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通往北京的道路 (2020) 豆瓣
导演: 刘怡 演员: 庄秋水 / 许知远
两个文明的相遇
一个世纪的传奇
这是古老中国与现代世界碰撞的历程
由著名历史学家方德万、马勇担任历史顾问,刘怡导演,
历史作家庄秋水领衔,
作家韩松、何书彬、徐霄鹰等精心打磨文本,
媒体精英许知远、周轶君、沈颢出镜主持,
体育解说员詹俊跨界旁白,
携手打造五集历史纪录片《通往北京的道路》,
只为回答一个长久的疑问——
当东西方在现代相遇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反应?
历史纪录片《通往北京的道路》共五集,每集50分钟。本片拍摄历时一年,远赴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等多地取景,寻访文化遗迹,打捞珍稀文献,吸收全球史研究成果,力图再现一个渐渐远去的时代。
近代的尺度 豆瓣
作者: 茅海建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本书是作者继《天朝的崩溃》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收录了写成于九十年代后期的十一篇论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材料、精当的考证,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种种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
重说中国近代史 豆瓣
7.9 (49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 - 2
编辑推荐——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紫禁城的黄昏 豆瓣
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7.8 (6 个评分) 作者: [英]庄士敦 译者: 富强 译林出版社 2014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2018年10月2日 已读
译注令人如同吃苍蝇般恶心,看来有必要去港台寻求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原版。 文中不断抬出<我的前半生>抨击庄士敦,然而这本书也不过是溥仪在共产威权施压之下的一纸供词罢了,也不见得都是事实。_x000d_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庄士敦 晚清
通往北京的道路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庄秋水 万卷出版公司 2020 - 4
本书讲述了对中国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五位西方人,他们分别是:汉语北方话拼音的创立者,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引入国际法和科学教育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创立中国邮政系统的英国政治家赫德;袁世凯的首席政治顾问,《泰晤士报》首位驻华记者莫理循;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今日北大校园的缔造者,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书中分别讲述了这五位西方人的在华经历,通过重现他们个人在大时代里、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挣扎和努力,探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逻辑。穿过时光的隧道就会发现,这五位主人公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曾有过高光时刻。可以说,把他们的故事全部看下来,也就是从1840年到1949年的整个近现代史了。
他们隐隐之中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都愿意协助中国转型过来,是西方把中国拉进整个现代世界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的仁人之士在不断地努力推动。一推一拉之间,让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逐步走向世界。
——唐启华
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话,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史景迁
中国近代史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蒋廷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辜鸿铭经典文存 豆瓣
作者: 洪治纲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 4
《辜鸿铭经典文存》收录了中国近代史精通中西文化的著名翻译家、儒家大师辜鸿铭的的优秀著述,其内容偏重于儒学、东西文化比较等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中国语言》、《中国人的精神》、《何谓文化教养》、《中国古典的精髓》、《孔教研究》、《宪政主义与中国》等,它可以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提供一面人生思考的镜子。
郭松龄反奉见闻 豆瓣
作者: 姚东藩等撰 中华书局 2008
《郭松龄反奉见闻》 是关于郭松龄反奉的回忆资料,内容包括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战争的经过\失败的原因等,也包括张作霖和张学良的一些活动情况。资料真实,细节生动,读罢,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山河动 豆瓣
作者: 张瑞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从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看国军的战斗力
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中科院近史所金以林教授推荐
台湾著名近代史学者张瑞德代表作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国军如何破译日本密码?
抗战中,国军官兵每月饷薪多少?
国军若有伤亡战死,如何落实抚恤?
陆军军官的培养和训练在哪里进行?
哪些人可以充任陆军军官?
弗吉尼亚军校生学成归国后,求职路上为何困难重重?
为什么说直到抗战爆发,国军仍不是一只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
名人评价:
抗日战争史,顾名思义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史,然而文人出身的历史学者对战争本身以及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军队却兴趣不大,研究不多。大陆读者对八路军、新四军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台湾学者张瑞德教授是著名的军事史专家,致力于国民党军队研究二十余年。本书既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同时也收录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向大陆读者推荐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 王奇生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同吋,本书文字又极具可读性,引导读者渐入佳境,呈现出战时中国军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以林
抗战时期国军与共军人事制度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抗战时期陆军大学的职能是什么?陆大与其他外国军校相比,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什么是沟通型幕僚?他在抗战时期与民国政治究竟有多大的关系?蒋介石集团的沟通幕僚主要有谁?蒋介石为何喜欢越级给国民党将领发手令?这与国民党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为何必然的关联?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
美国女作家米雷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出版,作者就好像在公众面前脱下裤子──如果这是一本好书,谁也不能贬低他;如果这是一本坏书,那么谁也帮不了他。
张瑞德自己也说,在本书出版前夕,我的心情固然是满心欢喜,但是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次所要面对的读者,比过去写作时所想象的,何止多上十倍。希望这不是一本坏书。
疾風勁草 豆瓣
作者: 胡為真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2020 - 11
1949年秋冬到1950年初,國共雙方在中國西南進行在大陸上最後的作戰,多年來外界對於當時國軍胡宗南部所扮演的角色卻常有不同看法。本書根據《胡宗南先生日記》,配合兩岸政府出版品和當時相關人士的回憶錄或傳記等一手資料再作回顧,以明真相。
当兵 豆瓣
9.4 (5 个评分) 作者: 齐小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5 - 6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