线索勾连的短篇小说,聚焦于一群被自然、社会乃至内心世界围堵的人,探讨了在严酷、压抑的环境中,爱究竟意味着什么。亲手勒死“女儿”,将爱人喂给美洲豹,嘲笑情人的疾病是活该……当暴力充溢日常,爱也在一次次挫败后露出爪牙,他们陡然发现,爱与暴烈原为一体,它们根本不讲逻辑。
-----------
这部短小精悍之作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谈论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但同时又似乎在谈论完全不同的事情。这些东西是什么?暴力,孤独,坚韧,残忍。金塔纳用发人深省、严肃有力的文字创造了奇迹。——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哥伦比亚作家,《坠物之声》作者)
这本书能改变你。它深入探讨了母性、残忍,以及大自然是多么不可征服。一切都写得令人难忘。——玛丽安娜·恩里克斯(阿根廷作家,《火中遗物》作者)
《雌犬》是一部描绘真正的暴力的作品。皮拉尔·金塔纳是一位艺术家,她揭开了我们身上那些未留意的伤口,指出它们的美,接着又在上面撒了一把盐。——尤里·埃雷拉(墨西哥作家、政治学家)
这部广受赞誉的中篇小说对丛林的描写令人难忘——数不尽的暴风雨、昆虫,以及被海浪冲刷到沙滩上的垃圾。这是一个关于阶级、母性和愤怒的强有力的、令人震惊的故事。——英国《卫报》
疾病的隐喻 豆瓣
Illness as Metaphor & AIDS and Its Metaphors
8.0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桑塔格 译者: 程巍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本书是苏珊•桑塔格最负盛名的文论作品之一,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艾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2025年1月17日 已读 没什么启发
[2025]
肠子的小心思 豆瓣
Gut: The Inside Story of Our Body's Most Underrated Organ
8.8 (6 个评分) 作者: 【德】朱莉娅•恩德斯 / 【德】吉尔•恩德斯 译者: 钱为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7
《肠子的小心思》是德国图书界的黑马,口嫌体正直的德国人,一面对粑粑说着“不要不要”,一面看得好污好欢乐。
原来,德国人觉得理所当然的马桶竟是痔疮的罪魁祸首;如此现代化的今天,蹲坑这种看似原始的行为竟然还在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地区保留着,而且这才是大便的正确解锁方式;跟肠子相关的事,不仅有趣,还密切关系到人体的健康状况,一个感觉不好的肠道会让我们感到沮丧,而一个健康的、营养良好的肠道会大大地改善我们的情绪……
谁能想到这些奇葩欢乐的内容,竟是一位软萌妹子所写,还一举俘获36个国家和地区读者的心。
让我们跟着这本新鲜出炉带着屎味的书,一起开启神奇的消化道之旅吧。
2025年1月19日 已读
配合喜马拉雅听书像妈妈讲小故事,轻松欢快地读完。全年龄适用,比较浅显入门友好,只是光听各种类比,忘了原本在讲的是什么。最后一part一般
[2025] 人文社科
自私的基因 豆瓣
The Extended Selfish Gene
7.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张岱云;陈复加;罗小舟;叶盛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1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首次出版之后便畅销全球,是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自私的基因》以充满想象力的叙述回答了这些重要命题。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自私的基因》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道金斯在书中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因子名词,特指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文化进化,并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因子的暴政。
《自私的基因》出版之后,在社会各界引发了重大争议。本书为40周年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这些争议的回应,共计6万余字,主要探讨了人们在基因决定论、基因选择论,以及基因适应性上存在的普遍误解,进而从基因的视角正确理解生命及其意义,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形成这本特别的“延伸的”40周年增订版《自私的基因》。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开创一个理想世界》[荷]罗杰·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兹曼
29《黑火药时代:中国、军事创新与世界史上的西方崛起》[美]欧阳泰
30《当代欧洲史》[美]斯图尔特·休斯
31《从航海图到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日]宫崎正胜
32《1491: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美]查尔斯·曼恩
33《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美]查尔斯·曼恩
34《专家之死》[美]托马斯·尼克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全球极具影响力的科学家道金斯经典代表作,20世纪百大经典名著之一,热销全球40载,是一部不仅在基因领域更在社会科学领域具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作品。2017年,在庆祝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30周年的民意调查中,被列为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科学书籍,领先于达尔文《物种起源》和牛顿《数学原理》。
2、本书为40周年增订版,在30周年版的基础上新增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出版以来所引发争议的重要回应,针对基因决定论、基因选择论和基因适应论进行了详细的辩驳,共计6万余字,更加完善了道金斯对于“自私的基因”的经典论述。
3、从基因理解生命,更阐明人类久远而深刻的过去;不只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更以充满想象力的绝妙论述回答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并提出大胆创见: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复制、变异和淘汰这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大千世界所有生命现象的林林总总。
4、本书出版40年来一直是极富争议的话题,改变几代人的世界观,更将进化论从基因层面升华至文化层面,创造了“觅母”(meme,即文化基因)这一新型的复制基因名词,对于文化进化的意义影响甚巨,道金斯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们,我们人类,能够反抗自私的复制基因的暴政。
5、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英国进化科学家汉密尔顿、知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企业家罗永浩、文化名人梁文道、豆瓣创始人阿北等激赏推荐。
----------------------------
【名人推荐】
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非常了不起,对人类境况给出了最基本的解释,就投资来说,生物推理是非常有用的。交易进化与生物进化非常类似,因此,我们能够预测出交易进化过程的结果。
——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道金斯的这本《自私的基因》,而且也能读懂这本书。书中运用丰富的技巧,展示出了进化论崭新的一面。道金斯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运用简单易懂的非专业语言,向大众介绍了新近出现的进化论思想中颇为深奥的准数学主题。通篇阅读本书之后,就连怀着广阔视野、自认为知识渊博的生物学研究专家,都会为之惊叹,感觉耳目一新。至少,此书令笔者甚为惊喜。再次重申,此书对于没有科学基础的读者来说,也是轻松易懂的。
——世界知名进化科学家汉密尔顿(W. D. Hamilton)
每一个对宇宙及其所处位置感兴趣的读者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畅销书《动物行为》作者杰夫瑞·R.贝利斯(Jeffrey R. Baylis)
达尔文的进化论100多年后,又在新的科学水平上出了更新的版本,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就是一个饶有兴味、颇富挑战性的新版本。他提出进化的单元可能既不是物种,也不是群体,甚至也不是个体,而是基因。所谓自私,不过就是争取自身的生存。
——吴国盛/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
《自私的基因》最大的特点就是冷,比冷静更冷的冷,不动声色地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尽管这种结论不一定正确,却告诉了我们一种可能:生命和人生以及世界与文明的最终目的,可能是我们根本想不到的东西。
——刘慈欣/科幻作家、《三体》作者
我其实是断断续续读过些别的进化论、基因和进化心理学的流行读物以后才看了这本经典的。虽然悬念少些,但经典就是经典,每页都非常值得。如果你想找出“生命的意义”来。这是很考验人的,这本书帮不了你,但我个人只是希望能早十几年看到这本书。
——阿北/豆瓣创始人
道金斯创造的觅母(meme)与基因相对。如果说生物基因能决定我们的行为,但还是会有一种文化基因影响生物,也许能解释文化传播的过程。
——梁文道/文化名人
这本重要的书令人不能更兴奋!
——《经济学人》
《自私的基因》是那种让读者觉得这真是天才的科普写作!
——《纽约时报》
《自私的基因》的精彩之处在于简洁明了,对任何一个年龄段的读者来说都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科学家》
道金斯的处女作《自私的基因》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最棒的是,道金斯用高超的技巧和清晰的表达将它展示出来。毫无疑问,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科普作品之一。
——《纽约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