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豆瓣
作者: (美)贝文・亚历山大 译者: 郭维敬/刘榜离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10
朝鲜战争后,有关各国几十年来先后有多种关于朝鲜战争的论著与记叙出版,美国人贝文・亚历山大的这部书取材比较全面,立论较为客观,主张中、美两个伟大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同时本书总体上对美国的好战势力及上层的错误决策,是采取谴责态度的;更对战后艾森豪威尔、肯尼迪、约翰逊各届政府执行的一项项反华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由于作者是朝鲜战争的亲历者,又占有包括美国解密档案在内的丰富资料,所以他对整个战争及朝鲜停战谈判中一些问题的记叙,也比较接近真实。
《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美国人的反思》力图表明,美国领导人,战前已收到了充足的信号,倘若他们对此信号作出反应,则有可能避免红色中国介入战争;即使不能避免共产党中国的介入,也有可能以很小的代价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本书还试图说明,美国在朝鲜赢得了一场针对北朝鲜的战争,输掉了另一场针对红色中国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本质上完全不同:北朝鲜公然进行侵略而被挫败;红色中国努力保护其家园免遭潜在的入侵威胁而获得胜利。本书还着力如实地展现朝鲜战争的作战情况,以及在制定战略战术方面的高下之别。本书充分展示了战争双方人员为他们所铭记的国家利益而做出的贡献,以及人类令人敬畏的献身精神与奋斗力量。
世界海军史探奇 豆瓣
作者: 萨苏 / 章骞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 1
《世界海军史探奇》内容简介:海军和海战之所以有其魅力,首先是由于在海洋上作战,在战胜敌手之前,还必须跨越大自然给人类造就的天然障碍,必须征服汹涌的大海,仅仅这一点就充满了冒险和浪漫,可以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在大海上,真实的历史永远比小说更加传奇。
山的那一边 豆瓣
The Other Side of the Hill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张和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是一部独特的二战史,大部分来自李德•哈特在纽伦堡对德国高级将领的审讯记录,李德•哈特全面、公正地将与布卢门特里特、伦德施泰特、托马、克莱斯特,海因里希、曼陀菲尔、施图登特等德国将领的谈话汇集起来,删繁就简,并在记述中穿插自己的分析和结论。他让德国将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的叙述者,这就是所谓的“山的那一边”——指代德军在二战中的心理和各项军事方针,由此《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记录的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的证据,读者也能从德国将领的描述中感受当时的真实氛围、领略战争的成败细节。《山的那一边:被俘德国将领谈二战》具有相当的可读性,精彩程度不亚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2012年6月4日 已读
去掉翻译的种种问题,如果自身已经有了很丰富的积累,还是不影响理解的。大部分我所知道的一些关于二战的轶闻、观点基本上都是来自这本书吧。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它是一本中国民间二战史研究幕后的“圣经”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战 二战史 军事 利德哈特
战争史研究-第一集 豆瓣
作者: 阎京生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德国山地步兵
德国山地步兵史
山地步兵的编制和作战装备
山地步兵的后勤与支援
日本海军史话-明治篇
菊花与锚-近代日本的变革与日本海军的兴起
从浪速到吉野-日本帝国海军的扩充和发展
白象之死
光盘资料:Me262教学资料
中途岛奇迹 豆瓣
作者: [美]戈登·普兰奇 / 唐纳德·M.戈尔茨坦 译者: 祁阿红 / 王喜六 2015 - 8
1942年6月的中途岛海战是一支弱势部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辉煌战例。
在珍珠港遭到毁灭性重创后,一支仅有28艘舰艇的美国舰队,面对的是趾高气扬、拥有88艘舰艇的日本舰队。美国人派出一波又一波前去轰炸日本舰队的飞机,都被日本人像拍苍蝇似的击落了。但是在此战结束时,美国人却创造了奇迹,从而彻底扭转了美守日攻的战略态势,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途岛奇迹》解释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讲述这段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的,是见证这段历史的双方指挥员和作战人员。本书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作战指挥艺术不可多得的材料。
2018年8月29日 已读
文学性不高但是提供了这场大家早已熟知的战役更多的细节,文学性一般,可以作为重要参考。另:豆瓣阅读的排版实在是让人不忍卒读,最后只好去战争研究论坛看网页版。。。。总之我是彻底明白豆瓣阅读只适合看看文学类的书籍
二战 二战史 军事 军事史 历史
战场决胜者 001 豆瓣
作者: 指文烽火编委会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4 - 11
《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内容简介: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对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的崇拜,始终是街谈巷议中热门的话题。早在中国的宋代,就有“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这样的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流传。由此可见,战场勇士和沙场英雄,无论何时,都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主题。但是,以往对于英雄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英雄个人事迹的描写,偏重于人文历史,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一场战争,绝不是一个所谓的锦囊妙计就可以左右的。它是装备、训练、战略、战术、后勤甚至经济的综合体现。
《战场决胜者:冷兵器时代》将依托实际战例,透过西方式的实证视角,以考古发掘、专家考证、兵器复原介绍的形式,还原一个个真实的战场勇士,讲述和再现系统、详细的古典时代军事知识与故事。
日德兰1916 豆瓣
Jutland 1916: Twelve Hours that Decided the Great War
作者: [英] 安格斯·康斯塔姆 译者: 武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9
还原巨舰对决,解读瀚海激战
.....................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海战之一。1916年5月31日,约翰·杰利科指挥的英国大舰队和莱因哈特·舍尔指挥的德国公海舰队在丹麦日德兰半岛以西相遇。此后的十二个小时里,双方大小两百余艘舰船在北海海面上展开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战事。战列舰 与战列巡洋舰如钢铁巨兽般远远地相互喷吐着火焰,而成群的驱逐舰英勇地穿梭枪林弹雨,近身向敌方发出致命的鱼雷。当北海上空的硝烟终于散去,近万名水兵永远地葬身海底。
同样,日德兰海战也是个长久未解的谜团。这是一场参战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的战争,也是一场着实难以区分胜利者和溃败方的战争。舰队规模落于下风的德国公海舰队给对手造成了极大打击,而英国大舰队却仍保持了对德的海上封锁。精心谋划的德国海军并未达成预期中的“实力均衡”,而英国海军作为老牌劲旅,也未能取得一场万众瞩目的“特拉法尔加式”胜利。
一个多世纪后,北海的浓雾已然消散,而人们对这场战役的好奇却丝毫不减。具体而言,战斗过程究竟是怎样的?T字横头、战术大转向、驱逐舰进攻……这些技战术在当时何以实施?水兵们见证这场毕生难遇的激战时是何等心情?宏观而言,在那个推崇海权论的时代,英德两国舰队在交锋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大规模海军军备竞赛?这场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战役,又何以具有决定性的历史意义?
安格斯·康斯塔姆的这本书或许能带来一些解答。康斯塔姆凭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其中一些甚至此前并不为人所知),将极为真实的故事编织到快节奏的战斗叙述当中,重构了日德兰海战的完整故事,在叙事之余还融入了见解独到的研究。这是目前罕有的采用叙事史写法从英德双方立场讲述该战役的著作,为我们审视这场决定性战役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日本航空母舰全史 豆瓣
作者: 潘越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6 - 1
七十年前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在东至珍珠港、西至印度、南至瓜岛、北至阿留申群岛的广阔海上、空中范围内逞凶的旧日本海军航母机动舰队,是如何产生、发展乃至壮大起来的?本书将为读者详细解析日军航母从建造到服役直至覆灭之过程和日军在航空母舰的设计、改造及武器装备等方面所做出的各种研究与尝试,并记录有诸多令人感同身受的亲历回忆、许多不曾披露的点滴技术细节,还收录有大量珍贵照片、精美线图。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基根 译者: 小小冰人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最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zui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独辟蹊径地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杀戮与文化 豆瓣
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
作者: [美]维克托•戴维斯•汉森 译者: 傅翀 / 吴昕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本书深入检视了由古至今的九场里程碑式的战斗——读者将从兵微将寡的希腊人击败薛西斯奴隶大军的萨拉米斯战役开始阅读,体验科尔特斯对墨西哥的史诗征服,最终一直阅读到关于越战期间春节攻势的情形——维克托•戴维斯•汉森向读者们揭示了,为何在贯穿整个历史长河的漫长年代中,西方军队始终是地球上最致命、最有杀戮效率的军事力量。
汉森的思维超越了通行理论,他没有使用地缘、技术等原因来解释西方文明在军事领域的统治地位,转而另辟蹊径,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才是先进武器与优秀士兵的催化剂——对异议的容忍、对创新与改造的推崇、对公民理念的坚守——这些才是催生出最强大军队的源泉。本书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战争描写,并对其进行了客观公允的分析。在《杀戮与文化》中,读者们将会体会到军队与文化的密不可分,并明白,诞生于自由文化氛围的军队为何会战无不胜。
鲜活生动的描述……雄心勃勃的主旨……本书挑战了读者思维的界限,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眼中的历史……(汉森)不仅仅是在进行战例分析而已。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这本书)生动形象地向我们阐释了战争是如何反应和影响社会,而社会又是如何引发战争的。没有任何作品能像本书一样,向读者们展示出一幅幅瑰丽的画卷——战争在反映文明沿革的同时,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样貌,我们的社会亦不例外。
——《国民评论》(National Review)
汉森……正成为美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杀戮与文化)这本书会让他更加名扬四海。
——约翰•基根(John Keegan),《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伦敦)
维克托•戴维斯•汉森用一本通俗易懂的著作,又一次引燃了相关领域的论战。他和约翰•基根一样,都是我们这个时代中最有趣的战争史学家。
——让•贝泽克•爱尔希坦(Jean Bethke Elshtain),《女人与战争》(Women and War)一书作者
被遗忘的士兵 豆瓣
Le Soldat Oublie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盖伊·萨杰 译者: 杨华钢 新华出版社 2009 - 1
《被遗忘的士兵》以流畅的第一人称文笔,讲述了作者在这3年人类历史空前残酷屠戮中的个人见闻,文字描述生动、翔实,深刻刻画了作者的感受和经历。该书内容极其朴实而又深具震撼力,作者的回忆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对此类风格书籍的拘囿和辖制,深刻反映了普通个体生命在人类历史残酷舞台上的无足轻重。该书于1967年在美国首次发行,2005年再版。
米字旗的奋战 豆瓣
作者: 朱墨青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6
英国海上力量在19世纪达到了巅峰,米字旗飘扬在全球海洋,无人可以撼动其霸主地位。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崛起,英国皇家海军的地位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英国舰队仍然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时至今日,英国海军依旧位居世界海军前列。本书精心挑选了英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装备使用的部分经典战舰和二战期间在北大西洋地区进行的极具特色的海上护航作战战例,表现了英国数百年来的海军传统和不屈的战斗精神,揭示了一个海上帝国从强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全二册) 豆瓣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钮先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 8
李德·哈特是英国著名军事思想家,一生著述宏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既是他的遗著,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战史。全书对历时六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作者同时也对此段历史作了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布鲁斯//(英)伊恩·迪基//(美)凯文·基利//迈克尔·帕夫科维奇//弗雷德里克·施奈德|译者 译者: 崔建树 / 魏丽 2010 - 6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1792~1815年)》是引进英国斯派尔蒙特出版公司出版的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Napoleonic Age 1792~1815,经一年的精心翻译而成。本卷运用彩色和黑白图片描述了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最终失败,分析争夺欧洲各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技巧、武器与装备。
全书共分五章,涵盖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主要部分,包括步兵战、骑兵战、指挥、炮战与围攻战、海战,每章都用重大战役为例说明战争方式的优点、缺陷和特征。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1792~1815年)》第一章通过考察里沃利战役(1797年)、马伊达战役(1806年)、奥斯塔特战役(1806年)和滑铁卢战役(1815年),指出了步兵的重大作用。探讨了轻步兵的运用和优点以及精锐步兵的阵形(如皇家卫队)、纵队与横队、防御性方队的使用等第二章考察了骑兵作为侦察部队和突击部队的重要地位,描述了精锐骑兵在索莫谢拉战役(1808年)和博罗迪诺战役(1812年)中扭转战场形势的著名行动 第三章通过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和瓦格拉姆战役(1809年)等战例,展示了指挥结构和该时代的战术,探究了将帅们在哉场上是怎样有效地综合运用骑兵、步兵和炮兵的,第四章分析了作为战场关键部分的密集炮兵的使用情况,如弗里德兰战役中骡马炮兵的革命性运用,以及诸如巴达霍斯战役(1812年)和汉堡战役(1813年)等重要围攻战中的围攻战术的运用,第五章分析了海战的影响,考察了尼罗河战役(1798年)、特拉法加战役(1805年)和伊利湖战役(1813年)等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对抗·战略、战术和技术 豆瓣
作者: 诺曼·弗里德曼 (Norman Friedman) 译者: 石健 海洋出版社 2017 - 7
★享誉世界的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和战略分析家诺曼·弗里德曼的著作
★全书共分两册,分别是“海上战争和舰队”、“主力战舰和未来的教训”,讲述了一战波澜壮阔的海上对抗,以及海战背后的战术技术演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对抗跨越了整个地球,在海上拥有比陆地广阔得多的前线,探索一战中的海上战争更能够使我们看清一战的真正面目!
★从海上战争的“战略”和“技术”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一战的著作。
★爵级司令巴斯勋章获得者、优异服务十字勋章获得者、副官、副郡尉、海军军务大臣、海军参谋长乔治·赞贝拉斯爵士亲自作序!
★英德海军在茫茫大海上的逐鹿争霸,英美海军在海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本书深入分析了一战中各大国在战略战术及技术方面的海上博弈!
★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海上历史,海军“锻造”了现代世界。本书除了为一战的海上战争提供一个综合的、引人注目的、有说服力的历史分析之外,对当下时代也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世界还像一百年前那样依赖于海洋。
★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而又不失专业的翻译水准使读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军事阅读体验!
★美国国家档案馆、海军部、海军历史和遗产中心、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海上力量中心、法国国防部档案馆等多家单位为本书提供珍贵的历史档案和照片!
★专业严谨而又不失易读性的语言风格!
★了解海上战场如何运转,探索海军的战略战术及技术的发展变化,才能真正看懂一战!
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印象就是西线战场上血腥的僵局,虽然大部分行动确实发生在陆地上,但战争的整体形态——甚至是英国人参战的必然性——都是围绕着海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让人们知道,海上战斗空间可以成为三维的,飞机和潜艇开始引起战略、战斗、战术以及技术的革新,而这一切都是在海上发生的。本书聚焦于交战双方如何利用海洋以及阻止对方利用海洋,因此书中不仅描述了战争期间快速发生变化的舰船和武器,还描绘了海战是如何构想和展开的。战斗带来了很多惊喜:有的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如水雷和鱼雷带来的影响,但本书带来了很多以前没有探讨过的主题,如创造性的新战术,指挥和控制的改进等。期望与现实的差别不仅对战争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还左右了战后海军发展的方式。本书以一个崭新的视角,独创性地从战略、技术和战术方面重新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也证明了一战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上对抗 豆瓣
作者: (美) 诺曼·弗里德曼 (Norman Friedman) 译者: 石健 海洋出版社 2017 - 7
★享誉世界的美国海军历史学家和战略分析家诺曼·弗里德曼的著作
★全书共分两册,分别是“海上战争和舰队”、“主力战舰和未来的教训”,讲述了一战波澜壮阔的海上对抗,以及海战背后的战术技术演变!
★di一次世界大战的海上对抗跨越了整个地球,在海上拥有比陆地广阔得多的前线,探索一战中的海上战争更能够使我们看清一战的真正面目!
★di一本从海上战争的“战略”和“技术”之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一战的著作。一战中飞机和潜艇的应用使海上作战空间di一次成为三维的,战略、战术和技术的革新也由海上拉开了帷幕。
★爵级司令巴斯勋章获得者、优异服务十字勋章获得者、副官、副郡尉、di一海军军务大臣、海军参谋长乔治·赞贝拉斯爵士亲自作序!
★英德海军在茫茫大海上的逐鹿争霸,英美海军在海上逐步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本书深入分析了一战中各大国在战略战术及技术方面的海上博弈!
★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海上历史,海军“锻造”了现代世界。本书除了为一战的海上战争提供一个综合的、引人注目的、有说服力的历史分析之外,对当下时代也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世界还像一百年前那样依赖于海洋。
★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而又不失专业的翻译水准使读者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军事阅读体验!
★美国国家档案馆、海军部、海军历史和遗产中心、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海上力量中心、法国国防部档案馆等多家单位为本书提供珍贵的历史档案和照片!
★专业严谨而又不失易读性的语言风格!
★了解海上战场如何运转,探索海军的战略战术及技术的发展变化,才能真正看懂一战!
人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印象就是西线战场上血腥的僵局,虽然大部分行动确实发生在陆地上,但战争的整体形态——甚至是英国人参战的必然性——都是围绕着海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让人们知道,海上战斗空间可以成为三维的,飞机和潜艇开始引起战略、战斗、战术以及技术的革新,而这一切都是在海上发生的。本书聚焦于交战双方如何利用海洋以及阻止对方利用海洋,因此书中不仅描述了战争期间快速发生变化的舰船和武器,还描绘了海战是如何构想和展开的。战斗带来了很多惊喜:有的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如水雷和鱼雷带来的影响,但本书带来了很多以前没有探讨过的主题,如创造性的新战术,指挥和控制的改进等。期望与现实的差别不仅对战争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还左右了战后海军发展的方式。本书以一个崭新的视角,独创性地从战略、技术和战术方面重新审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也证明了一战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影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海军的发展。
山河动 豆瓣
作者: 张瑞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从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看国军的战斗力
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中科院近史所金以林教授推荐
台湾著名近代史学者张瑞德代表作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国军如何破译日本密码?
抗战中,国军官兵每月饷薪多少?
国军若有伤亡战死,如何落实抚恤?
陆军军官的培养和训练在哪里进行?
哪些人可以充任陆军军官?
弗吉尼亚军校生学成归国后,求职路上为何困难重重?
为什么说直到抗战爆发,国军仍不是一只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
名人评价:
抗日战争史,顾名思义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史,然而文人出身的历史学者对战争本身以及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军队却兴趣不大,研究不多。大陆读者对八路军、新四军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台湾学者张瑞德教授是著名的军事史专家,致力于国民党军队研究二十余年。本书既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同时也收录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向大陆读者推荐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 王奇生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同吋,本书文字又极具可读性,引导读者渐入佳境,呈现出战时中国军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以林
抗战时期国军与共军人事制度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抗战时期陆军大学的职能是什么?陆大与其他外国军校相比,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什么是沟通型幕僚?他在抗战时期与民国政治究竟有多大的关系?蒋介石集团的沟通幕僚主要有谁?蒋介石为何喜欢越级给国民党将领发手令?这与国民党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为何必然的关联?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
美国女作家米雷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出版,作者就好像在公众面前脱下裤子──如果这是一本好书,谁也不能贬低他;如果这是一本坏书,那么谁也帮不了他。
张瑞德自己也说,在本书出版前夕,我的心情固然是满心欢喜,但是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次所要面对的读者,比过去写作时所想象的,何止多上十倍。希望这不是一本坏书。
亚历山大继业者战争 豆瓣
作者: (英) 鲍勃·本尼特 (Bob Bennet) 译者: 张晓媛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去世。这位世界征服者的骤然离世,使亚欧大陆的局势变得扑朔迷离。亚历山大生前并未指定继承人,其麾下部将开始为王座的归属展开殊死搏斗,昙花一现的庞大帝国很快分裂。这些曾跟随亚历山大南征北战的骁勇战将,用波澜壮阔的四十年拉开了“希腊化时代”的序幕。佩尔狄卡斯、克拉特鲁斯、安提帕特、波利伯孔、卡山德、安提柯、欧迈尼斯、塞琉古、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德米特里乌斯等人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在刀光剑影中争夺亚历山大帝国的遗产。他们当中的佼佼者,还凭借军事实力割据一方,建立了家族世袭的王国。从克拉农战役到加邦战役,从萨拉米斯战役到伊普苏斯战役,继业者们在帝国的辽阔疆域内鏖战数十年,众多民族与部落卷入其中,形成一幅宏大而瑰丽的战争画卷。
本书上卷主题为“将领与战役”,作者以继业者战争的重要人物为主线,勾勒出这一动荡时代的轮廓,其中既展示了英雄们的命运浮沉,又叙述了各大阵营的兴衰,还介绍了各个继业者王朝的建立过程;下卷主题为“军队、战术与战斗”,聚焦于希腊化世界的战争艺术,呈现出沙场征战的细节。此外,作者绘制了12幅战场部署图,使读者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当时的重大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