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我们为何建造 豆瓣
Why We Build
作者: [英]罗恩·穆尔 译者: 张晓丽 / 郝娟娣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我们或许正身处建筑史上最富戏剧性的时代:成片的摩天楼可能一年之内就被更新,大批新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涌现,建筑师则不断刷新着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认知。《我们为何建造》重点探讨了建造活动背后的人类欲望与情感,并以此为主线,串起了古往今来、横跨东西的众多建造案例:从久经沧 桑的埃及金字塔,到命运多舛的世贸大厦;从宏伟规整的欧洲宫殿,到幽静神秘的日本庭院。穆尔在书中全方位地展现了建筑在精神层面的价值内涵,也为人们体认自身提供了一面镜子。
-
★ 建筑不只是冰冷的物质躯体,它也蕴藏着时代与人心的温度。
-
-
【精彩引文】
“建筑始于其缔造者的欲望,不论是为了安全、庄严、庇护还是归属感。建成后,它会影响其体验者和使用者的情感,而他们的欲望继续塑造并改变着它。欲望和情感是两个相互交叉的概念。”
-
“特定的欲望和感情是建造的动力,并且影响着对建筑的体验。它们以特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希望、性、对权力或金钱的追求、家的观念、对人生苦短的感悟——这些是清晰明确的,在建筑中有着明白无误的表现。”
-
“建筑设计如同时尚、美食或爱情,精工细制,在生存中不可或缺。它装饰着居所,就和其他几样装点着服装、食物和后代繁衍一样,如果它真的是一种装饰,也是缺少了便会让人们很难生存的那一种。”
-
“城市之中到处都是功能并不完备的建筑,它们是梦想、抗争、预算或往往与正式目标并不相符的规划所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中的一些无法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但如果没有了它们,继续在这些城市中生活,也不会再有意义。”
-
-
【媒体评价】
《我们为何建造》思想深刻、文笔优雅,任何对建筑感兴趣的人都会被它吸引……它的魅力,得益于穆尔简练的文体,以及多年撰写建筑评论的经验……穆尔的论点很有说服力,但并没有自视为规范,他长期对建筑与人性进行着敏锐的观察,而该书则是一份令人满意的成果。
——《观察家报》(Spectator)
-
穆尔在《我们为何建造》中带着优雅、远见与智慧所探究的,是建造的欲望,是推动这项活动的种种情感,是人们对美、纪念性、自我展现和某种不朽的追寻。
——《新人文主义者》(The New Humanist)
-
穆尔的作品总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其语言简练直白,其案例分析充满创新与启发。穆尔相当了解,该如何把这些神圣的庞然大物生动地呈现在书中。
——《旗帜晚报》(The Evening Standard)
-
穆尔可谓是妙趣横生,他能让那些喜欢鲜活语言和深刻金句的人,感到回味无穷……《我们为何建造》优雅而又睿智,有时还带着一丝18世纪的性感,这是一本个性鲜明的书,它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每日电报》(The Daily Telegraph)
-
《我们为何建造》生动而睿智,它讲述的是,当其他非建筑领域的因素——诸如资本、性、家庭生活,以及功能的变化——与建筑这门会不时自认独立纯粹的学科相遇时,会有什么奇妙的化学反应。
——《卫报》(The Guardian)
-
《我们为何建造》是对我们栖居于世界的方式的一曲赞歌,它也解释了为什么“好的建筑”一直在变化。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
《我们为何建造》展现了智慧与涵养,关于建筑中所凝聚的顿悟、荒唐和人性,作者饱含热情地给出了许多观点。
——《独立报》(Independent)
购物凶猛 豆瓣
作者: 孙骁骥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 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廷巴克图 豆瓣 Goodreads
The Bad-ass Librarians of Timbuktu
8.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书亚·哈默 译者: 吴娟娟 新经典 | 文汇出版社 2020 - 1
🔥 “人们在这里烧书,这只是一个开端,最后,也烧人。”
...................
📚 烧书、石刑、压迫女性、禁止音乐,直击本世纪最邪恶的魔鬼组织
📚 Twitter & Reddit 网友连线捐款,图书馆员拯救377000卷书籍的伟大行动
📚 久居亚马逊畅销榜 21世纪历史No.10 伊斯兰历史No.2 西非历史类No.1
📚 美国国家杂志 奖得主最佳代表作,《我们最幸福》《阿拉伯的劳伦斯》作者联合推荐
...................
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有一座堪比敦煌的古城,它叫作做廷巴克图。那里曾是声名远播的学术文化中心,留存着珍贵的古阿拉伯文手稿。在历史的动乱中,手稿被摧毁、掩埋,直到1984年,一个名叫阿卜杜勒·卡迪尔·海达拉的年轻人横穿撒哈拉沙漠,沿尼日尔河搜集、保护和修复手稿,廷巴克图的文化传统得以复兴。然而,威胁再度降临。
2012年,恐怖组织占领廷巴克图。为使手稿免受极端分子的毁坏,海达拉再次踏上冒险之旅,密谋将手稿偷渡出城。
...................
这本书就像一部围绕着一个漫长的追逐镜头展开的惊险片。图书管理员穿过马里的沙漠,试图使珍贵的古手稿收藏免受圣战分子的破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一场暴力的圣战和开放的文明之间的斗争,约书亚·哈默的这本书和当今世界的许多事件息息相关。
——芭芭拉·德米克,美国知名记者
哈默完成了一本真正的杰作——一部既重要又可以轻松阅读的书。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海达拉以及数百名普通马里人的动人故事。这些人不顾个人安危,尽力保护廷巴克图的古手稿免遭圣战者的破坏。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提醒:即便野蛮势力侵入穆斯林世界,仍有人愿意不顾一切保护文明。这本书是对一个需要被讲述的故事的高超叙述。
——斯科特·安德森,《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一个由约书亚·哈默完美讲述的故事。哈默热爱马里并对它了如指掌。当穆斯林世界的文化面临空前破坏,海达拉,廷巴克图古手卷的拯救者,也是本书的主角,堪称真正的英雄。如果你对世界的命运感到绝望,那你一定要读这本书。
——约翰·李·安德森,《巴格达之秋》作者
旅行、贸易曾让廷巴克图成为西非人的聚集地和学术、写作的天堂,这些廷巴克图的活力之源已被摧毁,哈默的书让我们看到我们因此而失去了什么。——《纽约书评》
一部分是历史,一部分是学者的冒险故事,还有一部分是对马格里布地区动荡的宗教政治的调查报告……哈默的写作既热情又专业。——《纽约时报》
这本书以快节奏的叙事生动地捕捉了廷巴克图的历史与奇异,让我们得以了解当下关于战争和恐怖主义的焦点事件。它是新闻报道和旅行见闻的结合……一部分讲述思想史,一部分讲述地缘政治,还有一部分是彻头彻尾的惊悚片。——《华盛顿邮报》
哈默讲述了海达拉以及这些照亮伊斯兰文明的古手卷的故事,成功地将这段复杂的历史编织成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出版商周刊》
扣人心弦又感人肺腑……历史取决于谁的故事被讲述、哪些书籍得以保留。多亏了海达拉和他的同事们,廷巴克图的图书馆里充满了探索、人性和勇气。——《波士顿环球报》
这本书具备经典冒险小说的所有元素,它讲述的故事也适逢其时……引人入胜的瞒天过海之术、对历史和现状的揭露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叙述语言结合在一起,并且有一个罕见的圆满结局。 ——《西雅图时报》
灯塔之书 豆瓣
Sentinels of The Sea
作者: [英] R.G.格兰特 译者: 王枫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20 - 1
1. 一部庞大又别致的灯塔“纪录片”,精心筛选了最早的灯塔、最孤独的灯塔、迄今服役最久的灯塔以及因“命途多舛”而闻名的100多座世界最有名的灯塔,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你将发现,每一座都很“有料”。
2. 400余幅高清设计手稿、珍贵照片与画作,令你一睹不同历史时期的灯塔建造发展的真实全貌。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
3. 灯塔何以长久地吸引着你我?翻阅本书,将更多的灯塔,列入你的待去清单。
4. 简明易懂、不失风趣的语言风格,适合10岁以上所有人士阅读。
每一座灯塔,都是一部不应被忽视的历史。世界第一座灯塔建于何时?为何灯塔照明技术屡陷瓶颈?令人谈之色变的埃迪斯通礁石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无数灯塔又因何同一时间集体“消失”?……《灯塔之书》全面收录了100余座世界著名灯塔鲜为人知的真实历史档案、400余幅从未公开的设计手稿与照片。请跟随灯塔建造者与守塔人的一手记录,深入灯塔背后,揭开真相。 无论你是对灯塔着迷的“狂热粉丝”,还是对人类探索海洋文明的历程充满兴趣的“好奇宝宝”,抑或是对灯塔建造技术表示“费解”的“学院派”,都不可错过这本历史与科普相结合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