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
走向共和 (2003) 豆瓣
走向共和 所属 电视剧集: 走向共和
9.3 (309 个评分) 导演: 张黎 演员: 王冰 / 吕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当中的二三十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对于中国,则是风云变化的几十年。在这当中,中国自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其中,中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走向了民国;新思潮开始传来,旧制度渐渐走向衰退。千疮百孔的中国也正向着更光明的明天前进着。
在这二三十年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许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慈禧太后(吕中 饰)、李鸿章(王冰 饰)、袁世凯(孙淳 饰)、孙中山(马少骅 饰)等他们被记载在历史课本里,和中国的历史相挂钩。借由这部剧,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那个时代,那个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时代。前路虽然艰辛,但我们也正一步步向前迈进。
民国军服图志 豆瓣
作者: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第1版 (2003年12月1日) 2003
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清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其间是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交织着护国战争、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个时代特征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特色,就是军制紊乱,错综复杂。为此,迄民国终结,乃至新中国创立五十多年来,一直没有一部对民国时期军队服饰(含军制军衔军服及各种标识符号)进行系统观照的著述,不仅形成中国军服史研究的缺门,也给影视舞美各界的编创人员带来很多困难。
2013年9月28日 已读
真想把这本书的编者吊起来打!!!画得好的图都是从国外的图鉴上复制的,自己原创的图跟小学生一个水平!!!之所以给两星是因为那文字说明还稍微有点用~~
军史 军服 历史 参考资料 图片
重说中国近代史 豆瓣
7.9 (49 个评分) 作者: 张鸣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 - 2
编辑推荐——还原一段被扭曲的历史,挖掘国人今日问题之根源。
本书源自人大的一门热门选修课,即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它靠同学们口碑相传而走红校园,最终使更多的人对这段看起来枯燥无比的历史重新认真审视起来。
这门课为什么如此受欢迎?原来在张鸣老师的还原下,中国近代史变得如此复杂、精彩,又是如此的颠覆,它与我们记忆里的古板印象迥然不同,绝非教科书上的忠奸两列、黑白分明。当诸多人物与史实呈现在我们面前时,难以用一句简单的是非作判定,在正视一段被扭曲的中国近代史的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国人今日问题的精神根源。
基于此,我们将这门课的讲课稿集结成书,希望与更多的人分享这段充满矛盾与悖论的真实历史:中国与西方、清廷与民间、满族与汉族士人、洋教与本土信仰、枪杆与笔杆、造反和维新、科举与革命……是的,那段历史,除去屈辱与仇恨,还有着太多的内容值得重新去回望和反思。
正如张鸣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不知道或者完全无视这个过程,就很难在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难安放好自己的位置,在世界格局中也定位不好自己的位置。诚如斯言。
戴安澜传 豆瓣
作者: 戴澄东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 9
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戴安澜将军生于社会变革之际,适逢民族危难之时,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他一生都充满了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充满着乐观与自信。他勤奋学习,既充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又去感化他周围的人们;他英勇杀敌,与日寇血战,为了国家和民族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又影响和团结周围的人共同战斗。他的短暂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一生!
最后的帝国 豆瓣
作者: [德]恩斯特·柯德士 译者: 王迎宪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3 - 2
《最后的帝国:沉睡的与惊醒的"满洲国"》是上世纪30年代一名德国记者游历考察当时伪满洲国写下的一本纪实性著作。《最后的帝国:沉睡的与惊醒的"满洲国"》1936年在德国出版,全书文字约13万字,书中还附上了作者拍摄的30张反映伪满洲国现状的历史纪实照片。作者在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切开了日伪统治下“满洲国”的一个剖面,为国人认识伪满洲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由于作者身份独特,书中披露的许多史料都是鲜为人如的,有些章节读后甚至令人惊心动魄。如美国记者新闻作假的事实、中国军阀导演的“人造战争”事件、在“新京”(长春)采访末代皇帝溥仪的过程、参观日本关东军军营,见到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的细节……作者接触了许多日本军官、军妓,接触了各阶层人士——官员、汉奸、车夫、苦力、妓女、和尚、土匪……作者写出了在日伪铁蹄下“满洲国”民不聊生的惨状、日本军国主义者横行霸道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以及中国人民不满日伪殖民统治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情景对话,生动具体。
2018年8月28日 已读
很真实的记录,不得不说西方记者或许跑的不快,但是姿势水平确实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近90年前的满洲与今日之砍省或许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历史 民国 民国史 海外中国研究 满洲
紫禁城的黄昏 豆瓣
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7.8 (6 个评分) 作者: [英]庄士敦 译者: 富强 译林出版社 2014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2018年10月2日 已读
译注令人如同吃苍蝇般恶心,看来有必要去港台寻求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原版。 文中不断抬出<我的前半生>抨击庄士敦,然而这本书也不过是溥仪在共产威权施压之下的一纸供词罢了,也不见得都是事实。_x000d_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庄士敦 晚清
我的中国岁月 豆瓣
作者: 〔美国〕哈雷特•阿班 译者: 寿韶峰 2015 - 8
美国记者眼中的民国大事,斑驳陆离的怪相,风云人物的沉浮,比如: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北伐,日本在华势力日益坐大,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还有活跃在政坛的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等等。作者的特殊背景,使他有机会与民国要人过从甚密;而作为记者的写作方式,使其回忆录如同摄像机,准确细致地描画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生动而真实,纤毫毕现。
2018年11月16日 已读
虽然有很多主观看法,还有一些疑似马后炮的评论,但是不得不说阿班对中国的认知还是相当客观和深刻的。很多的facts可以作为一种重要参考与史书对照。很想知道冷战开始后阿班对自己44年的想法有什么评论。
中日战争 历史 回忆录 支那事变 民国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下册) 豆瓣
作者: 魏冰心 2005 - 1
《世界书局国语读本》(上下)(小学初级学生用)为世界书局国语课本采用寓言、笑话、自然故事、生活故事、传说历史和儿童民歌,以增加学生的阅读趣味。初版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是受五四新文化影响用白话文编写的最早教科书之一。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是这还不够,小学生既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必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
商务国语教科书(上下册) 豆瓣
作者: 庄俞 上海科技文献 2005 - 1
《商务国语教科书》(上下)(小学初级学生用)图文并茂、琅琅上口的百年老课本曾经滋养了我们的前辈,并启迪过他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将此发掘出来,是因为这些老课本或许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考虑到今天学生的阅读习惯,作者在保留原书风貌的风同时,同删去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原课文下附有简体字说明。《商务国语教科书》是庄俞等编写,张元济校订,特点是从居家、处世方面取材,以儿童周围事物和见闻立义,注意农业、工业商业等实用知识和上学应用知识,穿插了不少聪明孩子的故事。《商务国语教科书》自1917年初版问世,十年中共发行七八千万册,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语文教科书。虽然文白交加的语言会让今天的学生感到陌生,但精美的图画和精炼的语句还是让人爱不释手。
开明国文讲义 豆瓣
作者: 夏丏尊 / 叶圣陶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0 - 6
这本是开明国文讲义,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开创者的扛鼎之作,是二十世纪最富生命力的语文读物经典。在社会各界重新审视、热烈探讨中学语文教育的今天,重印这部《开明国文讲义》极富现实意义。中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中领悟如何选用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何培养中学生对语文特别是文学的鉴赏力;更重要的广大青少年读者,尤其是在校中学生可以藉此开阔视野,活跃思路。从而在各种不同场合自如地展示自己的阅读和写作才能。
<
飞天名媛 豆瓣
Sisters of Heaven
作者: 【加】帕蒂•哥莉(Patti Gully) 译者: 张朝霞 2012 - 1
上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战争硝烟四起时,三位年轻貌美的中国女子冲破禁忌,以超乎寻常的胆略振翅而上,成为中国第一代女飞行家。她们在美洲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募捐抗日,赈济难民。她们的美貌与胆识,打破传统、追求女性独立解放的精神,在亚洲和西方世界引起轰动。
这三朵航空之花是颜雅清、李霞卿和郑汉英。她们均出身名门,貌美如花,有极好的教育背景。颜雅清活跃于外交界,曾出任国际联盟中国代表;李霞卿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此前她是上海滩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艺名李旦旦;郑汉英,法国索邦大学博士,中国空军第一位女军官,第一位派到加拿大任公职的中国女子。
加拿大女作家帕蒂•哥莉(Patti Gully)用七年时间撰写此书,通过大量研究重现这段几乎为世人所遗忘的历史,并向世人展现这三位中国最早的航空之花传奇的人生。书中还揭秘她们不为世人所知的情感挣扎及私人生活……《飞天名媛》(Sisters of Heaven)还原一段几近遗忘的航空史。
炮舰和海军陆战队 豆瓣
Gunboats and Marines: The United States Navy in China, 1925-1928
作者: 伯纳德·科尔 译者: 高志凯 重庆出版社 1986 - 7
本书将研究两大事件的一个方面,这两大事件就是中国革命和美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发展过程。在1925年至1928年期间的中国,这两个现象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中国国民党发动的统一中国的运动,同时也是使中国摆脱非同寻常的外国势力的运动,他们要使中国摆脱外国的租界、炮舰、治外法权以及外国对中国关税的控制等等。在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是一个殖民国家,控制着菲律宾和其他一些岛屿属地,在中国也拥有庞大的教会和商业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已经显示出自己的军事实力和工业实力,虽然美国并没有把它们全都投入战争。
美国决心要保护在华的美国侨民以及美国在华的条约特权。而中国则认为这些条约特权是“不平等”的,因此这些特权根本站不住脚,他们认为外国侨民没有权利享受治外法权和武装干涉的保护。这样一来,中美两国的观点就发生了冲突。美国同其他外国一样,愿意通过谈判改变在华美国侨民的地位以及他们的利益。最后终于举行了这种谈判。另外,美国的对华政策是根据一种十分盛行的信念而制定的:美国许多海军军官、政府官员、传教士以及美国公众都认为中美关系不同于中国同其他外国的关系。他们认为,美国在道义上和在社会意义上都是中国建立民主的一个楷模,美国把庚子赔款归还给中国,并用这笔赔款兴办教育。另外,基督教传教士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美国这个楷模是具有善意的。但是这些认为中美两国之间拥有特殊关系的人,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否想要模仿美国这个楷模,他们也没有注意到中国人是否认为在华的美国传教士以及其他美国侨民的价值观念必要、可取这个问题。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由于美国相信中美之间拥有一种特殊关系,这确实产生了两个有利结果:一是美国在中国单独采取行动,二是美国竭力试图避免对中国内政加以任何干涉。但是,由于美国决心要保护在华美国侨民,维护条约给予他们的特权,这就必然要调用海军部队。这一合乎法规的政策导致了海军在中国采取积极行动。与此同时,美国在道义上又执行不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1925年至1928年期间,驻在中国以及华盛顿的美国海军军官和外交官员都遵守这两项政策。这些官员是如何遵守这些政策,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影响中国的局势等,都是本书将要讨论的问题。
山河动 豆瓣
作者: 张瑞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从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看国军的战斗力
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中科院近史所金以林教授推荐
台湾著名近代史学者张瑞德代表作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国军如何破译日本密码?
抗战中,国军官兵每月饷薪多少?
国军若有伤亡战死,如何落实抚恤?
陆军军官的培养和训练在哪里进行?
哪些人可以充任陆军军官?
弗吉尼亚军校生学成归国后,求职路上为何困难重重?
为什么说直到抗战爆发,国军仍不是一只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
名人评价:
抗日战争史,顾名思义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史,然而文人出身的历史学者对战争本身以及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军队却兴趣不大,研究不多。大陆读者对八路军、新四军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台湾学者张瑞德教授是著名的军事史专家,致力于国民党军队研究二十余年。本书既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同时也收录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向大陆读者推荐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 王奇生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同吋,本书文字又极具可读性,引导读者渐入佳境,呈现出战时中国军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以林
抗战时期国军与共军人事制度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抗战时期陆军大学的职能是什么?陆大与其他外国军校相比,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什么是沟通型幕僚?他在抗战时期与民国政治究竟有多大的关系?蒋介石集团的沟通幕僚主要有谁?蒋介石为何喜欢越级给国民党将领发手令?这与国民党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为何必然的关联?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
美国女作家米雷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出版,作者就好像在公众面前脱下裤子──如果这是一本好书,谁也不能贬低他;如果这是一本坏书,那么谁也帮不了他。
张瑞德自己也说,在本书出版前夕,我的心情固然是满心欢喜,但是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次所要面对的读者,比过去写作时所想象的,何止多上十倍。希望这不是一本坏书。
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 豆瓣
My Twenty Five Years in China
作者: [美] 约翰·本杰明·鲍威尔(John B.Powell) 译者: 刘志俊 译林出版社 2015 - 3
20世纪初,美国记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来到中国上海,开启了他历时25年的东方传奇经历。他在中国转遍大江南北,游历前苏联、日本、菲律宾等国,因此对二三十年代远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格外熟悉,并对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进行了深入报道。
在中国,鲍威尔采访过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接触过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底层生活;他常是各国达官显贵的座上嘉宾,也曾在“蓝钢皮事件”中遭土匪绑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为日军的阶下囚;他深入中苏边境了解日苏在我国东北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也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上海和南京的大轰炸……
中国现代史那段风云最为激荡的岁月在这本书中都留下记忆的痕迹。作者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分析、感受与思索,对日军在华侵略罪行的体验与记录、揭露与批判,都以一种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