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罗马 第一季 (2005) 豆瓣
Rome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罗马
9.0 (143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 / 艾伦·考特勒 演员: 凯文·麦克基德 / 雷·史蒂文森
公元前52年,罗马共和国正值鼎盛时期,执政官庞贝(里克•沃登 Rick Warden 饰)坐守都城,盟友凯撒(塞伦•希德 Ciarán Hinds 饰)征战高卢。期间,第13军团屡立战功,主将乌里纳斯(凯文•马克德 Kevin McKidd 饰)有勇有谋,手下波罗(雷•史蒂文森 Ray Stevenson 饰)虽嗜酒如命,却忠肝义胆。适逢凯撒得胜,屋大维遵母命赴前线慰问,不想途中遭劫,被经过的乌里纳斯和波罗救下。13军团凯旋,乌里纳斯与阔别8年的妻子相见,却各怀心事。波罗偶然间发现了乌里纳斯妻子红杏出墙的事实,为了保护长官的名誉,波罗在屋大维的帮助下,逼出了真相。凯撒准备独揽大权,一直等待时机。庞贝看出了他的野心,与元老院众人商议,其中以西塞罗为首的贵族势力,坚持认为凯撒为共和国叛徒,应诛杀之。而此时,凯撒的大将安东尼(杰姆斯•鲍弗 James Purefoy 饰)接任了护民官,与庞贝一伙展开周旋……
2006年12月19日 看过
Maybe i'm a little harsh in judging it. Comparing to other TV series, it is a good one. Just can't compare to the GOod movies.(11/17/2007 okay i just upgrade it to 4 stars cuz looking back it is a good series)
2007年1月6日 评论 大人物与小人物 - 读《Imperium》观《罗马》 - 感恩节刚看完 Robert Harris 的新书,以西赛罗(Cicero)为主人公写的《Imperium: A Novel of Ancient Rome》(最高权力:一部关于古罗马的小说)。讲的是罗马共和国后期的事情。围绕西塞罗的崛起而写,从远赴希腊学习演说,到回罗马当律师,然后当选议员,之后拿到罗马的执政官的位子。罗马共和国的治国信条那时非常象现在的美国。就是讲究权力分享,互相制约。极其反对绝对并且没有制约的统治者。罗马最高的权力属于两个执政官,以便两个人互相制约,并且每两年就重新选举一次。西塞罗虽然十分信仰共和国的制度,他也向往拿到最高执政官的位子,这两者使他常常处于难以取舍的地段。为了在议院里建立自己的利益集团,他目睹并参与了刚出道的恺撒(那时恺撒是新议员)一手策划的一项具有决定性法律在元老院通过的谋划。这项法律看似为了当时如日中升的大将军庞培量身定造,允许罗马执政权在危机时刻归于一个人手下。其实是当时年青但是老谋深算的恺撒在为自己的将来铺路。埋下了罗马共和国最终被罗马帝国取代的种子。 《罗马》这部连续剧就是从 Harris 这本书里的事件发生后不久的时间开始。讲恺撒的崛起和陨落。这时恺撒已经是名声显赫独霸一方的将军了。在罗马的庞贝对他心有余悸。。。 和《最高权力》相比,《罗马》关于当时的微妙政局,各路人物的钩心斗角讲的太浅,肥皂剧式的情节太多了些。所以看时很有些失望。但是和其他的电视剧相比,已经是很不错了。最地道的是整个剧目的场景,当时人物的生活细节都描绘设计的精细可信。很让人眼界大开。据说剧组搞设计的人做了很多考古研究,连当时罗马城里墙上涂鸦的颜色都研究了。力求符合史实。 高瞻远瞩的恺撒虽然巧妙耐心的布下了自己将来称帝的路,但是最终功亏一篑。连“大帝”的封号都没拿到就死去了。他栽好的树,最终由后人来乘凉。而共和国的命运却也无法挽回。虽然恺撒已去,他布下的阵剧却已成型,坚信共和国的议员们,沾了满手的鲜血,依然是无力回天,没法挡住罗马帝国的降临,罗马共和国的毁灭。好像《魔戒》里说的,人,总是无法抵制权力的诱惑。 跟恺撒和庞贝这样举重若轻的人物比起来,西塞罗好像就是个小人物了。在《最高权力》这本书里,他其实是一个智慧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但是在《罗马》电视剧里面,他变成个小丑样的人物,他内心的人天之争显得懦弱而可笑。是不是因为视角不同呢? (另:中文翻成罗马帝国似乎有点不妥,因为整个这一季,恺撒始终不肯改口,一口咬定他是拥护罗马共和国的。嘿嘿,颇有挂共和头卖帝国肉之嫌。)
剧集 历史 古罗马
对话尼克松 (2008)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Frost/Nixon
8.1 (98 个评分) 导演: 朗·霍华德 演员: 弗兰克·兰格拉 / 麦克·辛
其它标题: Frost/Nixon /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
尼克松(弗兰克·兰格拉 Frank Langella 饰)在水门事件后下台,却始终未曾对公众承认过自己的错误,欠美国人民一个道歉。福斯特(麦克·辛 Michael Sheen 饰)是一个在澳大利亚主持脱口秀的英国花花公子,在直播中看见尼克松搭乘直升飞机离开白宫时萌生采访他的意念并决定付诸实践。
没有人对福斯特抱有期望,没有电视公司愿意出钱购买他的采访,朋友约翰(马修·麦克费登 Matthew Macfadyen 饰)找来业内著名的新闻人鲍勃(奥利弗·普莱特 Oliver Platt 饰)和对尼克松研究颇深的詹姆斯来组成一个小组,开始进行资料挖掘。福斯特自己掏钱付了头笔的采访费,获得了与尼克松见面的机会,并且敲定了连续采访的日子。小组拼命准备问题以便逼尼克松在采访中认罪。尼克松的智囊团也在忙碌地准备应答,他们从不把福斯特放在眼内。正式采访开始,福斯特招架不住尼克松滔滔不绝的自辩,这一切让福斯特破釜沉舟,寻找突破口……
2008年12月13日 看过
在四星和五星之间徘徊...和slumdog millionaire 并列2008最佳影片.
历史 政治 美国电影
建国大业 (2009)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IMDb 维基数据
建国大业
5.6 (345 个评分) 导演: 韩三平 / 黄建新 演员: 唐国强 / 张国立
其它标题: The Founding of a Republic / 建國大業
在抗战结束之后,各阶级、各党派、广大人民群众反战情绪高涨。于是,在民主爱国人士张澜等人的斡旋下,毛泽东(唐国强 饰)代表的共产党与蒋介石(张国立 饰)代表的国民党拉开了重庆谈判的序幕。为了表示诚意,共产党主动放弃了部分占领的解放区,然而,国民党却丝毫没有建立民主政府的意思,反而驱赶民主党派,逐渐走向了军政府独裁统治的灭亡之路。
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垂死挣扎的国民党仍妄图借助阴谋暗杀等卑劣手段阻挠会议召开,一场为建立新中国的决战由此展开……
本片汇集了史无前例的172位国内明星,开创了新时期主旋律题材的先河。
2009年11月2日 看过
一边看一遍觉得自己需要恶补中国现代史...
中国 历史
大秦帝国之裂变 (2009) TMDB 豆瓣
所属 电视剧集: 大秦帝国
8.5 (142 个评分) 导演: 黄健中 / 延艺 演员: 侯勇 / 王志飞
两千七百年前,华夏民族进入了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时为西北边陲蕞尔小国的秦国饱受六国摧残挞伐,而今已在灭国边缘。秦献公身死战场,年纪轻轻的仲公子渠梁(侯勇 饰)在危难时刻即位,他深藏屈辱,在六国夹攻下苟延残喘,发誓变法崛起。秦孝公渠梁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国并不得志的卫鞅(王志飞 饰)辗转来到秦国,并凭借一身才学和对天下局势的清醒认识而得到秦孝公重用。卫鞅在秦国掀起了影响深远且饱受争议的变法,一代强秦由此崛起……
本片根据孙皓晖的同名历史小说的第一部改编。
王冠 第二季 (2017) Bangumi 豆瓣 TMDB
The Crown Season 2 所属 电视剧集: 王冠
9.0 (309 个评分) 导演: 菲利普·马丁 / 本·卡隆 演员: 克莱尔·芙伊 / 马特·史密斯
新时代拉开帷幕,伊丽莎白女王艰难地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前行,同时维系着君主制以及自己的婚姻。
2017年12月30日 看过
一口气看完了,怎么可以这么好看!现在心里空落落的,准备从头再看一遍。。。
历史 电视剧 美国 英国
华盛顿邮报 (2017) 维基数据 豆瓣 IMDb TMDB
The Post
8.1 (707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汤姆·汉克斯
其它标题: The Post / 战云密报(港)
关于“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Pentagon Papers)的新片《The Post》,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汤姆·汉克斯与梅丽尔·斯特里普聚到了一起。斯皮尔伯格将作为导演与制片人身份参与制作,而影片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汉克斯与梅姨。
这部吸引好莱坞三巨头首次合作的电影将在银幕上重现著名的“五角大楼文件”泄密案。1971年,一名国防部官员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的机密文件通过《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曝光,而在文件公开之前,美国国防部曾试图阻挠文件的曝光并以失败告终。
“五角大楼文件”事件标志着尼克松领导的联邦政府名誉扫地的开始,随后爆发的水门事件直接导致尼克松政府倒台。
《The Post》的主人公为“五角大楼文件”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华盛顿邮报》的编辑本·布拉德利与出版人凯·格拉汉姆。汉克斯将饰演布拉德利,这个角色曾在讲述水门事件的经典影片《总统班底》中出现过,而格拉汉姆则由梅姨出演。斯皮尔伯格的安培林娱乐与20世纪福斯将共同负责融资制作。
影片是斯皮尔伯格与汉克斯的第五次银幕合作,斯导现在正忙于《玩家一号》的后期制作,《The Post》何时开始制作还是未知数。
敦煌 (2010) 豆瓣
8.4 (34 个评分) 导演: 周兵 / 李果 演员: 孙悦斌
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文物的流失让国人痛心疾首,学者的奋力拯救让人心生感慨,而这些故事似乎都昭示着一个帝国的国势衰微……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第一集里的王道士应如何评价?
《敦煌》第一集讲述的是那个伤心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本来想对王道士进行一次分析,鉴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王道士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卖国贼,我们这一集的导演李果不这样认为,或许他心中的王道士很复杂,关于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我很同意他的想法。我想他是可怜、可悲、可叹的人。先不去管它了,还是来看看我们这部纪录片吧,我们还是很用心的花了5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欢迎大家拍砖。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
莫高窟首先是一个佛教的圣地,是一个表达宗教感情的所在。公元366年,三危山的万丈金光感动了一个叫乐尊的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这是莫高窟的肇始。本集讲述的是供养人李大宾、李明振开窟的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在这一集里,我们将讲述藏经洞一千多年前可能形成的原因,之所以说它可能,是因为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公认的绝对说法。持避难说的学者们认为,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敦煌的历史,也造就了一千多年后一次伟大的发现。参与这个事件的主角有很多个,甚至其中包括一次谋杀的发生,曾经一位日本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但最新的一种说法,认为避难说是错误的,他们研究出藏经洞的形成有可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废弃的文献、经文和艺术品存放起来而形成的。当然他们有很多的证据拿出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
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今天学习绘画的人们把它视为艺术的圣殿,要去顶礼膜拜。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推测出生活在元代的一位画家——史小玉。他可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今天也有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位画家,他可能是一位曾到过敦煌的游客。他似乎是极少数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一幅绘画上的人。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三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副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副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在片中我们将向你呈现这幅堪称伟大的画作和史小玉的故事。
第五集:敦煌彩塑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正如希腊人赋予了印度佛陀那属于希腊审美的形象一样,敦煌的塑匠们,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的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陀形象之中。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佛陀菩萨们,悄然换上了中原特征的薄衣薄带。还有那佛陀脸上的神情,安详、坦然、超逸,你从他的眼缝、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的读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第六集:家住敦煌
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阿龙是个寡妇,一千多年前,要回了曾经属于她丈夫的土地,我们的片子围绕着这场官司的进展,将向你展示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喜怒悲哀和他们的信仰等等。在今天敦煌的乡村里,你或许还能看的见一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貌,看到传统的耕作方式,他们一样喜欢吃面食,比如面片子、浆水面及大饼,唐宋时期的餐桌上一样是这些食物。当然不一样的是气候变化,那个时期的敦煌,比现在要湿润得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也比现在要多。当然,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说的最多的还是阿龙的这场官司和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包括她的婚姻及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幸的遭遇,也包括生活里的甜蜜回忆,幸福宁静的时刻。千年过去,生活在变与不变之间延续着。
第七集:天涯商旅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我们通过几个来自中亚粟特商人的故事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是如何进行贸易,如何旅行,如何遭遇强盗,又如何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故事。您将会了解到曾经风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风情和生活方式,你也会了解到一个在当今已经消亡殆尽的民族粟特人的点滴故事。这部片子试图通过短短四十多分钟挖掘出一些封存已久的历史信息,以及那些久远但在今天触摸起来依然会让我们心动的丝路商旅的故事。
第八集:舞梦敦煌
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是如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他们如何将绘画的线条变成灵动的舞蹈,跨越一千多年依然在今天保留着神秘。我们将在这一集中向您详细的讲述。而程佛儿的故事,也是我们从浩瀚的历史中捕捉了很多真实的史料拼接而成,她的身世和经历因在历史中和很多宫廷舞女相似而真实。我们把故事一直讲到了今天,这种美的气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享受和传承。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这段历史离我们还是很近的,不到一百年。我们讲述了几个人在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岁月中的一段故事,常书鸿、张大千、王子云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敦煌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也因为他们开始进入更多人的学术和艺术的领域,张大千在敦煌做了很多的事,临摹壁画,给洞窟编画,当然他的一些做法也引起后人的争议。常书鸿离开美丽和浪漫的巴黎,来到荒凉的敦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变化,依然在敦煌坚守着,被后人称为敦煌守护神。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于右任和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前的小院里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谈话,我们的纪录片将详细的解读。这一集的敦煌是想这些先辈们致敬,并怀念他们。
第十集:守望敦煌
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的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六十年来在严酷的自然界环境恶化中,敦煌莫高窟留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将讲述这六十年来敦煌的保护、学术的研究和国际化的合作等许多话题。这一集的故事讲得有点严肃,也许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必须要讲,这关系到很多人一生的倾情付出。我们把镜头同时对准了散落在英国和法国珍贵敦煌文献以及他们今天的故事。
巴比伦柏林 第一季 (2017) 豆瓣
Babylon Berlin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巴比伦柏林
9.0 (254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提克威 演员: 拉斯·艾丁格 / 卡尔·马克维斯
犯罪年代剧《巴比伦柏林》由汤姆·提克威自编自导,背景设置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柏林,故事聚焦社会大环境下的生活百态。本剧目前正在拍摄中,将于年内播出。
2019年1月14日 看过
导演太有才! 编剧作曲都参与! run Lola run 的配乐曾经是我的最爱,这里有些鼓点一脉相传。//刚看了四集,真是好!服化道精美的没话说! 人物情节众多但是不乱,各种交织各种重合,看着心里就叹息。正午何尝拍不出这种水平,但是没有自由的监管之下只好给大家看小心翼翼不得不淡化一切冲突的大江大河给大家看。没有创作自由哪来的精品。
历史 德国 电视剧
巴比伦柏林 第二季 (2017) 豆瓣
Babylon Berlin Season 2 所属 电视剧集: 巴比伦柏林
9.3 (164 个评分) 导演: 汤姆·提克威 / Henk Handloegten 演员: 沃尔克·布鲁赫 / 丽芙·丽莎·弗赖斯
Charlotte进入了警队,协助Rath继续追宗苏联死尸案件。警队也成立了专门的调查小组,但是因为外交原因受到了阻扰。而Rath和犹太裔长官Benda组队继续追踪案。。。似乎Rath卷入了警队内部的权力斗争。
切尔诺贝利 Chernobyl (2019) 豆瓣 TMDB
Chernobyl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切尔诺贝利
9.5 (1217 个评分) 导演: 乔韩·瑞克 演员: Jessie Buckley / Jared Harris
剧中将会描述当时究竟发生了甚么引致这事故,而且当年勇敢的众人是如何牺牲自己拯救处于灾难中的欧洲
2019年5月27日 看过
看得惊心动魄。如果切尔诺贝利发生在今天,估计我们就不会看到这么详实的调查报告了。。。
2019年5月27日 评论 观中感,以及跟“午夜切尔诺贝利”那书的对照 - 因为剧还没完,但是 "Midnight in Chernobyl"这书 读完了,就混在一起写个观中感。也许看完了剧再整理。 权游大结局那天开始看《切尔诺贝利》这个豆瓣上看到很多好评的HBO新剧。本来不是很感兴趣,因为觉得内容太让人抑郁了。结果竟然看得很嗨。不知道是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原因,跟切尔诺贝利的人们相比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些问题都不算事儿;还是因为编剧成功的塑造和叙述,让大家看到在那种绝望的苏维埃铁拳下依然有这么多正直的人物,看完反而更加积极了一些。 Peter Sagal 有一套Podcast , 每集过后跟编剧兼制片Craig Mazin 讨论剧情,非常好听。 Craig说很早就决定不用俄国甚至东欧口音。随便演员们用自己的原音。但是唯一条件是不能有美式英语。所以演员大都来自英国或者北欧。 1。1986这个多事之秋 一个巧合是开始看这剧的当天,收音机里听到播音员提到挑战者号爆炸的事件。小人对这个第一次听到的话题很感兴趣,到家后又问了我一些问题。我努力回忆中大学时看过的费曼书里的挑战者号调查报告能想起来的都说给他听。然后上网一查才发现挑战者和切尔诺贝利居然发生在同一年:1986。一苏一美。我对挑战者号上那个O-Ring记忆深刻。但是对切尔诺贝利的前因后果却一概不知。 听Peter Sagal和Craig Mazin的Podcast发现我不是个别现象。很多人都不知道切尔诺贝利的前因后果。 由此激发的好奇心先是网上所有的切尔诺贝利调查报告看了个遍,总算搞明白了爆炸原因。竟然如此复杂。Craig在Podcast上提到最近出的一本书《midnight in chernobyl》我也赶紧去买了一本, 周日晚开始读,刚看了开头,很有意思! 另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挑战者和切尔诺贝利调查组的相似之处。比方挑战者这边有很刺头不按制度来的费曼教授,切尔诺贝利那边有Legasov。调查结果是二者都有技术设计缺陷,但是更要命的是制度问题,管理层和工程层的断层。费曼的结论和Legasov的结论都不被调查组的大多数接受。但是费曼坚持己见最后得以让自己的少数人意见被包括到最后的递交报告里面(费曼要求把NASA载人飞行器计划全部搁置,直到NASA能够改革成功淘汰掉调查组发现的NASA官僚结构的缺陷为止。这个建议没有被采纳。十七年后又发生了哥伦比亚号回程爆炸的事件)。而Legasov以自己的性命为抗争才换来了第二次调查,让 RBMK 反应堆的设计缺陷也就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主要因素得以见天日,并且所有现存的RBMK反应堆得以改造弥补缺陷。 2。苏联的解体 网上有种说法,切尔诺贝利事件其实是苏联解体的实际原因。因为它揭露了这个政体的根本缺陷。但是看这剧时我不断被调查组里组外各种诚实正直的苏联高层震惊。那么多人愿意搭上前程甚至性命去做对的事情。在今天的普京,某人,或者川皇眼里他们肯定认为苏联解体就是因为戈尔巴乔夫带领的苏联太decent太“软弱”了。如果切尔诺贝利发生在今天的俄国或者某国,我估计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么详细具体的调查报告了。就算是发生在今天的美国,我们最终能看到真实的报告全文吗? 3。核冬天 阴差阳错的,刚看完核污染灰烬满天飞的切尔诺贝利再看到灰烬飘落中的临冬城和铁王座。二者的相似让人不寒而栗。Jun所说的龙母代表美国,龙代表核武器简直是一语中的。 4。极权国家的瘫痪 第一集里面面对爆炸而无所适从,只求自保,做出各种愚蠢残酷伤天害理决定的中层官僚们让我想起《斯大林之死》电影里的开头斯大林刚去世,手下的内阁完全不知所措的样子。集权国家面临变数时那种无力感,渗透骨髓。 不过接下来苏联倾尽全国之力自救顺带救了欧洲,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5。第二集开篇俄语诗翻译 听podcast里,编剧在俄文原声上面念英文译文,很感人。。。 You know, I believe that the Russia we fight for Is not the dull town where I lived at a loss But those country tracks that our ancestors followed, The graves where they lie, with the old Russian cross. I speak for myself, but in countryside Russia It first came about that I learned to belong To the tedious miles between village and village, The tears of the widow, the women's sad song. By old Russian practice, mere fire and destruction Are all we abandon behind us in war. We see alongside us the deaths of our comrades, By old Russian practice, the wound to the fore. Alyosha, till now we've been spared by the bullets. But when (for the third time) my life seemed to end, I yet still felt proud of the dearest of countries, The great bitter land I was born to defend. --Smolensk Roads - Poem by Konstantin Mikhailovich Simonov 西蒙诺夫 原来诗人中文译名是西蒙诺夫,豆瓣上还找到了 中文译文 !但是不少句子跟英文完全不同。可惜不懂俄文。。。无法判断谁更正确。我觉得英文读着更顺一点。 同一集里Shcherbina (能源部长)动员工作人员自愿去开水闸防水防止第二次爆炸的时候说的台词也很感人。俄国帝国人民的千年苦命。 搬运一下 豆瓣截屏 You'll do it because it must be done. You'll do it because nobody else can. This is what has always set our people apart. A thousand years of sacrifice in our veins. And every generation must know its own suffering. I spit on the people who did this and I curse the price I have to pay. But i'm making my peace with it. and now you make yours. Shcherbina这个人还是很正直的。书里说后来主持的苏共内部事故报告的时候把反应堆设计缺陷讲的很明白,没有任何遮掩。戈尔巴乔夫当时气的把苏联核能源高层骂的狗血喷头。骂归骂,后来86年去维也纳发表最后对外报告的时候还是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工人身上,反应堆的缺陷轻轻带过。因为苏共的公宣部认为不能抹黑苏联的科学成就不能让人民失去对苏联科学成就的信心。。。然而后来苏联还是因此分崩离析(至少戈尔巴乔夫的结论如此)。。。 剧照-Legasov(左,主管控制现场的科学家,院士)和 Shcherbina (右,能源部长) 6。 "midnight in chernobyl"那本书看得我一身冷汗。在切尔诺贝利之前,苏联的核事故频发!都给压下去了。苏联,日本,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核电站超过五十个的四个国家,另外三个核泄漏都有记载,但是中国一个都没有,呵呵!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uclear_and_radiation_accidents_and_incidents 这个维基页面下面有个表格,列举公开的所有国家的核泄漏事故 苏联的核安全也曾经无懈可击,那是在切尔诺贝利之前。1986年四月二十六号以前全世界唯一公开的非军用核泄漏事件发生在美国(三厘岛事件1979)。为此苏联的统一宣传口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结果。看得我一激冷。目前为止从HBO这个剧集,午夜切尔诺贝利这本书以及其他所有文本,都或多或少把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罪魁祸首指向苏联的极权制度。所以这一点上倒是全世界认可标准相同。都是国家体制的错! 真的吗?我觉得未必。 57年十月英国打着民用的名义建立的核源军工厂因为需要加班加点保证英国的氢弹实验可以按时完成,各种走捷径疲劳战术等原因造成的Windscle Pile #1 里的石墨着火,烧了两天,释放了大量的Iodine-131 到英国和欧洲。英国政府一声没吭,一个人都没有疏散。最后报告出来后几乎全部销毁,发表出来的报告只说着火还把责任都推到值班工作人员身上。跟切尔诺贝利开始时没两样。真相到三十年后才公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indscale_fire 上面说的NASA挑战者号的调查结果其实跟切尔诺贝利有很多相似之处。 我的结论是一个国家是不是集权也许可以影响到公开度和透明度,但是下面造成灾难的运行体系,无论是核源发电厂还是航空局,他们的运营方式并不是“民主制度”,是以利益为核心,都是一个个小小的集权体系,所以最终都会受权利腐化。都会遇到一样的问题。天下乌鸦一般黑。 有同事推荐 Command and Control: Nuclear Weapons, the Damascus Accident, and the Illusion of Safety, by Eric Schlosser. 讲美国军方各种发生和险险发生的核事故。我准备看完现在这本午夜瞅瞅去。 还有同事跟我说切尔诺贝利出事八年后,他在某美国天体物理研究所工作,拿了一片丹麦产的奶酪,放到手边仪器里去侧辐射,结果测出饱含大量铯,进一步频谱分解确定是铯-137. 剂量值没有达到当时规范对人体有危害的程度,但是远远高于美国国内产的奶酪辐射含量。铯-137半衰期是三十年。 咱们都住在同一个星球,共命运啊!大家谁都跑不了。 不过核辐射这个杀人武器简直充满诗意,瞬间灭敌,杀人于无形,一切都没变,日月静好,其实你已经是死人了,只是不知道而已。简直是古龙的武侠小说。 7。 “午夜切尔诺贝利”这书是个英国记者花了十三年搜集资料,去当地访问幸存者, 查看苏联刚解体后曾经公开(后来又被封锁了)的信息--当时有人看过手抄或者拍照留档.今年初才出的书。推荐这书的HBO编剧Craig Mazin说书里很多细节他也第一次看到,要是早出版就好了,他还可以用到剧里去。现在书看了三分之一,觉得剧里的描述基本属实,艺术加工的地方多是把多个不同的人的事情集中到一个角色来说,简化了不少。但是基本线索没有太大改动。所以可能没有美化官僚。是当时的西方媒体因为信息封锁,有妖魔化之嫌。。。 我唯一对剧不满(和书的不同)是撤离时间。书里说撤离是周日开始(爆炸是周六凌晨),确实已经是36小时之后,但是当时Shcherbina当场拍板,唯一的反对撤离者是那个剧里描绘成自己开车去测辐射值的将军。瑞典注意到核辐射暴增是周一。所以这个撤离是在外界尚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改成现在这种俗套。:-/ 劳动节游行书里有说到。当时从基普市党支部到乌克兰国家委员会非常紧张,已经偷摸着手安排全城撤离或者先撤离所有孩子的计划了。乌克兰的总书记试图说服戈尔巴乔夫撤销游行计划。戈尔巴乔夫坚决不肯,不仅不撤销,还要求所有高层必须带着家人孩子参加游行。所以最后乌克兰总书记不得不从,他当时游行开始时还迟到了,因为跟戈在做最后哀求,还是无果。所有高层的家人孩子孙辈都参加了游行。。。唯一的妥协是他们争取到了把原定的四个小时减到两个小时,原定的五千人减到两千。 那些帮助Pripyat撤离的大巴来自周围很多省市,最后能源部长Shcherbina决定Pripyat撤离是周六半夜,正式开始撤离是周日下午两点,之前基普等市都已经开始召集大巴,停在城外待命,超过一千辆,因为要疏散五万人。书里有非常详细的描述,因为作者访问到了之前没人访问过的城市总建筑师,她一手策划了整个撤离规范,因为没有复印机她手绘无数城市平面图给军人给疏散的大巴司机。最早的大巴装满了难民开出去十分钟才想起来车本身受了核污染,所以都折返回城郊消毒后才离开。也许消毒的规范不如西方,但是基层确实是尽力减少伤亡了。 剧里(第二集)Legasov跟Shcherbina说咱们都活不过五年。后来Legasov两年后自杀,Shcherbina四年后死于癌症。真的都没活过五年。书里说当时中央在一周后把第一批派去的调查组都换回来(因为辐射量太高),所有人都被剃了光头因为头发里都是核辐射源。但是Shcherbina坚决不从觉得太丢份儿了,挺倔一老头。书里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趣,Legasov和好几个高级核能工程师科学家最后研究出来要用直升机投掷灭火的原料后,其中有铅,当时很稀缺的原材料。总理问他们需要多少,Legasov很小心的报告说可能要两千吨,会不会太多了?Shcherbina 这个深谙苏共体制的老狐狸随手就给改成6千吨 "an old hand in the ways of the system--went ahead and ordered 6000 tonnes just in case." 哈哈哈 结果总理调动了全苏联所有的运输和原材料,第二天一早就运来2500吨。苏联为了自救也顺带救了欧洲,真是倾全国之力了,那时的苏联人民和苏共体系还有不少理想主义的人,在那种条件下真是很了不起了。。。我很怀疑换了今天的俄国或者某国能不能做的更好。。。 因为还有两集,所以不好太早下定论。但是书里说到更多普通人的反应更真实一些。所以剧里有一些美化之嫌。不是所有平民都是自告奋勇的英雄。剧里把这些都略去了。当时关于到底如何防止第二次爆炸(可以影响到半个欧洲一百年无法居住)意见分歧非常大。所以当时的总指挥(Shcherbina已经被调回莫斯科了)决定多线并行,什么有可能的解决方法都开始准备,其中就包括叫来的基普地下铁工人挖管道,往四号反应堆地下注射液态氮冷却流辐射岩。但是调来的液态氮突然失踪了,早就该抵达的却无影无踪。于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厂长,就是一开始被叫到掩体里的一头卷发的Viktor Bryukhanov,被告知,“去找液态氮车队!早上找不回来就枪毙你!”于是他就去了,然后发现开车的司机们开到城外因为怕被辐射坚决不肯再前进一步。后来是调来了军队,拿枪顶着他们才把车开进灾区。 厂长Viktor Bryukhanov (其实剧里放到Anatoly Dyatlov那个控制室里的副总工的很多行为在现实里是Bryukhanov做的,比方坚决不相信反应堆的核心已经爆炸,要求大家继续往核心注水等。书里对他有很详细的描写,整个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他一手建设起来的,从一片荒地开始),后来被判了十年的苦力劳改,五年后被大赦。书的作者访问他时(2017或者2018?)依然健在。 剧照 - 厂长Viktor Bryukhanov Dyatlov很神奇。在来chernobyl之前就在工作过的核潜艇出事的时候遭到二百伦琴的辐射,本来必死的计量,他居然没事。但是之后他的小儿子得了白血病去世(可能是接触了他带回家的辐射源?!)这次chernobyl出事他也在控制室还在事后的走廊走了几个来回,后来控制室其他人都死了就他又幸存下来。也被判了十年徒刑,五年后释放,但是出狱后不久还是得了癌症去世了。终于没有继续幸运下去。但是从审判到去世他是所有被判刑里面反抗最激烈的,不停的层层写信上访控诉反应堆设计的致命缺陷。92年的二次调查终于把最终致命的罪魁祸首指向了反应堆的设计而不是控制室里的工作人员。当时这份调查并没有完全还工作人员清白,明确提出操作还是有错,虽然不是主因。他1995年因为骨髓癌去世,64岁。他死后终于还是翻案了,2008年所有工作人员被乌克兰总理授予了三级勇士勋章。 剧照-副总工 Dyatlov 第一集开场Legasov自杀前磁带里提到他被判十年刑。当时控制室里最高官衔的人。 开闸放水的前后也要更复杂。因为积水太深,要先把地下室的排出去才能开闸。地下室的水当时都被污染,排放到哪里去还难住了救灾小组差不多一天。后来还是被抓来主管排水的小队长问了自己的熟人才找到几公里以外的两个空置游泳池,又找了一批救火队员来把救火软管连起来从现场到几公里外的游泳池,排水排了差不多一天。中间输水软管还被压断成二十多片因为一批测量周围核辐射的军人的军车压过。救火队员得赶紧一片片重新换新管再连起来。这个排水小队长经常要去测辐射量。最后一次他感觉自己可能快不行了,就抓了另外一个工作人员和他一起去如果他半路垮掉,可以帮他把测量完成,虽然穿着全套的防辐射面具和连体衣,对方坚决不肯去。他后来要威胁不去就把他扔到反应堆废墟里去才答应。所以在各种英雄自愿者里这种威逼利诱的状况也比比皆是。 8。 ”午夜切尔诺贝利“这书看完了。Kindle 左下角显示”51% page 372" 也就是说差不多整本书的一半篇幅都是引用原始资料和索引。够严谨。关于死亡和癌症人数,书里引用了Chernobyl Forum (UN的一个调查组)的说法,估计2005年为止一共有四千事发时的儿童后来得了甲状腺癌(因为iodine-131),其中九人死亡。重灾区最终会有五千人得癌症,全欧洲因为切尔诺贝利而致癌的人数估计会达到两万五。所以跟受灾区域总人口的五百万相比,结果比当初预期要好不少。 后来事故调查结束,整个四号反应堆废墟被用一座钢石棺封锁。核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小分队继续留在当地,用各种方法探测石棺内部的最后结构,因为事发时四号反应堆里面还有190吨的uranium核燃料以及1700吨石墨块,要是不找到它们现在在哪里处于什么状况,还有可能爆发新的核反应和爆炸。但是89-90年间苏联开始解体,小分队的经费就没有着落了。但是那帮科学家好奇心强烈,无法放弃,就自发的留下来,节衣缩食的继续探测。曾经一度连内衣都没有了,后来BBC拍了一个关于他们的纪录片,很多西方捐赠物资给他们,包括手织的袜子,他们就拿这些当奖品来发给大家。他们最后的测试结果是几乎所有石墨和uranium都在大火里烧完了。所以再次爆炸的危险已经很小。比较悲剧的是那些直升飞机驾驶员冒着生命危险丢进去的沙子,boron, 铅等一万七千吨试图灭火的原料几乎都没有被丢进反应堆废墟,而是丢在外围,甚至不少丢到三号反应堆屋顶把屋顶压塌了。所以那些开直升飞机的军人本来完全不需要把命搭上。书里有一段Legasov和另外一个物理学家的对话,对方觉得这些直升飞机丢沙工程其实没有意义,不如就让火把核原料烧完。当时Legasov说,但是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总得做点什么大家心理才过得去。 在石棺中做探测的小分队的头Alexander Borovoi后来一共进入石棺超过一千次。他说自己其实不是一个勇敢的人但是他对核辐射的危险非常清楚所以能够控制风险系数。但是他每次进入那个巨大的黑色建筑,心里都会涌起和听到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小节(first movement of tchaikovsky's sixth symphony)一样的感觉: an ominous prelude to a struggle between life and oblivion. Borovoi 在事发后在石棺中工作了20年,他们最终把事发时四号反应堆95%燃料下落都找到。还参与帮助设计了2017年完工的第二个新石棺的设计和落成。之后致力于收集整理记录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学到的教训。 油管上翻出来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正在听。。。
hbo 历史
走向共和 (2003) 豆瓣
走向共和 所属 电视剧集: 走向共和
9.3 (308 个评分) 导演: 张黎 演员: 王冰 / 吕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当中的二三十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对于中国,则是风云变化的几十年。在这当中,中国自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其中,中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走向了民国;新思潮开始传来,旧制度渐渐走向衰退。千疮百孔的中国也正向着更光明的明天前进着。
在这二三十年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许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慈禧太后(吕中 饰)、李鸿章(王冰 饰)、袁世凯(孙淳 饰)、孙中山(马少骅 饰)等他们被记载在历史课本里,和中国的历史相挂钩。借由这部剧,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那个时代,那个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时代。前路虽然艰辛,但我们也正一步步向前迈进。
2013年7月23日 在看
大赞,刚看到四十八集。颠覆了以前被灌输的所有近代历史人物的观念:李中堂,袁世凯,慈禧,康有为,孙文。。。
中国 历史 电视剧
大秦帝国之纵横 (2013) 豆瓣 TMDB
所属 电视剧集: 大秦帝国
8.5 (100 个评分) 导演: 丁黑 演员: 富大龙 / 宁静
东周列国,百年征伐,兼并挞伐,此消彼长。时至战国中期,七国并霸。曾经险遭灭国的秦国在商鞅变法之下迅速崛起,成为西北旷原最不可忽视的力量。在保守势力的逼迫下,年轻的秦惠文王嬴驷(富大龙 饰)被迫车裂商鞅,却也以消极的态度抑制保守一派。齐魏相王,雄心勃勃的秦惠文王在极其凶险的局势下登上国际舞台,同时铲除国内以甘龙为首的反对势力,为雄霸天下铺平了道路。国力衰退的魏惠王(李立群 饰)为遏制强邻的东进态势,任用苏秦的六国合纵之说以陷秦国于孤立。而秦国在不断蚕食周边之际,也启用张仪(喻恩泰 饰)提出连横的对策。豪杰贤士竞相登场,战国历史进入了最颠荡起伏的时代……
本片根据孙皓晖的同名历史小说的第二部改编。
2013年9月11日 在看
边看边吐好不容易忍耐着看完第一集,真是太烂了,诸王将相都贼眉鼠眼的一副小混混模样,台词念得跟街头的杂耍的似的,配乐那叫一个莫名其妙。实在是喜欢第一部,所以想要再忍忍再忍忍,给这部一个机会,可是真是难看啊!
中国 历史 电视剧
波吉亚家族 第一季 (2011) 豆瓣
The Borgias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波吉亚家族
7.7 (74 个评分) 导演: 尼尔·乔丹 演员: 杰瑞米·艾恩斯 / 弗朗索瓦·阿诺德
博基亚家族是14到16世纪间十分有影响力的一个意大利家族,教皇亚历山大六世及其子女均为该家族成员。博基亚家族是当时欧洲颇有影响力的宗教、军事和政治领袖。
剧集《博基亚家族》的背景设定在1492年,当时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真名为 Rodrigo Borgia)正在欧洲呼风唤雨,显赫一时。该剧将在2011年播出。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2017) TMDB 豆瓣
所属 电视剧集: 大军师司马懿
7.8 (197 个评分) 导演: 张永新 演员: 吴秀波 / 刘涛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一代枭雄曹孟德(于和伟 饰)在逐鹿的群雄中间声名鹊起。他将落难的献帝刘协接到许都,以天子威名号令诸侯,更渐渐滋长着一颗霸主的不臣之心。在毫不留情地铲除异己的同时,曹丞相遍觅孝廉贤良,唯才是举,从早期的荀彧,到之后的荀攸、杨修(翟天临 饰),均进入幕府一展才华。是时,河内司马家的老二司马懿(吴秀波 饰)韬光养晦,隐姓埋名,为避免曹操的征召宁肯自断其腿。后在世子曹丕(李晨 饰)恳切的邀请下,他成为曹丕的幕僚。为争夺世子之位,曹丕和弟弟曹植展开明争暗斗,而他们各自的幕僚司马懿和杨修也卷入连番智斗之中。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樯橹灰飞烟灭。老一辈的英雄黯然落幕,新一代的智者勇士将在未完的乱世中继续宿命的缠斗……
2017年7月7日 在看
曹操拍得非常好。因为喜欢赵大狗和许令君的同人故事,我也就原谅了围绕司马懿的种种不实和洗白。看到23集曹操驾崩,我喜欢的人物(曹操,荀彧)都没了。我准备弃剧。但是至少为了这两人值得追到23!:)
中国 历史 国产剧
底特律 (201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Detroit
8.1 (140 个评分) 导演: 凯瑟琳·毕格罗 演员: 约翰·博耶加 / 威尔·保尔特
其它标题: Detroit / 底特律暴乱
《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和《刺杀本拉登》(Zero Dark Thirty)女导演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即将和《拆弹部队》编剧马克·鲍尔(Mark Boal)再度合作,拍摄一部讲述1967年底特律黑人骚乱的电影。
该片目前暂无片名,计划三月开始选角,今年夏天开机拍摄。
1967年的底特律黑人骚乱是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种族骚乱之一,起因是警察7月23日凌晨进入黑人区一家酒馆逮捕黑人。这次执法行动引发黑人不满,他们闻讯而来向警察投掷石块和砖头。
后来警方增援到来,强行驱散黑人,但适得其反,黑人越聚越多最终引发波及全城的大规模骚动。这场骚乱持续了五天,造成43人死亡,许多建筑被毁、许多人受伤。骚乱还蔓延到伊利诺伊、北卡罗来纳、田纳西、马里兰州。
这部电影计划在这场骚乱50周年,也就是2017年上映。
西南联大 (2018) 豆瓣 TMDB
9.0 (113 个评分) 导演: 徐蓓 演员: 程贺南 / 裴宜理
系列纪录片《西南联大》由徐蓓导演,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央新影集团联合出品,一共5集,每集52分钟,分别为《八音合奏》《刚毅坚卓》《大学之大》《火的洗礼》《嘉荫长留》。当晚展映了第一集《八音合奏》以及第五集《嘉荫长留》,讲述了西南联大由清华、北大、南开联合组建,“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的历史故事,展现和解读这所大学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
Pompeii 豆瓣
所属 作品: 庞贝
作者: Robert Harris Fawcett Books 2004 - 10
Along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the Roman empire's richest citizens are relaxing in their villas, enjoying the last days of summer. But the gorgeous weather belies impending doom, and only one man is worried. The young engineer Marcus Attilius has taken charge of the Aqua Augusta, the enormous aqueduct that brings fresh water to the people around the Bay of Naples. There is a crisis on Augusta's main line--somewhere north of Pompeii, on the slopes of MOunt Vesuvius. Attilius must repair the aqueduct before the reservoir runs dry. His plan is to organize an expedition in Pompeii, then head out to the place where he believes the fault lies. But Pompeii proves to be a corrupt and violent town, and Attilius soon discovers that there are powerful forces at work--natural and otherwise--threatening to destroy him.
Guns, Germs and Steel 豆瓣
A Short History of Everybody for the Last 13,000 years 所属 作品: 枪炮、病菌与钢铁
作者: Jared Diamond Vintage 1998
This book answers the most obvious, the most important, yet the most difficult question about human history: why history unfolded so differently on different continents. Geography and biography, not race, moulded the contrasting fates of Europeans, Asians, Native Americans, sub-Saharan Africans, and aboriginal Australians. An ambitious synthesis of history, biology, ecology and linguistics, Guns, Germs and Stee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humane works of popular science.
2005年11月14日 已读
“到底为什么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发明枪去打欧洲反而在这里坐以待毙?到底为什么当年的四大文明都落得个挨打受穷的命?” -这本书最终试图给一个答案。
2005年11月14日 评论 历史"科学" (a,k.a.”不作恶“ 与 ”不知道恶“的区别) - 发现书看一半时往往更愿意写评论。常常看完了之后当初的兴奋也没了。 所以,这本砖头般厚实的书今天刚刚K完四分之一,因为兴奋莫名,所以先来说几句。要是看完了还有要讲的,再来添吧。。。 这本书已经流行了好一阵子了,可是这个书名老是让我想起那个叫“Gun & Roses” (枪与玫瑰)的重金属乐队。所以连带着老以为这本书是黑暗,吵闹,暴力,而且另类的。就根本没打算看。但是自从回国归来,和桂讲起在国内的种种感受,她不只一次说,“你真的应该看看那本‘枪,病菌,和钢铁’的书。。。”言外之意大概是如果我看了那本书就不会这么信口胡言了?或者如果我看了那本书就什么都不用说了?该说的要说的还没想好怎么说的都在那书里了? 无论怎样,在豆瓣存在之前,桂一直是我的豆瓣,因为她对书的口味喜好都和我非常之象。凡是她推荐的书,我读了之后都是爱不释手。所以既然她已这样大力推荐,更高级的是她干脆把她手里的那本塞给了我,怎能不读? 今天早上在旧金山灿烂温暖的阳光里我终于翻开了这本砖头的第一页,一口气读了将近一百页,放不下。高啊! 自从十多年前看到“大河之死”那记录片里说道一个被黄土地束缚了的民族终于被海洋文化的西方打得溃不成军之后,我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就有了特殊的兴趣,到底为什么中国要在汉唐之后等到今天才又有一个盛世,到底为什么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发明枪去打欧洲反而在这里坐以待毙?到底为什么当年的四大文明都落得个挨打受穷的命? 这本书(或者说它的前四分之一)给出了至今为止我看到的最有意思的答案。答案是什么?我不说。嘿嘿。 不过书里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我觉得很有意思。 非洲是人类起源,所以那里的动物是从人类刚出现就有了和人相处的经验了。在一开始,人类的猎捕本事不高,但是在人类越来越聪明,学习使用工具的过程中,非洲大陆上的动物们有机会慢慢了解人类的厉害,所以早早学会了躲藏以及和人类竞争的本事。而其它一些新大陆,比如澳洲,美洲,那里的大型哺乳动物就没这么幸运。象我在格拉配高思(Galapagos)群岛上看到的那些从远古就没见过猎人的动物一样,它们温存缓慢,不知道害怕为何物。所以当人类开始出现在那些大陆上后,澳洲和美洲的大型动物们在很短的时间就被人类给杀得干干净净。格拉配高思群岛上那些动物也本来会遭到同样命运,但是如今有了环境保护组织,试图力挽狂澜,效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在澳洲,美洲的远古哺乳动物消失之后,杀掉他们的人类后代建立了自己的王国和部落,然而他们的命运竟然也没比那些哺乳动物好多少。书中讲到那段著名的故事,西班牙人皮萨罗带领百余西班牙冒险者在后无援助,前无营寨的情况下,在八万印加大军的眼皮底下俘虏了印加帝王Atahualpa。并摧毁了印加帝国。 书里说到除了书名所说的“枪,病菌,和铁制兵器”,以及战马帮助西班牙人以少胜多,更重要的是印加帝国没有文字,没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因此印加人“没有认识到人性的多样性”(unaware of the diversity of human behavior)。看到这我不由笑出声来。这个作者,也太会说话啦。什么“人性的多样性”?分明是人性的丑恶啊! 和那些很快灭绝的远古动物一样,这些地域文化里的人远远低估了人类的丑恶,残酷,和狡猾罢了。 “不作恶”是一会事,不知道恶的深浅,恶的能量,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不知道这书的剩下四分之三会不会讲到为什么中国会落后于西方,尤其在这个“侵略”情节上? 看了一半了,作者开始罗嗦。也可能我对人类如何从狩猎-采果的游牧发展到自己种粮食没有兴趣吧。谁在乎什么地方有多少种可以栽培的野生植物,又有多少栽培成功呢?或者如何嫁接苹果? 不过驯服野兽成家禽的过程我倒是看得津津有味的。可能还是兴趣不一样。或者看过botany of desire 之后觉得任何写植物的人都应该改行,因为没人会比那个写得更好。 总之现在开始挑毛病,觉得作者掉包袱掉得太过分,显摆自己的知识面广阔,常常把一个问题变着样的问n遍,然后再趁机拽进去一些八竿子打到一点关系的知识进去。:((((越来越怀疑他会不会最终解答我的问题。因为目前为止他好像更喜欢分析为什么新几内亚,北美印地安文化,南美的印加等王国,以及黑非洲为什么这么落后。好像对中国知道的非常少。却口口声声Euroasia,Euroasia的说,明显的象邀功,因为这样就可以把亚洲的发明也归到欧洲名下一起说。哼哼。。。 看完了,感触良多。总体来说是很棒的一本书。最棒的是它集中了很多学科来讲世界历史:人类学,语言学,植物进化,动物进化,以及很多详细的小范围的历史发展,比如新几内亚,澳洲,非洲,欧亚大陆。最终它也“试图”解答了我最初的疑问,“到底为什么我们发明了火药却没有发明枪去打欧洲反而在这里坐以待毙?到底为什么当年的四大文明都落得个挨打受穷的命?” 4。 作者的强项在于他知识面极广,但这也成为了一个缺点。他讲到任何细节都能够发挥成漫漫的一整章的描述。如果你恰好也对这些有兴趣而且以前所知不多的话,就会很喜欢很愿意看下去,但是如果你不感兴趣或者以前恰好对此有过涉猎的话就会很不耐烦。 对我来说,还算幸运。通篇只有关于植物进化,美国印地安人历史,和一些南亚各岛的发展史令我不耐烦,很多都翻过去了。但是对于动物进化,欧亚发展,文字的出现和发展,语言学,非洲的历史,等等我都看得津津有味。 再者就是作者的英文有点学究气,很多句子都是拽得很,not un-之类的否定再否定在一个句子里出了n遍,到最后给他弄得很晕,虽然知道负负得正,但是给你一堆负的之后,你就很难弄明白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这点上来说,可能看中文翻译的人比较走运,至少(我希望)译者已经把它搞明白了再翻,而不是真这样一路“负”下去。 5。 大结论(想自己去读的人就不要再看下去啦。否则本来就是有点艰涩的书,如果不是有个问题没有得到回答,强烈想知道答案,看起来会更痛苦): 环境不仅造人,还造就了社会和历史潮流。环境这里指的是自然环境,包括地理,河流,气候,植被。。。 环境的适合保证某些地方的人可以先建立农业社会,之后有能力用农业来支持一个村庄,城市,国家的形成和扩张;国家的产生成全了一个政治人群,政治本身促进了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接下来才有技术的发明和人类知识的递深。 同时,一个国家所在的环境保证了它是否会和其他国家交流技术,互补和竞争才能使这个国家的技术愈发高强完美。被高山或者沙漠或者海洋隔阂起来的人群很少有能力发展很复杂的社会。 太广阔的土地,太丰富的资源,和太少的人口也不会有能力和动力去发明创造,因为没有人口压力,没有竞争。 6。 为什么中国到十五世纪前为止都是领先世界潮流,却在其后一再没落?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 "它(中国)曾经是世界第一大政治政体,有着领先全世界的航海技术,完全控制了世界海域。 十五世纪初期,它遣送出财富船队,每个船队拥有上百艘船只,每只长达四百英尺,载着两万八千名船员,横跨印度洋,远抵非洲东海岸,比哥伦布驾着他那可怜的三搜小船跨过窄窄的大西洋早了好几十年。为什么不是中国船队绕过非洲南海岸去把欧洲变成它的殖民地?那时候,达迦马和他那三搜可怜的小船还没有绕过好望角向东征服南亚。为什么中国船队没有横穿太平洋去征服美国西海岸?简短而言,为什么中国失去了它的科技领先地位,为什么原本落后的欧洲后来居上?" “It also led the world in political power, navigation, and control of the seas. In the early 15th century it sent treasure fleets, each consisting of hundreds of ships up to 400 feet long and with totla crews of up to 28,000, across the Indian Ocean as far as the east coast of Africa, decades before Columbus' three puny ships crossed the narrow Atlantic Ocean to the America's east coast. Why didn't Chinese ships proceed around Africda's southern cape westward and colonize Europe, before Vasco da Gama's own three puny ships rounded the Cape of Good Hope eastward and lauunched Europe's colonization of East Asia? Why didn't Chinese ships cross the Pacific to colonize the America's west coast? Why, in brief, did China lose its technological lead to the formerly so backward Europe?" 作者的答案让我这个硅谷人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中国是如此执着的一个中央集权。 因为欧洲是如此吵闹不已打来打去的一盘散沙。” 妙啊! 因为是一个中央集权,所以一个管理阶层的一个决定可以把一个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技术财富打碎,销毁,让世人皆忘记。 因为是一盘散沙,所以一个国家禁止的技术发明可以在另一个国家繁殖传播发展壮大,并迫使最初的国家乖乖地回头来补课。 因为是一个中央集权,所以关起一扇门就阻止了一个民族的新鲜空气。 因为是一盘散沙,所以不会所有的门都在同一时刻关闭。总是有光,总是有希望。当初哥伦布的航海计划曾经先后向五个国家的皇族呈递,接连被回绝后,其中的西班牙在哥伦布第二次的请求之下才首肯。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欧盟依然争吵不已,这也是为什么微软和Google在欧洲都会被视为洪水猛兽。这也是为什么垄断经济是这么恐怖的一个词,任何小公司都可以用这个理由来上告任何庞大的公司。 因为一个庞大没有竞争的体系,可以拥有不可一世的扼杀力。任何人想成为或者建立一个垄断经济/公司/国家都应该读读中国近代史。无论当初的初衷多么单纯,无论最初的结果多么有利。长远来看,单一的集中的垄断的体系都是一个坏体系。不能培养胸襟,不会激励创造力,不会鼓励独立思考,不会进步进取,只会步步为营。。。 7。 因为正规的历史学里面,学者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讲解研究历史中的一个个强人,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希特勒,佛,哥伦布,等等等等。但是用作者的方案来看,这些强人不过是出现的合适时间合适地点有着合适的才能的人而已,如果他们没有出现,世界历史的进程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改观。因为“环境”早已在那里了。谁来演这场戏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8。 最后一章,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讨论为什么历史从来没有被列为一门“科学”。我想是针对西方学术界和未来的历史学发展方向来的。 他引经据典的说了很多。我觉得他说的蛮有道理。 其实说归齐是因为人性是如此多变的一个东西,一群人在一起又使这个变量无限增大。因为这些未知数的原因,历史不可能被放在一个特定的试验室里让人研究。但是还是可以用一些科学的方式来比较演示分析历史的进程。从而学到一些规律和教训。 我个人觉得慢慢的能够融会贯通很多学科似乎越来越重要了。只有象本书作者这样博众家之彩,才能站得比较高,跳出一个小框框,看到跟明显的纹路,看得更清晰一些。
世界史 人类发展史 历史 英文
I, Claudius 豆瓣 Goodreads
I, Claudius 所属 作品: 我,克劳迪亚斯
作者: Robert Graves Vintage 1989 - 10
Considered an idiot because of his physical infirmities, Claudius survived the intrigues and poisonings of the reigns of Augustus, Tiberius, and the Mad Caligula to become emperor in 41 A.D. A masterpie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