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百变小红帽 豆瓣
Little Red Riding Hood Uncloaked: Sex, Morality, and the Evolution of a Fairy Tale
8.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凯瑟琳·奥兰丝汀 译者: 杨淑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6
话说1697年一个穿红色连帽披肩的小女孩,在森林里遇见一只狼之后,就在各个时代幻化出不同的角色:她是被保护、被训诫的纯洁女孩儿;却又曾经勾搭大野狼;或摇身一变在好莱坞夜总会大跳艳舞;搽密丝佛陀口红,喷上香奈儿五号香水,开红色敞篷车,到处卖弄风情;甚至掏出武器将危害她的家伙干掉……她的演技毫不含糊,她永远是世人心目中的百变女主角——小红帽。
一则看似简单的童话,为何引起文人、艺术家、心理学家、民俗学家、女性主义者、广告人等诸多人们的兴趣,不断地在各种媒体上被改编再造?
这本书充满了有趣的历史典故,通过具有洞察力的分析与解构,为读者揭开红色连帽披肩下的所有秘密。
烹饪、菜肴与阶级 豆瓣 Goodreads
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Sociology
作者: [英] 杰克·古迪 译者: 王荣欣 / 沈南山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这是一本研究烹饪、菜肴与社会阶级之间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著作。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杰克•古迪教授参考了前人的人类学成果,将西非的烹饪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提出了“为什么非洲不像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出现有分化的高级菜肴”的问题。他首先描述了西非的烹饪,接着考察了历史上主要欧亚社会(古埃及、罗马帝国、中古的中国到早期的现代欧洲)的烹饪行为;他把这些社会所出现的食物制作、食物消费方面的差异,与它们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联系在一起,揭示了食物背后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性质。作者在研究中尤其注重比较历史的维度和阶级社会内部的文化差异。对所有关注文化史和社会理论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本书所呈现的论证将是饶有趣味的。
中国古代房内考 豆瓣
8.5 (12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高罗佩 译者: 李零 / 郭晓惠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 11
“房内”一词是中国古代对性事的雅称,“历代房内考”即是对悠悠历史长河中性文化的考证。本书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华民族性文化漫长而曲折的演变史。从最初的原始社会的性崇拜、性禁忌到逐渐形成性文化雏形的奴隶社会;宽松的两性关系、房中述的兴起和性艺术、性文学的兴盛为代表的汉唐时期到对性进行残酷的禁锢与剥夺的宋元明清时期;从二十世纪初的“性博士”奇人张竟生到改革开放的九十年代的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人们的性观念、性意识一直在禁锢与解放中交错演进。
全书以洋洋二百万文字,近千幅图片将5000年中国性文化的发展史,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从而揭开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一页。
本书是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历代中国性文化的宏篇巨制,一部生动直观描绘中国房中术的精美典籍。本书首次透过古代中国性文化的渊源看当代性文化的发展;首套集性文化、性科学、性医学、性风俗之大成的巨作;首部公开披露历代民间性学秘传本、手抄本及宫廷房中理论的典籍;首次登载并以学术眼光研究性文物、春宫画、秘戏图的精美读物。
道德浪女 豆瓣 Eggplant.place 谷歌图书
The Ethical Slut: A Practical Guide to Polyamory, Open Relationships, and Other Freedoms in Sex and Love(3rd Edition)
7.2 (32 个评分) 作者: 珍妮.W.哈帝(Janet W. Hardy) / 朵思.伊斯頓(Dossie Easton) 译者: 張娟芬 游擊文化 2019 - 1
開放關係就是劈腿偷吃?多重伴侶就是淫亂多P?
我們是否有可能同時愛上好幾個人,或對伴侶以外的人產生慾望?
難道只要戀愛了,就會自動喪失對其他人的興趣?
如果我對別人有感覺,就表示我不是真的愛我的戀人?
我的情人「出軌」了,表示我們的關係一定出了什麼問題?
沒有「另一半」,我的人生就不完整,一輩子得不到幸福?
我們從小被教導,一生一世、一對一的異性戀婚姻,是情感關係的唯一正解。然而,如果這是唯一「正常」與「自然」的關係,為什麼劈腿、無縫接軌、外遇、離婚等現象,從古至今皆層出不窮呢?其實,現在這一套「應該」,跟其他很多套一樣,都是文化製品,而非自然法則。「大家都知道」的迷思未必是對的,只有真正認識所有可能性,你才能做出真正適合自己的選擇。
《道德浪女》為傳統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經典指南,書中提供了豐富的關係經營與溝通技巧,引導讀者認識自己並強化親密關係,更加全面地理解人類的情感世界。本書將帶領讀者展開一場自由的冒險之旅,教你如何透過坦誠溝通、接納並掌握自身情緒、公平且健康地吵架、建立安全感與支持系統、共同設立界線等方式,嘗試進入開放關係、多重關係,以及任何性與愛的自由關係。本書也為浪女新手提供調情與追求、「說要」與「說不」,以及安全性行為的入門技巧,並教導浪女如何運用法律及各種協議保護自己與伴侶,進而養兒育女。
處於一對一關係中的讀者,亦可由本書習得親密關係的經營之道,以及接納並善待自己的方法。本書提供了嶄新的視角,能幫助你從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再恐懼關係的失敗,並明白自身已是完整的個體,無須所謂的「另一半」來填補空缺。「愛」與「性」本身就是目的,而非達成「一生一世配對」的手段。快感本身已足夠美好,親密、連結與陪伴亦彌足珍貴,只要你感到愉悅滿足,關係本身即具有無上價值。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豆瓣
作者: [美]萨拉·桑顿 译者: 何云朝 雅众文化 /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9
★★★
《纽约时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最佳艺术书籍
当代艺术是创新的一个极端符号和象征,若一国没有当代艺术,就没有未来。
普利策奖得主安娜琳·斯旺、艺术家格雷森·佩里推荐
★★★
【编辑推荐】
1.非虚构写作,故事引人入胜,全面透视西方当代艺术的创作、生产、传播和拍卖市场
2.《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最佳艺术类书籍
3.一种置身艺术世界的感受:作者鲜活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社会的人生百态,让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激烈竞争、奇特、光鲜亮丽,以及其中的神秘运作方式。
4.挑动读者的思考与反应:艺术世界是由不同的次文化交集而成,每一种文化对艺术的定义都有不同的主张,书中每一个有声音的人都同意,艺术应该挑起人的思考与反应。
5.作者揭示了艺术世界在寻找生命的意义的同时,追求创意、品味、地位、金钱的新趋势。这本书将改变你对当代艺术界的认识。
【内容介绍】
艺术市场一直在蓬勃发展,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激增,越来越多的人自称为艺术家。当代艺术成为一种大众娱乐、一种奢侈品、一种工作描述,而对某些人来说,则成为一种宗教的替代品。而炙手可热的艺术品并非突然冒出,它是艺术家、画商、策展人、艺评家、经纪人、收藏家联合“制造”出来的。
萨拉·桑顿花了五年的时间,走访六城五国,将其280次贴身采访整理成7 篇故事,为大家探索艺术世界的秘密,是了解现代艺术的最佳指南。在这一系列节奏优美的叙述中,萨拉·桑顿带领我们参观了佳士得拍卖行上演的喜剧,村上隆工作室的艺术创作,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的艺术精品,《艺术论坛》杂志的执着,透纳奖背后的竞争,尚未走入市场的加州艺术学院的艺术评论课,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的仙境。
艺术拍卖让人有艺术品可以变现的错觉,但别以为价格只会朝一个方向飙涨,在一个神秘、时髦、诱惑、上瘾的世界,艺术品价值全看你愿意付多少钱决定!要在艺术市场卖得高价,作品的“估价”更胜于“评价”:
1. 棕色的画不如蓝色或红色的画;忧郁的画不如让人愉快的画。
2. 男性的裸体画通常不如大胸脯女性的画。
3. 超过电梯大小的作品,在市场上就没有销路。
4. 绘画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品。
5. 新兴、年轻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容易受到高度注意。
6. 艺术品是否在市场中初次亮相,或已转手过好几次,对抢手程度也有影响。
7. 艺术品跟过哪些收藏家,不仅为人津津乐道,无形中也提高了它的价值。
8. 获得透纳奖提名,作品售价会提高三分之一,得奖则会使售价暴增一倍。
【媒体推荐】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笔调轻松愉快却有着探索社会意义的敏锐性。它让我们审视那些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的人时,觉得他们既可笑又抱之以一定程度的理解与同情。……结论:请阅读它吧。
——《时代周刊》(Time)
这是迄今为止,阐释现代艺术繁荣写得最好的一本书。这是一幅罗伯特阿尔特曼式的全景图,展现了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
——《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一书当经得起时间考验。作者桑顿鲜活地描述了一个特殊社会的人生百态,让人体会到其中的割喉竞争、它的奇特、它的光鲜亮丽,也知道那个世界里头充满了那一类会在高中不受欢迎的人物。
──莱斯丽·卡米(Leslie Camhi),《时尚》杂志(Vogue)
本书对当代艺术的神秘运作方式,提供了清晰而有趣的叙述,作者自我节制,未对当代艺术提供自作聪明或过于笼统的答案;她的报导严谨,而字里行间有许多弦外之音,读者可以自己去做连想。
──彼德·艾斯普登(Peter Aspden),《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一本精彩好书──充满细节、有闲话性、又有洞见。读到结尾时,你几乎可以了解为何避险基金操作高手斯蒂夫·科恩(Steve Cohen)会拿出八百万美元来买一个泡在甲醛里的烂鲨鱼。
──丹·皮特森(Thane Peterson),《商业周刊》(BusinessWeek)
对时刻受到身份地位驱动的艺术世界,桑顿有精辟独到又趣味横溢的民族文化志式的记述。她对艺术世界若干最负盛名机构的剖析,既优雅又讽刺,令人回味无穷。
──《出版人周刊》评论(Publishers Weekly)
桑顿是一位有学术专长与杰出写作计划的史学兼社会学家,也是一位眼光独到的观察家兼写故事能手,她简洁有力的句子透露了丰富的信息。她从艺术第一线精辟报导,对艺术家、画商、艺评家与收藏家的众生相,有着画质清晰的描述,对创意转变为商品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也有深入的解析。
──唐娜·希曼(Donna Seaman),《书单》(Booklist)
桑顿就好像我们派出的私家侦探一样,她带着读者空降到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让我们了解艺术世界运作核心中的灵魂与各种细节。
──艾伦·延托布(Alan Yentob),BBC创意总监
全程亲临现场、亲眼所见的描述让人读之有味,在桑顿一双巧手之下,艺术世界精致诱人的亚文化在我们面前展现开来。她引人入胜、智慧与鲜活的叙述,让我们了解当代艺术是如何扮演大众娱乐的新角色。
──巴诺书店(Barnes &Noble)
桑顿抓住了贯穿艺术世界殿堂的本质、魅力、复杂与矛盾,让局外人着迷不已。
──克里斯·米绍德(Chris Michaud),路透社
高明而引人入胜,透过圈内人的眼光来看今天的艺术世界。一本必读的好书。
──安娜琳·斯旺(Annalyn Swan),普利策奖得主
让人忍不住想一页接一页地看。我担心这本书揭开了太多的神秘面纱,下一代的艺术家突然之间会面对信息爆炸。
──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英国艺术家
如果艺术世界总是像一扇大门深锁的谜团,那么本书便是打开这个谜团的钥匙。桑顿的书到处都是各种问题的答案。谁会花一千三百万美元购买一件艺术品?谁在负责拍卖工作?艺术批评的重要性何在?艺术家如何去缔造成功?
──《悉尼晨锋报》(Sydney Morning Herald)
购物凶猛 豆瓣
作者: 孙骁骥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 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痛苦的正当尺度 豆瓣
A Just Measure of Pain : The Penitentiary in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750–1850
作者: [加]叶礼庭(Michael Ignatieff) 译者: 赵宇哲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11
现代的监狱制度如何诞生?
如何界定社会权威的道德边界?
◆可与《规训与惩罚》对照阅读的刑罚研究力作,叙写现代监狱的诞生
◆叶礼庭丨《伯林传》作者 汉娜·阿伦特奖、乔治·奥威尔奖获得者
···
【内容简介】
监禁何时成为惩罚罪犯的主要方式?我们习以为常的监狱制度曾激起怎样的强烈反抗?哪些有关痛苦的新认识能解释这种刑罚方法上的大转型?
在本书中,叶礼庭重回工业革命时期的英格兰,探索通过何种方式,人们开始相信将犯人囚禁在单人牢房中,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根据严格的时刻表管制他们的生活,并用苦役来“升华”他们的心灵是公正、合理且人道之举。他记录了一种新的阶级关系的兴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刑罚哲学——“针对心灵”的监狱管教逐步取代鞭打、烙印、枷锁和绞刑等“针对身体”的公开刑罚。
本书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再现了一个世纪内监狱生活的变迁,深度剖析了约翰•霍华德、杰里米•边沁等人的刑罚思想和监狱改革措施,从而解释了规制监狱内部权力运作的现代化规范是如何产生的。此外,针对监狱权力及其背后的强迫性思想结构,针对权力的道德边界,叶礼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与我们息息相关。
···
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对监狱的诞生做出了精彩的阐述,叶礼庭则承担起了同样重要的任务,揭示了这种转变背后的历史事实,并由此构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科克斯书评》
本书对刑罚变迁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做出了引人入胜又颇具争议的新解读。一本注定会有影响的书。
——列昂·拉津诺维茨,剑桥大学犯罪学研究所
20世纪有三本至关重要的书探索了监狱制度:大卫·J. 罗思曼的《收容所的发现》、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以及叶礼庭的《痛苦的正当尺度》。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期刊》
···
【编辑推荐】
◆本书的底本是叶礼庭在哈佛大学攻读历史学时的博士论文,资料详实、论证严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用英国监狱改革的史料充实了关于“现代监狱诞生”的论述,常常与《规训与惩罚》一同被提起,可与后者对照阅读。
◆除了对刑罚思想的深刻剖析,本书也生动叙写了工业时期监狱生活的变迁,可以当作一本监狱史来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故事性。
◆装帧设计出自屡获“中国最美的书”殊荣的著名设计师周伟伟。封面的橙色对应的是囚服的颜色;封面中间禁锢在栏杆中的头脑,象征的是对于思想的规训。
城归何处 豆瓣
作者: 李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 11
亚里士多德说 :“ 人们来到城市 , 是为了生活 ; 人们居住在城市 , 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如今,我们因为各种理由相聚于城市。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师,作者用近百个国内外城市的经历、132张照片和30万字的记录,来回应我们所处的这个城市时代。
-
◇这本书是一份真挚的记录。作者在从事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后, 记录下当今汹涌澎湃的城市化的侧影,以及城市变迁中寻常生活的诗意。
-
◇这本书是一座跨界交流的桥梁。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城市规划师向社会解读城市建设的密码,交流对城市生活的期许。
-
◇这本书是一封献给城市的情书。城市是千万人命运的集合,作者希望通过共情和理解,给予城市中人们的灵魂些许安慰。
-
这是一本有意义、有用和有趣的城市文化大众读本。你可以在躺在家里的沙发上随手翻看,或者是旅途中用它打发时间。这里没什么深奥的专业知识,对城市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思考。本书可以成为一场认识城市的漫游,你也可以通过它开启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原来城市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城市规划并非高高在上,反而就在你我身边。
-
E·B·怀特曾这样评价纽约:“我不想替纽约辩护,许多人定居这里,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而不是面对现实,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稀罕的馈赠。”纽约如此,我们的每一座城,莫不如此。在冰冷的钢筋丛林之下,散布着无数颗柔软的心。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位热爱城市的人。
-
【推荐语】
“城市规划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实在是很难有人写的好。李昊的这本书非常难得,十分有趣。他以城市规划师的视角,审视全世界的城市,把专业知识和体育、音乐、电影、娱乐、市井生活结合在一起,有了许多有滋有味的妙趣。相信会是很多人喜欢的一本书。”
——郝景芳(雨果奖获奖作品《北京折叠》作者)
-
“这本书记录下了城市变迁大时代中感性、细腻的一面,从普通人的视角去观察城市化大潮下的个体命运。它是一本面向公众传播城市规划的人文读本,也向每个市民表达了城市规划学的诗意。”
——梁鸿(《中国在梁庄》作者,乡土文化学者)
-
“专业而不脱离生活,充满理性也不乏真情实感,平常却能唤起人的共鸣和思考。李昊是一名致敬生命故事的记录者。”
——李迪华(一席演讲者,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
亲密关系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英】布莱恩·费根 译者: 刘诗军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9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动物以及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就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动物即是人类的威胁和敌人,也是人类的朋友和助手,人类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甚至关乎到文明的兴衰。在本书中,布莱恩·费根通过详实的材料和谨慎的分析,深入研究了八种动物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告诉了我们动物如何塑造了人类的历史,观点新颖独到,引人深思。
身体真相 豆瓣
作者: [美] 哈里特·布朗 译者: 张敬婕 新星出版社 2020 - 2
本书旨在指导人们用正确的观念看待自己的体重。作者哈里特·布朗系统地解开了关于体重和健康的“真相”。布朗从四个最大的谎言开始,展示了研究是如何被操纵的,医学专家是如何把我们蒙在鼓里的。通过大量的访谈、研究和她自己的经验,布朗为我们带来了关于体重、健康和美丽的真实故事,并指 导我们如何在谎言和误解下解决问题。这本书完全颠覆了关于体重和肥胖的传统观念,能够让你对自己更有善意,帮助你了解并爱上自己的身体。
传统的发明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 / [英] 特伦斯·兰杰 译者: 顾杭 / 庞冠群 译林出版社 2020 - 2
我对所谓的传统的发明很感兴趣。曲解历史是成为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朱利安•巴恩斯(英国作家)
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有益的方式来看待过去——我们看到的究竟是不是过去?这一点值得存疑。如果我们接受书中的观点,就会发现,我们天真地认作过去的那些东西,很有可能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彼得•斯坦斯基(斯坦福大学荣誉教授)
本书引发了赞许、反感、支持和驳斥,这说明它有着持久的吸引力,不断刺激着读者。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一部旁征博引、有趣且令人意想不到的论文集。
——《纽约客》
许多我们认为由来已久的传统,实际上都是相当晚近的发明。
本书探索分析了这一发明过程的诸多案例,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民族文化”的形成、19和20世纪英国皇家仪式的演进、殖民时期印度和非洲参与帝国仪式的起源,以及欧洲大陆试图发展人民自己的反传统的努力。本书涉及的内容广泛,深入研究仪式和符号,展现了过去与现在的复杂互动。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 豆瓣
Anatomy of Love: A Natural History of Mating, Marriage, and Why We Stray
6.0 (11 个评分) 作者: [美]海伦·费舍尔(Helen Fisher) 译者: 倪韬 / 王国平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2
“如果人类这一物种要存活下去,往后的一百万年,我们还是必须坠入爱河,并与对方结为终身伴侣。”
本书是二十世纪关于两性情感与婚姻的经典之作,二十五年后根据当下的社会趋势,进行增修再版。作者是美国生物人类学家、金赛研究所资深研究员、交友网站Match.com首席科学顾问海伦费舍尔博士。
每对夫妻都希望白头到老,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对夫妻劳燕分飞。费舍尔博士在这本书中精准剖析了人类情爱行为的进化,研究了五十八个社会中的结婚与离婚的案例,四十二种文化中外遇出轨行为的起因:我们如何求爱、如何选择伴侣、如何结为夫妻;为什么有些人会出轨,为什么有些人会离婚;我们为什么需要庞大的亲友团来帮忙带孩子?男女思维为何如此不同?未来的婚姻与爱情又将会以什么样的结局收场。
新版中加入大量更新资料:包括三万人网络交友数据的分析,针对个性形成的生物学原理,以及为何某人会爱上甲而不是乙的原因,关于外遇的行为学分析,关于现代人约会习惯的建议性意见等等。
本书的结尾令人振奋,费舍尔博士坚信,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我们最有机会结成恩爱伴侣的时刻,就是现在。
——————
作者以人类学家的双眼与诗人的笔调,揭开各年龄段各社会层面的种种性爱行为。──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作者
在这本具启发性的著作里,作者应用自然法则,以引人入胜的全新方式解释人类过去与未来的性行为。──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作者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2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女性贫困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7.5 (161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2018年4月18日 已读
这种情况在中国肯定也有……但是也不会有人关注有人能够报道出来了……感觉我这么咸鱼很对不起这些人。
NHK 女性 社会学 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