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爱乐乐团
纽曼、佩塞克指挥捷克爱乐:约瑟夫·苏克管弦乐作品集 豆瓣
Václav Neumann / Libor Pesek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2月28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童话 Op.16
1900年一整年苏克都在创造这部《童话》,1907年1月7日由Oskar Nedbal 指挥捷克爱乐首演。在这部作品中,苏克以四个捷克民间童话为题材谱写了四个部分:1.拉多斯与玛克莱娜不灭的爱和他们的悲叹;2.孔雀和天鹅的游戏;3.晨曲;4.露娜因爱破灭的诅咒和崩溃。
-------------------------
布拉格Op.26
1904年春,苏克计划写一部作品来献给布拉格。1904年5月,正在马德里随捷克四重奏团巡演的苏克接到了德沃夏克去世的电报。在请了一位荷兰演奏家接替自己继续巡演后苏克匆匆赶回布拉格为恩师兼岳父送行。尽管他很立即想写一部作品纪念德沃夏克,但是手上这部未完成的作品却让他安不下心。他受到捷克诗人Svatoplukech一首关于1424年布拉格围城战的诗歌《日什卡》(日什卡是胡斯战争中的捷克民族英雄)的启发,将胡斯教徒的一首赞歌《上帝的战士》加以谱曲,同时借用了歌剧《拉多斯》旋律完成了这部作品。
-------------------------
死亡天使交响曲Op.27
德沃夏克去世后,苏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1905年初他开始创作一部作品来表达自己内心对岳父同时也是自己的偶像的巨大哀痛。这部新的交响曲计划分为五乐章,他很快就写好了大概构思并在半年时间里就写好了三个乐章的草稿。就在他开始写了一些第四乐章的片段的时候,“巨大的悲痛压倒了我,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宝卷失去了”(苏克语,指德沃夏克女儿奥蒂丽去世)。在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哀伤后,身心疲惫的苏克在1905年7月继续开始创作。他扔掉了积极乐观的第四乐章原稿,同时把交响曲命名为Asrael,即穆斯林神话中引导亡灵走向极乐世界的死亡天使 Israil,他将后两个乐章献给亡妻奥蒂丽。1906年10月4日,全稿终于完成,题献是“对德沃夏克和奥蒂丽最美好的回忆”。“如此的打击可以毁灭一个人,也能重新让一个人坚强。我似乎是遭受了前者般的命运,但是音乐拯救了我。”他写道。这部作品的主要主题来源于Radúz,被用作死亡的主题。他还引用了德沃夏克安魂曲的一些片段,使得作品有了特殊的意义。Asrael是苏克的全部作品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他原来作品中那种晴朗,光明的色彩开始削弱,他复杂的人生经历使他体味了更多的情感。从那时起,他经常思考关于人类存在的基本问题。在所有的捷克作曲家,也许只有诺瓦克在和声及复调的熟练使用上可以与苏克竞争。
--------------------------------
夏日传说
失去了亲人的苏克决心振作,他以自己的乡村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夏日传说》,这是他创作巅峰时期的代表作,于1907年夏完成。这组组曲是苏克在经受精神打击后对自我的进行慰藉的作品。"生命慰藉之声"是对死亡天使交响曲结尾的照应;“日中”则是夏季阳光下万物欣欣向荣情景的描绘;“盲人音乐家”则是用两只英国号、竖琴和弦乐营造了一个流浪的盲人音乐家的形象;“幽灵的力量”类似圣桑《骷髅之舞》和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是一幅狂魔乱舞的图景;“夜”则体现了乡村夏夜的静谧。整部作品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色彩来描绘自然场景。这也是苏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
《丰收》开始创作于1912年夏,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耽搁,直到1917年才完成。作品描绘了捷克乡村丰收季节的热烈景象。
纽曼指挥捷克爱乐乐团:老约瑟夫·苏克:E大调第一交响曲;奥斯特齐尔:“受难”变奏曲 豆瓣
Vaclav Neumann /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和当今作曲家那种流水般的作业方式不同,约瑟夫·苏克花了很长时间构思才开始写这部交响曲。1897年5月当他率捷克四重奏团在英国巡回演出时便开始构思框架,并写了一段快板的草稿还希望把作品写成大编制的回旋曲式。同年夏回到捷克以后,苏克正式开始编曲工作,他把第二乐章写成了小步舞 曲形式。但是这是因为要为Julius Zeyer的戏剧Radúz and Mahulena配曲,苏克暂时停止了交响曲的编写工作。之后,苏克根据自己新的经历开始重新编写交响曲。他用一个三段式的谐谑曲代替了原来的第二乐章,并在1899年夏写完了第四乐章,完成了这部作品。11月25日,交响曲由Oskar Nedbal指挥捷克爱乐乐团在布拉格首演。
奥塔卡•奥斯特齐尔(1879-1935),是一位捷克歌剧史上黄金时期重要的作曲家,曾在布拉格国立歌剧院担任了15年的总监。1928年7月1日他完成了一部管弦乐变奏曲,命名为“受难”。在这部作品中,他将新旧两种不同的风格结合起来:大型的声器乐和复活节人们纪念耶稣受难的圣咏相结合,在一个庄严的主题下进行了十四次变奏:
The Son of Man Condemned to Death II. He Accepts the Cross III. He Faints for the First Time IV. He Encounters His Mother V. Simon Helps Him Carry the Cross VI. Veronica Offers Him the Vestment VII. His Second Collapse VIII. (He Addresses the People:) Do not Lament for Me IX. The Third Collapse X. He Is Taken to Golgotha XI. He Is Crucified XII. Death in Agony XIII. He Is Taken down from the Cross XIV. He Is Put into the Tomb.
奥斯特齐尔通过运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在色彩阴暗的变奏中用刺耳不和谐的音律,在乐观明朗的变奏中(如耶稣见圣母)用暖色的旋律,在严整的结构中不断深化作品中心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作品于1929年3月12日首演,由“现代音乐协会”组织,以庆祝奥斯特齐尔50岁的生日。奥斯特齐尔亲自指挥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演奏。
塔利赫指挥捷克爱乐:斯梅塔那《我的祖国》 豆瓣
10.0 (7 个评分)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Talich, Vacla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5月29日 出版发行: Naxos
A superb conductor of Smetana’s music, including the operas, Talich made three recordings of Má Vlast. This 1954 performance, taped in the fine acoustic of the Dvorˇák Hall of the Rudolfinum, just yards from the River Vltava, is a magnificent realisation of Smetana’s musical intentions. Talich’s buoyant rhythm in the opening bars of Vltava, and the passionate phrasing he draws from the vibrant strings and the rustic woodwinds of the Czech Philharmonic, are just some of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this great recording. With its extraordinary technical control, uncanny rhythmic sense and subtle flexibility, Talich’s reading builds inexorably, so that the final section made up of the thematically linked Tábor and Blaník comes as a fiery culmination.
斯美塔那:交响诗《我的祖国》 / 1963年1月录制于鲁道夫音乐厅 豆瓣
Karel Anerl 卡雷尔.安切尔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专辑介绍:
2008年4月11日,是伟大的捷克浪漫主义指挥大师卡雷尔·安切尔100周年诞辰。捷克的Supraphon公司也在此时及时推出了1968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开幕演出实况的 DVD。
首先万分感谢驴友hujiaof从D9视频中抓取并共享该PCM文件。本录音为单声道,笔者已将该文件通过Cooledit Pro剪辑后转制为FLAC格式并去除了某些曲目开始时的空白部分,但尽量保留了曲目结束后的掌声。为保留原味,未进行降噪。
指挥家介绍:
大师的生平介绍请看此帖:
安切尔在指挥艺术上不仅完全继承了恩师塔利赫的衣钵,还将其与自身的波希米亚浪漫气质有机结合,形成了他精准、极富线条感与歌咏性并充满热情与爆发力的指挥风格。对捷克民族作品的常年把握以及波希米亚后裔的身份,特别是二战期间的风雨飘摇的坎坷经历让大师成为战后无可争议的捷克音乐作品的权威---战争与集中营的经历让大师失去了所有的亲人,祖国与音乐事业已经成为他精神支柱的的全部。
1950年,安切尔终于成为捷克爱乐的首席指挥,18年的安切尔时代正式到来。他实质性地扩大了其乐团的曲目范围至,并使其重新成为世界顶级乐团之一。在这段模拟录音的黄金时期中大师也和他的子弟兵一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录音,其中许多都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盘。
简评:
捷克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辛酸的血泪史,这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东欧小国自古就无法摆脱大国角力牺牲品的悲剧的宿命;大师与捷克爱乐的合作因此注定也不能善始善终。1968年的春天,捷克政治改革迎来了关键时期。大师当然也和广大捷克人民一样对社会主义民主的春天充满热切的期盼,5月12日在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开幕式上大师与他的亲兵一起留下了这个感人至深的演绎。
尽管录音稍显干涩,但我们仍然能清晰地感受到大师微妙的处理与捷克爱乐细腻的线条感:这是一个稍显慢热的演出,第一乐章开始时大师与乐团显得过于绅士了些,但也不能排除是大师内心对家国虔诚的情感使然;随着乐章的后几个小节的展开,我们逐渐感受到大师棒下出众的色彩感与白描般自然流畅的表达方式————之后浓烈的情感也在捷克爱乐如丝般的弦乐与灵动的管乐中喷薄而出,之后的几个乐章的演绎无疑都属于难以超越的典范。这已经不仅仅是在诠释斯美塔那的音乐,而是借《Ma Vlast 》来表达捷克民族对于未来的民主与发展的美好信念了。
此专辑同时收录了1966年布拉格之春大师与波兰小提琴家谢霖合作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两位同为好友的大师惺惺相惜般的演绎为这首名作增加了更多的温情,无论是演绎的效果还是内在的气质都令人终生难忘————语言在这一刻总是无比苍白的。
但是音乐的力量在强权面前始终显得是那样的力不从心,当8月随着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改革派被集体大清洗,捷共彻底沦为苏联的政治傀儡————一生坎坷的大师心中美好的梦想顿时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1969年5月28日,在最后一次与捷克爱乐的演出之后,心灰意冷的大师悲愤地远走加拿大,在多伦多交响乐团的指挥台上燃尽了最后的艺术生命。
1973年7月3日,身染绝症的大师在异乡含恨离世。直到20年后,他的骨灰才由后人带回祖国并于同年5月12日下葬布拉格维谢格拉德公墓。大师25年前留下的这版“我的祖国”无意中竟然也成为了他的安魂曲.....
你在天堂优雅地挥动着双臂,我们依然在人间为你疯狂地鼓掌!!!!
Beethoven, Ludwig van /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Legendary 'Velvet Revolution' Concert 豆瓣
捷克爱乐乐团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捷克爱乐合唱团 Czech Philharmonic Choru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supraphon
2012年6月24日 听过
有点散,不知道纽曼大爷和捷克爱乐诸位是激动过头呢还是咋的。特别是纽曼大爷,你是不是对人民的新政权满腹仇恨啊?喜欢共产党啊?
Beethoven CzPO Neumann Supraphon 捷克爱乐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