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小小摄影师的异想世界 (2004) 豆瓣
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
8.7 (40 个评分) 导演: 泽娜·布里斯基 / 罗斯·考夫曼 演员: Kochi / Avijit
其它标题: Born Into Brothels: Calcutta's Red Light Kids / 生于妓院:加尔各答红灯区的孩子们
人生的悲哀不是历经坎坷,而是在奋力拼搏之后却发现命运早已注定。
印度加尔各答市某个红灯区,这里贫穷和疾病蔓延,人们的生活没有任何希望。然而最令人不忍的是那些妓女的孩子,他们不仅要承受他人歧视的目光,还要过早去面对自己那早已被注定的黑暗命运。
美国导演兼摄影师泽娜•布里斯基(Zana Briski)罗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在这里找到8个妓女的孩子,教授他们使用照相机。这一台台小巧精密的机器点燃了孩子们的艺术天分,在阴霾的街区呈现出一片纯洁无邪的天地……
同名人 (2006) 豆瓣 TMDB
The Namesake
7.1 (14 个评分) 导演: 米拉·奈尔 演员: 卡尔·潘 / Irfan Khan
其它标题: The Namesake / 同名同姓
印度青年刚戈里在火车上捧读一本果戈理的小说,同行的老人建议他出国闯荡,这时火车却发生了事故……大难不死的刚戈里远赴美国求学,后经家人撮合,与美丽的印度姑娘阿什玛(Tabu 饰)喜结良缘,两人遂前往美国生活,然而阿什玛时常为思乡情困扰,刚戈里有感自己的二次生命来自果戈理,于是用这位俄国文豪命名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时光荏苒,果戈理(Kal Penn 饰)成长为健壮的青年,对父亲给自己取名的动机,年青人并不理解。经由一次全家返回印度的旅行,果戈理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并有了一名白人女友。在这个第一代印度移民的家庭中,每个成员都要面对文化的差异以及对自身的定位……
本片根据美籍印度作家Jhumpa Lahiri的同名小说改编。
2007年3月26日 看过
2007年3月26日 评论 还好 - Jhumpa Lahiri 是个美籍印度裔作家。有点像华裔作家谭恩美。 2000年Jhumpa 出了她第一本书《Interpreter of Maladies》(中文大概可以翻成“把脉人”?但是书里需要把脉的大多不是得病的人,而是得病的婚姻)。这本短片小说集一炮当红,得了当年的普利次奖。《同名人》(The Namesake)是她之后写的第一个长篇。最近给拍成电影。今天去看了。 《把脉人》那个短篇集非常好。里面有好几个精品。《同名人》当年看书就觉得也还好,但也只停留在还好上,整体说没有《把脉人》好。今天看了电影,感觉竟然和当年看完小说一模一样,就是还好,仅此而已。 讲述印度移民家庭在美国的生活。两代人的代沟。和中国移民非常之像。电影里老一代的笔墨多些,也传神。印度人至今很流行的“包办婚姻”那场戏拍的很好看。印度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街景都拍的极好。精致而且真实。新一代的笔墨少了很多,相比之下空泛了些,没有底气的样子。 《把脉人》里的短篇有的写老一代的移民生活,有的写新一代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印度裔年青人的婚姻和苦恼。两种短篇各有各的精彩。《同名人》则试图两者都写,结果似乎有点顾此失彼,或者说,生活中两代人的代沟在书里依然存在,两代人的故事依然是油与水一样无法溶在一处。很尴尬地隔着“沟”对望。所以最终总觉还是少了点什么。所以只是还好。也许最终问题还是出在书名上面,“果戈里”这个名字成了两代人间唯一的联系,太单薄了。 说到底,如果你喜欢《同名人》这本书,那么你应该也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电影非常忠诚地再现了书。我看电影时和看书时一样,在该哭的地方哗哗地哭,该笑地地方呵呵地笑。如果你看过《把脉人》并且喜欢但是还没有读过《同名人》,那么不妨去看《同名人》这电影。在里面你可以看到《把脉人》的一些影子。如果你看过《同名人》的书,并且有失望,希望电影把它改好的话,那么这电影不看也罢。
印度 故事片 移民
(2005) 豆瓣
Water
8.2 (22 个评分) 导演: 迪帕·梅塔 演员: Lisa Ray / John Abraham
其它标题: Water / 祸水
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妇女没有人权和自由,她们不过是作为男性的附庸而存在。8岁的小女孩楚娅(Sarala 饰)早早变成了寡妇,她只能被迫剃掉头发,在一个专门为寡妇准备的庭院中度过余下的漫长人生。在这个院子里,生活着恍如天上仙子的年轻女性,也有黄土半埋的枯槁老人,更有处心积虑赚取不义之财的刁蛮之妇。
楚娅的明天会怎样?苦命女人的未来又将如何?
本片为印度女导演迪帕•梅赫塔(Deepa Mehta)“要素三部曲”的第三部,分别荣获2006年曼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2006年加拿大吉尼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配乐和最佳女主角(Seema Biswas)三项大奖;2006年美国国家影评奖最佳表现奖;2005年瓦雅多丽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委会大奖;2006年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Lisa Ray)和最佳导演奖;2007年青年艺术家奖最佳青年演员奖(Sarala)。
2007年5月31日 看过
有点bollywood煽情。制作很讲究。
印度 故事片
漫漫回家路 (2016) 豆瓣 Eggplant.place TMDB Min reol
Lion
6.8 (214 个评分) 导演: 加斯·戴维斯 演员: 戴夫·帕特尔 / 鲁妮·玛拉
其它标题: Lion - La strada verso casa / Lion
萨罗(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 饰)和妹妹、哥哥以及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贫穷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相互扶持,日子过得依然温暖而又充满了欢乐。一次偶然中,萨罗同哥哥在火车站走散了,误打误撞之中,萨罗登上了一列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在那里,萨罗成为了露宿街头的流浪儿,并最终被送进了收容所。
幸运的萨罗被来自澳大利亚的约翰(大卫·文翰 David Wenham 饰)和苏(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夫妇两收养了,在两人爱的教养下,萨罗成长为了前途无量的有为青年。在学校里,萨罗邂逅了名为露西(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的女生,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某次派对中,来自家乡的食物勾起了萨罗对过去的回忆,他萌生出了回到家乡寻找家人的念头。
2017年2月21日 看过
非常感人,哭得我稀里哗啦的。。。小演员演的太好了。
印度 电影
The Namesake 豆瓣 Goodreads
6.6 (5 个评分) 作者: Jhumpa Lahiri Mariner Books 2004 - 9
Jhumpa Lahiri's Interpreter of Maladies established this young writer as one the most brilliant of her generation. Her stories are one of the very few debut works -- and only a handful of collections -- to hav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Among the many other awards and honors it received were the New Yorker Debut of the Year award, the PEN/Hemingway Award, and the highest critical praise for its grace, acuity, and compassion in detailing lives transported from India to America.

In The Namesake , Lahiri enriches the themes that made her collection an international bestseller: the immigrant experience, the clash of cultures, the conflicts of assimilation, and, most poignantly, the tangled ties between generations. Here again Lahiri displays her deft touch for the perfect detail — the fleeting moment, the turn of phrase — that opens whole worlds of emotion.

The Namesake takes the Ganguli family from their tradition-bound life in Calcutta through their fraught transformation into Americans. On the heels of their arranged wedding, Ashoke and Ashima Ganguli settle together i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 engineer by training, Ashoke adapts far less warily than his wife, who resists all things American and pines for her family. When their son is born, the task of naming him betrays the vexed results of bringing old ways to the new world. Named for a Russian writer by his Indian parents in memory of a catastrophe years before, Gogol Ganguli knows only that he suffers the burden of his heritage as well as his odd, antic name.

Lahiri brings great empathy to Gogol as he stumbles along the first-generation path, strewn with conflicting loyalties, comic detours, and wrenching love affairs. With penetrating insight, she reveals not only the defining power of the names and expectations bestowed upon us by our parents, but also the means by which we slowly, sometimes painfully, come to define oursel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