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恶魔花园 豆瓣
In the Devil's Garden: A Sinful History of Forbidden Food
作者:
(美)斯图尔德·李·艾伦(Stewart Lee Allen)
译者:
陈小慰
/
朱天文
…
新星出版社
2008
- 7
这是一部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的作品。别开生面的趣事轶闻以及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人爱不释手。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懒惰”一章中则介绍了“懒惰之根”——马铃薯的悲惨故事。马铃薯在爱尔兰广受欢迎,致使英国的卫道人士宣称,因马铃薯枯萎病而造成的饥荒浩劫是神施予爱尔兰人的惩罚方式,因为他们吃了这么一种导致懒惰、让人学坏的食物。
《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请尽情享用这顿美味大餐吧!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懒惰”一章中则介绍了“懒惰之根”——马铃薯的悲惨故事。马铃薯在爱尔兰广受欢迎,致使英国的卫道人士宣称,因马铃薯枯萎病而造成的饥荒浩劫是神施予爱尔兰人的惩罚方式,因为他们吃了这么一种导致懒惰、让人学坏的食物。
《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请尽情享用这顿美味大餐吧!
阅读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7.6 (22 个评分)
作者:
唐诺
九州出版社
2020
- 4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阅读的故事》是专业读书人唐诺谈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一部诚恳实用的阅读辞海。以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开启每一章的话题,探讨书籍和阅读的本质困境与种种迷思。十四篇文章涉及阅读的各种面向——阅读的时间、开始、代价、方式、记忆、限制、意义、困惑,等等。唐诺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把自己的思考和因应解决之道提供给读者,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途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并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本雅明、格雷厄姆·格林等大家共同分享探讨阅读的欣悦与困惑,以及阅读所能唤起的千般感触。唐诺以专业读书人的深度体验、博学者的广阔视野、诗性而绵密的思维路径,为读者打开阅读这个寻常行为下所未曾见的极其宽广而深邃的世界,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意义之海。
阅读,让我们成为移民。在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你必会遇见做同一种梦的人。
编辑推荐:
★专业读书人唐诺的阅读进化史,诚恳实用的阅读指南。关于读书,你所有的疑问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打开这份唐诺问卷,找到你的阅读DNA。书读不懂怎么办?下一本书在哪里?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四十岁以后的阅读是什么样子?何为一个好的阅读者?马尔克斯推荐的书,和百万人网络投票选出的书,你会买哪一本?……
★ 一部阅读的辞海,现代理想读者之书,直面阅读的本质困境与迷思。“生命如此鬼使神差,阅读也一样。”构筑一种理性清明的现代阅读观,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深有共鸣的书。阅读作为纯粹消遣的日子已忽焉不存在,现代的阅读者,在歧路和困惑之中阅读,在不满和绝望之间阅读。然而,在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你必会遇见做同一种梦的人。
★一本可以树状延伸至无限的书,跟随专业读书人唐诺的阅读路径,构建拓展自己的阅读谱系。“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旁征博引的博议风格,大量经典文学历史社科著作散落其中。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宛如寻宝游戏,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动辄撞上一个个迷人的书之洞窟。
★《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阿城、孙甘露、梁文道、蔡康永、陈绮贞诚挚推荐。入选2018世界读书日“高中生必读书目推荐”。
★全新装帧,小开本轻盈便携,打造通识读本的舒适亲近感,适于在日常、旅途中阅读。
名人推荐:
我所书写最多的主题,还是阅读。
——唐诺
唐诺代表着某种现代隐士的精神,他躲在台北一个小咖啡馆里,他的世界由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昆德拉、《左传》等构成。他好像归隐到历史非常有趣的一个缝隙里。他应该是个格局很大的人,但被迫生活在一个格局很小的时代。
——许知远
在两岸三地的知识界,有关阅读的故事由唐诺来写,可说是不二人选,如同张大春的《小说稗类》之于小说理论。唐诺是一个在阅读方面近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深思的人,是一个更驳杂、更繁复的曼古埃尔,是一个海岛上的本雅明。唐诺叙述的线索不仅深入揭示了广义的阅读,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中文出版、翻译、思考、研究的具体而微的写照。
这是一部阅读的辞海。这既是一部欣悦之书,也是一部沉痛之书。阅读所能唤起的千般感触,差不多都囊括其中。
这是一部精妙之书,也是一部繁复之书,它涉及的既是阅读之理性也是阅读之迷思。在最基本的意义上,这也是阅读的必由之路。
——孙甘露
《阅读的故事》说是故事,却不像故事,而更像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更像在寻找、探访、问路。
——朱天文
唐诺的文字就是会有读起来畅快的感受,更不论那些大快人心,我也这么想却无法表达的那些,却被精确整理出来的认同。
——陈绮贞
唐诺的“强项”不在记忆力,而在谈天说地的“随意性”,尽管叙说主线不离书、阅读与写作,也谈时政,但唯其娓娓道来的恬淡,才深具震撼力,才能谈出创意与精彩,道出真理。
——《亚洲周刊》
《阅读的故事》是专业读书人唐诺谈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一部诚恳实用的阅读辞海。以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开启每一章的话题,探讨书籍和阅读的本质困境与种种迷思。十四篇文章涉及阅读的各种面向——阅读的时间、开始、代价、方式、记忆、限制、意义、困惑,等等。唐诺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把自己的思考和因应解决之道提供给读者,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途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并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本雅明、格雷厄姆·格林等大家共同分享探讨阅读的欣悦与困惑,以及阅读所能唤起的千般感触。唐诺以专业读书人的深度体验、博学者的广阔视野、诗性而绵密的思维路径,为读者打开阅读这个寻常行为下所未曾见的极其宽广而深邃的世界,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意义之海。
阅读,让我们成为移民。在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你必会遇见做同一种梦的人。
编辑推荐:
★专业读书人唐诺的阅读进化史,诚恳实用的阅读指南。关于读书,你所有的疑问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打开这份唐诺问卷,找到你的阅读DNA。书读不懂怎么办?下一本书在哪里?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四十岁以后的阅读是什么样子?何为一个好的阅读者?马尔克斯推荐的书,和百万人网络投票选出的书,你会买哪一本?……
★ 一部阅读的辞海,现代理想读者之书,直面阅读的本质困境与迷思。“生命如此鬼使神差,阅读也一样。”构筑一种理性清明的现代阅读观,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深有共鸣的书。阅读作为纯粹消遣的日子已忽焉不存在,现代的阅读者,在歧路和困惑之中阅读,在不满和绝望之间阅读。然而,在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你必会遇见做同一种梦的人。
★一本可以树状延伸至无限的书,跟随专业读书人唐诺的阅读路径,构建拓展自己的阅读谱系。“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旁征博引的博议风格,大量经典文学历史社科著作散落其中。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宛如寻宝游戏,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动辄撞上一个个迷人的书之洞窟。
★《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阿城、孙甘露、梁文道、蔡康永、陈绮贞诚挚推荐。入选2018世界读书日“高中生必读书目推荐”。
★全新装帧,小开本轻盈便携,打造通识读本的舒适亲近感,适于在日常、旅途中阅读。
名人推荐:
我所书写最多的主题,还是阅读。
——唐诺
唐诺代表着某种现代隐士的精神,他躲在台北一个小咖啡馆里,他的世界由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昆德拉、《左传》等构成。他好像归隐到历史非常有趣的一个缝隙里。他应该是个格局很大的人,但被迫生活在一个格局很小的时代。
——许知远
在两岸三地的知识界,有关阅读的故事由唐诺来写,可说是不二人选,如同张大春的《小说稗类》之于小说理论。唐诺是一个在阅读方面近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深思的人,是一个更驳杂、更繁复的曼古埃尔,是一个海岛上的本雅明。唐诺叙述的线索不仅深入揭示了广义的阅读,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中文出版、翻译、思考、研究的具体而微的写照。
这是一部阅读的辞海。这既是一部欣悦之书,也是一部沉痛之书。阅读所能唤起的千般感触,差不多都囊括其中。
这是一部精妙之书,也是一部繁复之书,它涉及的既是阅读之理性也是阅读之迷思。在最基本的意义上,这也是阅读的必由之路。
——孙甘露
《阅读的故事》说是故事,却不像故事,而更像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更像在寻找、探访、问路。
——朱天文
唐诺的文字就是会有读起来畅快的感受,更不论那些大快人心,我也这么想却无法表达的那些,却被精确整理出来的认同。
——陈绮贞
唐诺的“强项”不在记忆力,而在谈天说地的“随意性”,尽管叙说主线不离书、阅读与写作,也谈时政,但唯其娓娓道来的恬淡,才深具震撼力,才能谈出创意与精彩,道出真理。
——《亚洲周刊》
黑羊与灰鹰 豆瓣
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
作者:
(英) 丽贝卡·韦斯特
译者:
向洪全
/
奉霞
…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史诗级的纪实文学典范 逾半世纪历久不衰的巴尔干必读文本
◆兰登书屋、《卫报》、《国家评论》一致评选为“20世纪百佳非虚构作品”
···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旧欧洲的转折点,作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在 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的命运截然不同。 本书观照了自 14 世纪中叶至“二战”爆发这漫长岁月中的巴尔干历史。 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会蜕变为浸透鲜血和仇恨的信仰之地?一连串难解的谜团和苦难又是否有迹可循?
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缘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与军事冲突;也在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力图揭示当地各民族命运的悲剧之谜——巴尔干苦难之人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为神圣牺牲的、如鹰般汹涌的渴望,他们祈盼着,犹如被献祭的羔羊以毁灭的姿态达至永恒。 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指引巴尔干人超越苦难,也滑向了悲剧的深渊。
···
20 世纪不可不读的游记作品。
——罗伯特·D. 卡普兰(作家、地缘政治学家,获评“100 位全球顶级思考者”之一)
能称得上伟大的游记凤毛麟角,《黑羊与灰鹰》足以名列其中。
——《纽约书评》
这本书是对世界上一个尤为纷繁复杂的地区的深入调查。其见解之深刻、视角之独特,必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巴尔干。
——《华尔街日报》
文学巨匠丽贝卡·韦斯特……其优雅而充满洞见的作品如此耀眼,20 世纪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
——《纽约客》
深具才华的现代英语小说家、评论家(丽贝卡)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旅行文学”的写作范围和形式,也为这种写作注入了深度的思考。可以说,《黑羊与灰鹰》是这一文学领域的扛鼎之作。
——《纽约时报》
对于任何对巴尔干有兴趣的读者,这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纽约先驱报》
处处闪现激情、睿智、爱与恨,以及对生命本能的渴望……这绝对是一部不会在时间中褪色的永恒史诗。
——《观察家报》
百万字的描写与观察、分析与前瞻,在今天这个阅读仅限于潦草与匆忙的时代,看起来是那么奢侈、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却是那么强有力地活着。
——陈丹燕
在韦斯特笔下,“二战”前的巴尔干,如同“总是处于酣睡与清醒的国度”。酣睡与清醒,仿佛仇恨和宽恕的隐喻,几百年来带着迷恋与牺牲的双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巴尔干悖谬性的宿命般的厄运。
——柴春芽
对我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作家,如果只能选一位,那就是《黑羊与灰鹰》的作者丽贝卡·韦斯特。
——杰夫·戴尔(英国国宝级作家)
···
【编辑推荐】
◆ 相比旅行文学,《黑羊与灰鹰》更近于一部史诗。三度游历之外,作者投入了五年时光,“殚精竭虑”,将盘根错节的历史和现状、不同视野下的记忆与情感,连同最幽邃的精神剖析一同编入这部宏大的文本,构成一幅阔大的、层次丰富的图景。韦斯特的写作是一股思想的洪流,观察与玄思无时无刻不错杂而行,其间更深藏着对人类及其无尽的愚蠢和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 它也是一幅“二战”边缘的欧洲画像。从作者的游历到成书,世界历史从“一战”后的暗流涌动最终滑入了新一轮战局;就在作者写作的收尾时刻,巴尔干深陷纳粹炮火,再次经历苦痛抗争和各方抉择。它以强烈的在场感,见证了一个一切要素彼此撞击的时刻。
◆ 作为一份对世界上民族、地缘状况最复杂地区的调查,这部巨著不仅记录了遥远过去,也照亮了正在发生的历史。今日再读,我们不只是在远望斯拉夫人身畔浓厚的阴影,也是在检视当下世界里那些斗争的阴云、仇恨的火种。
◆《黑羊与灰鹰》是巴尔干历史与民族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成为其后的写作者、研究者反复回溯的文本。半个世纪后,著名地缘政治学家、作家罗伯特·卡普兰将此书视作自己巴尔干之行的随身指南,并在书中以专文致敬,“我的那本《黑羊与灰鹰》已被翻阅了无数次,写满了注释,我宁愿丢失护照与金钱,也不愿意把它给弄丢了。”
◆兰登书屋、《卫报》、《国家评论》一致评选为“20世纪百佳非虚构作品”
···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旧欧洲的转折点,作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在 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的命运截然不同。 本书观照了自 14 世纪中叶至“二战”爆发这漫长岁月中的巴尔干历史。 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会蜕变为浸透鲜血和仇恨的信仰之地?一连串难解的谜团和苦难又是否有迹可循?
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缘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与军事冲突;也在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力图揭示当地各民族命运的悲剧之谜——巴尔干苦难之人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为神圣牺牲的、如鹰般汹涌的渴望,他们祈盼着,犹如被献祭的羔羊以毁灭的姿态达至永恒。 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指引巴尔干人超越苦难,也滑向了悲剧的深渊。
···
20 世纪不可不读的游记作品。
——罗伯特·D. 卡普兰(作家、地缘政治学家,获评“100 位全球顶级思考者”之一)
能称得上伟大的游记凤毛麟角,《黑羊与灰鹰》足以名列其中。
——《纽约书评》
这本书是对世界上一个尤为纷繁复杂的地区的深入调查。其见解之深刻、视角之独特,必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巴尔干。
——《华尔街日报》
文学巨匠丽贝卡·韦斯特……其优雅而充满洞见的作品如此耀眼,20 世纪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
——《纽约客》
深具才华的现代英语小说家、评论家(丽贝卡)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旅行文学”的写作范围和形式,也为这种写作注入了深度的思考。可以说,《黑羊与灰鹰》是这一文学领域的扛鼎之作。
——《纽约时报》
对于任何对巴尔干有兴趣的读者,这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纽约先驱报》
处处闪现激情、睿智、爱与恨,以及对生命本能的渴望……这绝对是一部不会在时间中褪色的永恒史诗。
——《观察家报》
百万字的描写与观察、分析与前瞻,在今天这个阅读仅限于潦草与匆忙的时代,看起来是那么奢侈、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却是那么强有力地活着。
——陈丹燕
在韦斯特笔下,“二战”前的巴尔干,如同“总是处于酣睡与清醒的国度”。酣睡与清醒,仿佛仇恨和宽恕的隐喻,几百年来带着迷恋与牺牲的双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巴尔干悖谬性的宿命般的厄运。
——柴春芽
对我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作家,如果只能选一位,那就是《黑羊与灰鹰》的作者丽贝卡·韦斯特。
——杰夫·戴尔(英国国宝级作家)
···
【编辑推荐】
◆ 相比旅行文学,《黑羊与灰鹰》更近于一部史诗。三度游历之外,作者投入了五年时光,“殚精竭虑”,将盘根错节的历史和现状、不同视野下的记忆与情感,连同最幽邃的精神剖析一同编入这部宏大的文本,构成一幅阔大的、层次丰富的图景。韦斯特的写作是一股思想的洪流,观察与玄思无时无刻不错杂而行,其间更深藏着对人类及其无尽的愚蠢和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 它也是一幅“二战”边缘的欧洲画像。从作者的游历到成书,世界历史从“一战”后的暗流涌动最终滑入了新一轮战局;就在作者写作的收尾时刻,巴尔干深陷纳粹炮火,再次经历苦痛抗争和各方抉择。它以强烈的在场感,见证了一个一切要素彼此撞击的时刻。
◆ 作为一份对世界上民族、地缘状况最复杂地区的调查,这部巨著不仅记录了遥远过去,也照亮了正在发生的历史。今日再读,我们不只是在远望斯拉夫人身畔浓厚的阴影,也是在检视当下世界里那些斗争的阴云、仇恨的火种。
◆《黑羊与灰鹰》是巴尔干历史与民族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成为其后的写作者、研究者反复回溯的文本。半个世纪后,著名地缘政治学家、作家罗伯特·卡普兰将此书视作自己巴尔干之行的随身指南,并在书中以专文致敬,“我的那本《黑羊与灰鹰》已被翻阅了无数次,写满了注释,我宁愿丢失护照与金钱,也不愿意把它给弄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