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
1864年普丹战争 (2014) 豆瓣
9.5 (8 个评分) 导演: 奥勒·博内代尔 演员: 皮鲁·埃斯贝克 / 莎拉-索菲·波斯妮娜
1864年丹麦在普丹战争中战败,失去了40%的领土和38.5%的人口;这是丹麦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1864年也成为了丹麦历史的关键转折。
2017年6月27日 看过
也算是普丹战争这个小战争题材的唯一大制作了。除了神棍的神秘主义其他还不错
2017年6月29日 评论 1864 人物志 - 简单科普一下剧中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帮助大家理解剧情。 丹麦篇 首先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Christian Ⅸ),他和丹麦上一任国王,奥尔登堡王朝末代国王弗雷德里希七世勉强算个远亲(他是格吕克斯堡家族的,是奥尔登堡家族的分支),反而他老婆是弗雷德里希七世的表妹,靠了老婆的关系才得以继承王位。从此丹麦开启了格吕克斯堡王朝的统治至今。 出于对普鲁士的了解,克里斯蒂安很清楚和普鲁士开战没胜算,从一开始他就不想得罪普鲁士人。但是在蒙拉德一干人的压力下他还是签署了将石勒苏益格正式并入丹麦的文件,给普鲁士开战的借口。 战后确实如片中演的一样,克里斯蒂安在战后向普鲁士提出加入德意志邦联但是被俾斯麦拒绝。不过这件事是背着丹麦政府做的,要是被丹麦老百姓知道国王带头“卖国”,可不是什么好事。至今丹麦王室仍然对克里斯蒂安九世和普鲁士的秘密谈判比较忌讳。 第二个自然就是丹麦首相蒙拉德(Ditlev Gothard Monrad)了,他是这场战争丹麦方面的实际最高指挥。 蒙拉德的种种作死行为片中已经描述挺详细了。此外战争期间他除了首相一职还曾兼任过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俨然一副准独裁者的姿态。(对比后世的兴登堡、东条,是不是很眼熟?) 战败之后蒙拉德自然是在丹麦混不下去了,自我放逐般逃到了新西兰。有意思的是他在新西兰的住所靠近北帕默斯顿市(Palmerston North),正是调停普丹战争的英国首相巴麦尊勋爵(Lord Palmerston)的封号,不知道他每天面对这个名字有何想法。 第三位是经常跟在蒙拉德身边那个“吴克”(只是半个脑门光亮),他是当时的丹麦陆军部长卡尔·隆德拜上将(Christen Carl Lundbye)。他有个弟弟约翰·托马斯·隆德拜(Johan Thomas Lundbye)是丹麦著名的画家,可惜1848年参加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就是主角兄弟父亲受伤那次)阵亡了。他的另一个弟弟伊曼纽尔·隆德拜(Emanuel Andreas Lundbye)也参加了普丹战争,并在惨烈的迪伯尔(Dybbøl)战役幸存了下来。战后作为军事主官自然也是饱受国内舆论指责。其实隆德拜很弱势,大部分的时候他的决策都是受到蒙拉德的干预的。而且丹麦和普鲁士的决定了他一个人根本无法挽回败局,说穿了就是个背锅侠。他曾经试图出书为自己辩解但是仍然得不到舆论的原谅,直到1873年病死。 第四位是德·梅扎(Christian de Meza)中将,当时石勒苏益格前线丹麦军的总指挥。他是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的英雄。但这次面对装备人数都大大超过自己的普鲁士-奥地利联军,德·梅扎知道自己没胜算。在米桑德战役(Mysunde,就是第四集腓特烈·卡尔亲王那次失败的前哨战)暂时打掉了普军的锐气后,德·梅扎违抗军令放弃了“丹麦边墙”防线,一路撤到迪伯尔(Dybbøl)。他的思路也好理解:跟普军硬抗不行,得打持久战消耗战。颇有常公“空间换时间”的味道。然而在一片民族狂热的丹麦政界,这毫无疑问是怯战行为。于是德·梅扎被撤职,瞬间从英雄成了狗熊。他于战后不久病死。 此外还有一位一闪而过的历史人物,那就是我们熟悉的“童话大王”安徒生。当时安徒生已经是丹麦著名的文豪。出于“爱国主义”,安徒生充当了丹麦政府的御用文人。并且他利用自己与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私人友谊,尽其所能在英国媒体发表文章,争取英国舆论的支持。不过在国家利益面前,英国政府当然不会为此所动。安徒生也只能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失败。 普鲁士篇 威廉一世、俾斯麦、老毛奇这些人物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此不在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普军高级指挥官中戏份最多的腓特烈·卡尔亲王(Prince Friedrich Carl Nicolaus)。这位亲王是威廉一世的侄子,其父卡尔亲王是腓特烈·威廉三世(就是拿破仑时代被拿破仑打到几乎亡国的那位普王)的第三子。和同时代清国的奕经,奕山两位皇侄比起来,这位普鲁士皇侄和王室的亲缘关系更加亲近,却比两位腐败的清国皇侄有才干的多。他很喜欢穿着一身血红色的骠骑兵军服作战,因此有传闻他的军服是用战场上伤亡将士的鲜血染红的,也因此有人称他为“血亲王”(注意看每集片尾演员表,腓特烈·卡尔被写作Den Røde Prins,丹麦语“红色亲王”)腓特烈·卡尔参加了整个德国统一战争的所有重大军事行动,因此有人在罗恩、俾斯麦、毛奇这“德意志统一三杰”之外把他也算上,称他是“第四杰”。 至于被腓特烈·卡尔亲王取代的弗兰格尔老元帅,这位元帅早在1813年就已经是中校了,参加过莱比锡会战。普丹战争爆发时他已经80岁了,人已经老糊涂,下命令也是颠三倒四。因此腓特烈·卡尔亲王一直对他不满,两位高级将领的关系闹得很僵。最后毛奇出面协调,弗兰格尔保留总司令的头衔,但是实际军务由腓特烈·卡尔亲王指挥。这是因为亲王太年轻,需要老元帅的威信来镇住其他军师一级的老将。等决定性的迪伯尔战役结束,丹麦败局已定,老元帅就带着一堆手下人打来的荣誉安心退休养老去了。弗兰格尔元帅很长寿,一直活到1877年,看到了第二帝国的建立,享年93岁。 在腓特烈·卡尔亲王身边出镜率非常高的两位将军,不带眼镜那位是埃德温·冯·曼托菲尔将军,他后来也升到了德国元帅。他和二战大名鼎鼎的坦克战专家哈索·冯·曼托菲尔上将不是直系亲属,两人是曼托菲尔家族的两个分支(比西奥多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之间的关系还远)片中字幕说哈索是他的子孙,这是不对的。普丹战争时,这位未来的曼托菲尔元帅担任的是腓特烈·卡尔亲王的参谋长。战争结束后他顺理成章地担任了石勒苏益格的军事总督。 另一位戴眼镜的将军,看起来像个参谋的,其实是普军主力旅第26步兵旅的少将旅长冯·戈本(August Karl von Goeben),日后一战那艘卖给土耳其的传奇军舰戈本号就是以他命名的。因为普丹战争的军功,戈本在之后的战争中一直官运亨通,在普法战争时成为了上将军长,而他的上司正是普丹战争的老熟人曼托菲尔将军。值得一提的是戈本离任26旅后,继任的旅长是个“军二代”——弗兰格尔老元帅的侄子卡尔·弗兰格尔。 英国篇 英国方面其实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欧洲祖母”维多利亚女王,这位老佛爷大家都很熟悉,也不多提了。 要说一下的是她身边的那位时任英国首相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中国人更熟悉他的封号“巴麦尊子爵”(3rd Viscount Palmerston,也有翻译成帕默斯顿的。他已经是家族的第三代了)。巴麦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任外交大臣,一手策划了整个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任内政大臣,借口亚罗号事件煽动对中国用兵。在欧洲外交界他也是有名的老狐狸,普丹战争爆发前,巴麦尊基于英国舆论同情小国的趋势,宣称尊重丹麦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实际上并不打算给丹麦任何实质性的援助,不仅如此他还给拿破仑三世压力,不准法国支援丹麦(实际上就是变相扶植普鲁士坐大以制约法国)。但同时又对普奥联盟保持警惕,不准奥地利海军(普鲁士没有海军,对丹麦的海上作战由奥地利海军负责,其中一只舰队的司令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特格特霍夫上将)取道英吉利海峡到北海参战(等于增加了奥地利海军的航程,削弱了奥海军的战斗力),同时不准奥地利海军进入波罗的海。之后普丹在伦敦谈判,丹麦方面还不甘心,不肯妥协停战。巴麦尊一方面要求普鲁士尊重丹麦独立,一方面又私下表示不会和普鲁士开战,实际上就是让普鲁士安心进攻把丹麦打服了为止。而同样是外交老手的俾斯麦心领神会,在阿尔斯岛战役打垮丹麦剩余部队后及时收手,表示没有吞并丹麦的意图,让巴麦尊做个顺水人情,说服丹麦接受了投降并割让石勒苏益格的结果。
丹麦 剧情 历史 史诗 德国
科尔贝格 (1945) 豆瓣
Kolberg
导演: Veit Harlan 演员: Heinrich George / 克里斯蒂娜·泽德尔鲍姆
其它标题: Kolberg
During Napoleon's victorious campaign in Germany, the city of Kolberg gets isolated from the retreating Prussian forces. The population of Kolberg refuses to capitulate and organizes the resistance against the French army, which immediately submits the city to massive bombard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