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
卡桑德拉大桥 (1976) 豆瓣
The Cassandra Crossing
8.2 (151 个评分) 导演: 乔治·P·科斯马图斯 演员: 索菲娅·罗兰 / 理查德·哈里斯
其它标题: The Cassandra Crossing / 飞越夺命桥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
窃听风暴 (200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as Leben der Anderen
9.1 (1447 个评分) 导演: 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尔克 演员: 玛蒂娜·戈黛特 / 乌尔里希·穆埃
其它标题: 타인의 삶 / 善き人のためのソナタ
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特工魏斯曼(乌尔利希·穆厄 饰)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塞巴斯蒂安·寇治 饰)和他妻子演员克里斯蒂娜(玛蒂娜·杰蒂克 饰)的生活,监听过程中,魏斯曼渐渐对这家人的生活产生了兴趣,开始暗中帮助他们。一篇刊登在西德《明镜》报上的文章引起了特工头目的注意,他们认为这篇文章是德莱曼写的,并逮捕了克里斯蒂娜,希望能够从她口中得出她丈夫的秘密?而审问克里斯蒂娜的正是魏斯曼。
2009年9月8日 看过
如果你真的能适应任何环境,你根本不配做人。
2010年4月19日 评论 比懦弱更可怕的是习惯 - 如果说面对这样一个让你冷到骨子里的体制,你会选择反抗、沉默、为虎作伥还是习惯?选择反抗,我敬佩你的勇气,也许我是没有那种勇气;选择沉默,我尊重你的决定,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无所牵挂地去反抗的,这代价毕竟很大,高成本,超高风险,但是收益未必能抵消这代价,如果人人都那么崇高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汉奸了;为虎作伥么,嘿,小子,你TM确实没品,我也懒得来说你了,你要是无知也就罢了,你知道是没德的事还去干,那是相当无耻;但是习惯,哼哼,您还不如那为虎作伥的。   习惯于邪恶,表明了一个人从内心里对这一制度的认同。反抗是高尚的,牺牲自己为了他人;沉默是自保的,表面上不利己不损人,其实和为虎作伥一样,也是损人利己,不过是隐性的;而习惯,是彻头彻尾的损人不利己。当一个人对这一制度已经习惯时,他不会再想着去改变现状。相反,当有人力图改变现状时,他还会去维护这个制度,成为这个这个制度的卫道士。为虎作伥者,不乏有真的恶制度的信仰者,大部分是这一利益集团的受益者,假如这一制度遭到颠覆,他们狂热的去维护也容易理解。但是那些“习惯”者,我真的看不出为之殉葬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就是一种内心的空虚与麻木,这是拒绝思考后的必然产物。   片中的豪斯对徳莱曼说:如果你真的能适应任何环境,你根本不配做人。我喜欢这句对白,这是维护我们自我而向“习惯”做的最好宣战。
2006 东德 人性 剧情 德国
再见列宁 (2003) 豆瓣 TMDB KevGa-NeoDB IMDb 维基数据
Good Bye Lenin!
8.9 (577 个评分) 导演: 沃尔夫冈·贝克 演员: 丹尼尔·布鲁赫 / 卡特琳·萨斯
其它标题: Good Bye Lenin! / 快乐的谎言(港)
克里斯蒂娜(凯萨琳·萨斯 饰)衷心拥护着社会主义东德,她的丈夫已经逃往西德,剩下她一人抚养一对儿女阿丽安娜(玛丽亚·西蒙 饰)和阿历克斯(丹尼尔·布鲁赫 饰)。1989年,阿历克斯上街游行被捕,母亲目睹了这一幕,心脏病发晕倒过去,不省人事了好一段时间。 当她醒来,她熟悉的国家已经改变——柏林墙推倒,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也随之瓦解。医生说,克里斯蒂娜不能再受刺激了。于是儿子想方设法营造一个过往的世界给母亲。母亲因此得以活在过去的民主德国里:包括邻居的衣饰,电视的新闻,换成苏联食品的罐头。然而,阿历克斯用心良苦不可能掩饰庞大的现实世界。终于,儿子以自己的方式去和母亲讲述东德的变迁。
战前37天 (2014) 豆瓣 TMDB
37 Days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战前37天
8.2 (17 个评分) 导演: 贾斯廷哈代 演员: Nicholas Asbury / Simon Coury
今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BBC推出了多个纪念节目,本片即为其中之一;《战前37天》主要讲述了战争爆发前37天的政治博弈。
1864年普丹战争 (2014) 豆瓣
9.5 (8 个评分) 导演: 奥勒·博内代尔 演员: 皮鲁·埃斯贝克 / 莎拉-索菲·波斯妮娜
1864年丹麦在普丹战争中战败,失去了40%的领土和38.5%的人口;这是丹麦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1864年也成为了丹麦历史的关键转折。
2017年6月27日 看过
也算是普丹战争这个小战争题材的唯一大制作了。除了神棍的神秘主义其他还不错
2017年6月29日 评论 1864 人物志 - 简单科普一下剧中出现的真实历史人物,帮助大家理解剧情。 丹麦篇 首先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Christian Ⅸ),他和丹麦上一任国王,奥尔登堡王朝末代国王弗雷德里希七世勉强算个远亲(他是格吕克斯堡家族的,是奥尔登堡家族的分支),反而他老婆是弗雷德里希七世的表妹,靠了老婆的关系才得以继承王位。从此丹麦开启了格吕克斯堡王朝的统治至今。 出于对普鲁士的了解,克里斯蒂安很清楚和普鲁士开战没胜算,从一开始他就不想得罪普鲁士人。但是在蒙拉德一干人的压力下他还是签署了将石勒苏益格正式并入丹麦的文件,给普鲁士开战的借口。 战后确实如片中演的一样,克里斯蒂安在战后向普鲁士提出加入德意志邦联但是被俾斯麦拒绝。不过这件事是背着丹麦政府做的,要是被丹麦老百姓知道国王带头“卖国”,可不是什么好事。至今丹麦王室仍然对克里斯蒂安九世和普鲁士的秘密谈判比较忌讳。 第二个自然就是丹麦首相蒙拉德(Ditlev Gothard Monrad)了,他是这场战争丹麦方面的实际最高指挥。 蒙拉德的种种作死行为片中已经描述挺详细了。此外战争期间他除了首相一职还曾兼任过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俨然一副准独裁者的姿态。(对比后世的兴登堡、东条,是不是很眼熟?) 战败之后蒙拉德自然是在丹麦混不下去了,自我放逐般逃到了新西兰。有意思的是他在新西兰的住所靠近北帕默斯顿市(Palmerston North),正是调停普丹战争的英国首相巴麦尊勋爵(Lord Palmerston)的封号,不知道他每天面对这个名字有何想法。 第三位是经常跟在蒙拉德身边那个“吴克”(只是半个脑门光亮),他是当时的丹麦陆军部长卡尔·隆德拜上将(Christen Carl Lundbye)。他有个弟弟约翰·托马斯·隆德拜(Johan Thomas Lundbye)是丹麦著名的画家,可惜1848年参加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就是主角兄弟父亲受伤那次)阵亡了。他的另一个弟弟伊曼纽尔·隆德拜(Emanuel Andreas Lundbye)也参加了普丹战争,并在惨烈的迪伯尔(Dybbøl)战役幸存了下来。战后作为军事主官自然也是饱受国内舆论指责。其实隆德拜很弱势,大部分的时候他的决策都是受到蒙拉德的干预的。而且丹麦和普鲁士的决定了他一个人根本无法挽回败局,说穿了就是个背锅侠。他曾经试图出书为自己辩解但是仍然得不到舆论的原谅,直到1873年病死。 第四位是德·梅扎(Christian de Meza)中将,当时石勒苏益格前线丹麦军的总指挥。他是第一次石勒苏益格战争的英雄。但这次面对装备人数都大大超过自己的普鲁士-奥地利联军,德·梅扎知道自己没胜算。在米桑德战役(Mysunde,就是第四集腓特烈·卡尔亲王那次失败的前哨战)暂时打掉了普军的锐气后,德·梅扎违抗军令放弃了“丹麦边墙”防线,一路撤到迪伯尔(Dybbøl)。他的思路也好理解:跟普军硬抗不行,得打持久战消耗战。颇有常公“空间换时间”的味道。然而在一片民族狂热的丹麦政界,这毫无疑问是怯战行为。于是德·梅扎被撤职,瞬间从英雄成了狗熊。他于战后不久病死。 此外还有一位一闪而过的历史人物,那就是我们熟悉的“童话大王”安徒生。当时安徒生已经是丹麦著名的文豪。出于“爱国主义”,安徒生充当了丹麦政府的御用文人。并且他利用自己与英国大文豪狄更斯的私人友谊,尽其所能在英国媒体发表文章,争取英国舆论的支持。不过在国家利益面前,英国政府当然不会为此所动。安徒生也只能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失败。 普鲁士篇 威廉一世、俾斯麦、老毛奇这些人物大家都很熟悉了。在此不在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普军高级指挥官中戏份最多的腓特烈·卡尔亲王(Prince Friedrich Carl Nicolaus)。这位亲王是威廉一世的侄子,其父卡尔亲王是腓特烈·威廉三世(就是拿破仑时代被拿破仑打到几乎亡国的那位普王)的第三子。和同时代清国的奕经,奕山两位皇侄比起来,这位普鲁士皇侄和王室的亲缘关系更加亲近,却比两位腐败的清国皇侄有才干的多。他很喜欢穿着一身血红色的骠骑兵军服作战,因此有传闻他的军服是用战场上伤亡将士的鲜血染红的,也因此有人称他为“血亲王”(注意看每集片尾演员表,腓特烈·卡尔被写作Den Røde Prins,丹麦语“红色亲王”)腓特烈·卡尔参加了整个德国统一战争的所有重大军事行动,因此有人在罗恩、俾斯麦、毛奇这“德意志统一三杰”之外把他也算上,称他是“第四杰”。 至于被腓特烈·卡尔亲王取代的弗兰格尔老元帅,这位元帅早在1813年就已经是中校了,参加过莱比锡会战。普丹战争爆发时他已经80岁了,人已经老糊涂,下命令也是颠三倒四。因此腓特烈·卡尔亲王一直对他不满,两位高级将领的关系闹得很僵。最后毛奇出面协调,弗兰格尔保留总司令的头衔,但是实际军务由腓特烈·卡尔亲王指挥。这是因为亲王太年轻,需要老元帅的威信来镇住其他军师一级的老将。等决定性的迪伯尔战役结束,丹麦败局已定,老元帅就带着一堆手下人打来的荣誉安心退休养老去了。弗兰格尔元帅很长寿,一直活到1877年,看到了第二帝国的建立,享年93岁。 在腓特烈·卡尔亲王身边出镜率非常高的两位将军,不带眼镜那位是埃德温·冯·曼托菲尔将军,他后来也升到了德国元帅。他和二战大名鼎鼎的坦克战专家哈索·冯·曼托菲尔上将不是直系亲属,两人是曼托菲尔家族的两个分支(比西奥多和富兰克林·罗斯福之间的关系还远)片中字幕说哈索是他的子孙,这是不对的。普丹战争时,这位未来的曼托菲尔元帅担任的是腓特烈·卡尔亲王的参谋长。战争结束后他顺理成章地担任了石勒苏益格的军事总督。 另一位戴眼镜的将军,看起来像个参谋的,其实是普军主力旅第26步兵旅的少将旅长冯·戈本(August Karl von Goeben),日后一战那艘卖给土耳其的传奇军舰戈本号就是以他命名的。因为普丹战争的军功,戈本在之后的战争中一直官运亨通,在普法战争时成为了上将军长,而他的上司正是普丹战争的老熟人曼托菲尔将军。值得一提的是戈本离任26旅后,继任的旅长是个“军二代”——弗兰格尔老元帅的侄子卡尔·弗兰格尔。 英国篇 英国方面其实就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欧洲祖母”维多利亚女王,这位老佛爷大家都很熟悉,也不多提了。 要说一下的是她身边的那位时任英国首相亨利·约翰·坦普尔(Henry John Temple),中国人更熟悉他的封号“巴麦尊子爵”(3rd Viscount Palmerston,也有翻译成帕默斯顿的。他已经是家族的第三代了)。巴麦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任外交大臣,一手策划了整个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任内政大臣,借口亚罗号事件煽动对中国用兵。在欧洲外交界他也是有名的老狐狸,普丹战争爆发前,巴麦尊基于英国舆论同情小国的趋势,宣称尊重丹麦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但实际上并不打算给丹麦任何实质性的援助,不仅如此他还给拿破仑三世压力,不准法国支援丹麦(实际上就是变相扶植普鲁士坐大以制约法国)。但同时又对普奥联盟保持警惕,不准奥地利海军(普鲁士没有海军,对丹麦的海上作战由奥地利海军负责,其中一只舰队的司令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特格特霍夫上将)取道英吉利海峡到北海参战(等于增加了奥地利海军的航程,削弱了奥海军的战斗力),同时不准奥地利海军进入波罗的海。之后普丹在伦敦谈判,丹麦方面还不甘心,不肯妥协停战。巴麦尊一方面要求普鲁士尊重丹麦独立,一方面又私下表示不会和普鲁士开战,实际上就是让普鲁士安心进攻把丹麦打服了为止。而同样是外交老手的俾斯麦心领神会,在阿尔斯岛战役打垮丹麦剩余部队后及时收手,表示没有吞并丹麦的意图,让巴麦尊做个顺水人情,说服丹麦接受了投降并割让石勒苏益格的结果。
丹麦 剧情 历史 史诗 德国
地下 (1995) T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Подземље
9.3 (506 个评分) 导演: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演员: 米基·马诺伊洛维奇 / 拉扎尔·里斯托夫斯基
其它标题: Подземље / 地下社会(台)
影片通过三位主人公——知识分子和投机商马高、他的朋友黑仔、他们共同的爱人娜塔莉——传奇般的人生展现了导演对南斯拉夫这个民族的理解与复杂情感。
遥远的桥 豆瓣
作者: [美国] 科尼利厄斯·瑞恩 译者: 王义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 2007 - 4
《遥远的桥》:在装甲部队进行大规模强攻时将要走过的这个狭窄走廊上,有五座大桥要攻占。这五座桥必须由空降部队突袭,完好无损地攻占下来。盟军第一空降集团军副司令弗雷德里克-布朗宁中将担忧的是第五座桥,它是下莱茵河上的那座关键的桥梁,坐落于一个叫阿纳姆的地方。在德军营地后面64英里。他指着地图上的阿纳姆大桥,问道:“装甲部队到达我们这里要用多少时间?”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爽快地回答道:“两天。”布朗宁仍然看着地图,说道:“我们能够坚守四天。”接着他又说,“不过,长官,我认为我们可能是要前往一座过于遥远的桥了。”——1944年9月10日.蒙哥马利的司令部举行了讨论市场花园行动的最后一次会议。这里是罗伊·E.厄克特少将的回忆录《阿纳姆》中的回忆。
2008年5月15日 已读
谨慎的蒙蒂大胆一次就出了乱子。希特勒虽是病虎但还不是病猫,回光返照几下还是很精神的
二战 军事 历史 市场花园 战争
战败者 豆瓣 Goodreads
The Vanquished:Why the First World War Failed to End,1917-1923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罗伯特·格瓦特 译者: 朱任东 译林出版社 2017 - 10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彻底野蛮化了。1917年至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极端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百年,但其直接后果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世界。
《战败者》是一部极具创见性和扣人心弦的历史著作,既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作者在二者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平衡。作者通过多个语种的丰富史料,展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及欧洲多个国家的暴力冲突的完整图景。作者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及和平条约的签署,并未解决困扰欧洲诸多国家的民族和边界问题,战败国国内及国家间持续数年的暴力冲突,为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等极端意识形态在欧洲的孕育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并最终引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本书不仅有助于读者完整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欧洲历史,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动荡的历史,更有利于加深对当下中东乱局的认知。
血王冠:玫瑰战争 Goodreads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段宇宏 2017 - 1
金雀花王朝主支的末君理查德二世时代,王冠落入旁支兰开斯特家族之手,此后英格兰大多数王位的转移充满了阴谋与杀戮。兰开斯特王朝亨利六世时代,(红玫瑰)兰开斯特家族与(白玫瑰)约克家族为争夺王座再度展开厮杀,每一顶王冠都沾满鲜血。
玫瑰战争的起源与英法百年战争结局导致的外交与内政矛盾紧密关联,它不仅是争夺王位的英格兰内战,也是一场地缘政治较量,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王公贵族皆卷入其中参与角逐。
残酷无情的军事斗争背后,是权力的诱惑,金钱的较量,每个家族都尽量追求利益之最大化,决定着军政博弈中的结盟与敌对、忠诚与背叛、热爱与憎恶。战争与金钱,亦无意中成为推动宪政和议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权力与金钱的追逐中,也不乏惊世骇俗的爱情传奇,英格兰首个平民王后在战争中诞生,白玫瑰国王为平民美人放弃名门闺秀,惹下更多祸事,给自己捍卫王座的征程徒增难度系数。
两大家族你死我活厮杀多年,王冠最后却戴在了意想不到的人头上,红白玫瑰合体,开辟了一个绚烂的新王朝。
2018年9月19日 已读
段王爷尽可能的在通俗和严谨之间达到平衡,总的来说适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只可惜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连自己家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都理不清,哪有那脑子去理清英国王室的亲属关系。
2017 历史 战争 欧洲 段宇宏
维京传奇 豆瓣
The Sea Wolves: A History of the Vikings
8.0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拉尔斯·布朗沃思 译者: 豆岩 / 陈丽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6 - 11
“欧洲中世纪三部曲”之1,《纽约时报》畅销书。历史主播元老的震撼新作,展现你不曾读过的北欧海盗史,维京战斧主宰欧洲的三个血腥世纪。比《魔戒》或《权力的游戏》更多真实,精彩不减,带你畅快领略中世纪欧洲的激荡历史!
———————————————————————————————————
【内容简介】
“北方来的人将怒火撒向这片土地。”
——公元885年《圣瓦斯特编年史》
公元793年,古斯堪的纳维亚的勇士袭击了英格兰的林迪斯法恩小岛,将其夷为一片废墟。从此之后,一批又一批“海狼”从北方的神秘海域接踵而至,肆无忌惮地到处抢劫、杀戮,炫耀他们的英勇、诡计和抢来的财富;而欧陆居民所看重的土地、爵位和基督教信仰,他们一概视如粪土。这就是维京人,8世纪末突然降临在欧洲人头顶的噩梦。
那之后的两个世纪,维京人在他们的主神奥丁和雷神托尔的庇佑下所向披靡,不列颠、法国、德国、西班牙,甚至北非的阿拉伯城市,都遭到了维京龙船和利斧的扫荡。接着,他们又沿着大陆内部那些人迹罕至的河流一路向东,占领了基辅,攻打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维京人的故事并非只有暴力。他们是中世纪欧洲最志在四方的民族,诞生了传奇的探险家、商人、殖民者和雇佣兵。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冰岛、格陵兰和西伯利亚的雪原上,巴格达的集市上,以及拜占庭帝国对阵波斯的战场上。维京人的历史上涌现出很多性格鲜明的英雄,比如发现了美洲新世界的幸运的莱夫、征服了法国的朗纳尔•洛德布罗克、统治约克的“血斧王”埃里克,以及诡计多端的“无情者”哈拉尔——英雄们的事迹被写入北欧的“萨迦”史诗,世代传颂。《维京传奇》把这些史诗故事串联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充满了传奇战士、诗人和旅者的北欧世界。
———————————————————————————————————
【编辑推荐】
◎一群横扫欧陆的海上强盗,一段战斧和贪婪主宰的黑暗往事,历时300年的“维京时代”即将拉开大幕……
1. 透过维京人展现中世纪欧洲,了解北欧海盗的难得作品,“欧洲中世纪三部曲”之二。对于中世纪欧洲,你的印象是否还停留在《魔戒》和《冰与火之歌》的虚构世界里?《维京传奇》将为你呈现一个真实而壮美的中世纪欧洲,其中我们看到的是中世纪最为野性的一面。维京人是著名的北欧海盗,从公元9世纪开始大约300年中,他们在欧陆各处大肆抢劫、破坏,很少失手。维京人用这种方式摧垮了强大的查理曼帝国,使得人们组织成更能有效组织防御的封建小国。这样,一群不信基督的海盗用一种残酷的方式永远改变了欧洲。
2. 欧洲中世纪并不黑暗,而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文韬武略的大竞技场!以抢劫称雄的海盗国王,发现了格陵兰岛和美洲的探险家,他们的事迹被维京人写成一部部史诗。搏击沧海的龙船上、战神奥丁的旌旗下,《维京传奇》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充满了传奇战士、冒险家和诗人的北欧世界。
3. 著名英语播主拉尔斯•布朗沃思的万众瞩目之作,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布朗沃思是互联网历史上最早的历史播主,十余年来在英语世界有无数忠实听众。《维京传奇》长期位居美国亚马逊历史榜前列,延续了布朗沃思一贯的叙事风格:个性鲜明的人物描写,扣人心弦的情节呈现,精湛的讲述技巧,把历史故事讲得像小说一样精彩。
2019年2月16日 已读
很好的科普级读物。如果要是有一份按国别(挪威瑞典丹麦冰岛)或者按地区(斯堪的纳维亚,不列颠爱尔兰,巴黎-诺曼底,东欧罗斯,冰岛及北美)列出的年表就更清晰了。维京时代的落幕之战,最后是远亲诺曼人帮维京人出了口恶气
世界史 中世纪 北欧 北欧海盗 历史
西班牙内战 豆瓣
The Spanish Civil War
9.4 (7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坦利·G.佩恩 译者: 胡萌琦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0
西班牙内战爆发于20世纪30年代,彼时欧洲局势风云变幻,随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了当时这场欧洲最重要的战争的原貌,描述了内战错综复杂的缘起,西班牙共和国的崩溃,以及西欧历史上唯一一场工人革命的爆发过程。斯坦利·佩恩不仅解释了西班牙革命的特点、环环相扣的共和派政策,也深入检视了佛朗哥反革命独裁统治的形成。佩恩着力阐述这场战争的多重意义和人们对它的理解,探讨了它在当时和之后很长时间里引起强烈反应的原因。本书也从军事史的角度分析了战争本身及其在军事发展史中的地位,解释了民主国家的不干涉政策,以及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干涉行动的作用,总结了内战对欧洲事务的影响,并从比较学的视角将其置入20世纪革命内战的画卷之中。
2019年7月5日 已读
比较全面的介绍了西班牙内战主要政治军事进程,对双方的评价还是相当客观的。其实佛大帅的军事能力一般,只能说天佑西班牙天佑佛朗哥,遇到了一群菜逼左派,真是幸甚!
世界史 剑桥大学出版社 历史 战争 政治
诺曼底的六支军队 豆瓣
作者: [美]约翰·基根 译者: 小小冰人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盟军对诺曼底海滩的进攻是一场几近完美的胜利,但还是经历了三个月的苦战才将德军在诺曼底的防御彻底打垮,并解放了巴黎。本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出色的、极为独特的描述,面对这些战斗,读者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每个人都会邂逅一个不同民族的观点。我们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的东西,就像亲身参与美军伞兵的空降,跟随加拿大士兵冒着弹雨向前推进,陪伴苏格兰步兵步行穿过田野,搭乘一辆英军坦克对敌发起进攻,投身于德国人在莫尔坦发动的反击,在波兰人的指挥下封闭法莱斯包围圈,作为一名“自由法国”的战士解放巴黎。本书在超越传统军事史的同时,也为二战中这场最重要的战役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乃至人类历史上规模zui为宏大的登陆作战,它的成功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参与登陆作战的有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波兰、法国等多国部队,他们与严阵以待的德军展开了长达两个月的殊死搏斗。《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5日)》从英美两国艰难确立作战计划讲起,独辟蹊径地剖析了上述六国所面临的不同处境和桌面下的博弈,除了紧张的战斗场面,本书还将诺曼底登陆的幕后全面、立体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德意志皇帝列传 豆瓣
Die deutschen Kaiser
作者: 阿·米尔 译者: 李世隆 东方出版社 1995 - 2
德国重新统一,是20世纪90年代轰动世界的大事件。人们对德国的兴趣,对德意志民族的兴趣更为浓厚。《德意志皇帝列传》是一部能满足人们了解德意志民族愿望的有价值的历史书籍。作者以生动的文笔描述了在德意志民族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25位皇帝。对他们的丰功伟业、腐朽失败以及在历史上创造的辉煌与引发的战争,作者都有评说。同时《德意志皇帝列传》还给我们了解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形成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英法争霸的序幕 豆瓣
作者: (英) 詹姆斯·福克纳 译者: 无性大象 2019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为决定由谁来继承西班牙王位而引发的,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从1701年持续到1714年,战场从西欧蔓延到公海和美洲大陆。
在这部逻辑清晰、笔触犀利的著作中,作者描述和分析了战争期间各国复杂的政治策略和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还包括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东方、瑞典和俄罗斯在北方构成的威胁。战场并不局限于欧洲,还有美洲和公海。所有欧洲列强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法国、西班牙、英国、荷兰、奥地利和葡萄牙是主要参战国,还有萨伏伊、普鲁士、汉诺威和丹麦也被拖进了战争漩涡。
这场战争以法国王子稳坐马德里王位而告终,古老的西班牙帝国遭到列强瓜分。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战前处于难以撼动的统治地位的法国在战后被压制了将近90年,欧洲从而形成了权力均势,直到军事天才拿破仑皇帝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