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1972) 豆瓣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8.4 (47 个评分) 导演: 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 演员: 安德烈·马尔蒂诺夫 / 伊琳娜·多尔加诺娃
其它标题: А зори здесь тихие / A zori zdes tikhie
本片根据鲍瓦西里耶夫于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
影片获1973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纪念奖、全苏电影节大奖,1975年又获列宁奖金。
1942年之夏,瓦斯柯夫准尉带领一个排的四联装高射炮的炮手驻扎在一个靠近小车站的村子里。一天,班长丽达在不远的树林里发现了空降的德军。 瓦斯柯夫带 领一支小分队去搜查敌军,成员包括丽萨、迦尔卡、丽达、索妮娅、冉妮娅五个姑娘。队员们英勇牺牲了,受重伤的丽达不愿连累准尉把儿子托付给他后饮弹自尽。悲愤的瓦斯柯夫一举歼灭敌军营,光荣完成了任务获得援救。多年后,瓦斯柯夫带着丽达那个现在是军官的儿子来到当年他母亲牺牲的小树林,对所有的女兵们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解放3:主攻方向 (1971) 豆瓣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8.0 (26 个评分) 导演: 尤里·奥泽洛夫 演员: 米哈伊尔·诺日金 / 尼古拉·奥拉宁
其它标题: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 /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008年4月26日 看过
一堆经典到雷人的台词
2012年8月19日 评论 一堆现在看来比较雷人的台词以及场景设计 - 装甲19师师长跑进曼施泰因的指挥部:“对不起,元帅阁下,我的师……全完了………………我会遵守军人的职责” 跑出去,随后一声枪响。 “怎么回事?”曼施泰因问。 副官出去后回来报告:“他自杀了。” “毫无意义。”曼施泰因说 这也许是意大利总参谋部唯一一次成功的战例--墨索里尼被捕时对逮捕他的士兵与将领说。 德国在等待你建立功勋--希特勒对斯科尔兹内 206团团长卢金中校率两个营渡过第聂伯河建立登陆场,由于主攻方向改变,得不到炮火支援,损失很大。卢金自己也负了重伤,他把炮营营长茨维塔耶夫大尉找来,说:“留下你的枪给我,自己再去找一把,率部突围吧。” 茨维塔耶夫终于冲出包围圈,见到师长说:“我把全营都带回来了……15人……只有15人……” “我不想死,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啊?”--茨维塔耶夫大尉手下的一名士官在德军轰炸中阵亡,临死前木然地瞪着蓝天…… 没有你们这些男人,我们就要死了--卓娅奇卡(斯维塔耶夫的恋人)对斯维塔耶夫等战士(我总觉得有种XE的想法XD) 瓦:真不是时候啊,这次我不能亲自参加了,谁来代替我指挥呢? 朱:我代替你,瓦图京同志。你会好起来的,多多保重,我们在波兰还会见面的。 瓦:日切(波兰语,生命之意)。 朱:什么? 警卫员:他总在重复这句话,元帅同志。 瓦:……日切……是波兰话‘生命’的意思…… 多静啊,打破它真可惜。--华西列夫斯基 在战斗前,我总是要刮胡子。与其让敌人刮,还不如自己刮得好。--援苏的自由法国诺曼第飞行团飞行员 莫德尔:“元帅阁下,元首交给我一项重大使命:接替你的职务!” 布施:“我想元首还交给你另一项使命:挡住布尔什维克的进攻。” 莫德尔:“为什么苏联人能取得这么大的战果?” 布施:“他们作战完全违反军事理论。” 莫德尔:“在战争中只有一条理论,就是要善于取胜!” (影片中莫德尔总是一副穷凶极恶的形象,由此看出莫德尔确实是苏联人十分忌惮的对手) 博布鲁伊斯克包围圈内的最高指挥官加曼上将接到莫德尔的命令: “加曼将军,不能把一点物资留给布尔什维克!” 加曼:“是!元帅阁下!” (对部下)“凡是撤不走的物资,都烧光,全部烧光!” 朱可夫走进某团团部,团参谋长过来报告情况,朱可夫问:“你们团长呢?” 参谋长答:“在休息。” 朱可夫道:“叫醒他。” (参谋长摇醒团长,团长迷迷糊糊站起来向朱可夫报告) 朱可夫:“你们团进展如何?” 团长:“……恩……呃……战士们都很勇敢……” 朱可夫(对参谋长):“你说。” 参谋长:“报告元帅同志,我们在机床厂一带进攻受阻,伤亡很大。” 朱可夫(对参谋长):“少校同志,从现在起,你就是该团团长。至于你嘛,中校同志,应该做他的副团长!” 雷巴尔科(对勤务兵):“我叫你悠着点悠着点,只给我放两块方糖,你非给我放三块,政委都说我:‘将军同志,你胖的连坦克都钻不进去了’。” 攻占了柏林动物园,科涅夫前来视察,遇到一个中士肩上蹲一个猴,问道: “怎么了?” 中士:“我受伤了。” 科涅夫(看猴子):“这位呢?” 中士:“一样,我也给它包扎了一下。” 科涅夫(笑):“带它去医疗站,要特别照顾,就说是科涅夫元帅的命令。” 一个苏军坦克手与一个波兰侦察兵去找坦克燃料,在一个车站发现了一辆油罐车。 坦克手上去打开盖子闻了闻,对波兰兵说:“给我个杯子。” 波兰兵:“要杯子干嘛?” 坦克手:“拿来就是了。” (波兰兵递上,也爬了上去。见坦克手舀了一杯,准备喝,十分吃惊) 波兰兵:“你这是干什么?” 坦克手:“我们俄罗斯坦克兵有个习惯,喜欢用舌头尝尝坦克燃料的质量。你要来一口吗?” 波兰兵:“不要。” 坦克手(喝了一口):“爽。” 波兰兵(好奇地一闻):“是酒精!我也来一口!” (戈培尔帮希特勒了解柏林前线情况,按电话簿随便拨了个号码) 戈培尔:“我是‘柏林城防司令’,你们那有俄国人吗?” 老太太:“有,先生。” 戈培尔:“他们在干嘛?” 老太太:“在唱歌。” 戈培尔:“什么?在唱歌?!” 老太太:“对啊。司令先生,请问你是俄国的城防司令还是德国的城防司令?” 戈培尔:“德国的!他妈的!(对希特勒)他们已经到了威廉大街了。” (柏林前线,政工人员们正在给士兵拍党证用的照片) 教导员(对士兵):“看着照相机,精神点。准备,一、二、三……” (“轰!”一声巨响,大家急忙趴下) 教导员:“再来一次。” 摄影师:“还要拍啊?” 教导员:“这不是给朋友拍照,这是党交给的任务!” 苏756步兵团长(接到电话):“什么?(帝国大厦)二楼拿下来了?好样的!”转头道:“接师长!” 苏150步兵师长:“占领二楼了?好样的!再往上冲!--接司令员!”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突击第三集团军司令员):“占领了二楼?你们拖得太久了。旗子,快点,把旗子插上去!--接元帅。” 朱可夫:“怎么才占领二楼,太慢了,行动太慢了,将军。——接斯大林同志。” 希特勒自杀时拿的居然是马卡洛夫手枪(代替瓦尔特?)?! 希特勒强迫爱娃自杀时的动作像强奸…… 根据克莱布斯的要求,一名苏军通信兵中尉被派到总理府地下避弹室装电话(直通莫斯科的),一进门,中尉扫了一眼避弹室,说:“你们这太不像话了,该收拾一下了。” 装好了,正在调试,戈培尔正好出来。中尉礼貌地问: “你好,请问盥洗室在哪?” 戈培尔恶狠狠地剜了他一眼,关上门,进去了。 中尉离开避弹室,出门前正赶上戈培尔叫卫兵用枪打死自己与玛格达,感叹道: “你们这儿确实不太象话。”
1969 二战 全景式 前苏联 历史
翱翔的女飞行员 (1966)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Крылья
7.9 (9 个评分) 导演: Larisa Shepitko 演员: Майя Булгакова / Жанна Болотова
其它标题: Крылья / Wings
Larisa Shepitko拍过的四部故事片中的一部,该导演是1960、1970年代苏联电影的代表之一。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一个曾经很著名的女战斗机飞行员在战后的奋斗历程。Larisa Shepitko拍过的四部故事片中的一部,该导演是1960、1970年代苏联电影的代表之一。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一个曾经很著名的女战斗机飞行员在战后的奋斗历程。
骠骑兵之歌 (1962) 豆瓣
Гусарская баллада
导演: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演员: 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 尤里·雅科夫列夫
其它标题: Гусарская баллада / 骠骑兵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俄法战争爆发期间,骠骑兵上尉高城诺夫(尤里·雅科夫列夫 Yuriy Yakovlev 饰)被叔叔勒令迎娶未曾谋面的未婚妻舒络奇卡(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Larisa Golubkina 饰),高城诺夫对舒络奇卡完全没有感情,这段婚事他只要一想到就觉得头痛。
在军营里,一位自称是舒络奇卡表弟的骠骑兵少尉阿加罗夫(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Larisa Golubkina 饰)吸引了高城诺夫的注意,这个小伙子不仅人聪明,办事还利索,很快就得到了高城诺夫的信赖和喜爱,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实际上,阿加罗夫的真实身份正是女扮男装的舒络奇卡,战争爆发之后,满腔的爱国热情驱使她做出了这样疯狂而又危险的举动。
2010年7月7日 看过
妈的~~该死的配音~~气氛全给搞差了~~
2012年4月21日 评论 【转贴】娜杰日达.杜洛娃: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国女骑兵 - 转自中国拿破仑论坛: http://bbs.napolun.com/thread-34686-1-3.html 本篇的主角是名女性,不过在拿破仑时代“他”却像大多数男性那样策马奔驰在战场上,他就是俄国的传奇女兵娜杰日达.杜洛娃。     1807年,在拿破仑和他的大军团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普鲁士后他们继续向东进军,这次他们面对的是从涅曼河对面开来的俄军。俄军的波兰枪骑兵团一面行军,一面在沿途招募新兵以填补空缺。在三月份的一个雨夜里,一位年轻人找到了他们,并礼貌的要求加入骑兵团。上尉寻问他的个人信息时,他只是回答自己是一个想从军的俄罗斯贵族,由于家人反对他只好离家出走。这位自称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年轻人就以这样的方式加入了枪骑兵团。当时没人怀疑这位身材清瘦、有着一双黑色眸子的青年其实是一位名为娜杰日达.杜洛娃的女子。 娜杰日达.杜洛娃出生于1783年9月17日,她的母亲亚历山德拉.亚历山德罗娃是一位富有的乌克兰地主的漂亮女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众多追随者中他却只对年轻潇洒的骠骑兵军官安德烈.杜洛夫情有独钟。亚历山德拉的父亲当然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没有前程的俄国士兵,所以他极力反对两人的结合,这确使得亚历山德拉和安德烈.杜洛夫私奔了。     亚历山德拉第一次怀孕时她热切的希望这将会是一个男婴,然而当看到在一次镇痛后产下的是一个黑眼睛的女孩时,亚历山德拉愤怒的转身离开了。     娜杰日达出生后不久她父亲的团就接到命令开拔到另一个城市,由于当时是和平时期他的家属被允许陪同他一起前往。这是三月的一天,由于泥泞的道路、颠簸的马车以及漫长的行程,她母亲的心情不是很好,而娜杰日达却在不停的哭泣,任凭保姆怎么抚慰都徒劳无功,暴躁的母亲将她抓起从马车的窗子里扔了出去。     得知这一消息的父亲立即骑马从队伍最前面赶回,他抱起了满身是血并且昏迷不醒的女儿把她放到了马鞍上,令人惊奇的是小女孩居然存活了下来。从那之后亚历山德拉没有再被允许抚养她,而杜洛夫的部队则增加了一个名为娜佳(娜杰日达的简称)的小女孩。从很早开始娜佳最喜欢的玩具就是一个没有被上膛的手枪,她喜欢听扣动扳机时击打的声音。     在娜佳的年轻时代,她一直受着两种不同的力量左右着:母亲的苛刻无情,和父亲的呵护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杜洛夫的家里又增加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退役后安德烈定居在一个他拥有地产的乡村里,由于之前在军队中的服役他被任命为了那里的警察局长。     伴随着娜佳年龄一起增长的还有她日趋独立的精神,然而她的母亲却千方百计地压制它。女孩被迫像同龄人一样每天花费数小时用在缝纫上,虽然他既不擅长,也不情愿。与之相比她更愿意骑着父亲的马艾斯迪斯穿梭于田野。亚历山德拉将她关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以及她们应当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不断的向娜佳灌输,但是这只会激起她更多叛逆。由于在军营的生活使她的皮肤变的黝黑,并且还起了水痘,她的女性举止越来越少,母亲的说教更是让他窒息。     18岁那年,娜佳嫁给了一个法院职员V. 切尔诺夫,1803年她生下一个儿子伊万。然而根据娜佳的回忆录称她的家庭并不和谐美满,婚后这种平静的生活同她的性格实在不相匹配,生过儿子不久她就回到了父亲家里。     由于担心继续呆在父亲家里会导致不愉快,根据娜佳的回忆录描述1806年她正式离家出走,从而一劳永逸的结束这种生活。     杜洛娃的回忆录描述了她如何出走,并把自己伪装成男人加入到一个哥萨克骑兵团的,当然也有资料称她是因为爱上了一个哥萨克骑兵军官而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1807年5月22日,杜洛娃在古特施塔特跟随波兰枪骑兵团第一次接受了战火的洗礼。不过枪骑兵团不是整团出动,而是以中队为单位循环投入战斗,不知是无知还是过于兴奋,每个中队出动时娜佳都会加入其中,直至一个其它中队的军官注意到她的举动时将她赶走。     虽然此战表现出了杜洛娃在经验上的缺乏,但也展示了她的勇敢。在回自己中队的路上她发现几个法国龙骑兵正在围攻一个俄国龙骑兵军官,并使用手枪将他击打下马。毫不犹豫地娜佳立即持枪朝法国龙骑兵冲去,毫无准备的法国龙骑兵立刻逃窜。杜洛娃将自己的马让给了受伤的军官,让他去最近的医疗处包扎。然而不幸的是之后她用于储存食物、衣服和钱财的鞍囊被一个哥萨克偷去了,在度过了几个阴冷潮湿的夜晚后,杜洛娃终于在偷盗者战死后取回了她的物品。     在6月10日的海尔斯堡战役中,一颗炮弹在杜洛娃的马下爆炸,不过幸运的是她与她的坐骑都没有受伤。6月14日的弗里德兰战役中,根据杜洛娃的回忆录描述她的团有一半以上的人受伤。     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于7月12日在提尔西特缔结合约后欧洲实现了和平,杜洛娃的生活也因此被改变,该年年初她向父亲写信告诉了他自己的下落,并祈求父亲能原谅自己的出走。 安德烈开始采取行动让她的女儿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不过就在这时沙皇知道了在自己的军队中存在一个女骑兵的消息,而当时杜洛娃所在的中队和团的指挥官还都被蒙在鼓里,他们依然使用“他”称呼杜洛娃。之后杜洛娃在圣彼得堡获得了同沙皇单独会面的机会,见面后亚历山大对她印象深刻,不仅给予了她继续留在军队的机会,还因救助军官的事迹授予了她圣乔治十字勋章。她被晋升为少尉并被允许加入任何她想要去的团。而她最终选择了马里乌波尔骠骑兵团。亚历山大赠送给了她崭新的制服和装备,并给了她亚历山德罗夫这个名字用来掩护自己的身份。     除了沙皇只有少数高级官员知道杜洛娃的身份,然而没过多久关于亚马逊女骑兵的谣言就传播开来,起初她很担心自己被别人发现,然而不久他这种担心就不存在了,从她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对她的描述太过夸张,有人说她很高,有人说她很漂亮,也有人说她很丑。     在妇女周围杜洛娃往往会感到不舒服,而也仅仅在两个场合他被女性认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被她们称为“小姐”。她的同僚们也经常因此而嘲笑她因为太过害羞而不敢接触女性。     在一次事故中杜洛娃的身份差点就被拆穿,在训练时她不幸从马上跌落下来,顿时昏厥。她的朋友迅速为她脱掉外衣透气,而据杜洛娃的回忆录中称这种事只发生了一次。   影视作品中的杜洛娃与库图佐夫 之后杜洛娃被调到了立陶宛枪骑兵团,1812年拿破仑开始入侵俄国后她又重新回到了战场,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她的膝盖被一颗炮弹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离开战场前往野战医院,反而要求担任库图佐夫的副官。库图佐夫是仅有的知道她身份的几个高级军官之一,得知情况后他欣然接受。博罗季诺战役后杜洛娃晋升为中尉,伴随着大军团在1812年的冬天溃败,她又参加了1813和1814年战役,在德意志和法国杜洛娃收获了更多的军事荣誉。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标志着这一战争时代的彻底结束,1816年杜洛娃接受了她父亲的建议以上尉军衔从军队中退役,返回家乡去帮忙管理他的地产,而这时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在之后几年里杜洛娃一直坚持穿着男装,并将自己表现的像一个男人一样,即使面对的是从孩提时代就认识自己的人。     定居在一个小镇上后,杜洛娃开始写作。她的弟弟瓦里西把她介绍给了大诗人普希金,普希金很喜欢杜洛娃的回忆录,并将它们在自己的杂志上出版。而杜洛娃“Cavalry Maiden”的外号也是普希金给起的。除了回忆录,在1836至1840年间杜洛娃还写了4部小说和多部短片。     娜杰日达.杜洛娃在小镇叶拉布加度过了余生,她于1866年以83岁高龄过世,葬礼中众多仰慕她的人向身着男装、满身荣誉的杜洛娃道别。 电影Hussar Ballad 20世纪40年代,苏联作家Aleksandr Gladkov的A Long Time Ago正是向娜杰日达.杜洛娃致敬的一部戏剧,60年代 Eldar Ryazanov执导的一部电影Hussar Ballad的其中一位主角也是以娜杰日达.杜洛娃为原型创作的。     杜洛夫家族前后已经延续了500年,这一家族世代以服务国家为为荣,虽然娜杰日达.杜洛娃生为女子,但她却像家族中的男人那样恪守了这一信念! 后记: 最初是通过熊熊了解到娜杰日达.杜洛娃的,几个月前他换了一次头像,正是本文中第二章图片,当时就有介绍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俄国女骑兵想法,不过碍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时间进行。直到昨天晚上决定一定要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这篇文章完成。 本文主要参考了Military History杂志上的文章,维基百科以及熊熊提供的娜杰日达.杜洛娃本人的回忆录,由于时间有限,成文仓促了些,疏漏在所难免。幸好完成后得到了熊熊和卡佩的修改,这里一并感谢了。 在1789—1815这个属于男性的时代里,依然有不少女性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像娜杰日达.杜洛娃这样的女中豪杰就很多,仅在法国就有Virginie Ghesquiere,Marie Schellinck,Ducaud Laborde 三位获得过荣誉军团勋章,之前公爵曾简单介绍过这三位: Virginie Ghesquiere:在瓦格拉姆和葡萄牙立功。 Marie Schellinck:阿尔科拉战役受过全军团表彰,在让马普、奥斯特利茨、耶拿负过伤。Ducaud Laborde:骑兵。艾劳战役中阵斩一名俄军上尉,救下自己军官,战后拿破仑取下自己的勋章送给她
俄罗斯 前苏联 喜剧 梁赞诺夫 苏俄
办公室的故事 (1977)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
8.5 (92 个评分) 导演: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演员: 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 / 安德烈·米亚赫科夫
其它标题: 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 / Office Romance
前苏联时期,莫斯科某统计局女局长洛德尼拉·伯洛哥菲耶夫娜·卡卢金娜(Alisa Freyndlikh 饰)业务能力极强,事业为上,而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她的私人生活,爱情之花迟迟没有绽放。对于这个表情肃穆古板的上司,职员们背地里叫他“冷血动物”。相貌老成的统计员安里多勒· 耶里姆多维奇·诺瓦谢利采夫(Andrey Myagkov 饰)于青年时代便才华横溢,虽然独自辛勤抚养两个孩子,却为人乐观,颇受同事喜爱。对于“冷血动物”,诺瓦谢利采夫自命清高,不愿自贬身价求助卡卢金娜。而在卡卢金娜眼里,诺瓦谢利采夫唯唯诺诺,能力平庸,毫无闪光之处。适逢轻工业处处长职务从缺,诺瓦谢利采夫有心补位,却不得不面对这个难缠的“顶头天敌”。
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这样性格有着天壤之别的两人,奇妙的爱情竟在彼此心间萌生……
见证 豆瓣 谷歌图书
9.4 (9 个评分) 作者: [苏] 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伏尔科夫 记录并整理 译者: 叶琼芳 花城出版社 1998 - 1
《见证》内容简介:这不是关于我自己的回忆录。这是关于他人的回忆录。别人会写到我们,而且自然会撒谎——但那是他们的事。 关于往事,必须说真话,否则就什么也别说。追忆往事十分困难,只有说真话才值得追忆。
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我不想在这些废墟上建造新的波将金村。
我们要努力只讲真话。这是困难的。我是许多事件的目击者,而这些都是重要的事件。我认识很多名人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