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索斯
卡萨尔斯: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1-6/其他大提琴独奏选曲 豆瓣
10.0 (5 个评分) Pablo Casals / Nikolai Mednikoff
发布日期 2000年9月26日 出版发行: Naxos
2010年3月26日 听过
相比老罗是低端了点,但是很纯净
2010年4月5日 评论 深邃的、童年的 - 大无 ~ 我第一次听到一号大无序曲的时候,就有一种穿越的感觉,好像回到了小时候,只有三四岁的时候。其实我那一次听到肯定不是第一次听了,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过(没准还是老罗或者是老皮的呢),而且那旋律就深深地刻在我内心的某一个角落,直到我再次听到这个旋律,并知道它叫作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对于这位复活大无的音乐法师表示深深地敬意。因为他,我们多了一批让人心醉的音乐
Bach Casals NAXOS cello 卡萨尔斯
富特文格勒:b小调钢琴协奏曲 豆瓣
Furtwängler / Alferd Wal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MARCO POLO
CD编号:MARCO POLO 8.223333
不象贝多芬交响乐那样有无数个版本可以比较,深入了解富特文格勒的音乐的机会实在不多————1939年富特文格勒曾经和Fischer合作留下了一个现场演出和一个“柔板”的录音室录音,但是音质很差,技术缺陷明显,如此朦胧的唱片实在难于作为这首曲子的演绎典范。
梅塔1967年的演出录音据我所知至今未发行过CD版本。
Alferd Walter的这张唱片似乎是可以了解这首钢琴交响协奏曲的唯一依据。
富特文格勒的曲作有显而易见的共同特征:她们都循环性质强,由下行的旋律花式构成。这一协奏曲有气势宽宏,意念深沉的显着特点,巴伦勃伊姆称赞她为“BRAHMS之后真正的后浪漫主义钢协作品”。
但瑕疵在这一曲目中同样明显:大师所有曲作都存在着乐句之间奇特而且非常生硬的转折————她似乎是一种试图互相联结的分段式结构。但和一些布鲁克纳的作品一样,“一气呵成”和“循环花式”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不可调和。我把之归属于曲作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演出的手法问题。
对于他的曲作“内容异常丰富”的称赞是理所当然的:富特文格勒显然为自己的作品准备了大量的素材,里面基本上你可以找到所有他喜爱的作曲家的影响所在,配器的瓦格纳特色简直就明显得失衡。但是这样一来作品不但显得结构格外复杂,主题不明确,对听众而言也存在着“专注聆听一场紧凑的演出但仍然无法掌握其轮廓”的可能。
这一特点的产生根源应该在于他由于从事指挥事业而过分低产,导致大量信息的积累堆砌而缺乏筛选意识。按照这一钢协里面现有的素材起码可以扩展到三至四首完整的钢协作品,这当然也是作品面貌显得格外庞大的缘故。尤为奇怪的是三个乐章乃是同一个大主题的变奏,而不是象大多数的钢协作品那样各乐章有各自明显的副题。如果有可能的话把这一作品象拼图板一般重新整理一番很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质量。毕竟这一作品的主题是十分优美,独特而且不弄虚作假的。
这是一首典型到有些极端的“酒神”风格的曲作,由于她非常突兀的分段式结构使她绝对不能用“相对平衡”的手法来表现,乐段之间的色彩区分必须分明,而且转折处需要钢琴家,指挥家和整个乐团的大胆处理默契配合才不至于使作品显得太勉强。
显然,Alferd Walter做不到这一点。
此场演出中的若乾问题基本是因为“速度和节奏的把握”有误引起,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速度和节奏的把握”试图。Alferd Walter低估了作品本身的能量而采取一种类似处理奏鸣曲的手法均衡处理,无论是活板还是柔板,指挥和钢琴从音乐色彩上几乎完全没有区别。这一举措使作品的结构尤显模糊,内在结构的联结也更加薄弱和牵强。整场演出的节奏过分拖拉,因此总谱中弱强之间的突变显得尤其让人不舒服。
回过头去再听1939年富特文格勒和Fischer合作演出的版本令我有欣慰之感:虽然录音非常差,但这是一场强劲矫健的演出。Fischer的钢琴演奏掷地有声,乐段转折处理流畅,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推进意识。反倒是大师的指挥显得还是太过保守(当然比起Alferd Walter是大大地放开了),乐团表现仍然显得太过均衡,相对缺乏凝聚力,但曲目中的若乾热点是非常自如的。
虽然事后非议作曲家不可取,但我觉得从纯粹探讨音乐角度其实这样也无妨:我个人觉得总谱仍然有非常大的问题————结构需要调整,素材也需要适当重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第一乐章的尾声处有两对主题和弦的反复:我尝试着哼唱的时候发现其实乐句是在顺畅地提升,但在两场演出里听起来却都是错误的变调。类似错误我曾经在听一些音乐学院的学生作品的时候感觉到过,这显然是一种缺乏经验导致的创作错觉,犹如画家不了解我们的眼睛会产生错觉而没有对之加于克服的道理一样。
即使旋律结构部分保持原状,总谱上的速度标记也需要修改。就现在的两场演出来判断,这一作品几乎必须用强制性的变速和变调标记来强制演出者遵循作品的精神和固有结构。相对刻板的任何手法都是不可取的。
英国著名弦乐精华录 豆瓣
Bournemouth Sinfonietta / Studt, Richard
发布日期 199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Naxos
布里顿:布里奇主题变奏曲
BRITEEN: Variations on a theme of Frank Bridge
布里顿因为是布里奇的学生,所以此曲OP.10总谱上题辞为“在感激与赞美之下献给法兰克·布里奇。”作于1937年,受萨尔茨堡音乐节委托,为弦乐而作。此曲把弦乐声部分得特别细,最多时竟达15个声部之多,其主题为9段变奏与赋格曲。曲中布里奇主题是为弦乐队而作的《3首田园诗》中的两首,有优美的表情。1937年8月27日,由博伊德·尼尔乐队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首演。它由一段引子与一个主题、9段变奏和一段终曲构成:引子与主题为缓慢、庄严的,引子辉煌华丽,主题十分抒情。9段变奏:1.慢板,低柔的持续和弦应答主题,并与类似宣叙的小提琴插句交替出现。2.进行曲,急板,生气勃勃的进行曲变奏,有三连音节奏与它进行对比。3.浪漫曲,优美的小快板。4.意大利咏叹调,活泼的快板,其热情与充满柔情的模拟“卡巴列达”非常精彩。5.古典布列舞曲,快板。6.维也纳圆舞曲,缓慢、活泼地。7.无穷动,快板,极快。8.葬礼进行曲,行板。9.圣歌和最后的赋格与终曲,弦乐部由5个声部细分至15个声部,最后又回复至庄严的5声部,以强有力的和弦结束。
塔利赫指挥捷克爱乐:斯梅塔那《我的祖国》 豆瓣
10.0 (7 个评分)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alich, Vacla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29日 出版发行: Naxos
A superb conductor of Smetana’s music, including the operas, Talich made three recordings of Má Vlast. This 1954 performance, taped in the fine acoustic of the Dvorˇák Hall of the Rudolfinum, just yards from the River Vltava, is a magnificent realisation of Smetana’s musical intentions. Talich’s buoyant rhythm in the opening bars of Vltava, and the passionate phrasing he draws from the vibrant strings and the rustic woodwinds of the Czech Philharmonic, are just some of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this great recording. With its extraordinary technical control, uncanny rhythmic sense and subtle flexibility, Talich’s reading builds inexorably, so that the final section made up of the thematically linked Tábor and Blaník comes as a fiery culmination.
J.S. Bach: Goldberg Variations 豆瓣
Pi-hsien Chen
发布日期 1994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Naxos
作曲:J.S.Bach
演奏:Chen Pi-hsien,陈必先(piano)
录音日期:1985
发行公司:Naxos
资源出处:IMG_幕府将军
专辑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其间巴赫在莱比锡,视力已开始减退。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其间30段变奏分别是: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4.模仿前一变奏。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林逸聪)
曾被欧洲媒体誉为「中国的奇蹟」的钢琴家陈必先女士,1950年生於台北。四岁起随崔月梅女士学琴,五岁登台,九岁时成为我国第一位获准以音乐天才儿童身分至德国科隆深造。在学期间追随Hans-Otto Schmidt-Neuhaus等名师学习,二十一岁时获得第二十一届慕尼黑联合广播公司(ARD)国际比赛首奖,1972年参加布鲁塞尔的伊莉莎白大赛得奖,之后又陆续获得路特丹的「国际笋白克大赛」与美国首府华盛顿的「国际巴哈大赛」等国际大赛的首奖,从此一举成名。
陈必先在眾多世界知名城市如伦敦、柏林、慕尼黑等演奏,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在频繁的演奏中陈必先和许多世界知名乐团、指挥家、音乐家合作,包括:伦敦交响乐团、BBC交响乐团、苏黎世国家交响乐团、德国广播交响乐团等。合作过的指挥家有海汀克(Bernhard Haitinl)、沙克尔(Paul Sacher)、戴维斯爵士(Sir Colin Davis)、杜特华(Charles Dutoit)、雅诺斯基(Marek Janowsky)、幸德尔(Hans Zender)、乌特夫斯(Peter Eotvos)、亨利梅哲等。
其受邀参加过的重要音乐节如:卢森堡音乐节、香港艺术节、大阪音乐节、史瓦辛格音乐节(Schwetzinger Festpiele)、伦敦音乐节(London Prom’s)、哈德斯费音乐节(Huddersfield Festival)、巴黎之秋音乐节(Festival d’Automne Paris)、史特拉斯堡音乐季(Musica Strasbourg)、维也纳现代音乐季(Wien Moderm)、科隆音乐节(Triennale Cologne)等。
除了活跃於舞台,近年更积极投入室内乐演出及研究并推广现代音乐。陈必先也与许多现代音乐作曲家共同合作,著名作曲家有:布列兹、史托克豪森、库尔塔格等,同时她也在德国许多不同音乐节演奏约翰凯吉(J. Cage)和卡特(Elliott Carter)的作品。其认为以现代的技巧及现代的精神来詮释古典音乐才能赋予新的生命与现代的观眾产生共鸣。同时也强调,音乐家与听眾,是一体两面,她曾说:「弹一个因听眾能懂,演奏者也能感觉到她们懂,然后就会更感动地弹下去。这层默契,是推动演奏者的最大力量」
1999年起,陈必先陆续於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举行演奏,极为成功。她也於2000年世界博览会中担任独奏,也与康塔斯基(Alfons Kontarsky)合作,表演双钢琴,深受国际乐坛的肯定与推崇。陈必先曾任德国国立科隆音乐学院钢琴教授(1983-2004),自2004年起转任德国弗莱堡音乐院教授,亦於2003年起担任国立交通大学音乐研究所客座教授,指导钢琴、室内乐与现代乐合奏等课程。
关於她的演出,特别是对於巴哈的作品,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的乐评曾誉为「陈必先伟大地创造了巴哈」(上扬唱片介绍)
Tchaikovsky Festival 豆瓣
Adrian Leaper (Conductor) / 柴科夫斯基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Naxos
老柴的《1812序曲》有很多种版本,几乎所有著名的指挥家都演绎过,大家也一定听过好几个不同版本了,这里只是给大家多一个选择的机会。
这张专辑是拿索斯出版发行,亚德利安-利珀(Adrian Leaper)指挥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演奏,1991年的录音。此专辑得到企鹅唱片三星评鉴:“录音灿烂华丽,铜管乐极具分量,在《1812序曲》非常振奋人心的高潮中增加了逼真的炮声和宏亮的钟声,令人印象深刻。这款杰出唱片即使价格再贵,也值得购买。”
企鹅唱片评鉴对指挥亚德利安-利珀(Adrian Leaper)的评语:
“利珀(Adrian Leaper)是天生的柴可夫斯基作品演绎者。无论是在作曲家对意大利假日回忆的绚丽多姿的描述中;或是在《罗密欧与朱丽叶》富有浪漫色彩的激情和情绪激昂的冲突中;或是在那夹杂着些许忧郁的豪爽而以热情奔放结束的《斯拉夫进行曲》中;以及在《1812序曲》的热烈庆典中,他都能使皇家爱乐乐团不由自主地全身心投入演奏,且能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