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八
Dvorák: Symphony Nos. 8 & 9 "From the New World" 豆瓣 Spotify
9.5 (35 个评分) Rafael Kubelik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第九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乐章的主部主题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2010年3月28日 听过
很多人说不喜欢库贝里克太亮的铜管,我看真有点装B。我是搞管乐的,坚决顶起,管乐是骨,弦乐是肉。没骨的肉是菜,美味;有骨的肉是生物,有生气
DG Dvořák Kubelik symphony 交响曲
德沃夏克:九首交响曲(全集) 豆瓣
Antonin Dvorak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2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Amazon.com essential recording
For decades, there were only thre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Dvorák's symphonies: this one; Rowicki's with the same orchestra; and Kubelik's with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Kertész offers the most rustic, gutsy interpretations of all. Famous for his dislike of rehearsals, he allows the London Symphony to make a much rougher sound than his colleagues tolerate, and though not the last word in polish, the results have a spontaneous charm that's pretty hard to resist. More to the point, Dvorák's early symphonies (Nos. 1 to 5) remain sadly neglected, and each one of them is full of gorgeous tunes cloaked in mellifluous orchestration. At budget price, this set now costs less than it did on LP in the 1960s. How can you do better than that? --David Hurwitz
极致 德沃夏克 作品集 豆瓣
Rowicki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Ultimate Dvorak: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 The title alone lends itself to all kinds of problems. Who decides which of Dvorák's compositions are indeed his "essential" ones? Ar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se masterpieces also the ultimate? This five-disc collection by Decca is certainly an adequate introduction to some of Dvorák's most popular works: the final three symphonies, the cello concerto, and the Serenade for Strings. What's more noticeable is what's missing; despite Dvorák's rathe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hamber music, this genre is passed up in favor of lesser-known works like the Op. 44 Wind Serenade or both the Op. 46 and Op. 72 Slavonic Dances. The actual performances throughout the five CDs are, again, adequate.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heard performing the Seventh, Eighth, and Ninth symphonies, suffers from some unusual and unexpected balance problems. Julian Lloyd Webbe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ello Concerto is neither remarkably in tune, nor musically enthralling. The highlight of the collection is the beautifully performed Serenade for Strings with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Apart from its bargain price, however, most listeners may do better shopping for Dvorák's "essential masterpieces" using the a la carte method: choose superior performances of fewer works rather than passable performances of more compositions. ~ Mike D. Brownell, All Music Guide
Antonin Dvorak Symphony No. 7 & 8 豆瓣
Antal Dorati
发布日期 1992年5月12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唱片公司:Mercury
唱片编号:434 312-2
演奏乐团:伦敦交响乐团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家:多拉第 Antal Dorati
播放时间:71:09
类别:交响曲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 1841一1904)
捷克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在1841年9月8日生于布拉格附近伏尔塔瓦河畔的尼拉霍基维斯村一个兼做屠夫的小客店老板家中。小德沃夏克自幼开始学小提琴,对捷克民歌和民间舞曲特别感兴趣,他在教堂唱诗班和客店节日的表演,常为听者所赞赏。十三岁时,因为身为长子必须继承父业,德沃夏克被送到邻近市镇当屠户学徒,这期间他同时学习音乐,才赋大有发展。1857年起进布拉格管风琴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先后在布拉格的一个乐队和“临时剧院”的乐队工作,一直到1871年。在乐队的工作,使德沃夏克有机会接触斯美塔那的早期歌剧,包括《勃兰登堡人在捷克》和《被出卖的新娘》等,还有幸观赏到柏辽兹、瓦格纳和李斯特等名家的演出,熟知了大量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作品,积累了丰富的学识。六十年代,德沃夏克己经开始尝试作曲,写出范围广泛的各类作品,包括交响曲、弥撒乐、歌剧、声乐套曲和室内乐曲,但是由于没有上演,基本上不为人所知。
1871年,德沃夏克辞去剧院乐队的工作,婚后以教课为生,此外还兼任布拉格一所教堂的风琴师职务,但主要时间则用以创作。七十年代,他的两部作品——爱国主义颂诗大合唱《白山的子孙》和声乐套曲《摩拉维亚二重唱》,是他进入创作成熟时期和成为民族艺术家的重要标志。《白山的子孙》在1873年由著名的“布拉格赫拉霍尔”合唱团首演成功,成为德沃夏克创作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或者说,一个重要的转机,自此之后,他的一些作品,如《第三交响曲》等都相继获得演出。1875年,由于申请奥地利政府发放的“清寒天才青年艺术家”国家补助金,他附送的作品为当时参加补助金评议委员会的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所赏识,就此,这两位志同道合的音乐家终生保持深厚的崇高友谊。勃拉姆斯热情地关心德沃夏克的成长,具体帮助他提高作曲技巧,推荐他的作品给出版商出版,使他得以开始名扬国外;德沃夏克后来把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改编为管弦乐曲,还把自己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题献给他——人们认为勃拉姆斯在德沃夏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如舒曼在勃拉姆斯的创作生活中的地位一般。1878年,德沃夏克在布拉格举行他的作品演奏会,生平第一次担任乐队指挥,又为他的艺术活动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
德沃夏克的主要创作,除上述几部作品和七十年代末写的第一套《斯拉夫舞曲》、三首《斯拉夫狂想曲》和《圣母哀悼曲》外,大都在八十年代问世,其中包括《第六交响曲》到《第八交响曲》、《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歌剧《德米特里》和《雅各宾党人》、《胡斯序曲》和第二套《斯拉夫舞曲》等。八十年代也是德沃夏克在国内外获得巨大声誉的年代,他五次赴英演奏旅行(九十年代又去四次),所获得的辉煌成功,可以同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先后在英国得到的荣誉相比美。他在英国指挥自己的作品,首演神剧《圣柳德米拉》、清唱剧《鬼的新娘》和《第七交响曲》——他的《d小调第七交响曲》是专为同他关系特别密切的伦敦爱乐乐团而写的,至于他的一部首先由英国出版社出版的《G大调第八交响曲》,甚至被题名为“英吉利交响曲”。为了表达对德沃夏克的最高敬意,英国剑桥大学在1891年授予他音乐博士的荣誉学位——十九世纪末,柴科夫斯基和格里格也获得同样的礼遇。
1888年,德沃夏克同柴科夫斯基的结识,也是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由于柴科夫斯基的邀请,德沃夏克曾到莫斯科和彼得堡演奏自己的作品,同样获得很大的成功。九十年代初,德沃夏克又多次在伦敦、柏林、布达佩斯、纽约以及欧美其他城市旅行,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92年秋,德沃夏克接受美国的优惠邀请,暂时离开他从1890年开始担任的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职务,就任纽约国立音乐学院院长;侨居美国期间,他写出第九交响曲《新世界》和《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等重要作品。1894年春末,德沃夏克回到波希米亚,回到自己的家园和时刻关怀着他的捷克人民中间。他继续在布拉格音乐学院的教课工作,1901年还被任命为音乐学院院长,他培养出五十多位音乐家,其中包括著名的作曲家诺伐克(V.Novak,1870-1949)、苏克((J.Suk,1874-1935)和保加利亚的克里斯多夫(A.Xpuctob,1875-1941)等。德沃夏克回国后新写的作品有四首交响诗和三部歌剧,其中《水仙女》在I901年首演后受到的长久而广泛的欢迎,并不下于斯美塔那的《被出卖的新娘》。1901年当德沃夏克过六十岁生白时,在布拉格、伦敦和维也纳,都为他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但是,芷是在这个时期,德沃夏克的肾脏等器官却开始患了不治之症,到1904年5月1日终因脑溢血在布拉格突然辞世。
德沃夏克的创作浸染着深刻的捷克民间色彩,在主题与结构方面同捷克民向音乐的神韵和特点保有密切的映系。他的作品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诚和为复兴祖国民族文化所做的巨大努力:他的一些大型作品以人民的斗争和对先烈的赞颂为主题,还有许多作品再现了捷克大自然和民间日常生活画面,另一些作品则采用捷克古代的历史和美丽的神话为题材。德沃夏克同斯美塔那一样,都认为用音乐来赞颂自己的祖国和巩固人民对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信念,是他们自己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只是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方面,斯美塔那所瞩目的只偏重于捷克,而德沃夏克不但注意到捷克的民间音乐,他也转向摩拉维亚和斯洛伐克。他似乎更加重视斯拉夫各民族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他那举世闻名的《斯拉夫舞曲》中,斯洛伐克的奥德捷梅克、波兰的玛祖卡和波罗涅兹、南斯拉夫的科罗、乌克兰的屯卡,就同波尔卡、索塞卡、斯科契那、孚利安特以及其他捷克舞曲兼收并蓄。
【第七交响曲】Symphony No. 7
虽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是他最著名的交响乐作品,但是,许多音乐家,包括德沃夏克传记的重要撰写人,捷克的奥塔卡•苏雷克在内,都认为d小调交响曲是他最伟大的交响曲。它常被看作是他的第二交响曲,这只是因为它在出版的次序上行列第二。事实上,这是他的第七部交响曲。德沃夏克总共创作了九部交响曲,《新世界》是最后一部。
在他的第七交响曲中,德沃夏克树立了雄心壮志,要写出一部超过自己以往的一切交响乐篇章的作品。有几个原因促使他这样做:一个原因是伦敦爱乐乐团在1884年6月把他吸收为名誉会员,并邀请他为乐团创作一部新交响曲。这一请求为他新获得的国际地位增添了光彩;因此,他希望用这部新作品来提高他的威望。
另一个原因是,在1883年12月首次公演的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点燃了他的雄心。德沃夏克坚信布拉姆斯的新作品是所有近代交响曲中最伟大的一部,于是,他满心想要创作一部水平与之相当的作品。
最后一个原因是,作为一个极为关心捷克文化的复兴以及它未来发展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希望用一部国内、国外都受欢迎的作品来丰富捷克的交响乐曲目。
在接受乐团邀请后的几个月中,他越来越对他要写的这部交响曲发生兴趣。1884年I2月下旬,他写信给他的律师朋友安东宁•卢斯说:“我现在正忙着写我的新交响曲(为伦敦而写),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心里想着的只是我这部作品,我要它轰动全世界,但愿上帝使我如愿、”
1884年的最后一天,他给另外一位朋友爱罗伊斯•戈比尔写信说:“今天,我完成了新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我又和往常那样,对我的作品感到心满意足。但愿上帝、仁爱和祖国永远成为我的座右铭,只有这样,才能到达一个幸福的终点......”
作品初稿和配器于1885年1月13日至3月17日间在布拉格完成;于1885年4月22日在伦敦由作者指挥伦敦爱乐乐团举行第一次公演。两年后,欧洲大陆首次听到这部交响曲,由汉斯•李赫特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出。一直到1889年10月27日和28日,这部交响曲才真正受到听众热爱。在比洛的指挥下,在柏林的这几场演出对德沃夏克极其重要,所以他把比洛的照像贴在这部交响曲手稿的书名页上,并在其下写道,.“光荣归于你!你把这部作品给演活了!”
共4个乐章:
1、庄严的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暴风雨般的第一乐章在轻声低语的低音提琴、定音鼓和圆号的低音声部中开始。在主音“D”的持续音上,这乐章的主部主题盘旋而行,这个主题的发展中出现《宗教改革者序曲》灿烂的快板主题的动机。接着是激动的音型。为了对比,一支由木管吹奏的优美而活泼的旋律出现了。这些材料经过展开而到达高潮;在其顶峰上,一些开头的主题重新返回。和开头一样,第一主题在一个冗长的持续低音D上逐渐消逝。
2、稍慢板,F大调,自由的3段体。由单簧管吹奏的一支流动得很宁静的旋律开始了这慢板乐章,但是,一阵内在的激动不安轻轻地潜入音乐之中;它发展成暴风雨般的中段,使人回忆起第一乐章的心情。在结束段落中,最早出现的一些旋律重又返回;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各种乐器逐渐地回到静寂中去。”
3、谐谑曲,很快的快板,D小调,3段体。谐谑曲似乎也受到了第一乐章的紧张度的影响。对比性的中间段落,即所谓的三声中部或中段(trio),在情绪上或织体上却更显得轻快而清新。
4、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和开头的乐章一样,末乐章是用传统的奏鸣曲快板曲式写成的一首暴风雨般的乐曲。所不同的是:第一乐章中的紧张度逐渐减弱到默不作声,而末乐章中的矛盾则在胜利声中结束。
具有思慕情绪的主部主题是由热情而富于浪漫色彩音响的大提琴、圆号和单簧管奏出的。喜气洋洋的对比旋律顶示着交响性的冲突可能得到圆满结局。德沃夏克乐观主义的结尾更多地是从贝多芬为胜利而欢呼的结束语中获得启示,而不是受到布拉姆斯的第三交响曲中的柔和结束的影响。德沃夏克的量后几小节是用在光辉的D大调上,molto maestosa,这是对他的主部主题的有力肯定。
【第八交响曲】Symphony No.8
德沃夏克所写的最美好的音乐和他本人一样,是自发的、不娇饰的。德沃夏克一生都特别喜爱朴实的人民、乡间的环境、故乡的语言、习俗和民间的传说。
德沃夏克于1889年在他心爱的波希米亚乡间的寓所中创作了G大调交响曲;那时,他的灵感来时有如潮涌,使他笔不及书。8月26日,他开始记下他的构思。十天以后,从9月6日至23日,他正式写作。11月8日,他在布拉格完成了配器,并在1890年Z月2日指挥布拉格国家剧院乐队,第一次上演了这部作品。这是德沃夏克交响曲中波西米亚色彩极浓的一首,因有即兴趣味,也被许多人称为“交响诗式的交响曲”。总谱是作为他的第四交响曲出版的,但在实际上,这是他的第八部交响曲,现在也常常这样编号。
共4个乐章:
1、灿烂的快板,G大调,奏鸣曲式。以大提琴、单簧管、圆号演奏优美、恬静的G小调悲歌旋律开头,看似序奏,实际却相当于第一主题的第一句。它在本章中的一些关键处再度出现;但在其中它是作为一个架子,而不是作为乐章本身的组成部份。第一主题的第二句明朗而欢乐,与第一句形成第一乐章的重要因素。第二主题第一句由木管以B小调呈现,此第一句与第一主题第二句相关发展,然后木管又以B大调和谐地表现第二主题第二句,与圆号相互应答。发展部速度减慢,先以各件乐器处理第一主题第二句,再处理第一句、第二主题第一句、第二句。
这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由独奏长笛吹奏的轻盈音型构成;对心有田园风光的人们来说,它暗示着鸟儿的歌唱。这一乐章还充满着令人易于记忆的旋律,其中有很多是接近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的节奏。
2、慢板,C小调,不规则的3段体。乐章用开头短小乐句的几个富于想像力的变型构成,以弦乐的柔美旋律始,充满乡村宁静祥和的气氛,其间加入长笛与双簧管类似小鸟般的啼鸣。其中最吸引人的一处是从C小调转换到更明亮的C大调,活泼的风格,这是舒柏特常用的手发。在用小提琴演奏的纤细下行音阶的背景上,这支旋律的新变型在长笛与双簧管在急促的弦乐音型上呈现,有人认为是在描写乡村祭典。气氛热烈后再转为宁静,小鸟的啼声再现,最后静静地结束。
3、优雅的稍快板,G小调,3段体。第一段略带几分忧郁,中段为G大调,圆舞曲风格。圆舞曲似的第三乐章使人忆起柴可夫斯基的一些更雅致的乐思,然而它同时却表现出农民的坚实而轻快的节奏。结尾为布拉姆斯在《第二交响曲》中使用的手法。以二倍速度将中段主题变形处理。
4、从容的快板,G大调,变奏曲式。欢庆的独奏小号呼唤声开始了末乐章,它好像是号召人们去参加某种庆祝会。随后大提琴呈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第二句富有异国情调的轻快主题,这个主题经过层次丰富的分段变奏,大提琴清晰地呈现主题,速度加快地进入尾声高潮。末乐章的主题再一次地表明了德沃夏克舞曲旋律所具有的无限变化和美妙。
Dvořák The Late Symphonies·Legends 豆瓣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11月11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2012年6月2日 听过
罗维基的德七德九一般、而德八正是之前在Decca极致系列里听过的那一版。那一版第一次感受到了德八第二乐章的壮美,从此爱上德八。如今再听,让人兴奋的新鲜感依旧不减。
Dvořák LSO Leppard Philips Rowicki
Dvorak. Symphonies Nos. 5, 7, 8, 9. 豆瓣
Mariss Jansons /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9月24日 出版发行: EMI Triples
Dvořák: Symphony No. 5 in F major, Op. 76 37:54
Recorded: 1989-09-02
Recording Venue: 30 August - 2 September 1989: Konserthus, Os lo
Dvořák: Othello, B.174 13:47
Recorded: 1989-09-02
Recording Venue: 30 August - 2 September 1989: Konserthus, Oslo
Dvořák: Scherzo capriccioso, B.131 Dvořák: Symphony No. 5 in F major, Op. 76 37:54
Recorded: 1989-09-02
Recording Venue: 30 August - 2 September 1989: Konserthus, Os lo
Dvořák: Othello, B.174 13:47
Recorded: 1989-09-02
Recording Venue: 30 August - 2 September 1989: Konserthus, Oslo
Dvořák: Scherzo capriccioso, B.131 12:41
Recorded: 1989-09-02
Recording Venue: 30 August - 2 September 1989: Konserthus, Oslo
Dvořák: Symphony No. 7 in D minor, Op. 70 37:03
Recorded: 1992-01-27
Recording Venue: 22-27 January 1992, Konserthus, Oslo
Dvořák: Symphony No. 8 in G major, Op. 88 36:41
Recorded: 1992-01-27
Recording Venue: 22-27 January 1992: Konserthus, Oslo
Dvořák: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40:36
Recorded: 1988-11-30
Recording Venue: November 1988, Konserthus, Oslo
Smetana: Má Vlast: Vltava 12:09
Recorded: 1988-11-30
Recording Venue: November 1988: Konserthus, Oslo
Recorded: 1992-01-27
Recording Venue: 22-27 January 1992, Konserthus, Oslo
Dvořák: Symphony No. 8 in G major, Op. 88 36:41
Recorded: 1992-01-27
Recording Venue: 22-27 January 1992: Konserthus, Oslo
Dvořák: Symphony No. 9 in E minor, Op. 95 'From the New World' 40:36
Recorded: 1988-11-30
Recording Venue: November 1988, Konserthus, Oslo
Smetana: Má Vlast: Vltava 12:09
Recorded: 1988-11-30
Recording Venue: November 1988: Konserthus, Oslo
Dvorak Symphony 8 & 9 豆瓣
Tadaaki Otaka 尾高忠明 / Sapporo SO 札幌交响乐团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1月29日 出版发行: Signum UK
尾高忠明: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指挥科教授,日本新一代杰出的指挥家
2010年起担任日本NHK交响乐团常任指挥;2010年9月起担任日本新国立剧场的音乐总监;2010年1月起担任墨尔本交响乐团首席客座指挥; 2004年5月起担任札幌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1996年起担任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的名誉指挥。
作为日本最出名的指挥家之一,尾高忠明的首场演出是于1971年同NHK交响乐团一起进行的,随后,他以常任指挥的身份执棒东京爱乐乐团长达二十年之久。他在英国担任多个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包括:伦敦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乐团、BBC交响乐团。1987年,尾高忠明先生成为BBC威尔士国家交响乐团的总指挥,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里的评论:“在同这个交响乐团合作的八年时间里,尾高忠明让威尔士惊奇。”除了英国以外,他在最近的音乐季受邀同鹿特丹爱乐乐团、班贝克爱乐乐团,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华沙爱乐乐团,卑尔根爱乐乐团,奥斯陆爱乐乐团,荷兰爱乐乐团,香港管弦乐团等乐团进行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