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被遺忘的人群 豆瓣 Goodreads
Japanese reflection on World War II and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作者: 埃德加.波特( Edgar A. Porter) / 冉瑩(Ran Ying Porter) 臺灣商務 2021 - 5 其它标题: 被遺忘的人群: 神風特攻隊員、助產士、學生、教師, 日本平民的二戰歷史記憶
提到戰爭,往往聯想到士兵、將帥和國家領導人。

被迫捲入動盪的平民百姓,卻是影響最深的那群人。

本書還原二戰到美軍占領時期,日本社會大眾生活的軌跡,

追尋他們在戰火中求生的身影,銘記戰爭的殘酷與悲傷。



本書特色

1.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了解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2.訪問超過四十位經歷二戰的日本民眾,第一手揭露他們的經歷,以及對戰爭的看法。

3.了解日本老百姓如何在戰火下努力求生,反思戰爭帶來的傷痛和扭曲。



內容簡介

  大分縣,一個可能連日本人都不清楚地理位置的縣市,與二次世界大戰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偷襲珍珠港艦隊的訓練基地、代表日本戰敗受降的官員,到戰後美軍駐紮的地方指揮中心,都與大分有所淵源。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場既遙遠又近在眼前的戰爭,盡力求生並尋找生存的意義?

  作者埃德加‧波特和冉瑩夫婦,訪問了超過四十位在地耆老,他們當年是學生、教師、助產士,甚至是神風特攻隊隊員,並且結合大分縣各地檔案館豐富的報刊、民眾回憶錄,重建了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人們在戰爭下的日常生活,以及面對戰爭的心境與態度。



‧戰前新聞媒體如何煽動民眾,讚揚永不落敗的日本帝國?

‧戰爭期間,學生如何被動員到工廠製作武器,為戰爭做出貢獻?

‧戰爭期間,助產士如何在美軍猛烈轟炸下,克難地為產婦接生?

‧戰後,進駐日本的美軍部隊,如何給日本人帶來新的文化和衝擊?



好評推薦

專文導讀

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一致推薦

(依來函順序排列)

林志宏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宋彥陞 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

Cheap  知識型歷史YouTuber



各界好評

「詮釋戰爭雖然經常屬於勝利者的聲音,但理解戰爭卻不該只有他們的權利。這本以戰時大分縣民眾生活與經歷為主的書,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管道來看待歷史。作者充分運用口訪、參證史料及相關研究,說明記憶具有多重複數的性質,並應正視戰爭帶來有形傷害與無形遺產。」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精彩真實的著作,有別於大人物博弈的傳統視角,此書充分體現時代巨輪之下,平民百姓對於戰爭的取捨與無力感。」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 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過往對於二次大戰的討論,經常著墨於重大事件及其影響,很少關注平民百姓的戰爭經歷。本書透過爬梳大量史料和訪談相關當事人,努力還原大分縣在二戰期間扮演的關鍵角色,帶領讀者一同回顧當地民眾塵封多年的戰爭記憶。」

——宋彥陞,時空偵探‧文化工作者



「通過四十名來自不同地區的日本男女,了解到戰爭是多麼個可怕,藉由日本平民的第一手資料,讓我們對日本戰時的生活有了驚人的認識。受訪者的範圍很廣,有學生、家庭主婦、護理師、記者、士兵,甚至是神風特攻隊的倖存者。了解戰爭,才能避免戰爭。」

——Cheap,知識型歷史YouTuber



「敵軍大後方民眾的生活總是難以捕捉,但透過訪談和檔案研究,波特夫婦利用日本大分縣獨一無二的材料,讓我們得以窺探居住在日本鄉村的一般大眾,面對戰爭和戰後美軍的占領,如何從中求生並找到生命的意義。」

——愛德華‧舒爾茨(Edward J. Shultz),夏威夷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學院榮譽教授。



「作者波特夫婦將學生、工廠工人、護士、助產士、教師、水手,以及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的記憶,交織在一起,描繪出在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極端年代下,一幅相當珍貴的日本鄉村的日常生活圖像……最後,本書對於戰爭的悲慘與磨難,是如何影響平民百姓與他們的觀點,提供了相當清楚的見解」

 ——《日本時報》(Japan Times)



「從參與一九三七年進攻南京的師團、諸多軍官將校和政治領導人,到備戰襲擊珍珠港艦隊的海軍基地、神風特攻隊的訓練中心,全部都源自於大分縣。甚至美軍占領期間,其中一個區域總部就設置於大分縣底下的別府市。本書結合了四十多位大分當地居民的回憶,以及日本戰時、戰後更大的敘事脈絡,提供了一段極度重要且充滿吸引力,甚至過往在日本不被承認的日本歷史。此外,戰爭重大事件這類國家大事,和相關人員回憶的在地經驗,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更是本書引人入勝的地方。極度推薦!」

——《選擇》(Choice)
被遺忘的人群:神風特攻隊員、助產士、學生、教師,日本平民的二戰歷史記憶 Goodreads
2021 - 5
提到戰爭,往往聯想到士兵、將帥和國家領導人。

被迫捲入動盪的平民百姓,卻是影響最深的那群人。

本書還原二戰到美軍占領時期,日本社會大眾生活的軌跡,

追尋他們在戰火中求生的身影,銘記戰爭的殘酷與悲傷。

本書特色

1.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了解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2.訪問超過四十位經歷二戰的日本民眾,第一手揭露他們的經歷,以及對戰爭的看法。

3.了解日本老百姓如何在戰火下努力求生,反思戰爭帶來的傷痛和扭曲。

內容簡介

  大分縣,一個可能連日本人都不清楚地理位置的縣市,與二次世界大戰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偷襲珍珠港艦隊的訓練基地、代表日本戰敗受降的官員,到戰後美軍駐紮的地方指揮中心,都與大分有所淵源。生活在當地的居民,是如何看待這場既遙遠又近在眼前的戰爭,盡力求生並尋找生存的意義?

  作者埃德加‧波特和冉瑩夫婦,訪問了超過四十位在地耆老,他們當年是學生、教師、助產士,甚至是神風特攻隊隊員,並且結合大分縣各地檔案館豐富的報刊、民眾回憶錄,重建了這段彌足珍貴的歷史記憶,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人們在戰爭下的日常生活,以及面對戰爭的心境與態度。

●戰前新聞媒體如何煽動民眾,讚揚永不落敗的日本帝國?

●戰爭期間,學生如何被動員到工廠製作武器,為戰爭做出貢獻?

●戰爭期間,助產士如何在美軍猛烈轟炸下,克難地為產婦接生?

●戰後,進駐日本的美軍部隊,如何給日本人帶來新的文化和衝擊?
2025年3月24日 在读 日本在九一八之后的新闻标题〈我軍從長春向吉林挺進〉,台湾译者加了个译注“這個標題顯示了當時日本人對中國地理知識的缺乏,長春是吉林省省會,並不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哎不是,且不说这文章里的吉林不是吉林省而是吉林市,就是长春当省会这也是50年代共产党定的,满洲国之前的长春哪有资格当省会啊。
二战 历史
重返狼穴2:血战太平洋 豆瓣
其它标题: Deadly Dozen: Pacific Theater 2002年10月29日
类型: 策略 / 动作 平台: PC 开发者: nFusion Interactive LLC 出版发行: Atari SA
可以使用二战时期的实战车辆,武器和制服,甚至坦克!

对您的兵力和战略进行规划以完成军事目标。

如放电影一样,可以感受到整个从菲律宾群岛到冲绳岛的太平洋战役的作战情况和环境。

紧张的多人协作作战,其中有生死战、合作战、夺取阵地战和"任务模式"(在此处,玩家试图阻止对方完成目标)。

20多种二战中的实战武器,包括火焰发射器。

迂回战术:使用现实世界中的战术,例如:爬地行进,遇到险情时滚翻,撤退和重组军队,有效使用防护装置。

内部开发的3D引擎提供了到目前为止的计算机游戏中最为逼真的丛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重重的一笔,也影响了各种文艺形式,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二战亚文化。这种二战亚文化体现在电影,书籍等载体上可谓汗牛充栋,而在游戏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也是屡见不鲜。

不过通常以二战为背景的游戏都局限于纯粹的第一人称射击,或者局限于战略战术等内容,而早在一年之前Infogrames所推出的《重返狼穴》(Deadly Dozen)则另辟蹊径,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由交大铭泰代理发行的《重返狼穴II》则更是让笔者觉得眼前一亮,除了继承前作中几个亮点之外,并将其发扬光大外,画面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个二战题材的游戏,掌握好游戏的可玩性是个难点,无论是让玩家持续不停的战斗,或者枯燥是纯粹的战术指挥,相信都会让人觉得厌烦。而《重返狼穴》系列则将紧张刺激的战斗和变化多端的战术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玩家在游戏中,可以以第一人称射击的模式进行冲锋杀敌,体会在枪林弹雨中独孤求败的快感。但是,玩家也必须指挥自己的队友对敌人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打击,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也就是说除了需要拥有优秀的个人能力的同时,也需要玩家拥有敏锐的观察里和优秀的领导能力,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挑战。

在前面,笔者曾经提到游戏的画面与《重返狼穴》1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其画面质量飞跃的程度不亚于从《QUAKE2》到《QUAKE3》的变化。在一代游戏中当中的人物,房屋以及树木等等感觉都还比较粗糙,3D多边形运用的很少,棱角感觉非常强。而在2代当中,画面首先便的明亮了许多,与1代阴暗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2代所运用的全新3D引擎也使得游戏画面变的异常绚丽。游戏中的各种植被都被刻画的极为逼真,树叶上的脉络以及微风吹过过灌木丛的抖动都让笔者惊讶不宜。此外,游戏中的雾化效果也做的更加合理,不会像1代当中因为烟雾过浓而导致视野严重受阻,使玩家在欣赏到绚丽的画面同时也是不会为玩家造成任何的负担。  通常的说,在二战游戏当中很多玩家多津津乐道的就是可以在游戏中重新回味一下二战当中的各种武器。而《重返狼穴II》也绝对没有让玩家失望,各种武器的都有详细的资料设定。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使用各种盟军的知名武器,从勃郎宁,汤普森等各种枪支,还有M1A1火箭筒及火焰喷射器等大威力单兵作战武器。同时玩家还可以缴获各种日军的装备收归己用。

《重返狼穴II》在各个方面表现的都非常出色,自然在网络对战方面也绝对不会让玩家失望。在游戏中,提供了多种竞赛模式。其中的"死斗 / 团队死斗"中,每杀死一个敌人即得一分,最后得分最高者获胜。如果允许团队的话,队友可以共乘车辆来集中火力。抢旗模式,相信大家也是十分了解其中的含义,得分的方式是到敌方的基地抢走他们的队旗,抢夺的方式是走过队旗, 并将它带回基地。 如果你被杀了则队旗就掉落,其他人可以捡起,最后判定得分最高的队伍获胜。任务模式,就像单人游戏一样,只是你和朋友可以一起进行任务。多队任务模式,内容和任务模式一样,只不过是两队轮流尽快达成或防止对方达成任务目标。从对战模式中看出,《重返狼穴II》的重头戏主要是放在团队合作战斗上,相信无论是喜欢只身战斗奋勇杀敌还是喜欢团队合作的玩家都可以在游戏当中找到自己的乐趣.
坦克世界 豆瓣
7.9 (16 个评分) 其它标题: WOT / World of Tanks 2011年4月12日
类型: 模拟 / 车辆战斗 平台: PC / PS4 / Xbox One / Xbox 360 开发者: Wargaming.net
坦克世界(英语:World of Tanks)是一款在2010年由Wargaming公司推出的 3D 队制MMO游戏。玩家会扮演1930到1950年代的战车进行 玩家对战(PvP),高度要求战略和合作性。有多于90台苏联、德国、美国法国、中国(金币车)的战车可供玩家选用,一些英国、日本的战车也将会推出 ,“全都根据历史高度还原”,到时估计将有合共约500台战车。游戏2010年10月30日在俄罗斯首发,2011年4月12日在北美和欧洲推出,在中国由“空中网”公司代理于2011年3月15日推出。
战争之人 豆瓣
其它标题: Men of War 2009年3月16日
类型: 策略 平台: PC 开发者: QLOC / Digitalmindsoft 出版发行: 505 Games / 1C Company
《战争之人》这款游戏发生于二战期间的欧洲大陆,故事通过三个不同的军事势力的战役展开,这三个势力分别是:苏联、同盟国和德国。每个系列的战役都有其独立的时间轴,也就是说玩家将会体验到不同的故事情节,游戏场景横跨了俄罗斯、北非、乌克兰、希腊、德国、意大利以及太平洋地区。
2015年4月14日 玩过
用来做战争场景的还原很不错
RTS 二战
突袭 豆瓣
其它标题: 装甲骑兵 / Sudden Strike Forever 2000年10月31日
类型: 即时战略 平台: PC 开发者: eSim Games / Fireglow Games 出版发行: CDV Software Entertainment AG / Strategy First, Inc.
突袭是一个即时策略游戏,游戏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这款游戏可以很容易唤起小时候玩玩具军人的童年回忆,感谢简洁的画面系统和真实的物理模型.
不像命令与征服等传统即时战略游戏,突袭没有资源管理和单位制造选项.游戏的目标是管理你能控制的单位,打败敌人.无论如何,突袭简单直接的游戏性也决定了玩家无法长时间地保持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不像命令与征服等传统即时战略游戏,突袭没有资源管理和单位制造选项.游戏的目标是管理你能控制的单位,打败敌人.
2015年4月15日 玩过
突袭➡️闪电战➡️战争之人,真实系战斗的开端
RTS 二战
近距离作战5:诺曼底登陆 豆瓣
其它标题: Close Combat: Invasion Normandy 2000年11月1日
类型: 即时战略 / 策略 平台: PC 开发者: Atomic Games, Inc. 出版发行: Strategic Simulations, Inc.
《近距离作战5:诺曼底登陆》是经典二战题材策略游戏《近距离作战》系列2000年推出的一款作品。玩家将以指挥官的身份亲自体验诺曼底登陆这一具有极大历史意义的行动,率领盟军或者德军作战,来决定整个欧洲的命运。
使命召唤 豆瓣
8.8 (35 个评分) 其它标题: COD / 使命召唤1 2003年10月29日
类型: 第一人称射击 平台: PC / PS3 / Xbox 360 / PS2 / Xbox 开发者: Hands-On Mobile 出版发行: Activision
《使命召唤》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高度拟真的战斗场景,玩家仿佛置身于前线,作为普通一兵与战友们并肩奋战,重历二战的经典战役。游戏提供高度的团队智能、惊人的特殊效果、大量的友军士兵和激烈的战斗动作,玩家可以扮演美军、英军或俄军士兵完成24个史诗般的任务,从不同的角度领略战争全貌。《使命召唤》的多人游戏部分由Infinity Ward倾力打造,制作团队包括20余名曾经开发过《荣誉勋章:联合进攻》的成员以及其他业界精英,可以容纳最多32名士兵在同一地图上鏖战。使命召唤》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一致好评(囊括70余个年度最佳游戏奖项!50余个编辑推荐奖项!)。在中国,游戏同样也赢得了专业媒体的青睐。
隐藏与危险 豆瓣
其它标题: Hidden and Dangerous 1999年7月29日
类型: 射击 / 模拟 平台: PC
作为TAKE2的主打产品《隐藏与危险》(危机最前线)以第一或第三人称为视角,包含即时策略、战术策略及动作类游戏的特点,而且完美地结合了《盟军敢死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的优点。它摒弃了这两个游戏中华而不实的成分,提供了如同《三角洲特种部队》一般的参与感和《盟军敢死队》一样的使命感。
隐藏与危险2:军刀中队 豆瓣
其它标题: Hidden & Dangerous 2: Sabre Squadron 2004年10月19日
类型: 动作 平台: PC 开发者: Illusion Softworks, a.s. 出版发行: 1C Company
《隐藏与危险2》继续将场景定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场景将包括亚洲、欧洲部分国家和地区。玩家你将会扮演英国独一无二的军事特种部队-- --空中特勤团(Special Operations Executive)内的一名军官,名字叫做Gary Bristol,你的最大任务当然是对抗邪恶的SS组织,你除了运用好手上的武器,还需要运用你的智慧带领你的四名手下助你一起完成任务,如果觉得四名手下还不够的话,有的时候电脑会随任务而增加特别帮手给玩家,好让你顺利完成任务。

而且有时候当你的小队没有十足能力完成任务时,玩家更可以唤救兵来帮忙,而有多少救兵前来则视乎任务的难度而定。但是要想完成这些全新的任务,你必须先要在每一个任务前计划一下你的战术,以图更顺利完成任务。相比起前作,新作更具战略性。

全新画面:

大家都想到,这类作品在新作中肯定会加强画面效果的,在新的一集中,制作公司已经利用新的3D引擎来开发,这新的引擎叫做Insane II en gine,还记得前作用了的是一代的引擎,已经有很好的画面表现,这次二代引擎使游戏中的物件有更为仔细的表现,如战车会表现得更精细更有金属质感,除此之外,新引擎更可以即时做出特别阴影效果、物品变形等等。现时非常流行的也是最基本的动作捕捉技术也将在游戏使用,为了使游戏质素更佳,他们更请来反恐怖份子专家来作动作捕捉的演员,界时各位可要认真看看是否达到了此种效果了!

更强敌人:

制作小组想使游戏变得更有意思,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有更强大的敌人,大家都知道在前作中的AI已经很高,而在2代中将加强其中的AI系统,玩家可要更加小心,否则很容易被电脑消灭全队人。在今集将会有大约 23至 25任务,和上集一样在进行任务的途中是不可以储存游戏的,玩家要特别注意每一步的行动,否则很容易就会玩完的。另外,正式版更会附上任务编辑器,玩家可以自行设计一些新任务在挑战你的朋友。至于多人连线方面,玩法将会和一般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一样如死斗、抢旗等等,不过,有一点和其他不同,开发人员希望可以透过新的引擎,令到游戏可以提供 20人人同时对战,到时候多人玩将会更为热闹罗!

游戏期望:

《隐藏与危险2》带给我们的是更细致的场景,更多的任务和更具挑战的敌人,如果你是这一系列的忠实支持者,无疑你应该继续支持下去,作为一部继作,毫无疑问已经做到了不少的变化,只是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地方可以改善的,不知道你如何看呢?

《危机最前线II:军刀中队》和前作《危机最前线:隐藏与危险》一样,也是由着名的illusion softwork公司采用Insane II引擎进行研发,而且在继承前作优点之余,《军刀中队》也作出了大量的改进,使游戏的特色更加丰富。

危机最前线》系列作品立足于二战背景,通过对战场的真实把握来吸引玩家,一直被广大军事迷以及游戏迷所推崇,而在中国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业绩。同时培养了大量的《危机》系列的忠实玩家,而一些面向青少年的专业军事杂志也专文对这款经典二战游戏进行过介绍,它独具一格的战术方式和真实的战场氛围也让不少玩家早就对这款资料片翘首以待了,因此这次《军刀中队》很有理由再续前作的辉煌。

《军刀中队》的故事仍然发生在二次世界大战遍布世界的漫长战线上,玩家将扮演一名英勇的SAS特种空勤队,利用自己的头脑和手里的枪来完成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游戏一如既往的全部使用二战时候的真实数据,让玩家能真正体验到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而实时策略、战术策略及动作等要素都将被融合在游戏中,玩家既能扮演孤单英雄,挽狂澜于既倒,又能做一名冷静的指挥官,最大可能的发挥团队的力量去赢得胜利。而且在士兵之间还支持互相切换的功能,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战场,用不同的专长士兵去应对危机,也使游戏具备了更奇妙的吸引力。游戏的图像也比前作有了明显提高,将Insane II引擎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声音效果也全部都是经过精心处理,满天的硝烟,刺耳的轰鸣将无时无刻的提醒你身处激烈的战场之中。

《军刀中队》收录了分布于四个新区域的九个战役共23个全新单人游戏任务,而且支持网络合作战斗。玩家将在游戏中更多的感受到自己并非孤单一人,NPC都将成为你的忠实伙伴,他们不仅能于你交谈,更能按你的指示进行协同作战。这将更大的增添你在游戏中感受的乐趣。而改良的战斗战术和全方位控制还有活动指针和卷轴也能大大的方便玩家进行游戏。

游戏最值得称道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联机系统,多名玩家协同作战,环环相扣的任务一直是《危机》系列的重要卖点。而在《军刀中队》中,联机系统进一步改良了设计,玩家可以扮演轴心国士兵,联机模式中将有三个最新的死亡竞赛和三种新职业和两个新目标。除此之外,游戏还增加了包括德式火箭筒、英国空军特别部队的信号枪、德国的G43来复枪甚至PAK40加农炮等在内的多种先进武器,这些也都将是军事迷所不愿错过的。
(1969) 豆瓣
Мост
8.6 (96 个评分) 导演: 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演员: 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 斯洛博丹·佩罗维奇
其它标题: Мост / Most
1944年,德军投入重兵守卫南斯拉夫境内的一座大桥,党卫军上校霍夫曼博士处心积虑防止南游击队的攻击。同一时间,游击队少校“老虎”(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饰)接到上级命令:为阻止德军汇合,必须在七天之内找到建桥工程师将桥炸毁。老虎与老战友——爆破专家扎瓦多尼(Boris Dvornik 饰)以及他的助手班比诺、沉默寡言的战士狄希、曾参与建桥的游击队员曼纳,组成了一支行动小队。老虎从盖世太保手中救出工程师,在接近大桥的过程中与德国护卫军队发生激战,有游击队员与联络员牺牲了,但也有新的力量补充进来。在破解了德军的间谍渗入之后,游击队员们终于将大桥炸毁。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72) 豆瓣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8.4 (47 个评分)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演员: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 / 伊琳娜·多尔加诺娃
其它标题: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 A zori zdes tikhie
本片根据鲍瓦西里耶夫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
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
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一个排的四联装高射炮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班长丽达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 瓦斯柯夫带 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迦尔卡、丽达、索妮娅、冉妮娅五个姑娘。队员们英勇牺牲了,受重伤的丽达不愿连累准尉把儿子托付给他后饮弹自尽。悲愤的瓦斯柯夫一举歼灭敌军营,光荣完成了任务获得援救。多年后,瓦斯柯夫带着丽达那个现在是军官的儿子来到当年他母亲牺牲的小树林,对所有的女兵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遥远的桥 (1977)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A Bridge Too Far
8.3 (49 个评分) 导演: 理查德·阿滕伯勒 演员: Siem Vroom / Marlies van Alcmaer
其它标题: A Bridge Too Far / 夺桥遗恨
欧战尾声,盟军上下逐渐弥漫着乐观的情绪。为了提前结束战争,各地盟军将领认为只要一番猛攻,便可提早直捣柏林结束战争。于是轻率地将大批伞兵空投在德军营地背后,去攻占阿纳姆的那座横跨莱茵河的大桥。不料遭遇德军的顽强抵抗,盟军付出了伤亡惨重的代价。这场堪称二战中最具戏剧性的战役,终以盟军的惨痛失败而告终。
由奥斯卡金像奖得奖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执导的战争巨片《遥远的桥》,根据科尼利厄斯·瑞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影片表现和讴歌了盟军在二战中浴血奋战的斗争精神,被誉为电影史上的超级战争巨片。本片的明星阵容空前强大,聚集了诸如詹姆斯·卡恩、迈克尔·凯恩、肖恩·康纳利、罗伯特·雷德福、安东尼·霍普金斯等数国的数十位明星。本片荣获1978年第31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最佳摄影、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声等多项大奖与提名。
最长的一天 (1962)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he Longest Day
8.8 (42 个评分) 导演: 肯·安纳金 / 安德鲁·马顿 演员: 理查德·伯顿 / 肖恩·康纳利
其它标题: The Longest Day / 碧血长天(港)
影片描绘的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所发生的事件,所谓最长的一天是该片分别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第登陆这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让整个事件在观众眼前重现。并且粗中有细,无论是决策的将军还是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英军战机低空飞过攻击;美国特种部队遭德军射击;一群法国修女冒着枪林弹雨抢救联军伤兵……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2008年4月26日 评论 永远的D日 - D日 1944年6月6日 “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 15万盟军将士,在经过了两年多的准备后,在这一天的清晨乘船抵达英国南部的怀特岛海域集结。几个小时后,一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拉开了序幕。 柯尼利厄斯·瑞恩这位敏锐的爱尔兰记者,以其特有的眼光,利用各种资料,甚至亲自访问艾森豪威尔、蒙哥马利等亲历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 1962年这部与同名纪实文学一样永垂不朽的电影诞生在当今最著名的电影巨头20 century Fox的摄影棚里。在黑白片时代,如此宏大的场景令后人也叹为观止。 六七十年代是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在经过近二十年的恢复建设后,欧美已经回到了甚至大大超过战前发展水平。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精神生活的需求。而那场刻骨铭心的战争给人的记忆犹新,电影题材由此纷纷瞄准二战。各国战时的英雄主义气氛尚未消去,为了表现英雄主义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各大电影公司不遗余力地动用最新的拍摄技术的效果制作。《最长的一天》就是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blockbuster,大量的航拍镜头与5位数的群众演员外加一 在当时的电影界恐怕也是luxury。因此它无可争议地成为诺曼底登陆题材电影中的经典。 六七十年代的二战电影,一般都有大牌加盟,如1965年的《坦克大战》(the battle of bulge)请到了亨利·方达和罗伯特·萧;1970年《中途岛》(midway)则有亨利方达,查尔顿·赫斯登(主演《宾虚》),罗伯特·米切姆,三船敏郎(《罗生门》《山本五十六》) 1977年瑞恩的绝笔《遥远的桥》(a bridge too far)请到了肖恩·康纳利和安东尼·霍普金斯。而作为这一系列电影的起点,《最长的一天》汇集了空前的整容。你能看见罗伯特米切姆饰演的美29步兵师副师长科塔准将在奥马哈海滩上大喊:“留在海滩上的只有两种人,死人和将死的人。现在让我们离开这个鬼地方!”;亨利方达饰演的美第4步兵师副师长小西奥多罗斯福准将忍着病痛向师长雷蒙德巴顿少将请缨;理查德伯顿饰演的RAF飞行员在酒吧里发牢骚;肖恩康纳利饰演的英国小兵在水里栽跟头… 这部与原著一样史诗般的作品,闪动着那个时代激情的火花。 因为离二战相去不到二十年,电影中不少细节都做得和原来一样,一些道具也不难找到。这在后来那个动辄用现代武器硬充二战武器的时代(《坦克大决战》《巴顿将军》)实在是难能可贵。即使是《大决战》这样应官方要求不计成本的“政治片”也做不到这一点。 现在我就内容谈谈这部片子。关于那场激动人心的战役,迄今已有六十余年了。当年的亲历者大都已不在人世。但是人们始终不会忘记这“改变世界的一天”。这一天敲响了纳粹的丧钟,“从这一天起,第三帝国的寿命只剩下不到一年了”;这一天开始了铁幕的酝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第一名伞兵踏上欧洲大陆时,他已经济为那道看不见的柏林墙——铁幕——添上了第一块砖;这一天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新纪元,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不再是纸上谈兵,海陆空三军第一次并肩作战(当时美军在太平洋上的登陆战的主力是海军陆战队,不属于陆军编制)。 艾森豪威尔,作为这一奇迹的最高统帅,以他非凡的组织协调能力完成了他一生中最灿烂的战争作品;而隆美尔则不幸地当了这幕大戏的配角。尽管他预计攻击点可能是诺曼底,却宁愿相信是在加来,并预计六月中旬以前盟军不会登陆,于是在六月五日他风尘仆仆赶回家为妻子过生日(她的生日是六月六日)。这几乎是他在埃及时的境况的重演(隆美尔预计蒙蒂十一月前不会发起进攻,而且进攻重点是北线,于是就安心回维也纳度假去了。而在十月二十三日夜,蒙哥马利先是在北线佯攻,随后在南线发起全面进攻。德军全线溃败,这就是著名的阿拉曼战役)。结果这一天他失算了。一个半月后,他丢掉了整个诺曼底。再过了三个月,他丢掉了性命。 D日的故事在不断被传诵,《六月六日》、《红一纵队》、《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但是《最长的一天》将与D日一样成为永恒。
1962 二战 历史 战争 最长的一日
突出部之役 (1965) 豆瓣 IMDb
Battle of the Bulge
8.0 (6 个评分) 导演: 肯·安纳金 演员: 亨利·方达 / 罗伯特·肖
其它标题: Battle of the Bulge / 坦克大决战(港/台)
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与德军的一场坦克大战,德军由罗伯特.萧饰演的希斯将军率领,企图在圣诞前夕对盟军作全面反击,但计划功败垂成,被亨利.方达饰演的凯晨将军发现,因而双方发生殊死战。原来的宽银幕电影颇能表现出这部巨制的战争气势,在小荧幕上播映当然大打折扣。不过,导演肯.安纳金的叙事手法仍算流畅,加上一群老牌演员罗伯特.瑞安,查理斯.布朗森等也演出卖力,使影片维持了相当的娱乐性。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除了帅气的罗伯特-萧和激动人心的<Panzerlied>没留下什么印象。Panzerlied是唯一的亮点
二战 历史 坦克 战争 戰爭
解放3:主攻方向 (1971) 豆瓣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8.0 (26 个评分) 导演: 尤里·奥泽洛夫 演员: 米哈伊尔·诺日金 / 尼古拉·奥拉宁
其它标题: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一堆经典到雷人的台词
2012年8月19日 评论 一堆现在看来比较雷人的台词以及场景设计 - 装甲19师师长跑进曼施泰因的指挥部:“对不起,元帅阁下,我的师……全完了………………我会遵守军人的职责” 跑出去,随后一声枪响。 “怎么回事?”曼施泰因问。 副官出去后回来报告:“他自杀了。” “毫无意义。”曼施泰因说 这也许是意大利总参谋部唯一一次成功的战例--墨索里尼被捕时对逮捕他的士兵与将领说。 德国在等待你建立功勋--希特勒对斯科尔兹内 206团团长卢金中校率两个营渡过第聂伯河建立登陆场,由于主攻方向改变,得不到炮火支援,损失很大。卢金自己也负了重伤,他把炮营营长茨维塔耶夫大尉找来,说:“留下你的枪给我,自己再去找一把,率部突围吧。” 茨维塔耶夫终于冲出包围圈,见到师长说:“我把全营都带回来了……15人……只有15人……” “我不想死,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茨维塔耶夫大尉手下的一名士官在德军轰炸中阵亡,临死前木然地瞪着蓝天…… 没有你们这些男人,我们就要死了--卓娅奇卡(斯维塔耶夫的恋人)对斯维塔耶夫等战士(我总觉得有种XE的想法XD) 瓦:真不是时候啊,这次我不能亲自参加了,谁来代替我指挥呢? 朱:我代替你,瓦图京同志。你会好起来的,多多保重,我们在波兰还会见面的。 瓦:日切(波兰语,生命之意)。 朱:什么? 警卫员:他总在重复这句话,元帅同志。 瓦:……日切……是波兰话‘生命’的意思…… 多静啊,打破它真可惜。--华西列夫斯基 在战斗前,我总是要刮胡子。与其让敌人刮,还不如自己刮得好。--援苏的自由法国诺曼第飞行团飞行员 莫德尔:“元帅阁下,元首交给我一项重大使命:接替你的职务!” 布施:“我想元首还交给你另一项使命:挡住布尔什维克的进攻。” 莫德尔:“为什么苏联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 布施:“他们作战完全违反军事理论。” 莫德尔:“在战争中只有一条理论,就是要善于取胜!” (影片中莫德尔总是一副穷凶极恶的形象,由此看出莫德尔确实是苏联人十分忌惮的对手) 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内的最高指挥官加曼上将接到莫德尔的命令: “加曼将军,不能把一点物资留给布尔什维克!” 加曼:“是!元帅阁下!” (对部下)“凡是撤不走的物资,都烧光,全部烧光!” 朱可夫走进某团团部,团参谋长过来报告情况,朱可夫问:“你们团长呢?” 参谋长答:“在休息。” 朱可夫道:“叫醒他。” (参谋长摇醒团长,团长迷迷糊糊站起来向朱可夫报告) 朱可夫:“你们团进展如何?” 团长:“……恩……呃……战士们都很勇敢……” 朱可夫(对参谋长):“你说。” 参谋长:“报告元帅同志,我们在机床厂一带进攻受阻,伤亡很大。” 朱可夫(对参谋长):“少校同志,从现在起,你就是该团团长。至于你嘛,中校同志,应该做他的副团长!” 雷巴尔科(对勤务兵):“我叫你悠着点悠着点,只给我放两块方糖,你非给我放三块,政委都说我:‘将军同志,你胖的连坦克都钻不进去了’。” 攻占了柏林动物园,科涅夫前来视察,遇到一个中士肩上蹲一个猴,问道: “怎么了?” 中士:“我受伤了。” 科涅夫(看猴子):“这位呢?” 中士:“一样,我也给它包扎了一下。” 科涅夫(笑):“带它去医疗站,要特别照顾,就说是科涅夫元帅的命令。” 一个苏军坦克手与一个波兰侦察兵去找坦克燃料,在一个车站发现了一辆油罐车。 坦克手上去打开盖子闻了闻,对波兰兵说:“给我个杯子。” 波兰兵:“要杯子干嘛?” 坦克手:“拿来就是了。” (波兰兵递上,也爬了上去。见坦克手舀了一杯,准备喝,十分吃惊) 波兰兵:“你这是干什么?” 坦克手:“我们俄罗斯坦克兵有个习惯,喜欢用舌头尝尝坦克燃料的质量。你要来一口吗?” 波兰兵:“不要。” 坦克手(喝了一口):“爽。” 波兰兵(好奇地一闻):“是酒精!我也来一口!” (戈培尔帮希特勒了解柏林前线情况,按电话簿随便拨了个号码) 戈培尔:“我是‘柏林城防司令’,你们那有俄国人吗?” 老太太:“有,先生。” 戈培尔:“他们在干嘛?” 老太太:“在唱歌。” 戈培尔:“什么?在唱歌?!” 老太太:“对啊。司令先生,请问你是俄国的城防司令还是德国的城防司令?” 戈培尔:“德国的!他妈的!(对希特勒)他们已经到了威廉大街了。” (柏林前线,政工人员们正在给士兵拍党证用的照片) 教导员(对士兵):“看着照相机,精神点。准备,一、二、三……” (“轰!”一声巨响,大家急忙趴下) 教导员:“再来一次。” 摄影师:“还要拍啊?” 教导员:“这不是给朋友拍照,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苏756步兵团长(接到电话):“什么?(帝国大厦)二楼拿下来了?好样的!”转头道:“接师长!” 苏150步兵师长:“占领二楼了?好样的!再往上冲!--接司令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突击第三集团军司令员):“占领了二楼?你们拖得太久了。旗子,快点,把旗子插上去!--接元帅。” 朱可夫:“怎么才占领二楼,太慢了,行动太慢了,将军。——接斯大林同志。” 希特勒自杀时拿的居然是马卡洛夫手枪(代替瓦尔特?)?! 希特勒强迫爱娃自杀时的动作像强奸…… 根据克莱布斯的要求,一名苏军通信兵中尉被派到总理府地下避弹室装电话(直通莫斯科的),一进门,中尉扫了一眼避弹室,说:“你们这太不像话了,该收拾一下了。” 装好了,正在调试,戈培尔正好出来。中尉礼貌地问: “你好,请问盥洗室在哪?” 戈培尔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关上门,进去了。 中尉离开避弹室,出门前正赶上戈培尔叫卫兵用枪打死自己与玛格达,感叹道: “你们这儿确实不太象话。”
1969 二战 全景式 前苏联 历史
莫斯科保卫战 (1985) 豆瓣
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7.3 (12 个评分) 导演: 尤里·奥泽洛夫 Yuri Ozerov 演员: Yakov Tripolsky / 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
其它标题: 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 大祖国战争
本片是苏联为纪念二战中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伟大胜利所拍摄的一部史诗性多集宽银幕巨片。全片分为《侵略》、《台风战役》两部,每部上下集共四集。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集中了一百九十个师的兵力,以闪电战术入侵苏联,苏联因准备不足,在战争初期节节败退,德军直趋莫斯科城下,双方在莫斯科展开了殊死决战。该片拍摄历时两年,耗资约六百万卢布,拍摄场面宏大壮观,约有五千士兵、近一万名群众、二百五十名演员、二百零二名摄影师参加。这部场面宏伟的战争和导演其他几部类似的战争片一样,都在前苏联政府的支持下,拍摄的具有很强政治性目的的电影。影片宣扬的正义战胜侵略今天看来也是正当的,可是一些宣传国家领袖的场景明显是一种政治需要。如果排除掉这些政治因素,但就影片对宏观战争场面的描写,依然是出色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Stalingrad
8.2 (34 个评分) 导演: 约瑟夫·维尔斯麦尔 演员: 多米尼克·霍卫兹 / 托马斯·克莱舒曼
其它标题: Stalingrad / 决战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遭到的史无前例惨败的一役,也是欧洲战场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苏联红军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德国炮弹和飞机的轰炸,但被战争涂炭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这部影片从德军的独特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
2012年9月26日 看过
2006年第一次下载,看了二十分钟;2010年第二次下载,看了半小时;今天终于看完了……我真够效率的……
二战 历史 德国 德国电影 战争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1973) 豆瓣 TMDB
Семнадцать мгновений весны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9.5 (29 个评分) 导演: 塔季亚娜·利奥兹诺娃 演员: 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 Yefim Kopelyan
《春天的17个瞬间》描写了1945年的春天,潜伏在德国帝国保安局第6处20年之久的苏军侦察员施季里茨突然接到总部指示,要他设法查清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与美、英单独媾和的情况,并查清与西方谈判的神秘人物是谁。在联络电台遭破坏、报务员被炸身亡、无法与上级再次联系的情况下,施季里茨冒着被敌人怀疑、监视的危险,经过17天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终于得到了德国党卫队参谋长沃尔夫与美、英司令部代表在瑞士伯尔尼秘密谈和的情报,使苏联政府及时揭露了敌人的阴谋。就在他即将凯旋与分别20年的妻子团聚时,上级却希望他继续潜伏……

《春天的17个瞬间》被人们誉为“非凡的影片,它甚至使那些惯于吹毛求疵地把影片同历史进行对照的人,也不由得倾倒于影片的魅力。”编导出色地把纪实手法与艺术虚构融合在一起。影片的故事情节以施季里茨调查法西斯上层人物与西方秘密谈判媾和为核心,却又以他与德国党卫军的周旋以及党卫军内部的斗争为线索,剥丝抽茧、层层推进,全片不见“历史瞬间”的快速闪过,而是以慢节奏细腻展现主人公的斗争历程,使纪实性、戏剧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统一。

施季里茨是全剧着力塑造的英雄人物,他富有斗争经验、充满智慧,有着坚定的信仰和不畏艰险、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因而能在敌营中一次次完成总部交给的任务。著名演员吉洪诺夫在该片中的表演沉稳、干练、富有内在的激情,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气息。同时,导演还运用闪回、内心独白和细微的动作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片中施季里茨与分别10年之久的妻子在咖啡馆里秘密会面时,为了不被敌人察觉,他们佯装成陌生人,隔桌遥相对视,在20分钟里一言不发,完全靠眼睛这扇“心灵的窗户”将人物内心强忍的离别痛苦和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由于《春天的17个瞬间》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该片编剧、导演、摄影、美术以及主要演员吉洪诺夫、波罗涅沃依集体荣获1974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
勾魂地堡 (2001) 豆瓣
The Bunker
导演: Rob Green 演员: 杰森·弗莱明 / 安德鲁·蒂曼
其它标题: The Bunker / The Evil Is Within (UK)
故事发生在1944年的德国,一群德国士兵在盟军的乘胜追击之下被迫躲入了一座碉堡内。铂依曼(杰森·弗莱明 Jason Flemyng 饰)是连队里最不受待见的一个,即使到了这样的紧要关头,他依然是众人排挤和嘲讽的对象。
除了克虏伯(西蒙·坤茨 Simon Kunz 饰)和司申科(安德鲁·蒂曼 Andrew Tiernan 饰)外,克鲁茨曼(埃迪·马森 Eddie Marsan 饰)也被深深的愧疚所缠绕,他觉得他们现在尴尬的处境完全是因为自己一人所导致的。战争给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带来的深深的伤害,在幽暗的碉堡里,这种伤害似乎被无形的放大了。一连串莫名其妙的事件在碉堡里发生了,在黑暗之中,似乎还存在着别的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