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ology
纯音乐 豆瓣
Music Alone: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on the Purley Musical Experience
作者: [美] 彼得·基维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0 - 4
《纯音乐:音乐体验的哲学思考》 (Music A Jone)以一种启发性的方式探讨了有见地的音乐欣赏与肤浅的音乐欣赏之间的关系,音乐愉悦产生之原因,音乐的表现属性及其动人力量之间的关系,音乐分析的申克学派,还有音乐之理解、意义、深度诸概念的应用。基维对与音乐哲学相关的诸多方面有着非常敏锐的觉察,各种音乐实例信手拈来,论证深入浅出。全文清晰而简练,并且恰如其分地处理了或许是美学中最微妙和最耐人寻味的问题。
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赏析 豆瓣
作者: 姚亚平 2005 - 9
这是为我院远程教育学院编写的教材。主要侧重与通过大量音响聆听来学习和了解西方音乐。《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赏析》的特色是以西方音乐体裁发展为线索,加以一些历史描述,让学生在体裁知识和历史知识中来聆听音乐。《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赏析》涉及到大量的西方经典名作,也涉及到一些非严肃的音乐形式,如爵士乐、音乐剧等。该教材由我院211教材建设基金提供资助。
《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赏析》把音乐体裁的知识传授与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感性地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理性地掌握一些音乐最一般的知识。《西方音乐体裁与名作赏析》提供了120首西方名曲,覆盖了从西方古典音乐到流行音乐的几乎所有体裁。
2013年11月25日 已读 毕竟是旧书啊,观念都是不断更新的呢
Musicology
古典和浪漫时期的音乐美学 豆瓣
作者: 达尔豪斯 译者: 尹耀勤 2006 - 1
本书共有七章。达尔豪斯在前两章中对当时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和音乐美学观念进行了梳理,并对其中存在的合理性和矛盾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时期,人们根据毕达格拉斯-柏拉图传统将音乐定义为“发声的数字”,同时主宰着音乐观的情绪论在这一时期以其变化了的形式继续存在着。此外,把以康德派的米歇尔里斯为代表的古典美学与霍夫曼的器乐的浪漫形而上学相联系的决定性因素是美学的自律性思想,这种自律性将卡尔·菲力普·莫里茨、康德到米歇尔里斯的古典音乐美学和路德维希·蒂克、E.T.A.霍夫曼的浪漫主义,甚至爱德华·汉斯立克的实证主义紧密结合起来。这一时期许多美学家在音乐观念上的矛盾是当时音乐美学状况的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第一章中提到的卡尔·菲力普·莫里茨现象。
简明牛津音乐史 豆瓣
The Concise Oxford History of Music
作者: 杰拉尔德·亚伯拉罕 译者: 顾犇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在西方知识文化界(特别是英语世界),“牛津”代表着某种值得信赖的公认权威。仅在音乐学术界,以“牛津”命名的权威著作就有享有盛誉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国内已出中译本)、《新编牛津音乐指南》和多达十卷的《新编牛津音乐史》等等。这部《简明牛津音乐史》是即这个音乐中的“牛津”系列中的一种,正是西方音乐史学中的上乘之作。
本书的特点在于:
1、历史的连续感不仅体现为主流的沿革檀变,而且还隐伏在支流、暗流、甚至对流的相互交织中。亚伯拉罕在此书中所力图展现的正是这样一幅幅多彩、复杂、有时恐怕还显得有些混乱的音乐历史图景。他所竭力追求的是,将伟大人物和伟大作品重新放回到他(它)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去。
2、全书的脚注多达两千余条之巨(!),谱例三百多个,图片近七十幅。这些脚注(以及正文)不仅常常以权威口吻点明资料的出处以及课题研究的现状,而且还以侦探般的嗅觉指出前人的事实错误。这种类似“钱钟书式”的旁征博引和对各种语言的自如驾驭,非学富五车的饱学之士所不能。尽管对于普通读者,注意这些资料出处也许只会妨碍阅读的流畅,但对于专业学者和音乐学子,这种周匝细密的治学精神和严肃态度不仅具有示范作用,而且这些资料出处还可以成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向导。
3、亚伯拉罕在广播电视和报刊中所长期从事的乐评实践滋养了他另一个出众的学术-艺术素质:生动的音乐感受与锋利的文字表达。与较为客观的历史性研究不同,对音乐的点评和估价必须充分展示现时的、个人的艺术洞见。这也许正是艺术史不同于普通历史最显著的特征。亚伯拉罕在这本书中所采取的是“低调”处理,着墨不多,点到为止。作为一位资深乐评家,他对音乐风格、音乐家以及个别作品的审美判断和艺术评说非常准确到位,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他又注意控制自己的笔端,注重音乐本体的形式构造,从不炫耀文字中的过分花哨,更排斥情绪上的过度煽情。
西方音乐通史 豆瓣
作者: 于润洋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 7
《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包括: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七编内容。《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之“音乐卷”。读者介绍了西方音乐通史。全书共分七编,以时间为序分为: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罗马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全书内容丰富,理论深厚,权威性强。是普通同等教育艺术专业学生的好教材。
2013年11月25日 已读
从写作风格上就可以看出来是合著。作为通史,从民族乐派开始,浪漫后期的就是音乐分析吧?概述倒是写得不错,苏俄差评。
Musicology 教材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 豆瓣
作者: 于润洋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 1
【内容简介】
现代西方音乐哲学是当今国际音乐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教材完成撰写前,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尚无人开设此类课程,更无教材。到目前为止,在西方音乐学术界也尚未见到此类教材或专著,只是在西方音乐美学通史一类的著作(如美国学者E.Lippman的《西方音乐美学史》和意大利学者E.Fubini的《音乐美学史》中作为一个章节有所论述,但篇幅和内容都很简略和单薄。因此,本教材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意义。它既为我国高等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了一部较高层次的教材,也为国际音乐学界提供了一部由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系统研究现代西方音乐哲学的学术专著。 本教材的内容是对2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的重要思潮和流派进行系统的梳理、介绍和评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总体发展作出综合性的描述和批判性的阐释。这对我国未来高层次的音乐理论人材深入认识和批判地借鉴当代西方音乐哲学思想的某些合理内核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涵概了2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发展的全貌,分别涉及了形式-自律论-现象学-象征-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等诸学派的基本理论观念。关于本教材的上述内容,作者在近20年间对其中的各个课题均进行过比较深入的专题性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我国重要的音乐理论刊物上,本教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撰写完成的。 本教材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作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同时为建构有中国学术特色的当代音乐哲学体系提供某种必要的理论参照和基础。 本教材出版后,2000年第1期《人民音乐》发表了张前教授撰写的题为《具有深厚功底的一部学术力作――读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的书评,对本书在学术上给予了高度评价。
【目录信息】
目录 第一章形式―自律论音乐哲学的确立和演进 第一节19世纪后半叶形式―自律论的确立 (一) “形式―自律”概念的提出 (二) 自律论面临的强大论敌和自身的哲学―壮大学渊源 (三) 形式―自律论的确立 第二节形式―自律论在20世纪的演进 (一) 20世纪西方形式文论的背景情况 (二) 形式―自律论在20世纪的演进 第二章现象学原理引入音乐哲学的尝试 第一节罗曼•;茵加尔顿的现象学音乐哲学观 (一) 哲学思想渊源 (二) 音乐作品与其演奏、感受、乐谱是否是同一的 (三) 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问题 (四)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问题 (五) 音乐作品的同一性问题 第二节阿尔弗雷德•;舒茨的音乐现象学观念 (一) 作为观念对象的音乐作品 (二) 音乐作品的时间构造 (三) 音乐体验问题 第三节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哲学问题 (一) 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 (二) 审美对象中的感性、意义、表现、形式 (三) 作为审美对象的被感知的音乐作品的本质特性 第三章释义学及其对音乐哲学的影响和启示 第一节近释义学的形成及其对当时音乐哲学的影响 (一) 释义学正式形成前的情况 (二) 近代释义学的产生――狄尔泰 (三) 近代释义学对当时音乐哲学的影响――克莱茨施玛尔 第二节现代释义学的兴起及其对音乐哲学的启示 (一) 现代释义学的兴起――伽达默尔 (二) 现代释义学对音乐哲学的启示 第四章语义符号理论向音乐哲学的渗透 第一节戴里克•;库克的情感语言理论 (一) 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语言 (二) 音乐的表情元素和音乐词汇中的基本术语 (三) 作为整体的音乐作品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第二节苏姗•;朗格的艺术符号理论中涉及的音乐哲学问题 (一) 哲学―美学渊源 (二) 作为情感符号的音乐 (三) 音乐中的“形式”概念,它与内容的关系 (四) 作为“时间幻象”的音乐 (五) 对向个相关的音乐问题的看法 第三节语义符号理论对东区音乐哲学的影响 (一) 阿达姆•;沙夫的语义学理论对音乐哲学家研究的意义 (二) 依拉奈克与玛雷舍夫的有关见解 第五章音乐哲学中的心理学倾向 第一节德国的能量论心理学派――库尔特 (一) 哲学渊源和自然科学基础 (二) 库尔特的能量论音乐观 第二节精神分析理论与格式塔心理学向音乐哲学的渗入――埃伦茨维希 (一) 埃伦茨维希所依据的理论参照系 (二) 埃伦茨维希的理论主旨 (三) 对音乐艺术的深层心理探索及其走向“完美格式塔”的过程 第三节音乐中的情感与意义的心理学阐释――迈尔 (一) 音乐中情感与意义问题的提出 (二) 对音乐的情感反应问题 (三) 期待、偏离和意义的生成 (四) 格式塔原理的运用 第六章社会学视野中的音乐哲学 第一节社会学派音乐哲学家的兴起 第二节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的解读 (一) 现代音乐的社会本质 (二) 现代音乐的精神内涵 (三) 现代音乐的形式、技法特征 (四) 现代音乐的内在矛盾、历史处境、社会功能和前途 第七章音乐哲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尝试 第一节尤里•;克列姆辽夫 (一) 艺术观的哲学基础 (二) 音乐的特殊本质 (三) 几个基本范畴――音乐音调、音乐逻辑、音乐形象 第二节卓菲娅•;丽萨 (一) 50年代――对音乐特殊性问题的探索 (二) 60―70年代――对音乐本质认识的深化 本书参考文献 后记
复调的产生 豆瓣
作者: 姚亚平 2009 - 11
前言
第一章 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及其评价
第一节 复调起源的各种理论
一、古代的认识
二、20世纪上半叶历史学家的观点
三、20世纪上半叶民族音乐学的观点
四、20世纪下半叶的最新动态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评论
一、为什么要讨论这一问题
二、复调的界定
三、进一步的分辨
四、继续与威尔夫讨论
第二章 “附加”与复调的产生
第一节 附加与复调
一、复调与多声音乐
二、关于“Trope”
三、“Trope”与复调
第二节 “附加”分析
一、附加的本质
二、附加与自由意志
三、附加与权力
第三章 欧洲文化精神的兴起及其对音乐的影响
第一节 10世纪前后欧洲的文化背景
一、西方文明与地理转移
二、西欧的崛起
第二节 欧洲的新观念
一、西欧的基督教思想
二、二元论的政治框架
三、西欧的社会心理
四、对“冲突”的进一步解释
第三节 新的文化环境中的音乐发展
一、格里高利圣咏在北方的传播
二“附加”与欧洲文化精神
第四章 权力的话语:欧洲早期复调语言机制的文化意蕴
第一节 引言:“权力”、“话语”、“知识”
第二节 横向维度分析
一、横向声部中的权力关系及其转移
二、个案研究——“Tenor”:权力的落败
第三节 纵向维度分析
一、纵向维度演化的一般趋势
二、纵向维度观念演变中的权力转换
三“协和”概念的本质含义
四、实证分析
五、个案研究——四度:权力角逐的失意者
附文:
修辞:音乐突围的谋略——欧洲音乐的艺术化倾向如何从
教堂礼拜中产生的观察与分析
引言
一、基督教教会对待音乐的态度
二、“词”与“乐”冲突
三、修辞之修辞
四、从克劳苏拉到经文歌
结语
参考文献
一、英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2013年11月25日 已读
提问方式决定了回答问题的方式。
Musicology
音乐的人文诠释 豆瓣
作者: 杨燕迪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 - 1
研究音乐文化的范围很广。从纵的方面说,是古今中外音乐史的研究,通过音乐史的研究,可以了解音乐文化的源流和变迁,达到鉴往知来、鉴古知今的目的,从横的方面说,音乐文化的研究涵盖音乐科学的各个领域,包括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声学、音乐民族学、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生理学、音乐教育学、音乐评论、音乐欣赏、作曲法、曲式学、和声学、复调音乐、配器法、乐器等等。通过东西音乐和中外音乐的比较研究,可以过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和“知已知彼,百战百胜”的目的。
在“人文诠释”的思想指导下,本文集选择收入笔者近十多年发表在各类刊物、杂志和报纸上的音乐文论,并按相关类型分门辑录。
第一辑“学理基础反思”,所收文章均与学科理论相关。第二辑“中国音乐评析”,主要笔者参与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评论的相关反映。第三辑“西方音乐解读”,不仅包括笔者在这方面的方法论研究和专题论述,也包纳一些笔者的相关随笔和译著书序。第四辑“歌剧真谛探究”,围绕歌剧这种特殊的音乐/戏剧体裁展开。
:《音乐的人文诠释》目录
总序(钱仁康)
第一辑 学理基础反思
1、作为人文学科的音乐学
2、 为音乐学辩护——再论音乐学的人文学科性质
3、音乐学术与规范建制:回顾、反思与建议
4、探索音乐史:方法论反思四题
5、 音乐评论实践的方法论札记——从陈宏宽独奏会乐评谈起
6、音乐分析的本质界定及历史回顾
7、 音乐理解的途径:论“立意”及其实现
第二辑 中国音乐评析
8、寻访中国音乐之“真”
9、评2000’全国艺术院校艺术歌曲创作比赛
10、音乐的“双城荟萃”
11、坚守抑或退却?——听朱践耳“第十”和陈其钢的《逝去的时光》
12、非常时代的诗意锻造――重听田丰交响合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
13、听音寻路――论谭盾的新作《地图》
14、跨时空对话:谭盾新作《复活之旅》观后
15、《童谣集》:民间歌调的现代加工
16、我们为何聆听音乐新作?
17、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二十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
第三辑、西方音乐解读
18、论西方音乐研究在我国的重建
19、现状思考与文学史的参照:西方音乐教学与研究在中国
20、实证主义及其衰落——二次大战后英美音乐学发展述评
21、超越时间的音乐史——《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译本序
22、《二十世纪十大音乐家》序言
23、听莫扎特三境
24、巴赫的神性
25、琴声中的朝圣之旅——记陈宏宽钢琴独奏音乐会
26、再谈贝多芬作品106的速度问题
第四辑、歌剧真谛探究
27、歌剧的真谛:以音乐承载戏剧——评科尔曼的《作为戏剧的歌剧》
28、作曲家与歌剧脚本作家的关系
29、莫扎特歌剧重唱中音乐与动作的关系
30、以音乐透析政治——上海大剧院音乐会歌剧《唐·卡洛》观后
31、日常生活的诗意——《波希米亚人》观后
32、社会批判与人性和解——《费加罗的婚姻》的人文/音乐解读
33、启蒙和觉醒——莫扎特《魔笛》的精神内涵
34、爱无定律
35、论歌剧与音乐剧的不同美学品格
后记
音乐论文写作基础 豆瓣
作者: 傅利民 2004 - 9
《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是作者在长期的音乐理论教学、写作经验和分析研究音乐类及文艺类各种论文文体的写作的基础上写成的。书中详细阐述了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搜集与梳理、撰写提纲、论点与论据、论证到答辩的全过程,并涉及到科研申报书填写及开题报告的写作等。它是一部目前比较完整的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著。
贝多芬 豆瓣
Beethoven: The Music and the life
作者: 列维斯•洛克伍德 译者: 刘小龙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1 - 11
于润洋序言(摘录):放在我书桌上的是一部北京大学刘小龙博士的译著,列维斯•洛克伍德《贝多芬:音乐与人生》清晰、整洁的中译本。这部不久即将付梓的译著对我国音乐学界的贝多芬研究、乃至我国对整个西方音乐的研究,无疑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西方古典音乐传人中国始于上个世纪初叶,而贝多芬是最早传人中国的西方音乐家,说他是中国人接触最早、最受敬仰、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西方音乐大师,是绝不为过的(去年,中央音乐学院张乐心的博士学位论文《贝多芬在中国-20世纪贝多芬在中国(大陆)的接受问题研究》,在当代艺术接受理论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仔细的梳理和研究)。贝多芬尚在世时,针对贝多芬音乐的评论就已出现。待逝世后一百多年来西方音乐学界对贝多芬的研究,就其数量、成果和水平来说,一直居于首位,相关著作、论文浩如烟海。然而,其中最有分量的、经典性的著述,被译成中文介绍到中国来的却并不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对列维斯•洛克伍德这部贝多芬专著的中译本即将出版感到异常的期待和欣喜。
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 豆瓣
作者: 陈铭道 2010 - 8
《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讲一些中国学生不太熟悉的学科历史,想让年轻的学子们明白,一个学科的建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学科的规范,在它自己的时代,囿于整个科学和人文的大环境,是一种必然的存在;《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对学术活动施以人文关怀,让年轻的学者们明白,研究人类音乐的学者,首先是他们自己时代的一个人,他们的学术史,也就是他们的生命史;《西方民族音乐学十讲:历史、文献与写作》,实话实说,读者将发现很多会心之处。
2013年7月18日 已读 这种讲座式的文章,你说他有逻辑有点说不过去,你说他没有逻辑吧,他又有内在的联系,实在是…PS.内标题实在是太牵强附会了。
Musicology ethnomusicology
西方文明中的音乐 豆瓣
作者: [美] 保罗·亨利·朗 译者: 顾连理 / 张洪岛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 - 3
本书共分二十章,内容包括古希腊、罗马、格里高利艺术与它的影响范围、文艺复兴、巴罗克、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汇、19世纪音乐的边缘及其实践等。
西方音乐史 豆瓣
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6th ed.)
作者: Donald Jay Grout / Claude Victor Palisca 译者: 余志刚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0 - 9
西方音乐史(第6版),ISBN:9787103034088,作者:(美)唐纳德·杰·格劳特,克劳德·帕利斯卡 著 余志刚 译
2013年7月18日 已读 买的是第六版,据说第四版最好?
Musicology
西方音乐简史 豆瓣
作者: 余志刚 高等教育 2006 - 11
《西方音乐简史》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共19章,分别涉及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音乐,每章均有小结、习题和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西方音乐简史》还配有全书谱例的音响光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大的方便。
全书史料丰富、结构清晰、行文简洁、重点突出、图文并茂,是作者在长期从事西方音乐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在编写过程中,吸收了近年来国际上同类教材的很多优点,既注意到内容的通俗易懂,又考虑到知识和研究成果的更新。
作为一本简明西方音乐史教材,《西方音乐简史》适于普通高校和艺术类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学习使用。
修补裂痕 豆瓣
作者: 伊凡·休伊特 译者: 孙红杰 / 杨燕迪 校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6
本书是对古典音乐走完20世纪旅程后的历史反思。作者伊凡·休伊特[Ivan Hewett]敏感地意识到,在音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格局,以及电子工业和互联网技术已迫使音乐接受方式发生巨大转型的当下,音乐文化的面貌已不再是丰富多彩,而是扑朔迷离——我们已进入了“新新音乐”时代,艺术已没有“雅、俗”之分和“是、非”之别,我们时时刻刻被形形色色的“音乐”所包围,却不幸地已丧失了评判其优劣的意识和准绳,甚至连体验音乐的激情也在日益麻木。音乐,是否还持续具有可供标榜的价值?如果有,它是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这正是本书的核心论题之一。 休伊特对此采取明朗的肯定态度,认为:音乐是一种饱含价值的话语体系,具有与人性类似的“升华性”或“超越性”,因此不能对之采取漠不关心的随意态度和回避价值评判的中庸眼神[参见第一章];引领我们通向音乐价值的可靠向导不是别的,正是古典音乐以及与它一脉相承的现代精神。在休伊特看来,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非通常所谓的“敌对关系”,而是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方案,即,当曾经统一的音乐领域迫于社会变革而四分五裂时,如何“修补裂痕”以使其复归统一。音乐领域过去曾掺杂着宇宙数学、经院哲学和社会功能,既不独立、更不统一,古典音乐是这第一道“裂痕” 的催生物,它“弥合裂痕”的办法是在不脱离传统和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发展形式规范,从而孕育普适性的公众音乐话语;但随后由于其内部的扩张[如和声的发展、文学的渗入]和外部的融合[与流行音乐和世界音乐等“他者” ],艺术音乐重又走向了分裂,于是诞生了新音乐。现代主义者前赴后继所苦心探索的,也正是能够弥合裂痕、以使音乐领域复归统一的最佳方案[这同古典音乐相像]。而由于这些方案均有缺陷[或是脱离传统,或是脱离社会,或是缺乏形式价值,详见第六章“本真性”]且各自独立、相互轻蔑,故终未如愿,由此出现了第一段描述的种种“病态”。正是在这种境遇下,休伊特真挚地呼唤古典音乐的“超越”理想,并主张这种音乐精神应成为我们认识当今音乐文化的最佳向导。 不过作者坦言,时下乃是流行音乐派系纷呈、世界音乐异军突起、古典理想正位处边缘并日渐消融之际,把古典音乐视为价值准绳无异于冒险挑衅之举,但作者通过对各种音乐样式所主张的“本真性”[即某种音乐样式借以标示其不可替代性的品质]、以及这种“本真性”在各样式的代表性曲目中的实现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介,最终说明了“古典”准绳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