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参谋助手论 豆瓣 Goodreads
8.7 (17 个评分)
作者:
王怀志
/
郭政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4
- 8
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王怀志]]、[[郭政]]著。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跟随[[首长]]的酸甜苦辣、熟悉首长个性的[[艺术]]、协助首长[[决策]]的艺术、领会首长意图的艺术、维护首长[[尊严]]的艺术、探究首长[[情绪]]的艺术.
否定首长错误意见的艺术、向首长传递假话的艺术、整理首长讲话精神的艺术、替首长搞好接待的艺术、跟随首长时回避的艺术、协助首长承办会务的艺术、为首长写讲话稿的艺术、为首长服务时保密的艺术、为首长挡驾的艺术、受理首长电话的艺术、对待首长家属参政的艺术、与首长家庭相处的艺术等。
否定首长错误意见的艺术、向首长传递假话的艺术、整理首长讲话精神的艺术、替首长搞好接待的艺术、跟随首长时回避的艺术、协助首长承办会务的艺术、为首长写讲话稿的艺术、为首长服务时保密的艺术、为首长挡驾的艺术、受理首长电话的艺术、对待首长家属参政的艺术、与首长家庭相处的艺术等。
我们国家的道路 豆瓣
Our Nation's Path
作者:
朴正熙
译者:
陈琦伟 等
华夏出版社
1988
- 3
书籍简介:
我想,我们的历史遗产落在我们的肩上是过于沉重了,好象使我们无法前进。自从1945年光复以后,我们的国家遭受了特殊的苦难,17年来,两届充斥着贪污腐化的政权制造了今日危机的基础,我们正陷于贫困和痛苦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懂得,一个病人不能仅靠一次所谓革命的外科手术来治愈;他的健康也不能仅仅靠切除病灶而达到。要防止旧病复发,就需要经久不变地讲究卫生和保持一个强健的体魄。
但是,我们能在哪里找到出路呢?应当有路,有某条路。我常深夜迟迟不能入睡,思考着我们民族的过去和未来,草草记下不时产生的想法,按顺序整理出来,便写成了这本书。书中的叙述是粗糙的,描写也常常过于零散,但通观全篇,它相当忠实地表述了作者的思想。
作者简介:
朴正熙(1917年9月30日-1979年10月26日),1917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的善山市。1937年,他毕业于大邱师范学校,40年,入读新京满洲军官学校,44年毕业。
韩国光复后,服役于韩国陆军。1960年,韩国爆发了3·15选举舞弊事件以及4·19革命,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当中。朴正熙当时担任第2军副司令。他表示要“尽快拯救陷入混乱中的祖国以及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人民”,与青年将校们一起领导了1961年的5·16军事政变。
政变成功后,朴正熙掌握了最高国家权力,成为大韩民国第5至第9任总统,任期长达18年之久。
朴正熙任内最重要的政绩在于促成京釜高速国道的兴建,亦大力推行新村运动改革农村,使韩国的物流大幅改善,经济得以突飞猛进。韩国的GDP在1969年首次超越北韩,国民普遍认为那是朴正熙的改革取得成效。
朴正熙以俭朴著称,在任内大力整肃歪风,坚定捍卫自由立场,即使身故多年仍然赢得南韩国民的掌声。
但是,70年代以后,相对性的贫困现象的深化、长期执政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反维新民主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朴正熙的执政基础。为了保住执政地位,朴正熙反而愈加强硬地压制民主化的要求。政府通过了紧急措施,有很多人因此而被捕,此后以政治人物、知识分子、学生、宗教界人士为中心的民主化运动以及在经济开发过程中被忽略的劳动者和农民为中心的保卫生存权的运动愈演愈烈。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韩国中央情报部首长金载圭暗杀身亡,终年62岁。
我想,我们的历史遗产落在我们的肩上是过于沉重了,好象使我们无法前进。自从1945年光复以后,我们的国家遭受了特殊的苦难,17年来,两届充斥着贪污腐化的政权制造了今日危机的基础,我们正陷于贫困和痛苦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懂得,一个病人不能仅靠一次所谓革命的外科手术来治愈;他的健康也不能仅仅靠切除病灶而达到。要防止旧病复发,就需要经久不变地讲究卫生和保持一个强健的体魄。
但是,我们能在哪里找到出路呢?应当有路,有某条路。我常深夜迟迟不能入睡,思考着我们民族的过去和未来,草草记下不时产生的想法,按顺序整理出来,便写成了这本书。书中的叙述是粗糙的,描写也常常过于零散,但通观全篇,它相当忠实地表述了作者的思想。
作者简介:
朴正熙(1917年9月30日-1979年10月26日),1917年出生于韩国庆尚北道的善山市。1937年,他毕业于大邱师范学校,40年,入读新京满洲军官学校,44年毕业。
韩国光复后,服役于韩国陆军。1960年,韩国爆发了3·15选举舞弊事件以及4·19革命,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当中。朴正熙当时担任第2军副司令。他表示要“尽快拯救陷入混乱中的祖国以及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人民”,与青年将校们一起领导了1961年的5·16军事政变。
政变成功后,朴正熙掌握了最高国家权力,成为大韩民国第5至第9任总统,任期长达18年之久。
朴正熙任内最重要的政绩在于促成京釜高速国道的兴建,亦大力推行新村运动改革农村,使韩国的物流大幅改善,经济得以突飞猛进。韩国的GDP在1969年首次超越北韩,国民普遍认为那是朴正熙的改革取得成效。
朴正熙以俭朴著称,在任内大力整肃歪风,坚定捍卫自由立场,即使身故多年仍然赢得南韩国民的掌声。
但是,70年代以后,相对性的贫困现象的深化、长期执政所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反维新民主化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朴正熙的执政基础。为了保住执政地位,朴正熙反而愈加强硬地压制民主化的要求。政府通过了紧急措施,有很多人因此而被捕,此后以政治人物、知识分子、学生、宗教界人士为中心的民主化运动以及在经济开发过程中被忽略的劳动者和农民为中心的保卫生存权的运动愈演愈烈。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被韩国中央情报部首长金载圭暗杀身亡,终年62岁。
將軍之夜: 韓國雙十二事件 豆瓣
作者:
【韩国】鄭昇和
译者:
王俊
時報文化
1989
- 5
現代史上,如南韓雙十二事件般戲劇性的政變,誠屬少見。而該一被稱為「準政變」的南韓近代政治史上一大懸案,雖然經過無數的媒體爭相報導後,大致的輪廓已為世人所知,但遺憾的是:事件的核心始終卻總給人一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因此,鄭昇和將軍本身肯冒著自己生命的危機,寫下這本「回憶錄」,不但向歷史作了交待,更讓是非、真理,得以在適當的時機,渲洩而出。這種道德勇氣,是令人欽佩的。
战败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Vanquished:Why the First World War Failed to End,1917-1923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罗伯特·格瓦特
译者:
朱任东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彻底野蛮化了。1917年至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百年,但其直接后果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世界。
《战败者》是一部极具创见性和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二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作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和平条约的签署,并未解决困扰欧洲诸多国家的民族和边界问题,战败国国内及国家间持续数年的暴力冲突,为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并最终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完整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动荡的历史,更有利于加深对当下中东乱局的认知。
《战败者》是一部极具创见性和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二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作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和平条约的签署,并未解决困扰欧洲诸多国家的民族和边界问题,战败国国内及国家间持续数年的暴力冲突,为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并最终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完整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动荡的历史,更有利于加深对当下中东乱局的认知。
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豆瓣
作者:
(英) 劳伦斯·詹姆斯
译者:
斯坦威出品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8
- 11
本书是对英帝国历史的全景展示。从伊丽莎白时代开始,一直叙述至20世纪晚期。作者角度十分宏大,不仅在时间上跨越数个世纪,而且在空间上也包含了整个地球。书的第一部分,作者盛赞早期冒险家为英帝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以及一代代移殖民的艰苦奋斗。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英国为维持其霸业,与诸帝国争霸的故事,最终以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开创不列颠的百年霸权。第三部分讲述的是19世纪英帝国鼎盛时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第四部分叙述的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是英帝国衰落的开始。第五部分叙述的是战后英国维护帝国做出的种种努力,是英帝国落幕的故事。
致命的自负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e Fatal Conceit
8.7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耶克
译者:
冯克利
/
胡晋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 9
1978年,年届80高龄,与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战斗了一生的哈耶克,希望让这场论战有个了断。他设想举行一次正式的大辩论,地点很可能是在巴黎,让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家与知识界中赞成市场秩序的领军人物对垒。他们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吗?”赞成市场秩序的人将会证明,不管是以科学、事实还是逻辑为根据,社会主义都是错误的,而且历来如此;本世纪社会主义思想在许多实践领域的应用屡屡遭受的失败,从整体上说便是这些科学谬误的直接后果。哈耶克把支持自由市场的主要论点写在一份宣言里,然后又压缩成了这本小书。
国家理论 豆瓣
作者:
约拉姆.巴泽尔
译者:
钱勇
/
曾咏梅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 7
本书为经济学术译丛•当代制度分析前沿系列之一。其试图解释“国家”一开始是如何出现的,并试图描述那些在历史进程中使之成型的力量。作者大量地借助于产权理论工具,提出了一个观察国家的独特视角,对国家的诞生以及市制定型的力量进行了建模。建立国家源自保护的需求,专职保护者——统治者——是有效率的,亦是自利的。只有当个体创建了控制统治者的机制之后,才会配备统治者。有组织的保护所孳生出来的枝叶,就是法律体系和决策程序(包括投票)。因此,初始的“自然国”就会渐渐演进为一个法治国。国家通过对保护内容的界定而给个体赋予权力。然而,实施永非完备。人们还使用其他第三方——如企业来实施协议。实际生活中所选择的实施方法组合,决定了国家政策规模和国家特征。随着产品变的标准化,订约的规模经济也随之增加。我们认为,国家或通过条约或通过征服来扩张其合约实施疆域,以利用国内实施的规模经济。合约实施疆域的扩张需求,也解释了法治帝国的建立。
Social Control 豆瓣
作者:
James Chriss
Polity Press
2007
What is social control? How do social controls become part of everyday life? What role does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play in exerting control? I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illness a form of social control? Do we need more social controls to prevent terrorist atrocities?
In this clear and engaging new book, James J. Chriss carefully guides readers through the debates about social control. The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historical debates and more recent controversies, examining in detail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medicine, everyday life, and national security.
Assuming no specialist knowledge on the part of readers, he uses a rich range of contemporary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control is exerted and maintained. He discusses events such as the terrorist attacks in London and New York, racial profiling, the use of surveillance cameras, urban ghettos, and the diagnosis of conditions like ADHD.
Social Control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students taking courses in deviance and social control, and will also appeal to those studying criminology, the sociology of law and medical sociology.
In this clear and engaging new book, James J. Chriss carefully guides readers through the debates about social control. The book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historical debates and more recent controversies, examining in detail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medicine, everyday life, and national security.
Assuming no specialist knowledge on the part of readers, he uses a rich range of contemporary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ways in which social control is exerted and maintained. He discusses events such as the terrorist attacks in London and New York, racial profiling, the use of surveillance cameras, urban ghettos, and the diagnosis of conditions like ADHD.
Social Control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for students taking courses in deviance and social control, and will also appeal to those studying criminology, the sociology of law and medical sociology.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豆瓣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8.5 (65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廷顿
译者:
周琪
新华出版社
2010
- 1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是国际政治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美国哈佛国际和地区问题研究所所长。作者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是时政类超级畅销书。
顾准文集 豆瓣
8.4 (14 个评分)
作者:
顾准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 4
在每一个时代,都有一种统治的权威性学说或工艺制度,但大家必须无条件地承认,唯有违反或超过这种权威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保证继续进步。所以权威是不可以没有,权威主义则必须打倒。
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具备“直立独行,敢开新路,敢行己志”的现代精神的知识精英。中国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有关许多根本问题,于我来说,他是先知先觉。”——李锐
“这本文集,看着看着,竟不禁为之击节者再,有感于先得我心者再;读至痛切处甚至禁不住扼腕而叹。”——陈乐民
“一部《顾准文集》,几乎言必称希腊,其实所言并非希腊,正如言不及中国实所言全在中国,作为个体思想的最沉实也最具挑战性的表达,顾准的著述,乃缘于某种现实使命。”——林贤治
“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山峰。不管是在天赋聪明才智方面,还是在道德文章方面,我们不一定都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境界。”——吴敬琏
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是肯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毕竟不是一条直线,未来的前景中可以预见到的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未知待继续进行探索,借以避免若干可以避免的痛苦。如果一切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当然,这种探索就地变成完全多余和可笑的了。可惜,严酷的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份笔记今后的命运怎样,让人无法预测和断定。也许它会像历史上并不鲜见的许多先人和他们的著作一样,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它可能在某种历史条件下面,居然还能被人所重视。但是,重要的不是他已经开始的这种历史研究是否有人继续下去,因为,五哥从事这种历史研究,他的本来目的并不在研究历史。
顾准是1975年以后唯一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本书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
图书目录
序言
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代序:多中心的希腊史
第一章 什么是城邦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第四章 希腊本土的城邦化与集团化
第五章 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世界——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
第六章 城邦希腊从极盛到衰亡——公元前5-4世纪的希腊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王元化序
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僭主政治与民主——《希腊的僭主政治》跋
附一:希腊的僭主政治(译文)
附二:托马斯“政治学”语录
关于海上文明
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
《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
科学与民主
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
民主与“终极目的”
老子的“道”及其他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论孔子
评韩非
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
辩证法与神学
经济文稿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一个读书札记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附录:顾准传记
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品德,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是具备“直立独行,敢开新路,敢行己志”的现代精神的知识精英。中国市场经济的先驱者。
“有关许多根本问题,于我来说,他是先知先觉。”——李锐
“这本文集,看着看着,竟不禁为之击节者再,有感于先得我心者再;读至痛切处甚至禁不住扼腕而叹。”——陈乐民
“一部《顾准文集》,几乎言必称希腊,其实所言并非希腊,正如言不及中国实所言全在中国,作为个体思想的最沉实也最具挑战性的表达,顾准的著述,乃缘于某种现实使命。”——林贤治
“顾准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山峰。不管是在天赋聪明才智方面,还是在道德文章方面,我们不一定都能接近于他所达到的境界。”——吴敬琏
人类社会的前景是光明的,这是肯定无疑的。然而,历史发展的进程毕竟不是一条直线,未来的前景中可以预见到的确实还存在着一些未知待继续进行探索,借以避免若干可以避免的痛苦。如果一切都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那么,当然,这种探索就地变成完全多余和可笑的了。可惜,严酷的现实表明,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份笔记今后的命运怎样,让人无法预测和断定。也许它会像历史上并不鲜见的许多先人和他们的著作一样,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也许它可能在某种历史条件下面,居然还能被人所重视。但是,重要的不是他已经开始的这种历史研究是否有人继续下去,因为,五哥从事这种历史研究,他的本来目的并不在研究历史。
顾准是1975年以后唯一一个在中国代表精神独立的人,唯一一个能与西方学者如葛兰西、卢卡斯、哈耶克和伯林等对话的人,是以一人之力顽强凿通了那条阻隔中、西思想对话的黑暗隧道的人。本书是他的文集。全书分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和经济文稿等几部分。
图书目录
序言
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代序:多中心的希腊史
第一章 什么是城邦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第四章 希腊本土的城邦化与集团化
第五章 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世界——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
第六章 城邦希腊从极盛到衰亡——公元前5-4世纪的希腊
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
王元化序
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僭主政治与民主——《希腊的僭主政治》跋
附一:希腊的僭主政治(译文)
附二:托马斯“政治学”语录
关于海上文明
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欧洲中世纪的骑士文明
《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
科学与民主
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
民主与“终极目的”
老子的“道”及其他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教的有名论的吗
论孔子
评韩非
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的结论都是相对的
辩证法与神学
经济文稿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及价值规律的问题——一个读书札记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附录:顾准传记
卡廷惨案真相 豆瓣
作者:
乌卡什·贝尔特拉姆
译者:
乌兰
新星出版社
2012
- 5
卡廷事件(Katyn Massacre),又称卡廷惨案、卡廷森林大屠杀,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大约22000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杀害的事件;共有约22000名波兰人被害,其中在卡廷森林被害的有4000余人;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波兰总统的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2010年4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这是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另外有同名电影。
这本书是在波兰总统飞机失事后专门为中国编辑的书,这不是一本成书,是文本资料,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是第一本直接用波兰文翻译成中文的历史资料书。
这本书是在波兰总统飞机失事后专门为中国编辑的书,这不是一本成书,是文本资料,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是第一本直接用波兰文翻译成中文的历史资料书。
主权 豆瓣
作者:
约翰・霍夫曼
译者:
陆彬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 1
在这本书中,霍夫曼先生想要达致这样几个目标:
1.主权一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概念却又是如此混淆,以至于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理论工作者和公众。因此,澄清这一重要却又充满争议的概念是极其必要的。
2.民主理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为我们颠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
3.我们能否实现对国家的超越,是个人而不是国家拥有主权。换言之,我们能否重建一种新型的主权观?
霍夫曼先生指出,主权并非历来就有,主权概念更是如此。主权及其概念是现代国家和思潮萌发以后才有的产物。现代主义告诉我们:主权一方面是至高无上的,一方面却又是要受到限制的,正是这一矛盾理论假设使得主权概念难以逃出自身的逻辑陷阱;也正是因为现代主义关于主权和国家之关联的肇端,使得主权概念模糊不清、充满争议。因此,要澄清主权之概念就必须把主权和国家分离开来,这也是贯穿本书的宗旨。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重建主权概念提出一种新型的主权观,霍夫曼先生从民主理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建设性地提出了“联系的主权观”。这一主权概念,消解了权力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根本对立关系;把主权同它所指向之对象和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既实现了个人的自治又避免了原子式的个人生存方式;既保全了公共生活必需的秩序,又保障了个人的权利;它是一种“理想的现实主义”。
在书中,霍夫曼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其深厚的理论素养,揭示了主权概念发展的历史逻辑。其中作者对不同思潮关于主权的论述,及其对主权概念联系的、历史主义的批判对我们不无启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者所主张的同国家相分离的主权观存在着固有的理论缺陷,国家同主权的关联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合理性,对这种合理性的抹煞是不符合历史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且,这会为西方大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大开方便之门,这是需要我们同时加以批判吸收的。
1.主权一方面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实实在在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概念却又是如此混淆,以至于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理论工作者和公众。因此,澄清这一重要却又充满争议的概念是极其必要的。
2.民主理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为我们颠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提供了什么样的资源?
3.我们能否实现对国家的超越,是个人而不是国家拥有主权。换言之,我们能否重建一种新型的主权观?
霍夫曼先生指出,主权并非历来就有,主权概念更是如此。主权及其概念是现代国家和思潮萌发以后才有的产物。现代主义告诉我们:主权一方面是至高无上的,一方面却又是要受到限制的,正是这一矛盾理论假设使得主权概念难以逃出自身的逻辑陷阱;也正是因为现代主义关于主权和国家之关联的肇端,使得主权概念模糊不清、充满争议。因此,要澄清主权之概念就必须把主权和国家分离开来,这也是贯穿本书的宗旨。在此基础之上,为了重建主权概念提出一种新型的主权观,霍夫曼先生从民主理论、女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中汲取丰富的理论资源,建设性地提出了“联系的主权观”。这一主权概念,消解了权力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根本对立关系;把主权同它所指向之对象和所处的环境联系起来;既实现了个人的自治又避免了原子式的个人生存方式;既保全了公共生活必需的秩序,又保障了个人的权利;它是一种“理想的现实主义”。
在书中,霍夫曼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其深厚的理论素养,揭示了主权概念发展的历史逻辑。其中作者对不同思潮关于主权的论述,及其对主权概念联系的、历史主义的批判对我们不无启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作者所主张的同国家相分离的主权观存在着固有的理论缺陷,国家同主权的关联具有其特有的历史合理性,对这种合理性的抹煞是不符合历史也是无济于事的。而且,这会为西方大国霸权主义的推行大开方便之门,这是需要我们同时加以批判吸收的。
罗伯特议事规则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罗伯特
译者:
孙涤
/
袁天鹏
世纪出版集团 格致出版社
2008
- 1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Rulesof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可操作的民主 豆瓣 Goodreads
8.8 (17 个评分)
作者:
寇延丁
/
袁天鹏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 4
南塘村的意义超过乌坎,越过小岗村,它昭示着中国真正民主时代的来临。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九十多年过去了,“民主”作为口号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罗伯特议事规则规定了民主制衡的程序细节,体现的正是权利、法治和民主的精神。其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总之,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民主”付诸行动、拥有可操作的策略与程序的可能性。
但在中国,议事规则的精英特质和中国农村的草根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议事规则能够最终走进基层,并在基层决策过程中起到作用,尽管它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民主真正由口号变为解决争端和分歧的有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无权威状态下的平等自治。南塘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拿来讨论?——动议可行原则
总是“领导说了算”如何应对?——主持中立原则
有人不表态想当“老好人”怎么办?——弃权无效原则
老六(张立宪)、杨利川联袂推荐
精英与草根相结合,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民主变成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行为方式。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中国翻译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人)
中国人要民主要了上百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假如民主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拥有呢?我们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民主权利?我们又该如何尽到民主的义务?这个时代不可能截然地分为没有民主的黑夜和拥有民主的白昼,在夜与昼之间,如果我们不进行学习,未经培训,那么民主的曙光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
——老六(张立宪)
人们都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民主可以获得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发乎人情,顺乎常理,本来就在民间。
不过,民主也是技术活,它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民主的细节决定民主的真实,没有操作细节的民主往往意味着欺骗,可操作的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落实。
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杨利川
自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至今,九十多年过去了,“民主”作为口号深入人心,但实际操作起来仍困难重重。大家好像都很懂民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罗伯特议事规则规定了民主制衡的程序细节,体现的正是权利、法治和民主的精神。其核心原则,就是要“谨慎仔细地平衡组织和会议当中人或者人群的权利”。总之,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民主”付诸行动、拥有可操作的策略与程序的可能性。
但在中国,议事规则的精英特质和中国农村的草根现实相去甚远,因此,议事规则能够最终走进基层,并在基层决策过程中起到作用,尽管它可能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至少能让民主真正由口号变为解决争端和分歧的有效实践活动,真正实现无权威状态下的平等自治。南塘实验的最大意义,在于迈出了这关键的一步。
什么样的问题才可以拿来讨论?——动议可行原则
总是“领导说了算”如何应对?——主持中立原则
有人不表态想当“老好人”怎么办?——弃权无效原则
老六(张立宪)、杨利川联袂推荐
精英与草根相结合,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让民主变成可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行为方式。
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始。而欲固结人心、纠合群力,又非从集会不为功。是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孙中山(中国翻译运用罗伯特议事规则第一人)
中国人要民主要了上百年,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假如民主有一天真的来临,我们该如何拥有呢?我们该如何行使手中的民主权利?我们又该如何尽到民主的义务?这个时代不可能截然地分为没有民主的黑夜和拥有民主的白昼,在夜与昼之间,如果我们不进行学习,未经培训,那么民主的曙光也许永远也不会出现。
——老六(张立宪)
人们都承认,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是对于普罗大众,民主可以获得吗?
这本书告诉我们,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发乎人情,顺乎常理,本来就在民间。
不过,民主也是技术活,它也需要学习和训练。民主的细节决定民主的真实,没有操作细节的民主往往意味着欺骗,可操作的民主才是民主的真正落实。
南塘合作社的村民们,正在证明着这个道理。
——杨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