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logy
Mozart 豆瓣
作者:
Elaine R. Sism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9
This guide to Mozart's last and most celebrated symphon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aesthetic context of the work as well as the music itself. The early chapters examine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ymphony in Mozart's Vienna, Mozart's career in 1788 – the year of the three last symphonies - and the changing reception of the 'Jupiter' over the subsequent two hundred years. A separate chapter is then devoted to each movement of the symphony with musical discussion illuminated by a broad array of topics. Finally, a lucid exposition of rhetoric reveal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elevated and learned styles and the sublime, enabling the reader to grasp the effect Mozart's music had upon his contemporaries.
Features
• The 'Jupiter' was Mozart's last and possibly most famous symphony
• This is the first full-length guide to the work
• Full background is provided to the symphony in Mozart's Vienna plus a lively account of each individual movement
Features
• The 'Jupiter' was Mozart's last and possibly most famous symphony
• This is the first full-length guide to the work
• Full background is provided to the symphony in Mozart's Vienna plus a lively account of each individual movement
Music, Performance, Meaning (Ashgate Contemporary Thinkers on Critical Musicology Series) 豆瓣
作者:
Nicholas Cook
Ashgate
2007
- 11
This selection of sixteen of Nicholas Cook's essays covers the period from 1987 to 2004 and brings 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hor's ideas over these years. In particular the two keywords of the title - Meaning and Performance - represent critical directions that expand to the point that, by the end of the book, they become coextensive: music is seen as social action and meaning as created by that action. Within this overall direction, a wide variety of topics is explored, ranging from Beethoven to Schenker, from Chinese qin music to jazz and rock, from perceptual psychology to sketch studies and analysis of record sleeves. A substantial introduction draws out the link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ssays, sometimes critiquing them and always setting them into the developing context of the author's work as a whole.
Music, Imagination, and Culture (Clarendon Paperbacks) 豆瓣
作者:
Nicholas Coo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992
- 2
It is a common experience that words are inadequate for music; there seems always to be a disparity between how music is experienced, and how it is described or rationalized. This book is a study of musical imagination. Musicians imagine music by means of functional models which determine certain aspects of the music while leaving others open. This means that there is inevitably a gap between the image and the experience that it models, and this gap can be a source of compositional creativity. Different musical cultures embody different ways of imagining sound as music, and thus every culture creates its own distinctive pattern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image and experience - discrepancie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theoretical thinking about music. Drawing on psychological and philosophical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musical examples, Nicholas Cook make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province of music theory and that of aesthetic criticism. In doing so he affirms the importance of the 'ordinary listener' in musical culture, and the validity of his or her experience of music.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音乐卷 豆瓣
中国艺术大系
作者:
袁静芳 编
2000
- 10
《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为音乐院校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材,其内容经过适当选择与调整,同时也适用于普通大学音乐必修课及师范院校的教学。 本教程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法,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梗概,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主要类别以及各类别中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品种、代表性的优秀曲目,在感性把握的基础上,能从理论上做到一般的总结和概括,掌握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
Beethoven in China 豆瓣
作者:
ZHANG LE XIN
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 Publishing
2013
- 9
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 豆瓣
作者:
邹彦
2012
- 1
《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是一篇关于古典奏鸣曲式形成的论文,所研究的时间跨度约在1700―1780年间。《论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共分上、下两篇。上篇探讨了古典奏鸣曲式的雏形二段式与三段式是如何具有了古典奏鸣曲式的调性布局和结构规划,并主要以咏叹调和独奏协奏曲为主探讨了18世纪奏鸣风格的发展。下篇主要是从交响曲和独奏奏鸣曲两个方面对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进行了探讨,并对主要作曲家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对每位作曲家在古典奏鸣曲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作了总结。在此过程中,作者邹彦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1.奏鸣曲式的结构和古典风格的结合是古典奏鸣曲式形成的标准;2.古典奏鸣曲式的形成时间是在1770年代;3.古典奏鸣曲式的直接来源并非仅是古奏鸣曲式,而且还有前奏鸣曲式;4.前奏鸣曲式主要是交响曲中古典奏鸣曲式的前身,而古奏鸣曲式主要是独奏奏鸣曲中古典奏鸣曲式的前身;5.奏鸣曲式呈示部中主-属的调性区域不仅来自于二段式,而且还受到了利都奈罗曲式的影响;6.古典奏鸣曲式和协奏曲曲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交互期”;7.无展开部的奏鸣曲式的来源是歌剧咏叹调;8.非主题展开部的来源是具有炫技特征的协奏曲曲式,而插部式的新主题展开部的主要来源是DaCapo曲式。
音乐史学原理 豆瓣
作者:
卡尔·达尔豪斯
/
Carl Darlhaus
译者:
杨燕迪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本书是世界上所有语言中第一部针对音乐历史哲学的透彻研究论著。达尔豪斯采取“德国式的哲学思辩”方法,对音乐史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疑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以“艺术”和“历史”之间的调解和平衡为中心论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积极回应,详尽探讨了音乐史的事实、音乐史的连续性、历史与传统、历史理解与诠释、历史判断的价值立场、自律性美学观念对音乐史写作的影响、结构性音乐史、音乐接受史等多方面的史学理论问题。本书行文有力,视野开阔,对音乐学界和其他人文思想界、知识界的读者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豆瓣
Music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作者:
[美]保罗•亨利•朗
译者:
顾连理、张洪岛、杨燕迪等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 1
超越时空的音乐通史,
60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的音乐史典籍
才、学、识兼备的大师巨著
作者将音乐置于“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的历史进程。此书被公认是美国音乐学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著作。六十年来,该书不仅已成为音乐史学领域的大师级经典论著,而且也被证明对文化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就单个学者所著的单卷本音乐通史而论,在体现史家的“才、学、识”方面堪与本书比肩的同类书寥寥无几。该书中译本亦获得国内翻译界一致好评。
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不是一个专门家细致周密的考据钩稽,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最高水平的综合家在把握时代精神脉搏上的独到功力,在全方位联系各种人文、艺术、精神现象时的雄才大略,在洞察音乐风格和理解音乐思维上的内行眼光,以及表述文风上的华美修辞。
60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再版的音乐史典籍
才、学、识兼备的大师巨著
作者将音乐置于“大文化”背景中,用独特的诠释性批评和富于感召力的文字考察了音乐如何参与、改变和塑造西方文化面貌的历史进程。此书被公认是美国音乐学走向成熟的里程碑著作。六十年来,该书不仅已成为音乐史学领域的大师级经典论著,而且也被证明对文化史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就单个学者所著的单卷本音乐通史而论,在体现史家的“才、学、识”方面堪与本书比肩的同类书寥寥无几。该书中译本亦获得国内翻译界一致好评。
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不是一个专门家细致周密的考据钩稽,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最高水平的综合家在把握时代精神脉搏上的独到功力,在全方位联系各种人文、艺术、精神现象时的雄才大略,在洞察音乐风格和理解音乐思维上的内行眼光,以及表述文风上的华美修辞。
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第2版) 豆瓣
作者:
(英)斯坦利·萨迪(Stanley Sadie) 编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6
此次“新格罗夫”中国引进版共29卷,约2500万字,涉及来自98个国家的29000多项条目(20000多个传记词条,2200个关于乐器及其制造者的词条,1400个关于风格、专业术语和体裁的词条,1300个关于世界音乐的词条,1200个关于通俗音乐的词条,以及其他与音乐有关的许多词条)、5000多幅照片、图表、绘画和地图,涵盖了音乐学上出现的各种新流派,以及细致的交叉参考、数千个音乐示例和精心制作的地图和绘画。
该辞典的主要内容只有27卷,第28卷是附录卷,包括私人收藏、会议报告、历史版本、图书馆、期刊、音响档案馆、图片来源、撰搞人等内容。第29卷是索引卷,是自1890年初版以来的首次尝试,索引按字母顺序排列,大的条目下又设2、3级条目,每一级均按字顺排列,既方便又实用。
该辞典的主要内容只有27卷,第28卷是附录卷,包括私人收藏、会议报告、历史版本、图书馆、期刊、音响档案馆、图片来源、撰搞人等内容。第29卷是索引卷,是自1890年初版以来的首次尝试,索引按字母顺序排列,大的条目下又设2、3级条目,每一级均按字顺排列,既方便又实用。
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 豆瓣
作者:
洛秦
上海音乐学院
2011
- 3
《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主要内容:期待为了让年轻的一代学人能更直接、全面和系统地了解音乐人类学的学科胜质及其最新的发展成果与动向,更重要的是能够推动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发展成熟,并促使具有国际参照价值的特定历史文化特色的“中国经验”的不断积累,促使“中国经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的范式能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研究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由洛秦等编写,这本融合了中国学者对音乐人类学的认识、研究和思考编撰而成,并适合于中国音乐文化现状与发展的《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也正是“中国经验”积累的成果之一。
《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由洛秦等编写,这本融合了中国学者对音乐人类学的认识、研究和思考编撰而成,并适合于中国音乐文化现状与发展的《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也正是“中国经验”积累的成果之一。
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大系 豆瓣
作者:
钱亦平
2006
- 5
我们本着“大学问普及化、大学者做教材”的理念,聘请了全国音乐学界各领域的专家分别写作相应教程。他们既是各领域卓有建树的一流学者,又是多年工在教育第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每一本教程者是他们多年学术、科研及教学成果的积累。 该书分上下两册,主要介绍了各类曲式,这些曲式包括有单、复二部曲式,单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奏鸣回旋曲式,混合曲式和自由曲式等。全书内容用五线谱形式呈现,因此,该书只适合那些看得懂五线谱的专业人士阅读。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豆瓣
作者:
汪毓和
2009
- 6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次修订版)》在前版的基础上做了修订,对原来的“引言”及第一、第二章基本保持原来的思路和观点,只做了些细节的修正;对第三章至第七章的内容做了必要的调整,尤其对一些代表性作曲家的评述做了必要的、新的阐述,也提出了一些跟其他同志不同的看法以供进一步讨论;新加了主要论述音乐思想及理论研究对原来“二次修订版”的谱例做了全面的调整,即:保留了一些原有的、去掉了一些很常见的、增加了一些原来只提供参考曲目而没有抄谱的等等;增加了“第二次修订版”所缺的“图例”和“乐例”;增加了有关我国近代传统音乐的“乐例”,特别是以往一些著名艺人演唱的实际音响,尽管几乎都是取自老唱片转录的、音响质量不理想,但终究是当时的历史音响,比现在找年轻人唱的要更能体现当时的历史。
该书自出版后一直被列为各音乐院校的教材或必读参考书。
该书自出版后一直被列为各音乐院校的教材或必读参考书。
外国音乐辞典 豆瓣
作者:
汪启璋
1988
- 8
一本材料丰富、内容翔实而切于实用的音乐词典,是每一个音乐工作者和音乐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它既可以为你解答疑难、指示迷津,又可以供你随意翻阅,使你增进知识,获得教益。但一部单卷本的词典篇幅有限,要做到既能提供全球检索的系统知识,又有俯拾即是的参考材料,是很不容易的.本书所依据的《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在这一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
本书是一部中型的音乐和音乐家词典。本书的编辑方针,是以中、短条为主,兼备长条。本书的在编译过程中,除了修正《科林斯百科音乐词典》中的误论释文、补足疏漏的条目外,还增加了百余条音乐家条目,书中大部分朝鲜、日本、印度音乐家条目、许多苏联作曲家条目、许多著名的当代指挥家、钢琴家、小提琴家和歌唱家条目,都是在编译过程中增补的。为增补新的内容而收集的资料,截至1987年底。
本书是一部中型的音乐和音乐家词典。本书的编辑方针,是以中、短条为主,兼备长条。本书的在编译过程中,除了修正《科林斯百科音乐词典》中的误论释文、补足疏漏的条目外,还增加了百余条音乐家条目,书中大部分朝鲜、日本、印度音乐家条目、许多苏联作曲家条目、许多著名的当代指挥家、钢琴家、小提琴家和歌唱家条目,都是在编译过程中增补的。为增补新的内容而收集的资料,截至1987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