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张看(上下)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 - 9
全书共分为“日常生活”、“亲友素描”、“未名小草”、“艺文天地”和“著译自述”五辑。每辑作品均按最初发表或首次结集的时间先后编排,以便让读者对张爱玲散文创作的进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把握。
《张看》本是张爱玲第二部散文集的书名,是张爱玲自己选定的,她对此有过一个解释:“‘张看’就是张的见解或管窥——往里面张望——最浅薄的双关语”。
2005年3月30日 已读
2005年3月30日 评论 市井声。。。 - 出家门,开二十分钟高速公路,有一个很大的中国杂货公司,叫瓷艺,像个仓库似的。据说所有的货品都是从大陆海运过来,所以价钱极公道。占地最多的是家具,瓷器。其次是书和DVD,VCD。要算准了他们的海轮入港时间,才能抢到好东西。这套美丽的书就是这么掏来的。* 两本淡淡粉色底的小书,有着微微凹凸的棱面纸的封面,装在酒红色的书套里,书套上印着银色的篆体张看二字,做成一个印章模样。斜斜的左上角有一朵若有若无的玫瑰。也是银的。书脊正中处的书套被淘空成两个半圆,露出书的名字,错落有致着,一本上写着“张”,一本写着“看”。 在书架上放了一个多月了,每次目光瞄过都忍不住赞它的装潢别致,却一直到今天才抽出第一册看起来。一看就是一天。恰逢阴雨,倒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周日来。 听过不少人赞张爱玲的散文,说是比她的小说好。一篇篇看来,细细品了个中味道,才知道怎么个好法。将散文和小说比是不是有点像用香蕉来比苹果?但是个人感觉她的散文比小说更耐读些。读《张看》好像在读一份博,一个叫张爱玲的女子写下日常琐事,她周围的人情世故,楼下的小贩,菜市场里的女佣,拉黄包车的车夫,甚至橱窗里的模特儿,街角的面包房,咖啡店,她的朋友,爱人,她的写作。。。五粮陈杂,各具风味。 有极喜欢的几段,抄给大家: <blockquote> 关于"市声“ 附近有个军营,朝朝暮暮努力地学吹喇叭,迄今很少进步。照说那是一种苦恼的,磨人的声音,可是我倒不嫌它讨厌。伟大的音乐是遗世独立的,一切完美的事物皆属于超人的境界,惟有在完美的技艺里,那终日纷呶的,疲乏的“人的成分”能够获得片刻的休息。在不纯熟的手艺里,有挣扎,有焦愁,有慌乱,有冒险,所以 “人的成分”特别的浓厚。我喜欢它,便是因为“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初学拉胡琴的音调,也是如此。听好手拉胡琴,我也喜欢听他调弦子的时候,试探的,断续的咿哑。初学拉凡哑林①,却是例外。那尖利的,锯齿形的声浪,实在太像杀鸡了。   ①凡哑林,小提琴。英语Violin一词的音译。 有一天晚上在落荒的马路上走,听见炒白果的歌:“香又香来糯又糯!”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唱来还有点生疏,未能朗朗上口。我忘不了那条黑沉沉的长街,那孩子守着锅,蹲踞在地上,满怀的火光。 --道路以目 </blotckquote> 关于花布料: <blockquote> 现代的中国人往往说从前的人不懂得配颜色。古人的对照不是绝对的,而是参差的对照,譬如说:宝蓝配苹果绿,松花色配大红,葱绿配桃红。我们已经忘记了从前所知道的。 过去的那种婉妙复杂的调和,惟有在日本衣料里可以找到。所以我喜欢到虹口去买东西,就可借他们的衣料都像古画似的卷成圆柱形,不能随便参观,非得让店伙一卷一卷慢慢的打开来。把整个的店铺搅得稀乱而结果什么都不买,是很难为情的事。 和服的裁制极其繁复,衣料上宽绰些的图案往往被埋没了,倒是做了线条简单的中国旗袍,予人的印象较为明晰。 日本花布,一件就是一幅图画。买回家来,没交给裁缝之前我常常几次三番拿出来赏鉴:棕搁树的叶子半掩着缅甸的小庙,雨纷纷的,在红棕色的热带;初夏的池塘,水上结了一层绿膜。配着浮萍和断梗的紫的白的丁香,仿佛应当填入《哀江南》的小令里;还有一件,题材是“雨中花”,白底子上,阴戚的紫色的大花,水滴滴的。 看到了而没买成的我也记得。有一种檄揽绿的暗色绸,上面掠过大的黑影,满蓄着风雷。还有一种丝质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闪着木纹、水纹;每隔一段路,水上飘着两朵茶碗大的梅花,铁划银钩,像中世纪礼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画,红玻璃上嵌着沉重的铁质沿边。 --童言无忌 </blockquote> 三五字就描出一幅人物肖像,宛如她自绘的铅笔素描插图: <blockquote> 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哗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至于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 。。。 从菜场回来的一个女佣,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又有个女人很满意地端端正正捧着个朱漆盘子,里面矗立着一堆寿面,巧妙地有层次地招叠悬挂;顶上的一撮子面用个桃红小纸条一束,如同小女孩头上扎的红线把根。淡米色的头发披垂下来,一茎一茎粗得像小蛇。 又有个小女孩拎着个有盖的锅走过,那锅两边两只绊子里穿进一根蓝布条,便于提携。很宽的一条二蓝布带子,看着有点脏相,可是更觉得这个锅是同她有切身关系的,“心连手,手连心”。 。。。 肉店老板娘坐在八仙桌旁边,向一个乡下上来的亲戚宣讲小姑的劣迹。她两手抄在口袋里,太紧的棉袍与蓝布罩袍把她像五花大绑似地绑了起来;她挣扎着,头往前伸,瞪着一双麻黄眼睛,但是在本埠新闻里她还可以是个“略具姿首”的少妇。“噢!阿哥格就是伊个!阿哥屋里就是伊屋里——从前格能讲末哉,现在算啥?”她那口气不是控诉也不是指斥,她眼睛里也并没有那亲戚,只是仇深似海;如同面前展开了一个大海似的,她眼睛里是那样的茫茫的无望。一次一次她提高了喉咙,发声喊,都仿佛是向海里吐口痰,明知无济于事。 --中国的日夜 </blockquote> 刚才发现在网上可以找到全本的《张看》。但是还是更喜欢捧一本细细薄薄的铅字来看,更何况书中还有张爱玲自绘的插图,和上海的老照片呢!
中文 散文
撒哈拉的故事 Goodreads 豆瓣
9.0 (19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读者。
梦里花落知多少 豆瓣
8.6 (54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在丈夫荷西去世后,悲痛的三毛写下这部散文集,其中饱含她对丈夫的思念。荷西的死对三毛又是一场劫难,因此她在这本书中、在文学上、心情上都与早期大不相同,说情叙事极其内敛、笔调哀而不伤,诉说了对荷西的无比思念之情。
倾城 豆瓣
8.3 (15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8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生在香港,三毛的倾城之恋在东柏林---
“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穿越时空,我们分享三毛生命种一段既美丽凄楚又仿若迁世记忆的情愁...
枕草子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清少纳言 译者: 周作人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 1
作者对自然的感受与表达,不是面面俱到地铺陈与状物,而是印象化或情感式地去捕捉,去开掘司空见惯的自然景致的内在韵致,和最打动观景者的一种记忆、一个姿态或一个瞬间。一方面,这种内在韵致来自自然的客观特质,萤虫翩然飞舞是夏夜独有的景致;冬日清早满地的清霜、凛冽的岚气,以及火盆带给人的温暖,则又是一种独有的记忆;而樱花的繁茂灿烂、橘花的质朴莹洁和在碧叶金果衬托下显露出的“动人姿影”,也是别种花卉不可取代的。另一方面,作者又是带着意绪、情感去记忆和描摹这些自然物象,表现自然物象带给人的主观感受,物象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被高度心灵化、情感化了。萤火虫的翩然飞舞,让人联想到黑夜中的微光、静谧中的萌动,以及白天暑气消尽后清凉如水的怡然;而寒冬里捧着火盆徐行的情景,也带给人一种温暖美好的感受。
从内容来看,这本书大致可以分成下面三类: 一是根据当时流行的列举文写成的类纂性的东西,如“山”“节日”“树木”“高雅的东西”“稀有的事”等等。这有点类似唐朝李义山“杂纂”的写法,列举“不快意”“煞风景”等各事,以类相从,只是更为扩大,并涉及山川草木各项,有美的也有丑的,颇为细微。其二是日记的各段。在皇后定子逝世以后,作者离开宫廷后的几年中,回忆旧事,不胜感念,因加以记述。其三是感想的各段。在她的晚年,出家为尼,过着孤独冷清的生活,这时候对于自然和人生发生一些感想,随时加以辑录。这三种随笔,后来经译者编辑整理,各选若干,就是现在的《枕草子》。
北方人的巴赫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马慧元 华夏出版社 2005 - 1
本书是一个非音乐专业人士写的音乐随笔,但是不同凡响,不是声音振天响,而是平凡、安静和孤迥,还有悠远,有从音乐“沾取一点恩泽”的感觉。这样的随笔集不光是懂音乐的人可能找到知音,不懂音乐的人仅凭这些文字,也会爱上巴赫,享受到某种境界,或者从此,开始有音乐作为自己的朋友。
不管这个世界上发生什么,有多少游戏、厌倦和绝望,都有那么一种音乐,温暖得持久而真实,与人不弃不离。
不论你是不是听很多古典音乐,读了这本书,你都可能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或者态度,接受生活,感谢生活。
听音乐是需要勇气的,你把自己的情感交出去,任它给喂养的茁壮而陌生,这中间会有多少孤独和挣扎。
这个世界有它的秩序,就像音乐里宿命的“必然”。在音乐绽放的伤口里放进心悸,放进骄傲,于是音乐吸取血气变得动荡,动荡得能撕毁。
用“道路”去感觉音乐,简直就是把音乐“种”在自己的记忆和生活里哪。
我在各种生活里观看过那些音乐被不同的心情照出的凹凸。
这些音乐无论多么寂寞,多么少有人知,他们仍然“是一种贴近皮肤的温润的渗透,你要相信他们终将抵达心脏。”请相信,我用时间和生活诚实地验证过。
我的宝贝 豆瓣
8.7 (31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4
每一个细腻且充满爱心的女人,都会把一大堆“破铜烂铁”当做宝贝收藏,因为每一件都有着特殊的故事。三毛也是这样的女人,这里有她珍爱的80余件“小东西”的图片,加上三毛娓娓道来的细语,成为一本绝佳的“枕边书”。重读三毛,读到的是浓情蜜意,读她对丈夫的情深意切,读她对父母的依依不舍,读她对友人眷眷情谊……
背影 豆瓣
8.7 (11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7
这些生命美丽的记忆,在别人看来,可能没有价值,在我,不如不去想它价值不价值的问题,自由得像空气一般去写我真挚的心灵吧!
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级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浓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
雨季不再来 豆瓣
7.9 (16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哈尔滨出版社 2003 - 6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写下了《雨季不再来》,这些在她17岁到22岁之间所发表的文稿,真实呈现出三毛少女时代的成长成感受。
看过《撒哈拉的故事》,再回顾三毛在《雨季不再来》中透露的纯势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痕迹。
溫柔的夜 豆瓣
8.9 (14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皇冠出版社 1979
<溫柔的夜>包括<寂地>、<五月花>、<瑪黛拉遊記>、<溫柔的夜>、
<石頭記>、<相逢何必曾相識>、<永遠的馬利亞>等七篇小品,
延續<撒哈拉的故事>以來的風格,
但在看似不經意的筆勢上,
形成一種舒緩、沉靜的調子,
是三毛沙漠故事系列裏登峰造極之作。
食草动物要彼此相爱 豆瓣
作者: 黑可可 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 1
前言:
刚才,邻座的陌生人伸出一根短胖手指,指着我的手提电脑嚷道:“你打错了一个字!”我微笑,点头,说谢谢。
飞机这时候正穿越白亮的云层。
我想起五年前一个阴雨霏霏的午后,我乘坐同一航班飞往北京。邻座的人侧身看我的电脑时,我厌倦并坚定地背过身去。
我已不再是那个满面冷漠桀骜不驯的女子。
我自南方飞往北方,很多次。有时候,飞行是为了和最亲近的人相见;有时候飞行是纯粹的商务旅行。
我想,我的人生也许就是这样了。
为爱与生存奔波不止。
在我近十年的漂泊生涯里,这两桩最要紧的事情给了我最坚定支持。
爱与生存,它们是我的生命咖啡。
独自上路的十年,漂泊的十年。
我走过许多路,我见过许多人,我做过许多事情。
今天,我依然坐在前往北京的飞机上,我看见了时光流逝。
我像往常,随手写下这些字,记下当时的心境。
我知道,这些词汇、这些句子将成为某刻欢喜或感伤的纪念。
我因此感激文字,如同感激每一个曾经善待我的人。
在浩瀚都市争衡打拼的职业生涯里,文字是我闺中最亲密的伙伴。
文字陪我忍受求而不得的苦,安慰我身体伤病的痛,逾越前行途中的难,它让我从无处不在的孤单中跋涉出来;文字陪我度过一些欢喜的时刻,一些让人微微流泪的感动,一些轻盈的美,一些美不胜收的刹那芳华。
它像锦上的花,是我雪中的炭。
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漂泊在外的异乡人。我们具有同样的表情,一样的心境。我们的飞翔将将开始,前途很长。
我们在路上。有美景可看。有朋友可交。
我们的奇迹正急不可待地渴望发生。
我要把这本书献给独自走路的女孩子。我们的行装同样沉重,脚步一样轻盈,我们的笑容灿烂,眼睛宛若孩童。
我们身历艰难,和男孩子一样渴望成功。
可以哭,但不可以放弃。
我要把这本书献给最亲近的人。献给正在相爱的人。献给将与爱邂逅的人。我们的爱情,真心实意。一诺千金。
我爱你。
黑可可
2002年12月19日
知堂谈吃 豆瓣
作者: 周作人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2
知堂在《知堂谈吃》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见《北京的茶食》)

还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见《喝茶》)
周国平作品精选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周国平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4
《周国平伤口精选》全书分四部,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学时期、毕业后在农村锻炼和工作的时期、回到北京读研究生和从事哲学研究工作的时期。当一个人回忆自己的生活时,往往受与透视相反的原理支配,他会发现,幼时再小的事也显得很大,近期再大的事也显得比较 小。第一部所写皆儿时细小记忆,但是,童年无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 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旁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很可能对本人性格的 形成发生过重大作用。第二部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多篇幅回忆了郭世英,因为他是影响了我一生的人,我一生的精神追求方向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奠定的。如果读者想知道一个具有强烈精神本能的人是如何度过在农村的长期寂寞岁月的,也许可以在第三部中找到答案。第四部的时间跨度最大,篇幅却较小,笔调显得有些匆促。我对此的辩解是,许多事情正处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尚缺乏回忆所需的必要距离。不过,我的人生之路正是在这里有了基本的归宿,因而我在这一部分中比 较集中地表达了我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成熟认识。
离上帝最近 豆瓣
作者: 周轶君 文汇出版社 2005 - 4
周轶君,女,上海人,1998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2年6月,出任新华社驻巴以地区记者,成为唯一常驻加沙的国际记者。多次采访过阿拉法特,阿巴斯,亚辛等中东关键人物。第二届 CCTV“中国记者风云榜”得主。
她的作品《离上帝最近―女记者的中东故事》作为上海文汇出版社首部社庆佳作隆重推出。在加沙的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周轶君接触了大量当地人物和风情,与阿拉法特、亚辛、阿巴斯等有多次直接的接触。她把她的所见所闻通过博客的形式传达给可以观看到的每一个人,引起广泛关注。这些片段的集合汇就了这部作品,记录了她七百多天从进入加沙到离开加沙的整个历程。其间,死亡、仇恨、真情、矛盾,交错并行,充满了陌生而刺激的阅读趣味。
时间的玫瑰 豆瓣
8.4 (36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 8
作者北岛用“诗歌传记”的表现手法,向我们娓娓道来20世纪最为辉煌的诗歌时代——“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其中包括洛尔加、曼德尔施塔姆、里尔克、特拉克尔、策兰、帕斯捷尔纳克、特朗斯特罗默、艾基、狄兰·托马斯。这些诗人也是北岛最喜欢和热爱的。用平等、理性的眼光,雕琢20世纪的“黄金时代”。一种完全出自个人思想,又完全超越个人思想范畴,面对诗歌与历史的理性思想。
在手法上,作者把诗、诗歌和时代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同时也谈到人的文论创作,在整个过程中,北岛再现了诗人的生平、时代。“我采用的是一种复杂的文体,很难归类,依我看,这和现代诗歌的复杂性,和个人代和作品,也分析了外诗中译面对的困局和荒诞,迫使读者直视文化穿越的可能和不可能与时代、经验与形式、苦难与想象间的复杂性有关。”
失败之书 豆瓣
8.2 (35 个评分) 作者: 北岛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04 - 10
《失败之书》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这本散文是诗人在流浪的路上的一些采撷。诗人北岛说,散文和漂泊之间,按时髦的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在一九八九年到一九九三四年间,他曾住过七个国家,搬了十五次家,这就是一种散文语境。北岛自80年代末移居国外后,就开始了其漂泊的一生,在流浪中不断进行创作……
雨季不再來 豆瓣
8.4 (20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皇冠出版社 1976 - 7
當三毛還是在二毛的時候,寫下了<雨季不再來>,
這些在她十七歲到二十二歲之間所發表的文稿,
真實呈現出三毛少年時代的成長與感受。
看過<撒哈拉的故事>,
再回顧三毛在<雨季不再來>中透露的純摰情懷和異質美感,
可以清楚地證她傳奇般性格的痕跡。
背影 豆瓣 Goodreads
背影
9.0 (16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皇冠出版社 1981
這些生命的美麗記憶,在別人看來,
可能沒有價值,在我,
不如不去想它價值不價值的問題,
自由得像空氣一般去寫我真摰的心靈吧!
哭泣的駱駝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皇冠出版社 1977 - 8
在《哭泣的駱駝》中,三毛依然戀戀著墨沙漠生活周遭的人與事,《收魂記》、《搭車客》、《逍遙七島游》、《一個陌生人的死》、《大胡子與我》等篇,情趣盎然;《沙巴軍曹》与《啞奴》所刻劃的主角,给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而壓軸的《哭泣的駱駝》,以游擊战事為背景,細細鋪寫一對沙漠情鴛的生死盟,竟猶如史詩般的磅礴。 三毛為讀者構築了一個有淚有笑、欲罷不能的文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