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國西征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濮德培 衛城出版 2021 - 1
為何十八世紀準噶爾帝國滅亡,
會讓新疆、蒙古與西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新清史宗師挑戰民族主義的經典之作.全球唯一中譯本   ★大清盛世的輝煌篇章,卻是大草原游牧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今天的中國版圖,其實是清帝國在1600-1800年間向西擴張的產物。中國西征,征服了「中央歐亞」──也就是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將現今的新疆與蒙古納入版圖,牢牢控制西藏。乾隆皇帝誇耀大清盛世的「十全武功」,泰半都是這場西征的成果。 然而,清帝國並非佔據一塊無人地帶。清帝國摧毀了當地另一個同樣也想成就自身霸業的帝國:準噶爾蒙古帝國。透過一系列野心勃勃的外交策略、軍事行動與經貿進逼下,準噶爾帝國曾經存在過的痕跡,幾乎遭到連根拔除。 「中國西征」雖然開啟大清歷史的偉大篇章,奠定中國版圖的疆界基礎,卻也終結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數百年來的無邊界時代,更埋下日後宗教與種族衝突的種子。   ★七種語言、三方視角.首次完整呈現 要全盤檢視中國西征的歷史,就不能只有清帝國的單一視角,也不能僅仰賴中文史料。本書以「中央歐亞」為歷史舞臺,並將西征的大清帝國、東進的俄羅斯帝國,以及意欲匡復成吉思汗霸業的準噶爾蒙古帝國,同樣視為此一舞臺上的主角。
    為了處理本書驚人的時空跨度與多方視角,本書除了中文與英文史料,還嫻熟兼採蒙文、滿文、俄文與日文等多達七種語言的史料。唯有藉由過去中文世界較少企及的多方視角,既關照帝國征服者塑造歷史的方式,亦挖掘歷史失語者的低聲呢喃,才可能完整描繪三大帝國彼此相爭、橫亙兩百年的精采史詩。   ★地理環境、外交戰略、軍事後勤、全球比較.面面俱到分析 所謂「中央歐亞」,西起烏克蘭大草原,東至太平洋沿海地區,北從西伯利亞森林的南緣,一路向南延伸到西藏高原。此區自然環境多變、語言文化與民族複雜,廣袤千里且缺乏明顯邊界。 當大清、俄羅斯與準噶爾三大帝國在此交會,環境如何形塑其經濟、貿易模式與社會文化?如何影響三方之間的國際關係與合縱連橫?任何稱霸此一區域的帝國,又是如何克服山川地貌對軍事後勤與政治統治造成的障礙? 本書不只跳脫征服者與民族主義的單一視角,更將清帝國與歷史上其他殖民帝國進行比較。《中國西征》看似從中國史出發,卻整合了政治、經濟、環境、軍事等面向,並將中國西征的歷史,重新放回全球史的脈絡。   ★中國西征的故事,改變理解中國、帝國與殖民歷史的方式 在十八世紀以前,游牧民族也曾是歷史舞臺上的主要參與者。中國西征以後,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也終結了自由來去的無邊界時代。世界史上的偉大篇章翻過新的一頁,游牧民族卻永遠喪失與定居農業社會競爭的機會。但是,中國西征的歷史從未遠去。 清帝國摧毀準噶爾,寫下征服者的故事。不只改變了世界對中央歐亞的認知,也改寫了「中國」的定義。這樣的敘事,也被日後的中華民族國家繼承。新疆、蒙古與西藏自此被視為中國領土,中國也自認各族皆統一在多民族國家之下。 《中國西征》的歷史,反映了「中國」被建構與詮釋成中國的過程。本書透過豐富多元的史料,帶領讀者穿透當代的民族國家框架,重新省思歷史上變動的「中國」定義與不同可能。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後,如何掌控今天的新疆、蒙古與西藏?後代史家如何將這種控制正當化,影響後世的中國(華)民族主義?又是如何改變中國對伊斯蘭世界與蒙古的關係?當今中國政府在這些地方的治理政策,又與當年清帝國的作為有何呼應?
  清帝國征服中央歐亞的歷史,至今仍深刻影響當代中國
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是否仍在歷史失語者的耳邊迴響?  
作者簡介 | 濮德培(Peter C. Perdue) 新清史重要領軍人物,過去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和東亞語言學系,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與日本社會經濟史、邊疆史與世界史。涉略與精通語言高達14種,包括中文、蒙文與滿文。著有《疲憊的大地:1500-1850年間國家與湖南的農民》。2006年以《中國西征》一書獲得美國亞洲協會最高學術榮譽的列文森獎。 譯者簡介 |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專職翻譯。譯有《廣場與塔樓》《凱因斯對戰海耶克》《午夜的佩拉皇宮》《時光的製圖學》《古蘭似海》《我的應許地》等書。 蔡偉傑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學系碩士、博士。現任深圳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著重於帝國、族群、移民與法制史領域。近年來除了從事學術研究以外,也透過網路媒體,積極推廣蒙古及內亞的相關歷史知識。 林文凱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社會經濟史、臺灣族群史、臺灣法律史、歷史社會學。
流動的疆域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Between Winds and Clouds: The Making of Yunnan, Second Century BCE to Twentieth Century CE
8.2 (8 个评分) 作者: 楊斌 译者: 韓翔中 八旗文化 2021 - 5
製造「雲南」就是創造「中國」!
從古滇國、南詔國、大理國,再到雲南省,
「雲南」曾經主導東南亞的全球貿易中心,
為何最終被中華帝國統合,而淪為邊疆省分?
一部雲南二千年史,何以見證中國的民族建構?
中國歷史特殊論?且看本書如何挑戰葛兆光《宅茲中國》論述!
*****
■「雲南人」的地方認同,是大一統帝國的發明
中國大多數含有「東西南北」等方位名詞的省分名稱一般都與河流或山脈有關,如兩河、兩湖、山東、山西等等,但「雲南」卻是例外――作為地名的「雲南」,既與河流、山脈無關,也不是當地族群自發形成的政治地理名稱。
既然「雲南」原本不存在,自然也就沒有「雲南人」。事實上,「雲南」源自於一種來自遙遠北方的距離感與陌生感――它是中國歷代王朝製造出來,強加給帝國西南邊陲地區的一種「想像」。本書便是以「中國的東方主義」及「中國中心論」來形容這種隱藏於漢字觀點下的偏見。
雲南自古以來就是部落林立、政權更迭的獨立區域,一直要到十四世紀才正式被蒙古帝國征服,此後歷經明清兩代,成為「中華帝國」的邊疆省分直到今日。雲南這一省級行政區是元帝國的發明,在此政治空間之下,本地原住民與漢人移民逐漸融合,服膺於帝國秩序,並透過科舉制度與儒家文化,逐漸催生了「雲南人」這個「大一統王朝臣民」的身分認同。
因此,「雲南人」不是「獨立」的想像,而是「臣民」的想像。從明代開始,「雲南」在政治和文化上成為中華王朝的重要部分。所謂的「雲南人」,同時也成為「中國人」的具體表述。
■從雲南的形成,思考中國民族主義的建構本質
今天的雲南地區,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前就獨立形成了發達的青銅器文明。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那裡生活著不同的部落、部落聯盟和王國,使用具有異國風味的名稱(如滇、僰、昆明、夜郎、哀牢、勞浸、靡莫、邛都等)。「雲南」這兩個漢字首次出現於西漢時期,屬於漢王朝在西南邊疆設置的「益州郡」之下。
西漢之後,儘管中原政權聲稱其擁有對雲南地區的統治權,但從未確立過牢固而連續的統治。雲南地區出現的獨立政權,如滇王國、南詔國、大理國,不斷與向南擴張的北方政權發生衝突,同時也透過貿易與移民進行交流。直到清末民初時期,「雲南」才在「軍閥割據」狀態下恢復了一定程度的自主權。
在一九四九年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征服雲南,並對當地展開了「民族識別」,將官方認可的各種少數民族,歸併至「中華民族的大家庭」裡,以「民族主義」的方式徹底統合了「雲南人」。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承接了歷史上不同政權的帝國遺產,透過「中華民族」的概念維護著古代的「大一統」帝國框架,而雲南就是最鮮明的案例。因此,理解「雲南」形成的歷史,同時也是反思「中國」作為民族主義建構的本質。
■歐亞「大分流」時代的來臨,最終將雲南推向了中國!
雖然從中華帝國的視角來看,雲南不過是邊陲;但是,若從全球交流的視野來看,雲南絕不是封閉落後、尚待「開化」的蠻荒之地,而是一個位處西南絲綢之路上,貿易頻繁、文化多元的開放地區。雲南的傳統國際貿易網絡,不但可直接通往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甚至遠及中亞與非洲。
縱使被蒙古帝國征服後,雲南仍然維持其國際貿易的核心要角長達數百年之久。因此,雲南文化深深受到各種國際因素的影響,帶有鮮明的異國特色。本書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分析雲南如何使用「貝幣」――來自馬爾地夫島出產的海貝、西南絲路與印度洋貿易的主要媒介――從上古一直持續到十七世紀。在歐洲勢力進入印度洋後,歐洲通貨逐漸取代了貝幣的使用,最終造成雲南經濟的崩潰,並轉向以中國主導的大陸貿易體系。
因此,雲南最終被併入中國,不能單獨從中國史的角度來解釋,而必須進一步思考世界史的關鍵影響,才能理解其中的結構性因素。同時,「中國」從傳統的帝國逐漸轉型為現代民族國家,也不只是王朝更迭的內部變化,更受到世界格局變化的外部影響。
国史十六讲 豆瓣
6.6 (7 个评分) 作者: 樊树志 中华书局 2006 - 4
一部大学课堂讲稿能在社会上受到普通读者如此热捧,恐怕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2005年到2006年是中国历史通俗读物的爆发时期,新书层出不穷,读者照单全收。而这本严肃地将学术性内容写给普通读者看的《国史十六讲》则显得尤为重要。《国史十六讲》不一味就史论史,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融合了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来揭示历史背后的意义。书中的观点既不固守传统,也不刻意标新立异,建立在各方面扎实研究基础上的论点开阔了读者的视野,也能激发读者对历史的独立思考。
缅北之战 豆瓣
作者: [美国] 黄仁宇 新星出版社 2008 - 11
★杨天石 杨奎松 雷颐 孙郁 止庵 谢泳 傅国涌 鼎力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极为珍视的一部“少作”
重现历史教科书上无法看到的缅北战场
缅北反攻取得重大胜利,是中国军队作战的神勇,还是美军训练的功劳?
数载浴血奋战,数万将士埋骨异国荒山,国人可曾忘却?历史焉能尘封?
这是一部青年黄仁宇亲历缅北反攻的战地笔记。身为战地记者的他,笔下的缅北战场自然极其真实而生动。作者从中国军队进入缅北地区保护“东京路”开始,以记事的方式描述了一幕幕感人的战斗场面。作者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争,以最切身的感受记录下了这场战争的各种实况,是难得的珍贵资料,所以本书也是研究缅北战争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这场远赴缅甸对日作战的刻骨经历,使他到了晚年还能时常回想起战争的种种场景。他曾如此记述自己的受伤:“好像谁在我们后面放爆竹,我已经被推到在地上了,三八式的步枪弹击中我右边大腿。我爬到一撮芦苇下面,裤子上的血突涌出来。当时的印象是很清楚的,一点也不痛,但是感觉得伤口有一道灼热,而且渐渐麻木。”
这场战争究竟对他后来成为历史学家有多大的影响,是很多人都在试图追寻并常常谈及的。不管怎么说,这场战争确实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至于影响有多大,踏入《缅北之战》的战场,目睹了浴血搏杀的战士,经受了枪林弹雨的袭击,也许就会明白。
复活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李开元 中华书局 2007 - 4
刘邦与秦始皇,是隔世的两代人吗?刘邦与项羽,是敌人还是兄弟?项羽是在黄河边上破釜沉舟吗?赵高,是宦官还是人才?谁是秦帝国的真正毁灭者?……
日本就实大学教授李开元研究秦汉史三十年,钩稽史料,遍游历史发生现场,从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从容揭开历史的谜底,让波澜壮阔的历史复活起来。
紫禁城的黄昏 豆瓣
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7.8 (6 个评分) 作者: [英]庄士敦 译者: 富强 译林出版社 2014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2018年10月2日 已读
译注令人如同吃苍蝇般恶心,看来有必要去港台寻求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原版。 文中不断抬出<我的前半生>抨击庄士敦,然而这本书也不过是溥仪在共产威权施压之下的一纸供词罢了,也不见得都是事实。_x000d_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庄士敦 晚清
汴京之围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4 (32 个评分) 作者: 郭建龙 天地出版社 2019 - 7
本书追溯北宋末年靖康之难的完整历史细节,讲述宋、辽、金三方的和与战,聚焦北宋历史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以及帝国由内而外全局性危局大爆发的前因后果。作者以兼顾宋、辽、金三方立场的史料记载为基础,用通俗流畅的叙事笔法,试图复盘靖康之难历史发生的过程,探寻北宋盛衰之变背后的深层成因,以及超越时代的镜鉴意义。
北宋宣和年间,帝国上下一片繁荣景象,然而盛世之下的隐患已成暗涌。财政困难、军事痼疾、恶性党争等内部危机,北方辽、金两国的军事威胁等外部危机,使得帝国渐成风雨飘摇之势。为“收复”作为战略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宋徽宗决定联金灭辽。宋金联盟虽然逐渐将辽国蚕食,但金国借此窥见北宋的虚弱,加之两国复杂的利益纠纷,金国转而南下攻宋。靖康元年(1126),金军第二次围攻汴京,十一月汴京城陷。北宋轰然崩溃,从盛世到灭亡仅隔三年……
2021年1月8日 已读
如果一本书让你看了很爽,大概率学不到什么东西。让你学到东西的大多是让你看了不爽的书。(对一个民族也是一样)
中国 中国历史 北宋 历史 宋史
国博日历2021 豆瓣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9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是集中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这里收藏的140万余件藏品,类型多样、精彩绝伦,充分展现和见证了中华5000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从红山文化雕琢精美的中华第一龙,到诙谐传神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再到宋元明清精彩纷呈的瓷器、书画、古籍善本,我们从馆藏文物中精选365件/套藏品,按代编为《国博日历》,呈诸于世。一册在手,宛若翻阅一部简练的物质文明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蕴藏在这些文物之中,绵延不断、薪火相传。
乱世三百年:闲话两晋之纷争十六国 豆瓣
作者: 碧血黄沙 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2020 - 3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道不尽人间苦楚;杏花疏影,流月无声,却听那渔唱三更。
五胡乱华,一段历史课本上仅以民族融合代之的历史;一段地地道道的大乱世。什么乱世?四个字儿:血腥、杀戮。这,就是五胡乱华;这,就是两晋!《乱世三百年——闲话两晋之五胡乱华》
乱世三百年:闲话南北朝之天下归一 豆瓣
作者: 碧血黄沙 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2020 - 11
这是一个英雄迭出的时代,这是一个战乱不休的时代……
生不逢时,纵使身为帝王也有万般无奈。
有人偏安一隅,只求苟活存世;有人胸怀天下,一心图谋霸业;有人蹉跎一世,不得片刻安宁;有人叱咤豪横,不免惨淡结尾。
时运不济,盖世英雄也难逃末路悲凉。
是良将难遇雄主可悲,还是英雄身死宫墙可怜?
是壮志未得宏图可叹,还是隐忍直至衰亡可哀?
这就是南北朝,
上启魏晋之乱,下开隋唐盛世,
岁月涤荡英雄泪,战乱裹挟豪强血,
待得一统江山定,各个已是局中魂。
这,就是南北朝,
来时乱世纷争,归去尘埃暂歇,
可堪回首萧瑟处,国破家亡欲行迟,
百年一刹长河往,落幕剧终鉴前车。
興盛與危機 豆瓣
作者: 金觀濤 / 劉青峰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2
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1992年增訂本)
The Cycle of Growth and Decline: On the Ultrastable Structure of Chinese Society
金觀濤、劉青峰
By Jin Guantao and Liu Qingfeng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專刊(十二)
1992 21×15厘米 平裝本 379頁
國際統一書號:962-201-541-7
定價:HK$95/US$14.50
《興盛與危機》的作者大膽地將系統整體研究方法運用到歷史研究中,從中國封建社會延續兩千餘年與每兩三百年爆發一次大動亂之間的關係入手分析,提出中國社會是一個超穩定系統的假說,並用這一套模式去解釋中國社會、文化兩千年來的宏觀結構變遷及其基本特點。由於本書觀點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海內外學術界也普遍受到關注,一般認為是中國十年改革時期重新詮釋中國歷史的最重要理論著作之一。
中国近代史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蒋廷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国破山河在 豆瓣
8.3 (12 个评分) 作者: 萨苏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 - 7
在外寇入侵,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中国人民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以巨大的牺牲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国破山河在》一书以全新的视角,从日本的资料中挖掘出大量不为国内所知的抗日史实。中国的抗战,以最简陋的武器对抗凶残而装备精良的侵略军,很多时候战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众多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反而因此湮没于血与火中。而在敌方的史料中,虽然纪录的目的不同,却也保存了许多中国人为国死难的可歌可泣的事例。作者辛勤梳理日方史料,和国内资料互为对证,许多珍贵的历史片段重现于我们眼前。萨苏文笔灵动诙谐,将这段沉重激昂的历史,鲜活形象地展现给读者。书中还保存了大量日方拍摄的历史照片。
支那革命的真相 谷歌图书
作者: 北一輝 讀書共和國/八旗文化 2019 - 10
如果再被孫文的空想所誤,這革命將何以處之?
  ……我還有兵力,我決不允許孫文踏入這(南京)城門一步!
  ——宋教仁

  與孫文握手言和的宋教仁在憲法上的讓步,乃是最大失策。
  ——北一輝(本書作者)
  一百年後,中國知識分子依舊在原地打轉,討論帝制和憲制。
  一百年前,宋教仁和孫文關於內閣制和大總統制的分歧,在今天的台灣繼續上演。
 
  台灣已經超越1911年革命的起點,但未能擺脫它建立的法統。
  中國早就放棄它的法統,但最終要回到革命的起點。

  1911年的辛亥革命(支那革命)至今已經一個多世紀。關於革命的重要性、定位和詮釋,已經被國共兩黨的黨國史觀鎖定。對台灣大部分讀者而言,國父孫中山推翻腐敗無能的滿清政府,建立共和國家,這一形象透過歷史課本而深入人心。但關於國母宋慶齡「始終堅定的與中國共產黨站在一起」卻幾乎隱晦不談。而中國的官方詮釋則是,辛亥革命的侷限和失敗,彰顯出共產革命的必然;故1949年建立的新中國,無疑也尊奉辛亥革命為現代中國的起點。

  在這一正統史觀下,支那革命和孫中山經過各種刪減、裝扮和粉飾,而最終變為現代中國的政治神主牌。

  本書《支那革命的真相》,是日本思想家、政治哲學家北一輝在1920年代出版(原書名為《支那革命外史》)。日本是中國近現代史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和形塑者,其視角和立場,也因此是理解中國革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1911年革命發生時,北一輝就來到上海、南京,觀察並參與革命。他對中國革命的分析,並非狹窄的國共兩黨視角,而是從「東洋共和」的觀念出發,從而提供一款迥異於國共兩黨的「支那革命真相」。

  ■為何透過孫中山考察支那革命,是徒勞無益?宋教仁和孫中山,誰對支那革命的貢獻更大?為何北一輝認定宋教仁是被孫中山指示暗殺的?

  北一輝認為,支那革命的失敗,就國內的因素言,是以宋教仁為中心的國權派從未掌握革命的主導權。而革命政府推舉了完全不熟悉國情的孫中山出任領袖。這一論斷,完全抵觸了當前遵奉的國共兩黨革命史觀。

  參與革命現場的作者提出疑問:在1912年8月成立國民黨之際,孫中山被選為理事長後,他為何不到任,反而去出任袁世凱任命的「籌劃全國鐵路全權」?當南北統一達成,袁世凱出任臨時大總統之後,何以堅持與袁世凱抗衡的是宋教仁,而非孫中山?「鄙人不得不做出這樣的斷言:孫文的理想從一開始就屬於錯誤的方向,中國所希求的東西與他給出的東西完全是兩碼事。假如這斷言是正確的話,那麽透過孫氏來考察革命運動、認識不斷發生革命的中國,就不能不說是徒勞無益了。」(北一輝)

  代替孫中山而領導國民黨投入參眾兩院選舉的人,最後是宋教仁。當宋教仁贏得大選後,為何出現宋慘遭暗殺的事件?「鄙人可以負責任地說:袁世凱不是暗殺宋君的主犯,他僅僅是個從犯而已。暗殺計劃的主謀者……還有一名驚天從犯,即為世人所尊敬的某位藏鏡人(指孫中山)——此人權勢最盛之際,正是作惡最烈之時。」

  「宋君躺在白色床單上的橫死臉容,又在鄙人的眼前浮現。主犯者噙著虛假的眼淚,向未知的弔唁者裝模作樣地介紹作為宋先生摯友的鄙人,其舉動實在可疑之至。……鄙人在宋君的靈前告別,淚流滿面的同時,心裡也在想道:這千古奇冤將在何日得以昭雪呢?這一切宛如昨天發生的事。每當思念湧上心頭,宋君之亡靈就不可思議地來到鄙人的身邊。」

  北一輝以優美的、飽含激情的文筆反思支那革命,對於革命前後的政治問題,均提出自己的獨家看法。本書恰巧是站在國共兩黨史觀的另一端,故可為眾多民國史上避而不談的課題,提供新的思索方向。

  ■本書前半部佳評如潮,後半部則是譏評不斷。北一輝的書最終被禁;他自己更是被日本政府在1937年處以極刑——《支那革命的真相》不僅僅是辛亥革命的見聞錄,更是北一輝關於中國革命、中國政體的精闢分析之作。

  據說作為大正民主主義者的吉野作造,讀了本書前半部份,特地登門拜訪北一輝。但他讀完後半部,態度又立刻發生改變!為何如此?其實從日本內部精英的角度看此書,前半部可謂是佳評如潮,後半部則是譏評不斷。

  這是因為《支那革命外史》包含兩個主題,一是論述支那革命的本質,另一是申論日本政府的因應之道。兩個部分,分屬不同主題、不同撰稿時間,也獲致了兩種過然不同的評價。

  本書的獨特性和重要性也恰好在此。作者在檢討支那革命時,幾乎處處以日本的維新革命、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為參照系,並結合中國自己的政治傳統,思考革命後的國體該如何建立。「孫文抄襲美國式大總統政治的理想,從邏輯上推想,反而會背叛民主自由而讓專制登台。這種推想實際上已被他自身的經歷所證實:反對袁世凱的孫文,連在祖國居住的自由也被剝奪,不得不亡命外國。」

  這是因為,「美國的建國歷程淬煉出一批崇尚自由的移民,中國數千年的歴史則鞭打出一大群奴隸。美國和中國根本是從立國精神到歷史發展方向迥然不同的兩個國家,孫文生搬硬套的空想也未經美國人的充分論證,而這也成為了革命黨在自覺方面,廣為人所知的痼疾。」

  他認為,「一般人往往通過對袁世凱與孫文的人格上比較,判斷所代表的君主制與共和制,何者適合中國國情,這不能不說是非常膚淺的觀察方法。只有當袁世凱和孫文這些泡沫都被抹除之後,才能看清中國革命潮流的本質。」

  ■排滿興漢的思想根源是日本。北一輝始終主張,在驅逐英俄前提下的中國保全主義,並不包括滿洲。

  作者認為,革命中國的真正覺醒,依賴的是東洋精神的復活。而促進、鼓勵、鞭策其復活的,正是閃耀著東洋魂燦爛光輝的日本思想。中國革命黨人和日本之間的關係,「就猶如像豬一般活著、像蠅一般死去的奴隸時代的法國人,仰望具有大憲章自由的對岸英國那般。」

  但在日本原本用於維持治安的國家民族主義,一旦西渡到被滿人征服的中國,就被理解成革命的科學理論。所以「滿清王朝的覆亡,並非上天的惡作劇」。滿清皇帝送一批人來日本留學,未料到這批人在日本學的竟是如何排滿興漢;「這種發展,恐怕上天也不得不為之啞然失笑吧!」

  他認為,日本因戰爭而從俄國手上奪取南滿洲,毫無疑問乃是日本之正義。「從旅順山巒到遼陽荒野的十萬生靈,是日本為了徹底執行中國保全主義……在中國北境建立起真正的萬里長城。」而基於明確的法理依據而瞭解南滿洲的主權,對今後的中日兩國而言都至關重要。「新興的漢族政權,如果想要奪回亡清所失去的領土,恐難免干戈相見。」

  作者也從滿漢的角度看待袁世凱。「袁氏雖為漢人,卻沒有智慧來考慮,自己與排滿興漢的大潮流背道而馳,是否為可行之策?」在亡國階級生活中打轉的袁世凱,所做的一切事,也離不開亡國階級的範疇;但他恰恰欠缺維持舊道德的誠實良心,缺乏作為忠臣義士應有的道德理念;他既害怕革命的風潮,又沒有膽略立在革命的風頭浪尖之上。一言以蔽之,袁世凱不過是一名熱衷於復出的官迷而已。

  ■本版邀請日本、中國、台灣三方的歷史學者深入撰寫五萬字導讀,從三種不同立場和角度,回應日本知識分子北一輝眼中的支那革命!

  日本學者六辻彰二、中國知識分子傅國湧、台灣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黃自進為本書撰寫導讀,從各自的語境和所在社會的問題意識出發,分析本書和作者北一輝的價值。對於六辻彰二而言,理解北一輝的思想對日本近代史的影響是其重點。某種意義上,他看待支那革命這本書,看到的是一個日本思想家把他的理念在中國之投射和失敗的實踐。

  傅國湧特別針對中日關係而思考。「由北一輝其人和他參與中國革命十三年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中日命運共同體,或者說東亞命運共同體,而不僅是一個孤立的中國和孤立的日本。……中日兩國的革命者有著精神血緣上的聯繫,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行為模式上、經歷上,都有相當的相似性。」

  「北一輝對孫中山革命地位的否定,當然抵觸了當前海峽兩岸遵奉的國共兩黨革命史觀。至於這樣的論斷是否公允,得由讀者各自判斷。但無論如何,有鑑於民國史的曲折發展,他的見解似乎可為吾輩提供眾多參考的線索。」「只是,此書恰巧是站在與國共兩黨史觀對立的另一端,縱使觀點有其偏頗一面,依然可為眾多民國史上避而不談的課題,提供新的思索方向。這一點,即為今日重讀、研究《支那革命外史》的價值所在。」(黃自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