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曲
贝多芬:第9交响曲"合唱"(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现场录音) 豆瓣
9.8 (17 个评分) Hans Hopf / Elisabeth Schwarzkop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15日 出版发行: Orfeo
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发现经过
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时,上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听说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尚保存着这场著名演出的录音带后,我尝试去寻找关于这个事件的更多具体情况。对于这个可说是富特文格勒最著名录音的起源,已经有很多传闻和推测,现在似乎有机会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了。
在一位朋友的慷慨帮助下,我证实这个录音的确存在,并得到了听录音带的好机会。于是有一天,我去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大办公室,那里配备了我们通常所听的EMI公司出版的CD及一本总谱。录音带装在一个旧的硬纸匣里,上面用旧体字打印出录音师、录音计时等说明以及“不准播放”的标记,看起来的确是在架子上存放了很多年,到现在才第一次被取出来。
接着我开始听录音。从一开始就明显感觉到,这个录音是从一个不同的话筒位置录的,声音形象很不一样。我于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播放录音带,然后再切换到CD唱片,这样对比着一直往下听。我越往下听越觉得兴奋,越来越确定这个录音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为人所熟知的“官方”版本是完全不同的演出。最初的迹象是演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及观众的咳嗽声,而最终的证明则是在慢乐章中,小提琴提早进入——这个情况在EMI的CD中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肯定EMI的工程师们曾经运用了更多的材料和手段对录音进行过制作。细心的听众可以自己听出所有不同的部分,这里只列举其中一些:EMI版在极弱段落加大了动态处理使其听起来更加响亮;在结尾的和弦增加了渐强;歌唱部分也变得不同,他们对总体的休止进行了编辑,改变了各位歌手间演唱的均衡。原版录音在这些方面都显得更加自如、更加紧凑。当我们使用更好的播放器材去听这个未经修改的录音时,上述的聆听印象再次得到加强。
此后的事情,就是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展开顺利的谈判,结果发行了这张美妙的CD唱片。现在,所有的富特文格勒崇拜者终于可以完整、真实地听到未经瓦尔特.李格修饰处理过的、这场在难忘的时刻举行的音乐会了。
————Dietrich von Kaltenborn
富特文格勒1951拜鲁伊特贝九现场录音
1951年7月29日,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富特文格勒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BR)派出录音团队,通过覆盖全欧洲(包括巴黎)的广播网络,对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这一事件标志着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制并现场直播拜鲁伊特音乐节舞台演出的传统由此开始。
第九交响曲由音响工程师Hildebrandt和技术指导Bethkenhagen录音,只作了现场直播,但没有重播。因此,这个录音带一直收藏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音响档案馆里,从未以任何形式再次播放。1968年1月,原始录音带以单声道38cm/秒的速率复制到两卷由BASF公司生产的15英寸大圆轴盘式磁带上,以作更好的保存。第一盘磁带收录第一、二乐章,第二盘磁带是第三、四乐章,总时间长约74分钟。期间,HMV的商业录音于1955年被制成密纹唱片出版,而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的录音带却仍然鲜为人知。
2006年初,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年轻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向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询问这个录音带的情况。在听录音带时,发现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所录的演出,与HMV出版的商业录音存在很多不同点。Dietrich von Kaltenborn曾经于2004年在慕尼黑诸圣教堂的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大提琴声部。接着,2006年10月30日,在巴伐亚广播公司主楼的第一录音室举办了一个试听会。Dietrich von Kaltenborn,Michael Arlt(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在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小提琴声部)和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的理事们一起参与试听,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几位雇员也在场。试听会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令人难忘的,大家尤其对来自日本的访问者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决定授权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以CD唱片的形式专门向其会员以及世界各地富特文格勒协会的会员们出版这个录音。
————Mary Ellen Kitchens(巴伐利亚广播公司 电台档案馆)
真实的传奇: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鲁伊特"本真”贝九
1951年7月29日,富特文格勒受邀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拜鲁伊特音乐节就中断了。英国HMV唱片公司派出唱片制作人瓦尔特.李格到拜罗伊特,负责对这场音乐会进行录音。
传闻在音乐会后,李格立即拜访了富特文格勒,表示对演出感到很失望,声称此前他曾听过富特文格勒更好的演出。此后数年间,这个录音一直未能出版,甚至到富特文格勒离世以后。尽管当时高品质的磁带录音和密纹唱片都发展起来了,但是唱片公司仍然不习惯对现场演出的录音作商业发行,HMV显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从1950年开始,HMV正着手进行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的贝多芬交响曲系列录音,本来还应该包括第二、八、九交响曲,而拜罗伊特的录音是为未来的录音室录音作某种准备。但是富特文格勒于1954年离世,没有录下以上三首交响曲。鉴于第九交响曲的重要性,HMV不得不发行在拜鲁伊特的录音。
结果证明这个演出是HMV所发行的最成功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远远超出了李格和HMV的想象。它变得相当“流行”,不管发行的形式如何变化——单声道密纹唱片、Elektrola-Breitklang、开盘磁带、Musicassete及CD唱片,它始终保留在目录上。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还看见一些非EMI的CD唱片,据称是从EMI各个分公司早期压制发行的密纹唱片转制而成。这些出版公司不约而同地声称,拜鲁伊特贝九的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他们根据以前的老密纹唱片转制的CD,声音比新出版的根据原版录音带重新制作的CD更加好,而且每间公司竞相表示,自己的转制技术比其他公司强。
EMI日本分公司(东芝)长期以来发行一个独特的版本,这个版本包含了富特文格勒上台前观众的短暂嘈杂声,接着是热烈的掌声,富特文格勒走向指挥台的脚步声,以及他与一些乐团团员的“简短交谈”。有些追捧者称赞这个版本,宣称它是一个杰作,真正传达出富特文格勒这场音乐会的紧张气氛。无论如何,“拜罗伊特贝九”仍然是 最受喜爱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尽管后来又发行了柏林、卢塞恩和维也纳的贝九现场音乐会录音。另一方面,尽管人们非常喜爱这个录音,但仍然有人对它提出怀疑。例如:(1)录音带有明显的剪接痕迹;(2)演出中最后的和弦有点奇怪;(3)在合唱部分“vor Gott”的结尾,有突兀和不寻常的渐强;(4)演出结束后的掌声存在数个不同的“版本”;(5)最后,对东芝版的疑问:在登上指挥台之后,富特文格勒真的会跟乐团团员交谈吗?去年(2006)我们拜访伊丽莎白.富特文格勒夫人的时候,就最后一点向她提出询问。听完东芝版后,她的意见是“komisch!”(奇怪!)这些现象意味着,目前为止我们所听到的HMV拜罗伊特贝九并非纯粹的现场演出,而是一个被瓦尔特.李格剪辑过的、由排练和现场音乐会混合而成的版本。
这场历史著名的音乐会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音,于演出当天在慕尼黑、斯图加特、巴黎和赫比(Hörby)现场广播。(资料来源:奥尔森著《富特文格勒1932-1954年广播录音》/《Furtwängler Broadcasts / Broadcast Recordings 1932-1954》by Henning Smidth Olsen)如果巴伐利亚广播公司仍然保存着这场音乐会的“本真”现场录音带的话,那么HMV后来做的手脚将会无所遁形,上述指出的种种问题也理应得以澄清。在René Trémine编著的《富特文格勒唱片目录》(《The Furtwängler Discography》)中提到,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保存着这份录音带。幸运的是,这份录音带真的存在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这个录音带被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重新发现”,他曾经在2004年德国耶那(Jena)的“富特文格勒日”上演奏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的大提琴声部,我们在那里相识。他联系到他的朋友,证实存在这份录音带,并且得到了听录音带的机会。此外,他还好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试听会。借此机会,我们愿向von Kaltenborn先生所作的安排表示最由衷的感谢。现在,未经任何剪辑处理过的“本真”拜鲁伊特贝九已经投入发行,根据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签署的正式合约,唱片封套将打上“BR”的标记。
关于这场演出的特征,请听众们参考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的笔记。各个乐章之间的间隔大部分都幸运地保留下来,我们可以听到,独唱家们在第三乐章之前进场,而第三乐章结束仅一瞬间,第四乐章便开始。录音的质量非常好。弦乐的音色被完美地捕捉下来,动态幅度惊人地宽广,我们在同一年斯图加特音乐会(富特文格勒中心发行)上的拉威尔和海顿作品中,同样感受到这一点。这有力地证明了关于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声音比密纹唱片还差”的故事是不真实的。总之,对比之下,HMV版清楚地显示瓦尔特.李格作了一些改动:增加回响,用其他录音替代了带有听众杂音的乐句,改变动态,以及在合唱“vor Gott”的结尾部分增大渐强。
至于为什么这个录音直到目前都未被发行,这是一个谜。现在就连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自己也弄不清楚那些“广播播放-摘要-封存”的字样当初是想说明什么。总之,我们可以听到,在经过56年的漫长沉睡之后,这场历史著名的演出仍然具有出色的声音。经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许可,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得以使其会员以及国外的富特文格勒协会会员们拥有这个录音,这是一件令人相当欣喜的事情。我们将共同分享富特文格勒中心理事们2006年10月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播音室里聆听这个录音时经历过的那种战栗感觉。
我们的唱片封套选用了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原版宣传品的部分页面,其中包括四整页的“1951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名单。
————Masayuki Nakamura(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主席)
英译文审校:Lee Schipper
中文翻译:岛冰
原文出处: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世界首发”原版拜罗伊特贝九唱片说明书翻译+听后乱弹
贝多芬 :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 豆瓣
9.3 (6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这个60年代版一致公认为最首要的选择,录音也堪称模拟时代的范本,此低价版套装也更加显得超值,不可错过。63年版“企鹅”评价三星
巴比罗利: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 豆瓣
John Barbirolli / Halle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0年2月21日 出版发行: EMI
Disc: 1
01 1. Intermezzo
02 2. Ballade
03 3. Alla marcia
04 2. The Swan of Tuonela
05 4. Lemminkäinen's Return

Disc: 2
01 1. Andante, ma non troppo - Allegro energico
02 2. 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03 3. Scherzo (Allegro)
04 4. Finale: Quasi una fantasia (Andante - Allegro molto)
05 1. Tempo molto moderato, quasi adagio
06 2. Allegro molto vivace
07 3. Il tempo largo
08 4. Allegro

Disc: 3
01 1. Allegretto
02 2. Tempo andante, ma rubato
03 3. Vivacissimo
04 4.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05 1. Allegro moderato
06 2. Andantino con moto, quasi allegretto
07 3. Moderato - Allegro (ma non tanto)

Disc: 4
01 1. Tempo molto moderato - Allegro moderato - Presto
02 2. Andante mosso, quasi allegretto
03 3. Allegro molto - Un pochettino largamente
04 1. At the Castle Gate
05 2. Mélisande
06 7. Mélisande at the Spinning Wheel
07 9. The Death of Mélisande
08 Adagio
09 Un pochettino meno adagio - Vivacissimo - Adagio
10 Allegro molto moderato
11 Vivace - Presto - Adagio

Disc: 5
01 No. 1, All' overtura
02 No. 1, The Hunt
03 No. 2, Scena
04 1. The Lover
05 2. The Way of the Lover
06 3. Goodnight, my beloved, farewell
07 1. Allegro molto moderato
08 2. Allegretto moderato
09 3. Poco vivace
10 4. Allegro molto
科林·戴维斯:幻想交响曲 豆瓣
8.8 (5 个评分) Hector Berlioz / Sir Colin Davi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5月8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幻想交响曲》:1827年秋日某晚,柏辽兹在巴黎奥德翁剧院观看英国剧团演出莎士比亚悲剧,深受感动,且爱上了饰演朱丽叶的演员,却遭拒绝,使他极度苦闷。1830年,27岁的柏辽兹写成这部表现个人爱情狂热、绝望、幻想的标题交响曲,副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活的插曲”。
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梦幻、热情”。先是广板,而后是热情的急快板,奏鸣曲式。作者于1832年在该曲的总谱上曾写了很长的文字,描述了一个神经衰弱、狂热而富于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在失恋时服毒自杀,因剂量不足,在昏迷中进入光怪陆离的幻境的情景。他还指出,贯穿全曲的“固定乐思”,表示着使音乐家神魂飘荡的恋人形象,第一乐章中,这一主题的出现顿使阴暗、忧郁的情绪变得热情、明朗。第二乐章“舞会”。适中的快板,在华丽宴会的舞会上,艺术家遇到心爱的人。这是一段辉煌的圆舞曲,作者在乐队中首次采用了两架竖琴。第三乐章“田园景色”。慢板,以英国管与双簧管模仿乡间牧童的二重唱,使沉思中的艺术家产生热情和希望。“固定乐思”再次出现,他求之不得,十分痛苦。牧歌复现,远处天边传来了雷声。第四乐章“赴刑进行曲”。从容的快板。艺术家服毒后昏迷,以为自己杀死了情人,被判死刑。在描写押赴刑场时,“固定乐思”的出现,仿佛是对爱情的最后眷念。这里用了三个长号,两个低音号,四个定音鼓及其它打击乐器。第五乐章,“妖魔夜宴的梦”。快板,是一段群魔狂舞的回旋曲。圣咏主题“愤怒的日子”在低声部与钟声、舞蹈节奏混为一片,情人的主题又以怪诞的面貌重现。乐曲在急速而狂热的舞蹈中结束。《幻想交响曲》从失恋这样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欧洲一些艺术家在生活逆境中的苦闷情绪。它还从标题音乐创作和交响乐配器两个方面,为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舒曼曾撰文高度评价这部作品,李斯特将它改编成钢琴曲,帕格尼尼对“幻想”推崇备至,并建议柏辽兹创作一部中提琴与乐队作品,也就是著名的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
2010年3月12日 听过
第一次完整听幻想就听到被音乐圣经吹捧的老高的科林戴维斯+阿姆斯特丹皇家版
Berlioz Colin Davis Philips RCO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战时Melodiya传奇录音》 豆瓣
WILHELM FURTWANGLER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06年7月15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RUS)
富特文格勒 戰時傳奇錄音Melodiya MEL-FURT16 套裝16CD
紀念大師冥誕120週年, 限量珍藏版本
全套16CD皆採獨立規格包裝 (非環保包裝)並編註序號備查;
特沿用Melodiya 原始古樸LP封面及內頁圖文,意義非凡
源自Melodiya原始母帶,精心轉製,不同凡嚮
敬告 非100% "福迷" (FURT FANS)者 ,不建議隨興擁有!!
2006年7月15日 全球獨家 限量發行
交响之诗 豆瓣
Gerarad Schwarz
出版发行: Delos
这是天乐唱片为音响品牌AAD推出的发烧唱片。一直以来,天乐的这类唱片,都肯定是属于超级发烧天碟,价钱虽然贵,但品质同样非常出色。《The Symphonic Sound Stage》交响舞台SACD收录的全部都是非常经典的曲目,有动有静,首首都是非常好听的古典作品,而且在高超的录音及经过DSD技术处理后,这只SACD唱片无论是其SACD版还是CD版,其动态及定位都是出色得吓人,特别是大乐团的那种“大场面”的表现更是让人惊讶。
假如要我用一句既简单且直接的形容词来告诉音响发烧友,我对这张天乐重新以 DSD 技术再版的《The Symphonic Sound Stage》Hybird SA-CD 的听后感,我想,用「过瘾与残酷」来形容是最贴切不过。
曾几何时,您也开始觉得家中的发烧片多得眼花撩乱,一旦有朋友来访,会觉得这张也不错,那张也不赖,东放西放的结果,反而失了焦?「交响舞台-聆听者指南」彷佛就像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出现的SACD。录音团队将Delos好几张由指挥许瓦兹(Gerarad Schwarz)演出的管弦乐作品录音的母带集结在一起,由于它们原来在Delos发行的唱片本身就有很好的录音效果,现在经由Top Music的处理,更能展现出它们的优质。「交响舞台-聆听者指南」收录11首音响迷的指针录音,取材自具有爆棚实力的理查德史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七纱舞」、雷史毕基「罗马节庆」、法雅「三角帽」、「西班牙花园之夜」、史特拉汶斯基「火鸟」、普罗高菲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选段,录满七十分钟的澎湃音响;另外也有海登的钢琴协奏曲与大提琴协奏曲片段,让您领略一下Hi-End的细致音色。您可以听到每个片段的音场之广阔与清晰,好像您的聆听室果真容纳了一个管弦乐团似的,不管声音场面再怎么满,音质都没有失真的疑虑。由于有极佳的音像,您甚至可以听得到各种乐器在管弦乐团里的位置。「交响舞台-聆听者指南」从到至尾毫无冷场的高质量表现,为管弦乐音响测试片立下一个全新的典范。
打从本碟的第1轨选自李察.史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起,苦听者感觉豪无惊喜,不闻从引子中那阵阵延绵不绝叠地而来的管风琴极低频能不着痕迹地令阁下的裤管震动的话,OK,你可以换碟!此刻已充份反映出你的音响组合根本未够班。反之,如你感受到我上述所形容的,我可以肯定,接着而来的那阵铜管高奏必能令你精神为之一振。请小心,因接踵而来的定音鼓震撼性更骇人听闻,其逼力之强劲,恐有摧毁耳膜之虞!在此之前,我曾听过此录音多个版本无数次,但以这张再版碟的音效最全面、最震撼。这录音长 5'28,若你的音响组合在提供极具官能刺激感的情况下安然渡过,恭喜你,你坐拥的音响组合绝对有料到,有资格重放本碟馀下的 10 节古典器乐或人声录音选段了。
讲音响效果,个人认为 DSD CD 层的 Hi Fi 感较强;而 SA-CD 版则较自然、细腻与和谐。于某些录音选段中,我较喜欢 DSD CD 层。然而不容否定的是,这张《The Symphonic Sound Stage》Hybrid SA-CD 的音响质素,是绝对臻达示范级。其高传真的音效,除让听者于?#123;校正确及效果全面的音响组合中充份体验到每一位监製预期为听者带来的至佳听觉享芡猓嗍且粡埲〔娜娴脑嚈C天碟。比方说,碟内多节大堆头编制的爆棚乐章所重现的庞大音场空间感、明确的音像定位、层次感、强烈的动态对比等,除可让你的听觉过足瘾之馀,更可助你找出器材的不足之处。个人认为,这张 Hybrid SA-CD,是每一位音响发烧友不可或缺的必备软件;勿走宝。
Winson Ng/ Hi Fi 音响 227期 2005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豆瓣 Spotify
9.0 (47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着,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 "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卡拉扬:马勒第五交响曲 豆瓣
8.0 (8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8月13日 出版发行: Decca International
马勒在总谱上所罗列的表情符号时常会令演释者不知所云。比如他的《第二交响曲》,几乎每过五小节就出现一个提示,似乎是作为指挥家的马勒专为未来的演释者所设置的某种悬念。那里,隐含着他对未来音响空间的丰富想象。又如,面对pp和ff或渐强(crescendo)等表情符号,如果被埋在老贝和瓦格纳的乐谱里,演释者就可以凭自己的经验驾轻就熟。前者可依据古典的演释法则对之,后者则可凭个人的造化加以再创造。然而,遇马勒就不行。演释者如那样做就有可能迷失方向,几乎无从着手。对此,已入一流的大师英巴尔不无感叹道,马勒的音乐之于乐队要求甚高,乐队唯有相当熟练后,才有可能逐渐去领略马勒的多义性,刻画出那些极为动人的音响。确乎,演释马勒就止时间与才能的相并之果。诚如伯恩斯坦所言,马勒的音乐基本上就是音色的音乐。在此,音色成了他隐喻万下世界和宇宙之力的心理独白。《第五交响曲》就是他对未来音响空间所作的一次有益探寻。他将巴赫艰深的复调思维融在各种音色的组合之中,结果,书面上成了,排练却遭到了同仁的批评。人们抱怨他写得过于繁复,连外声部都快被吞没了。而马勒生前又最在乎别人说他外中部的不是,他的交响乐作品大多要求外声部结构轮廓要格外清晰。马勒自己也说:“一些个别音太难演奏……连那些经过句都给跑了。”后来,马勒听取了大伙意见,重新来了一稿。才有了今天《第五交响曲》(据阿尔玛说,马勒后来对《第五交响曲》的配器还是不满)。
说起《第五交响曲》,人们不由地想到了他对终乐章的偏爱。那不仅是因为那里有他人生的缩影和对生活的感受,而且还因他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全面而综合的展现。《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甚至到《第九交响曲》,均为如此。这回,为了《第五交响曲》的终乐章,马勒特意将第四乐章紧缩成了具有间奏风味的“小柔板”作为铺垫,其结果就令这多情的《小柔板》名震天下。
那是因为每当聆听《小柔板》,就令人想到了她与电影《魂断威尼斯》的神缘。意大利名导威斯康蒂慧眼识金,懂音乐,听马勒。为拓展托马斯?曼原作的意境,将马勒的这个《小柔板》切入了银幕。影片的凄美基调与马勒音乐之境颇为相吻,结果,就让人从此知道了马勒。也使这段悲愁的音乐几乎成了死亡的某种象征。这既可说是马勒复兴运动借助影视媒体发展成功的某种点缀,也意味着好音乐必因与好影视的联姻而令世纪末之人逐渐远离日益物化了的烦躁,“躲”进音乐里去玩味人生。有趣的是有关此曲的追问至今仍为纷扬。
人们关注的焦点自然就是威斯康蒂究竟为何要用马勒之乐作配乐呢?与影片相吻的浪漫时代悲乐何止马勒?!比如老柴的《悲怆》等。于是,世界影坛和乐坛的“马勒迷”们就此展开了和睦的争议。是因威斯康蒂导演的故事影射了马勒的爱情生活,还是威导没了别的选择,只是就属她了的那种?!孰是孰非,难以评说。一般而言,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后者。想必威导对马勒颇有心得。影片中导演似淡即浓地让主人翁作家与英俊少男在充满瘟疫的威尼斯城相遇所引出的恻隐和凄楚,似高贵清纯而又似荒诞悲戚,确乎构成了电影配乐的难度。这则缠绵,除了马勒之乐能够胜任外,还会有别的选择吗?!何况原小说作者与马勒还是朋友。可见,威斯康蒂是聪明而富远见的。他当然知道“小柔板”是为了爱情;为了爱妻阿尔玛的负疚之情,更是为了预示某种成份的殉情。马勒的大男子气概,一直令阿尔玛无所适从。阿尔玛有很好的作曲人赋,又是与马勒齐过名的策姆林斯基的学生,并肩过成功的艺术歌曲,而马勒却禁止阿尔玛作曲。阿尔玛含泪顺从。这种心灵隐患令她终身难忘。她甘愿为马勒这具崇高的精神话体作出牺牲。《第五》还是由阿尔玛抄写定稿的。可以想象,马勒的创作灵感若离开了阿尔玛的鼎力相助,还会有今天的‘“巨人”马勒吗?!对此,马勒生前是深有感悟的。在他们的通信交往中,马勒曾无数次地向阿尔玛呼唤过爱和内疚之情。结果,除了“小柔板”,还有《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尤其是《第十交响曲》的慢板乐章,马勒不失时机地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至于那些大指挥们,每俟品到此处,就分不清自己和马勒了。才有了有关“小柔板”的风格之别,有了速度等方面的角逐。有人曾评说大师们远离了马勒原速。他们怎么看?卡拉扬、伯恩斯坦、库贝利克、巴比罗里、腾斯泰德等都似乎对此不屑一顾。或许这是情有可原的。马勒有常在排练中即兴改变配器之习。马勒也曾说:“为了表达作品的意图,如果乐队的空间和质量要求指挥家在我的总谱上做一些改动,那他是正确的。”大师们所争的无非就是自身修养和对马勒风格的感悟,仿佛就在这个“小柔板“里融着道不尽的人间沧桑。所以,似乎一个比一个缠绵和悠长。竖琴潜在的简约风格和弦乐的如泣如诉般的吟颂,令人不由地想到了人生的无常。
19O2年,马勒完成此作。五个乐章。为了音色的倾述,马勒首次在此曲中开始了音响上的“剪接”和“叠影”。他不自觉地将电影蒙太奇的一些法则运用此曲中,结果,就令第一乐章的送葬进行曲动人心魂。乐曲由马勒从小偏爱的小号开始,在大鼓的逐渐弱奏下,由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升C音上的拨奏声中结束。注意,马勒特意标明为P一 PP—PPP,为第二乐章的激情精心铺垫。
第二乐章又作第一乐章的持续和扩展。所以,那个大鼓的弱奏自然成了某种点缀,此乐章为自由奏鸣曲式。音响粗旷、尖锐、凝重,甚至个别段落还出现了九度音程。马勒要求长笛柔而飘逸,像天边回声;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要奏得古怪而粗野、滑稽;圆号作大块面地吼叫。在此,音响的“剪接”象征着生存的苦难和不幸。其中,高潮即临的铜管齐鸣下的D大调圣咏,极富动力。
第三乐章,谐滤曲。弦乐在连德勒舞曲节奏下拨奏,音色似如吉他,很是轻灵、动听。在相当长的发展部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三支单簧管和三支小号融在弦乐中的音响。十分流畅超迈。
第四乐章,小柔板。仅由竖琴和弦乐演奏,采用了他为五首吕克特诗歌之三“我消失于这个世界”而谱的旋律。具有夜曲风味。在降G大调的中部,通过持续不断的半终止来逐渐导向终乐章。所以,也可视此为终乐章的序奏。
第五乐章,回旋曲——终曲。马勒十分注重配器上的结构和色彩。这种章法直接影响了《第八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乃至《大地之歌》。法国号、低音号、双簧管和单簧管相互对答,由法国号将主题展开,在圣咏般的高潮中结束此曲。
法国文学大家罗曼?罗兰听了马勒《第五交响曲》后,声称是‘“严谨和松散的一个混合物”。对此,深喑马勒风格的伯恩斯坦却认为“马勒用音色喻示了20世纪的精神危机”。有心的听者只要认真聆听,便会觉得伯恩斯坦的结构色彩、句法和呼吸,以及对马勒独有的“剪接”音块和音色的把握均到了炉火纯青之境。他在用音色作着内心对天穹的表白。
马泽尔虽与伯恩斯坦在理性上积分不相上下,但效果上却不如伯氏浑然。
卡拉扬的马勒“第五”毋如他的《第六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卡氏似乎对马勒的“剪接”言语有些不以为然。所以,太本色,就凸现了结构、在色彩上却略有些平了。
西诺波里堪称独辟跟径,他通过演释和录制马勒“第五”而逐渐确立了自己在世界乐坛的地位。尽管人们对他在演出中的表现甚有微词、觉他水平很是波动,但也极为赞赏他首次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演释马勒。在他看来,马勒就是一个敏感而富幻想的大家。马勒通过音乐创作去寻觅不幸生活产生之原由。因此,他在演释上突出了幻想和色彩。如在终乐章之前的引子,他把法国号、低音黑管和双簧管所奏的过门音色处理得似悠闲而富冥想意昧。在终止的最后那瞬的小提琴所奏的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他处理得一波三折、突出了终止的厚度和气派。
英巴尔自从录制了马勒以来,人们就对这位具有学术水平的马勒专家抱有期望。他的演释走向与阿巴多如此相近。然而,由于他采用了单点录音方法,又在德国古歌剧院大厅录制,所以,展现马勒生前那种对音响空间的远大理想可谓得天独厚。同样像阿巴多那么注重音色的光彩,但他的管弦音色却极具颗粒性,又有适度之美。甚至就连提琴的换弓,铜管部的呼吸以及器乐的方位感都能听到。尽管,他的音量总不太大,但就音色来看,他比伯恩斯坦、阿巴多等更为精细和清晰。他的唯一不足或许就是在驾驭激情上还略欠火候。股斯泰德的马勒《第五交响曲》荣登榜首,那是因为他对音乐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和领悟事物的敏锐。这令他在诠释马勒《第五交响曲》的深度上堪与伯恩斯坦相匹,在人文上具有相当的高度。所憾的是面对铺天盖地的音响在处理上略有些含混,尽管如此,他对《小柔板》以及许多旋律悠长片断的处理,令人极为心动。
索尔蒂、海汀克和康德拉欣,均属结构力浑厚的那种,敢于表现,大刀阔斧,令人难忘。小泽的版本音色很好,透明、清新,还有回音感。但在把握马勒结构和色彩上略显不足。祖宾?梅塔也出了《第五交响曲》版本,但评价毋如他的马勒《第一交响曲》和《第二交响曲》。
老到的巴比罗里一如既往、一身贵气、色彩上虽不及伯恩斯坦、英巴尔那么富有新意,但他驾驭结构和激情的能力丝毫不逊卡拉扬。这不禁令人想起了当年他与卡拉扬、切利比达凯一起角逐柏林爱乐帅印的情景,确乎实力非凡。在巴比罗利的经典演绎中,小柔板乐章更具悲天悯人的感情J而麦克拉斯的这版使用了少许有争议的诠释方法和华丽的现代音响,使其成为绝佳的首选之作。巴比罗利的1969年版无论如何也应算作最伟大的演绎之一,是曾制成唱片的作品中最热烈动人的一张。音乐宽广繁华但感情强烈:尤其小柔板非常动人。这张唱片录制于沃特福德市政厅,重新制作得极为成功。堪称经典一版。
目前,世界上的不少乐团,常把马勒《第五交响曲》作为训练和提高乐团素质的手段之一。那是因为演释马勒既可把握古典浪漫风格,又为演释现代之乐作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准备。
伯恩斯坦/马友友: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曲:Dmitri Shostakovich / 指挥家:Leonard Bernstein, Eugene Ormandy
出版发行: Sony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五交响曲,Op.47》&《第一大提琴协奏曲,Op.107》
这首交响曲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革命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这个大胆跳动的主题,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大赋格曲主题。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题阴沉而森严。次乐章为传统的诙谐曲乐章。低音弦乐展开了急促的主题,并由木管乐器对此句做应答,时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国号乐句。接下来的柔板是全曲中最纯美的乐章。全部铜管乐器都不派用场,而是用弦乐器展示出柔和动人的旋律线。声部的处理简单明了,效果始终清新透明。室内乐般微妙的配器法体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作曲风格。第四乐章鼓乐长鸣,由小号,长号和大号在猛烈的定音鼓声之后奏出一连串雷鸣般的回旋曲迭句,有着火山爆发般的力度。
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59年夏天,同年10月4日在莫斯科首演。从曲式和内容上看,此曲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颇为相似,但这部作品的旋律却格外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大提琴从低音到高音,纵横无羁地驰骋着,显示出绝佳的技巧效果,因而成为倍受大提琴家欢迎的演奏曲目。演奏这部乐曲,管弦乐只采用规模较小的双管编制,但加添了钢片琴。第一乐章的主要动机形成全曲的基本动机;该曲原来计划写成三个乐章,但到后来变成了四个乐章的格局。其原因是本来附于第二乐章完结处有一段难得一见的长大装饰奏,长度甚至超过了终曲,因此作曲家索性将它独立为一个乐章。肖氏的个性在此乐章中表现得异常鲜明。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据介绍,他1959年完成的《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献给学生罗斯特罗波维奇并由他首演的,肖斯塔科维奇比罗斯特罗波维奇年长21岁,两人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志同道合的忘年挚友。他俩的合作产生了这部妙不可言的“第一”协奏曲。
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交响乐 & C小调第五号交响乐 豆瓣
Furtwangler
发布日期 1985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Emblrm
贝多芬的第一首交响乐作品和其他很多人的处女作一样,并不太具备成型的个人风格,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年青的作曲家受前辈影响深远的程度。尽管如此,她气质刚劲,咄咄逼人,预示着作者无可估量的前途。
大师平生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演出的正是这一曲目。本来很希望能够发布54年的这一版本,无奈唱片始终未能得手。不过就演出而言,毕竟告别演出的历史意义总是重于欣赏意义,最后的贝1确实从客观上来讲是不如以下这一版本的(据说)。
现场演出的前后连接适当,比例调节可取,维也纳爱乐的独特音色使这首贝多芬最悦耳动听的交响乐作品显得异常华丽。作品本身不太具备可供强劲处理的基础,但大师和马勒一样是不惧怕修改贝多芬的总谱和配器的,在他指挥下的贝一声部处理自如,起伏强烈,毫无疑问独特的处理和理解使稍显欠缺戏剧性的贝一同样气势宏伟,光彩照人。
“贝五”则在贝多芬作品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无疑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上至八十下至十八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命运之神的敲门声”(实际上那四连音的创作灵感来自一种鸟的叫声)。
大师为了贝五毕生孜孜以求地探索,从第一次录音到最后的这一录音间隔28年的沧海桑田,重音,色彩和速度的不断变化和修正正是为了努力表现作品的崇高气质。贝五可能是大师的指挥作品中演绎变化最剧烈的一首,即便是同一时期的演绎也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面貌。
贝五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可能都是“愤世嫉俗”的代名词,其实许多人对贝五的印象仅仅限于第一乐章。但在无数次倾听这首交响曲的心理体验后才渐渐发觉: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作品确实是太过狭隘太过片面了。贝五本身的高度内涵仅仅依靠强有力的迅猛手法是无法表达的,她本身的战斗意识即使贯穿全曲,也呈现出各种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扩展。连贯演奏的三四乐章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即使是Furtwangler自己的不同演出也有显著的区别。因为贝多芬从未有过片言只语说明过自己的音乐,所以很难判断究竟什么样的理解才是最符合作曲家的原意。但这无关紧要,作曲家留给演奏家们更大的发挥空间,爱乐者们也自然拥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贝五自诞生之日起就五彩缤纷,永无发展的止步之日。从这层意义上来理解,贝五永远生机勃勃。
曾经极度欣赏他的战时录音,但或许是因为年龄渐长阅历渐深,对“斗争性”一词的理解也在慢慢地变化,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一告别演出的唱片成为我本人最为钟爱的演绎。她并不具备十分迅猛的速度,这是一场十分沉稳优雅的演出。她带给听众的更多的是思索,超然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愤怒。就对作品的内涵理解的深度上,个人认为远胜其他版本包括大师自己的其他演出。
如果不是看见唱片封面上白纸黑字的“柏林爱乐”,我可能不会相信这样华丽的音色是发自这一乐团。大师在演出中经常把管乐部分加倍,或者让法国号等乐器在全曲中占主导位置。这一演出的铜管乐演奏无与伦比!令人激动异常!从沉稳的第一乐章步步逼近,直到末乐章即将开始的部分仍然是控制在非常克制的强度之下,听众的期待心理一再集聚,被充满的渴望和对作品张力的深切体会在那一瞬间全面绽放!节节攀升的庄严末乐章将作品的“斗争意识”全面升华,绝没有人能够抗拒那排山倒海般的强烈冲击!
这一演出是绝美的:她的强劲和复杂手法使贝五呈现出高度内涵和极强的感染力。在她的影子底下,其他的版本似乎都只是崇山峻岭旁边的小山丘。她不但是雄伟的,更是超然的————她不可被攀登。
作为年青的听众有时候确实很难理解一位已知天命的老人在经历了所有的风风雨雨之后对“命运”一词的注解,有时候确实也只能是停留在“仰望”而不是“共鸣”的层次。虽是遗憾但也无伤大雅————我们不必愧于在伟大灵魂面前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谦卑。
这是当年已经年老力衰的大师呕心沥血的杰作。这一演出形成了登峰造极的时刻。无论任何赞美都不可能言过其实。
1954年夏末,大师曾经在贝桑松再度指挥贝五,法国广播乐团演出。他最后一次指挥这一作品没有留下任何录音或资料。
这是大师最后的“命运”录音。
穆拉文斯基 柴科夫斯基 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 豆瓣
9.7 (37 个评分)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Yevgeny Mravin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五张唱片曾经同时登上日本究极100、日本名曲300、企鹅三星戴花与留声机百大这四份权威榜单,这张就是其中之一。
柴科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
创作于1877年,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当时,草率的结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作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乐曲正是表现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渴望。本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此处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协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 曲中,作者还指出了: 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战胜命运、获得力量。当时,作者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脱离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专心投入到创作中去,该曲即是题献给梅克夫人。题辞是——“赠给我最好的朋友”另外,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本曲永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持续的行板,c小调,3/4拍子。全曲的核心出现在第一乐章序奏中,这就是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威严的“命运的主题”。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弦乐奏出,充满了苦恼的情绪,接着又由木管反复。这一乐章通过表现沉重忧郁的心情和转瞬即逝的幸福梦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个人和严峻的命运压力之间的冲突。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调,2/4拍,三段体。双簧管呈现孤寂的主旋律,紧接着是感觉兴奋的副属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态反复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农民舞蹈般优美。整个乐章富于诗意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
第三乐章,诙谐曲, 快板,F大调,2/4拍子。第一部分由弦乐器单独演奏,全体弦乐器持续拨奏。主旋律显得急促匆忙,但却给人以梦幻茫漠的感觉。 此部分进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乐器单独奏出俄罗斯舞曲般的旋律。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只是一些虚无飘渺、错综复杂的音型。
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子。形式为类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 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俄罗斯民谣《野地里的桦木》所写成的朴素、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人民的强大力量。最后,音乐在描绘节日欢乐景象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
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俄国代表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留下来的六首交响曲中的一首,它之后就是广为人知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首曲子于1888年在彼得堡初演。作曲家独有的忧郁和甜美的曲风交错穿插,使得整部交响曲内容丰富多彩,第二乐章里圆号独奏部分充满了温暖的憧憬,这段旋律很出名。而作者自身对于宏大的“命运主题”的呼喊则在序曲部分以单簧管演绎出来,在之后也不断回旋体现。
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 奏鸣曲形式。行板,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一般都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第二乐章 略带有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小调 12/8拍子 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 A大调 3/4拍子,三段体。摒弃了传统的谐谑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可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听众 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乐章 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音乐,升起或沉落〗——转帖,作者不详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像就长寿的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健康非常感谢一样,柴科夫斯基的天分是感谢他的忧郁病(Hypochondria),感谢这件随他终生的恶魔般的厄运。它把他抛入生命充满了一切苦难和甜蜜的两个极端,在他被单纯的瞬息的感情所支配,生活就要变得好受时,忧郁和始终存在的恐怖把美好的画面一点点蹂躏。柴科夫斯基的幸福是忧郁症,是精神濒临崩溃的折磨,他的痛苦是冯•梅克夫人的信,是一次次从莫斯科倾斜着落向彼得堡的大雪。在他的《第四交响曲》中,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中,甚至是那几部欢乐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或《睡美人》,我们经常在美丽的场景音乐中听到如利器般划破湖面的紧张不安的音符,而后浪漫的耳朵在尖利、金属性的声音中恐惧和颤栗着,那个半夜来到哈姆雷特跟前的魑魅又出现:“To be, or not to be?”当然,柴科夫斯基绝无贝多芬理性,他更无法想到超越,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倾听到最多的是他的真诚和赤裸裸的痛苦,这种痛苦也是19世纪末俄罗斯人深刻的绝望。这一点,我们在文学上找到类似的人倒不是曾被《如歌的行板》感动过的托尔斯泰,而是描写在受苦边境生活过的俄罗斯同胞陀思妥耶夫斯基。
1891年夏天,柴科夫斯基从美国回来后,一直蛰伏在一个叫迈伊丹诺伏的小镇写作。每天他望着被落叶盖满的黑色大道,期待仆人愉快的门铃带来梅克夫人的书信。一部歌剧和一部舞剧。这部舞剧叫《胡桃夹子》。冬天,他的《黑桃皇后》在布拉格和基辅上演,他在莫斯科和汉堡之间穿梭指挥。接着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剑桥大学又将音乐博士的头衔赠予他。柴科夫斯基似乎在晚年得到了世人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只是他不像以前那个终日抑郁的柴科夫斯基了。连他的弟弟莫德斯特也不相信:“我的哥哥似乎已经不属于他自己了;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似乎已经占有了他,驱使他的那种神秘的力量,是一种深沉,不可解释的焦虑,那是一个绝望的心情,我不能把这种解释为一种死亡的预告。”实际上这时候的柴科夫斯基已是站在天堂门口等候领取上帝的牌子了。他只差一样来总结和申诉一生,很快地,在1893年2 月,他写道:“我一生中从没有这样满足过,从没有这样骄傲过,这样快活过,因为我确确实实写出了一件好东西。”柴科夫斯基在这部有四个标题乐章的交响曲中展开他一生的命运:热情、爱情、失望、死亡。
第一乐章柔板,缓慢的引子中,独奏大管阴沉地吹出后来成为第一乐章主题的音型,这一章是柴科夫斯基生活常态的写照,他是一个生活在内心的作曲家,不善与人交往。从他与梅克夫人的恋情来看,他宁愿与她在信纸上见面,——他们之间的书信可谓是音乐史、文学史上的杰作,——也从没有(不愿?)单独约会过。速度加快时第一乐章主题被肢解,并从一乐器转到另一乐器,越来越焦躁不安。激动渐渐消退后,第二乐章进入。优美的快板,这一乐章是痛苦时的甜蜜回忆:和法国歌手热烈的爱情,在梅克夫人的弗罗洛夫庄园享受美好时光,在欧洲轻快潇洒的旅行——这一切像满山遍野的阳光一样在第二乐章里铺开。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爱情。第三乐章急板,开头似乎是一堆印象,远远有进行曲作为暗示,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它的力量背后潜伏着恐惧。这个乐章是对黑暗丑恶和恐惧的表达,是前几部交响曲所没有的。1890年,资助了柴科夫斯基十三年之久的梅克夫人断绝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来的绝交从灵魂上陷柴科夫斯基于死地。接着,在第四乐章悲哀的柔板里,弦乐开始像是悲怆地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乐章隐隐若现。似乎是含情脉脉的告别,再会了,家乡的树木;再会了,母亲的呼唤;再会了,亲爱的兄弟;再会了,圣母般的梅克夫人!最后的高潮不是像传统交响音乐的向前冲,而是无能为力地向命运低头,金属的管弦乐器像一朵蔫了的花。这个乐章几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如果你想在《悲怆》里听到什么勇气、超越之类的东西,你可找错了对象,他能给你的就是这么多了。悲怆而不是悲壮。当一个人能面视自己的体伤和血泪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他悲剧地思索?这一点我反而更相信柴氏的单纯和真诚。
柴科夫斯基不如马勒深刻?最近,渐渐听到对他的非难之言,有人甚至抓住他的同性恋丑事,说他是位滥情作曲家。但这已足够了。对于这位生前忍受苦难折磨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我们无法要求太多,我们甚或像晚柴氏四十年的俄罗斯阿克梅派女诗人阿赫玛托娃长诗《安魂曲》中的《致死神》,借以作一曲致柴科夫斯基的灵魂哀歌:
你终归要来,何必不是现在?
我虽然很难,但我在等待,
我熄了灯,打开门,请你来,
你既神秘,又平常,
来吧,因你乐意出现的面目,
…… ……
北极星当空照耀,叶尼塞河翻滚波涛。
那一双我所钟爱的蓝眼睛,
光焰把最后的恐惧遮盖住了。
〖唱片介绍〗
这套双CD唱片收录俄罗斯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柴柴科夫斯基第4、5、6交响曲。这个版本本公认是正宗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演绎,令无数人趋之若骛。
穆拉文斯基是本世纪苏联指挥界的元老,在苏联乃至世界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细致而严谨,他具有随心所欲地操纵乐队的能力,无论是指挥古典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他都能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并且恰到好处地加进自己的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穆拉文斯基最擅长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他对柴科无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俄罗斯作曲作品的处理是最具权威性的,1960年,穆拉文斯基率领列宁格勒爱乐造访英国,趁隙录下了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曲。虽然同样的曲目,穆拉文斯基在前苏联也曾数次留下录音,但却都略嫌寒冷坚硬,未能达到这个伦敦录音的成就,这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一种典范,相信再过百年也不会改变。
历史上只有五张唱片曾经同时登上日本究极100、日本名曲300、企鹅三星戴花与留声机百大这四份权威榜单,这张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套唱片还曾获得1988年爱迪生唱片大奖、1990年Penguin Rosette Award。
这张专辑听得最多的是柴5,很少听悲怆,因为害怕自己陷入这痛苦的音乐中不能自拔。了解老柴人都知道他过的是多么可怕的艰难生活,没有什么东西比他在第六交响曲中表现这种挫折更为激动和准确了。当我听到第四乐章时(也就是本帖默认播放的)它简直把我打倒了。这时我感受到的东西,就是生活二字。任何人如果恋爱过和失恋过,他立即就会明白这儿表达的感情。谱纸上端写着“柔板的哀歌”,主题是在小调上,音乐的爆发就是一个受伤灵魂在呼叫…………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主角在这个乐章中放弃了一切生的希望,吟唱着葬礼的咒语,在充满悲哀的旋律中一切都结束了,包括生命。
这首悲怆是老柴生命最后几个月中痛苦经历的真实写照。悲怆公演后的一个星期,他就与世长辞了。
黑色贝九 豆瓣
9.6 (9 个评分) Berlin Philharmonic / Wilhelm Furtwangl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7月27日 出版发行: Russian Compact Disc
专辑介绍:
2004年是FURTWANGLER逝世50週年紀念,各大小廠紛紛推出許多紀念盤。
其中最大的話題盤,莫過於Archipel所推出的希特勒生日前一晚的祝壽音樂會實況錄音。
該場1942年4月19日的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這是前所未聞的新發現。
根據網路上的討論,這個錄音最初是去年四月間出現在Truesound Transfers所發行的CD-R盤,據說Truesound Transfers的老闆Christian Zwarg 在無意間買到此錄音的唱片,後來他把蒐集來的唱片賣給Archipel發行。日本著名的福特萬格勒研究網站shin-p討論區的幾位常客,都認出這是真品。
————chiu719
blue97 音盤日誌
卡拉扬: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号/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0号 豆瓣
Herbert von Kal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杰盛音响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1770-1827)德国作曲家,祖籍费尔德,生于波恩,后移民至波恩。父为当地选帝侯的宫延乐手和歌手。1779年贝多芬成为聂费的学生,后任他的助手。历任宫廷副管风琴师、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手等。后又师徒海顿、申克、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列里等人。1786年访问维也纳,曾 莫扎特即与演奏,颇得莫扎特赞许。1792年在维也纳定居,1795年首次以作曲家和钢琴家身份登台湾奏并获得成功。1798年他双耳失聪,发展到1819年时病情恶化到只能书谈。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创作,在此后的30年里,他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各种体裁的作品。他于1827年逝世,在瓦林举行的葬礼,有2万余人自发参加送葬行列,成为全国的重大事件。现葬于维也纳中心公墓。他生前饱受困苦熬煎又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但是他并不屈服,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发展史中的作用是极其伟大的,被誉与“乐圣”。他是世界上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在他一生的最后阶段创作了一些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他是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之音乐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一生作品浩如烟海,其中著名的有:九部交响曲(著名的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交响曲),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首、变奏曲21套、管弦乐曲、合唱曲、歌剧、芭蕾舞剧、室内乐等。附碟附送精美手册,此手册包含作曲家、演奏家生平简介,深入浅出的作品分析,中、外文对照的声乐作品唱词。以及古典音乐时期的割分、世界著名乐团、指挥家及古典音乐小百科。定会在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