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史
太平洋战争三部曲之3:机动部队 豆瓣
作者:
渊田美津雄
/
奥宫正武
译者:
孟宪楷
海洋出版社
1987
山的那一边 豆瓣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张和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莫斯科战役1941 豆瓣
作者:
【瑞典】尼克拉斯·泽特林
译者:
王行健
台海出版社
2018
- 3
1941年9月底,百万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阵列于莫斯科以西180英里的前线,意图一举拿下东线战场。面对规模同样庞大的苏军,德军士气旺盛,以装甲师为先锋打破了苏军防御,楔入纵深,并围困住了援往莫斯科的大部苏军。
然而,这并未击败苏维埃政府。朱可夫将军回到莫斯科,作出了绝地反击的部署,重建莫斯科以西的防线。雨季的泥泞拖住了德国的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为朱可夫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德军在11月再次开始攻击,苏德双方进行了殊死较量。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顶住了德军进攻,转入反攻。
本书基于众多档案记录、个人日记、信件和其他来源进行编撰,并从士兵和将领的角度重现了战斗。这场战斗对整个德国的东线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结果揭示了为什么德国对莫斯科的袭击未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
然而,这并未击败苏维埃政府。朱可夫将军回到莫斯科,作出了绝地反击的部署,重建莫斯科以西的防线。雨季的泥泞拖住了德国的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为朱可夫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德军在11月再次开始攻击,苏德双方进行了殊死较量。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顶住了德军进攻,转入反攻。
本书基于众多档案记录、个人日记、信件和其他来源进行编撰,并从士兵和将领的角度重现了战斗。这场战斗对整个德国的东线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结果揭示了为什么德国对莫斯科的袭击未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
中途岛奇迹 豆瓣
作者:
[美]戈登·普兰奇
/
唐纳德·M.戈尔茨坦
…
译者:
祁阿红
/
王喜六
2015
- 8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是一支弱势部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辉煌战例。
在珍珠港遭到毁灭性重创后,一支仅有28艘舰艇的美国舰队,面对的是趾高气扬、拥有88艘舰艇的日本舰队。美国人派出一波又一波前去轰炸日本舰队的飞机,都被日本人像拍苍蝇似的击落了。但是在此战结束时,美国人却创造了奇迹,从而彻底扭转了美守日攻的战略态势,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途岛奇迹》解释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的,是见证这段历史的双方指挥员和作战人员。本书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作战指挥艺术不可多得的材料。
在珍珠港遭到毁灭性重创后,一支仅有28艘舰艇的美国舰队,面对的是趾高气扬、拥有88艘舰艇的日本舰队。美国人派出一波又一波前去轰炸日本舰队的飞机,都被日本人像拍苍蝇似的击落了。但是在此战结束时,美国人却创造了奇迹,从而彻底扭转了美守日攻的战略态势,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途岛奇迹》解释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的,是见证这段历史的双方指挥员和作战人员。本书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作战指挥艺术不可多得的材料。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基根
译者:
小小冰人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最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zui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独辟蹊径地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全二册) 豆瓣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钮先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8
李德·哈特是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既是他的遗著,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战史。全书对历时六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作者同时也对此段历史作了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
战斗的日子 豆瓣
THE DAY OF BATTLE
作者:
〔美〕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
译者:
小小冰人
2015
- 6
横渡地中海 剑指亚平宁
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
本书梳理了盟军从登陆西西里,到最终攻下罗马城的时间线,描绘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诉说了无数“为自由而死”的英勇故事。
虽然进攻意大利的决定极具争议,但行动一旦开始,盟军解放意大利的决心便未曾动摇: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铺天盖地、如雨般密集的炸弹……阿特金森笔下,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洒而就的画卷徐徐展开。
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的轨迹在这段历史中会聚、燃烧。
这是第三帝国与其反抗者之间,为争夺欧洲大陆而展开的史诗战役,打响了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当马克·克拉克最终“征服”罗马时,诺曼底登陆前的最后一处障碍被彻底排除了——第三帝国末日将近。
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
本书梳理了盟军从登陆西西里,到最终攻下罗马城的时间线,描绘了恢弘壮烈的意大利战役,诉说了无数“为自由而死”的英勇故事。
虽然进攻意大利的决定极具争议,但行动一旦开始,盟军解放意大利的决心便未曾动摇:集结的号声伴着奔涌的海浪将冲锋艇送上西西里的金色海岸,轰鸣的钢铁战车履带碾过萨莱诺平原坚固的防线,呼啸的战机在塔兰托港投下铺天盖地、如雨般密集的炸弹……阿特金森笔下,一幅雄浑与悲壮共同挥洒而就的画卷徐徐展开。
不堪重负的艾森豪威尔,无畏却自负的马克·克拉克,天纵奇才的巴顿,偏执、激情的丘吉尔,运筹帷幄的坎宁安,四面楚歌的墨索里尼……从将军到士兵,从政客到平民,无数生命的轨迹在这段历史中会聚、燃烧。
这是第三帝国与其反抗者之间,为争夺欧洲大陆而展开的史诗战役,打响了瓦解轴心国欧洲防线的第一枪。当马克·克拉克最终“征服”罗马时,诺曼底登陆前的最后一处障碍被彻底排除了——第三帝国末日将近。
阿登战役1944-1945 豆瓣
The Ardennes 1944-1945:Hitler's Winter Offensive
作者:
[瑞典] 克里斯特尔·博格斯特姆
译者:
姚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 10
1944年12月,就在二战行将结束之际,希特勒又一次令世界震惊:德军从比利时和卢森堡东部林木茂盛的阿登山区发起了一次强有力的反击,并在盟军战线上形成了50英里的突出部,这是盟军在大战中第二*遭到奇袭。规模庞大的德军装甲纵队似乎不可阻挡,如波涛般向西涌去。这次攻势集中了德国的前沿军事科技:“虎王”巨型坦克、革命性的新式突击步枪、飞弹、现代化喷气机。德军甚至派出小型电动潜艇支援攻势!为打败德军,一场为期6周的史诗般的冬季反击战打响,这是美军历史上格外血腥的一场战争。
《阿登战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攻势》通过浏览档案、采访老兵、考察战区,从军事的角度对阿登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全景展示。本书不仅跟踪记录了德国及同盟国军队的整个行动过程,还分析了军事战术、部署方式、人事任免、征兵制度、士兵素质、后勤保障等作战中的人为因素,并对作战双方的武器,甚至参战部队历史、部队领导、作战能力等细节进行了介绍。
《阿登战役1944—1945:希特勒的冬季攻势》通过浏览档案、采访老兵、考察战区,从军事的角度对阿登战役进行了详细的全景展示。本书不仅跟踪记录了德国及同盟国军队的整个行动过程,还分析了军事战术、部署方式、人事任免、征兵制度、士兵素质、后勤保障等作战中的人为因素,并对作战双方的武器,甚至参战部队历史、部队领导、作战能力等细节进行了介绍。
从胜利到僵局 豆瓣
作者:
[英]C.J.迪克(C.J.Dick)
译者:
郭伟猛
台海出版社
2019
- 10
1944年夏天,欧洲的战争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西方盟国和苏联都拥有主动权和力量,能够对德国发动战略进攻。军事分析家C.J.迪克撰写了两卷关于西线与东线作战的研究报告,他对两条战线上的指挥官的优缺点,特别是*级指挥官的判断、选择和妥协,进行了罕见的深刻洞察。同时,他也厘清了军事教条的缺陷、后勤物流,尤其是联合战争的性质,对领导层和行动施加的限制。
《从胜利到僵局》聚焦于西线,特别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军队在法国和低地国家的行动。迪克的整个视角在于战役法,它将个人的战术战斗与更广泛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他*关心的是盟军指挥官对军、集团军和战区进攻行动的控制。
迪克的分析表明,盟军司令部的思想受到了限制,这种思想根植于小规模战争和*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而由此产生的缓慢进攻,因盟军思想和利益的分歧,变得更加复杂。结果,盟军的进攻势头减弱,成为消耗战,错失了本可能大大提前的胜利,与苏联在东线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
《从胜利到僵局》聚焦于西线,特别是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军队在法国和低地国家的行动。迪克的整个视角在于战役法,它将个人的战术战斗与更广泛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他*关心的是盟军指挥官对军、集团军和战区进攻行动的控制。
迪克的分析表明,盟军司令部的思想受到了限制,这种思想根植于小规模战争和*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而由此产生的缓慢进攻,因盟军思想和利益的分歧,变得更加复杂。结果,盟军的进攻势头减弱,成为消耗战,错失了本可能大大提前的胜利,与苏联在东线的努力形成鲜明对比。
破晓的军队 豆瓣
An Army At Dawn
作者:
〔美〕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
译者:
王国平
重庆出版社
2015
- 8
内容介绍:
盟军豪赌北非 攻占突尼斯
摧毁轴心国大军的战略主动权
本书以险象环生的“火炬行动”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1942~1943 年盟军两栖登陆北非,攻占突尼斯、歼灭轴心国非洲军团的惨烈战事。
从侥幸登陆摩洛哥、阿尔及尔时的意气风发,到挺进突尼斯与凶狠老辣的德军恶战时的惊恐万状,盟军发现自己根本没做好战斗准备:后勤混乱、军事误判、争夺指挥权、英美军队各自为战……北非沦为试验场,突袭朱代伊德、凯塞林山口战役、突尼斯决战,一场接一场的血腥搏杀,将盟军,尤其是初出茅庐的美军,淬炼为一支虎狼之师!
书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战场上涌现的众多主角:艾森豪威尔、巴顿、布拉德利、蒙哥马利、隆美尔、凯塞林……无论是驰骋疆场杀伐决断的将军,还是为活命而冷酷杀戮的士兵,抑或战火中犹如蝼蚁的百姓,阿特金森笔下的战争显得尤为真实、可怖!当隆美尔兵败之际,北非战役终于为登陆西西里、诺曼底,解放欧洲大陆淬炼出无数精兵悍将,以及宝贵的作战经验!
盟军豪赌北非 攻占突尼斯
摧毁轴心国大军的战略主动权
本书以险象环生的“火炬行动”为切入点,详细梳理了1942~1943 年盟军两栖登陆北非,攻占突尼斯、歼灭轴心国非洲军团的惨烈战事。
从侥幸登陆摩洛哥、阿尔及尔时的意气风发,到挺进突尼斯与凶狠老辣的德军恶战时的惊恐万状,盟军发现自己根本没做好战斗准备:后勤混乱、军事误判、争夺指挥权、英美军队各自为战……北非沦为试验场,突袭朱代伊德、凯塞林山口战役、突尼斯决战,一场接一场的血腥搏杀,将盟军,尤其是初出茅庐的美军,淬炼为一支虎狼之师!
书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战场上涌现的众多主角:艾森豪威尔、巴顿、布拉德利、蒙哥马利、隆美尔、凯塞林……无论是驰骋疆场杀伐决断的将军,还是为活命而冷酷杀戮的士兵,抑或战火中犹如蝼蚁的百姓,阿特金森笔下的战争显得尤为真实、可怖!当隆美尔兵败之际,北非战役终于为登陆西西里、诺曼底,解放欧洲大陆淬炼出无数精兵悍将,以及宝贵的作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