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巫术师 豆瓣
作者: [英] 约翰·福尔斯 / 校注 陈安全 译者: 陈安全 / 陈得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10
出生于英国高级将领家庭的青年于尔菲,自小受到父亲专制的管束,大学毕业时,父母因飞机失事身亡,他的身心顿感如释众负,他追求绝对的自由,在与众多年轻女性的交往中也从不会出真情,率真的姑娘艾莉森对他情深意切,甚至为他而自杀,但是于尔菲还是毅然飞往希腊一个美丽的小岛任教,在那儿他遇到了住在一座美丽而神秘庄园里的富豪康奇斯,他的奇特经历和举止,他对于尔菲反复无常的态度和说教,使于尔菲无法看清他的真面目,其间于尔菲在他的别墅里与一名叫莉莉的美貌姑娘相爱,可风花雪月给他带来的只是被折磨被欺骗的回忆,原来这一切都是巫术般的康奇斯安排的,都与爱莉森有关,于尔菲最终对生活与责任有了新的认识。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3月29日 评论 折腾 - 朋友STEVE向我推荐的这本书。说是他有一次碰到个德国朋友,在酒巴喝酒,谈MM谈德国啤酒的空当里,STEVE问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书是什么。他说了这个新鲜书名《巫术师》(The Magus)。后来斯帝夫找来看到一半时和我说,“这书太神了,我现在看谁都不象好人,看什么事都觉得后面有鬼。This book totally fucked my mind!”听得我大乐。也去找来看了。果然废寝忘食得看得人都傻了。 一层层的秘密展开来,所有的想当然都不存在,所有的过去都是假的。这份折腾!过瘾啊!看过很久之后和STEVE再见面又说到这本书,他说,“那个男主角真可怜!”我眼睛瞪得老大,“有没有搞错?!是他始乱终弃,他活该!他那女友才可怜!”这回轮到STEVE眼睛瞪得老大,“可是那小子给整成那样儿。。。”他说了一半就边笑边摇头。我也乐了,敢情了两个人喜欢了这么多年的一本书,原因却如此不同啊! 喜欢这本书结尾的两句诗: may he love tomorrow, who has never loved before and may he who has loved, love tomorrow as well 愿无爱得人明天会爱 愿爱过的人依然爱明天 在网上找到一篇中文评论: -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 http://202.130.245.40/chinese/RS/96199.htm (这个古老的网站已经不存在,但是评论本身兜兜转转来到了豆瓣: 一场盛大的假面舞会 )
小说
战争风云 上下 豆瓣
作者: 沃克 译者: 施咸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 11
《战争风云(普)(上下册)》中关于亨利一家的人物和事迹纯属虚构。但小说中有关战争的史实是确凿的;统计数字是可靠的;那些大人物的言行要不是根据史实,便是根据可靠的记载。象这样范围的工作不可能没有错误,但作者希望读者们能看出,他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3月30日 评论 战争的定义 - 很象中国古语:成者为王,败者为寇. "战争不懂得道德为何物.胜利者撰写历史,作出审判,用绞索或者子弹结束战败者的生命.在战争里,其实只存在一种战争罪:战败.其它的都只是温情主义的喃喃自语,毫无疑义." "There is no morality in war. The winner wrote the history, passed the judgement, shot or hung the loser. In war, the only crime is to lose, the rest is sentimental nonsense." 那么,下一个问题很自然的就是,战胜者是因为本身的正义才会赢?还是只要是战胜一方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正义者?
小说
生死朗读 豆瓣
Der Vorleser
8.4 (10 个评分) 作者: 本哈德・施林克 译者: 姚仲珍 / 拱玉书 校 译林出版社 2000 - 3
《生死朗读》以叙事人米夏尔・白格的视角记录了纳粹集中营女看守汉娜・ 史密芝的个人史。米夏尔15岁时遇见36岁的汉娜,两人保持了一段有畸形色彩的性爱关系。正在热烈之时,汉娜却神秘失踪了,唯剩下米夏尔怅然若失。汉娜是个情绪不稳定的女人,喜欢听米夏尔为她朗读文学书籍,除此之外 米夏尔对汉娜几乎一无所知。直至米夏尔升入大学,作为法律系学生参与法庭实习,在旁听审判纳粹集中营罪犯时,方知汉娜的真实身份。
如果说少年时对汉娜母性的畸恋仅是一段插曲,那么对汉娜的审讯则影响了米夏尔的一生。悲剧是出其不意地揭开的。在法庭上,面对证据――――一份至关重要的、向纳粹上司的报告,法官要求汉娜作笔迹鉴定。为了不暴露自己是个文盲,她居然承认是自己撰写了那份报告,从而成为二战末期一场犹太人悲剧的责任承担者,被判处终身监禁,18年后被赦免。18年中米夏尔经历了种种变迁,仍关注着狱中的汉娜,并给她寄去了一卷又一卷他朗读的文学名著录音带。不料,在汉娜出狱的前一天,她却以自缢的方式在黎明时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005年6月12日 已读
2005年3月29日 评论 幸福 - 看这本书时刚刚结束一段感情。一段以为会长久的感情。看到这书前不久才从困顿中解脱出来,因为发现对逝去的感情的依恋来自一种幻想。我以为的历史和现实竟然是如此不同。。。 在去旧金山的地铁上看到书里的这段话,醍醐灌顶一般,怔在那里: (因为没看过中译本,不知道是怎么译的了。。。自己试试看) “为什么曾经的美丽会突然因为知道了美丽背后的黑暗而如此彻底的碎裂?。。。难道因为了那黑暗而使快乐不可能成为现实?可是现实里我们确实快乐过啊!” "Why does what was beautiful suddenly shatter in hindsight because it concealed dark truths? ...Because such a situation makes it impossible to be happy? But we were happy! ... “那是不是就是我悲伤的源头呢?当时的渴望和信念令我昏了头,向生活索取了一个它不可能兑现的诺言?悲伤是不是因此而来?是不是幸福本身并不单单取决于那时那地的境况和感觉,更重要的是那份幸福是建立在一个未来,一个许诺里的未来?而当那诺言粉碎,幸福随之粉碎?” "Is that what makes me sad? The eagerness and belief that filled me... and exacted a pledge from life that life could never fulfill? Is this what sadness is about? Is it what comes over us when beautiful memories shatter in hindsight because the remembered happiness fed not just on actual circumstances but on a promise that was not kept?"
小说
伊甸之东 豆瓣
East of Eden
8.4 (5 个评分) 作者: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1
《伊甸之东》描写了两个移民家族从美国南北战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命运,运用象征和写实交融的手法,描绘了善与恶之间的斗争。特拉斯克家族的第一代赛勒斯伪造参加南北战争的经历,骗取了名誉和财产,并专横地送儿子亚当从军,生性善良的亚当收留了一个重伤的女子卡西,却不料她为人邪恶,抛下亚当和一对孪生子改名换姓开了妓院,后来孪生子又因发现她的秘密而走上不同的生活道路;而另一个家族的家长汉密尔顿却正直、勇敢、智慧,他教育成人的子女都秉承了他的善良性格并各有成就。
文静的美国人 豆瓣
The Quiet American
作者: [英] 格·格林 译者: 主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 7
《文静的美国人》是格林“政治小说”方面的代表作。作品以越南抗法战争后期为背景。在法国殖民主义者即将面临失败之际,一个年轻而文静的美国人趁虚而入,靠一帮土匪搞恐怖活动,企图建立所谓的“第三种势力”,而令无辜的老百姓不断遭受伤害。最后,这个多行不义的美国人也遭到暗杀。作品对新老殖民主义的恶劣行径作了有力的揭露和嘲讽。同时,作品还描写了这个美国人及另一位男主人公、英国某报社记驻越南记者福勒与一位漂亮的越南姑娘凤儿之间的一场爱情纠葛,大大增强了这部严肃作品的可读性。
夜色温柔 豆瓣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陈正发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3 - 8
迪克·戴弗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美国神经病理学家,在去欧洲行医时,偶遇了亿万富翁患有精神病的女儿尼科尔·沃伦。迪克出于同情,帮助她治病,对她百般疼爱呵护,甚至放弃了自己心爱的研究工作。而当尼科尔痊愈能“独立生活”时,便移情别恋,抛弃了迪克。随后,迪克厄运连连,遭受到一系列意外的打击……
这部以梦幻破灭、人生颓败为主题的爱情小说,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带有自我体验的文学作品,情节曲折,寓意深刻,隐含忽明忽暗的抒情幽伤,是“一战”后美国“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不起的盖茨比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4 (267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茨杰拉德 译者: 姚乃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6
盖茨比为了久久地抱着的一个梦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他死后,尼克发觉是汤姆暗中挑拨威尔逊去杀死盖茨比。他感到东部鬼影幢幢,世态炎凉,便决定回中西部老家去。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却有着极悲凉的人生况味。
太阳照常升起 豆瓣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赵静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0 - 4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脊椎受伤,失去性能力,战后在巴黎任记者时与英国人 阿施利夫人相爱,夫人一味追求享乐,而他只能借酒浇愁。两人和一帮男女朋友去西班牙潘 普洛纳参加斗牛节,追求精神刺激。夫人拒绝了犹太青年科恩的苦苦追求,却迷上了年仅十 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
然而,在相处了一段日子以后,由于双方年龄实在悬殊,而阿施利夫 人又不忍心毁掉纯洁青年的前程,这段恋情黯然告终。夫人最终回到了巴恩斯身边,尽管双 方都清楚,彼此永远也不能真正地结合在一起。
� 这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藉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以此书开 创了海明威式的独持文风。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1 (197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施咸荣 译林出版社 1997 - 2
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霍尔顿几乎看不惯周围发生的一切,他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假装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要真正这样做,又是不可能的,结果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他这一辈子最痛恨电影,但百无聊赖中又不得不在电影院里消磨时间;他厌恶没有爱情的性关系,却又糊里糊涂地叫来了妓女;他讨厌虚荣庸俗的女友萨丽,却又迷恋她的美色,情不自禁地与她搂搂抱抱。
因此,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
活着 豆瓣
9.2 (359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8 - 5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黄金时代 Goodreads 豆瓣
黄金时代
9.1 (419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花城出版社 1999 - 4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洛丽塔 豆瓣
8.2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于晓丹 译林出版社 2000 - 3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之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扭转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的之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8.7 (507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情人 豆瓣
L'amant
8.0 (41 个评分) 作者: (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情人》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
恋情的终结 豆瓣
The End of the Affair
作者: 格雷厄姆·格林 译者: 柯平 译林出版社 2000 - 7
二战期间的英国伦敦,作家莫进而斯和公务员的妻子萨拉,一对婚外恋人,被飞来的炮弹中断的了恋情,它击昏了莫里斯,也激活了萨拉心中潜在的天主教信仰。萨拉向天主祷告:要以远离情人的方式来远离罪愆,以此保全莫里斯的性命。萨拉不辞而别,莫里斯不知就里,妒恨交加地度过了两年。因怀疑她另有新欢,莫里斯请私人侦探调查,结果从萨拉的日记中得知她一直爱他,只是出于对天主的许诺和敬畏才离开他。追悔之余,他提出要和萨拉私奔,开始新生活。此时萨拉已最终皈依天主教,没有答应他,并在不久后患病去世。天主从莫里斯身边夺走了萨拉,莫里斯怀复杂而抗拒的心情面对萨拉死后她的祷告一一应验的事实。
棋王 豆瓣
9.1 (156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作家出版社 1999 - 10
在处女作《棋王》中,阿城表现出自己的哲学:“普遍认为很苦的知青生活,在生活水准低下的贫民阶层看来,也许是物质上升了一级呢!另外就是普通人的‘英雄’行为常常是历史的缩影。那些普通人在一种被迫的情况下,焕发出一定的光彩。之后,普通人又复归为普通人,并且常常被自己有过的行为所惊吓,因此,从个人来说,常常是从零开始,复归为零,而历史由此便进一步。” 阿城笔下著名的"棋王"王一生是近世以来罕见的一个深刻体现了道家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王一生深得老子的阴柔之气。他的性格是坚忍而沉着的。《棋王》表面上写棋,实质上则具有多层次的象征意义,表现着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评价和对中国文化进步的展望。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豆瓣
7.4 (2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D·H·劳伦斯 译者: 赵苏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是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作者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中的本能力量,并辛辣地批评了现代工业社会。书中描写男女主人公性爱的文字曾引起争论,在英国和美国遭禁三十余年。故事发生在一战后的英格兰,从战场上归来的克利福特・查泰莱爵士在战争中受伤而致使下半身瘫痪,终身只能坐在轮椅上,他与新婚燕尔的妻子康妮回到老家的庄园定居。年轻貌美而心地善良的康妮,明知等待着自己的将是漫长孤寂的苦行僧般的日子,却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甘愿留在丈夫身边。 一天康妮去找庄园的看林人米尔斯,却在无意中瞥见了他裸露的上身,心情激荡不已,米尔斯显然也被典雅温婉的康妮所吸引。克利福特为了家族的传承,向康妮提出希望她能给这个家生个孩子,遭到康妮的断然拒绝。圣诞晚会上,客人们尽情狂欢,康妮独坐一旁,爸爸和妹妹都纷纷劝她要珍惜自己的青春,要有自己的生活。 在妹妹希尔达的帮助下,克利福特终于聘请了一位寡妇伯尔顿太太随身伺候。获得一些自由时间的康妮经常到林间散步,在和米尔斯的接触中逐渐产生了感情。日子一天天过去,康妮越来越不能忍受查泰莱大宅中华丽但却刻板苍白的生活,她觉得自己奄奄一息,她向往室外的大自然,向往米尔斯身上代表的活力。两个人不由自主地互相接近,终于康妮倒在了米尔斯的怀中。他们一次次的做爱,如同劳伦斯为我们精心描述的,两个健康肉体之间的完满的性爱、全身全心投入的性爱、相互尊重理解善意回应的性爱,两人由最初纯粹的肉体吸引慢慢转化成了灵魂的相互碰撞,米尔斯用爱抚与热情把康妮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女人,康妮则惊奇地发现自己深深爱上了这个粗鲁不文却深沉热情的男子,他们成了灵欲合一的情人。当康妮晚上偷偷从大宅里溜出来奔向在一旁守候她的米尔斯的时候,她已经完全向这段感情臣服。 康妮与米尔斯在雨中裸跑的一段最令人难忘,康妮冲向屋外,脱去身上的长袍,她完美无瑕的胴体在葱绿的森林中显得那样自然和谐,两人犹如快乐的精灵般在雨中奔跑、嬉戏。之后,他们用鲜花装点彼此,裸裎相对,犹如回归原始的亚当与夏娃,没有了衣服的界定,横亘在两人之间的等级障碍也就不复存在。 康妮怀上了米尔斯的孩子,在外出旅游期间,她把自己的故事向希尔达坦承,希尔达对康妮的做法不以为然,她开始积极地为孩子物色一个贵族父亲,被康妮拒绝。康妮发现自己难以割舍对米尔斯的思念,她提前回到庄园,却发现米尔斯迫于压力已经辞职,并遭到了毒打,被遣送到矿上烧煤。昔日的小木屋也不再是他们的乐园,二人似乎已经走投无路。米尔斯决心离开英国,到加拿大开辟新生,康妮面临着抉择。 她要求克利福提出离婚,并告诉他,她所爱的人是看林人米尔斯。克利福特得知后,犹如堕入陷阱的困兽,狂怒道:“天哪!你竟和我的一个仆人发生关系!” 和小说最后的结局不同,康妮与米尔斯这一对最终相遇在前往加拿大的船上,两个人的明天是光明而充满希望的,康妮放弃了雍容奢华但死气沉沉的贵妇生活,奔向自由与爱情。米尔斯跨过的那道头等舱的标示意味深长,它象征着两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人终于冲破世俗的障碍,获得新生。
安娜·卡列尼娜(上下) 豆瓣
8.8 (35 个评分) 作者: [俄] 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草婴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7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罗斯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之一。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弗龙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它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远大前程 豆瓣
Great Expectations
8.7 (19 个评分) 作者: (英)狄更斯 译者: 主万 / 叶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8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是他比较晚期的作品。狄更斯经历了丰富的人间生活后,对人,对周围环境,对自己的生活经历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而所有他成熟的思想认识都汇总在《远大前程》一书中。
这部作品原题名是Great Expectations,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远大前程”。这个译名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作品的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远大前程”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如果这样理解,就领会错了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的意义。
巴黎圣母院 豆瓣
Notre-Dame de Paris
8.5 (193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陈敬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 6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