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始于极限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Goodreads
往復書簡 限界から始まる
8.9 (32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铃木凉美 译者: 曹逸冰 新星出版社 2022 - 9 其它标题: Letters Between Chizuko Ueno and Ryomi Suzuki
“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

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家

历时一年,十二次通信,每次一个主题

一场始于矛盾与冲突,通往理解与改变的对话:

我们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活出想要的人生?

·

⚡上野千鹤子继《厌女》《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后又一力作,首次坦诚从未透 露的过往

一个总能犀利切中要害的人,或许也曾被自己的刀锋所伤。上野坦言“我也走过了充满羞耻和失败的人生”

·

⚡恋爱与性、婚姻、男人、工作、独立、自由等,围绕12大主题聊透女性内心深处的愤怒与困境

每一位女性都是生活的幸存者,她们迷茫,她们反抗,她们故作坚强实则遍体鳞伤

·

⚡性别对立时代的希望之作:“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

在女性主义遭污名化的当下,上野千鹤子予以强力回击:“我无意说‘反正男人已经无药可救了’。

·

⚡话题之作,横扫日本图书市场,“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人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

小说家花房观音诚挚推荐:“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作家本岛理生盛赞:“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

·

《始于极限》是女性主义先驱上野千鹤子与人气作家铃木凉美历时一年的通信。

青春期,上野千鹤子只身前往京都求学,只为逃离父亲与教会;同时期,铃木凉美为了反抗父母,一脚踏入出卖身体的世界。

大学时,上野参加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却在战壕的另一侧目睹男生只把女生当作解决生理问题的工具;铃木就读于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却要在夜世界寻求自身的价值。

学生时代结束,上野以独立女性自居,结果成了男人挥之即来招之即去的床伴;另一头的铃木开始书写夜世界的魅惑与肮脏,时常遭受来自女性的抨击与批判。

今天,上野已是日本女性学研究第一人,铃木则走到了夜世界的极限,在质疑过往、怀疑自己的同时,犹豫着下一步如何迈出。

她们相差四十岁,走过了迥异的人生。在长达一年的通信中,她们围绕恋爱与性、婚姻、工作、独立、男人等话题,把话语的利剑刺向对方,也刺向了自己。

·

每翻一页,体温也随之攀升。铃木凉美的文字,一面极其冷静地自我分析,一面又混杂着活生生的真心话,隐现着无法否定的感情。——作家岛本理生

上野千鹤子解体了铃木凉美,也使得她得以摆脱母亲和男人的手,开始作为一个人生存。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向包括我在内的众多女性伸出的双手。这本书能够拯救女性。——小说家花房观音

从头到尾,我就像被钝器击中了一般。仿佛有人揪着我的衣领说,“喂!别给我装作没看见!”读了这本书,我想没有女性不会成为女性主义者。——亚马逊读者

我深感女人生存如何艰难。即便如此,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身为女人果然还是一种福音。——国际政治学家三浦瑠丽
看不见的女性 Goodreads 豆瓣
Invisible Women
9.2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 译者: 詹涓 新星出版社 2022 - 8
这本书没有咆哮,只有事实和数字。在告诉我父权制是我想象出来的之前,请你先读读这本书。《看不见的女性》充满启示,令人恐惧,又充满希望。堪称一部现世的《圣经》。
——珍妮特·温特森,英国知名作家
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简直是掌握数据的西蒙娜·德·波伏瓦。
——莱昂内尔·巴伯,《金融时报》前主编
·
🚺 关于全世界一半人口被无视、被消声的故事,全方位揭露无处不在的隐形歧视
🚺 一本书彻底更新你的性别思维:我们的世界以男性为样本、由男性设计,为男性设计
🚺 从校园到职场,从孕育到患病,“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 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获《金融时报》&麦肯锡商业图书奖
🚺 当代女性生存指南:在专为男性设计的世界该如何生存和改变?
🚺 横扫欧美市场,已译成30多种语言,简中版首次引进!
🚺 英国书店最受读者欢迎好书,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作品,牛津大学院长大力推荐:每一页都充满事实和数据
🚺 曼切斯特大学、墨尔本大学、阿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推荐,《自然》《经济学人》等知名媒体联名推荐,入选《新政治家》《观察者报》《周日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
世界对女性的忽视或威胁,存在于每一次凝视,每一趟公交,每一间厕所,每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存在于你我生活的每一处隐秘角落。
女性承担了75%的无偿照护工作,每年为全球GDP贡献10万亿美元
——却休息得更少,得不到报酬,缺少社会支持;
女厕经常排长队,男厕却基本畅通无阻
——因为女性生理构造不同,所需的如厕时间是男性的2.3倍,而男女厕普遍被设计成相同大小,且男厕因有小便池而能容纳更多人;
女性遭遇车祸受轻伤的可能性比男性高71%,重伤可能性高47%,死亡率高17%
——因为汽车根据男性身材设计,碰撞测试假人几十年来都以男性为基准,即使近年采用女性假人测试,也未考虑女性的肌肉质量分布与骨密度等生理差异;
同样的药物,女性服用后效果远不如男性
——因为相当多的药物实验未将女性纳入研究,90%的药理学论文只描述雄性动物的研究,男性身体被用来代表全人类。
从公共交通到政府决策,从工作场所到医院手术,在大量“性别中立”的规则背后,男性往往被视为默认选项,女性则被视而不见。
·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本改变游戏规则的书。这本书应该出现在每一个政策制定者、政治家和管理者的书架上。很少有书能真正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看不见的女性》正是这么一本罕见的作品。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提出了一个有力的例子,表明世界是为男人而设计的。
——《泰晤士报》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的表面下,有一种即将喷涌而出的愤怒在文本间不时浮现。但这本书的力量并不来自修辞——而来自它平稳且连续不断的证据堆积,以及纯粹的观点的分量。阅读《看不见的女性》,读者可能会像我一样有眩晕的感觉,因为其中许多都是我自己的故事或我朋友的故事。
——《新政治家》杂志
用这本书武装你自己,再把它塞到你认识的每个人手中。这是一本不折不扣的绝妙之作!
——海伦娜·肯尼迪,英国议员,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前院长
这本书对“性别数据缺口”的探索,是目前每一场女权主义斗争的有力武器。
——海伦·刘易斯,《新政治家》前副总编辑
无懈可击的事实,强有力的故事,才是感动人心的东西。这本麦肯锡年度商业图书的获奖者巧妙结合着两者,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带来曙光。
——凯文·斯尼德,高盛公司亚太地区联席总裁
《看不见的女性》讲述了一个被忽视的话题——我们从未发现,更不知道为何如此。这本书对性别政治的认知与无知进行了有力、重要和令人大开眼界的分析。从技术到自然灾害,它新颖而及时地提醒我们,为什么在那些塑造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中,我们急需女性担任领导职务。
——科迪莉亚·法恩,墨尔本大学历史及科学哲学教授
《看不见的女性》是一部相当有趣的作品,充满无数引人深思的迷人事实。将男性视为默认选项,或将女性视为矮小的男性(当女性被考虑之内时),其后果将对每一个人、对万事万物都产生广泛的影响,从铲雪到安全带再到许多医疗学科都是如此。以后当我心脏病发作、发生车祸或去剧院上厕所时,我一定会想起这本书。
——吉娜·里彭,阿斯顿大学认知神经科学荣誉教授
夜母 豆瓣
作者: [美国] 蕾切尔·约德 译者: 万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1
🦋内容简介:
“你好,她想对他说,我是你的妻子。我是一个女人。我是这样一头野兽。我已成为一切。我既是崭新的,又是古老的。我曾感到羞耻,但今后再也不会了。”
在她眼里,自己从来都不是一个母亲,既然现在成了母亲,就一定要成为快乐的那个。经过多番努力与尝试后,她发现只有变身母狗可以实现这一愿望。
变身之前的生活:“哪天我也要慢悠悠地拉一次屎。”
变身之后的生活:“老娘不干了!再也不会贬低自己的劳动价值。”
她终于可以自由地爱恨自己。
新鲜、狂野、生猛,既日常又逾越的长篇首作。像夜母那样夺回自己的快乐,义无反顾地修复自己。
————————————————————
🦋编辑推荐:
※女人版《变形记》,癫狂版《成为母亲》:献给当代女性的黑色寓言,致敬生猛原始的母性。
白天,她是疲惫的妈妈;夜晚,她长出黑毛、尖牙、尾巴……变身母狗,是她夺回自我的唯一方式。
当一位母亲拥有了变身的能力,当成为野兽的她可以拒绝母职内卷、结束丧偶式育儿、随时表达愤怒、体验久违的自由与快乐,“成为母亲”才真正成为女性自己的事。
“世界上怎么会有母亲这种生物?法律怎么还没禁止这种生物的存在?她们就像天神下凡一样,会让人又惊又惧。”
※没有一个妈的生活是平静的,没有一个妈的形象如你所想。
无码展现成为母亲过程中的屎尿屁,辛辣讽刺事业家庭平衡的美丽幻想。
精准描绘一位妈妈的自我被阉割时的痛感,通过魔幻现实的方式冲淡同类主题写作的沉重感,以轻盈的力道拨开严肃的主题,利落畅快地直击痛点。
※“我想成为野兽!我想做一个怪物!”
道破母职真相,撕碎妈性神话,同时让你边读边大笑出声:
欢庆吧!庆祝身为人母,也庆祝拒为人母,庆祝我们成为野兽!
当代母职难题被讨论得足够多了吗?
你还缺这样一个欢乐魔幻的版本,野性洋溢的版本,也是更彻底、更颠覆的版本。
“妈妈是愤怒的。”她说。
她想成为野兽,她想当个Bitch,
把令人窒息的日常生活幻化成一声声嗥叫,呲出獠牙,将母职焦虑撕个粉碎!
※《时尚先生》《纽约客》《纽约时报》《卫报》霸榜推荐,入围美国笔会/海明威奖!同名电影拍摄中,金球奖影后AA艾米·亚当斯出演女主角。
几个世纪以来,小说中的女性一直担心自己会变成怪物,但《夜母》为此欣喜若狂。
——《纽约客》
※新锐青年译者万洁×灵魂画手/设计师小椿山,欢乐联弹
新锐译者/苦手妈妈万洁——倾注日常笑泪,精心翻译;
灵魂画手/设计师小椿山——从封面至环衬,特别绘制趣味插画,致敬野兽派。
封面以进口珠光纸搭配镭射蓝星,极具动感;内文为顺纹轻涂纸,不发黄,随书赠索引小书签!
————————————————————
🦋媒体推荐:
我开始写这本书纯粹是为了自己,是在两年的初为人母之后的一种宣泄。我只是想把我的愤怒、沮丧和绝望都写在纸上。
——蕾切尔·约德
在这部令人难忘的长篇首作中,约德以惊人的卡夫卡式寓言,探讨了成为母亲过程中的平凡与怪异之处……《夜母》将牢牢抓住你,不肯放手。
——《时尚先生》(美国版)
约德用富有创意的方式探讨熟悉的主题,通过黑色幽默和尖锐的讽刺,将母性的超现实之处具体化。
——《纽约时报书评》
约德给人非常新鲜的感觉,在运用变形手法时甚至有些顽皮。
——《卫报》
一本大胆又有趣的奇异之作,几乎没有可比较的同类书……要协调如此非传统的概念需要无与伦比的才华。幸运的是,约德以娴熟的技巧成功实现了。
——《elle世界时装之苑》(美国版)
充满愤怒、孤独与粗俗,解构女性被灌输的社会脚本。
——《出版人周刊》
2025年1月12日 已读 读两页已不适,快速翻完,接受理解这样的作品。
文笔一般,偶尔有金句。
[2025] 外国虚构 女性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What Would de Beauvoir Do?
8.4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塔比·杰克逊·吉 / [英]弗雷亚·罗斯 译者: 吴庆宏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2024年3月27日 已读
最易读的社科,像“听故事”一样读完了,但陈述的事例都无法解决。了解了大多数刻板思维形成的原因,原来我们的长辈都一直活在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控制之下,而被他们所熏陶的我们也觉得一切行为都变成了“大家都是这样的”。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第二性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Le Deuxième Sexe
9.3 (19 个评分) 作者: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译者: 邱瑞鑾 貓頭鷹出版社 2013 - 10
你從未真正看過第二性?全世界都被英譯本誤導了60年!
波娃畢生經典,經典中文全譯本終於問世
全套精裝典藏版三巨冊不分售
◎法國第一才女西蒙.德.波娃畢生心血結晶
◎問世六十四年後,台灣首度推出唯一法文直譯、完整全譯本
◎石破天驚的女權論述,梵蒂岡列為禁書,當代女性主義的「聖經」
◎全球三十五種版本,累銷數百萬冊
◎入列時代雜誌20世紀影響人類生活與思考十大
「女人不是天生命定的,而是後天塑造出來的。」──西蒙‧德‧波娃
一九四九年,一部影響世界的經典哲學著作在巴黎出版。此時正值二戰後,女性在社會上依然受到許多有形與無形壓迫之際。作者用超過七十萬字的內容來綜論女性,其言論猶如一顆原子彈投入了西方世界,造成了極大的轟動與迴響,不僅帶起了六〇年代後的女權運動,也為二十世紀的女權奠定了基礎,而這就是西蒙‧德‧波娃的《第二性》。
《第二性》的內容廣博精深,從文學、歷史、神話、社會學、生物學和醫學多方面討論女性,書中一改理論著作的枯燥晦澀,反而援引大量實例,翔實生動,縱論歷史演變中女性處境、地位、權力的實際情況,是一部兼具廣度與深度、俯瞰整個女性世界的絕世經典。
「女人並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個女人,女人應該被視為完整、完全的人。」《第二性》將帶領我們一步步經歷波娃的思辨歷程,從女人面臨的困境,到女人如何在深刻的自覺後開創自己的選擇,《第二性》邏輯清晰、批判精準的論述,至今難有其他作品能望其項背,不僅被視為西方「解放女性」的世界性宣言,更成為現代女性主義思潮中的扛鼎之作。
一字一句譯自法文原典,完整全譯本首度面世
六十多年來,《第二性》由於涉及學科廣泛,並深富哲學意涵,在翻譯上的難度也是眾所公認具有挑戰性。比如早年的英文譯本,不僅被批評缺乏完整性,也沒有將波娃所使用的哲學專有名詞翻譯出來,就連後來的新譯本,也被批流暢性欠佳、無法精確傳達文義,至今尚未有令眾人滿意的譯本。
而《第二性》的繁體中文譯本前兩版亦翻譯自英譯本,部分內容亦跟英譯本一樣遭到刪除,讓讀者無法全面深入瞭解此一著作。直至今時,我們重新推出《第二性》經典中文全譯本,邀請法國文學翻譯名家邱瑞鑾擔任翻譯,由法文原著直譯,過程耗時六年,竭心竭力克服翻譯難度,不僅忠實傳譯原書哲學層次與論述,並以優美的文字展演波娃過人的文采,將此部20世紀當代大師的經典作品,以最完整、最貼近原著的樣貌,重新呈獻在讀者的面前。
2024年4月4日 已读 虽然对于今天来说有些滞后,但了解到了各个处境下的女性的心理。虽然比较易读但写的太厚了,要不是听书根本没耐心看完。第一卷描述历史上女性的处境非常枯燥但还是有增加了解,可以直接读第二卷。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乐园之丘 豆瓣
7.7 (39 个评分) 作者: [荷]米尼克•希珀 译者: 王晚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3
女性身体到底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一直在被谁审视和评价?
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从人类起源追溯厌女根源及父权制的底层逻辑,重现女性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女性为何总是遭遇不公?又该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部揭示女性有关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父权社会所误导,并逐渐失去权力的跨文化研究之作。
【内容简介】
性别偏见、身体暴力、母职惩罚、生育困境……即便到了21世纪,女性仍然不得不背负着这些“原罪”,艰难前行。而这一切,都源于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以及试图以此控制女性的古老社会机制——父权制。
本书博引大量案例,从人类的起源追溯父权制的形成历史,讲述女性独特的身体部位如何使其拥有权力,最终又因此被无情剥夺。失去权力的女性被污名、被降级,不平等成为社会常态和难以跨越的障碍,女性也因此常常遭遇不公。这背后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在新的时代,意识觉醒的女性又将如何突破性别困境,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本书给出了有力的回答。
【本书看点】
1.在《厌女》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度梳理厌女的根源及世界范围内父权制的形成历史。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一书中提出,父权制社会正是以厌女症为核心机制的社会。那么厌女的深层根源是什么呢?以厌女为核心机制的父权制又是如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米尼克•希珀教授在这本书中做了精彩的回答。本书内容不仅是对《厌女》一书的呼应,而且补充回答了诸多《厌女》中没能进一步展开的问题,且更具世界性的视野。
2.揭示了女性关于自身的观念如何被男性话语所误导,并逐渐失去自我及权力的历史。
女性的身体,由谁说了算?独属于女性的身体部位,又在被谁审视和评价?在女性看似已取得对自身话语权的现代社会,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观念仍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和误导。作者为我们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并提醒女性,重新掌握有关自己身体的话语权。
3.解释了社会上诸多不平等现象的深层原因,具有广泛的话题性及重要社会意义。
2021年里,因性别不平等造成的社会事件不断,一再引发有关性别暴力、性别偏见、生育困境、家庭主妇无价值感等问题的广泛讨论。这些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作者从世界各地的起源神话切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为女性精准辨识性别不平等的根源,一一拆解屡屡反扑的性别歧视力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支撑。
4. 2021年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重点推荐作品,作者的分享视频获得了广泛关注。
【名家推荐】
米尼克•希珀(Mineke Schipper)的《乐园之丘》是关于女性的社会性别以及性别特质的一部现象级著作。本书检视人类文明史上各种有关女性身体部位的图案,从古代的各种谜团到当代社会文化话语中的图案都包括在内。作者敏锐地指出,一些关于女性的信息是从男性的角度被提供和收集的,而女性对自身社会性别和性别特质的观点,其表达则被长期“消音”。女性的特性被物化为私人财产。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这一观念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被强化和巩固而成为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它还揭示了女性自身如何被关于女性身体的男性话语所误导,这一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对于女性身体的情感混杂着权力、恐惧和不安,这种情感深深渗透了人们关于这一话题所述说、书写的一切。有关女性身体的男性角度的机制和形成,其过程贯穿人类历史。本书十分精彩地揭露了这一过程,并借此熟练地展现和探索了两性的权力与无权。通过这一有力而充满启发性的方式,本书不仅修正针对女性身体部位的父权偏见,也重新申明,性别特质是赋予女性权力和女性赋予自身权力的源泉。
——张晓红,深圳大学副校长
我最近读了这本书,认为它对男性和女性都是很有批判性的读物。我一直向周围所有的女性朋友推荐它,它已经成为我们在家庭餐桌上常常讨论的话题。
——睿墨涵,第六届中欧国际文学节主持人
2024年4月5日 已读 通过全球各文化各角度的众多例子,讲述女性的身体被污名化、权利被剥夺的根源…整本书在于究其根本,而“现代性不强”,所以书是好书,但有些无聊,引用的例子很枯燥易读性不强。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洛丽塔原型 豆瓣
作者: [美]萨拉·魏恩曼 译者: 马雨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5
本书讲述了一起震惊世界的少女绑架案的真实调查过程:1948年,年仅11岁的萨莉•霍纳被53岁的儿童猥亵惯犯绑架,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21个月的“环美旅行”。这起真实事件谜团重重,十分扣人心弦,曾启发纳博科夫创作经典小说《洛丽塔》。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生前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洛丽塔原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
《洛丽塔》在全世界范围内,已至少卖出6000万册,但为小说提供灵感的萨莉•霍纳的真实人生,却被几乎所有人遗忘。女记者萨拉•魏恩曼经多年持续追踪,获取了提前解密的档案,并利用法律文件、公共记录及对萨莉·霍纳尚在人世的亲属的采访,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该绑架案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在撰写和出版《洛丽塔》的过程中,为掩饰他了解这一案情所做的努力,最终写成《洛丽塔原型》一书。
本书把悬念丛生的犯罪叙事,这起事件在文化和社会领域的影响,以及文学调查交织在一起,首次将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始末细节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萨莉被折磨、被虐待、被攻击的生活,展现出一个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呼应了许许多多曾遭到男性残酷对待的女孩和女人们的故事。
★ 解密文学史上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揭开《洛丽塔》的真实原型
在全世界范围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已至少卖出6000万册。很少有读者知道,这部引发巨大争议的小说其实是受到了真实事件的启发:1948年,年仅11岁的莎莉•霍纳被53岁的儿童猥亵惯犯绑架,被迫进行了一场长达21个月的“环美旅行”。
纳博科夫生前对此予以坚决否认,“洛丽塔原型”也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最大公案之一。
作者经多年持续追踪,发掘《洛丽塔》与这起绑架案件的内在勾连,披露《洛丽塔》主角多洛蕾丝的现实原型,恢复了萨莉在这本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应得的地位。
★ “男性写出来的洛丽塔,女性看到的却是房思琪”,为性犯罪事件中受害女性争夺应有的话语权
小说《洛丽塔》全文都是以男主人公的口吻讲述,洛丽塔的声音被掩盖,她本人的视角始终是缺失的。作者将洛丽塔的现实原型萨莉·霍纳作为书中的主角,使得始终处于被讲述地位的受害者能够发声表达,把被抹去的名字归还给受害女性。本书鲜明地阐释出纳博科夫笔下洛丽塔的故事,从女性视角看到的却是房思琪式的悲剧。作者打破纳博科夫构筑的被美化的故事,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萨莉被绑架、被虐待、被攻击的生活,展现一个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这也呼应了历史上无数没有机会被世人所知的女孩和女人们的故事。
★ 知名女性记者多年追踪,呕心沥血考证大量报道,解密纳博科夫私人档案,呈现非虚构的开创性杰作
作者获取了提前解密的档案,并利用法律文件、公共记录及对萨莉·霍纳尚在人世的亲属的采访,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该绑架案的了解程度,以及他在撰写和出版《洛丽塔》的过程中,为掩饰他了解这一案情所做的努力,展现了《洛丽塔》背后一起震惊世界的真实事件,为被几乎所有人遗忘的受害者发声。
本书将把悬念丛生的犯罪叙事、文化和社会领域的背景,以及文学调查交织在一起,影响众多读者对《洛丽塔》的看法,是一种开创性的非虚构写作手法。
★ 深入真实事件重新解读经典小说《洛丽塔》,呈现被文学作品掩盖的真实苦难
本书首次将萨莉•霍纳绑架案的始末细节呈现在中文读者面前,揭示了《洛丽塔》这部现代经典小说的黑暗灵感,呈现了一个被绑架的普通女孩痛苦却又坚强的一生。作者在书中尖锐指出,这个女孩的一生为畅销全球的小说提供灵感,但她真实的苦难却被华丽的文字掩盖。
作者深入挖掘了《洛丽塔》的出版历史,记录了被小说掩盖的真实苦难经历,写透了一个从小缺爱的女孩经过近两年虐待后的复杂内心和成长改变。
2025年1月1日 已读
没有提出特别惊人的观点与角度,更多的是对萨莉·霍娜所有与之相关事件的总结
[2025] 女性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2024年8月9日 已读 非常硬核非常学术,不知道是本人水平太低还是翻译问题,全程都觉得很晦涩需要再看一遍,但看懂的都疯狂划线。浅浅浅述几点:

·女性即使不直属于男性亲属的特定组成,还是会从属于男性统治下的总体文化。女性也是在进行“无薪家务劳动”的“生产者”,却只属于父权制而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中。
·其实是家庭主妇支撑着资本主义的存在,换言之,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女性,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女性解放。
·女性通过自发奉献再生产地培养了父权制的下一代,同时通过家庭父权制生产关系由女性再生产出来。而女人只得到了一个自己培养的贬低自己的生物。
作者从生产和再生产、家庭和市场的范畴重新检视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权力关系,许多话题都引人深思,毛骨悚然。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亲爱的安吉维拉 豆瓣
Dear Ijeawele
作者: [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陶立夏 译林出版社 2024 - 3
【编辑推荐】
1. “你要做的是成就完整的自我”——非洲天才女作家阿迪契写给女生的必读小书
新一代女性代表、☆接近诺奖的70后作家阿迪契有多重身份:耶鲁硕士、文坛新秀、TED演讲明星、Vogue封面人物……在成为母亲之后,她给所有女孩和妈妈们写下了这封信,关于养育女孩,更是一场关于女性应该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自我的探讨。
2. 从养育开始,给所有女孩的成长建议。
十五条直接而坦诚的建议,涉及育儿、母职、婚姻、职场等方方面面。面对人生难题,普通女孩应该如何升级打怪?
3. 超人气作家、译者陶立夏暖心翻译
4. 女性成长x养育女孩x亲子共读,每一句都忍不住画重点!
不要只用母亲的身份定义自己。
热爱是你能给予孩子的伟大的礼物。
千万不要将婚姻当作成就。
“因为你是女孩”从来不是任何事的理由。
……
5. 全彩原创可爱插图x精选金句highlight,每一页都忍不住想收藏!
【内容简介】
阿迪契收到儿时好友的一封来信,询问她应该如何将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性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即是她的一封回信。
在信中,阿迪契给出了十五条直接而坦诚的建议,涉及育儿、母职、婚姻、职场、身份认同等方方面面。关于养育女孩,更是一场关于女性应该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自我的探讨。
“因为你是女孩”从来不是任何事的理由。从来不是。
【相关评论】
阿迪契的建议不仅是向孩子们提供一些选择——让男孩女孩们知道自己并非只有一条道路——而且也让他们理解,这个世界唯一普世的东西,就是差异性。
——《卫报》
阿迪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一个更加性别平等的世界,这将意味着打破那种对男人女人应该如何思考和行动的根深蒂固的假设。
——《华盛顿邮报》
情绪价值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英]罗斯·哈克曼 译者: 徐航 / 潘沂然 中信出版集团 2024 - 2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被迫调整自己的喜怒哀乐,以便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特别是女性群体,会被更多地要求完成这项没有报酬且令人筋疲力尽的工作。
罗斯·哈克曼将案例研究和统计数据结合起来,以此揭示情绪劳动在社会中的普遍现象,并探究情绪劳动在两性间的不平等现象——女性被期待承担更多的情绪劳动。同时,她进一步阐述了女性群体在父权制社会的弱势处境。此外,她还探讨了情绪劳动背后的本质原因和解决方案,为我们指明改变现状的道路。
情绪劳动是真实存在的,但它不需要成为心理负担。认识到情绪劳动的价值,是全人类获得自由的关键。
2024年7月10日 已读
完全与预想不同的一本书。作者认为价值的本质就是情绪价值。情绪劳动形成等级制度,提供情绪价值越少的人权力越大。
男性居然还有“男性框架”,要求情感上坚韧且不依赖他人,但既然是人就有情绪,情感服务的担子就到了女性身上。没有人天生要求别人服务自己情绪的权利。
是时候将情绪劳动公之于众了!
[2024] 人文社科 女性 非虚构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豆瓣
Letters to my Daughters
9.6 (5 个评分) 作者: [阿富汗] 法齐娅·库菲 译者: 章忠建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0
活着,是有使命的。
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员,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她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平安返回,于是她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
☆痛失亲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难忍受的痛苦之一。但是,失去所爱的人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例外。
☆一定要勇敢,不要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心存惧怕。
☆如果你总是随波逐流,那你会迷失,会忽略自己的信念。
☆拒绝承认现实是不对的,但是当你处于汹涌澎湃的绝望之海,拒绝承认现实就成了你的救命木筏。
☆把目标放高,你永远无法估计一个人的爆发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果一开始就设限,那么这辈子你就没有了爆发的欲望,何来高度深度宽度可言?
☆不要随便打发上门求助的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也需要他们的帮助。
☆改变并不一定都是我们的敌人,你们必须学会接受它,视其为生活的一部分。
……
2024年8月14日 已读
原来阿富汗的女性真度过“自在”的时光,然后塔利班的出现不知道一下子倒退多少百年
[2024] 女性 非虚构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豆瓣 豆瓣
A Room of One's Own
9.3 (175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周颖琪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10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2024年12月30日 已读 内容都被各博主剧透差不多了,看完没那么惊艳,文字很优美。
[2024] 女性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181序曲 豆瓣
作者: 顾适 新星出版社 2024 - 7
“我有责任去书写我所见到的女性。”
雨果奖提名作家 顾适 幻想小说集
------------------------------------------------
★内容介绍
本书为科幻作家顾适全新幻想短篇集,共收录八篇中短篇科幻作品,其中包括雨果奖入围作品《〈2181序曲〉再版导言》。
《〈2181序曲〉再版导言》(雨果奖提名作):16个角色全员女性,写尽冬眠时代群像——冬眠的人,是否还有经济权利?婚姻是否存续?是否还应尽抚养义务?抛下一切前往未来是否是一种逃避?而那些无法冬眠被“剩下”的人,他们又该怎么办?
《择城》(星球奖短篇冠军):洪水降临,人工智能逃生系统本该带她逃生,却自作主张去救其他人。AI如何判断优先救谁?随着她展开调查,一场算法和人性的较量浮出水面。
《弑神记》(主打新作):这个世界,神没有性别,妖也没有。天帝爱上了来杀自己的狐妖,他们不断转变性别、相爱相杀,终于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彼此。
------------------------------------------------
★编辑推荐
◎雨果奖入围作家顾适最新短篇集,收录近年来口碑高分作品,以及首发2篇全新作品。
◎作者为著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个人合集《莫比乌斯时空》市场反响热烈,多次加印。作者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金奖、科幻星球奖文学奖、百万钓鱼城科幻大奖等重要科幻奖项,作品被译为英、意、德、西、日、韩、俄等多种语言。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知名学者戴锦华、宋明炜、李广益,知名艺术家曹斐推荐!
◎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人类冬眠、虚拟现实等大众关切的热点科技话题。让读者洞悉科技发展趋势,抢先看到未来。
◎女性笔下的女性角色,她们性格各异,充满力量。作者通过展望更加平等的性别观以及可能的积极未来,呈现给读者逾越更多边界的科幻奇观。
------------------------------------------------
★名家推荐
顾适长于以她细密的语言奇妙、精准地勾勒出她的想象世界,魅人且真切,挚情且深思。在日常与悚然之间,在生机与灭寂之间,在悲悯与示警之间。柔软的情感之缕往复回旋、丝丝入扣地编织出她的世界骨架与叙事结构。女性笔下的女性角色以其柔韧和智慧背负并包裹着关于未来的忧思、质询和希冀。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戴锦华
在《三体》之后,顾适是新一代的创世者,她用莫比乌斯时空弥合黑暗森林间二元对立、另辟蹊径重新让科幻繁花不拘一格重重绽放。这几年来,她持续不断带给我们惊喜,这本新书是她呈现给读者的逾越更多边界的科幻奇观。
——韦尔斯利学院讲席教授 宋明炜
在顾适用科幻丈量的未来中,你仍能感知当下的尺度。
——艺术家 曹斐
如果我们的科幻作品都是这个水准,那么就可以和美国掰手腕了。
——重庆大学中文系教授 李广益
梦女 豆瓣
Y/N
作者: [美] 埃丝特·李 译者: 张悠然 中信出版社 2024 - 7
荒诞笔触,写就 K-POP 粉丝一段自我毁灭/追寻之旅。
从路人到毒唯,从梦女到私生;为爱死,也为爱活。
【内容简介】
舞台上,男孩 Moon 低垂着头,颈子没入阴影,全场灯光打在他身上。他默然站着,宛如一份礼物,凝结于被递交的那一瞬。
那一刻,她的世界骤然扩大。
她原本只是个再普通 不过的人,打着一份无趣的工,谈着一段注定无果的恋爱,直到看见 Moon 的那一刻,她的生命才真正开始。Moon 是她的氧气,她的引力,是她抵御低俗和愚蠢的防线。她将无处抒发的隐秘激情,投入以 Y/N 为主角的同人创作。在文字构筑而成的世界里,她得以与这位无法触及的偶像演绎无数故事。在幻想的隧道中挖了一米又一米后,她终于凿出了一道裂缝,通往的正是 Moon 所在的领域,但等待她的,却并非想象中的场景,而是偶像的隐退……
【编辑推荐】
* “我热爱这个我憎恶的世界,只因你生活其中。”提取追星的典型人格,精准描摹对爱豆的单方面迷恋:从路人到毒唯,从梦女到私生,自称“非粉”却五毒俱全,认真地“发疯”,是为了追求不可得的爱。
* 一趟卡夫卡式的荒诞旅程,一次过山车般的阅读体验。严肃文学的凌厉笔法,融入同人女的脑洞大开,写就一部有批判视角又有强烈共感的当代黑色寓言:我们消费着他人,亦是在消费自身。
* 美籍韩裔作家埃丝特·李诡谲首作,小说内嵌小说,虚构映衬虚构,以“Y/N”(Your Name)为名,勾勒当代青年现状:厌工、恐人、爱而不得。入围《时代周刊》《纽约客》《纽约时报》《时代周刊》2023年度书单。
* 新锐设计师山川为本书量身绘制封面,以K-POP式矢量插画风,呈现“脑爆”的鲜亮视觉效果。130*203小开本,平装单封,顺滑胶板纸,随取随读,通勤、旅行适用。
【媒体评价】
* 《名利场》:一个狂野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女性沉迷于当代爱豆、同人小说和无处不在的准社会关系,懂的人自然会懂。
* 《纽约客》:奇异、有趣,如同将诗歌和论文丢进搅拌机中打碎,却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连贯。
* 《Vulture》杂志:怪异、迷幻,并不热衷于提供什么清晰的缘由,而是将读者抛入痴迷的深渊中,任其自己感受那种狂热与荒诞。
乳房故事集 豆瓣
作者: [印度] 玛哈丝维塔·黛维 译者: 王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 - 8
【孟加拉语文学大师、行动主义者 玛哈斯维塔•黛维代表作首译!印度女性主义文学代表作】
——————
◆ 收录英译者、后殖民理论代表人物 佳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三篇深度解读
◆ 1986年印度加尔各答底层研究大会 底层研究经典文本
◆ 对印度教经典《摩诃婆罗多》革命性的重写和颠覆:“黑公主”(Draupadi,印度教中唯一的一妻多夫的形象)脱不完的纱丽VS 底层劳工多普迪(Dopdi)遭蹂躏后拒绝穿上的衣服;职业乳母约舒妲(Jashoda,传说中克利须那的乳母)被持续剥削的一生;偕子逃难的部落女性甘格尔(Gangor,或者Ganagauri,即“人民的杜伽女神)和现代“文明”可怕的相遇
◆ 乳房不仅是结构性暴力的对象,更是主体再生产的工具、社会剥削体系的密码
◆ 女革命者、职业乳娘、流民劳工:三个匕首般尖锐的故事,再现女性被客体化的暴力命运
——————
《乳房故事集》是印度孟加拉语作家玛哈丝维塔•黛维的代表作,也是国际底层研究分析的经典文本,由三个主旨鲜明的故事组成。
《德卢帕迪》中的多普迪是西孟加拉邦的无地劳工,因反抗地主的盘剥遭到追捕,其丈夫的尸体也被当局用作诱饵,为了不连累同伴,她只身遁入原始森林,但队友的背叛让她最终被捕,经历了残暴的侮辱后,她用自己的身体进行了骇人的反击。
《乳房给予者》中的孤女约舒妲,在身为婆罗门的丈夫康戈里被富家子弟撞伤、意外身残后,靠担任该富户家的乳娘来维持生计,一生怀孕二十多次,罹患乳腺癌的她却被家人和“雇主”双双抛弃,最终在愤懑中孤独死去。
《紧身胸衣后面》中,无地流动劳工甘格尔和部落的族人为躲避饥荒离开故土,因其哺乳时动人的身姿偶然赢得了新闻摄影师乌宾的关注,而她的美丽却给她和孩子带来了厄运,也让乌宾走上了悲哀的末路。
中文版自后殖民主义理论家佳亚特里•查克拉沃蒂•斯皮瓦克的英译本(含导读)译出。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中文版) 豆瓣 Goodreads
Feminist Guide to Popular Culture
7.9 (19 个评分) 作者: [韩] 崔至恩 等 著,[韩] 孙希定,[韩] 林允玉,[韩] 金智惠 编,田禾子 译 译者: 田禾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4 - 9 其它标题: 大众文化的女性主义指南(中文版)Feminist Guide to Popular Culture
“我们坚信,‘更多的声音’永远是通向全新世界的路径。” 2015 年,由韩国女性劳动者会策划并创作了一档女性主义播客“乙们的驴耳”,后邀请女性主义理 论研究学者、作家孙希定作为播客主播。本书精选该播客节目的热门内容“大众文化与性别”集结成书,在韩国正式出版后迅速引发关注,并成为当年图书网站的年度非虚构作品之一。 本书以“娱乐解剖”作为方法,彻底拆解“韩娱”奇观背后的“厌女”病灶,开出犀利的体检报告和解毒指南,每一句都是炮轰父权制大众文化的粉红炸弹。同时,本书也是一份从性别视角出发的当代娱乐文化警世录,更是对其他可能性的期待与召唤:在对文化工业的审慎观看与批判性思考中,新的视角,新的叙事,终将到来。
2025年2月7日 已读
一口气听11集播客既视感,听起劲时又结束了。也是播客的通病:浅揭一层,让观众看到内里,却又迷迷糊糊、无能为力,不知是了解情况更好还是什么都不做,同时也是不愿听“科普”类播客的原因。
[2025] 女性
画框中的女性 豆瓣
作者: [英] 凯瑟琳·麦科马克 译者: 宋清涛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4 - 6
一个完美的女人,一个陷入困境的少女,一个圣洁的母亲,一个致命的女人。
长期以来,从艺术史经典到广告等图片中随处可见的一系列有限的原型扼杀了女性的身份,而女性艺术家被忽视,无法塑造更具影响力的角色。
在这本慷慨激昂的书中,艺术史学家凯瑟琳·麦科马克要求我们重新审视这些图像告诉我们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渊源,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从随处可见的女神维纳斯到恭顺温良的圣母玛利亚,从困境中的羸弱少女到邪恶的女巫、女怪物——作者在此详细分析了父权社会是怎样利用这些艺术形象来束缚女性的,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在我们的文化中得以延续,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女性身份、性别、种族和权力的新方式。
《画框中的女性》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方式,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艺术和今天熟悉的图像,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女性从这些限制性角色中解放出来,拥抱女性的广阔视野。
开场:女性学者访谈 豆瓣 Goodreads
8.4 (22 个评分) 作者: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星出版社 2022 - 11
聚焦性别身份困境,看见女性,看见女性学者
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推心置腹的深度对谈
性别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拨开时代激变的迷雾,进入思想的另一半天空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毛尖、梁鸿、张莉、包慧怡……
她们是业界翘楚,是历史亲历者,也是时代风向标
她们的生命经验,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我们一起倾听、辨认、诉说、书写。
------------------------------------------------
★内容介绍
“女生不适合做学术”?
“女博士是第三种人类”?
“女同学只会死读书?”
“不够理性、不够严谨、不够创新,不够……”
“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一句话,身为女性,意味什么?为什么她们大都拒绝性别标签,甚至排斥在前面加上“女性”二字?
上野千鹤子、戴锦华、贺桂梅、梁鸿、张莉、包慧怡……她们虽然国别不同、领域各异、代际也参差不齐,但全是业界翘楚,是相应领域绕不过去的名字。对她们而言,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性别身份带给她们的,是束缚、壁垒,还是成就、自由?她们又如何在男性为主导的规范中涉水而行?《开场:女性学者访谈》试图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破除学术圈性别壁垒。全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11位学者展开了深度访谈,围绕学思历程、性别身份与学术研究关键词,回溯了各自的思想脉络,盘点了她们的不满与困惑,野心与梦想;同样,这些生命经验也是大部分现代女性所共同拥有的痛与快乐。
------------------------------------------------
★编辑推荐
————性别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今天,女性主义一路高歌,女性整体的生存境况是在恶化,还是在改善?
为什么年轻人都在拒绝内卷、开始躺平?
疫情后,世界将去向何方?
*聚焦性别身份困境,献给同样遭遇不公、有过困惑的读者的动人之作
*是思想脉络的回溯与梳理,更是“大转折时代”的阐释与前瞻
*史无前例的豪华阵容,忠实记录的真实心声
风靡东亚的社会学者、“日本最可怕的女人”、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上野千鹤子,国内最早从事女性主义研究的大佬戴锦华,火力十足、写辛辣影评的毛尖,开大陆非虚构写作之风的梁鸿,青年新锐包慧怡……她们始终站在思想前沿、身处转折之中。
●关于女性与女性主义。
性别议题频上热搜的今天,我们真的实现平等了吗?从何种层面,女性可以作为一种方法?女性主义意味着什么?进一步说,女性,只关注女性问题吗?
●关于时代。
疫情后,世界将去向何方?时代激变、躺平声势渐高的今天,年轻人该何去何从?
●关于个体。
身处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如何看待时代与个体、与自我的连接?我们要怎么理解这个世界?
……
这些是她们的困惑、愤怒与失望,回顾、阐释与前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从这点来看,学术只是她们阐释世界、理解世界的入口,是她们与我们的桥梁,所以我们说,《开场:女性学者访谈》也是一部关于女性与女性主义,关于时代,关于个人还能做些什么的警世与醒世之作。
我就是创造与毁灭女神 豆瓣
Woman Without Shame: Poems
作者: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译者: 海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4 - 9
“夏天是有截止日期的。
理解万岁。
那个季节
我正在尝试成为
我想要成为的女人。 ”
♦️《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希斯内罗丝的最新诗集,《世界上最乖巧的我》姐妹篇。
💌一位女性艺术家的生活编年史,一封写给不完美自我的情书。
📖《时代》杂志、“美版豆瓣”(Goodreads )年度最佳书籍。
·衰老是可怕的?本诗集旨在揭示和纠正“青春至上”的文化错觉,让我们重新正视我们的身体,以恢复自身力量,重新定义“女子力”。
·本书描绘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初老女人,她对于宗教、政治、暴力、自然、爱情、欲望、衰老和死亡有着自己的见解,引人思考。
·著名诗人海桑(《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作者)诚挚译作,语言充满诗意。
·新锐设计师汐和打造双封,精准拿捏本书绮丽美学。
——————
本书由50多首相对较短的抒情诗组成,分为四辑:“没有羞耻的女人”“没有帽子的天空”“唱歌和哭声”和“未经审查的希斯内罗斯”。许多诗里出现了具有诗意和韵律的西班牙语单词,蕴含对墨西哥和美国文化的深刻认识,涉及各种主题,包括宗教、政治、暴力、自然、爱情、欲望、衰老和死亡。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关于女性身份的,展露了作者对自己作为女性和艺术家的自信。
——————
“希斯内罗丝的勇敢贯穿于这本书中,她的诗歌以丰富的语言和尖锐的幽默捕捉了她的孤独、渴望和墨西哥生活。”
——《纽约客》
“这些直言不讳、影响深远的诗歌揭示了一位作家,她因艰难的过往而变得坚强,她开始感受自我接纳带来的自由。书中,西班牙语单词和墨西哥日常生活时刻的新鲜图像频频出现……既是描述,又是邀请。”
——《出版人周刊》
“令人振奋的诗集……希斯内罗丝的诗歌毫不掩饰地充满激情、感性和广阔,是对她的艺术旅程的致敬。”
——《时代周刊》
“希斯内罗丝近三十年来的第一本诗集从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旋转出抒情和顿悟,反映了她的奇卡诺传统和对语言的持久热情。她异想天开的眼光在每首诗中游荡。她敢于尝试,在衰老中寻求重生,在与遗憾作斗争的同时,越来越接近对死亡的清算。”
——《奥普拉日报》
“这本期待已久的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伟大诗集因其意象而受到称赞。归根结底,脑海中不断浮现的词是紧张关系——她把美国和墨西哥的普通男那女女当作她的缪斯,她对自己投以迷人的、挽歌式的和内省的镜头。”
——Vulture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