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
读库0902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09 - 5
2009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有着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和纪念文字。本辑《读库》刊发的《穿越“五四”》一文,是一部正在筹拍的同名电视纪录片的解说文稿。按照一位学者的说法,“五四”研究应该“删简就繁”,不再依从简单的历史评价,而还原其更为丰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细节。本文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文作者,多是中学教师,或有过中学执教经历的人。
威廉·林赛是一个英国人,1987年开始,他从嘉峪关出发,计划沿长城跑一趟。就在这一年,榆林地区公安处以“非法入境”的罪名将他遣送出境。他再次申请入境。这一次,他终于完成了自己艰辛的独步长城之旅。
为了在一百五十个地点重摄长城,林赛从玉门关到老龙头,行程估计超过三万五千公里。许多地方他去过多次,为的是确保新照片在取景、光线、背景、拍摄季节等方面尽可能与老照片一致。林赛表示,重摄长城的工作还会继续。
2007年,榆林市政府授予威廉·林赛“荣誉市民”称号。
1989年3月25日上午,海子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学院路校址出发,前往山海关。到达山海关并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后,第二天中午,他沿着铁道朝龙家营方向慢慢行走,最终在山海关与龙家营之间的一段铁轨上躺下。列车呼啸而来,他持续了二十五年的人生随之结束。
海子之死,是一曲唱给田园与淳朴精神的挽歌。
二十年过去了,当今时代更多的是仰慕钢铁的秩序,不再需要古典而温润的心灵,而海子依然被大家纪念。
每年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有大量诗人和读者用自己的方式怀念这个早逝的诗人。2009年是海子去世二十周年纪念日,各种纪念活动层出不穷,他的家乡县政府甚至要把海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
《海子的事》一文,写的就是海子的生前身后事,当然,还有海子的诗。
十七年,用来指称从1949年到1966年。有一个概括是“三红一创,青山保林”,“三红一创”即《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藏书家谢其章先生又自编了“三花一铁,新敌艳野”,“三花一铁”即《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铁道游击队》;“新敌艳野”即《新儿女英雄传》、《敌后武工队》、《艳阳天》、《野火春风斗古城》。
谢先生写的并不是如何淘这些书的故事,而是如何发现了这些书背后的故事。
1947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美国电影学院把特殊荣誉奖颁给了德裔喜剧导演恩斯特·刘别谦,表彰他二十五年来为美国电影作出的贡献。刘别谦是第三个获得这一殊荣的导演,在他之前是卓别林和格里菲斯,两位电影巨人,而在他之后的获奖导演是西希尔·戴米尔,好莱坞的奠基人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别谦是一位可以和格里菲斯、卓别林、戴米尔相提并论的导演。
刘别谦是喜剧大师,他的轻喜剧如同希区柯克的悬疑惊悚片、约翰·福特的西部片一样家喻户晓。同样的,正如悬疑是希区柯克的标签,刘别谦也有自己特有的一个商标,叫做“刘别谦式触动”。
《刘别谦式触动》和《谁是刘别谦》两篇文章,向我们形象而细致地呈现了“刘别谦式触动”。
竹久梦二是日本明治、大正年代的画家。作为从未受过专门艺术教育的在野艺术家,他娴熟地运用传统日本画和洋画的各种技法,在自身独特而纯粹的审美观的观照下,独创了被命名为“梦二式美人”的东洋风俗画,风靡了何止一代人。川端康成评价说:“无论是作为明治到大正初期的风俗画家,还是作为情调画家,梦二都是相当卓越的。他的画不仅感染了少女,也感染了青少年,乃至上了年纪的男人……我少年时代的理想,总是同梦二联系在一起。”
他的漫画,成为后来“子恺漫画”的艺术酵母。我们在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中,也能找到竹久梦二的影子。
本辑《读库》,同时辑选了梦二的绘画作品,特别是他风格独特的美人画,这种后来被称为“梦二式美人”的作品。
2009年12月26日 已读
推荐乡愁诗人(介绍日本插图画家竹久梦二),中国宝贝,和神物.
中文 杂志
读库0806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张立宪 新星出版社 2009 - 1
《丹青赋》一文,是关于工笔仕女画大师王叔晖先生的生平传略。关于本文,作者蒋力先生有一段解说:
1988年,我写出《丹青赋——王叔晖传略》的初稿。1993年修改后,收入我的纪实文学作品集《变革中的文化潮》(中国和平出版社出版)。1997年,我又做了一次修订后,将此文交《文艺报》,发表时的题目是《洁来洁去岂常人乎?——一代画师王叔晖传略》,内容则不及原文的三分之一。现在留在网上的基本都是这个版本的缩编,标题则只保留了后一半。此标题是编辑定的,前一半出自一副挽联,后一半中的“一代画师”不是我的提法。同年,我又将此文中的“西厢情愫”一章投寄天津的《艺术家》杂志,1998年第三期发表时题为《一套震撼邮市的邮票》。前几年看到某位女性美术理论家(我没记住她的名字)的一本评述中国现代女画家的专著,涉及到王叔晖时,几乎通篇引用的都是我在《文艺报》上发表的文字。没想到的是,2008年9月的一天,接到素不相识的《读库》主编张立宪先生的约稿电话。由此,引出这篇在我二十年前旧作基础上第三次修订的《丹青赋》。我很乐意做这件事,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对先生的一次新的再认识。所以,我也希望走进《读库》的是一个未做任何删节的全本。
除这篇文章的全文外,本辑《读库》还刊发了王叔晖的若干代表作品,以及她从未公开发表的一些画页。这些作品,均是根据原作电分扫描,希望藉由我们的呈现,大家可以看出目前流行坊间的王先生作品与原作之间的差距。
《今夜我们说相声》是一部电视专题片的文稿,选择刊载在本辑《读库》中,是因为文中提到的几段相声,当年遭受禁播的命运。而这些重见天日的段落,又因为篇幅问题,未能在电视片中得以完整保留。
《断章》是北岛先生的回忆录,记录的是七十年代的历史风云和个人遭际,此前一些关于他个人的传言,在这篇文章中一一得到澄清。建议大家看就此文后,去找北岛老师的中篇小说《波动》(作者署名“赵振开”)来看看,那是我心目中最优秀的新时期小说。
《学子慕绥新》,写的是风光一时又遭法办的慕绥新的学生时代。作者余昌民老师是慕的大学同学,他在文中写道:“如今国人已经不再把伟人看作神,但感兴趣他们何以成为伟人;也不简单地把罪人理解为鬼,而关心他们何以成为了罪人,否则成功就会被当作幻影,为官便会被视为畏途。从慕绥新的悲剧来看,横亘将近三十年的空档,看清因果关系很难,但越是这样,越需要重视它的警世意义。我和所有的庶民百姓一样痛恨贪官,在一种情况下我更多几回扼腕叹息,那就是我深知他本来具有出众的智慧、魄力和雄心,却偏偏不是走进天堂,而是下了地狱。”
《南方人物周刊》总编说:“人性地述写一个问题人物,国内媒体少见。”
2006年1月27日,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这标志着电报在美国彻底进入历史。让人感慨的是,因为几乎没人使用电报了,这条公告一直到一周后才被人注意到。
电报在中国也是惨淡经营,到2008年,全国只保留了八个电报中心,电报也已基本淡出了我们的生活。斯事已逝,现在回想当年电报的辉煌以及辉煌背后的种种故事,叫人不胜感慨,马伯庸遂成就此鸿篇巨制,聊作纪念。而这些电报八卦,又与中国近代史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